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 在隔壁的中國,那些孩子已經長大了

以前在《鳳凰周刊》時,什麼內容好賣,不是一句能說清,但什麼東西不好賣,大家卻有一致共識,只要封面和農村題材沾邊的,不管具體講什麼,銷量都會大幅下降。

我覺得,這顯然意見是因為與讀者相關性不足的原因,但我業務最好的搭檔提供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這不僅是相關性的問題,更是因為體制內的人——正好是當時我們的典型讀者——通常會非常不喜歡看到中國社會不光明的東西。

這是她與不同身份的同學、熟人交流得來的結論。她的強烈印象是,大家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中國社會讓人痛苦的一面,但非常拒絕談起這些東西,因為一個人一旦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和他觀念中的世界不一樣,就會因認知錯位帶來痛楚。

這兩個不同的世界,他更願意不假思索地接受後者,不是因為智力的懶惰,而是與他的身份更匹配,所以他們通常會本能地拒絕那個與他們的觀念不符的世界的一切信息,這樣他們的幸福和平靜才會是心安理得的。所以,大家普遍的心態是,你說的我知道,為什麼非要給我們講這個?講點不負面的不行嗎?

與農村相關的一切,天然就是會引發痛苦的「我不想知道」的那一部分,它是一種會破壞個人幸福感、安寧感的信息,那是隔壁的中國,另一個世界,我知道它,但我不希望你提醒它的存在,只要我不被它打擾到就行了。

今天看,我覺得搭檔六年前的總結,唯一需要補充的就是,這種心態並不只是體制內的人的心態,而是中國中產階級的普遍心態。

所以,下面這個觀點很正常甚至相當具有代表性:

上海砍人案發生後,不少人建議用校車接送以增加安全係數。

人們真是忘記幾年前校車是個多麼容易引起情緒對立的關鍵詞,因為頻發的校車事故,以至於校車被稱為「學生殺手」。當時網上有兩種觀點特別突出,一種認為政府應當積極有所為,一種則認為政府應當有所不為,加強監管只會添亂。

那段時間,呼籲重視校車完全的建議數不勝數,但很少有人認真分析為什麼校車事故突然增多,即使有,通常也是這樣的:

還有一些聲音則是努力提醒大家,雖然出了這麼多慘痛的校車事故,死了這麼多孩子,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凡事都有它積極的一面。

下面這種聲音,媒體上幾乎看不到(請注意紅框內的文字)

他最後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我來解釋一下。2001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農村地區學校布局調整」的改革計劃,通俗的話講,就是撤銷村裡的幼兒園、小學,將之合併到大的鄉鎮,有些地方,則是撤銷鄉鎮教學點,集中到縣城,這就是所謂的「撤點並校」。

它的目的,是為了快速解決農村基礎教育長期薄弱的問題,優化農村教育資源,實現城鄉公平教育。「撤點並校」改革提出後,各地啟動時間不一,到了2007年,各地教學點的數量都減少了一半以上。

為實現教育資源優化,「撤點並校」還設置了小學規模必須達到300名學生、一個班40個孩子等科學、合理的標準和規範,農村學校可以像城裡的學校看齊。於是,你就在《新聞聯播》里看到了這種理想成果。

但是,裁撤大批幼兒園小學後,出現了一個棘手的新問題:上學路程過於遙遠,中西部6個省區的農村平均距離是4.8公里,山區或少數民族地區距離就更遠,雲南東川區舍塊鄉的茂麓小學,孩子每天路上要花6個小時。

隨著加速裁撤,在基礎設施較好,當地農民收入還算湊合的地方,各式各樣的校車很快出現了。

大多數天使們就是在這樣的校車裡去幼兒園和小學的(2010年2月26日,江蘇如皋發生一起因為裝載兒童數量過多,一名幼兒進入麵包車內4分鐘後窒息死亡的慘劇):

密集出現校車事故,而且死傷主要以偏遠地區農村幼兒園和小學生為主的現象,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發生的。

每次重大校車傷亡事故,都會有人做事故回顧梳理。但往往會把少數城市學生校車事故、高中生(含職高技校)甚至大學生集體活動的校車事故、被老師遺忘校車內窒息而死,以及其他意外事故一併例如、入。

