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維時評】顛覆你的認知:奸臣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無需你認同文章觀點,但希望能打開你的智慧之門,讓你的思考,從一維變成九維。
我們今天談的話題,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那些忠貞熱血的愛國青年,
如何變成奸臣的。
用智慧
點亮人生
其實,很多時候,奸臣都是被迫煉出來的。
姐知道,
這篇文章會顛覆你標準答案一樣的認知。
但,往往,
標準答案是不靠譜的。
我們就用大家熟悉的三國來
舉栗子!
愛國幹部董卓是如何成了大奸大惡的;
忠貞熱血的青年才俊曹操,
又是怎樣變成了京劇臉譜中最著名的「奸臣」。
一、董卓,一個俠客的冤情
三國里,被黑的最慘的是董卓。
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估計都是大奸大惡的超級壞人!
其實,人家董卓真心不是這個樣子的啦。
真實的董卓,是個愛國者,一個俠客、大漢朝廷的邊疆好乾部。
這個愛國俠客,是被三國演義惡意「弄成」大奸大惡之徒的。
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嘗游羌中……以健俠知名」,「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性粗猛有謀」。
就是說:打小董卓就牢記金庸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常年奔波在邊疆,和羌族等少數民族打交道,為保衛大漢帝國,盡心儘力。
董卓的軍隊,是大漢帝國最彪悍的軍隊。有他在,四夷臣服!
絕對的邊疆好乾部啊!
董卓的不幸,開始於何進,一個依靠何太后關係當上大將軍的二逼貨。
這個二逼貨,遇到個「十常侍」之亂——就是所謂的十個太監把持朝政……尼瑪這多簡單的事。可是,身為大將軍的何進,手握兵權……居然,居然搞不定十個太監(擱今天一個村長都足夠嘲笑死他)。
於是,他寫信給董卓說:「老兄,來吧來吧,朝廷出了壞人,你趕緊來保衛。」
就這樣,把人家愛國好乾部董卓,引入了歧途。
一貫忠君愛國的董卓見信,尼瑪,還有這種事,那我當然義不容辭……趕緊帶兵進京。
木想到二逼何進,真的笨的受不了,居然被太監幹掉了——再次說明,依靠裙帶關係的草包,就算做了將軍,照樣是草包。
漢朝廷大亂……董卓一看,幸好我來了!立馬把「匡扶漢室」的責任扛在肩上。
今天說董卓是奸臣,最大的指證是他「廢掉何太后的兒子劉辯,立了王美人的兒子劉協」,是故意弄權,想篡位……
其實,對愛國幹部董卓來說,他只是在認真地表達自己的忠心。
靈帝本意傳位於劉協,當時宮廷民間早有傳言,加上,董卓親見劉辯笨拙、劉協聰明伶俐,像個皇帝的樣子——所以對董卓來說,他立劉協,是尊照先帝意願,在匡扶漢室,回歸正統而已。
一個真想篡位的奸臣,是不會立聰明的孩子當皇帝的,
寧願立個笨的,好掌控。
可見董卓出於公心。
董卓的問題是,長期在邊疆幹活,不懂朝廷中心的規矩。
不是你有一腔愛國忠心,你就對。
你還得有資格、有手腕、有智商——這些,董卓同學都嚴重欠缺。
他習慣於和邊疆少數民族打交道的思維——直來直去,
認真的、粗暴地,直來直去地做著匡扶漢室的工作:
他按照書上說的,大量提拔清流、名士,選拔人才。比如:強迫大儒蔡邕出山,晉陞為尚書。名士荀爽為司空、黃琬為太尉,提拔了陳紀、韓融、申屠蟠等名士……
據說,盧植對董卓的政策極力反對,在蔡邕的勸說下,也得到董卓諒解。
甚至一批政敵,董卓也都封官:任命尚書韓馥為冀州牧,劉岱為兗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張咨為南陽太守。
連反對他而逃跑的袁紹、袁術,董卓也都封官,袁紹為渤海太守,袁術為後將軍、南陽太守。
相反,董卓自己的老部下,反倒沒有人獲得提拔,僅僅是低級軍職而已……
你看看,這哪裡像個要篡權的樣子?
