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補土陰藥物對人體陽氣的收降作用
補土陰藥物對人體陽氣有收斂作用。土,氣味甘平,陰氣的本性是寒涼的,所以補土陰葯即為土的自然性味加上陰氣的本性,即味甘,氣微涼微寒,如人蔘、甘草、黃精、薏苡仁等等。人蔘是補陰的,《神農本草經》裡面就說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本經》說甘草甘平,沒有說微寒,但它的作用,主「臟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我們按照其作用分析,它應該是偏清熱解毒這個方向傾斜。黃精和薏仁性味亦主要是甘淡平微寒,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多介紹了。 我們再舉例參附龍牡湯看看。這個方是竣補人體元陰元陽的大方,附子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壯人體的元陽的。附子壯人體的元陽,陽是躁動的,它一定要走動的,升發的。那麼,用什麼辦法把它約束住呢?這裡用人蔘,用龍骨,用牡蠣。龍骨是埋在土中,牡蠣是水中的,二者氣味皆甘平或咸平微寒,假借其中水和土裡面的陰氣來固束附子,再加上人蔘。人蔘的生長地主要在東北,甘草在西北,都得那一方的陰氣。《醫宗金鑒·增補名醫方論》記有:「補後天之氣無如人蔘,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此參附湯之所由立也。……二葯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這個地方如果參透人蔘補的實際上是大五行中「土」的陰氣,具滋養潛降作用,附子補的是小五行中腎的元氣,則理解上自有一番天地。基於參附龍牡湯設計及藥物組成的特殊性,所以該方是竣補人體元陰元陽的大方。因此自然地補養先天土之陰,為的是收養人體五行的陽氣,以疏滌五臟,實現人體五行活動過程中陽主陰從的作用。
五行的成數都以一個土的生數為基礎,意味著都寓有土的元素,意味著人之五行非土不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雖然是陽主陰從,但其陽可升可降,乃法地之陰則降,法天之陽則則升。從天人合一出發,天地陰陽的升降決定著人體陽氣的升降。由於人體在天地大五行中屬土,故先天土之陰陽在自然過程中決定著後天人體小五行陽氣的升降。人體整個屬於土,這個土自然是個先天,在這個先天土基礎上生成的木火土金水小五行自然就是後天了,先天決定著後天的升和降。「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中土),上歸於肺(太陰);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太陽)。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我們的主食不可能是以酸為主,或者是以苦為主,或者是以辛辣為主,或者以咸為主,都是以甘平為主的。因為人本性屬土。人本土,五行關係中火生土,此亦為人之生命以火立極之一支撐也(註:此火為天地之火乃真火)。然五行中是火乃火之用也,火之體即真火,終在坎水中一陽,此一陽乃大(外)五行中生土之火的根本來源。即火之用,其本其源在水,其化其成在土,水土合德,人其立焉,火貫其中矣。此即根本意義上的先天與後天,亦為根本意義上的水土合德。綜合前論,土於大(外)五行中後天謂,之於小(內)五行先天謂,先後天並,次第使然也。這裡的「水土合德」,不是《素問·運氣七篇大論》里講的「水土合德」的意思。比如《七篇大論》講的辰戌丑未這四年,是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或者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就在泉。司天在泉互動即是此處的「水土合德」之意。另外,「年之所加」不同,還有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是「風木合德」。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就在泉,是「金火合德」。我們不是在這個意義上討論,我們是從根本意義上討論「水土合德」,是從火這個角度來考慮。火到了生土這個地方,它的用,便生了土。那麼它的體在那兒呢?在坎水中,即火的藏所。那麼綜合前論,土於大五行中,它是後天,這個大五行的土對於小五行來說就是先天。因為人本身屬土,在土的基本上生出了小五行,因此該土是先天的。當然,對於在大五行中土的基礎上產生的人體小五行來說,腎水仍然是先天,小五行腎水這個先天,與大五行土這個先天有著天然的聯繫,只不過小五行腎水這個先天主要針對小五行其它臟而言,而大五行土主要是針對整個小五行而言,從次第上講前者根於後者。不管怎樣,它們都具有先天的屬性,這也是這裡「水土合德」的另一深意。
如果人體陽氣虛,五臟陽虛,如《傷寒論》裡面三陰病之虛寒證的狀態,陽氣如何收藏?答案是非常顯然的,陽氣的收藏必然出現障礙,同時又影響陽氣的升發。我們來引證一段經文:「帝曰:陰勝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這是《內經·調經論》的話。陽氣在表面沒辦法很好地迴流,陰氣在裡面佔領了,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裡面血就會凝泣,凝則脈不通。血液留在陽的部位回不來,導致陽氣留在陽衛這一層,回不來,所以表現出脈盛大以澀。我們在跟師學習的時候,跟盧崇漢師父、彭中善師父抄方的時候,他們經常說,關脈緊、關脈澀、關脈滯等等。什麼叫緊脈呀?脈如牽繩轉索,脈僵硬又比較大,但是你按他的尺脈是弱的。這裡講得太形象了,我覺得這一段經文,簡直是像為了回答我們前面提出的問題而講的。《素問·調經論》里還說:「陽虛生外寒,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陰盛生內寒。」這是相對而言的,「陽虛生外寒」多指傷寒表證,「陽盛生外熱」多指傷寒陽明證,「陰虛生內熱」就是我們講的「陰火」,「陰盛生內寒」就是我們講的虛寒證。一點不會錯的,所以我們把這個問題一引申,一下就非常明白了。《傷寒論》裡面的,陽在外回不來造成內部的虛寒這個機制.
