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宗譜漢朝譜序總敘 曹鵬貞收錄
劉氏宗譜漢朝譜序總敘
自從劉邦於公元前三世紀末建漢稱帝,昔日名不見經傳的豐沛劉氏,便一躍而成為我中華國姓,尊為漢朝王室。接著,高祖劉邦又確立分封祖制,把這支皇室劉氏子弟分封到全國各地為王為侯,以屏藩漢家劉氏天下。繼任的各位漢家皇帝,也都遵循這一古制。而各地親王,又將他們的子弟封為郡王和諸侯。擁有尊貴的政治地位和優越的經濟特權,這些皇子王孫們往往廣娶妃嬪姬妾,繁育出眾多的龍子王孫。
四百多年的漢家天下,劉邦的龍子龍孫們在最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成幾何級數不斷繁衍增長。終西漢一代,劉姓就建立有三十多個王國、四十多個侯國。到西漢末年,可以享受免稅特權的劉姓皇族就達十萬之多。兩漢加起來,劉姓封王者和繼承王位者數以千計,而封侯者和世襲為侯者教以萬計。到蜀漢三國之世,劉姓已由豐沛劉氏開基始祖劉清一人之身發展為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宗族,擁有上百萬之眾,分布於全國各地.從此奠定了後世劉氏的基礎。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劉姓宗族成員,都宣稱出自漢朝皇族,自稱為漢的子孫、漢室之後。劉氏家族中甚至流行有「漢後無二劉」的說法。因此,漢家劉氏的分布基本上也就成為後世天下劉氏的基本布局。
劉氏七十二世祖劉清公傳下宗派譜序
七十二世祖劉清(劉思瀧長子),諱恩盛,字豐,又字燃,號果齋,又號成公,生於周慎王五年乙已(公元前316年),卒於秦昭襄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享壽六十六歲,原葬于山西省,後移河南開封府、上水游魚形。(一說葬於碣山縣東南)。
此祖系士會公後裔,漢高祖劉邦之曾祖父。劉清之父親從秦國遷到魏國後,受到魏國的優待和信任,官任魏國的大夫。居住在魏國首都大梁(河南開封市).劉清就是在這裡出生的。秦嬴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秦國滅亡魏國後,就強迫大粱的居民向東遠遷到泗水郡沛縣豐邑,這就是劉向所說的「秦滅魏,遷太梁都於豐」。劉清就率領這支剛從秦國遷移到到大梁不久的劉氏家族,隨大梁居民一起再從河南開封遠距離遷徙到沛縣,落足於豐邑中陽里力村疃(江蘇豐縣趙莊金劉砦一帶)。此後,劉清的後裔一直定居於此,子姓日繁,家財富有,好善樂施,深得仁者以財發身之義。並一朝顯貴,成為漢帝國的皇族。劉清也被後人公認為豐沛劉氏(也稱古豐劉氏)的開基始祖。
劉清當年遷到力村疃後,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為劉清的父親是魏國大夫,劉氏家族也就屬於秦國要防患的對象),曾隱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金燃,後來時間長了,大難己過,金流便又恢復劉姓,仍名劉清。因曾改姓金,又複姓劉,劉氏宗族遂把他們所屬住的力村疃改名為「金劉庄」,以作紀念。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因人們在此挖土築砦,金劉庄才改稱為「金劉砦」。
劉清終老於金劉庄,並葬於該庄。關於劉清的下葬,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螞蟻圓墳」、「鳳凰點穴」。如今,劉清那神奇的天然墳冢,歷經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仍然聳立在江蘇豐縣金劉砦漢皇祖陵園中。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劉氏族入的共同努力下,劉清之墓又修葺一新,並被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供天下劉氏子孫憑弔。金劉砦也因此成為海內外廣大劉姓子孫尋根問祖的勝地,
妣李氏,生於周郝王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卒於秦昭襄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享壽六十一歲,夫婦同葬。妣程氏,生卒年未詳。夫婦同葬。生二子:l 劉榮,字仁號(一作仁浩);2 劉發,字仁紀,妣沈氏。
與漢高祖劉邦非嫡系宗派譜序,即早期劉氏家族成員。如72世祖劉清(恩盛)以上各代非直系的劉氏家族後裔和劉清的兄弟劉恩春、劉恩柏、劉恩楨傳下的後裔;73世祖劉榮的弟弟劉發的後裔;以及與劉邦關係比較疏遠的早期西漢皇族,如劉邦堂兄弟荊王劉賈和再從兄弟燕王劉澤的劉氏家族。
七十二世祖劉恩春(劉思瀧次子),後裔未詳。
七十二世祖劉恩柏(劉思瀧三子),後裔未詳。
七十二世祖劉恩楨(劉思瀧四子), 後裔未詳。
七十三世祖劉發(劉清次子),字仁紀,妣沈氏。 後裔未詳。
七十五世祖劉賈(劉邦之堂弟,父、祖未詳)。
西漢沛人,從劉邦起兵,東擊項羽,入楚地,燒其積聚。後隨劉邦渡淮,會兵於垓下一戰,劉邦稱帝後,受封為荊王。(當時荊國自淮東而南,盡丹陽、會稽;共三郡五十三城。治所在會稽(今蘇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上海長江以南,大茅山以東,浙江長興、吳興、天目山以東,與建德以下的錢塘江兩岸;安徽長江以南,以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北地區,以及湖北、湖南、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漢高祖十一年乙已(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東擊荊國,劉賈率兵抵禦,在戰鬥中為英布所殺。後裔未詳。
七十五世祖劉澤(劉邦從祖昆弟,父、祖未詳)。
