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今天,你無聊了嗎?-(環科譯稿)

面對無聊,請您勿要遷怒於乏味的工作、糟糕的交通以及令人麻木的瑣事。研究者忠告我們,與無聊開戰就意味著要找到工作重點、活在現實當中並發現生活的意義所在。

撰文:Anna Gosline

在一個安靜晦暗的學術講演廳中,一場令你產生挫敗感的的戰鬥在你和疲乏之間上演了。腦袋上方的投影儀嗡嗡作響,但你的注意力卻神遊於那些幻燈片之外。你不再接收信息,轉而開始了漫無目的的信手塗鴉。台上那位教授離你彷彿隔著十萬八千里。這時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你,那就是——無聊。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時不時地感到無聊。在陰沉的環境中,無聊感會在大多數人心中油然而生。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的心理學家Stephen Vodanovich指出:「在西方文化中,』無所事事』被認為是定義無聊的最常用方式」。事實上,對無聊效應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那些被迫從事單調工作的人身上——比如在一條工廠流水線上忙碌的工人。

然而研究者稱,無聊感的產生並不僅僅是因為某些環境的固有性質。這是一種相當主觀的感覺,並且還紮根於意識層面。無聊感的強度因人而異:一些人似乎與無聊絕緣,而另一些人——如外向型人格——則更易與無聊發生親密接觸。

因此,新生代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試圖揭開這一人類最沉悶情感的心理基礎的神秘面紗。目前已了解到的是,這種情感遠比人們通常所知的要複雜。研究者指出眼下無聊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如同一個拼盤,它還有數種不同的「口味」。作為意識覺知(conscious awareness)的一個方面,注意力水平在無聊感的產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比如改善一個人對某件事的專註力是一種減少無聊感的可行之道。此外情感因素也會對無聊感的產生有推波助瀾之效。譬如,那些無法正確理解自身情感以及掙扎於自身情感無法自拔並被其分散注意力的人更易感到無聊。

如何遠離無聊並不是一個尋常問題。易於陷入無聊的人們更有可能罹患諸如抑鬱及嗜葯成癮等疾病;相應的,這些無聊的人們在社交場合更容易行為失當,而在學校或工作中也更易表現欠佳。了解無聊產生的根源可以找到預防並治療這類病症及有害行為的方法。

無聊與單調

研究者與無聊已經糾纏了近一個世紀。早期,受到工廠中倍感厭煩並工作差勁的工人的啟發,他們仔細研究了本身就令人乏味的工作產生的影響。例如,在1926年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篇論文中,英國國家工業心理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的心理學家A. Hudson Davies報告說,這種無聊近似於精神疲勞,原因在於生產流水線上那些精細分割、循環往複且讓人興趣寡然的工作任務。Davies還指出工廠中的工人對無聊的易感性存在著個體差異:「仍然存在很多對這類單調工作並不感到無聊的人。還有一些人,即便從事著經常變化的工作,但面對生活時,仍抱著負面的沮喪態度,並且常常苦苦抱怨生活的單調。」

易於產生無聊感的人群罹患焦慮症、抑鬱症、嗜葯及酒精成癮等疾病的風險很高

在上世紀30年代末,美國紐約城市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的心理學家Joseph Barmack是最早在實驗室環境下研究無聊感產生基礎的科學家之一。他提出無聊感是一種類似於睡眠的感覺,並發現將興奮劑——安非他明(amphetamines)、麻黃素(ephedrine)以及咖啡因(caffeine)三者聯用——會減少重複性工作(比如不斷地對一系列大數字進行加法運算)中的疲乏感、睡意、注意力渙散及無聊感的產生。此外向他的學生受試者支付報酬似乎也可以激起他們的興趣。這表明無聊感是一種低水平激勵和動力不足的複合體。

