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彪:讀懂西方 看透美國
07-22
鄭彪:讀懂西方 看透美國鄭彪讀懂西方 看透美國鄭彪由於歷史原因,100多年來中國向西方「取經」偏重理工,人文社會科學薄弱。中間再被戰爭和政治運動耽誤,被長期以來的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潮衝擊困擾,以及被新自由主義思潮誤導,總之,由於種種原因,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其實相當薄弱。薄弱就流於膚淺,一膚淺,就可能看不大清,更看不大透,看不大懂,容易犯迷糊;認識上犯迷糊,實踐上就不免誤事。那種認為全球化條件下,再談「夷夏之辨」於今是明顯「不合時宜」的觀念,就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迷糊,非常危險。蘇東坡有言:「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說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研究薄弱,是就學術界總體而言。就個體而論,百年前中國以深刻洞穿西方文化肺腑的一系列高論妙文驚倒(也是傾倒)西方文化界的奇人辜鴻銘先生,表現出學貫中西的強大軟實力。20世紀初,當西方思潮排山倒海地襲來的時候,辜鴻銘站在儒學的道德高度,以中西文化比較的獨特視角,深刻、尖銳地指出了西方文化在精神文化層面的根本缺陷,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文化的強大其實是「機關槍文化」,而且明確地指出西方文化衰落的趨勢,正確地預見和斷言了儒家文化復興的歷史趨勢。辜鴻銘在20世紀初對中西文化比較的一系列結論,實際上到世紀末為亨廷頓所公開承認。更可貴的是,他的結論和預見並非僅僅基於民族主義的感情,而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強大的學術力基礎上,基於對中西兩種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比較得出的。而且,這位文化奇才的預見不僅為歷史發展所證實,而且他在中西文化比較上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在某些方面至今仍然處於領先地位。20世紀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再度崛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當代新儒家的長期苦撐,以及梁啟超為代表的左派自由主義者的政治追求,其中都充滿對中華文化的強大自信。然而,社會發展是由歷史的合力決定的。當潮流湧來的時候,真理有時候會被歷史海嘯的巨浪所淹沒。只有當歷史退潮的時候,特別是當中華復興開始為歷史所證實的時候,對西方文化的全面科學認識才可能重新浮出水面。西方文化的道德本質如第三章所論,文化結構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處於某種文化最上層的,是精神文化,其核心是價值判斷。第二層次是制度文化;第三層次是成果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具有決定意義,決定該種文化的性質。一種文化的價值判斷,也是反映持該種文化民族的生活態度,如梁漱溟先生所說:「其人生何所取捨,何所好惡,何是何非,何去何從。這裡定了,其它一切莫不隨之。不同的文化,要在這裡辨其不同。文化之改造,也重在此,而不在其從屬部分。否則,此處不改,其他盡多變換,無關宏旨。」(1)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也應把握這三個層次。其中精神層面的文化比較,對於判斷不同文化在人類進步中的定位、意義以及判斷其發展趨勢如何,具有決定性意義。