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海的古名園及逝去的勝跡

上海的古名園及逝去的勝跡

上海的歷史文化積澱不在現在的中心城區,那是租界是典型的殖民地。上海真正的歷史文化積澱在周邊,在松江和嘉定。老上海南是松江,北是嘉定。

上海近城原有許多園林勝景:日涉園、露香園、熙園、吾園、徐園、味蒓園、引翔港大花園、愚園、愛儷園、半淞園、最閑園、雲所園、後樂園、留香園、濯錦園、檀園……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市場經濟的觀念及無視歷史等種種原因,這些歷史上的園林皆一一消失了。

古園勝跡毀得最慘的是寶山。

寶山歷來隸嘉定,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單獨立縣。「八一三」日軍侵華戰火幾乎毀了寶山的一切。寶山縣城完整的城牆和城內所有建築,城內的園林「芳圃」、「香雪韻」和「城西公園」徹底被毀。現寶山城廂僅剩臨江公園內文廟的大成一殿。

殷行古鎮創於明正德年間,鎮的開創者殷清在鎮東北堆築了「依仁山」。鎮原有「殷氏園」、「文昌閣」、「葛尚書廟」、「白衣庵」、「玉泉庵」、「信民庵」、「鵝艬土地廟」、「江申土地廟」等勝跡。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的殷行古鎮,最繁盛時老街有三里長。鎮位於江灣機場東北端,今閘北電廠西南處,袁長河南。一九三九年日軍為擴大侵略強行圈地建江灣機場,徹底毀了殷行古鎮。

殷行鎮南有明參政侯堯封祖墳「園沙墓」,浣紗浜村現僅剩一棵二十多米高的四百多年的萬曆古銀杏樹。「浣紗」就是「園沙」的諧音,浣紗浜今天成了安波路。園沙墓到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還有墓冢十多座,有翁仲石獸和董其昌所書石碑,後被日寇擄掠一空,甚至連墓中的乾屍「木乃伊」也未倖免。

「園沙墓」再南有引翔港古鎮。鎮中「橋門頭」茶館四面有窗,可俯視河中船隻。鎮中十字街口兩側,有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里人王森澍、周錫琮倡立,佔地十一畝多的「厚仁堂」。堂內有地方慈善機構「先董祠」,民國初在此創辦引翔醫院。引翔港西岸北街有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里人周志溶捐建的「文昌閣」。閣高兩丈四面開門,是江南園林式古建築,奉孔子和弟子七十二賢人。閣東有「魁星閣」,西為「環秀亭」。東柵外有明萬曆年建的五開間三埭「白衣庵」,俗稱「東觀音堂」。庵前有橫跨周塘浜的「香花橋」,庵西有「劉公祠」。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引翔港南段湮沒,北段淤塞,後填平築路即今之寧武路。引翔港北通翔殷路有粵商修建的馬玉山路,即今雙陽路營口路一線,引翔港古鎮毀於城市化進程。

江灣鎮原有古剎十多座。「保寧寺」建於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系東京大相國寺僧智光(龍樹法師)杖錫募建,後屢經修葺。寺內有天福古碑、吳越古鐘、石彌陀、石井欄等。萬安路之名源於保寧寺的萬安閣。「崇福寺」,在三門路東北,原稱「天樂教寺」,建於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明福王時(清順治元年至二年,即公元1644-1645年)改名崇福寺。「景德觀」,在鎮東,即「東嶽行宮」俗稱「東廟」,建於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佔地十四畝。正殿祀東嶽泰山神,殿右為「古龍神廟」。「玉佛寺」系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僧本照從南印度迎來的玉佛三尊,初結草庵於張華浜,清郵傳尚書盛宣懷被勸募在「昆福寺」廢基北首(今車站北路)購地三十餘畝,歷時六年建成,迎供玉佛。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玉佛才遷供安遠路新建的「玉佛寺」。「俞涇廟」,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里人張光彪建,供潮神。西為「晏公祠」,東為「霍光土地祠」,再東為「城隍行祠」。「關帝廟」清康熙初金有來募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里人擴地重建。「小場里社行祠」,建於清乾隆年間,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毀於太平軍,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重建。「西林庵」,建於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1662年),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毀於太平軍。「觀音閣」,建於清乾隆年(公元1736-1796年),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里人張寶鑒、汪光沛等募資重建。「馬家觀音堂」,即「馬孝女祠」也稱「慈航庵」,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馬氏建,祀孝女馬翠姑。「奎星閣」,里人嚴沐澧、陸顯、周吳珊等籌款,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建。閣為塔式尖頂,八角形屋檐,兩層。之前曾有「文昌閣」,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建,閣上塑文昌帝君,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重修。「牛郎廟」,俗稱「西廟」,廟內祀宋學士劉鞈。廟左原有「法霖庵」,清雍正初(公元1723年)由葛姓牧童積資建,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毀於太平軍。同治七年,里人刁維熊、殷君彩募資重建。廟之東楹塑牛郎織女像,故稱「牛郎廟」。原有牛郎吹笛騎水牛像,並刻銘記祀劉鞈事。