在十餘年以後的1951年,生於澳大利亞的精神分析學家Otto Fenichel,在一本名為《思維的組織與病理學(Organization and Pathology of Thought)》的著作中,鑒定出一種無聊類型。它是由於人的內驅力和願望受到抑制而產生的,並會導致明顯的無目標感。Fenichel將這類「病理性的」無聊感與正常的無聊感進行對比,他在書中寫道,後者僅 「當我們不能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或者必須去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時」,才會產生。

在此後的30年中,對無聊感的研究以一種間斷卻又綿延不絕的方式一直持續著。到了1986年,心理學家Norman D. Sundberg[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名譽教授]與他的學生Richard F. Farmer[就職於俄勒岡州立研究院(Oregon Research Institute)]發展出了或許是有關無聊研究的最為公認的結果,產生了由28個問題組成的無聊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簡稱BPS),這也是用于衡量無聊狀況的最早的完整心理測驗量表。

BPS用於測試人們在不同境況下產生無聊感的傾向性。結果是,幾乎每個人在身處難以擺脫的重複、單調或受迫環境下(如排隊等候),都經歷過某種轉瞬即逝的厭世感。但有些人更易頻繁地產生無聊感,他們可能需要更多的生活中的刺激,或者由於不具備自娛自樂的能力而掙扎於閑暇時光的無聊感中,抑或因為始終缺乏生活的意義或目標,而蒙受著某種「存在主義(existential)」倦怠的痛苦。

根據Vodanovich及其同事在過去20年的工作,常受無聊折磨的人們,焦慮症、抑鬱症以及嗜葯或酒精成癮的患病風險很高。此外還常常伴有易怒、攻擊性行為以及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等。與此同時,他們在工作和學習中表現也較差。

無聊與新鮮感

Vodanovich、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家J. Craig Wallace以及西佛羅里達州的Steven Kass在2005年的BPS分析中提出,站在一個制高點上來看的話,無聊易感性可歸咎於兩個主要因素。第一是外部刺激或對新鮮感、興奮及多樣性的渴求。Vodanovich指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易無聊,且在這項測試中得分更高。他解釋道,「男性更可能說,『環境沒有盡我所需,所以我才會無聊。』」

對外部刺激的需求或可解釋為何外向性格的人尤其易於陷入無聊之中。諸多關於單調工作的早期研究發現,性格外向的人常比內向的同事更早地變得躊躇猶豫並喪失準確性。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人格研究先驅Hans Eysenck指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為了達到前者的最佳的喚醒水平(arousal level),需要給予他們持續且不斷變換的刺激。

與這一觀點相佐的是,性格外向的人在經典的感覺尋求量表(sensation-seeking scale)調查中得分更高。該量表由美國德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心理學家Marvin Zuckerman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而來的。該量表意在衡量個體對刺激的渴望,其中還包括一些用於評價無聊易感性的問題。

然而,並非所有的研究都發現外向型性格與無聊之間有關聯。向沉悶的工作摻入一些小趣味,一些性格外向的人也能成功地避免無聊感的產生。英格蘭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eele)的心理學家A. B. Hill在1975年的研究報告中,要求32名大學生從事拾撿並安放圖釘的工作,這可是一件無聊到讓人頭腦麻木的任務。相比16名內向型學生,另外16名外向型學生在他們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多的變化——通過以細微且有趣的方式改變著工作——從而他們的興奮水平增加了。

換言之,儘管性格外向的人可能經常會尋求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們讓自身產生興奮感的能力上卻各有不同——這是Vodanovich從BPS中挑出的第二個主要因素。愛好廣泛且創造力非凡的人以及那些能夠在各種環境中保持自我充實的群體並不易於陷入無聊感的泥淖。Sundberg指出:「我相信有些人即便像佛教僧侶那樣打坐,依然不會感到無聊。就在此時,他們依然能從自己的內心深處去感悟生活、發現快樂並尋求成長。」

在自娛自樂能力匱乏的情況下,外部世界並不能總是提供足夠的刺激和新鮮感。Vodanovich 說:「大腦總是在尋求刺激,隨著時間的流逝,大腦對刺激的需求更是慾壑難填。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而你總是覺得獲得的不夠」。

