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鴒:創作的過程是戴著鐐銬跳舞
王海鴒代表作品:《大校的女兒》《愛你沒商量》《牽手》《不嫁則已》《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相伴》等。
20世紀90年代初,王海鴒與王朔合作電視劇《愛你沒商量》的時候,也許不會料到,未來的某一天,會被稱為「中國婚姻第一寫手」,儘管她自己的一段婚姻短暫而不堪回首。她把自己對於婚姻的感悟通過人物形象傳遞出去,那就是,不寬容的婚姻將無法維繫。
《中國女性》對話王海鴒
失去自我的妥協分文不值
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劇本創作的?
1981年,《解放軍文藝》上發表了我的處女作《爸爸的工作問題》,第二年,我就被八一電影製片廠調去做電影《小島》的創作了。1983年我到總政話劇團,後來又到解放軍藝術學院進修。1988年結婚生子之後,有10年的時間,為了生存,我被迫擱下了小說,不斷地寫電視劇、話劇劇本。《牽手》成功了,約我寫劇本的鋪天蓋地,並且出價都很高,這時我反而平靜下來。10年中我有很多話要說,這些話只有小說才能表達。我推掉了上百部劇本,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否則有些東西可能就會消失了。
您會如何評價編劇這一角色?
劇本的創作過程是戴著鐐銬跳舞。比如前段時間北京電視台熱播的《相伴》,創作中,有政策方面的限制,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度」在哪裡,必須瞭然於心。不讓寫的一般情況下就不要寫了,避免無用功。故事需要必須得寫的,就想辦法變通。
在很多導演和演員的眼裡,您是「很好說話」的編劇,您的電話是公開的,劇組人全都知道。
是,不論是誰,不管名氣大小,只要提出合理的想法,我都會改,往往是直到開拍都在改劇本,而且一定是自己改,因為改劇本往往牽一髮動全身。編劇是第一車間,要負責到底,我相信改了之後只會對自己好。作為編劇,我非常合作,不辛苦就保證不了作品的質量。一部劇的質量取決於編、導、演水平的平均值,在這裡,我認為最好的合作狀態是各司其職。
「好說話」是否意味著「妥協」?您說過「妥協是編劇的基本功之一」,為什麼?
電視劇編劇就是匠人的角色,需要不斷妥協,電視劇政策上限制多,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要考慮,投資方的成本也要考慮,有時候也要向演員妥協。但是這所有的妥協和變通必須有底線,底線就是不違背生活真實,不違背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失去自我的妥協分文不值。
比如,《相伴》里的女二號鴿子,就必須讓她未婚先孕有一個遺腹子,又必須讓她是一個志願軍戰士,但讓志願軍戰士未婚先孕單身帶孩子,政策上是通不過的,作為編劇,就得在這幾個「必須」中想出一條可兼容通達的路,這是向政策妥協。
還要向投資方的成本妥協。比如《相伴》第3集第20場戲原本安排在火車車廂內,張國立提出還原抗美援朝車廂內場景的想法難度很大,就想辦法把這場戲改在站台進行,這改動對戲無大傷害,卻能省下相當的開支,電視劇也是產品,也要考慮性價比。
有時,還得向演員妥協。比如你寫了一個角色是公務員,而出演這角色的演員多次演過公務員,希望能換一個醫生的職業,這個演員很優秀,而且有市場,那麼,權衡之下,就要想辦法滿足他的願望,同時保證不影響劇本的質量。
編劇收入低與電視台的壟斷有關
編劇收入高低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現在編劇收入低與電視台的壟斷很有關係。電視台的壟斷比較嚴重,電視劇是目前電視台廣告收益最大的欄目,收視率高,廣告就多。可是電視台對電視劇的收購方式是一次性買斷,然後電視台播多少次賺多少廣告費都跟製作方沒關係了。電視台收購時的價格根據什麼呢?根據大眾口味嗎?大眾口味怎麼把握?於是只能採取一個最保險的方法:看主創陣容,根據主創陣容的豪華與否決定收購價格的高低。
這樣的判斷有何利弊?
這樣的收購制度短期看對收購方有利,長此以往卻是惡性循環。據說日韓的電視劇廣告費是製作方和電視台六四分成,前者六後者四。劇好,播的次數必然多,廣告費隨之就多。有了這樣的制度,製作方就不必再往有限的幾個大腕身上砸錢,而不管其是否合適了,也不必怕提高製作成本拚命趕周期不惜粗製濫造了,他們會想方設法踏踏實實地把劇做好,爭取多播多播再多播,多播一遍就有一遍的錢。大河有水小河滿,製作方有錢,創作人員才會有錢,有利於調動勞動積極性。而有了好劇,對靠電視劇為生的電視台才是最大的好,是雙贏。
您認為編劇市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成熟的?
近兩年,大家好像都意識到編劇的重要性。劇本是一劇之本,編劇是第一道工序,製片方首先抓劇本,抓了好劇本,才可能有好導演,才可能有好演員。有的演員說,遇到好劇本,他們寧肯降價。因為他們明白,一個好劇本帶給自己的收益,絕不是參演一個電視劇的錢。
編劇最後拼的是文學
您認為好的電視劇本應該是怎樣的?
好的戲劇架構與好的文學呈現的有機結合,就是好的電視劇本。劇本的文學和小說的文學相同之處在於注重人物的刻畫,不同之處則在於刻畫方式。戲劇架構更多的是一種技巧,文學呈現除了努力還得靠天賦。技巧可學,天賦可遇不可求,對劇本的創作來說,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學。所以每當有人跟我說想學寫劇本時,我總要問一句,你有沒有達到發表水平的文字。
您多次傳達過「編劇最後拼的是文學」這一觀點。
電視劇需要一個特殊的欣賞方式,就是每天幾集,要求有強烈的戲劇衝突,那樣才能抓人,一唱三嘆,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所以我一再強調節奏和戲劇衝突。比如你寫一對陌生男女5分鐘之內戀愛,這節奏很快,戲劇也很強,再過15分鐘,你讓其中一個人死,這個戲劇性更強,節奏更快,可是光強有沒有用?他們戀愛,觀眾心不動;他們死了,觀眾也不流淚,那就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在哪裡,設好了高低有秩的山坡,鋪好通往山坡的路,搭好骨架,卻沒有給這個骨架血肉。我們看過剔掉血肉的骨架完全大同小異,只有高矮粗細之分。
戲劇結構和文學呈現有機結合,就是好的電視劇本,但是話說回來,戲劇結構更多的是一種技巧,而文學除了努力還得靠天賦。我記得寫《牽手》的時候,當時責任編輯趙龍就說,看到這麼多劇本,全是梗概的劇本,這個《牽手》怎麼樣?我特別理解他說的「梗概的劇本」,就是「骨架式」劇本,有腿有胳膊,看著是人模樣,就是沒血沒肉,這個東西不好看,所以編劇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