「三觀堂」,明末所建農村寺廟,原名「迎真道院」,後改「還真道院」,也稱「三官堂」。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由道士主持,供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後道士散去改為佛寺。為江灣鎮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寺院。

清張憶《迎真道院》:

東去袁長浦,幽樓宛在茲;已無羽客住,尚有散人知。

碧蘚依斜砌,黃花滿矮籬;鄰翁閑話永,涼月步遲遲。

清徐大倫《行抵江灣》:

江灣寺近路迥旋,霞暈楓林欲暮天。記得斜塘春泛日,綠楊兩岸淡如煙。

江灣古鎮處河網地帶,是多橋多樹的水鄉,鎮上園林別墅眾多。「景德觀」北有「沈氏園」、鎮西後有「傅氏園」、嚴家角有「晚香園」。清郁家浜有金明理所建「南園」、北街左側有金邁所建「就圃」、悅來橋左有嚴秉衡所建「嚴氏圃」和陳氏「息圃」(又稱「穎川小墅」)、息圃前有陳奉直所建「涉成園」。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前後,鎮上私園林立,有廣東甘日初所建「甘家花園」,吳縣潘姓所建「潘園」。吳家灣有「張家花園」。車站北路有浙江餘姚吳姓所建,當時江灣最大的花園洋房「吳家花園」(「延陵別墅」)。鎮南有「梁家花園」。走馬塘南景新橋、黃家橋間有江灣著名中醫蔡章(蔡香蓀)所建「蔡家花園」。走馬塘南竹行橋東有浙江鎮海庄姓所建「莊園」。鎮東有花園式墓地「薛氏墳山」。保寧路有「嚴氏祠」。公安街有「王氏祠」、「石氏祠」。新浜橋東有「張氏祠」、「吳氏祠」、「汪氏祠」、「葛氏祠」。鎮東有「徐氏祠」。奎照橋西有「陸氏祠」。刁家弄有「刁氏祠」。蔡家花園有「蔡氏祠」。

江灣的古園勝跡經多次戰亂,特別是兩次淞滬戰爭,慘遭日軍摧毀,現已蕩然無存。

月浦鎮曾有「平橋步月」、「佛耳名泉」、「土山望海」、「月映西溪」、「東皋晚眺」、「元夕觀燈」、「東林梅塢」、「西寺竹林」八景。園林有元代至元年間(公元1335-1340年)譚友文所建「譚氏園」。元代嚴恭所建「嚴氏園」。明隆慶、萬曆年間(公元1567-1619年)錢東沂在東錢宅建「寫心亭」。「藿圃」,明代周人玉所建。「種杏山莊」,清光緒中葉前趙守元所建。「淡廬」,清光緒中葉前周書建。還有「西寺竹林」、「東林梅塢」等勝跡。明代還有「月浦鎮書院」、「佛耳泉」、處士王怡鶴居處「竹隱堂」等。「獅子林」,本是月浦一景,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福安縣知縣、月浦舉人張金惠歸葬處。墓地種銀杏、榆樹、柏樹,蔚然成林。從長江航行的船上看獅子林,林若蹲獅,船行則獅若躍然。獅子林成了長江的一個航標。一九七八年建寶鋼時,獅子林還有古銀杏十棵。

