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虞山尚湖——美麗中國(葉平)
虞山尚湖旅遊區位於富有"魚米之鄉"的江南歷史文化名城常熟境內,旅遊區以江南山水文化為依託,融人文、生態、休閑為一體。虞山是國家森林公園,因商周之際吳地先祖虞仲卒葬於此而得名,是中國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尚湖與虞山相依,因商末姜尚(姜太公)在此隱居垂釣而得名,湖內濕地遍布,鷺鳥翔飛,為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遊湖泊。常熟附近的沙家浜以京劇《沙家浜》而聞名,形成了革命傳統教育區、紅石民俗文化村、橫涇老街、濕地公園等景點。2013年4月,常熟虞山尚湖旅遊區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知曉「常熟」,完全緣於多年前風靡全國的樣板戲《沙家浜》。2018年雨季到來的時候,從無錫乘坐汽車,趕到了這個可能主要因「沙家浜」而成名為5A景區的虞山尚湖旅遊區。 虞山景區 虞山為江蘇常熟市境內的一座山,北瀕長江,南臨尚湖。古名烏目山,又因山形如卧牛,亦稱卧牛山,橫卧於常熟城西北。因江南先祖、周太王次子仲雍(虞仲)讓國南來,死後葬於此而改稱虞山。虞山山體由西北向東南展布,峰巒連綿起伏,海拔僅有263米,南北寬約3公里,東西長約7公里,山腳一圈約20公里。
虞山東南麓伸入常熟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譽。
虞山景區分虞山公園及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兩大組成部分,虞山公園在山腳的東部,北門大街上,以古城牆為界。
虞山與古城、山南尚湖融為一體,構成獨特的景觀特色,自然山水秀雅,人文景觀豐富,歷為江南旅遊勝地。
虞山文化厚重。除吳文化始祖先賢仲雍墓,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的言子墓之外,還有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明未清初一代文宗錢謙益、名妓柳如是墓,清同治光緒兩朝帝師、支持維新變法的翁同龢墓等。名勝古迹還有還有辛峰亭、虞山門、梁昭明太子蕭統讀書台、興福寺、維摩山莊、古劍閣、藏海寺等。
虞山城牆景區 虞山古城西門位於半入城之虞山東坡。
虞山城牆長約1400米。其中由古城西門側傍山而建的地藏殿、五嶽樓、大石山房結合山道構成的"西城樓閣"景觀,明清時代就已列為 "虞山十八景"之一。
城牆建於西晉太康四年(28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縣王鈇為拒倭寇入侵籌資重建,高二丈四尺,基寬八尺,雄偉秀麗,逶迤入城,蔚為壯觀。故素有"江南小長城"之稱。
登虞山門城樓,極目四顧,青山綠水,古城巷陌,好不快哉。
今人單浩,作《虞山賦》曰:虞山西麓,有座城樓,曰作西門。靈秀虞山,造常熟之福,城門之勢,固民眾之安。瑞樓經一千三百餘載春秋,可攬常熟幾千年文明,聚勢於蔥蘢之中,昂聳于山脈之道,檐牙摩空,丹閣撥霄,臨樓憑弔,滄桑以靖志圖強,登台浮想,殘垣以鑒史明今。觀城門兮,爬台之艱,步階亦難,感"不登城門非好漢",至之樓頂,四顧極目,青山綠水,古城巷陌,一覽無遺,故有詩曰:十里青山半入城。
劍門景區 虞山劍門,在虞山中部最高處,高度僅為海拔261米,有公交汽車直達。為了節省氣力,也可在山腳興福寺旁乘坐索道纜車。
索道纜車登劍門
《虞山賦》曰:至虞山之巔,謂之"劍門"兮,山道崎嶇,聽聞松風蕭颯,怪石凌空,有感蜀道之難,危崖壁立,頓生仙劍豪情,登高眺遠,泱泱江海入簾;湖光山色,流水琴川,拂水晴岩,霓彩旖旎,藏海古庵,萬福於民;詩讚:"江山入眼花光媚,樓閣凌虛海氣豪"。又曰:"蜀閣稱雄,佛擲陶家輪,劍北分來峰一角,尚湖絕代,人在水精域,鏡中為照月千鬟"虞山十八勝概,皆詩情畫意兮。嘆山之美乎,即千萬言諛之,亦不能盡道!