即使在專黑董卓的《三國演義》中,你也能在描述董卓殘暴惡劣的文字中,讀到他對政敵的寬容封官、對名士大儒的重用……
漢有諺語「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文、武是兩個不同的體系。
董卓按照書本理想來搞政治,但是書本沒有告訴他,如何搞政治背後的人心……在這個問題上,他的智商和情商,就嚴重不夠用了。
一個邊疆專和少數民族打交道的粗野武官,跑到首都,憑什麼一來就把大漢朝堂最中心的文官工作幹了……你讓整天在首都混的一干人,臉面何存啊?
叔叔可忍,嬸嬸也不能忍啊……所以,董卓工作越努力,其殘暴、弄權的惡名越遠播……顯然,董卓童鞋是不懂輿論宣傳工作的。
書上說,董卓要立獻帝的時候,袁紹在朝堂,手裡拿著劍,跟董卓吵,吵完了就走了,董卓沒有追他,更沒有殺他,相反,還封他做渤海太守……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從這件小事,你能看到董卓有著大漢朝的氣度的……跟栽在他頭上的殘暴亂殺人名頭,很有距離。
董卓從沒有屠城的記錄,而曹操干過不少屠城的事……
可惜在那個亂世,很多事都被顛倒了。
最後,十八路諸侯聯合反董。袁紹做了盟主。
這些舉起義旗的諸侯們,官職還都是董卓封的。
想想在董卓那俠客的心裡,這算不算「恩將仇報」?
最重要的是,他們還勾結邊疆的少數民族,一起打董卓……
這讓愛國幹部董卓看不懂,更想不通啊!
尼瑪,你們這些清流、士大夫們,到底啥意思啊?我怎麼就不對了呢?
我一心愛國愛大漢,不帶這麼玩人的啊……
董卓看見呂布和貂蟬有姦情, 馬上琢磨的是,把貂蟬送給呂布算了。董卓這樣的俠客心思,對女人其實沒什麼特殊愛好的——人家的愛好就是愛國啦。
是貂蟬非要告訴董卓:哎呀,我就喜歡大叔啦,不喜歡小鮮肉。然後又故意製造「董卓戲貂蟬」的陷阱,讓呂布誤解……唉,一個邊疆幹部,哪裡想得到這麼多彎彎繞啊?
姐一直猜想,性格耿直簡單的董卓,臨死時,心裡是否飛過一萬隻草泥馬!
董卓童鞋的事告訴我們:人應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事。
適合打仗的人,就應該好好在邊疆打仗,不要去玩朝堂。否則就像董卓,一不留神就被玩成大奸大惡,一世英名盡毀。
二、曹操與漢賊
青年曹操,那時就在反董卓的陣營里。
他是真心認為董卓是大奸大惡的漢賊。
只有多年後,他自己也處於漢賊的地位時,才可能理解董胖子的悲憤。
年輕時的曹操,也把「匡扶漢室」的革命理想扛在肩上。
和那些把口號掛在嘴上的人不同,曹操是個有能力、有智慧、有理想、有文化的四有新人。
所以他起點儘管不高,但是很快就脫穎而出。
曹操最重要的品質是:實幹!
談理想道德,他不一定談得過當時的名士們,
但是論實幹,他就很厲害了。
僅僅讀三國,也能看到曹操實幹的很多事例……當時國家的亂象,就需要他這樣具有實幹精神和能力的人。
曹操的權利也是在實幹中慢慢聚集的。
千萬不要以為,沒有真本事,只會弄權,就能把自己弄成權臣的——不信你去弄弄權試試,不弄死你才怪了。
所以那些認為曹操通過弄權,把持朝堂的——基本上都是理論家,沒幹過實事的。
也註定他們不是曹操的對手。
我一直認為,曹操剛開始是沒有篡權奪位想法的。
理由很簡單,他把自己的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
這是一個古代大臣最大的理想……讓皇帝身上,淌著自家的血脈。
古代大臣的最高榜樣是周公。
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最開始也想學周公:把自己整成匡扶漢室最大的功臣,
皇家傳承中,還有自家的血脈……
這應該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是,理想和現實,
向來不睦。
漢獻帝不知那根筋犯了,
突然跳出來,搞了個衣帶詔。
要弄死曹操。
曹操這才發現,自己已經處於很尷尬的奸臣地位了:
他要把權力還給漢獻帝,那自己鐵定會被弄死,
自己的家族也會被滅,
跟著自己的人都會倒霉……
他要不還權,那就是奸臣。
他已經當不了理想中的周公了。
當年周公,也被自己的反對派污衊為奸臣,
但是皇帝好歹信任他。
所以周公還了權後,還能全身而退。
但是曹操沒有周公的運氣,
他現在還大權在握,
沒還權呢,皇帝就已經想弄死他了,
你說,他還敢還權嗎?