西漢沛人,從劉邦起兵,高祖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受封為郎中,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劉澤任將軍擊敗逆反的夏侯陳豨,受封營陵侯。昌唇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晉封為琅琊王。呂后死,劉澤與齊王劉襄等合謀誅諸呂,至長安與諸將相共立劉恆為帝。孝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文帝對擁立齊王事心有忌恨,徙封劉澤為燕王(轄境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端。即戰國時燕國全部領土,都薊,即今北京城西南隅),孝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劉澤去世,謚為「敬」,即燕敬王。生子:劉(名未詳)。
七十六世祖劉(名未詳)(劉澤之子),嗣封燕王,生子:劉定國,(餘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定國(劉澤之孫),嗣燕王,奪弟妻,奸父姬,眾議當誅,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自殺。後裔未詳。
七十三世祖劉榮(劉清長子),字仁號(一作仁浩),生於周郝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八月十五日子時,(一說八月十日),卒於秦始皇嬴政十五年已巳(公元前232年)十月二十日未時,享壽六十四歲,俾仙人引葬於江西贛州府甯都縣甯都鄉太華山銅鼓村龍穴中、人形臍穴、坐東向西。(一說生葬於清泰鄉凌雲山衙鼓洞)。
此祖繫纍公五十六世孫,漢高祖劉邦之祖父也。歷世修家,富有百萬.榮公生平枳德,樂善好施,賑濟貧家,有恩與人,至資財施盡,時天降福德仙家化人,試向與公求借,公己無金,即將自帶之壁給子仙,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贛州府甯都縣甯都鄉太華山銅鼓村,(一說清泰鄉凌雲山衙鼓洞),約期明年八月十五日(望日)請駕到舍。則將壁奉還(完壁歸還),公如約至期攜孫劉邦同往太華山游,比至,果見景緻清幽,雅趣盎然;仙設席宴請。榮公假寐於座,邦公倏見山岩欲墜,急走十二步一跌,起而再走十二步又一跌;時邦公未成重,回看並無屋宇,只育墳塋(墓),仙人己在山頂呼龍;榮公竟生葬於龍穴中、人形臍穴(仙人引葬)、坐東向西。後邦公得天下,傳二十四帝,皆此穴之所蔭也。至今,祖墳可遠見,而不能近登,每逢清明日,多數白鶴棲於墳頂,裔孫只得在山下遙為拜祭而己。此墳載一統志,鈐記日有千人朝拜,夜有萬盞明燈,朝朝風掃地,夜夜月行斜。至今所去祖墓墳前之路.地名樽在右狗村、菜花村、金灘村,地勢人形結穴、戌山辰向,後裔繁衍,俾熾俾昌、人文交泰,皆此祖在天之靈也。
妣趙氏.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府、黃龍出洞形。妣梁氏,生卒年未詳,葬於沛縣萬路鄉、獅形、坐西向東。生一於:劉煓。
七十四世祖劉煓(劉榮之子),名昂,字執嘉,號顯初,又號太平,妣李氏、王氏。
此祖系劉邦之父。生於周郝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八月十五日午時,卒於漢高祖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五月,享壽七十五歲,葬於古雍州(陝西省)西安府臨潼縣萬年城東北陵。(一說葬于山西太原府城外烏鴉落洋形穴)。秦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子劉邦為沛公時,尊煓公為太公;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夏五月,邦公登皇帝位,尊太公為太上皇。自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高祖受封漢王起至高祖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止。煓公享天子之尊養凡十年。妣李氏,名媼嫦,謚孟康,高祖登皇帝位後,追尊為昭靈夫人,生於周郝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卒於秦始皇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16年)五月,享壽五十六歲,葬於古徐州(江蘇徐州市)沛縣、仙人騎鶴形,坐南向北。妣王氏,生卒年未詳。與李氏同葬。
生四子:1劉伯妣吳氏(一說彭氏);2劉喜,字仲伯,妣馬氏(一說陳氏);
3劉邦,字季(即漢高祖);4劉交,字游,妣鍾氏、吳氏(一說梁氏)。
七十五世祖劉伯(劉煓長子),妣吳氏(一說彭氏)。
此祖系漢高祖劉邦長兄,早卒,後追封為武哀侯。劉邦離家打天下之前,遊手好閒,不愛勞動,還經常帶朋友回家白吃,其嫂厭之,有一回,劉邦又帶朋友回來吃飯,伯妻佯為羹盡而不子食,高祖稱帝後,怨大嫂當時不給面子而不封其子,後廹於父親劉煓的壓力,才於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十月,下詔封劉伯之子劉信為羹頡侯。生一子:劉信。
七十六世祖劉信(劉伯之子),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十月,受封羹頡侯,在位十三年,至呂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因罪被削爵一級,降為關內侯。此後情況不詳。有的族譜說劉伯無後,高祖劉邦因此將庶長子劉肥過繼給劉伯,以奉守長房的香火。
七十五世祖劉仲(劉煓次子),劉邦二哥代王劉仲的後裔,其中劉廣一支.後來頗為興旺.東漢時還產生了司徒劉琦和太尉劉寬父子,隋唐時期形成劉氏的一大郡望——弘農劉氏。(參看《劉氏宗譜漢朝譜序二》)。
