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無公害農產品加工食品

清理無公害農產品加工食品

大洋新聞 時間: 2013-07-25 來源: 廣州日報

  無公害農產品標識。

GETTY供圖。

  HOT點

  農業部公告將於明年1月1日廢止無公害食品132項行業標準

  日前,農業部在其官網發布(第1963號)公告,公告稱,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農業部對無公害食品標準進行了清理,決定廢止《無公害食品蔥蒜類蔬菜》、《無公害食品白菜類蔬菜》、《無公害食品茄果類蔬菜》等132項無公害食品農業行業標準。此132項標準自2014年1月1日起停止施行。對於這一公告,很多人都做出了不同的誤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屆時,市場上將不再有無公害食品出現。

  文、圖

  記者梁紅舉(除署名外)

  誤讀!

  廢止的不是無公害農產品

  (第1963號)公告一出,引起輿論一片嘩然。記者綜合社會各界意見發現,大致有以下幾種:農業部廢止這132項無公害食品農業行業標準,是否意味著市場上不再有無公害產品?或者對應的無公害產品認證也將停止?還有人猜測,這些行業標準廢止時可能已經有相應的國標。在中國餐桌及其不安全的環境下,農業部為何廢止這些標準?這一公告,是否會導致老百姓的餐桌更少了一道安全屏障?

  蔬菜學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厚誠告訴記者,這些解讀幾乎全部是誤讀。公告說得很清楚,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農業部對無公害食品標準進行了清理,也就是說,這次廢止的132項行業標準是無公害食品,而不是無公害農產品。

  所謂無公害食品,是指無污染、無毒害、安全優質的食品。簡單地說,無公害食品並不是指無公害農產品,而是指由無公害農產品加工而成的食品。

  記者仔細閱讀了2009年2月28日頒布、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其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第十九條明確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是強制執行的標準。除食品安全標準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強制性標準。

  劉厚誠表示,被廢止的標準實際上是無公害食品農業行業標準,造成很多市場上由無公害農產品加工而成的食品都被冠以「無公害食品」的名頭。這個標準「存在的意義其實並不大,早就應該清理掉。」隨著這132項行業標準的廢止,對應的無公害食品認證也將終止。

  果蔬無公害標識依然有效

  劉厚誠介紹,無公害蔬菜、水果等將繼續按照國家標準認證和使用標識的,那個主要由麥穗、對勾和無公害農產品字樣組成的標誌圖案依然在蔬菜、瓜果等產品上有效。

  2013年2月8日,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還發出「農質安發[2013]9號」文件,要求進一步規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請工作。同時啟用新版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申請書(2013版)》。

  文件規定,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時不再要求提交《無公害農產品標識使用征訂表》,可使用標識的產品應在其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以下簡稱「部中心」)組織的認證評審並在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網(www.aqsc.gov.cn)公告後6個月內,按照《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征訂說明及使用規定》的要求,向部中心申訂全國統一的無公害農產品標識。按規定可以不使用或無法使用標識的,應在申報材料中提交不能使用標識的說明及證明材料。

  無公害不同於

  綠色、有機

  超市裡很多蔬菜水果都標有無公害、綠色、有機等標籤,而促銷員也都敷衍籠統地說,都一樣。據記者了解,實際上這三者有很大的區別,無公害農產品處於三者的最底層,中間層是綠色產品,最高一層才是有機產品。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或農業行業無公害相關標準,並經產地或質量監督檢驗機構檢驗合格,經有關部門認證並使用無公害食品標誌的產品。簡單理解,可以使用化肥農業,也允許含有重金屬,但必須控制在國家規定的允許範圍之內。

  而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個級別,a級綠色食品要求產地環境質量評價項目的綜合污染指數不超過1,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允許限量、限品種、限時間的使用安全的人工合成農藥、獸葯、魚葯、肥料、飼料及食品添加劑。aa級綠色食品要求產地環境質量評價項目的單項污染指數不得超過1,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且產品需要3年的過渡期。

  最頂端的有機食品,要求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等人工合成物質,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

  相關鏈接

  三種認證標識亂象叢生

  「超市、農貿市場里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不乏濫竽充數者。」儘管專家並不同意網友認為農業部此次廢止這些行業標準有這方面的考慮,但承認市場上不乏李鬼。記者採訪了多家超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會要求供應商提供相應的文件和認證。但記者發現,有些產品的證書複印件與標明內容嚴重不符,有的證書早就過了有效期。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蔬菜經銷商告訴記者,很多超市的水果區、蔬菜區,實際上都是經銷商自營,根據總銷售額給超市返點。「怎麼賣,賣什麼品種,超市基本不怎麼過問。」這些水果、蔬菜,經銷商大多從批發市場進貨,也有小部分直接從農戶或種植戶購買,各個超市的進貨源頭都差不多。「有些產品的無公害、綠色、有機標籤,甚至是經銷商自己貼的。超市也不知道。」而記者也了解到,一旦抽查要罰錢或是賠錢,也是經銷商兜著。

  「我主要為大超市供貨,比較正規。有些小超市經銷商膽子很大,從外面批發來普通水果,就敢貼上有機的標籤賣。反正這種有機標籤根本就沒有什麼防偽性,花錢隨便就能買來。」記者比較了一下,換了身份之後,這些蔬菜、水果搖身一變,價格就漲了三四倍,至於有機食品,檢測也並不嚴格,即使抽驗,也很難將這些「假貨」甄別出來。

  「最近加大對有機食品的監管,市場上的有機食品一下子少多了。經銷商怕出問題,將做假明顯的食品多數都下架了。但一些做假比較『精細』的,依然還在銷售。」這位內部人士透露。

  市場上兩類虛假有機食品風行,一類是「假有機」食品,另一類是已經認證的「偽有機」食品。有機食品造假亂象叢生,與「假認證,亂髮證,缺乏後續跟蹤」的監管缺失大有干係,「花錢買認證」趨勢愈演愈烈。談起這事,北京歐閣有機農莊科貿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叢紅有點憤怒。第一種情況就是未經權威機構認證便貼上了有機標籤,這種假冒的有機食品在2012年7月1日《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施行後有所收斂,因為新規規定所有的有機食品上市時,最小的獨立包裝上除了貼有機認證標籤、認證單位等之外,還要貼有機追溯碼。

  陳叢紅告訴記者,檢測監督的缺位也是最大的問題。「發證後,認證機構每年最多下來檢查一兩次,有些企業在幼苗的時候噴洒農藥,檢測的時候就很難查出」。據記者了解,除了自有農莊外,有些有機食品企業採取「公司+農戶」的生產方式,由於缺少監管,食品質量往往取決於農戶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公司+農戶」模式使農民處於弱勢地位,農民只能獲得整個產業鏈條中最低端的種植養殖環節的微利,如果遇到市場風險,小農為了避免破產,往往選擇「造假」。此前,貴州茅台釀酒原料「假有機」被媒體披露,但至今沒見到有任何處罰決定。

  對有機農業有深入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表示:「有機食品作假泛濫,源頭則是假認證,亂髮證,缺乏後續跟蹤。」


推薦閱讀:

最佳美容食品——南瓜
該不該給孩子吃強化食品
高纖維食品能護心
教你如何分辨市面上琳琅滿目的果汁飲料
【史上最簡單詳細 廚渣也能搞定整桌年夜飯】

TAG:產品 | 食品 | 農產品 | 清理 | 農產品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