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的經驗教訓 作者:張宗斌 網站編輯:楊賓 責任編輯:蔡慶悅 日期:2009-04-07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日本由此開始了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自1984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後,1989年達到675億美元,一舉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一大國。如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壓力的加大,我國企業正在加快向海外擴張的步伐。200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了100億美元,達到123億美元,在發展中國家位居首位。2006年對外直接投資為161億美元,2007年達265億美元,2008年更高達407億美元。這表明,我國開始進入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的新時代。中日同屬趕超型國家,我國目前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許多問題與日本以往的經歷相似。因此,研究總結日本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具有借鑒意義。一、擴大對外直接投資有利於規避和轉移貿易摩擦及衝突二戰結束後至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近20年間,日本對美國的貿易一直處於逆差狀態。到1965年日本首次出現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其後整個對外貿易也出現順差,並且連年累積,數額越來越大。與日本相對應,美國在對日本出現逆差後不久,其整個對外貿易於1971年出現逆差。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在70年代是幾十億美元,到80年代迅速上升為幾百億美元。日美貿易嚴重不平衡,80年代便成為日美貿易摩擦的多發期。日美之間出口不平衡問題之所以越來越嚴重,不僅僅是因為日本產品對美出口的增加,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企業向日本實施了生產據點轉移的戰略。因為,當時日本的市場就像今天中國的市場一樣對跨國公司有很強的吸引力,儘管在80年代日本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多於美國對日本的直接投資,但在製造業領域美國對日本的直接投資卻遠遠高於日本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如,1985年日本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額為191.2億美元,美國對日本的直接投資僅為92.4億美元;在製造業領域,1985年日本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僅有24.6億美元,而美國對日本的直接投資卻高達45.8億美元。因此,日本對美國的貿易盈餘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於美國公司在日本生產並出口的結果。這樣一來,無論日本如何努力限制出口,如何努力振興內需,卻無法削減對美國的貿易盈餘,結果只好被迫吞下以「廣場協議」方式規定的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苦果。為了鼓勵海外投資,緩和對美國的貿易摩擦,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日本廠商向北美地區進行生產據點的轉移,用增加當地生產的方式緩和了貿易摩擦。如豐田、日產、本田、馬自達、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汽車公司相繼在美國投資設廠。不僅如此,日本還將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變成日本進軍歐美市場的出口加工基地,通過這種迂迴的方式轉移貿易摩擦與衝突。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對日貿易逆差的下降,從而大大改善了兩國緊張的經貿關係。目前我國對美貿易出現巨額盈餘,外匯儲備接近2萬億美元,這種情況和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情況極其相似。我國對美貿易盈餘相當大程度上也是由外資企業在我國生產並出口所造成的。目前外資企業創造的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比重超過50%,商務部副部長易小准在2006年中美經貿論壇上指出:「在2005年中國101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凈值達844億美元,佔到總額的83%。」美國對華貿易出現巨額逆差的根本原因在於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製造業大量向我國轉移。自1995年以來,由美國流入我國的直接投資已經從當初的30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60億美元左右。這些外資的流入,很大一部分又集中在出口導向型企業,因此美國在華跨國企業獲利的同時,也擴大了目前的中美貿易規模。在美國對華巨額逆差數字的背後,實質上是美國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借鑒日本的經驗,為了緩和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減少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我國應當適當減少外匯儲備的規模,鼓勵企業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二、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大力培育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一個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潛力體現在技術與品牌兩個方面。日本在大規模對外投資前,企業不僅擁有規模優勢,而且擁有龐大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如佳能和日本電氣公司都把自己銷售總額的一成以上投入到研究開發中。由於巨額研究開發費用的投入,日本企業取得的美國專利件數迅速增加。據有關資料顯示,1975年在美國取得專利件數最多的全世界前50位大企業中,日本企業僅有4家,而美國則為37家。但到1989年,日本企業則上升到17家,而美國企業則下降為26家,特別是前4位的企業均是日本企業。在品牌方面,日本的許多企業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便在品牌創建和知名度的宣傳上投注大量精力,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湧現出像索尼、松下、夏普、三菱、豐田、本田等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正是憑藉著巨大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日本在80年代對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展開了強大的投資攻勢,在汽車、半導體等行業曾一度主宰著美國市場。