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當成一場玩耍
如果說信佛就是要放棄生活中的一切,遁入空門。這是錯的。這不是偉大的人生教育。
1
經常遇到一些信佛的人,把信佛這個事想得無比神聖。
甚至在我一些文章發出來後,也遇到過一些人板著臉孔說:「你這觀點毒害眾生。」字裡行間透露出以佛家信條泰山壓頂之勢。
好像信了佛,就具備了一種智慧和道德上的優越感,可以評判他人。
前幾天有個人用佛家信條對我的觀點批駁了半天,第二天顯然看了我的另一篇文章,突然又留言說:「原來你對佛教也有這許多研究啊,罪過罪過,班門弄斧了。」
對佛家還真不敢說有什麼研究,只是喜歡看雜書,愛思考,自覺我的思想體系里,的確受到佛家許多理念的影響。
這篇文章談談,我是怎麼領悟並受教於佛家思想的。
2
佛法在中國的炸裂式推進,是在中國的唐朝。由一個叫惠能的和尚所帶來。
惠能是個大字不識的樵夫,他從廣東千里迢迢來到湖北黃岡,我的家鄉,在黃梅縣一座寺廟修行佛法。
他成了寺里的打雜僧,天天在伙房劈柴、燒飯,不像別的僧人,把當和尚做成了一份職業,天天念經打坐。
有一天,師父弘忍要選拔自己的衣缽傳人,命每位弟子作一首佛謁。大弟子神秀被公認會成為師父的傳人,他作的佛謁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哪知宣布結果的當天,弘忍突然將掃地僧惠能也叫了過來,問,你有沒有佛謁呀?
惠能想了想,也作了首佛謁念了出來,巧的是,他只是在神秀的佛謁上改動了幾個字,意境全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家都知道,惠能成為了衣缽傳人,即是禪宗六祖。
3
這個著名的佛學公案,在我看來,像是後人編的一個段子。
神秀大弟子一世修行,作出的佛謁卻那麼普通平常,簡直像個剛入佛門的新弟子所作。讓人懷疑他金剛經是怎麼念的,老師講的法是怎麼聽的,打坐是怎麼打的。
他的出場簡直就像一位小丑,只是給了惠能一個肉靶子,為了烘托惠能的智慧。
佛學法門三千,經書萬卷,累壞了吳承恩小說《西遊記》中的取經團隊四人。而要論精髓中的精髓,還就是一部《金剛經》。
而據說最接近佛祖本人原著的《金剛經》(近座弟子記錄,千年廣泛流傳),其精髓中的精髓,最具指導性的「經眼」,可以說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
「應無所住」,不要讓你的心「住」在任何的事情上。
神秀的佛謁,只是表達了一個普通人的智慧,把身比作菩提樹,把心比作明鏡台。要勤奮地做好保潔工作,保持身心的清潔。
而惠能,一個掃地僧,則真正悟到了「空」的本質。沒有什麼是確實存在的,何必自尋煩惱呢?
如此淺顯形象地將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進行了提煉和升華,傳承了其核心思想。所以說,這是佛法在中國的炸裂式推進的一刻。
自此之後,禪宗逐漸發展成為中原佛教里影響力最強、傳播最廣、信眾最多的一支。
4
然而,這四句詩仍然是玄乎其玄,令人無法捉磨。
它對於人生的指導意義在哪裡?看「空」一切又是怎麼看空?
怎麼才能做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甚至根本不知道怎麼做。
5
我這裡就以我之淺薄,來妄圖粗暴解讀一下深奧的佛法理論。
正因為佛法深奧,所以自古至今,修道的千千萬,悟道的最終又有幾人?
苦行,打坐,皓首窮經,遠離各種慾望誘惑之源,仍然是大多數佛法宗派所倡導的修行辦法。
也許這些深刻、專業的修鍊方式,真的帶給人超脫和極樂。
說白了這些人是否悟道、擁有極樂,站在我們普通人的角度,我得說,只有他們自己心中有數。
但佛祖提出佛法之初,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進寺廟修行幾十年,來尋求悟道。
他的初衷是希望幫助在紅塵中打滾的每一個人,都能超脫塵世疾苦,脫離人生的煉獄,獲得心靈的解脫。
所以,作為普通人的你我,悟道,擺脫煩惱,擁有極樂,這才是佛祖弘法的目的。
只有進入寺廟的極少數人悟道,那絕不是佛祖的初衷。
6
那麼,普通人如何擺脫煩惱,進入極樂之道呢?