七十五世祖劉邦(劉煓三子),字季,又字季沛,妣呂氏、薄氏、戚氏、張氏、趙氏、石氏等。
公生於周郝王五十九年乙巳(公元前256年)十月十五日.卒於漢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享壽六十二歲.葬於古雍州(陝西)西安市城外三十里長陵。尊謚高皇帝,廟號太祖,史稱漢高祖。
此祖繫纍公五十八世孫,世居沛縣豐鄉中陽里,生而龍顔鳳准,寬仁大度。邦公自布衣起,三十歲左右通過考試,當上了沛縣城東泗水亭的亭長(相當於村長),秦始皇三十五年已丑(公元前212年)在豐澤西中釋放了一批被迫參加修築秦始皇陵(驪山墓)的「刑徒」,奔逃途中有大蛇攔路,邦公即揮劍斬大蛇,有此壯舉,又有「赤帝子斬白帝子」之說,聲威暫起。秦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九月,起兵於豐沛,被起義反秦的軍士公推為義軍的統帥「沛公」。秦子嬰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劉邦率軍攻克秦朝營都成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受封漢王,建王都於南鄭。此時,劉邦見稱霸的時機還不成熟,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親赴項羽的「鴻門宴」,與項羽相持和苦戰周旋,得蕭何、韓信、張良三賢等為輔,戎馬征討五載,滅秦平項而成帝業。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日,劉邦在山東省定陶汜水北岸(曹州府曹縣北)舉行登基大典,正式宣稱為皇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開漢王朝四百餘年之基業。堪稱一代英主。邦公乙未(公元前206年)為漢王,己亥(公元前202年)擊平楚,庚子(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日登基稱皇帝,至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崩於長安長樂宮,在位十二年,五月葬於長安成陽東陵之北長陵,後人稱為:猛虎跳牆形。
邦公稱皇帝後,大封兄弟等為王:大哥劉伯,早卒。其子信,受封為羹頡侯;二哥劉仲(喜)封為代王;弟劉交,字游,封為楚王等。沛郡豐縣新豐故址,仍有劉寨村.居民多姓劉,並言其為「正宗」、「正支」。現新豐尚有古城牆,城門上有一『邦』字留存。
妣呂氏(皇后),名雉,生於秦始皇元年乙卯(公元前246年),卒於西漢呂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七月,享壽六十七歲,葬於古徐州沛縣白良村、黃龍下海形,癸山丁向。(一說葬於咸陽東陵)。
妣薄氏,諱薄姬,生於秦始皇五年己未(公元前242年),卒於漢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四月壬子目,享壽六十六歲,葬於古徐州沛縣白良村、黃龍下海形,癸山丁向。妣戚氏、張氏、趙氏、石氏,生卒年未詳。俱葬於西安市城外萬年縣壩陵。
共生八子:1劉肥、2劉盈、3劉如意、4劉友、5劉恆、6劉恢、7劉建、8劉長。
呂氏生:2劉盈,即惠帝;戚氏生:1劉肥、3劉如意、4劉友:薄氏生:5恆,即文帝;
張氏生:6劉恢、7劉建;趙氏生:8劉長。
1 劉肥封齊王。於丙午(公元前195年)先薨。
2 劉盈 (惠帝),丁未(前194年)嗣帝位,在位七年。癸丑(前188年)八月崩。
3 劉如意封趙王。被呂后殺。
4 劉友封趙幽王。被呂后迫,自殺。
5 劉恆初封代王,壬戌(公元前179年)嗣帝位,(太宗文皇帝)。(敘下)。
6 劉恢封梁王。被呂后迫,自殺。
7 劉建封燕王。呂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歿,呂后殺其子。
8 劉長封淮南王。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謀反,廢徙蜀死。
七十六世祖劉肥(劉邦長子),劉邦長子齊王劉肥一支。在西漢時期人丁興旺,支系眾多,勢力強大。劉肥的後裔,是今日世界劉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數散居於中國北方地區。六朝隋唐時期劉姓的二十五個郡望中.就有高密劉氏、琅琊劉氏、東萊劉氏等郡望是齊王劉肥之子城陽景王劉章的後裔。據族譜記載,今山東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帶的劉氏宗族.就是齊王劉肥的後裔。
(參看《劉氏宗譜漢朝譜序一》)。
七十六世祖劉盈(劉邦次子),西漢孝惠皇帝,皇后張氏及眾多後宮嬪妃。生於秦始皇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11年)正月乙卯日,惠帝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八月戊寅日,病逝於長安未央宮,惠帝自丁未(公元前194年)——癸丑(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壽二十四歲.葬於安陵(陝西咸陽市北三十五里),尊謚孝惠皇帝。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後,年僅十七歲的劉盈繼承了帝位——漢惠帝.惠帝生性仁弱無能,大權由母親皇太后呂雉執掌,中國歷史從此開始進入呂后時代。惠帝當了七年的傀儡皇帝。皇后張氏無生育,後宮嬪妃們卻為他生了共計七個兒子。生七子:1 劉恭(立為太子)、2 劉強(淮陽王)、3 劉不疑(恆山王)、4 劉山(襄城侯);5 劉朝(常山王)、6 劉武(壺關侯)、7 劉太(昌平侯)。
