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住在哪裡?
(1)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在《大阿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觀世音受記經》中,此菩薩為阿彌陀佛之輔弼,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施教化,《觀無量壽經》亦述及觀世音菩薩於極樂世界之色身莊嚴等事。故此,以西方凈土為觀世音菩薩之本住處,他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說:「從此西方,過二十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三乘聖眾充滿,其中有一生補處大士,名觀世音自在,久植善根,成就大悲行願,今來此土,顯示往生凈土本末因緣。」《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常住極樂世界,師承並輔助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說,觀音菩薩寶冠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諸聖眾共同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密教亦以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之脅侍,並謂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原為因果之異,尋其本覺即為無量壽佛,但由本誓故示現大悲菩薩形。密教又安立此菩薩於胎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觀音院、遍知院、釋迦院、文殊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等諸院中,其形像、持物等各異。
(2)南印度普陀山補怛洛伽山(方便有餘土),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凈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普陀落伽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舊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曰:「於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新華嚴經·入法界品》曰:「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華嚴經探玄記》十九說:「光明山者,彼山樹華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門示現。此山在南印度南邊,天竺本名逋多羅山。此無正翻。以義譯之,名小樹蔓莊嚴山。又十一面經在此山說。」《千手經》提到釋迦牟尼佛曾在補陀落山: 「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而此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大唐西域記》卷十載:「秣剌耶山東,有布呾落伽山,山徑危險,巖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山形,或為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
(3)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據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一、《新華嚴經》卷六十八載,此菩薩住南海補陀落山,為無量菩薩所圍繞——故即其住處即在此娑婆世界。《一切功德莊嚴王經》、《清凈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等經中,以普賢、觀音為釋迦之脅侍,《清凈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下雲(大正20·22c):「右廂畫觀世音坐華座,著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聽佛說法。左廂三手,一手執華,一手捉澡罐,一手捉經甲。右廂三手,一手施無畏出寶,一手捉索,一手捉珠。菩薩頂上有佛。」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本名梅岑,受《華嚴經》補怛洛迦的影響,改名為「普陀山」,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以為此島為轉站等候風信揚帆。據日本《本朝高僧傳》載,僧慧萼於仁明天皇承和之初(834)入唐求法,承和十四年東歸日本;文德天皇的齊衡之初(854),那也是唐宣宗大中八年,慧萼第二度來華,四年之後第二度東返日本時,便發生了觀音聖像不肯去的傳奇事迹。據《佛祖統紀》卷四二載: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鍔,在五台山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回日本供養。慧鍔從四明(浙江寧波境內)出海,當船經過舟山群島(在浙江定海縣)時,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留在海中的一個小島──梅岑,築一所茅蓬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日子久了,朝拜敬仰觀音聖像的人多了起來,此島就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也就改名為「普陀山」 ,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現在的普陀山與洛迦山,是屬於舟山群島的兩個小島。普陀山的面積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最高點為佛頂山白華頂,海拔288.2米。現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佈於全島各處,其中以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為三大寺,其餘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楊枝庵、大乘庵、廣福庵、圓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較為知名。
(4)西藏拉薩的「普陀宮」(即布達拉宮),也被視為觀音化身處。布達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樣,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達賴喇嘛住持的地方,名「普陀宮」,這因為傳說達賴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那麼,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究在何處呢?其實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不可說他有固定道場,因為他是「無剎不現身」的。佛典說觀世音菩薩往劫中久已成佛,雖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實報土和方便土;雖常侍阿彌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現色身廣行救度(同居三土)。《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隨一切眾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獨立一門。「普門」即普遍通達,法力廣大無邊。若菩薩只在南海,則不稱為普門。觀世音菩薩為令眾生投誠有地而示跡普陀,並非只在普陀不在他處。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以大悲行願而到處行慈運悲,救度眾生,廣做佛事。觀世音菩薩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大悲即觀世音菩薩之道場。哪裡有觀世音菩薩的廣大慈悲救世精神,那裡就是普陀,就有觀音,就有虔誠的觀音信仰,並沒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區別,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住且無所不住的。太虛大師說:「清凈為心皆補怛(即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認為: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救度,猶如一月投影萬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現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動,月影便不能分明。眾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誠,便難蒙救護。
推薦閱讀: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七卷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六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菩薩修行的內容有哪些?
※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 第125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