劍門山頂,遍布茶園;
劍閣茶樓,茶香四溢。
劍閣為明代侍御錢籍所建。因閣內題楹聯"無邊風月供嘲弄,有主江山屬剪裁"而構成文字獄,後謹以身免,閣亦毀。1989年重建,閣高18.33米,為四歇山頂兩層仿古建築。
登閣居高臨下,氣勢非凡,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在虞山最高峰錦峰之拂水岩旁,有劍門奇石,中間裂開,狀如刀劈,相傳為吳王夫差在此試劍,將巨崖一劍劈開,人稱「劍門」。
劍門之雄奇,存有清朝康熙帝御題「煙嵐高曠」等石刻群為證。
行走在俯瞰尚湖的岩石小徑上,小橋、樓台、亭閣。
藏海寺位於虞山劍門的拂水岩之上。
藏海寺歷史悠久。宋代原為覺海庵,明代稱「拂水東庵」。文革中盡毀後重建,新建大雄寶殿、大悲殿等,已經成為4A級景區。
翁同龢有題聯:「野鶴孤雲大慈塔;幽篁喬木古東庵」。
藏海寺山門原為明初洪武年間的真武殿所建,歷時最久,今改為寺之正門,古色古香,引人注目。
藏海寺玉佛
最為奇特的是,我們見到了該寺廟開創的「金榜題名」(中高考)祈福法會。
明碼實價,為莘莘學子考試成功保駕護航,僧人們把應試教育做到了我佛如來處,真真令我輩教育工作者汗顏。
報國院。東鄰藏海寺,虞山唯一的道教場所,俗稱報國院為祖師廟。
其處原有褚應韶所建真武廟,後來與藏海寺合併,佛道合一,為我國寺院所少見。
明嘉靖間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嚴訥,不敢將明世宗所賜真武象及泥金彩繪斗姥藏於私家,特在真武廟基建院供奉,敕賜「報國院」。
尚湖景區 尚湖因商末姜尚(姜子牙)在此隱居垂釣而得名,是國家首批城市濕地公園、中國十大魅力之最佳生態休閑湖泊。主體水面800公頃,煙波浩渺,水質清澈,與十里虞山交相輝映,形成一幅自然山水畫。 虞山之巔的劍閣,是俯瞰尚湖最佳之處。
尚湖湖內濕地遍布,荷香洲、釣魚渚、鳴禽洲、桃花島等七個洲島鑲嵌其中,呈島中有湖、湖中有島的獨特景觀。
島上樹木蒼翠,鷗鷺翔飛,風景怡人,設有太公島、拂水山莊、江南牡丹館等一批人文景觀和歡樂島、水上遊船等遊樂項目。
因天氣陰雨霏霏,時間也不允許過久耽擱,故以網上尚湖景區數處典型景點之照片,做一評點式簡介。
尚湖亦為1982年批准的國家5A景區。
景區入口的太公島,以彰顯姜尚文化為主題,通過"太公文化館"、祈福台、子牙亭、太公釣台等景觀,讓遊客了解姜尚與尚湖的歷史淵源,感受姜尚文化的獨特魅力。
荷香洲因洲內諸池遍植荷花、夏季荷香四溢而得名,是觀山湖勝景之絕佳處。洲內綠樹成蔭,勝景處處。有相傳黃公望在此飲酒作畫的湖橋串月,有品茶賞荷的流香館、四景園,百鳥雲集的水上森林,更有精品薈萃、名聞江南的中華牡丹園。徜徉其間,自然之美盡在眼底。
拂水山莊是明清之季錢謙益為柳如是所建,原位於虞山拂水岩下,背虞山面尚湖,早已湮沒,現重建於尚湖南岸,為一濱水園林,僅存其意爾。錢謙益才華橫溢,是江左三大家之首,亦是東林黨人魁首,被視為士林領袖,但變節投清,大節有虧。柳如是為秦淮八艷之一,氣節與李香君同。錢柳姻緣卻是一悲劇,錢之變節曾令柳痛心疾首,錢落難後柳又冒死相救。錢去世後,柳卻不見容於錢氏家族,投繯自盡。
拂水山莊建有耦耕堂、花信樓、燕樓、秋水閣等拂水八景,錯落有致、古樸典雅、意趣盎然,堪稱明清私家園林建築中的精品。
柳如是好蘼蕪,常以之制香囊,曾取字"蘼蕪",並自號"蘼蕪君"。有七律贊曰:」風華舊事隱青幃,碧水無言漾翠微。故國興亡多少恨,蘼蕪橋上對斜暉。「
劍門之巔俯瞰尚湖