楊行鎮原有不少文人居所。西北有蘇淵所築「湄浦草堂」。蘇曾與黃醇耀、周陳俶講學於此。蘇淵《自題草堂詩》:

新築草堂仿水幽,波光翠影入窗流。鳥偷熟果時窺客,魚隱清萍巧避鉤。

荒月灘過頻望歲,窮顏易老怕逢秋。無聊兀自攤書坐,半卧還消半日愁。

沙浦南岸有詩人李凝祺「比竹居」,中有「滌軒」。「鳴鹿堂」在鎮西南,為經歷朱引祥故居。旁有「雙軒」、「鳴鷗榭」諸勝景。康熙間,朱引祥之孫朱鼎又增築「偲怡」、「來鶴」、「雲松」諸堂。

月浦、楊行的古園勝跡在歷次戰亂,尤其是侵華日軍的炮火下徹底毀滅了。

寶山最值得稱道的是有著「三灣九街十八弄」的金羅店。(寶山歷來有金羅店、銀南翔、銅江灣、鐵大場之說。)

羅店原是嘉定的第一大鎮,有「春陽堂」、「簡堂」、「江樓」、「百城樓」、「玉蘭堂」、「默雷堂」、「十八條戶檻」,布場街有清代建築群「稻香堂」、「敦友堂」等。

「百城樓」曾是長洲沈德潛、南匯吳省欽吳省蘭兄弟、兩江總督畢沅論詩宴飲處。「玉蘭堂」是職方郎中唐景亮、其弟唐景南讀書處。「默然堂」是兩江總督畢沅、進士施灝早年讀書處。園林有「思園」、「龍川小築」、「友蘭別墅」等。「思園」有愛山亭、荷花池。龍川小築有六宜亭、在樂槃、清涼詩窟、海棠寮、蔬香水榭。「友蘭別墅」有朗照山堂、醉石、雲豹、峽翠、觀音峰等奇石。羅店邑廟後園有小榭「小羅浮」,是清代文人詠梅賞菊酬唱之地。

江南第一大鎮金羅店,毀於「八一三」侵華日軍的戰火。羅店古迹現僅剩下真武閣、大通橋、豐德橋、花神堂。布場街的少量古建築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被拆毀。

古園勝跡的消失令人傷感,所以我們更要珍惜不多了的古遺存。

上海現存的五大古名園是:松江的「醉白池」,嘉定的「秋霞圃」、「古漪園」,上海老城的「豫園」,青浦的「曲水園」。

松江是上海先民的發祥地,古迹遺存不少。「廣富林」古村落、墓葬的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上海的先民就在這裡生活繁衍。

松江「雲間第一橋」初名安龍橋,橫跨古浦塘(又稱跨塘橋),建於宋代,南北向木結構。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知府王衡在舊址重建石橋,為當時松江第一,故名「雲間第一橋」(即今中山西路玉樹路西三孔大橋)。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重修,石拱橋高八米、寬五米、長三十米。東面橋拱上有同治年鐫刻「雲間第一橋」額,橋柱刻「南無阿彌陀佛」。五百多年來,橋保留著原有的端莊雄偉古樸典雅,體現了江南古橋的特色。

唐代經幢,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建,八面二十一級九點三米高。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全文和題記。幢之各級、托座、束腰、華蓋皆刻有海水紋、寶相蓮花、寶珠、捲雲、力士、天王、菩薩、盤龍、蹲獅及供養人等圖案。經幢高大、人獸花卉雕刻細膩,展現了盛唐風格。

「西林塔」又名「千佛塔」,為南宋咸淳年(公元1265-1274年)的「接待院」後易名「西林禪寺」。塔六面七層,各層皆有題額:底層為「千佛塔」,二層為「羽寶才」,三層為「金剛」,四層為「靈就來」,五層為「天上清」;六層為「聰雨花」,七層為「元明藏」。