在曹操眼裡,
漢獻帝當時根本還沒具備領導整個國家的能力,
就算他現在還政給漢獻帝,
以他的能力,天下只會一塌糊塗。
但是,漢獻帝不這麼想,
他想當然地認為:
「只要弄死曹操,他就能把天下弄好」。
這才是最無法協調的地方。
雙方的認知差異太大了。
曹操只要自己不想死,他就只能將奸臣進行到底了。
三、功高震主的傳統
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命題出來了。
為什麼漢獻帝想弄死曹操?
我們都知道答案:
功高震主!
但是,這個答案後面,到底是什麼邏輯呢?
恐怕沒人能琢磨明白。
為什麼功高震主,就必須死呢?
——難道是你對國家的功勞太大了,不弄死你就對不起你?
如果這樣,那誰還敢對國家立功?立大功?
我一直想破解「功高震主」後面的隱秘邏輯。
但是一直沒真正搞明白。
讀歷史,似乎都在試圖解釋:
那些功勞大的人,都會產生二心,會危害皇帝位置。
所以必須清除。
可是,這樣的論斷,到底有多少是臆想?
多少是真相?
大漢是氣度最大的帝國,
但是漢景帝時,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後,
也功高震主了……
景帝於是找個理由把他下獄了。
本意大概是想挫挫他的銳氣,
別那麼牛……少震點主!
景帝的老子——文帝,
曾將
周亞夫的老子——周勃下獄,
但周勃童鞋圓滑通達,能屈能伸。
很快從獄中出來,
照樣是帝國棟樑。
景帝估計是想學自己的老子。
可惜,他沒學像!
作為官二代中最有能力的將軍,
周亞夫是個典型的熱血軍人,血氣十足,
他想不通自己為什麼下獄……
結果在獄中,把自己活活氣死了。
——
人家就沒想過要震主,
但是皇帝照樣要整他,你說冤不冤?
在漢,學周公學的最好的是霍光。
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弟弟。
霍光為漢武帝託孤之臣,
權傾朝野……他最牛逼的是,換掉了不稱職的皇帝,
迎來了宣帝中興的歷史。
但,他死後,幾乎全族被滅。
已經成為皇后的女兒也被迫自殺……
滅他的,
正是他辛辛苦苦扶持上來的漢宣帝。
當然,書上說:
霍光死後,他家裡人想造反,才被滅族的。
——人家大權在握時,不造反,
現在無權了,才想起造反?
不能這麼忽悠我們後人的智商啊!
歷史上,漢宣帝還算個不錯的皇帝,
霍光一生也自比周公,
但是這兩人的關係,
最後還是整的一地雞毛。
那麼,
遇到個不如漢宣帝的皇帝,又會怎樣呢?
所以,一旦功高震主,在朝中權利過大,
只有兩條路:
要麼你把皇帝幹了,
誰也整不了你,
要麼你還權,
自己、甚至部族被弄死!
熱血青年曹操,恐怕是自己當了權臣後,
才清楚地知道:
他的理想——匡扶漢室,
是需要他、以及他的家族,
用血去祭獻的。
四、無解的命題
這正是中國朝代歷史無解的命題。
當朝政混亂,
需要治世能臣力挽狂瀾時,
這個能臣,一般都會功高震主!
最後他的結局:要麼自己死,
要麼篡位。
想學周公全身而退的,
幾乎沒有了。
所以,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為什麼,周公以後,
再無周公?
或者把問題再換一下:
能臣一旦對國家功勞過大,
有木有他們全身而退的途徑?
