標籤:

中國水災年表1950-1979年

1840-1864年1865-1899年1900-1930年1931-1949年本頁:1950-1979年1980- 年災情等級說明:A-特大水災 B-大水災 C-一般水災編製說明年份災 情 等 級災情統計(農田受災面積)災 況 舉 要珠江長 江淮河黃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上中下1950   C   B         655.9 淮河上中游大水,幹流魯檯子實測洪峰流量12800m3/s,豫東、皖北地區水災嚴重。淮河流域成災農田313萬hm2,死亡近千人。海河流域北部和湘、鄂、陝、黔等省局地水災較重。1951               A 417.3 遼河中下游特大洪水,鐵嶺站洪峰流量14200m3/s,遼寧、吉林2省33個縣市受災,受災農田37.6萬hm2,死亡3100人。沈山、長大鐵路停運47天。魯北德州、惠民地區同時出現嚴重澇災。渭河、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大水,部分沿河地區受淹。1952                 279.4 七大江河水勢平穩。鄂東地區、漢江下游、渭河中下游及桂北地區水災。浙、閩沿海地區大水成災,40萬hm2農田受災,死800餘人。1953         C   A C 718.7 遼河中下游特大洪水,鐵嶺站實測洪峰流量11800m3/s,27個縣市受災,死亡167人,沈山、長大鐵路中斷行車59天;松花江流域同時大水,哈爾濱站實測洪峰流量9530m3/s,哈爾濱市郊受淹。海河流域及黃河下游部分地區水災。1954   C A A B C     1613.1 該年大氣環流異常,雨帶長期徘徊在江淮流域,梅雨期比常年延長一個月,6、7兩月大範圍暴雨達9次之多。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發生了近百年來罕有的特大洪水,長江漢口站洪峰流量76100m3/s,最高洪水位29.73m(凍結吳淞基面),超過歷史最高水位1.45m,中下游各控制站超過歷史最高水位0.18-1.66m,長江幹流下游大通站洪峰流量92600m3/s,7-9月徑流量6123億m3,為同期多年均值的1.7倍。長江中下游地區遭受嚴重水災,湘、鄂、贛、皖、蘇5省有123個縣市受災,農田受淹317萬hm2,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萬餘人,京廣鐵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車。與此同時,淮河流域也發生了特大洪水,7月淮河流域出現6次大暴雨,王家壩洪峰流量9610m3/s,蚌埠最高水位22.18m,超過歷史最高水位1.03m,洪峰流量11600m3/s。幹流各控制站30天洪量均超過1931年。淮北大堤失守,堤防普遍潰決,淮北平原大片被淹。全流域農田成災面積達408.2萬hm2,其中以安徽省災情最重。安徽、江蘇2省死亡1930人。海河流域6-8月降雨量超過常年同期1倍以上,造成大面積內澇,農田受澇面積292.7萬hm2。長江、淮河、海河三大流域本年農田受災面積超過1000萬hm2。此外,黃河中下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渭、汾河和東北西遼河流域以及浙、粵、桂等省部分地區洪水災害也較嚴重。1955   B             524.7 七大江河水勢平穩。鄂東各中小河流、錢塘江流域和鄱陽湖水系諸河6月同時大水,鄂、浙、贛3省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水災,農田受淹42.3萬hm2,死傷近900人。烏江、岷江、資水中下游及嫩江先後大水,沿江地區受災較重。海河流域部分地區和皖北地區內澇較量。1956       B   B   B  1437.7 海河全流域大水。