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音樂與古詩詞
談中國音樂與古詩詞
相傳,音樂產生於人類勞動生產過和中。最初的最原始的音樂也就是勞動時,或歡慶娛樂時所唱的極為淺顯的如「打夯」「搬運」之類的最為簡單的歌聲了。這些歌曲在人們口頭傳唱,歌詞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了最早的詩歌。中國古典音樂與文學是藝術領域中的兩朵奇葩,在中國的傳統音樂中,除舞蹈,文學也許是音樂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種藝術形式。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曾說過:「詩言志,歌詠言。」可見兩者在萌芽期都是一體的。曾經有人主張中國文學的正宗是音樂文學,這話明顯偏激,但也可見以詩這正宗的古代,音樂文學也是肯有相當的位置。
我國的古詩詞從《詩經》起,詩詞與音樂就聯稱並舉。詩經、楚辭、漢魏南北朝樂府、唐律絕、宋詞都是合樂之詩。可見,詩詞與音樂一開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們在長期發展中相互依附、共存共榮。
古代時期的歌謠,既是文學的萌芽,也是音樂的萌芽。第一部用文字記錄近些流傳在民間的歌曲的《詩經》,它們收錄的就是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所流傳的一些民間歌曲。《史記·孔子世家》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頌之音。」由此可見《詩經》在古代與音樂關係密切,這是純毋庸置疑的。從詩經所錄的內容來看,它是春秋時期一部聲樂歌曲集,除歌詞之處,每首歌曲都是有旋律的,但是後來失傳了,現在我們只能從文字上去體會詩歌的音樂特徵。《詩經》的第一篇作品《關雎》全為四字句,多有雙聲疊韻詞,讀來一唱三嘆之感。
先秦時代,中國出現的另一個與音樂關係密切的文學樣式是楚辭。這是一種「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詩歌體裁,和《詩經》並稱「風騷》,共同構成中國詩歌的源頭。《楚辭》所收錄的是戰國時期的新興音樂文體。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收集整理湖南民間祭祀時所唱的歌,是最能代表《楚辭》特色的作品。楚辭的直接淵源是以《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歌,具有濃烈的巫術色彩。屈原是最著名的楚辭家,其作品《離騷》是楚辭的千年絕調。
「樂府」是我國古代宮廷中的音樂管理機構。其設置始於秦代。至漢武帝時期「樂府」機構獲得空前的發展,致使後人將樂府視為漢武帝所立。它的一大職責是大量採集民間歌謠,然後進行改編,後來這些歌謠也被稱為「樂府」。「樂府」從一個機構到詩體名稱,更是被刻上深深地音樂烙記,可以說樂府是音樂實現形式的一種載體。從文學的角度來說,樂府是一種入詩的詩歌,以漢朝和魏晉南北朝甚是流行。
中國的唐代被世界公認為人類詩歌藝術光輝燦爛的時代,四萬八千首《全唐詩》,浩如煙海。詩歌的文學意味增強,但並不代表詩歌就與音樂沒有關係了。古人云:「唐之絕句,唐之曲也。」「,今之詩歌,古之樂也,.四言如琴,五言如笙簫,歌行、七言如羌笛、琵琶。」可見,唐詩是可以入樂的,而且在當時以著名詩人的詩句入樂為一時風氣。唐詩入樂的例子很多,如白居易的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李益的詩每寫一篇,就被樂工們爭先賂味精;還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真摯感人的詩句配著抒情動人曲調,這首作品成為了古今送別第一曲。
宋代音樂文學代表是詞。詞又稱為「曲子」或者「曲子詞」,是一種配合音樂歌的文學體裁。詞是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學在共同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隨著音樂與文學的進步,人們感到詩的五言、七言、絕句不可變更音節和句式有時會束縛音樂的表現,使音樂不能完美地與詩結合,恰當地表達人們的情感。而詞是長短句,音樂的節奏更為強烈,變化也更為豐富。在詞以前,一般是先有詩,後配曲,以詩入樂;而詞卻一般是先有樂,後有詞,歷來有以聲填詞的說法。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要處理詞與音樂的關係。這個關係不僅僅是語言、音韻與音樂之間的感情必需統一,更為重要的是詞的意境,詞所表達的情感是否與音樂所表達的情感相融合,達到詞與音樂的高度和諧統一,從而達到一個完美的藝術境界。這種與音樂更為緊密的關係使得很多詞人同時也兼有音樂家的身份,如柳永、周邦彥等。
音樂作品與古詩詞的融合,交相輝映,對音樂而言,古詩詞豐富也音樂的內涵;對古詩詞而言,音樂的律動美有利於古詩詞更為廣泛的傳誦。詩歌的體形逐步變得更豐富,表現力更強,表現的內容也更為廣闊,因而對音樂情感的表現,音樂結構的處理,創作手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詩和音樂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得到了共同的進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