興福寺 興福寺位於虞山北麓,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文物保護單位。南齊延興至中興年間(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並擴建,改名「福壽寺」,因寺在破龍澗旁,故又稱"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賜"興福禪寺"額,興福寺成為江南名剎之一。 個人認為,遊覽興福寺應是虞山點睛之筆。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讓蘇州寒山寺名揚天下,至今還「濤聲依舊」。唐代另一位詩人常建的一首詩,同樣也讓一座古剎聲名大振。這首詩名為《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鍾磐音。」「馳譽千載」的這座古剎便是常熟興福寺。
興福寺山門前有三株楓香樹,如金剛守衛。門前破龍澗在大雨後,水勢奔騰,迴音隆隆。澗南寺前照壁題「華嚴本山」,門前兩根「唐尊勝石幢」彰顯著一種歲月的滄桑感。
門前破龍澗在大雨後,水勢奔騰,迴音隆隆。過澗上石橋入得山門。
興福寺的地形,大致呈圓形。主軸線上,依次是山門、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寶殿和最高處的玉佛樓。
天王殿,無上法門。門聯為:解脫門開誰肯入;浮生夢覺自知歸。
韋馱菩薩手持著地金剛杵,表示該寺為子孫廟,對外來雲遊僧人不開放,只能在寺廟中吃兩餐,不能留宿。
三佛殿,位於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之間,其他寺廟似乎少見。
殿內供奉一佛二菩薩聖像,中央釋迦牟尼佛,兩側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
大雄寶殿為單檐歇山頂,「表一真法界」。
大雄寶殿居中肯定是釋迦牟尼佛
中軸線上最高的玉佛樓
通過戒壇右行
禪堂是僧眾修習禪定,徹悟心性的殿堂。為甚到此?有聯為:「此處山林幽寂;初心潭影空明」,為朱育禮集常建詩字而成。
四高僧殿匾額題「華嚴戒壇」,是因清代至民國期間一度用作戒壇。殿內供奉懷述、常達、彥偁、晤恩四高僧塑像。
從四高僧殿東出,是為茶室——業已返回俗家世界,這一帶是寺院的東園。
茶室更東的空心潭。地方志載:「興福寺山下有泉,瀦而為潭,汩汩灌注,冬夏常盈,淵深澄澈,可燭鬚眉,天光日華,上下交映,頗蘊禪意」。
潭北空心亭。亭以常建詩得空心之名。「破山之秀,鍾於斯亭。設置既宜,稱謂允當。人知少府詩之工,而不知所以為工,一登斯亭,不言而喻。」南宋時便有,後圯,現見的為移址復建的。
茶室與寮房之間即到了米碑亭。詩碑之詩為唐人常建所作,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清乾隆時名刻手穆大展刻,名詩名書名刻,故有 「三絕」之稱,為興福寺一寶。
亭中之《常少府題破山寺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明)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都)寂,惟聞(但余)鍾磐音。」 米芾書碑時,對原詩作了改動(括弧內的字),使詩與宋代興福寺景點更貼切。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方形的白蓮池中有千葉重萼白蓮,芳色異常,池旁一株白玉蘭樹斜伸入池,與蓮葉相映成趣。池後有救虎閣,傳說高僧彥稱深夜在此坐禪,聞閣下虎吼,見一虎中箭,乃拔箭裹傷放之,後來老虎來閣向僧致謝。
突然進入一處有圖書館抄經處字樣的福地。
圖書館抄經處
興福寺在民國初期就創辦「華嚴學院」。
不敢打擾努力學習佛法的信眾。
一路向西,再度進入俗世。
煙火繚繞
掛件祈福
觀音菩薩
竹苞松茂
好似來到江南園林
長亭、古木、錦鯉
錦鯉跳躍
似乎忘了這裡就是佛門禁地
釋家居然也有財神廟
園林盛景,草木花繁