漳河觀台站洪峰流量9200m3/s,超過100年一遇,為下遊河道安全泄量的6倍;滹沱河黃壁庄洪峰流量13100m3/s,而下遊河道安全泄量不足3000m3/s。全流域各河決口數十處,農田受災391.5萬hm2,成災284.4萬hm2,京廣鐵路一度中斷。淮河流域降雨過多,上游干支流以及洪澤湖、里下河出現超過1954年的高水位,部分支流漫決,淮河中下游地區內澇嚴重。全流域農田成災415.5萬hm2,倒房108萬間,死亡1200人。松花江流域各河普遍大水,幹流哈爾濱站洪峰流量12100m3/s(還原值)。黑龍江、吉林兩省66.7萬hm2農田受災,死亡173人。受5612號颱風影響,浙江沿海和北部地區遭受嚴重潮、洪災,全省75個縣市受災,40餘萬hm2農田受淹,倒房71.5萬間,死亡4925人,其中颱風登陸點象山縣災情最慘重,死亡3403人。此外,川、陝、甘局部地區水災較重。1957       B C     A 808.3 松花江特大洪水,哈爾濱站洪峰流量14800m3/s(還原值),全流域農田受災93萬hm2,受災人口370萬人,經濟損失2.4億元。淮河流域沂、沭、運、濰河及沙穎河、賈魯河、渦河同時大水,造成魯、豫、蘇3省較嚴重水災,農田受災面積達397.1萬hm2。其中山東省災情最重,僅臨沂、濟寧、菏澤3個地區統計,成災農田達133.6萬hm2,倒房260.5萬間,死亡1070人。津浦鐵路一度中斷。黃河中下游部分地區水災。川、黔、陝、甘、粵、浙等省局地洪災較重。1958         A       427.9 黃河中下游特大洪水,黃河三花區間幹流和支流伊、洛、沁河洪水遭遇,幹流花園口實測洪峰流量22300m3/s。這次洪水對黃河下游威脅很大,橫穿黃河的京廣鐵路橋交通中斷14天。黃河灘區和東平湖區受淹村莊1708個,淹沒耕地20萬hm2,倒房30萬間。新疆庫車山洪暴發,縣城被沖毀,死亡580餘人。浙、閩、粵沿海和漢江中下游、晉南、豫北地區水災。1959 C               481.3 福建、廣東、廣西3省區5-7月持續多雨,造成較嚴重的洪澇災害。其中廣東東江發生了近百年來罕見的特大洪水,博羅站洪峰流量12800m3/s,沿岸90%以上堤圍潰決,沿江9個縣、15.9萬hm2農田受災。福建省水災損失也較大,全省農田受災15.2萬hm2,死亡895人。華北北部連降暴雨,河北省內澇較重;遼西沿海各河普遍發生僅次於1930年的大洪水,綏中縣大風口等4座中型水庫在施工中遇超標準洪水漫壩失事,死亡707人。川、黔、甘、湘等省局地洪災。1960             B C 1015.5 太子河特大洪水,遼陽站洪峰流量18100m3/s,渾河、鴨綠江同時大水,遼河中下游一片汪洋,遼陽、本溪等工業城市被淹。遼寧、吉林2省25個縣市受災,淹沒耕地28萬hm2,死亡2414人,長大、沈大鐵路中斷。松花江下游也相繼大水,佳木斯站洪峰流量18400m3/s,為1939年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值。黑龍江省東部水災較重,受災農田40萬hm2,死亡121人。江蘇沿海颱風暴雨,南通等5個地市澇災嚴重,農田受災52.7萬hm2,死亡193人。受颱風影響,浙、閩、粵、遼、魯沿海潮、洪災較重。此外,川西、安徽沿江及山東沂、沭河上游地區水災。1961   C       C     891.0 徒駭、馬頰河大水,堤決62處,魯北地區倒房70萬間,死亡1160人,直接經濟損失1.5億元。浙、閩、粵3省部分地區颱風暴雨成災,倒房24萬間,死亡937人。四川岷、沱、涪江大水,岷江高場站洪峰流量34100m3/s,沿江地區受災較重。黔、湘、鄂、陝等省局地水災。1962 C   C     C C   981.0 灤河中下游、西遼河和大凌河特大洪水,河北、遼寧、內蒙部分地區水災較重。贛江中下游、閩江上游和湘、資、沅、澧四水及西江下游同時大水,湘、贛、閩、粵4省水災嚴重。浙江全省和江蘇太湖地區普降颱風暴雨.,江、浙2省農田受災94.5萬hm2,倒房6.4萬間,死亡286人。