就一年來說,三陰病欲解時這一段主要以冬季為中心,並向春季延伸。或者從一天來說,這個時段主要在夜中至黎明,這對我們有什麼提示作用呢?我不想把這個三陰三陽病欲解時展開討論,劉力紅博士在他的《思考中醫》裡面有很詳細地討論,大家可以看看。在這裡我只想說明一下在三陰病解釋的時候,要考慮陽氣的流動狀態。這陽氣呢,從這左邊升,從這右邊降。它降到亥這個地方,對一年來說,這個時候慢慢入冬了,陽氣慢慢潛藏。冬天不是寒嗎?冬天是寒。那陽氣跑到哪兒呢?不是說沒有陽氣了,是陽氣藏起來了,藏到裡面去了。所以在冬天和發春這一段時候,陽氣是藏在裡面並擬發出去,當然慢慢藏又慢慢開始升發。如果裡面陽氣不足的話,那陽氣往裡面收攏,藏在裡面,歸藏到內臟里,內髒的陽氣就得到很好地補充。所以太陰病欲解時,少陰病欲解時,厥陰病欲解時,都在這一時段內,三陰病在這個時候得到欲解。
寒氣積於內出現的情況,即臟器及大血管硬化、彈性下降,萎縮或收縮了,陽氣浮在表層,歸藏受阻,傷寒論三陰證都是這樣的情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面講:「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氣爭」發生時,氣就會找出路,找什麼出路啊?出路就在大腸,從大腸排泄出去,這時腸鳴音暴響;或者在胃,這時吐;或者在皮毛肌腠,這時出汗甚至大汗不止,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種種,原因就是陽氣無法回歸家了。這些全部都是因為虛寒,就是血液回不去,裡面太寒,收縮了,明確地說就是里寒外熱(註:里外是中醫最大的定位)
我們從這個思路,從這一點出發,反過來就可以解釋三陽病。如果人體外周血液循環、微循環不理想,有障礙,血液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湧向體表,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比如做熏蒸浴(如桑拿浴),熱水泡浴,如果人體微循環出現上述的問題,會怎麼樣呢?在這種情況下,血液進入開放得不充分的外周循環就會出現障礙,外周血循的壓力會比較大,會出現頭暈,心慌,心跳加快,氣喘等現象,所以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不宜熱熏蒸或熱水特別是燙水長時間泡浴。實際上這個問題就相當於陽氣迅速地由內向外涌動,向外宣發,如果人體體表、肺衛有寒濕或痰飲等伏邪,或本來就有鬱熱,如飲酒太過時,當做熏蒸或熱水尤其是燙水泡浴時,陽氣就可能會郁滯在肌表,或郁滯的陽氣與寒濕、痰飲、食積等伏邪互結,就會出現三陽病的種種情況,如小柴胡證,大青龍湯證,白虎湯證等等,不一而足。如此刻復感寒邪,則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小青龍湯證或太少兩感等諸多表證亦可立馬出現。如上了年紀的人,身體陽氣處在「生長收藏」的「收」態,如做熏蒸浴或泡太燙的水,也容易產生上述三陽病的狀況。其實在三陰病或三陽病中,還存在一個從里到表,從表到里,從陰到陽,從陽到陰的發病的過渡空間,搞傷寒研究的常稱其為「樞」病,這個「樞」障礙了,就會出現半表半里,半陰半陽的病證。這個「樞」病讓我們認識到六經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有一個次第問題。關於這個次第問題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就不展開了。這樣三陰三陽病的發病機制就可以和盤托出了。因此我們說,從一點出發,舉一反三,引而申之,整個《傷寒論》你很快就全部都能搞懂了。一言以蔽之,《傷寒論》的三陰三陽病,就是陽氣的出入升降發生障礙了。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要領。尤其在我們以上討論的背景下,這一結論就顯得不是泛泛而談了。