方塔,原名興聖教寺塔。寺始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9),塔建於北宋熙寧、元祐年間(公元1068-1094年),磚木結構,樓閣式,九層,逐層收縮,歷經修葺。九層塔現高四十二點五米,每層磚身四面辟壺門,門內通道上施疊澀藻井,內室用券門。斗拱、券門月梁,外檐羅漢枋、撩檐枋等大多為原物,塔頂之剎高七點八五米,由覆盆、相輪、寶瓶及四根「浪風索」組成。四條鐵索從塔剎尖頂系向四角塔檐。磚塔襲唐代形制呈四方,俗稱方塔。

一九七四年修塔,發現第三層側壁石灰層內有壁畫,為佛像打坐圖,圖清晰鮮艷,是上海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壁畫——宋代佛像。塔底層一點五米處,有長方形地宮,磚室高約三米,中間橫卧鍍金釋迦牟尼銅像,漢白玉匣頂上是鍍金供養人銅座像。銅佛像旁兩銀匣上鑄有追薦亡母,追薦亡妻圖樣。地宮還有象牙化石和一百多枚唐開元幣與宋幣。

黃霆《方塔》詩云:

巍巍樓闕梵王宮,金碧名藍杏藹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

方塔南有明代照壁,本是明松江府城隍廟照壁,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於塔南興聖教寺院廢基上的城隍廟遺物。照壁磚刻精雕細琢有走獸、樹木、花卉、珍寶諸圖。中刻巨獸,鹿角、獅尾、龍鱗、牛蹄。張大口,露尖齒,睜大雙眼,兇相,雙角挺拔似龍,獸名「貪」。繞獸有動物花卉諸圖物。

方塔北殿宇,原為上海河南路橋北堍,建於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的天后宮大殿,因城區發展遷建於方塔園。

望仙橋在方塔東南面。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為石樑平橋,樸實簡練刻有蓮花紋圖案。橋面為武康石雕,微呈拱形,弧線流暢,為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平板石橋。

松江「醉白池」,佔地五公頃,始建於公元一六四四年,原為進士朱之純私園「谷陽園」,園以陸機「彷彿谷水陽」詩名。曾為明代畫家董其昌觴詠處。清順治年,工部主事顧大申效宋韓琦慕白居易築「醉白堂」事,建七百平方米長方形荷花池,輔以竹、梅、假山、奇石,名曰「醉白池」。園以池為中心,周以古樹和樓堂軒榭。園現有「四面廳」、「樂天軒」、「疑肪」、「雪海堂」、「寶成樓」、「池上草堂」「邦彥畫廊」、「藝術碑廊」等。長廊有董其昌所書條幅。「邦彥畫廊」有石刻三十;有明末松江籍九十一位名人的職品;有寓意落葉歸根的「十鹿九回頭」;元書法家趙孟頫書《赤壁賦》;清鄭板橋所書《難得糊塗》等石刻。還有三四百年的古銀杏、古樟樹和百年牡丹。園內楹聯不少值得一讀。

「醉白池」的堂軒亭舫榭等古建築,保持著明清江南園林風貌,是上海現存最古老的名園。

松江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亦稱「雲間白鶴寺」(相傳松江是白鶴的家鄉故名「雲間」)。元至正年間(公元134l-1368年)郡守達魯花赤創建,一說是公元1295年西域穆斯林納速拉丁鎮守松江時創建,有六百多年歷史。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寺墓合壁是漢族和阿拉伯兩族文化交融的體現,尤其是窯殿、邦克樓和達魯花赤墓。《松江府志》載:元王朝統一中國,納速刺了率部族人(中亞波斯人),從嘉興進入松江,這是松江穆斯林和清真寺的由來。

寺從明洪武年起多次重修擴建,尤以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和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兩次為最。現寺保持了元、明時期伊斯蘭教寺墓合一的風格。大門北向,照壁嵌有「清妙元真」磚篆。門額有「敕建」字,內照壁書「清真寺」。甬道二門,龍牆蜿蜒,東南牆外陵園即松江回回墳。寺碑記:元郡守納速拉丁葬於寺內。龍牆內完整的清真寺建築,是阿拉伯圓柱拱頂同中國宮殿式建築的結合。東側邦克樓,磚砌斗拱結構,樓壁內阿拉伯式磚拱球頂,高約四米,壁有精緻的磚雕,拱形門洞出入,樓旁便門二。禮拜殿門面東,明式木構廳堂式建築,與邦克樓對稱。大殿川廊與盡頭凹殿相接,凹殿高約八米,南北東三處辟門,球形拱頂,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翹,與邦克樓遙相呼應。禮拜殿南側有沐浴室,院南北廂房為講經堂和伊瑪目誦經、會客處。寺內現存伊斯蘭教碑刻四方。松江清真寺體現了漢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交融。