雅魯藏布江中游大洪水,沿江部分地區受災。黑龍江中部、山東大部澇災。1963       B   A     1407.1 海河流域8月初發生了一場連續7天的特大暴雨,暴雨區主要在海河南系,暴雨中心內丘縣獐犭么站7天降雨量達2050mm,為我國大陸最高記錄,造成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大清、子牙、南運三大水系同時出現大洪水,其洪水總量達330億m3。經調查估算,同時漫過京廣鐵路的最大流量達43200m3/s。下游平原造成嚴重洪澇災害。據統計,海河流域有104個縣(市)受災,其中35個縣(市)被淹,36座縣城被水困圍;劉家台等5座中型水庫垮壩,三大水系主要河道決口2396處,滏陽河堤全長350km全部漫溢,潰不成堤;京廣鐵路被沖毀75km,中斷行車27天。全流域淹沒農田440萬hm2,減產糧食30億kg,倒房1450萬間,受災人口2200餘萬人,死亡5600餘人,直接經濟損失達60億元。經大力搶險及適時調度,才保住了天律市和津浦鐵路的安全。此外,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澇災,農田受災面積超過666.7萬hm2(1億畝)。浙、閩沿海部分地區颱風暴雨洪水成災,農田受災51.3萬hm2,死亡293人。川、黔、湘、鄂、粵、桂等省局地水災。1964 C   C C C B     1493.3 海河、淮河流域嚴重澇災,冀、豫、魯、皖、蘇5省農田受災面積達1113萬hm2。山東萊州灣風暴潮災,潮水湧入內陸20-30km,沾化等10餘縣受災,淹沒耕地7.7萬hm2,死亡148人。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大水,26.7萬hm2農田受災。此外,黃河上游、嘉陵江上游、漢江上游及長江中游幹流先後大水成災。1965       C         558.7 淮河流域多雨,安徽、江蘇兩省北部及河南大部出現嚴重澇災。受6513號颱風影響,浙南、閩東和蘇北沿海暴雨洪水成災,損失嚴重。雷州半島沿海風暴潮災,電白縣水東鎮幾乎被海水淹沒。陝南、川東北和黑龍江東部、吉林東部局地水災較重。1966 C C             250.8 瀾滄江、金沙江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金沙江屏山站洪峰流量29000m3/s,長江上游幹流出現高水位。雲南28個縣市受災,沖淹農田1.9萬hm2。東江上游和北江大水,沿江部分地區水災。福建霞浦風暴潮災,40個村莊被沖毀,死127人,傷811人。晉、湘、贛、皖、蘇、浙等省局地水災。1967                 259.9 七大江河水勢平穩,黃河上游沿河及川、黔、湘、贛、浙、陝、青等省部分地區水災。全國洪澇災害較輕。1968 B C C B         267.0 珠江和閩江、湘江、贛江6月中下旬相繼發生大洪水,閩江竹岐站洪峰流量29400m3/s,湘江湘潭站洪峰流量20300m3/s,贛江外洲站洪峰流量20100m3/s,珠江三角洲增江、潭江等出現歷史最高水位。珠江流域及湘、贛、閩等省遭受較嚴重洪澇災害。淮河幹流上中游特大洪水,王家壩洪峰流量17600m3/s,蚌埠站以上行洪區大多被使用,淮濱縣城被掩,豫、皖2省受災農田50.7萬hm2,死亡374人。此外,廣西左、右江和鬱江8月大水,南寧市防洪堤決,部分市區受淹。長江上游出現較大洪水,寸灘洪峰流量65300m3/s。1969     B C         544.3 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支流史、淠河大水,鄂、皖兩省嚴重水災。淮南山區佛子嶺、磨於潭2座大型水庫出現嚴重水情,一度漫壩。