西方文化的興起和發展兩百年來西方建立的世界霸權造成一個文明的神話,也是一種「文明的錯覺」,就是將現代文明等同於西方文明,將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20世紀下半葉,隨著「歐洲人在全世界的擴張已經結束。美國的霸權也正在後撤」,(2)這個神話不攻自破。西方人終於說了實話,也承認這種普世主義的擴張是「錯誤的」和「不道德的」。亨廷頓說:「現代文明即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即現代文明,這是完全虛假的同一。西方文明出現在8世紀和9世紀,直到17世紀和18世紀才開始實現現代化。」(3)人類文化發源於東方。現在所說的西方文化,歷史上是西歐文化,現代是歐美文化,也叫西方基督教文化。亨廷頓承認,西方基督教文化「最早出現於8世紀和9世紀,它在文明程度上落後於許多其它文明。唐、宋、明朝時期的中國、8-12世紀的伊斯蘭世界、8-12世紀的拜占庭,在財富、領土、軍事力量以及藝術、文學以及科學成就上都遠遠超過歐洲。」(4)「西方世界長期生活在君士坦丁堡和麥加的陰影之中」,(5)其實是生活在東方文化的陰影之中。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方文化源於兩河文化即蘇美爾文化(也稱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將西方文化起源提前了3800年,可惜不是事實。有趣的是,據郭沫若先生考證,《莊子》中「胥靡登高而不懼」的「胥靡」,就是兩河流域的古代民族sumer!蘇美爾人是後來從中原遷徙到兩河流域的。(6)所以,如果西方文化源於蘇美爾文化,需要認中國人為祖先,這是很荒唐的,也是「使不得」的。其實西方文化是多種文化的混合,包括地中海文化(也稱古典文化)和其它文化,甚至也包含中國文化,對此早期耶穌會士有貢獻,啟蒙運動也證明了這一點。亨廷頓所說近代西方文化形成於18世紀前後,正是東學西漸引起西歐「中國熱」的這個時期。西方人諱言這一點,是不難理解的。其實,作為西方文化基石的基督教,也不是西方人創立的。可以說,西方文明無論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層面,相對於中華文化,都缺乏原創性;但是西方特別善於學習和創新,近代以來又佔盡先機。希臘羅馬的古代社會,人類混居、飲食與共,沒有典型的家庭生活。部落各有其祭祀,原是一種多神教社會,沒有統一的宗教,也就沒有大的部落和邦。公元一世紀,羅馬以武力征服了千百個邦,羅馬帝國的疆界向西擴展到西班牙和英倫諸島,向北擴展到比利時和萊因蘭,向南擴展到北非和埃及,向東擴展到阿拉伯半島。雖然羅馬帝國同秦漢帝國的疆域相比很小,但是在西方歷史上已經是空前的大帝國了。所以美國人至今嚮往羅馬帝國,他們不了解秦漢中國,也似乎不了解秦漢以後一直到清朝的中國朝廷,實際上就是古代東方的「聯合國」。羅馬帝國不如秦漢中國的根本弱點,還在於沒有一個先進強大的文化。羅馬帝國起初不是單一的一族一教,但是羅馬人也懂得需要文化,能將被征服者的神移來羅馬,以容納宗教的吸引力,以助其暴虐和征戰,成其帝國統治的局面。然而羅馬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礎上,沒有形成自己的宗教,更沒有文治思想,原有各種宗教經過兼并和戰亂不可避免地衰落荒虛,人們的精神無所寄託。後來羅馬終因精神墮落而走向衰落。這也是由於羅馬人的「崇拜制度與希臘人的崇拜制度一樣,是外在的和機械的,而不是內在的和精神上的。」(7)所以,羅馬帝國的崩潰,不獨是政治上暴虐、征戰無度,也不獨是上層社會的奢侈無度導致的貿易逆差和貴金屬外流,歸根結蒂在於精神文化層次低,缺乏思想(宗教)、更無理想,導致道德沉淪所致。法國學者古朗士(Fustel De Coulanges)在《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說:「古人(初民)間彼此那般不同,那般不羈與善變,社會的聯繫和統一是不易建立的。......自然必須有一件事物,較實力為大、較利益為尊、較哲學學說為具體準確,較契約更為固定;它既在人人心中而對人人有權威——這便是宗教信仰。信仰是我們頭腦的產物,而我們不能隨意改變它。它是我們的作品,而我們不自覺。