並不是要你放棄生活中的一切,遁入空門。
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世界要完蛋。人們都活不下去,最後統統不再輪迴。那自然全體解脫了。但這是沒有意義的答案。
主動抵制慾望,也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途。慾望這個東西,只會越抵制,越壓抑,反而越強烈。
就像有部泰國的電影《色戒》,裡面有個閉關三年苦修的和尚,走出山洞,經歷塵世生活的磨鍊,結果竟然還是無法抵制美色的誘惑,愛慕女性,沉淪慾海。
一邊沉淪,一邊產生內心的糾結。因為理智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是有違佛法修行的。
越糾結,越沉淪。不僅和塵世中的妻子乾柴烈火,嘗盡性愛狂歡,而且趁妻子外出之際,又和家中女傭糾纏在一起,享受墮落的快感和悔恨的交纏。直到被妻子發現,無顏繼續留下,便產生回山裡修行的念頭。
在走向深山之際,妻子前來相送或者是挽留,本已打算進山的他,站在十字路口,看著美麗的妻子,再次內心動搖,不知是該繼續向前走,還是返回,與原諒了他的妻子回家……
這個電影透露出的信號是,苦修並不能剷除身體里的慾望,放棄塵世里的歡樂再次打算回歸佛門時,卻未必能夠做到六根清凈。
相反,作為紅塵欲身的修行者的妻子,真實勾引了僧人,後來與僧人發生了不倫之戀,偷嘗禁果,再後來結婚,生子,被出軌,乃至最後,丈夫離去……生活的足跡一步步向前,她在每一個階段都是無悔的,都是充分投入生活的。
跟她那苦修多年的丈夫相比,她這位紅塵中摸爬滾打的女子,反倒更像一位修行者!
《色戒》劇照
7
這部電影反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佛理:抵制慾望,與慾望作鬥爭,糾結著,並不是真正的修行!
而順應慾望,慾望來時,來,慾望走時,不留,如水一般,不拘泥於固定的形狀,卻又能成為任何的形狀,這反而是修行!
8
精研印度佛教、密宗、以及中國老莊哲學的印度哲人奧修,提出了一個辯證法的思想,慾望是壓抑不住的。越是壓抑慾望,慾望來得越是兇猛!慾望會反撲。
所以,他的思想是,順應慾望。
想性時,性;想食時,食。
不要在想性時又痛恨自己的脆弱。然後在性時又陷入無窮的糾結,減損快樂。
但不能把性搞成簡單的縱慾。
要在性在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慾望。觀察慾望的來,觀察慾望的去。
你既是欲身,也是欲身的觀察者。
沉浸在欲中,並保持覺知。
那份覺知,會是力量。慢慢地會讓你有欲,到無欲。
奧修
9
宗薩仁波切,不丹的著名佛教導師,他講過不少法,他講法的記錄匯聚成冊,有不少在中國變成暢銷書,有一本書的名稱叫做《人間是劇場》。
這個名稱就很有意思。你所生活的人間,只不過是劇場。
你不過是一名演員。
有了這樣的覺知,你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會透徹得多。
他有一次在講到小孩子應該怎麼受教育時,說了三點:「第一條,玩耍,第二條,玩耍,第三條,還是玩耍。」
這個觀點給我很深的印象。
其實,玩耍,何嘗不是成年人所應持有的生活態度。
所以,佛法思想,如果要通俗化為可以指導世俗生活的理論,如果只講一條最重要最有啟發性的,應該就是:把人間當成劇場,把生命當成一場玩耍。
宗薩仁波切
10
這絕不是要你放棄人生該有的責任。
也不是要你放棄使命感。
而是要建立一種舉重若輕的態度。
人生不過百年,其實我們很容易就看到世界本質上是荒謬的,人生終究是一場夢,每個蓬勃鮮活的生命終將老去、死亡,並最終在世間抹去所有存在過的痕迹。
這也是佛法「空」所指。
但這樣我們就要哀嘆此生無意義,並坐著等死嗎?
當然不是。
我們可以以玩耍的姿態,好好地擁有此生。
很好地活著,與不好地活著,都是一生。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好好地呢?
這便也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含義吧。
不要產生執著的心,不要執著於一切事物,然後,可以生出玩耍的心,閱歷萬物而獲得自在。
11
對於那些一心執著於搞房子、搞車子、搞票子的人來說,「玩耍之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
許多人為了成功,把自己搞得很累。做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並不享受這個過程,只是在忍受著它。並且不知何時是終點。最後只有死亡和病痛的折磨,讓他明白此生荒誕。
其實,完全可以換一種態度來面對生活,乃至贏取成功。
以玩耍的態度去面對成功這件事,便好玩多了。
比如同樣是創業,英國有個企業家叫做理查德·布蘭森,他自16歲創辦學生雜誌時起,到現在創業長達50年,一生在幾百個行業里創辦有自己的公司,並且在每個行業里,他都要挑戰行業老大,力爭成為老二,或者超越原有的老大。他用更好玩的方法、更有挑戰性的服務,撬動更多市場資源,去對抗行業里的老大。
布蘭森把每創辦一個公司,都變成一個遊戲,他深深地享受遊戲的快樂。甚至他自己提出的一個著名口號是:「我把工作當作玩,把玩當作工作。」
布蘭森雖然不是佛教徒,但他深諳佛性原則。
理查德·布蘭森
12
如果你在生活和你的工作中沒有體會到玩耍的快感,也許該思考一下了。
推薦閱讀:
※寶寶在旁邊玩耍媽媽去晾衣服,轉身一聲尖叫讓人慾哭無淚
※上港新帥正式曝光!博阿斯助手駕到,胡爾克又能任性玩耍了!
※孩子太粘人,如何讓她獨立玩耍?
※小S贊婆婆最美關係融洽 帶女兒戶外玩耍
※香薰是個坑,跳進來一起愉快地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