急於擺脫無聊的渴求可能導致人們沉湎於一些破壞性或是具有感官刺激的活動,包括吸煙、故意破壞、賭博以及嗜葯等。例如在2005年,一項關於92名蘇格蘭青少年的研究發現,無聊感的產生是青少年嗜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臨床心理學家McWelling Todman (Todman主要從事精神病患者及嗜葯康復病人的無聊感研究)指出,「嗜葯總是在這個人的業餘時間發生,而此時本應是他/她的娛樂時間。」

無聊與注意力

無聊也常常與注意力相關聯。畢竟,當不能專心於某事之時,你很難對其產生興趣。為此科學家們營造了一個測試環境,讓身處其中的人們難以集中精力完成某些任務,從而展現了這一關聯。

在1989年的一項經典實驗中,美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心理學家James Laird和Robin Damrad-Frye發現極低水平的注意力分散——如隔壁房間打開的一個設置成靜音的電視——會導致受試者將一個聽力理解任務認為是「無聊的」。受試者並沒有意識到是什麼在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無法為他們的心不在焉找出個其他的理由;而當電視喧鬧嘈雜時,受試者隨即開始指出是這些聲音讓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當不存在導致注意力分散的干擾時,這些學生指出他們在理解練習中聽到的內容是有刺激性的。因此,這些結果支持了作者的假設:「努力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無聊的基本行為組成部分」。

一種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疾病也可能帶來無聊感。Vodanovich、Wallace和Kass在一項2003年的研究中發現, 148名大學生受試者的BPS得分與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診斷(adul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檢測結果相關。這提示無聊感產生的趨勢可能是注意力缺陷的結果。

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認知神經科學家Daniel Smilek,及心理學家Al Cheyne及Jonathan Carriere將無聊傾向性與注意力的每況愈下聯繫了起來,這會導致一些人將牛奶放入櫥櫃而將穀類食物放入冰箱等張冠李戴的情況發生。2007年6月滑鐵盧研究小組報告了他們對304名大學生的檢測結果。檢測內容包括日常注意力的衰退趨勢以及他們對情感與環境的感知度。此外該研究還對這些學生的日常健忘、注意力渙散程度及臨床抑鬱情況進行了評估。

研究者發現這些記憶衰退趨勢明顯,而且注意力缺乏的學生在BPS中的得分都相對較高。Cheyne指出,不僅如此,統計學模型的結果表明注意力的缺乏提高了無聊傾向性及抑鬱症的分數。研究文獻顯示抑鬱症與無聊有很多相似的狀況,包括負面消極情緒的萌發,生活意義的喪失等。研究者們推測,對從事的一些活動長期缺乏興趣,無法全神貫注,這將導致這些活動更加沒有意義。Cheyne 表示:生活意義的喪失、抑鬱症以及無聊三者間的共同關聯就是注意力。」

同時,其他研究者已將無聊感歸納為 「心流」(flow)的對立物,心流被定義為全身心投入或完全沉迷於某項任務時的狀態,類似於「陷入(in the zone)」(見《我們為什麼難以感到幸福?》作者Michael Wiederman;《scientific American mind》,2007年二月/三月刊)。該理論的創立者,美國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當一個人所掌握的技巧與環境帶來的挑戰難度相匹配以及面對目標清晰、反饋及時的任務時,心流便發生了。他提到,小菜一碟的任務會招人無聊,而任務過於艱難則會帶來焦慮。例如在2003年,Csikszentmihalyi及其同事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526名中學生中,心流大多數發生在挑戰很大但卻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平衡的時候。