它是『人的』,而我們以為『神』,它是我們力量之結果,但莫有比它對我們更有力量的了......人固然可以使自然降服於人,但人永遠是他自己思想的奴隸。」羅馬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宗教,只有暴虐、無休止的征戰、腐敗、墮落。在無可救藥的衰落中,基督死後,耶穌的門徒受不了猶太本族的宗教迫害,於是向歐非兩洲的縫隙發展,這樣從東方傳來的基督教,正好填補了羅馬帝國的精神空虛和思想真空。初民的軟弱、悲慘、無助,心靈精神無所寄託,需要宗教;初民的愚昧無知也接受宗教。於是在公元313年,原本出身卑微和信眾不多的基督教被立為羅馬的國教。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實際上是將基督教立為古羅馬國教。此舉大大鞏固和提升了基督教的地位,擴大了基督教的影響,也使得西方在奄奄一息的危機時刻意外地得到了一碗續命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解體以後,西方就是教會的天下。錢穆先生認為,西方人原是淺化民族,歷史短,易衝動,加以此後基督教與其它宗教之間的戰爭及基督教內部分裂導致派別之間的戰爭,綿延千年以上(參見錢穆《晚學盲言》。更經歷了中世紀晚期長達幾百年的饑荒、戰亂、瘟疫的苦難歷程之後,西歐終於找到了歷史的出口,即經過海外擴張和殖民掠奪,才逐漸走出困境,並且在資本原始積累和文藝復興運動的基礎上整合出近代西方基督教文明。總之,儘管基督教缺點很多,畢竟對西方社會發展功不可沒,西方人難以割捨,即使資本主義興起以後,宗教也只能改革而不能革命(廢除)。基督教的主要教義是所謂「三位一體」學說。該教稱,上帝只有一個,它具有三個「位格」,即上帝聖父、上帝聖子、上帝聖靈(或稱天主聖神)。這三個「位格」不是相互獨立的三個神,而是同一本體的同一個神。上帝的兒子就是上帝的「道」(logos,希臘文,音譯為「邏各斯」)。這個「道」在天地被創造之前就已經與父同在,後來它以肉身的形式降世成人即耶穌,稱為「道成肉身」。聖靈也與父子同在,是「從父子出來」的「靈」。他受聖父聖子差遣,進入人心,感動人的心靈。猶太教認為上帝是唯一真神,基督教秉承此說。三位一體學說克服了崇拜耶穌(上帝的獨生子)和一神教教義崇拜上帝的矛盾,是基督教產生初期的一種理論創新,一個思想成就,以後其它說法都成為異端。基督教在得到羅馬帝國承認和扶持以後,得以傳播開來。基督教的教義使得基督徒能夠保持近乎瘋狂的理想和熱情,為了宗教的利益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這一點在基督教和天主教(從前者分裂而來)在近代西方全球殖民擴張中有突出的作用,近代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擴張道路的都是天主教國家。否則,沙勿略、利馬竇等早期耶穌會士的宗教狂熱和獻身精神就難以理解。西方人歷史上農業不發達,兼靠海洋謀生,長期發展緩慢,甚至難以維持溫飽。走出蒙昧時代以後,11-13世紀,歐洲人系統地學習了伊斯蘭文明和拜占庭文明,加快了發展。威尼斯商人的好處,在於經商暴富以後嚮往文化,資助文化,於是又經歷了文藝復興,豐富了文化。這個時期中國的四大發明先後傳入西歐,其中造紙和印刷術促進了文藝復興,指南針更使西方的航海如虎添翼(實際上助成了大航海運動),火藥和火炮西傳引發了西方軍事革命。在中世紀晚期,西歐經歷了長達200年之久的經濟社會危機(饑荒、瘟疫、戰亂等),實際是生存危機,在這個大背景下,開始走上了對外發動戰爭和殖民擴張的道路,掀開了既野蠻又文明的世界近代史。亨廷頓說:「在歐洲擴張的過程中,安第斯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地消滅了,印度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同非洲文明一起被征服,中國受到滲透並從屬於西方的影響。只有日本、俄羅斯和衣索比亞這三個在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權威統治下的文明得以抵制西方的衝擊,並維持了有意義的獨立存在。」(8)事實比這要嚴重得多。