嘉定的古園勝跡較多。現存孔廟、匯龍潭、秋霞圃,和南翔的古漪園。

「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有「吳中第一」之稱。歷南宋、元、明、清近七百年,整修重建七十多次。孔廟開始僅有大殿和化成堂。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在大殿前黃泮池、石橋門前造「仰高」、「興賢」、「育才」三牌坊。後重建大殿,名「大成殿」。元改建為「明倫堂」,堂前有兩進祠宇,門樓有磚雕,院中栽臘梅、玉蘭,即「當湖書院」。書院東,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沿河新建碑廊,有宋黃庭堅;明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及「嘉定四先生」唐時升、婁堅、李流芳、程嘉燧的墨跡石刻。

孔廟現佔地十七畝左右,大門前有「欞星門」、三座牌坊和石獅欄杆。七十二隻姿態各異的石獅,象徵賢人七十二。孔廟圍牆,稱「萬仞宮牆」。進門的池塘叫「泮池」,鑿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池北大成門,正中五楹,東西角門各一楹,寬二十九米,內有馱碑贔屓七,各負兩米多高的石碑,碑記歷代修廟概況。東角門壁上嵌有石碑。有宋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沈璞撰《嘉定縣學之記》和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記蘇州知府況鍾懲辦貪污、清理冤獄、修水利的《況郡守政績記》。大成門前後庭院,原有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所植龍鳳古柏十六棵,現僅剩大成門前一棵。東西兩廡原供孔門弟子和歷代名儒牌位,現為嘉定博物館。大成殿為明式結構,重檐飛翹巍峨雄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現陳列孔子塑像及相關資料。「明倫堂」是歷代儒生講學集會之地,三間廳堂,前有抱廈,兩邊粉牆漏窗,牆外小院植桂柏,還有百年牡丹一株。明倫堂陳列中國歷代科舉考試資料。堂西有碑廊,一九五八年修廟時將歷年收集的碑刻、墓誌和各類石刻嵌於壁間。院東當湖書院,現闢為博物館。院外牆沿河三十多米,有一九八七年修建的碑廊,內有黃庭堅、文徵明手跡。

「匯龍潭」有石橋與孔廟相鄰,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建。潭由自北向南的五條河匯成。五河如長龍蜿蜒,綠水抱山似五龍搶珠,故名。「應奎山」如明珠坐落潭中,山巔有「凌雲亭」。潭近五萬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南部以匯龍潭、應奎山和打唱台為主。「打唱台」始建於公元一八八八年,原為上海閘北區錢業會館戲台,一九七六年遷入。北部景點相對集中,有「暢觀樓」、「怡安堂」、「綴華堂」等。還有各處搜來的宋、元、明、清古物,如三世紀的「萬佛石塔」、明代的「翥雲峰」和清代的「井亭」等。匯龍潭公園始建於一九二八年,當時名「奎山公園」。潭畔重樓飛檐的「魁星閣」處山巔蔥鬱的林木間。「四宜亭」同孔廟牌坊遙相呼應。抗清志士侯峒曾、黃淳耀二先生紀念碑巍然矗立。

「秋霞圃」始建於明正德、嘉靖年間,是工部尚書龔宏私園。園有「松風嶺」、「鳥語堤」、「寒香室」、「數雨齋」、「桃花潭」、「灑雪廊」諸景。清初園歸汪姓,始名秋霞圃。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改歸城隍廟。乾隆中與東鄰沈氏東院合併,改建為城隍廟後花園。現存建築系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後重建。城隍廟則可上溯至宋,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園林。

「秋霞圃」以池塘為中心,石山環繞古木參天,有「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塘」、「邑廟」四景區。「池上草堂」,有清光緒十七年舉人馮誠求撰聯:

