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的什麼規矩?
只聽過「約炮」,沒聽過「老炮兒」,上周微信朋友圈卻給這麼個老傢伙刷屏了。我問廣州同事「老炮兒」是幹什麼的,她也不知道,還以為那是馮小剛在電影中的人物名字,可見南方人和老外差不多一樣,對老北京文化和北方用語不甚了解。
頂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光環,《老炮兒》上映第五天票房就突破3億元人民幣(6500萬新元)。進入電影院看了一下身邊的人,年輕的面孔居多,影片中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小帥哥出現時,小女生都顯得特別興奮。
至於「老炮兒」馮小剛,笑點更多在於他的不合時宜和那股傻牛勁。年輕人飆車,他坐在后座難受得下車嘔吐,還自稱「三環十三少」;拿著幾千塊想贖回被官二代綁走的兒子,卻發現修復法拉利跑車的一道刮痕要價十萬;一時興起想上個女人,褲子脫了卻發現不舉。
電影情節講述馮小剛飾演的「老炮兒」父親為救出被官二代綁走的兒子而經歷各種險境,實際上是揭開一個老男人與時代脫節的生存窘境。老炮兒到底是什麼意思?向新加坡朋友介紹時,可以說是私會黨、香港朋友就說是旺角古惑仔、台灣朋友就說艋舺混混。不同地方各有特殊背景,但意思大概就那樣。
中國新聞網給出的介紹是:老炮兒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是那些仗義、耿直、執著、有閱歷、真性情、講規矩的人。他們的生活狀態是:提籠遛鳥,生活在低處,是行業資深人士,有手藝有尊嚴;老辣勁道,行俠仗義敢擔當。
長長的介紹,但核心就兩個字:規矩。
老炮兒的世界一切講規矩。都是些什麼規矩呢?怎麼在衚衕里問路、怎麼稱呼歲數大的人、怎麼打一場群架都講規矩。萬事都不得報警、事情一碼一碼處理、喝酒乾杯,輩分小的杯子得在下邊。老炮兒的規矩基本不講文明社會的法治,不講公共秩序的法則,只講他理解的倫理、仁義和底線。
兄弟與城管起爭執,他上前解難,幫兄弟交罰款、認錯,卻還是要給城管兩個巴掌,因為城管先打兄弟一個巴掌,這看似很合理,但問題是兄弟先抗拒執法把城管推開。他看到小偷偷東西,並未當場制止,只是警告小偷把別人的證件寄回去,偷東西沒錯,但證件要歸還原主。老炮兒這是俠義精神,還是道德混亂?
至於老炮兒的規矩是什麼人制定,怎麼制定的,影片沒有清楚交代。老炮兒只說:「這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
聽來聽去,這些規矩最早像似源自家規。在一個家庭里,長輩從小規定後輩怎麼叫人,怎麼待人處事,人多了,熟人圈子一層層往外擴,它就變成一個衚衕規矩,最後成了一個江湖規矩。不管這些規矩是好規矩還是壞規矩,只要在老炮兒的地盤,就要照老炮兒的規矩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不過,當老炮兒離開後海衚衕,前去與官二代交涉時,他發現世界變了樣,並感嘆年輕一代不守規矩了。老炮兒有的是市井人脈,騎的是自行車,養的是小八哥, 官二代有的是權力、開的是跑車,養的是大鴕鳥。這新舊江湖之間,誰強誰弱,一目了然。社會階級的高低已將勝負定局,如果不按法治走,老炮兒再有能耐也贏不了官二代。在官二代面前,老炮兒發現:「我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老炮兒最終沒有報警,而是選擇在頤和園的野湖以「茬架」的方式與官二代那一幫人做個了結,各帶各的兄弟和武器,大幹一場。
今年是文革50周年,老炮兒以比拳頭的粗暴方式解決問題,被輿論視為是無政府主義下的文革產物。搜狐文化的一篇文章指出,文革是老炮兒產生的根源,文革起來,政權癱瘓,也就是整個社會基本處於無政府狀態,紅色大院子弟佔盡資源可以無法無天,而下層衚衕里的平民、北京頑主卻突然發現自己沒人管了,經常處於被欺壓的狀態,就必須自己管自己、自己救自己。於是一些強橫有力的衚衕少年奮身而起,從對抗大院紅衛兵開始,漸漸建立起自己的秩序和世界觀。
這種世界觀的最基本出發點,就是不信任政府,因此老炮兒文化基本上是一種無政府主義。所以,即使文革過去三四十年,老炮兒還是不信任政府,他打城管耳光,攤上事兒寧可自己搏命而堅決不肯報警。
在電影的最後戰役中,老炮們用打架的方式找回了存在感,他們的精神世界仍是草莽英雄所想像的極樂世界,他們想像中的江湖是以老規矩為約束力的聚義廳,但實際上他們身處的已經是由金錢和權力支配的社會。老炮們的老規矩早已不合時宜,官二代以他們的家庭背景為後盾,玩起了新時代的新遊戲。最終,不相信國法的老炮兒還是向中紀委舉報了官二代的父親貪腐。老炮兒信奉的價值觀從江湖規矩提升至黨紀,不能不說是一種「政治正確」的態度展現。不過,現代國家治理方式講的是「依法治國」而不是「依規矩治國」,不論是老炮兒或小炮兒,遲早都要講國法,否則只會不斷地被新江湖的新規矩淘汰,就像那隻鴕鳥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奔跑。沈澤瑋
中國早點
自由席
simtw@sph.com.sg
推薦閱讀:
※在陽春,這叫規矩!不懂就等著丟人吧!
※一位浙江商人立下的22條規矩
※規矩及懲罰
※講「規矩」 懂「眾創」 有「底線」
※養孩子,如何平衡自由與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