亨廷頓又說:「西方擴張的直接根源是技術:發明了到達距離遙遠的民族的航海工具,發展了征服這些民族的軍事能力。」(9)這句話基本不是事實。亨廷頓說:「正是為了上帝和黃金,西方在16世紀向外征服世界。」(10)這更是美國式的黑色幽默。西方擴張的直接根源是中世紀晚期的經濟社會危機,主要是嚴重的饑荒。先要活命,「饑寒起盜心」,近代西方殖民擴張首先是向海外尋找食物和燃料,吃飽了以後,飽暖思富貴,才追求黃金。此是沃勒斯坦的研究結論,非筆者信筆塗抹。(11)至於遠程航海的核心技術是指南針,來自中國,是經阿拉伯人傳到西歐的。此前歐洲只能在近海航行,有了指南針以後才得以走出近海,進行全球擴張,建立世界海權。火藥和火炮是由成吉思汗的軍隊帶到歐洲的,歐洲人進行了改進,發生軍事革命,這倒是真的。接下來亨廷頓說了實話,他引用另一位西方學者的話說:「西方人在1500-1750年期間成功地創造出第一個全球帝國的要訣,恰恰在於善於發動戰爭的能力,它一直被稱為『軍事革命』。」對此,亨廷頓補充說:「西方贏得世界不是通過其思想、價值或宗教的優越(其它文明中幾乎沒有多少人皈依它們),而是它運用有組織的暴力方面的優勢。西方人常常忘記這個事實;非西方人卻從未忘記。」(12)「在1500-1750年期間成功地創造出第一個全球帝國」以後,18世紀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終於確立了西方文明的全球霸權。西方文化道德上的缺失基督教和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兩個最顯著特徵。其中基督教是從西亞移植的,個人主義是近代宗教改革的產物。宗教改革以後,個人主義由於符合資本主義的需要,資本追逐利潤和個人追逐財富(利益)被認為是最合乎自然法則的,因此近代以來個人主義一直佔據統治地位,被認為是西方最重要的價值。個人主義作為近代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有其歷史進步意義,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在東亞社會,把個人主義加以絕對化,這在理論(儒學)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上也是行不通的。即使在日本,也是如此。耶穌與孔子一樣有救世情懷,但有不同的思路。儒學的基本思路是向內挖掘人性中的善(仁),從中提煉出父子、夫婦、兄弟三種基本人倫關係,再加以擴展到社會國家,衍生出君臣、朋友兩倫,創造出五倫學說。以此作為理論基礎,建立社會秩序,並形成文化,以續久遠。所以儒家文化是一種倫理道德本位的文化。近代基督教在非洲、拉美和東南亞,都是武裝開路,強行傳教。這一套早期在明代中國不靈,16-18世紀西方國家海軍與中國幾次交手失敗。16世紀末以後沙勿略、利馬竇來華,看到天主教教義與中國國情實在相去甚遠,乃不得不加以變通,被迫承認中國禮俗與天主教不悖。後來天主教內部發生分裂,導致羅馬教會與中國朝廷的對抗和決裂,天主教被逐出中國。鑒於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困難,後來《聖經》的中譯本不得不作了修改。對此,民國時期的學者張蔭麟教授曾指出:「在基督教勢力下,個人所負宗教的義務,是遠超過家族的要求。教會的凝結力,是以家族的凝結力為犧牲的。《新約》里有兩段文字,其所表現的倫理觀念與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相悖之甚,使得現今通行的漢譯本不得不大加修改。其一段記載耶穌說,『假若任何人到我這裡,而不憎惡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一己的生命,他就不能做我的門徒。』又一段記載耶穌說,『我來並不是使世界安寧的,而是使它紛擾的;因為我來了將使兒子與他父親不和,女兒與它母親不和,媳婦與她婆婆不和』。基督教一千數百年的訓練,使得犧牲家族小群而盡忠超越家族的大群之要求,成了西方一般人日常呼吸的道德空氣。後來(近代)基督教勢力雖為別超越家族的大群(指民族國家)所取而代,但那種盡忠於超越家族的大群之道德空氣,則固前後如一。」