註:徐文兵老師曾說:內家拳健身的第一步就是站樁,胳膊腿不動(肉體位置不動,按照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其動量場測不準,則必存氣機內動),跟個樹樁一樣在那站著,然後所有的五臟六腑開始調整,胃腸開始蠕動,開始打嗝,開始放屁,這個過程叫健身(軀體:軀為軀幹,為身,體為四肢,如四體不勤之說)。古義「六達為庄」,在中醫學原理中脾藏意,主四肢,四肢凝定不動而自有真意存焉,心靜神寧漸趨六合,終可強脾土腎水之元氣,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啟動外太極而充分調動人體本能的修復機制使得四肢末梢尤其是頭部血液更多迴流到軀幹裡面養護五臟六腑,實際上禪定盤坐也有如此原理在,即通過封閉下肢使得更多血液迴流軀幹,該血液迴流可有傷寒論中四逆輩之功效,對於培元固本極有裨益。
人體陰陽的體用 關於人體的陰陽結構,我們從體用兩方面來展開。首先我們講陰陽之用——內陰外陽(註:人體外太極),《內經》有:「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這個跟剛才的泰卦不一樣啊,這個是陰在內,陽在外和泰卦正相反呢,但這是講人體陰陽的用,陽永遠是往外走的,陰永遠是向內收的。這個用主要是說明陰陽的自然走向。我們再來說說人體陰陽的體,明白了體,用自然就好說明了。陰陽的體,就是內陽外陰,陽從里往外走,陰從外往裡走,陰陽交合。「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不就是泰嗎?坎嗎?經云:「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這段經文只有通過人體陰陽的體用關係才好解釋。其體為外陰內陽,看「陰不勝其陽」,陰弱了,陽強了,陰制約不了陽,陽往外急動,脈肯定「薄疾」,並且「發狂」。「陽不勝其陰」呢?陰包在陽外面,陰勝陽,破壞了平衡,則陰在外面就收縮,陽頂不住了就在裡面掙扎,五臟就「氣爭」,九竅就「不通」。明白了人體陰陽之體是內陽外陰(註:人體內太極),這一切的理解是多麼流暢啊!而對於一個生命個體而言,離開了這個內陽外陰體,作為陰陽走向的內陰外陽這個用,顯然就沒有意義了,離開了這個體用就失去了基礎,就不會有這個「勢能」了。人體陰陽的體用關係應該是體用一源,舍體無用的。
禮是與天地人之本具相應的東西,而仁亦如此,仁木生禮火生信土,因人乃裸蟲,故禮仁對人而言都至關重要。
薑桂附都是性溫可以溫陽,但還是有所偏的。古人都講桂是入心的,桂本身是紅的,主要居上,也入下,但是從偏重來講有這樣一個習性;姜是黃的,主要是主土的,當然上下都可以;附主要是在下面,所以一君一相一中土,薑桂附次序是井然的。傷寒論中的方子最典型的是桂枝湯,它是傷寒論變化種類最多的方子(註:俗話說,蔥辣鼻子蒜辣心,蔥是通鼻竅的,其鼻子屬於艮,乃是與脾胃有關,而姜也是與脾胃有關,因人為裸蟲,蔥和姜是人類日常食物中可長期使用的佐料,因其關乎中州故)。因心能生萬法也,運用之玄幽奧妙,當以中為最。
師父談到了盧門跟欽安祖師的淵源,如果想探討欽安的學術,不從盧門入是很困難的,為什麼?第一天師父也談到了,欽安真正成熟的思想是在他的晚年,他活的年紀很大,97歲。他的學術在最後幾年才真正是非常成熟,非常之爐火純青,而且跟原來的路子是有變化的。扶陽的理念、路子更加清楚了。這個路子單從欽安三書裡面是見不到的。欽安三書很強調陽,可是從整個理路來說,還是跟我們現在見到的一切的學問有類似,不是那麼鮮明。但是老人家到了晚年,尤其到了最後的七年,那些真正成熟的學問凝結沒有見諸於著作。這部分學問怎麼去探查?真正想探求欽安學問的底細,一定是要從盧門,從盧氏之學入手。這個是盧門學問的重要性,它確實對欽安的學問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推薦閱讀:
※八字格局到底有多大作用
※最前沿 | GnRH-ant在下丘腦垂體外生殖系統中的作用及臨床應用
※維生素B是起什麼作用的?
※描寫的作用
※常見食物性味、歸經與食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