七十七世祖劉恭(劉盈長子,西漢前少帝。生年未詳。惠帝與張皇后無生育,據說劉恭是張皇后與呂太后合謀,抱養一名宮中美女所生男嬰,冒充為張皇后所生,將嬰兒取名劉恭,並將其親母殺害。劉恭在惠帝生前被立為太子。關於劉恭生父身份,有說是惠帝,也有說是呂氏家族的。呂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劉恭被呂太后擁立為皇帝。劉恭在位時,仍是呂太后掌權,呂后四年丁巳(公元前184年),當了四年傀儡皇帝的劉恭,得知自己並非張皇后的兒子和親生母親己被呂太后殺害的消息,非常悲憤,曾發誓說長大後一定要為生母報仇。此話傳到了呂太后那裡,呂太后害怕日後生變,便將劉恭殺害。劉恭自甲寅(公元前187年)——丁巳(公元前184年),在位四年。稱為西漢前少帝。無子嗣後。
七十七世祖劉強(劉盈次子),受封為淮陽王,呂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劉氏各王合力,誅殺呂氏家族及惠帝各子,劉強也被殺害。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不疑(劉盈三子),受封恆山王,呂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去世。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弘(劉盈四子),西漢後少帝,原名劉義,即帝位後更名劉弘,皇后呂氏。生年未詳,呂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封為襄城侯,呂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其兄恆山王劉不疑去世。劉弘被立為恆山王,呂后四年丁巳(公元前184年),呂太后殺了劉恭後,另立劉弘為帝,大權仍掌握在呂太后和呂氏家族手中。呂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呂太后去世後,陳平、周勃便與劉氏各王合力.舉兵討伐呂氏,誅殺呂產、呂祿及呂太后所立少帝劉弘與惠帝各子,劉弘自丁巳(公元前184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在位五年。稱為西漢後少帝。無子嗣後。
七十七世祖劉朝(劉盈五子),初封軹侯,呂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改封常山王,呂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呂太后卒,大臣以劉朝非惠帝子,誅之於邸第。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武(劉盈六子),初封壺關侯,後改封為淮陰王,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太(劉盈七子),劉太系孝惠帝後宮子,初封昌平侯,昌後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晉封為呂王,翌年(公元前180年)呂太后卒,大臣及劉氏各王誅諸呂,劉太等亦被誅於邸第。後裔未詳。
七十六世祖劉如意(劉邦三子),母戚夫人,西漢沛人,生於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十二月,代王劉喜因匈奴攻代,棄國而逃,被削去王位,如意就被立為代王,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十二月,劉邦又遷代王劉如意為趙王,劉邦多次想立如意為太子,但都沒有成功。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劉如意被呂后毒死,年僅十三歲,謚為趙隱王。無子嗣後。
七十六世祖劉友(劉邦四子),妣呂氏等。西漢沛人,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淮陽王,孝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改封為趙王。呂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正月,被呂后幽禁餓死,謚為趙幽王。生子:l劉辟疆、2劉遂,(餘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辟疆(劉友長子),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孝文帝劉恆可憐劉友被呂后幽禁餓死,封其子辟疆為河間王,文帝十四年已亥(公元前166年)去世,謚曰河間文王。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遂(劉友次子),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孝文帝劉恆可憐劉友被呂后幽禁餓死,封劉遂為趙王,文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削諸侯封地,趙王劉遂與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個諸侯國聯合舉兵謀反,兵敗自殺。後裔未詳。
七十六世祖劉恆(劉邦五子),字常,又字金盛、戀溪,西漢孝文皇帝,妣竇氏、熊氏、蔣氏、薄氏、郤氏等。
公生於高祖五年已亥(公元前202年)正月丁卯日,卒於文帝後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六月已亥日,享壽四十六歲,葬於古雍州(陝西省)西安市城外萬年縣壩陵。尊謚孝文皇帝,廟號太宗。
