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的江湖(一)

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武林絕世高手「西毒」歐陽鋒,練了郭靖胡編亂造的《九陰真經》後,「整個人都不好了」,變得不認識自己,且好奇心猛漲,像個「哲學家」一樣,後半生一直追問「我是誰」這樣的終極問題。而據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哲學的三個終極問題,無論多麼複雜的哲學體系,都不外乎這三個對人生的終極追問。

我們都是哲學家

哲學從哪裡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驚奇是哲學家的標誌,它是哲學的開端。這說明,哲學來源於人類對自身及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就像一句廣告語所說的那樣,「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我們同樣無法想像,人類失去了好奇心後的世界。好奇害死貓,但好奇讓人類孜孜以求探索世界的本源以及存在的意義。所以,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

幼年時,我們每個人都問過父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長大後,我們又對自己將去向哪裡產生過迷茫,儘管我們希望「我的未來不是夢」,但我們的理想總在未知的遠方。有追問就有哲學,所以,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哲學家,大街上盤查身份證的警察,小區里追著陌生人問你是誰到哪裡去來幹什麼的門衛,都是認真的哲學家。由此可知,哲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哲學家的影子,也有成為哲學家的可能。儘管哲學家們看起來高深莫測,但他們外表高冷內心火熱;儘管哲學讀起來深奧難懂,但不懂哲學,你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清醒且有意義地活著。套用外表高冷的柴靜女士的一句話,「不曾在長夜讀哲學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學派

有人的地方就有哲學,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假如我們把中國五千年的哲學史,看做一個刀光劍影的江湖的話,這個江湖上曾經存在過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武林門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門派。數千年來,三大門派統治了中國哲學的江湖。

儒家是勢力最為雄厚、影響最為深遠的哲學第一大派。就像「天下功夫出少林」一樣,儒家思想是中國哲學的主要源頭。少林功夫練的是外家拳,而儒家學派修鍊的也是外家功夫,即「入世派」,儒家學者們都是積極進取的現實主義者。

儒家學派的掌門人是孔子。孔子一生凄凄惶惶於江湖之上,為自己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的理想而奔走呼號。他的獨門內功是「仁」,他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愛自己、愛父母,愛兄弟姐妹,還要把這種對自己和親人的愛,推廣擴大到全社會,讓世界充滿愛。在江湖流浪多年後,孔子無功而返,退隱江湖,潛心修鍊武功,最終創立以「仁」為主以「禮」為輔的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一代宗師,成為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的心靈導師。

孔子的儒家學說,部分來源於他最崇拜的偶像——周公。周公是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對孔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周公的「鐵杆粉絲」,孔子做夢都想成為周公那樣的人,在晚年,孔子曾經還為自己夢不到周公而大發感慨。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暗夜播火者,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門下弟子眾多,傳說有三千多人,其中武功卓絕的有七十二人。孔子座下有孟子和荀子兩大護法,他們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時又對他的思想進行了改造和創新,從而使儒家學派茂盛生長,終成中國哲學江湖的第一大派。儒家學派在秦朝時命運悲慘,秦始皇燒了他們的武功秘籍,活埋了很多儒家弟子。儒家學派差一點就全部玩完。但從西漢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開始一統江湖,走上了統治地位。

孟子的弟子眾多,從到宋代的理學大家朱熹,再到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陽明,英才輩出,而孟子也被後人尊稱為「亞聖」,成為僅次於孔子的第二位聖人。而荀子的弟子成分就更加複雜了。他不僅帶出了漢初的大思想家董仲舒等後世眾多的哲學界的「大拿」,更是將自己的武功傳給了江湖上另外一大門派——法家。

雖然師出同門,但他們的學說卻不盡相同。孟子是個充滿熱情雄心勃勃的理想主義者,他認為人性是善良的。他強調個人的修鍊,以人的高度道德自覺來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荀子是個現實主義者,他認為人性是邪惡的,而除惡向善需要外在的「禮」的約束,甚至主張使用嚴刑峻法引導每個人努力向善。至此,孟子和荀子分別從內外兩個方面,發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內聖外王之道」。後世的儒家弟子和儒家思想,無非是沿著這條道路,不斷推陳出新而已。

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學派

中國哲學江湖的第二大門派是道家。相對於儒家渴望建功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派」,道家學派更強調內心的寧靜與精神的絕對自由,是虛靜無為與世無爭的「出世派」,類似於武林中修鍊內功心法的武當派。道家學派的開山祖師是老子,他的主要思想是「無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正是出於這個思想,老子最後連道家的掌門人的位子都不要了,騎著青牛出了函谷關不知所蹤。道家學派掌門人的位子就落在了他的弟子莊子身上。莊子比老子還消極絕望,老子強調「無為」,他強調「齊物」,意思是這世界的事物沒有任何的不同,貧賤一個樣,生死一個樣,既然如此,不如順應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管他天崩地裂,我自悠然而樂。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不像儒家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管他前路艱險,我自勇敢前行,是勇於任事的行動派。而在道家的眼中,世界爾虞我詐腥風血雨,人生壓抑、痛苦無助。他們認為,即使練就絕世武功,哪怕獲得高官厚祿,到頭來也是塵歸塵土歸土,死亡是逃不掉的結局。他們的思想可以這樣概括——知其不可而逃之,「世界那麼大」,根本就看不過來,不如「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優哉游哉自得其樂。

道家學派的弟子,大多由與世無爭的隱士和遭受挫折的文人官僚組成。其實,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開始時是儒家學派的弟子,他們修習儒家功法,渴望建功立業,但命運總是潑他們一頭冷水,理想成為泡影,希望成絕望。有的人看透了一切,有的人失去了一切,在心灰意冷之際,乾脆轉投道家學派,在修身養性中尋找心靈的寧靜。

道家最著名的武功是「無為」心法。依據這個心法,莊子創立了「逍遙」功法。他的名作《逍遙遊》就是逍遙功夫的武功秘籍。道家在中國哲學的江湖上一直處於被儒家壓制的地位,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了「膚白貌美」的何晏和「天縱之才」王弼兩位弟子,還出現了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一時間道家思想變得炙手可熱。魏晉時期的哲學家們,喜歡以道家學說來解釋儒家學說,推動了道家和儒家的融合發展。但後來,道家開始敗落,門下英才弟子不多,最終淪為裝神弄鬼、打卦算命、追求長生不老的道教。

推薦閱讀:

撕開我們的認知面具
如何理解「哲學史」?
如何優雅地扒下哲學家的褲子?
哲學是什麼?!
陳思和:文學滋養我們的靈魂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哲學史 | 江湖 | 中國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