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挽弩弓天下寒:弩的發展史
弩因其射程遠穿透力大,確是在宋代火器出現之前最具革命性的武器發明,是冷兵器時代中原農耕民族用以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兇悍疾速的騎兵之最有效手段。
秦戰車兵(左側戟兵,右為弓手)
傳統有「弩生於弓,弓生於彈」的說法。先民最早掐架大概和小孩子打架差不多,隔著距離互扔石頭;漸漸地發明了弓來投彈或射箭;而裝了弓臂的形制更為複雜的弩,則最後出。弓至遲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被大量使用,如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發現的一名中年武士遺骸,就是在跑動中被敵人以毒箭從後方射死,其左股骨上遺留的骨鏃嵌入股骨中深達2.7厘米,可見弓之力度。邳縣大墩子遺址去今約四千五百餘年,和黃帝約略同期,可見黃帝時弓應已被普遍使用。古代傳說弓為黃帝臣子所制,並非不可能。
足蹬弩施放圖
至於《太白陰經》說伏羲氏弦木為弓,就有點離譜了,因為伏羲氏乃風族部落,大概距今一萬年左右,事緲無可據,故不足徵信。「弩生於弓」,是可信的,因為弩比弓複雜,包含臂、弓、機三部分,弓和機都裝在臂上;到春秋戰國時期,弩機已為青銅所制,包括懸刀、望山、牛、樞等,具有緩射功能,使弓弩手有充足時間進行瞄準。弩的遠射力度比弓大的多,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便說它是火器發明之前最厲害的武器。
不過他又說自遠古到漢代,弓是用來射箭,弩則一般用來發射彈丸,則是莫名其妙的胡說。《路史》把弩的發明也歸為黃帝,說「黃帝戰蚩尤,以弓弩為戰」;《吳越春秋》勾踐請楚將陳音教射,陳音說是楚國琴氏「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明了弩,日人筱田耕一據之認定弩最早起源於中國的南方。這些結論都過於武斷。唐蘭先生以甲骨文中常見的「弘」字(為弓上加個臂形),推斷在商代以前就有弓弩,其說可取。近年來學者據在廟底溝仰韶文化、徐州高皇廟龍山文化、西北齊家文化等考古發現的孔骨匕穿孔器等物,比照流行於黎、獨龍、苦聰、景頗等少數民族的較原始的木弩之懸刀(即扳機),推論弩之歷史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而地域分布則遍及今日中國之東南西北,可見弩之發明,也應採取多源說為宜。
木弩是在弓上安了個臂。木弩沒有安裝青銅的機括,因此遠射性能較弱。自春秋開始使用青銅機括,弩的遠程殺傷力才大大增強,因而在戰國之後被大量使用,並成為戰場勝負手。近年在蘇豫魯湘川諸省等地的戰國墓中,出土了不少青銅弩機,即是證明。
張藝謀「英雄」片里秦弩陣所射弓箭如黑雲般鋪天蓋地,自是不著邊際的藝術手法。其一嬴秦時尚未發明連弩床弩(多發連射弩傳為諸葛亮所發明。墨子所說的「連弩之車」,孫機疑乃錯簡,那裡的連弩或指以繩結箭尾連環回收復用),一次只能射一箭;其二影片里弓弩手是坐地上用腳踩開弩用手拉弦的,即「蹶張弩」,如前述這應不是秦弓弩之主力裝備;退一步講,蹶張弩比以臂力開弩的「臂張弩」雖要強不少,但威力仍有限。戰國時弩的最大射程據筱田耕一考證約810米,但「強弩之末,力不能穿魯縞」,象「英雄」片里隔開那麼大老遠箭還能噼里啪啦地釘入門板穿透屋頂把人射死,自是無稽之談。
有殺傷力的射程至少要折半,也就是三四百米的距離。在弓弩的使用達到巔峰也將近尾聲行將被火器替代的唐代,就規定弓弩手將殺傷射程定在三百五十米左右,以四發兩中為目標。但真正有威脅的使用,則距離還要再減半,也就是約一百五十米左右。
一百五十米的殺傷距離,卻又使弩與弓比之一個大缺陷,突兀出來。因為弩的發射需要幾個步驟,即先拉弦並以牙固定,繼之把箭置於臂上之前槽內,然後才進行瞄準和撥動懸刀以發射。這個過程,熟練弓弩手也要花至少十幾秒鐘。若敵騎兵進至有效射程之一百五十米時射出第一箭而不中,以騎兵之速,在其殺到眼前來最多還有機會射出一兩箭,這對於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卻是致命的。如何填補此一間隙進行輪流射擊以不給敵方以喘息之機無疑至關重要。
秦戰車兵(左側戟兵,右為弓手)
這有點象滑膛槍因擦槍管和裝填彈藥所費延遲而帶來的巨大問題。西方兵家的解決方法,是以槍手密集排成幾排,前排放完槍就蹲下擦槍管並裝填彈藥,後排進行射擊,如此反覆。美國人拍南北戰爭時常出現這樣的場面。這無疑是剽竊了我們先人弓弩陣的作法。
南宋初期名將吳璘所編之疊陣,前排為長槍隊,第二排為持強弓之弓箭手,第三排才是強弩隊,由臂力驚人的神臂弓手組成,可站立不動挽弩射擊。當敵騎兵接近百五十米有效射程時,先由神臂弓手進行射擊;當敵人攻到一百米距離時,由第二排的強弓手起來射擊,以給神臂弓手裝填弓箭的時間。強弓手射完即蹲下,這時強弩隊裝填完成,進行二次射擊。僥倖逃過這第二攻擊波的敵方騎兵,這時也差不多已殺到弩陣前。最後這道關,就只有全靠排在第一排的長槍隊了。
西漢步兵(左側戟兵,中間環首刀手,右為弩手)
弩自戰國開始大量使用,到南宋另一種革命性火器--火器之出現並替代了它,中間整整一千餘年中,它乃是農耕民族最強大的自衛武器,比魏晉時期馬鐙的出現並普及所帶來的軍事革命之意義,還要重大。它的第一次真正的亮相,也相當出彩,一代兵家孫臏,夾道設伏於馬陵道,以萬弩將跀其足的同窗龐涓射死於樹下,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龐涓臨死前不服氣地罵曰「遂成豎子之名!」其實他的一死,成就的應不止是孫臏之名,弩之迅速得到傳播應用並成為戰國之後一千年中最主要的遠射兵器,大概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吧!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老沈師傅微信:LQLSSFB
獲取更多知識可關注中華刀劍公眾號:zhonghuadaojian(中華刀劍全拼)
推薦閱讀:
※揭秘紅色光大發展史 錢荒和烏龍指都是它搞的
※兵器發展史
※港台媒:中英關係發展史是一部東西方文明互鑒的歷史
※Wiki: 拉丁字母發展史
※38軍113師裝甲團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