公初受封代王,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朱虛侯劉章等誅諸呂,九月迎代王即皇帝位。以陳平、周勃為左右丞相,議定天下振窮養老之詔,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詔舉賢良方正,以為職任,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以賈誼為梁王太傅,陳治安策恭儉為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富庶,興於禮義,提倡農耕,免農田祖稅凡十二年,主張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故全國經濟漸次恢復,政治穩定,在歷代帝王中,以生活儉素稱。舊史與其子景帝兩代並稱為「文景」之治。在位二十三年。妣竇氏,名清河,又名觀律,尊為孝文皇后,生年未詳。卒於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五月,葬於古徐州(江蘇省)鎮江府江村、王母點兵形。(一說合葬於萬年縣壩陵。)竇後無出生。妣熊氏,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江蘇省)鎮江府江村、王母點兵形。熊氏生三子:1劉彧妣易氏、2劉載妣文氏、3劉戩妣馬氏。妣蔣氏,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江蘇省)鎮江府江村、王母點兵形,坐南向北。蔣氏生二子:l劉啟(景帝)、2劉武(一作劉秦)妣胡氏。妣薄氏,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江蘇省)鎮江府江村、王母點兵形。薄氏生二子:1劉楫、2劉參。妣郤氏,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江蘇省)鎮江府江村、王母點兵形。郤氏無出生。
共生七子:1劉啟,即孝景皇帝;2劉揖,封梁懷王;3劉武,初封代王,徙淮陽王,繼徙為梁王;4 劉參,初封太原王,後更封為代王;5 劉彧,妣易氏;6 劉載,妣文氏;7 劉戩,妣馬氏,(5、6、7三子均遷四川)。
七十七世祖劉啟(劉恆長子),字佩,又字開,西漢孝景皇帝,妣薄氏、齊氏、魯氏、王氏、賈氏等。生於漢惠帝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二月丙申日,卒子景帝後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享壽四十八歲,在位十七年,葬於古雍州(陝西省)西安市高陵縣西南三十里處陽陵,尊謚孝景皇帝。
孝景皇帝系太宗孝文皇帝長子,漢景帝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六月即皇帝位,尊祖父之帝業,採納晁錯意見,削諸侯封地,以周亞夫為太尉,討平七國,中央集權政體得以鞏固,繼文帝重農抑末,整頓吏治,天下豐稔,如周代「成、康」之盛世。
妣薄氏(皇后),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府(江蘇省)沛縣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薄氏生一子:劉餘(按:此系譜裁,但史書未載簿後有子)。 妣齊氏,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府(江蘇省)沛縣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齊氏生五子:l劉德、2劉閼(一作劉壽)、3劉越、4劉乘、5劉舜。妣魯氏,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府(江蘇省)沛縣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魯氏生五子:1劉非、2劉發、3劉端、4劉寄、5劉榮。(有譜載魯氏生六子:1劉非、2劉發、3劉端、4劉寄、5劉榮、6 劉栗。)妣王氏,名志,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府(江蘇省)沛縣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王氏生一子:劉徹。(劉徹即漢武帝,一脈至漢孺子嬰)。妣賈氏,生卒年未詳。葬於古徐州府(江蘇省)沛縣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賈氏生二子:1劉彭祖、2劉勝。
共生十四子(有譜載共生十五子):l劉德(河間王);2劉閼(劉壽)(臨江王);3劉餘(淮陽王,後改封魯王);4 劉非(汝南王,徙封江都王);5劉彭祖(趙王);6劉發,又名必,(長沙王,傳五世,光武帝曾郡沛豐);7劉端(膠西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立);8劉勝(中山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立,曾郡彭城,傳後至蜀漢昭烈帝劉玄德);9 劉榮(初立為太子,景帝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十一月,廢為臨江王);10劉徹(初封膠東王,曾郡藜閣,後繼帝位,即漢武帝);11劉越(廣川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立);12劉寄(為膠東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立);13劉乘(清河王,景帝中元三年甲午『公元前147年』立);14劉舜(常山王,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立)。(有譜載:15劉栗,封臨江王)。
七十八世祖劉德(劉啟長子),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封為河間王,生子:劉不害,(餘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不害(劉德之子),嗣封河間王,謚為河間共王。生子:劉堪,(餘未詳)。