下表是我去掉上述類型後做的整理,它是目前最全面且準確的,但肯定會有相當遺漏(大概因為我是湖南人的緣故,表中湖南事故最多)。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研究者對一刀切的「撤點並校」帶來的問題,反應最集中的是造成大量輟學,因為很多地方沒有那種罐頭式的校車。它造成的失學比例很難評估,因為無人做過抽樣調查,而有些小範圍的調查數據則高得駭人聽聞。

我想,多數人都會高估統一指令計劃最終產生的積極效能,而完全意識不到,它帶來的問題往往比它試圖解決的問題更多,當然,很可能是接觸不到或不願看到這樣的信息。

再舉個關於教育的例子。

汶川地震中最讓人痛心的地方,就是大批學生因為校舍倒塌而死亡。鋼筋混凝土裡沒有鋼筋只有鐵絲甚至是竹片,這種害死學生的豆腐渣工程,令媒體集中火力猛批過一陣腐敗官員腐敗和黑心老闆。

我們同事鄧飛採訪時有個顛覆認知的意外發現,造成2萬餘學生傷亡的質量低劣校舍,幾乎都是1990年代「普九」驗收期間突擊建造。「普九」即1986年頒布的教育法提出20世紀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它有一套從校舍到圖書室在內的驗收標準。

當時國家財力不濟,任務全部壓在最基層的鄉鎮一級:資金自行籌募,自行設計、自行建設、自行驗收。為滿足必須一次驗收通過、無樓不成校等硬性任務,各地普遍採取採取一次建校、逐年集資的辦法應付建築商。

「普九」的成果是幾年內長出一批外觀尚可但質量低劣的新教學樓,而地方鄉鎮則因為歷次財政和稅費改革,都導致其財力削弱,到2007年為普九欠債500億元,四川40億元,很多學校長年被拿不到錢的「黑心老闆」堵門催債,直到2007年12月中央政府承諾償還這筆債務。

可惜我們文章不上網,鄧飛寫的報道幾乎就默默無聞。

讓我們繼續談「撤點並校」。你應該注意到2012年達到高峰後,造成重大傷亡的校車事故開始迅速減少,最近幾年在公眾記憶中甚至都被淡忘了。

為什麼校車事故大幅減少了?

因為頻繁的慘重校車事故,很多地方出台一刀切的硬性規定,把校車(絕大多數不合格)幾乎全數消滅。

再一個,就是新一輪教育布局調整,「高中、初中階段學校向縣城集中,小學向中心鄉鎮集中,學前教育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資源向城鎮集中」,創建寄宿制中小學取得巨大進展。

也就是說,校車事故大幅減少,很大程度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校寄宿而不是乘坐校車。

相比震撼性的校車事故,寄宿制會對孩子有何影響,除了研究者,天然難於引發大眾關注和討論,畢竟是隔壁的中國非常不重要的事,既沒發生值得我共情的重大慘劇,又沒有進入我的世界打擾我。

所以,長期致力於農村教育的梁曉燕女士雖然不斷呼籲,似乎從未引起過公眾注意。雖然從長遠看,它可能是最值得憂心的問題,不但影響著孩子們的將來,也影響著社會的將來。

我第一次知道小學生寄宿制,是2008年發小痛罵小學生搞寄宿制時才無意中得知,當時我只道是新疆地方土政策,後來聽梁曉燕演講才知道,這居然是全國普遍現象,而且正在大力推進中。

「留守兒童」是個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慘痛現象,如果我們相信心理學研究中關於父母對孩子成長和塑造的影響,他們最值得擔心的,就是心理問題和成年後的社會適應性問題。

雖然部分留守兒童在雙親不在身邊時,表現出極強的獨立、樂觀和堅強精神,但這個群體更典型的是特徵是學習困難、注意力缺陷,任性、自私,人格發展不健全,挫折的耐受力極差,喜歡遷怒於人。

一個原有的社會關係秩序被打破後會怎樣?90年代南非兩個國家公園遷入一批亞成年象,很快保護區內頻繁發生犀牛被姦殺現象,原來是亞成年象發情攻擊強姦犀牛致死。研究者後來引入成年象後,亞成年雄象的暴力現象被迅速遏制。原因正是成年雄象的到來,重建立了秩序,抑制了年輕雄象的衝動。