正應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方塔園 方塔園位於常熟古城東端,是在宋代古迹舊址上新建的古典園林。方塔全名「崇教興福寺塔」,四面九層,為古城常熟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南宋,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方塔久經戰火硝煙而幸免於難, 而方塔所在的崇教興福寺卻曾毀於兵火。
方塔園東門是五開間歇山式大門,朱欄白牆,端莊明朗。屋脊的"鴟尾"狀似魚形之龍,是宋式建築特點之一。大門上懸"方塔園"匾,為兩代帝師、翁同龢所題。
方塔為公園"三寶"之一。原名"崇教興福寺塔",又名崇教寶塔。方塔雖建於宋代,仍沿襲唐代磚木樓閣式形制,高67米,因其四面九級形方,勻稱俊俏,所以俗稱方塔。
"聞古塔風鈴,思千古幽情",登塔拾級而上,古城風貌盡收眼底。
方塔翹楚江南,是古建築中瑰寶,歷經800餘年風雨滄桑,依然偉岸雋秀,靈光四射。
方塔內一樓千手觀音。
進入東大門,循廊左行,可到"識春軒"。軒旁植梅數枝,專送春消息。沿"千葉一卷廊"迤邐而行,一路修竹疏朗,葉影婆娑,為人濾去胸中俗慮。在此刻望方塔東南兩面。
小橋流水
曲廊盡處有方亭,名"文淵亭",以紀念方塔的始建人和續建人——文用和法淵兩位高僧。
七溪流香穿郭過,半山飛綠進城來。
池北有棵古銀杏樹,這棵古銀杏樹高20米,主幹胸徑粗2米多。據《常熟市志》古樹名木欄記載,樹齡已有800多年。這是公園裡宋代遺下的"三寶"之二。
池西有問泉堂,堂前有古井。古井的井磚形制與部分塔基用磚相同,可以證明井為宋代之物。上部井徑0.52米,測深5.7米,井欄以一巨大青石雕成,成八角形,甚為獨特,此為園內"三寶"之三。
常熟市碑刻博物館是收藏、陳列歷代碑刻及拓片資料的專題博物館。
全館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採用江南古典園林格局而建,碑廊全長500米。
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民俗、人物傳記四個展區,共展出唐、宋、元、明、清各類石碑800餘方。
南朝石龍
碑林攬勝
常熟名人館系原虞山鎮大東門外清代總官廟大殿,1993年移建於此,建築面積約280平方米。
"常熟文史祖"商代仲雍。仲雍,又稱虞仲、吳仲,吳國第二代君主,吳地和常熟的始祖。姬姓,名雍。父親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兄弟排行第二,哥哥太伯,弟弟季歷。父欲傳位於季歷,後立季歷之子姬昌;仲雍與太伯主動避讓,從陝西渭水之濱遷居到江蘇無錫、常熟,斷髮文身,耕田自足。太伯即位吳國君主,無子,而仲雍繼位。仲雍墓位於江蘇常熟市虞山東麓。
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的言子(言偃)。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讚。孔子曾雲:"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被譽為"南方夫子"。
《虞山賦》曰:既挹山川之靈秀兮,尤饒人物之崢嶸也。先賢虞仲,吳地文化之始祖。尼父子弟,南方聖賢唯言子。元代畫家,誰與公望媲美,富春山居,丹崖玉樹,丹青多經典,妙筆皆風韻。明清文宗,錢氏謙益,詩文著琴川,中年娶如是,一代風流事,佳談傳古今。兩代帝師,翁公同龢,官至宰相,清廉終身,書畫一絕,當世猶存。再數風流名賢,列虞山各流派之宗,詩,書,琴,畫,印,琴,雕等,流芳有後繼,藝術傳萬世。人文薈萃,曾產多名文狀元兮,俊才輩出,誕有數十位中院士。真可謂地靈人傑乎!
方塔園前,已經建起了一條商業街——方塔街,仿宋商肆林立,歷經數年發展,形成"仿宋一條街",有常熟老城隍廟之稱,是旅遊、休閑、購物的佳處。
天公不作美,虞山尚湖的常熟之游只好到此為止,沙家浜景區只能留待下次再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