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箱里的早產寶寶在媽媽懷裡美美地睡吧     錢江晚報

浙大兒院舉辦首屆錢江國際兒科護理研討會,倡導「以家庭為中心」護理理念保溫箱里的早產寶寶在媽媽懷裡美美地睡吧

本報記者 張冰清本報通訊員 王雪飛 馬寅裴

媽媽在NICU給早產兒做袋鼠式護理

浙大兒院院長舒強教授(左)、黨委書記章偉芳(中)與美國羅馬琳達大學護理學院Edelweiss Ramal教授交流。

  新生兒監護中心(NICU)的小嬰兒可不可以見到爸爸媽媽?馬上要上手術台的孩子怎樣消除恐懼?孩子出院後父母該如何看護?

  9月13日~16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舉辦了首屆錢江國際兒科護理研討會,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在會上找到。此次會議以「創新、精準、引領、融合」為主題,浙大兒院攜手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美國羅馬琳達大學護理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的護理專家,共同探討了兒科護理的熱點和難點。

  浙大兒院院長舒強表示,兒科護理是兒科臨床質量安全和疾病診治的重要環節,兒科護理更需要投入耐心和關愛。「這次參會的國外兒童醫院排名國際前列,也是我院第一次在護理領域舉辦高級別的國際會議,既是對浙大兒院多年護理經驗的總結和提煉,也是國際兒科護理領域新進展的信息共享。」

  擔任此次國際兒科護理大會主席的是浙大兒院黨委書記章偉芳,她介紹:「此次大會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倡導『以家庭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這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改善患者體驗的系統工程,中外護理、管理專家在會上相互探討、共同分享,我相信雙方都會從中獲益,讓醫療服務體現更多的人文價值。」

  推行「以家庭為中心」護理理念

  家長可以24小時護守在孩子身邊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護理副院長Dr.CherylL.Hoying是兒童護理的專家,她在會上第一個發言,做了題為《護士引領以家庭為中心的醫療照護》的報告。

  她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就提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家長隨時可以到醫院探視,所有兒科病房都允許24小時陪護。「家庭在兒童生活中作用是恆久不變的,如果家庭參與,患者將獲得更優質的護理。」

  但美國兒科界的這個共識,卻在中國遭到了挑戰。2010年,全國開始推行優質護理服務,綜合醫院紛紛取消家屬陪護,提倡家屬陪而不護。浙大兒院護理部主任陳朔暉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國家推行優質護理服務,本質是以病人為中心,更多考慮病人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取消陪護,「兒科醫院如果機械地取消陪護,是與優質護理服務的精神相違背的。」

  事實上,浙大兒院不但沒有取消陪護,還鼓勵家長參與到治療護理中。目前,醫院允許普通病區家長24小時陪護,有些有創操作也會允許家長陪伴。在浙大兒院濱江院區,每個病區都設立了兩個家庭特需病房。

  國內學者的研究表明,將「以家庭為中心」的理念應用在先天性心臟病、哮喘、腎病綜合征、腦癱、癲癇、新生兒、肺炎等患兒的護理中,能有效促進康復、提高生存質量。

  呆在保溫箱的早產寶寶

  讓爸媽像袋鼠一樣抱一抱你吧

  除了普通病區的大門向家長敞開,從去年起,浙大兒院開始嘗試讓家長走進NICU,讓一出生就離開父母的高危新生兒也能感受來自家庭的溫暖。浙大兒院的NICU是改革開放後美國HOPE基金會在華的首個建設項目,是國內最早、最規範的新生兒重症監護中心之一。

  NICU里,小嬰兒們一個個躺在鳥巢形狀的床、保溫箱里。門外,有一對年輕的新手家長正在換衣服、消毒,準備去見早產的寶寶,他們將在NICU里待上半小時到一小時。

  NICU護士長程曉英介紹,目前主要有三類家長有機會進入NICU:情況趨於穩定的早產兒、支氣管肺部發育不良和餵養困難的新生兒,約佔總數的20%。陳朔暉主任解釋說,早產兒離開子宮後會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身體接觸能消減這種不安全感,讓寶寶覺得安心、有依靠。