八十世祖劉堪(劉不害之子),嗣封河間王,謚為河間剛王。生子:劉授,(餘未詳)。
八十一世祖劉授(劉堪之子),嗣封河間王,謚為河間頃王。生子:劉慶,(餘未詳)。
八十二世祖劉慶(劉授之子),嗣封河間王,謚為河間孝王。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閼(劉啟次子),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封為臨江王。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餘(劉啟三子),封魯王,謚為魯恭王。漢景帝三子魯恭王劉餘。這一派的後裔到隋唐時期形成為劉姓的兩大郡望——高平劉氏和竟陵劉氏。(參看《劉氏宗譜漢朝譜序三》)。
七十八世祖劉非(劉啟四子),生於孝文帝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為汝南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吳國、楚國等七國叛亂,年僅十五歲的劉非上書自請擊吳,帝允,受將軍印,擊吳勝歸,徙封江都王。武帝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期間,匈奴大侵漢朝邊境,劉非上書請擊匈奴,帝不許。好氣力,治宮館,延西方豪傑,驕奢甚。卒於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壽四十二歲,謚曰江都易王。生子:劉建,(餘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建(劉非之子),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嗣位即江都王,淫亂暴虐,淮南王、衡山王謀反,劉建為黨與,有司請捕誅,武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劉建畏罪自殺,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彭祖(劉啟五子),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為廣川王,後徙封趙王,巧佞刻深,好法律,持詭辯以中傷人。相二千石至,奉漢法以治,多被中傷,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趙。孝武帝征和元年己丑(公元前92年)去世,謚為趙敬肅王。生子:1劉丹、2 劉淖、3 劉偃,(餘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丹(劉彭祖長子),初立為太子,因淫亂無度,被廢。後裔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淖(劉彭祖次子),後裔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偃(劉彭祖三子),初封平干王,謚為平干頃王,生子:劉某,(餘未詳)。
八十世祖劉某(劉偃之子),嗣封平干王,謚為平干謬王,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發(劉啟六子),又名必,封長沙王,謚為長沙定王。這一派的後裔人數眾多,即長沙劉氏。後又分為南北兩個支派:南派為留居長沙國者,如今日的江西、湖北、湖南地區;北派後來演變為東漢皇族。(參看《劉氏宗譜漢朝譜序六》)。
七十八世祖劉端(劉啟七子),孝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封為膠西王,劉端為人賊戾,數犯法。公卿數請誅,景帝勿忍,削其國,去大半。相二千石至膠西,奉漢法以治,輒為所害。卒於武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謚為膠西千王。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勝(劉啟八子),字元海,號十朗, 封中山王。這一派的後裔人數極多,形成今日的中山劉氏和客家劉氏。(參看《劉氏宗譜漢朝譜序八》)。
七十八世祖劉榮(劉啟九子),孝景帝前元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立為皇太子,後因宮廷內部爭鬥,母后栗姬失寵,於景帝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十一月被廢為臨江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三月,因建宮侵佔太廟地,中尉郅都責訊,劉榮寫書謝上後,就用刻寫書簡的刀筆自殺,劉榮為臨江王期間,待百姓厚道,為劉榮之死,百姓多有憐之.葬於藍田。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徹(劉啟十子),字通,孝武帝,初封膠東王,後繼皇帝位。(參看《劉氏宗譜漢朝譜序十》)。
