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舍利是什麼

舍利對佛教徒來說,它是神聖的、神秘的、不可思議的。法藏部的《四分律》有提到,供養舍利能夠助成成佛之道。過去也有祖師大德記載有關舍利供養而引發感應之事。因此,舍利供養是佛教的其中一個重要傳統。

關於佛教注重舍利的由來,可得追溯至佛陀入滅的時候。在他的遺體火化後一結束,就發生爭奪佛陀遺骨(舍利)的局面,後經人調解,而由八國分成八份,各請回去建成舍利塔供養。此外,當地人連原來裝舍利的瓶子、火化處的焦炭、釋迦生前的頭髮,也都建塔封存供奉。1

舍利是梵語Sarira的音譯,意為骨身、靈骨、堅固子。它是指人體火化後所遺存的結晶物體。然而,它並非是人人必有的。「是舍利者,乃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2 又說,「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2佛教認為,舍利是一位修行者終其一生修行的精華彙集。只有佛陀,或者虔誠禮佛、終生行善的高僧大德,圓寂後才有可能結晶舍利。尤其是,佛教徒對於佛舍利,有難逢難遇之想,以為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養舍利如同禮拜佛祖真身,可以結下值佛聞法的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3

站在這樣的一個角度,我們佛教徒是否可以買賣舍利呢? 到底供請舍利,是否與供請佛像、佛牌、佛經一樣?

我們且撇開佛牌和佛經不說,就供請佛像一事來談。眾所周知,佛像是宗教、藝術以及商業三體的結晶品。沒有佛教,世間便不會有佛像;若少了藝術的成份,一尊佛像即少了一分莊嚴,我們凡夫便不能生起崇高的恭敬心;因為有商業的活動,我們才能夠處處找到心目中所屬意的佛教聖像。由於這三方面的配合,世間才會有宗教藝術工作者將聖像的真善美呈現在我們普羅大眾的眼前。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

回頭來說舍利供請。既然舍利本身是遺體火化後的結晶物,那它必然就不會是藝術品,也不會是商業上的產品。舍利,是修行者借著宗教情操而提升為宗教體驗的呈現。除了當初佛陀遺體荼毗之後,因為舍利所引起的紛爭之外,在佛教歷史與文化的傳承里,贈送舍利一直是國與國、寺與寺之間,作為弘揚佛法的一種方式。這大可從阿育王弘傳佛教的記傳里略端一二。因此,贈送與販賣舍利者,這兩者的宗教情操可是迥然不同。

再說,舍利不是如聖像、佛牌、佛經般由人手或機器製造而成,舍利是人身火化後的遺物。照理說,舍利數目應該不多。而且,依理上來說,它也不值一錢吧!

另一方面,若有信徒不小心買了舍利子回家,怎辦呢?那,只有兩個選擇:(一)要(二)不要。

(一)要:舍利是聖物,它代表佛教里的三寶,即佛、法、僧。我們應該依恭敬心來禮拜舍利,如親見佛陀聖眾。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經典將舍利分為兩種: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法身舍利指的是釋迦牟尼佛所遺留下來的言教,而上述有關一般舍利的意義即為生身舍利。因此,如果僅將舍利局限在佛陀或高僧大德所遺留的爪發骨灰,那麼,我們就可能會忽略了舍利本身所代表的真正意義,也就是佛之所以為佛的本體――依於正法而成就法身的智能。4 換言之,我們應該藉由對於生身舍利的認識和供養,進而提升自己對於佛法的修習和體悟,而達到供養法身舍利的層次。俗氣地說一句,禮拜別人的舍利不如讓別人來拜自己的舍利!這當中實含有「信、願、行」的學佛三要,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明白筆者的用意。

(二)不要:如果有信徒覺得自己所購買的舍利子,來歷的確有存疑, 其實,他大可不必供養,犯不著為了一個可疑的物品而壞了自己對佛教的信念。

舍利即意為骨身、靈骨、堅固子,依相上說,它就是屬於四大之一的地大。筆者以為,如將它再火化倒不如讓它「塵歸塵,土歸土。」

總覺得,買賣舍利,兩者就像香煙製造商和煙客的關係。煙商會不斷地宣傳甚至辦大型的活動來達到促銷香煙的目的;煙客則因為煙癮而讓煙商發大財。不論政府乃至全世界如何的抵制和勸解,都無法讓廣大的煙客回頭,因為他們都已經迷了!

最後,僅以幾句佛語和大家共勉: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理實見分品》

推薦閱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何理解?
隱僧連載——60
壇經 頓漸品第七
孫悟空能大鬧天宮卻被佛祖降服,有什麼宗教寓意嗎?
【 藏傳佛教法器】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