  她向錢江晚報記者展示了一張美國某家兒童醫院NICU病房的照片,照片上一位身材健碩的爸爸赤裸上身,將一個嬰兒貼在自己胸前。爸爸粗壯的手臂肌肉和小小的嬰兒形成巨大的反差萌,場面溫馨。

  陳朔暉主任說,這叫「袋鼠式護理」,父母以類似袋鼠照顧幼兒的方式,將早產兒直立式地貼在自己的胸口,提供寶寶所需的溫暖及安全感。如果NICU將家長和早產兒徹底隔絕起來,那這種護理方式也無法實施。

  而支氣管肺部發育不良的新生兒容易哭吵,需要父母抱一抱、哄一哄,減少哭吵的頻次;餵養困難的新生兒,媽媽雖然無法在NICU給寶寶哺乳,但可以學習如何科學餵奶。

  寶寶從NICU出院後,家長還要在家裡看護孩子。家裡沒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所以他們得在醫院習得這些技能。

  像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孩子,出院後要帶氧氣回家。家長要學會幫助寶寶吸氧、調節氧氣流量,以及寶寶發生窒息時的急救措施。還有壓瘡、造口管理上,家長要幫寶寶翻身,更換造口袋等。護士會通過APP、微信群、電話等方式隨訪和指導。

  模擬給玩具娃娃檢查

  孩子術前不再害怕

  浙大兒院濱江院區有5間兒童遊戲治療室,每間都配有泰迪熊診所、豐富的兒童刊物和小型玩具,家長可以陪孩子在裡面做遊戲,緩解手術恐懼、降低疼痛感受,這也是醫院為家庭支持做出的新嘗試。

  錢江晚報記者來到遊戲治療室時,正好有個7歲的小男孩豆豆在給他的「小病人」——一個玩具娃娃做檢查。

  「你放鬆一點,真的不痛的,睡一覺手術就做好了。」豆豆有模有樣地安慰玩具娃娃,一旁的媽媽微笑著看著兒子。

  媽媽說,豆豆馬上要做腹腔鏡手術,這幾天情緒非常緊張,所以就申請進入兒童遊戲治療室,緩解孩子的焦慮感。

  護士為豆豆準備的是玩具娃娃診所,她詳細地告訴豆豆手術的過程,指導他在玩具娃娃上演示,「要做個靜脈置管——先放一個軟管到靜脈里,以後注射就不會痛了哦……針頭打在娃娃的手臂上,然後穿過一根軟管……」

  陳朔暉主任說,孩子對手術的恐懼,很大程度來自於不熟悉,一旦事先了解了手術步驟,就能大大減輕煩躁、焦慮、恐懼的情緒。而且,這個過程中還有家長的參與,孩子也會更安心。

  章偉芳書記介紹,兒童遊戲治療室是兒童醫療輔導服務(ChildLifeServices)的內容之一,浙大兒院是全國首家開展ChildLifeServices的公立醫院。這是一項發展性、支持性的照護項目,能降低兒童住院期間所經歷的壓力、焦慮和痛苦,保持其心理健康,是歐美髮達國家優質兒科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床實踐和循證醫學證據表明,接受ChildLife的兒童在醫療活動中的恐懼和焦慮感較輕,情緒更穩定,合作性增強,身體負面反應降低,治療中和治療後的疼痛減輕。

  截至目前,醫療輔助服務團隊已為786名住院兒童提供了醫療輔助服務,通過治療性遊戲來改善兒童的就醫體驗,減輕住院期間兒童所經歷的壓力和恐懼。

評分

  • 1
  • 2
  • 3
  • 4
  • 5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 | 關於浙報集團 | 聯繫方式 | 廣告服務 [ 幫助 ]
    推薦閱讀:

    視頻教程||這位媽媽手太巧了,鉤織的寶寶褲萌化人心~
    這5種媽媽就算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尤其是最後一種
    媽媽必讀:「狠心」的媽媽也是一種愛
    女兒:媽媽冷 媽媽:媽媽知道冷,但我們沒錢買煤

    TAG:媽媽 | 寶寶 | 早產 | 保溫 | 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