七十八世祖劉越(劉啟十一子),孝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封為廣川王,生平未詳,至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去世,謚為廣川惠王。生子:劉齊,(餘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齊(劉越之子),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嗣封廣川王,為幸臣桑距告發淫亂事,又育誣罔大不敬罪,將被治罪,上書自請擊匈奴,於武帝征和元年已丑(公元前92年)病死。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寄(劉啟十二子),孝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封為膠東王,淮南王謀反,劉寄私自為之作戰備,及吏治淮南謀反事而遭牽連,意自傷,武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發病去世,謚為膠東康王。生子:1劉賢、2 劉慶,(餘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賢(劉寄長子),因母無寵,未得立為世子,武帝以劉賢為膠東王。武帝元封四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去世。生子:劉通平,(餘未詳)。
八十世祖劉通平(劉賢之子),嗣封膠東王,謚為膠東戴王。生子:劉音,(餘未詳)。
八十一世祖劉音(劉通平之子),嗣封膠東王,謚為膠東頃王。生子:劉授,(餘未詳)。
八十二世祖劉授(劉音之子),嗣封膠東王,謚為膠東共王。生子:劉殷,(餘未詳)。
八十三世祖劉殷(劉授之子),後裔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慶(劉寄次子),封六安王。生子:劉祿,(餘未詳)。
八十世祖劉祿(劉慶之子),嗣封六安王,謚為六安夷王,生子:劉定,(餘未詳)。
八十一世祖劉定(劉祿之子),嗣封六安王,謚為六安繆王,生子:劉光,(餘未詳)。
八十二世祖劉光(劉定之子),嗣封六安王,謚為六安頃王,生子:劉育,(餘未詳)。
八十三世祖劉育(劉光之子),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乘(劉啟十三子),封清河王,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舜(劉啟十四子),孝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封為常山王,劉舜驕怠多淫,帝常寬釋之,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去世。謚曰常山憲王。生子:1劉梲、2 劉勃、3 劉平、4 劉商,(餘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梲(劉舜長子),母無寵,不得父愛。父死,劉梲向漢使者告發弟劉勃及王后不侍疾,及嗣王淫慾等事,後王后及嗣王被廢。後裔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勃(劉舜次子),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父劉舜運河世,嗣位常山王。劉舜病時,劉勃與母后不侍疾,舜死數日劉勃即淫慾無度,後王爵被廢。後裔末詳。
七十九世祖劉平(劉舜三子),孝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受封為真定王,武帝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去世。謚為真定頃王。生子:劉偃,(餘未詳)。
八十世祖劉偃(劉平之子),嗣封真定王,謚為真定烈王。生子:劉申,(餘未詳)。
八十一世祖劉申(劉偃之子),嗣封真定王,謚為真定孝王。生子:劉雍,(餘未詳)。
八十二世祖劉雍(劉申之子),嗣封真定王,謚為真定安王。生子:劉普,(餘未詳)。
八十三世祖劉普(劉雍之子),嗣封真定王,謚為真定共王。生子:劉陽,(餘未詳)。
八十四世祖劉陽(劉普之子),後裔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商(劉舜四子),孝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受封為泗水王。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去世,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揖(劉恆次子),封梁王,好《詩》、《書》,文帝甚愛之,文帝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去世,葬於河南永城北三十餘公里的芒碭山南、保安山東,墓室依山而造,規模宏大。謚為梁懷王。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武(劉恆三子),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立為代王,四年後(公元前174年)改封為淮陽王,文帝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又改封為梁王,在王位共三十五年,於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六月六日去世,謚為梁孝王。此祖即漲里堂號漢高故里的劉氏先祖。生五子:1 劉買、2 劉明、3 劉彭離(一作劉寓)、4 劉定、5 劉不識。
七十八世祖劉買(劉武長子),妣陳氏,嗣封梁王,謚為梁共王,生五子:1 劉襄、2 劉仁、3 劉獻、4 劉典、5 劉辛。
七十九世祖劉襄(劉買長子),妣任氏,武帝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嗣封梁王,寵其後任氏,任氏與祖母李太后爭梁孝王所藏雷尊,又不持李太后喪,其事上聞,以不孝削封邑五縣。武帝天漢四年甲申(公元前97年)去世,謚為梁平王。生子:劉毋傷,(餘未詳)。劉毋傷傳下創江蘇豐縣趙莊金劉寨劉氏。(參閱《江蘇豐縣趙莊金劉寨劉氏部份譜序》)。