秋風池上蓮初實,春雨亭前草不除。

清同治秀才李金聲《池上草堂觀荷》云:

草堂幽秀傍神居,廟貌巍峨繞一渠。疊石檐前形突兀,浚池階下勢凌虛。

茗談曾憶春風入,珠走長看夏雨初。對景臨流無限意,若耶溪畔比何如。

「桃花潭」東側有「凝霞閣」,為園中景色最佳處。有周誠忠撰聯:

樓高野興多訴皓月而長歌但覺清風滿堂,

心超詩境外憑軒檻以遙望惟見遠樹含煙。

相傳秋霞圃清鏡塘內的銀爪甲魚曾進貢乾隆。園東有南宋嘉定年間建,明洪武三年從南大街移來的保存完好的城隍廟大殿和寢宮。

「秋霞圃」布局精緻,環境幽雅,小巧玲瓏,景觀和色彩有著淡淡的秋韻。游「秋霞圃」能激發人們愛春、愛秋、愛自然、愛生命之情。

「古漪園」在南翔,佔地十公頃。河南嵩縣通判閔士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原名「漪園」,取「綠竹漪漪」意。後為萬曆舉人李流芳侄李宜之私園;園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營造,立柱椽建長廊,刻竹景百態。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更名「古漪園」。園分「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六景區。

「逸野堂」「古漪」嵌字楹聯:

古木蔥蘢飛鳥止,漪漣蕩漾任魚游。

「缺角亭」有民國李烈軍所撰聯:

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盤游有度好樂無荒。

「古漪園」以綠竹依依、曲水幽靜、建築典雅、楹聯詩詞、花石小路聞名。園中有唐代經幢、宋代普同塔。日寇侵華占我東三省,當地愛國人士重修「補闕亭」,獨缺一角名為「缺角亭」以志國恥。

游古漪園能發人深省,牢記日寇侵華的暴行,不忘歷史不忘抗日英烈。

「豫園」在老城隍廟。園始建於明嘉靖、萬曆年間。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為父母安享晚年,經營二十年始成,以求平安康泰豫悅老親。大小景點四十八處,有「三穗堂」、「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內園」幾大處。

入大門有「三穗堂」、「仰山堂」、「大假山」等。三穗堂是慶典和宣講聖渝、聚會活動場所。堂內高懸「三穗堂」、「城市山林」、「靈台經始」三金匾。窗雕稻麥、玉米、高粱、瓜果等圖,寓堂名「一禾三穗」豐收之意。「城市山林」譽園有山林之趣。靈台乃周代園名,「靈台經始」為效法先聖之意。

「三穗堂」後是兩層樓廳,飛檐翹角,參差嵯峨,其下「仰山堂」有王羲之《蘭亭序》句「此處有祟山峻岭」匾額,點出可觀堂外「大假山」之意;其上「卷雨樓」,取唐初王勃《滕王閣詩》「珠簾暮卷西山雨」句意。「大假山」與「仰山堂」隔池相對,假山由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壘成,為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唯一存世之作。山頂有「望江亭」,山麓有「抱秀亭」,山後有「萃秀堂」。堂東是「游廓」,廊前元代鑄鐵獅一對,曾被侵華日軍擄去。廊中太湖石,名「美人腰」,使園內景緻若隱若現。游廊有「漸入佳境」匾,左去為大假山,前行有「峰迴路轉」石刻,往右即「萬花樓」。

「萬花樓」有「復廊」、「魚樂榭」等。復廊是中間相隔的雙通道長廊。復廊口南側是憑欄觀魚的「魚樂榭」。廊南臨水而建的「兩宜軒」,寓「觀山觀水兩相宜」。廊北「亦舫」狀如古船。出復廊有方院,有古銀杏、廣玉蘭兩株。小樓四周鮮花萬叢,故名「萬花樓」。樓東過龍牆「月門」即「點春堂」。有「打唱台」、「古井亭」、「快樓」、「和熙堂」、「靜宜軒」、「聽鸝亭」等。點春堂為五開間大廳,名出蘇軾「翠點春妍」句,是當年小刀會所在地。

