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機構>食用菌文化系列之——香菇文化絢麗多姿、遠播海內外
勤勞聰明的龍、慶、景三縣菇民不但發明世界最早的制菇技術,而且創造出多姿多彩的香菇文化。技術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輝,共同促進菇民區經濟文化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香菇文化不斷躍上新台階,遠播海內外。
蔡小華曾撰文闡述龍、慶、景三縣的香菇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菇民區形成了獨特的『香菇文化』。首先,『砍花法』和『驚覃術』這種獨特的技藝,除菇民外,『外人不知其法,概莫能為』。為防止這種秘技以及其它方法經驗的外泄,加上對生命和自然現象的畏懼與崇尚,在菇民社會中形成了迥異於當地方言的『香菇語言』。菇民們能自如的用『香菇語言』交流,外人則如聽鳥語不知所云。其次,菇民們世世代代在深山老林里制菇,為抵禦各種飛禽走獸和豪強之徒的侵襲危害,在與自然和人的鬥爭中獨創了一門在武林中獨樹一幟的『香菇功夫』。最為著名的是『扁擔功』:一根硬木扁擔集棍、槍、刀各種技法於一體,極具實用性。第三,菇民們常年勞作之餘,也有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那就是流傳於菇民區內的『二都戲』,題材多為反映自己的生活。
香菇文化還集中表現於菇神廟。慶元、景寧、龍泉三縣均有由菇民集資建成的菇神廟,其中以慶元西洋殿菇神廟規模最大,始建於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清乾隆三年(1741年)擴建。該廟是三縣菇民膜拜之地,菇民社會重大的事件均在菇神廟中進行審議和協商。所以菇神廟除了供奉並祭祀菇神吳三公外,還是菇民社會公權的象徵,此其一。其二是歡慶豐收、精神享受的場所。每年農曆七月廟戲期間,菇民忘卻成年勞累,雜耍、演戲、焰火,盡情歡娛。其三,練拳習武交流技藝,菇民們除了諳熟『香菇功夫』外,還有一整套利用自然設置機關陷阱、防身禦敵之法,各種武功、技法以擂台方式進行交流。據傳,莆田南少林武師和菇民武師相互切磋,竟不分軒輕。其四,物資交流,互通信息。當時交通閉塞,菇民各自在深山謀活,難得交往,菇神廟戲期間便是年辰光景、市場行情交流之時,生活用品亦可一併購置。總之,香菇文化在菇神廟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見於蔡小華[J]《慶元香菇巡禮——兼論中國香菇業的歷史文化》,《浙江食用菌》 2007年第1期】
圖8:菇神吳三公塑像
圖9:慶元菇神廟
圖10:2013年中國食用菌協會追奉吳三公為香菇始祖
改革開放後吳三公發明人工種菇技術的史實獲得國際上的承認,海內外專家紛紛到慶元考察,拜祭吳三公。國際熱帶菇類學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張樹庭多次親臨慶元,親筆題寫「香菇之源」、「香菇之祖」匾額。在新形勢下古老的香菇文化煥發青春,創新許多軟硬體載體,如:香菇節、香菇文化系列叢書、香菇文化陳列館、香菇詩文碑廊、香菇博物館、香菇大市場、香菇文化旅遊、吳三公塑像、【圖8】香菇始祖祭祀大典等。香菇文化創新成果獲得上級政府和機構的支持認可:慶元西洋殿菇神廟【圖9】1997年被浙江省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中國食用菌協會追奉吳三公為香菇始祖;【圖10】2014年農業部確認「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絢麗多姿的香菇文化吸引海內外同行、遊客來到慶元參與活動、瞻仰旅遊,奠定了慶元作為世界香菇始祖聖地的地位,傳揚著慶元與時俱進、創新奉獻的傳統精神。
推薦閱讀:
※15分鐘一道快手美味 香菇蛋撻
※把香菇這樣做,進廚房十幾分鐘就完成了,上桌就光碟!
※香菇炒芹菜的做法
※小雞燉香菇的做法
※怎樣清洗香菇里含的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