七十九世祖劉仁(劉買次子),後裔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獻(劉買三子),後裔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典(劉買四子),後裔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辛(劉買五子),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明(劉武次子),初封桓邑侯,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封為濟川王,以射殺其中尉,劉明被朝廷廢為庶人,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彭離(劉武三子),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封為濟東王,暮夜與奴輩及亡命少年數十人掄劫殺人,奪取財物,所殺發覺者百餘人,國人莫敢夜行,被殺者之子上告,劉彭離被廢為庶人。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定(劉武四子),後裔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不識(劉武五子),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參(劉恆四子),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封為太原王,後改封為代王,復並得太原,都晉陽如文帝代時,文帝後元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去世。謚為代孝王。劉參後裔多代居住山西。生子:劉登,(餘未詳)。
七十八世祖劉登(劉參之子),嗣封代王,謚為代共王,生子:劉義,(餘未詳)。
七十九世祖劉義(劉登之子),嗣封代王,謚為代剛王,生子:劉湯,(餘未詳)。
八十世祖劉湯(劉義之子),嗣封代王,謚為代頃王,生子:劉年,(餘未詳)。
八十一世祖劉年(劉湯之子),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彧(劉恆五子),妣易氏。 遷往四川,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載(劉恆六子),妣文氏。遷往四川,後裔未詳。
七十七世祖劉戩(劉恆七子),妣馬氏。遷往四川,後裔未詳。
七十六世祖劉恢(劉邦六子),妣呂氏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梁王,呂后七年庚申(公元181年)改封為趙王。同年六月劉恢因呂氏掌權而不得自恣,憂鬱自殺,謚為趙共王。無子嗣後。
七十六世祖劉建(劉邦七子),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燕王,在位十五年,於呂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去世.謚為燕靈王。傳下庶子一個(名未詳),被呂后殺害。無子嗣後。
七十六世祖劉長(劉邦八子),封為淮南王,謚為淮南厲王。生五子,劉邦八子淮南王劉長這一派的後裔,在隋唐時期形成為劉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劉氏。淮南王家族興起於漢初,盛於文、景、武三朝,至武帝中期因謀反而衰敗。淮南王劉長的後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蘇、安徽一帶,是今日劉姓中較小的一個分支。六朝隋唐時期劉姓二十五郡望中的高平劉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劉長之子濟北貞王劉勃一支。(參看《劉氏宗譜漢朝譜序五》)。
七十五世祖劉交(劉煓四子),字游,妣鍾氏、吳氏,(一說梁氏)。封楚王,謚為楚元王。生七子,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這一派的人數眾多,構成後世彭城劉氏中的主要部分。在眾多的漢家劉氏藩系中,由劉交開創的楚藩王族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傑出和龐大的一支。這個家族不但人才輩出,產生了最著名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而且人丁興旺,後裔繁衍極盛,構成後世劉氏族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日天下劉氏,十之二三都是劉交的後裔,他們往往以彭城為郡望,以天祿、藜照、藜閣、彭城、沛國等等為堂號。楚藩國開基始祖劉交,是太上皇劉煓的么子、漢高祖劉邦的同父異母弟弟。劉交是高祖劉邦其他三個兄弟中最優秀的一個,也是劉邦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參看《劉氏宗譜漢朝譜序四》)。
?世祖劉戎始(父、祖未詳),封管侯,參與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後被處死,並廢除諸侯王。後裔未詳
?世祖劉偃(父、祖未詳), 封氏丘侯,參與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後被處死,並廢除諸侯王。後裔未詳。
?世祖劉廣(父、祖未詳),封營平侯,參與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後被處死,並廢除諸侯王。後裔未詳。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讓網站收錄
※「一部被紀曉嵐收錄進《四庫全書》的權威相書」——《太清神鑒》
※SCIE論文收錄查詢不求人
※這樣才能讓個大搜索引擎收錄一個新網站?
※趣聞收錄.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