如果有,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可能;
如果沒有,
那國家一旦有難,
幾乎就是一地雞毛的故事……
當然,歷史我們都知道,
中國的封建王朝,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這也是中國歷史總在改朝換代中循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可以來假設並推演一下,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皇帝如果真是個神仙,英明神武的話,
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
他能判斷別人是想篡權,還是真心為國。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皇帝並非英明神武,
他有普通人的情緒和好惡。
你要不順著他的意思來,
他一情緒不高興,你就慘了。
和平時期,皇帝沒事鬧點情緒,殺點人,
無關緊要;
但在朝政混亂的時期,
皇帝鬧情緒,亂來,對國家可能就是致命的。
這時,就需要有人來指出皇帝的錯誤,
甚至修正皇帝的錯誤。
這個人,就必然成為權臣。
所謂權臣,
就是有能力指出和修改皇帝錯誤的臣子。
霍光、曹操,都是干這個的。
——所以,只要是權臣,必得罪皇帝。
(如果皇帝自己啥都能做好,根本就不會有權臣)。
看見木有,
權臣的人設——修正皇帝的錯誤;
跟皇帝英明神武的人設(沒錯誤),
是根本衝突的。
所以,兩人只要一衝突上,
基本上就得消滅一方。
解決之道在哪裡?
結構主義會告訴你:在
兩人之上,再設第三者。
由第三者評判兩人的對錯,
這樣,有利於雙方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問題,
不至於玩成「你死我活」!
西方文化引入的第三者,
就是上帝和法律。
上帝和法律的權威,高於皇帝及權臣。
這樣,解決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問題。
但是在東方,
始終沒找到超過皇帝的力量,
社會最後只能變成大家都來爭奪皇帝位置的惡性角逐。
五、循環宿命
三國演義中,
曹操發現衣帶詔後,大怒。
在朝堂上發飆,抓了、殺了不少人。
他發飆的內容就一個中心:
尼瑪的,
我辛苦為國家打仗,操勞,
你們居然在後面搞我!
說這話時,曹操應該是悲憤的,
因為他的理想破滅了。
但是,說完這話,
他也就徹底明白了,
他必須把奸臣干到底了。
所以我一直相信,
「四有」傑出青年曹操真正想當漢賊的歷史,
是從這裡開始的。
漢獻帝的悲劇是,他高估了自己。
明明並非英明神武,
他卻上了「皇帝理論」的當,
把自己想像成了英明神武……
認為曹操不聽自己的話,就是大逆不道,
於是他發出了衣帶詔……
著急清理不聽話的權臣……
結果,歷史無法回頭的走向了他的反面。
曹家掌權後,歷史又開始重演。
司馬家族登場了。
不久前看了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
覺得很有意思,
司馬懿被設計成一個就想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暖男,
但是時事政治,非把他推到了前台。
他只好兢兢業業地幹活,
一不留神干成四朝元老。
面對皇帝曹家的防範,
暖男司馬懿只有一個念頭:保護家人,
他所有的行為都有這個目標在裡面。
所以當他發現家人危險後,
就毫不猶豫地從一個模範幹部,
變成了權臣。
曹操的兒子,曹丕
逼漢獻帝禪讓了皇帝的位置;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
也逼著曹奐,把皇帝位子禪讓了。
相比當周公而不得的命運,
自己當皇帝,對他們才是最有利的選擇。
這就是歷史的循環,
也是宿命!
前篇回顧:帝國信譽崩塌,是漢奸越來越多的根源
小編:
我們公司是做影視的公司,所以今後的時評,都會盡量跟相關的電影電視相掛鉤。讓我們一邊思考,一邊看戲,一邊爭論……
人生最有意思的享受,莫過於此。
最後慣例聲明:
我們只是一家之言,千萬不可當真理看!
儘管批評,不要客氣!
(圖片來源:@ 網路 )
推薦閱讀:
※顛覆傳統的教育法則!無論你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應該看看!
※顛覆是革命 020是維新 上海市出手!12輛「滴滴專車」被查扣
※【重磅連載】《練拳—顛覆中傳承》之《最後一課》
※別顛覆了「曖昧
※你真的了解魔術師三原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