青少年成長期,如果環境中缺少成年男性,相當於少年們在攻擊性最強最易衝動時,缺少權威抑制,處於權威和秩序的真空,很容易把暴力性的一面釋放出來。另外,有研究證據表明,家庭中如果父親缺位,女兒更容易性早熟,會傾向於用戀愛關係尋求安全。

「留守兒童」現象,在人類歷史上很難找到一致的。如果一定要找一個與之相近而我們又更熟悉的例子,大概只能是美國大城市的黑人社區吧。

無論寄宿制是否是留守兒童的一個子集,小學幼兒園寄宿的孩子遇到的問題,怕是又要比一般的留守兒童更嚴峻一些。寄宿就意味著孩子們日常與家庭的情感交流被切斷,哪怕是只與祖父母在一起。這使孩子心靈和精神上最後的信任紐帶都不復存在。

這個時候,如果是遭到校園霸凌甚至性侵等傷害,孩子幾乎都不太可能會向家長求教。

最關鍵的是,如果一個孩子7歲時進入寄宿學校,而班裡有幾個比他大半歲的孩子,結成團伙喜歡平時欺負人。這就意味著,只要他還在這個學校,那往後的日子,就永遠無法擺脫孩子王的控制和擺布,上貢、凌辱、受罰將伴隨著整個寄宿學校生涯。

如果不是寄宿,他即使回家沒有跟父母說起被凌辱的事,但在父母膝下每天可撒嬌邀寵,足以修復校園的創傷,白天是學校被欺辱的倒霉蛋,晚上還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但是,寄宿就完全不同了。對那些天性喜歡爭強鬥狠,習慣支配凌虐他人的人,寄宿制雖然帶來了骨肉分離,但卻為他提供了一個可以提前10多年開始演練如何當一個黑道大哥的機會。

研究者認為,一刀切的「撤點並校」,帶來了四個社會問題:

一、校車安全

二、寄宿問題

三、家長陪讀

四、貧困輟學

如果農村只是我們不想知道的隔壁的中國,而農村孩子們面臨的各種問題,其實就是隔壁的中國在家裡打孩子,我不想管閑事,因為與我無關。但是,比起校車安全、家長陪讀、貧困輟學,寄宿制問題會帶來的潛在危險是不言而喻的。

2008年4月,REAP(農村教育行動計劃)調查後發現,陝西寄宿學校抽象調查的2000多名小學生,9.3%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較為嚴重。

從自私的角度看,接近10%的小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就意味著它與我們已經非常有關係了。是的,十年過去,那些被調查的小學生中最大的,已經開始成年。也就是說,在隔壁的中國,那些孩子已經開始長大了。

昨天看一篇關於反社會行為的論文,提到近年來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反社會案件,兇手年齡大都在30-45歲之間,比一般暴力刑事案的兇手年紀偏大,也就是說,這些人大都是走投無路的社會邊緣人。

下圖,是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危害公共安全 故意傷害 刑事案由」的結果數量。

這個圖標似乎是在說明,不需要出現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停滯等外部因素,目前反社會行為在這個統計口徑下,處於快速上升的通道中。說這已經接近大面積高發似乎不算過分。

只是,我當時的語境,更想強調和突出的,是如果出現經濟形勢惡化,激化社會矛盾會發生什麼。

近年來,歐洲主要國家發生過多起重大城市騷亂和衝突,冷靜而清醒的中國觀察者大都深為歐洲陷入白左製造的危機而痛心,慶幸中國政府英明,使中國這艘航向星辰大海的巨輪得免於歐洲的禍患。

我想說的是,如果出現經濟下滑就業困難,歐洲的城市騷亂同樣會在中國上演,事實上,這樣的事,城市內戰在中國已經預演過一次,可惜我們並沒有看清楚。

推薦閱讀:

千萬不要損傷孩子的福報
【講座】精準式培育(三)——男女不同智慧思維特點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孩子該窮養還是富養?
從現在到七月初,有哪些不錯的新電影值得帶孩子去看?
父母的這4句話,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TAG:中國 | 孩子 | 隔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