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先後大水,嫩江江橋站洪峰流量10600m3/s,浙西、皖南山區和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嚴重水災,濱洲鐵路中斷行車一個月。山東萊州灣風暴潮災,最大增水3.77m,為世界溫帶風暴潮最高記錄。潮水湧入內陸30-40km。粵東沿海嚴重風暴潮災,死亡954人。此外,浙、閩沿海也出現較嚴重風暴潮災。1970                 312.9 七大江河水勢平穩,川、黔、蘇、魯、豫、粵、瓊、遼、吉等省局地水災。全國洪澇災害較輕。1971                 398.9 七大江河水勢平穩。山西運城、臨汾、晉東南等地山洪暴發,淹死276人,同蒲、石太鐵路一度中斷。渾河、太子河大水,中下游局部地區水災。海南島、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沿海風暴潮災。川、黔、滇、浙、蘇等省局地水災。1972       C         408.3 淮河流域多雨,皖北、豫中、蘇北及魯南地區澇災。北京北部山區暴發山洪泥石流,死亡47人。浙、粵、瓊沿海局地水災。1973     C           623.5 長江下游幹流大水,大通實測洪峰流量70000m3/s,沿江水災較重。錢塘江、閩江、北江、東江和韓江相繼大水,浙、閩、粵3省部分地區水災。海南島9月受颱風襲擊,全島死亡903人,傷1955人。甘肅庄浪縣李家咀水庫遇超標準洪水垮壩,死亡580人。1974       C         643.1 淮河流域的沂、沭河,濰河及海河流域的徒駭、馬頰河同時大水,山東濰坊、臨沂、德州和江蘇徐州、淮陰地區嚴重水災,133.3萬hm2農田受災,倒房88萬間,死亡262人。隴海鐵路一度中斷。漢江上游9月大水,石泉、安康等沿江縣受災較重。浙、滬沿海嚴重風暴潮災,錢塘江100多km海塘被毀,上海市區部分工廠進水。1975     C A         681.7 淮河上游支流洪汝、沙穎河特大洪水,板橋、石漫灘2座大型水庫潰壩,沖毀房屋560萬間,淹死26000人,京廣鐵路中斷行車18天。清江及漢江中游兩側中小河流大水,鄂西地區26個縣市受災,農田受災20萬hm2,死亡677人。嘉陵江下游10月發生自1939年有實測記錄以來第2位大洪水,北碚站洪峰流量37100m3/s,沿江部分縣市受淹嚴重。此外,湘江、贛江和閩江4、5月相繼出現較大洪水,沿江部分農田受災。1976 C   C           419.7 湘江流域大水,幹流湘潭站實測洪峰流量19300m3/s。湖南省31個縣市受災,20萬hm2農田被淹,死亡155人。珠江流域大水,沿江和三角洲地區水災較重,梧州部分市區被淹。黃河中上游陝、甘2省部分地區大水成災。1977         B C     909.5 黃河中游支流延河、北洛河、涇河中下游及長江上游支流嘉陵江同時大水,延河甘谷驛站實測洪峰流量9050m3/s,重現期在100年以上。黃河潼關站洪峰流量15400m3/s,為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大值。陝北延安地區和川東北局部地區嚴重水災。延安市被淹。冀東平原和太湖流域澇災較重。山西的晉中、呂梁,內蒙古的烏審旗,青海的德令哈及甘肅的武威等地水災。1978                 282.0 七大江河水勢平穩。川、黔、粵、掛、湘、甘等省局地水災,全國洪澇災情輕微。1979 C               677.5 廣東東江支流西枝江特大洪水,中下游堤圍全線崩潰,惠東縣城和惠州市區被淹,惠陽地區農田受災6.8萬hm2,死亡151人。海河流域北部、灤河下游及洞庭湖區大水成災。圖們江、鴨綠江上游大水,沿江部分堤防潰決。
推薦閱讀:

命中帶水災的八字
漢學破解埃及古王國衰亡主因是大洪水災害
這兩個八字命裡帶水災比較多 [一點資訊]

TAG:中國 | 水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