一項研究表明,注意力衰退的人更易產生無聊感

無聊與情緒

情緒因素也能對注意力、心流及無聊產生影響。Mary B. Harris是一名教育心理學家,現為美國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榮譽教授。他的研究工作將無聊與情緒控制(mood monitoring)關聯起來。2000年Harris要求170名大學生進行BPS測試並進行一份問卷調查,後者用於確定他們經歷心流的頻率,並確定他們是情緒控制者(mood monitor,能夠詳細體察並專註自身情緒的人)還是情緒分類者(mood labeler,指能夠鑒定情緒並對其進行分類的人)。

Harris發現情緒控制者在BPS中得分較高,,經歷心流的可能性也較小。她總結道,密切關注自己的情緒會「使你強烈專註於某種情形或是發生心流的機會大大減少。對一個情緒控制能力較強的人來說,參與某項活動需要努力維持注意力,這會導致無聊感的產生頻率更加高。」與此相反,對於情緒分類者,無聊很少會成為困擾他們的問題。通過精確評估他們的情緒,這類個體能有效地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從而專註於手頭的工作。

這些結果與1998年的一項研究所得如出一轍。該研究由Vodanovich和西佛羅里達州的Hope M. Seib領銜開展,對象為308名大學生,其中,那些積極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個體對自身內心狀態的意識)程度較高的學生總體無聊感較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消極自我意識[這類意識具有判斷性沉思(judgmental rumination)的特徵]的學生在BPS中則得分較高。

如果不將無聊情緒對注意力的影響納入考量範疇,在這種情況下,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或是無聊情緒中一個重要的因素。Fenichel在1951年對無聊情緒的精神分析解釋中斷言,由於患者不清楚自己的願望是什麼,因此他們的所願所想受到了抑制,這會導致患者處於目標不明、意義空虛的狀態。

實驗證據也部分地支持了這一主張——如果無法辨識快樂和滿足產生的源泉,無聊情緒便會隨之而生。2007年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的臨床心理學家John D. Eastwood和他的同事們報告稱,在述情障礙(alexithymia,對自身情感缺乏理解和描述的能力,同時伴有情感和幻想受到抑制的癥狀)量表中分數高企的學生在BPS中同樣分高。

無法找到快樂的源泉,這會讓你產生一種複雜的、與存在有關的倦怠情緒

Eastwood研究小組在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中,對206名學生的BPS和情緒覺察量表(scale of emotional awareness)的分數以及ADHD的診斷結果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表明,無聊感的產生並不依賴於注意力問題。他們發現,在對上述學生進行的無聊傾向測試中,高水平的注意力渙散及情緒覺察能力的衰減都有可能是BPS分數這一重要且獨立的數據發生變化的原因。

極端情況下,如果一個個體對怎樣使自己快樂一無所知,這將導致一類更加複雜的、與存在有關的無聊感產生,這通常源自廣泛的無意義感(sense of meaninglessness)。當一個人出於現實考慮或迫於其他壓力而放棄了至關重要的生活目標和夢想時,有關存在的無聊感就可能產生。目前就職於美國聖弗朗西斯大學(Saint Francis University)的臨床心理學家Richard Bargdill於2000年描述了6例被他稱之為「生活無聊感」的病例。在這些病例中,生活目標的缺失導致情緒矛盾和普遍的無聊感的產生。例如,曾經有位女性放棄了成為一名生物學家的夢想,現在這使她覺得,與她倍感厭惡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如同呆在一個空巢中一般;還有位男性拋棄了成為一名天文學家的理想,轉而將宗教作為自己的職業,也出現了同樣的癥狀。Eastwood總結說,「所謂無聊就是與現實世界的脫節」。

與無聊之戰

與無聊本身的多樣性相似,治療無聊的方法也多種多樣。Csikszentmihalyi建議,如果無聊感源自刺激不足的乏味工作,變更一下工作可能是解決辦法;抑或提高工作的複雜性和難度水平來豐富自身的工作環境。例如,一個超市收銀員可以通過花上少許時間與顧客開始一段情真意切的談話來改善服務等。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William McBain在1970年對長途貨運司機進行的研究發現,那些時不時玩玩心理遊戲,比如數數某種途經物的數量。這樣的司機幾乎不會產生無聊感,同時也是更安全的司機。

