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帝本紀贊 | 古文觀止

2016-09-15 《史記》 每天學一點古文

五帝本紀贊——《史記》

作品介紹

《五帝本紀贊》是《古文觀止》里的一篇文章,本為《史記·五帝本紀》的贊語部分,其宗旨在於說明《五帝本紀》的史料來源和作者的見解。文章先總提有關五帝最早史料,接著寫作者實地考察和對史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後說明作者論述的根據。文章不滿兩百字,言簡意賅,曲折迴環,是一篇引人入勝的說明性的短文。

原文及注釋

五帝本紀贊1

太史公曰2:學者多稱五帝,尚矣3。然《尚書》4獨載堯以來,而百家5言黃帝,其文不雅馴6,薦紳7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8》及《帝系姓》,儒者9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10,北過涿鹿11,東漸12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13者近是14。予觀《春秋》15《國語》16,其發明17《五帝德》《帝系姓》章18矣,顧弟19弗深考,其所表見20皆不虛。書缺有間21矣,其軼22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23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24,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注】:

1、五帝:中國古代帝王。中國歷史上關於五帝,共有五種說法。一:《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讚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二:《戰國策·趙策》與《易·繫辭》提出的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及《三統曆》亦承此說。三:《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並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之下。四:《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於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於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於是偽《尚書序》即據以將《世經》前面三名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五:《通鑒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本紀:《史記》的一種體例。按照年代先後,敘述歷代帝王政跡。贊:文章最後的論贊部分。這裡是作者在敘事之後,以作者的口氣寫的議論、總結及補充的文字。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資料檔案文件的,秦漢時稱「太史令」。因朝會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當時稱為「太史公」。司馬遷曾擔任漢太史令,所以自稱太史公。一說,《史記》中稱太史公,是因為《史記》傳自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惲尊稱其外祖為太史公。3、尚:通「上」,久遠。4、《尚書》:即《書經》,簡稱《書》。中國最古的史書,內容包括上古典謨訓誥之文,因此稱《尚書》。5、百家:先秦時代,思想學術家極多,如老子、莊子、墨子、苟子等,統稱百家,又稱諸子百家。6、雅:正確、合乎規範。 馴:通「訓」,可以為訓。事有所依,文辭又美,也就是有規範的意思。7、薦紳:通「捂紳」,也作「縉紳」。捂,插。紳,大帶子。播紳,謂插笏垂紳,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借指大人先生。8、宰予:字子我,也稱宰我,春秋時魯人,孔子弟子,善於辭令。《五帝德》及《帝系姓》:見《大戴禮》及《孔子家語》。9、儒者:指學習儒家學說的諸生。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西。《莊子》說,黃帝曾在這裡向廣成子問道。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傳說黃帝征蚩尤,戰於涿鹿,遂戮蚩尤。12、漸(jiān):流入,這裡是到達的意思。13、古文:指《尚書》等所載。14、近是:近於是。「是」,指代「黃帝堯舜之風教」。前省介詞「於」字。15、《春秋》:魯國編年體史書名,為孔子所刪定,自魯隱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16、《國語》:書名。傳說春秋時代左丘明所作,分國紀事。17、發明:聞名。18、章:通「彰」。明顯。19、顧弟:只是,不過。弟,同「第」。20、表見:表現。見(xiàn),通「現」。21、間(jiàn):間隙,這裡指脫漏。22、軼:通「逸」。遺失。這裡指逸文。23、固:本來。24、論次:謂依次敘述。

翻譯

太史公道:「學問家多說『五帝時代,是很久遠的了,似乎傳聞難以相信了!』然而《尚書》上記載的,獨從唐堯開始,直到後代。不過百家說黃帝時事,他那文詞很不雅順,所以就是紳士家有見識的人,也很難斷定他是真是假。像孔子那裡傳述的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姓》,讀書人以為不是聖人說的話,儒者便不肯傳述。我曾經西面到崆峒山,北邊過涿鹿縣,東邊流入海中,南面直到淮水、長江中間的了。凡到過的地方,那些長老都每每稱說黃帝、堯、舜居住的地方,風氣教化,原來與眾不同的。總而言之,只須不和古文差得很遠,近乎是可信的。我看《春秋》、《國語》二書,那其間有可和《五帝德》、《帝系姓》等篇互相發明的,很是明顯。不過但觀大略,不加深考,自然覺得他所發表的,都不是虛偽的;若細考了,也便有出入。至於《尚書》那部書,原是殘缺有脫漏的,所以他散失的事情,反時時在他說中看見。這不是好學深思,心中明白書中用意的人,不能同他講的。原來古書的真偽,怎可和淺見寡聞的人講呢?我所以併合了諸子百家的書,定成撰論的次序。揀選那其間說話格外典雅的,做成《本紀》和全書的第一篇。

賞析

  這篇贊語的宗旨,在於說明《五帝本紀》一文的史料來源以及作者的取捨,文章雖不足二百字,卻極盡曲折迴環之妙,在《史記》諸多贊語中可稱超絕。

  作者探求的是有關五帝的史實。然文章落筆即云:學者多稱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經非常久遠。只此一語,便把五帝置於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及之境。

  「五帝」無疑最符合司馬遷的「人君」理想,雖然司馬遷自己也說,由於時代的久遠,關於黃帝的事迹,就連縉紳先生也說不出個子午卯酉,諸子百家雖有一些零星的記載,但又顯得鄙陋不堪。 文章說:古代典籍,最可徵信者是《尚書》,可《尚書》不載黃帝、顓頊、帝嚳;諸子百家雖常常稱道黃帝,卻又往往牽纏神仙怪異,不可盡信。因此,士大夫多不便徵引百家之說。總之,有關五帝的史實,直在霧障山隔之中!文章又說:《五帝德》、《帝系姓》兩文傳自孔子,可當世儒者大都懷疑它們並非「聖人」原意。看來亦不可徵信矣!贊語的這一層次,每一句都提出一種希望,每一句都打破一種希望,只使人覺得觸目蕭索,無有出路。

  贊語的第二層突然轉出滿目生機。司馬遷通過實地考證,並在古代典籍中發幽探微,理出五帝的事略,體現了司馬遷考信求實的史學家風範。 其一,作者西至空峒,北過逐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親訪黃帝、堯、舜之舊邊,知各地教化、風俗,本有不同。則諸書所說黃帝、堯、舜,可能多少都有一點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離《尚書》所載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國語》,知道二書明顯發揮《五帝德》、《帝系姓》之意,其中有關內容均非向壁虛構。既然如此,《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徵信,《春秋》、《國語》亦可以參考。其三,《尚書》本有間脫,其逸文往往可以從其它書中發現。因之,考察有關五帝的史實,應「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語乃全部贊語的關鍵。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間,非好學深思無以正確擇取。

  贊語第一層是步步後退,第二層是節節推進,第一層是「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二層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層是「眾里尋他千百度」,第二層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看上去話語平淡、語語漫不經心,實質上句句深醇、句句匠心獨運。

  這段「贊」語表明了作者司馬遷撥亂反正、重實去偽的史學觀,同時說明寫作《五帝本紀》的緣由。

公眾號xueguwen

==往期回顧==《古文觀止》

宋玉對楚王問

卜居

諫逐客書

樂毅報燕王書

唐雎不辱使命


推薦閱讀:

求下面這段文字的典故解釋。謝謝!?
廣為流傳的前半句,不為人知的後半句,後半句完全顛覆前半句的意思?
婷婷唱古文
有沒有寫水又不帶水字的古文?

TAG: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