「點春堂」對面「打唱台」,北有「藏寶樓」,西北有明代古井,東有湖石假山,山上有「快樓」,樓下「靜宜軒」、「聽鵬亭」與「和熙堂」。

出和熙堂西的「雙龍戲珠門」即「會景樓」。有「九獅軒」、「積玉假山」和「水廊」。「會景樓」位園中央登樓可觀全園景色。樓西「九獅軒」,「月台臨池」,「荷花游魚」。池東假山、水廊。因廊中有「積玉峰」故名「積玉」。

過三曲板橋,進「引玉」洞門,見「玉玲瓏」石。院有「玉華堂」、「得月樓」、「藏書樓」等。「玉玲瓏」與蘇州「瑞雲峰」、杭州「約雲峰」,並稱江南三大名石,傳為宋花石綱遺物。透、縐、漏、瘦為「玉玲瓏」四大特點。

書齋「玉華堂」正對玉玲瓏。玉玲瓏西近荷花池有樓,取「近水樓台先得月」意,名「得月樓」,樓西「藏書樓」。

玉玲瓏後是內園和古戲台。內園為「園中園」,有「靜觀廳」,寓「動觀流水靜觀山」意。西有樓,昔登高可望浦江,故名「觀濤樓」。古戲台在南面假山後,被譽為「江南園林第一台」。

豫園樓台亭閣山石池樹,錯落有致,龍牆蜿蜒,全園合而分、連而隔。「龍牆」之龍,似穿雲戲珠又似假寐,各具姿態。全園的磚雕泥塑又為古園增色。

徜徉豫園湖光山色之餘,讓我們牢記豫悅孝順父母的為人之道。

青浦「曲水園」曾名「靈園」,是城隍廟屬園,始建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園有「覺堂」、「得月軒」、「歌薰樓」、「迎暉閣」、「岸舫」、「夕陽紅半樓」、「凝和堂」等。以「凝和堂」為中心,左右有「覺堂」和「花神堂」相伴,堂後有曲水長堤,環堤由「小濠梁」、「迎曦」、「恍對未來」三景鼎立環繞。從「濯錦磯」畔穿行蔥蘢林木回峰疊嶂,可登「小飛來」;由「老人峰」而上,可達「九峰一覽亭」。園中古木林立,銀杏參天,藤蘿繚繞。

清王勸《曲水園》詩云:

彩堂輪囷鵲噪屋,文星福星聚鬱郁。愛山已看橫山橫,戀水還尋曲水曲。

此間原是青龍鎮,創此錢由一文蓄。年深土木煥神靈,九仞居然龍新築。

長廊互轉客欲迷,仄徑幾窮路仍屬。亭前好鳥時一鳴,松竹雨余凈如沐。

方疑寂靜即羲皇,豈料喧囂在城郭。流連勝賞不知暮,瑤席重開醉醺醁。

偶飄清吹葉宮商,空有妖伶艷羅縠。(縠,音hu,皺紋的紗。)

蘭燈錯落千樹懸,並與金波流穆穆。滿城士女走雜沓,神仙中人快瞻矚。

自來佳構甲峰泖,春三二月多游躅。洛社終因白傅傳,習池那厭山公數。

卻慚俗吏縛塵鞅,亦許追攀訪林麓。賓雲會散鴻印爪,留得紗籠句爭讀。

至今花柳尚含情,再到不嫌幽興熟。

王勸的詩生動描述了當年曲水園的景觀和盛況。曲水園不大,但蜿蜒起伏,精緻小巧。

游上海的古名園,在流連山水勝跡之際,使人感受到一個共同的主題——

要尊師重教講情操、要孝順父母講道德、要熱愛祖國講歷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商品經濟的發展,古園勝跡越來越顯得珍貴和不可再得,讓我們好好珍惜這一份歷史的饋贈吧!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六日


推薦閱讀:

為什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名字中有上海兩字?
話說老上海之武康路,還是汪精衛取的名字
在上海師範大學劍橋國際中心就讀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一周3次沒吃過癮!人均50不到的地道上海味終於被挖出來了 ,說什麼也要去吃!
【上海】只恨錢少

TAG: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