Vodanovich指出,如果一個人的業餘時間被無所不在的無聊感佔據的話,他或許應該努力去試著培養一些新的興趣愛好或學習一些新技能。Vodanovich稱他自己就在努力踐行這一原則來向無聊開戰。他努力試著為每天例行的公事添加點「佐料」,從而使之更有趣味。比如他改變了每天到辦公室的駕駛路線,這一輕微的不經意改變甚至能夠改變他看待周圍世界的方式。他說,「你可以通過自我訓練去發掘周圍豐富多彩的環境。」「如果你能夠感性地認識到世界之美——樹葉在綠色的掩映下還有著其他五彩繽紛的不同顏色,也有著不同的形狀,你可能根本就不會感到無聊。」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心理學家Kirk Warren Brown和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心理學家Richard M. Ryan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寫到,自我欣賞的加強與直接相關的周邊環境在內觀(mindfulness,「意為關注目前的狀態並感知當下發生的事情」)訓練中居於核心地位。內觀訓練(一種在教育界、醫療界以及常年以辦公室為工作環境的人群中流行的練習方法)根植於頗具東方哲學色彩的打坐冥想之中。這樣的練習要求受訓者緩慢放鬆,專註於自身的呼吸吐納和肢體感覺,並讓思緒的洋流天馬行空得穿行於腦海而無需進行判斷選擇。

進行一些這樣的內觀鍛煉可以提高受訓者的注意力並使之儘可能少的沉湎於自己的情緒之中,從而減少無聊感的產生。2007年2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心理學家們報告稱,通過一項為期10天的內觀課程,與那些沒有接受內觀訓練的初學者相比,一些新近參與冥想鍛煉的新手,他們在完成維持注意力及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方面的成績獲得了改善。此外後者的沉思(rumination)情況及抑鬱癥狀也日益減少。

鼓勵孩子們用積極向上且富有想像力的方式自娛自樂,避免消極、應急式的娛樂。這樣一來也能夠減少無聊感。Sundberg說,「電視和iPOD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娛樂,卻也阻礙了他們應對無聊的能力。」 Csikszentmihalyi補充道,參與一些積極的娛樂活動如體育或遊戲等,可以有效增加心流發生的可能性。

一些對付無聊的手段有時甚至會有無心插柳之效,可以有助於對其他疾病進行治療。例如,一些研究提示如果先前的嗜葯者學會如何有效地對付無聊,他們複發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美國紐約市貝思以色列醫學中心(Beth Israel Medical Center)正在對156名嗜葯者進行美沙酮的治療研究,Todman發現嗜葯者無聊感的水平是判斷他們是否痊癒的唯一可信指標。

當然,無聊並非一無是處。許多研究的參與者發現,無聊可以提供一個思考和反省的機會。此外無聊還可作為判斷工作有價值與否的標誌,無聊的工作是不值得浪費時間的。Eastwood說,「我們應當適時停止與無聊進行無謂的抗爭並從這一經歷中吸取教訓。」

實際上,許多學者已將無聊感視為一種催化劑。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詩人Joseph Brodsky在他1995年的作品《無聊禮讚(In Praise of Boredom)》中寫到:「當無聊的大潮來襲,請伴它而去。讓自己隨波逐流,浸沒於其中,沉入深深的底部。總而言之,當不快發生時,越早與無聊交火,就越早浮出水面。」 Vodanovich補充道:「如果你能夠成功擺脫無聊的消極效應的影響,它便可以化阻力為一個巨大的動力。」

標籤:環球科學
推薦閱讀:

戴妃二十年,今天我們不談王室是非,來談談王妃的衣品
今天的孩子為什麼難教育?
從不做飯的我,今天做了這10道菜,老婆大人都驚訝我的廚藝!
今天,我們還需要婚姻制度嗎
??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十部電影帶你了解南京大屠殺

TAG: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