世界知名品牌的多少同樣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誌。中國企業在開始大規模走出去之時,並未形成真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我們有世界級的產品,卻沒有世界級的品牌,「有品無牌」導致我國企業很難在國際競爭中獲勝。價廉物美不再是我國產品的優勢,而是我國企業的悲哀。我國是製造業大國、品牌小國,企業不缺乏產量優勢,也不缺乏品質優勢,我們能為眾多世界級品牌做OEM就是例證。在這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抓住戰略機遇,努力打造出一批製造業世界知名品牌。如今聯想、海爾、TCL等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已經開始走向了併購國際品牌的征程,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三、在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同時,要有效防範投資風險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在日元升值等因素的誘使下,日本企業大舉海外擴張給日本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留下了夢魘般的教訓。當時日本企業對美國的大型併購案件不少集中在投資風險極大、收入不穩定的房地產、娛樂業等「面子」工程上。僅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對外房地產投資累計額就達522億美元,占這一時期整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19.4%。實踐證明,日本大量的不動產投資後來基本成為不良資產,如曾經轟動一時的三菱公司收購洛克菲勒中心大廈,收購後不久便以半價再次賣給原主。到1993年,在美的日本銀行對不動產業的貸款總額高達2000多億美元,這些貸款主要面向日本企業,其中近一半已成為不良資產。日本在80年代進行的15樁規模最大的併購案中,只有4樁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大多都沒能收回成本。以80年代日本公司進軍好萊塢為例,索尼和松下電器分別收購了哥倫比亞影視公司和環球製片公司的母公司MCA公司。這兩起曾經讓美國人緊張、日本人欣快的震驚世界的大型併購案件,從企業戰略角度來講,兩起併購都是非常完美的交易。但是日本企業講究文化的大統一、絕對服從觀念和美國公司強烈的自我意識所產生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最後致使索尼公司的投資損失高達30億美元,松下更是將MCA轉手賣給了西格拉姆。日本大舉進軍美國的不動產、娛樂業等非製造業領域,最終以損失慘重收場。結果,這些投資事實上捐給了美國。日本在80年代後期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度增加的同時,其海外投資利潤不僅沒有大幅度攀升,而且到90年代初海外投資利潤急劇減少,非製造業領域的利潤更是微乎其微。今天,我國企業開始大規模走出去所面臨的投資環境比當年日本更為嚴峻,會遇到各種風險,如規模風險、多元化風險、機會主義風險、財務風險、企業文化風險、政治風險等。海外智囊機構曾經對全球企業併購做過專門的研究,得出了併購失敗率在70%以上的結論,並認為我國公司的失敗率可能會更高,因為我國公司在管理和文化整合方面的經驗更少。因此,企業在積極開展跨國併購的同時,必須要對併購後的各種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從而採取有效措施儘力規避風險。四、匯率升值雖有利於企業走出去,但應謹防升值過快導致產業空心化長期以來,日本利用固定匯率下的日元貶值的有利時機,通過各項產業政策,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產業結構向出口主導型轉變,這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巨額的貿易順差,特別是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急劇增加,日美貿易摩擦加劇,最終日本被迫於1985年吞下「廣場協議」的苦果。從此以後,日元匯率開始迅速上升,進入了長達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由1985年初的260日元兌換1美元到1995年一度達到80日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人手中的日元資產價值猛漲,助長了全社會虛假的繁榮現象,日本人均GDP1990年首次超過美國,列發達國家第一位,並成為頭號債權大國、資產大國和金融大國,日本人開始升起了走向全世界和買下全世界的萬丈豪情。儘管日本已是第二經濟大國,但此時日本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汽車、鋼鐵、家電、造船等傳統製造業,以集成電路、軟體、電子計算機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才剛剛起步。8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提出了「技術立國」的戰略,把發展微電子和計算機等高技術產業作為技術立國之路。由於日元的急劇升值,使日本政府的「技術立國」計劃流產。由於傳統的製造業企業紛紛到海外投資,國內又缺乏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填補傳統產業走出去所造成的空白,於是日本國內就出現了「產業空洞化」現象,破壞了日本產業結構的順利升級,使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低迷狀態而不能自拔。從2005年7月21日開始,我國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改為盯住美元、歐元、日元和韓元等一攬子貨幣。這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邁出的很大一步。如今,人民幣升值幅度已經達到20%左右。但是,西方一些國家絕對不會善罷甘休,今後會繼續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我們要明白人民幣不能在外在壓力下大幅度升值。因為,如果人民幣升值10%,人們期望升值20%,熱錢便會繼續流入;人民幣升值20%,期望會是30%。如此循環,最後必然導致過度升值。在這方面日本的教訓很深刻。日本在《廣場協議》的壓力下,日元過度升值對經濟帶來的衝擊非常大。1985年前美元與日元的匯率是1美元兌300多日元,後來逐漸升值到200多、100多,最後升值到1美元兌78日元,這肯定不是一個合理的水平。對於日本這樣一個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國家,大幅度的升值對出口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日本經濟後來十多年的衰退與日元的過度升值是有密切關係的。中國經濟現在對外的依存度較大,如果人民幣馬上過度升值,由於出口結構不可能馬上調整,我們承受的衝擊可能比當年日本還大。所以,人民幣升值雖有利於企業走出去,但應謹防升值過度,重蹈日本覆轍。□(作者:山東師範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經驗 | 投資 | 責任 | 網站 | 編輯 | 日期 | 教訓 | 網站編輯 | 規模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