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掃墓,古人的清明節怎麼過?
07-22
▼
自春秋時代起,寒食和清明就是並存的兩個節日(清明最早更偏節氣),在慢慢發展的過程中,互相影響、交錯,難分彼此。
掃墓是清明最核心的習俗,自古都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
除了祭祀掃墓,古人在清明前後的活動其實也很豐富,少不了吃喝玩樂。
寒食節是以食物命名的節日,所以清明前後當然有特定的吃食。
寒食也叫冷餐、寒具,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書記載,主要有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饊子等。
唐代宮廷夜宴冷餐的場景。
玩樂方面,鬥雞活動是戰國時已有的,魏晉時期,流行在寒食節鬥雞。
晉人鬥雞場景。
唐代鬥雞之風也很盛,此外還發展出在清明時節走馬射箭的活動。孟浩然有詩曰:「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唐代健兒騎馬射箭場景。
適合女子的娛樂活動,則主要有踏青、盪鞦韆。
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不過那時主要是在三月初三上巳節。宋代在清明時踏青春遊,「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北朝仕女春遊踏青。
據史書記載,盪鞦韆本來是少數民族,特別是契丹族清明時的遊戲,後來傳至中原,頗受女子喜愛。
唐末五代仕女盪鞦韆場景。
當然,祭祀掃墓、吃喝玩樂之外,也有一些其他辟邪、祈福的民俗,如插戴柳條。
清明前後,家家都將鮮嫩的柳條插在門上,叫作明眼,為的是辟邪。
後來婦女也將柳條戴在頭上,更有諺語說:「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也寄託了她們青春永駐的美好願望。
清代沿街買賣柳條場景。
插圖選自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