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能造血,並非天方夜譚(科技大觀)
肺也能造血?儘管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的內容。在此之前,人類一直認為,骨髓才是哺乳動物唯一能夠造血的組織。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馬克·盧尼教授與他的合作者們,使用一種被稱為「雙光子活體成像」的新技術,對活鼠的肺部進行觀察研究,結果發現大量能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細胞聚集在肺部,並在此處生產出了小鼠全身血液中一半以上的血小板。
有趣的是,他們發現,肺部不僅僅是巨核細胞生產血小板的工廠,更是多種造血祖細胞的家園。比如,當他們把健康的肺移植給有血小板生成缺陷的小鼠後,這些小鼠體內便能持續數月不斷生成新的血小板。這說明移植過來的不僅有壽命並不太長的巨核細胞,還有肺中潛伏的巨核祖細胞,並且源源不斷產生著新的巨核細胞。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小鼠的肺部還有多種其他類型的造血祖細胞和造血幹細胞,它們甚至還能遷移到小鼠的骨髓中生根落戶,在骨髓中繼續造血。
小鼠作為一種廣為人知的實驗動物,已經被證明在很多基本生理功能方面與人類極其相似。因此,科學家們相信,人類的肺很可能也同樣是骨髓之外的重要造血器官。果真如此的話,這一發現對肺移植病人以及患有造血缺陷或異常的病人來說,其診療方法可能很快就會發生重大變革。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初就有科學家發現,血液留經肺部之後,其中的巨核細胞會減少,血小板則會增多。但這一「奇怪」現象一直無法獲得解釋,也缺乏合適的活體實驗技術加以研究。馬克·盧尼教授在攻讀博士期間,在前人的技術基礎上,發展出了雙光子熒光顯微方法。採用這種技術,能夠在細胞乃至分子水平上觀察活體組織。他的初衷是想用這項技術研究肺部免疫系統的工作方式,卻意外發現了肺部的造血功能。
這一發現的過程,恰好印證了近年來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一個趨勢:新的發現往往有賴於實驗技術的新突破,特別是各種物理學的實驗技術手段:比如探測器技術的革新,將電子顯微鏡的「視力」提高到了逼近原子解析度的水平;基於演算法和技術變革的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則突破了可見光的極限,能夠在活細胞中看到單個生物大分子的運動軌跡……這些有如魔法一般的「黑科技」,都是物理學與生命科學在學科交叉過程中結出的碩果。
目前,人類還遠遠沒有達到精深通曉自身運行奧秘的地步。隨著技術的進一步變革發展,類似「肺能造血」這樣的驚人發現,絕不會是人類在自我認識道路上的最後一處「奇觀」。儘管這一結論還需要更廣泛的驗證與更深入的研究,但它無疑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認知前沿,令我們有理由期待揭秘更多的未知。
推薦閱讀:
※目前認識物質世界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沒有域名伺服器如何開發DApp?
※中本聰憑藉比特幣成為世界首富,對比爾蓋茨公平嗎?
※iPhone 有照片「隱藏」功能?我已無力吐槽…
※多功能商務智能投影堅果L2X,3299讓辦公更高效
TAG: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