(13)可見,中世紀以前的西方奉行的是一種基督教的「大群主義」,近代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符合資本和西方民族國家的利益,為國家所利用,現在則包括為跨國公司所利用。現在一些中國人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所困擾,精神無所寄託,往往為基督教彌撒的特殊氣氛和宗教儀式等外在的新奇所吸引,對其教義既不在意也不求甚解,更對於洋教借全球化進行文化擴張的政治目的毫無了解,乃成為基督徒。韓國已經成為東亞的最大基督教國家(1/3的韓國人信基督教),這一點必須引以為鑒。其實在西方正相反,20世紀的科學技術進步,大大削弱了歐洲人對宗教的熱情,如今上教堂在很多西方人那裡與其說是信仰,莫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中西對比,足以發人深省。西方歷史上是「淺化之民」或稱蠻族,是靠對外殖民擴張、發財暴富以後才在18世紀前後文明起來的。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這個道理中國人早就懂得,但是中國講求君子之道,倡導「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不靠對外殖民擴張發財,主要歸因於文化、道德的約束,這是文明,不是愚昧。雖然短時期吃虧,但是從長期看,具有道德優勢,不可以妄自菲薄。道德,人棄我取,利在千秋。西方人不懂,他們更留意於外財,工業革命後更是如虎添翼,所以近代通過殖民擴張,發動戰爭,三下五除二,幾下子就發起來,既富且強了。這其中,近代科學技術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到宋朝發展到頂峰,按照李約瑟的說法,已經接近工業革命的邊緣,但是畢竟只是接近,功虧一簣。元朝以後中國的經濟技術發展中斷,以後就衰落了。即便沒有元朝以後的衰落,即便發生工業革命,中國也不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為中西文化,根本不是一路。西方文化,形式上是宗教文化,也是一種世俗文化。儒家文化,不是宗教,也是一種世俗文化,卻注重道德,更有一種博大、高遠的精神追求。當然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按照儒學標準,西方文化將「理想」專一於個人上天堂,是無理想;又專註於追逐個人利益,造成道德精神的缺失古希臘地域狹小,發展農業沒有地利,於是航海經商。所謂航海經商,也只是一說,實際上在西方經濟史上,由於經濟特別是農業落後,不足以溫飽,必須輔之以出海為生,發展「外向型」經濟。又由於出產有限,無以交換,於是航海經商常常兼營海盜生意,商船就是軍艦,商人也是海軍,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海上謀生,漂泊不定,而且相當兇險,或暴富,或暴虧,或平平,或生或死,所重在機遇,在外部條件。即使反求諸己,也只在貨物(商品)上做文章,不會在內心的德行修養下作功夫。大半個人生在航船旅次中渡過,心系財物,惦念妻小,不得安生,哪裡可能修身齊家?中西人生道德觀念的差別,根源在生存條件的差別,這既符合地緣政治-文化原理,也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西方文化不講究修身,不向內用力,專一向外用力,兩眼一味盯著別人的資源、財富,不斷地向外部逐求,向全球擴張。包括這次金融海嘯發生,西方國家不約而同地盯住中國人的錢袋,都是同一文化原因。西方這種向外逐求的文化,恰好與資本無限擴張的本性相符,加以藉助科學技術的翅膀,乃將人類生產力的擴張發揮到極致。這方面,世界上其它文化都瞠乎其後,也是儒家文化自愧弗如之處,這是一個事實。儒家文化是內斂的文化,歷史上長期刻意壓制資本積累,所以資本主義在中國只能萌芽,難以靠自髮長大。明清以後資本主義萌芽逐漸有所長大。西方民族形成的歷史不長,是13-15世紀以後的事情;其來源複雜,是歷史上多民族的混合體。公元四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又滅亡了。由於長期處於民族大遷徙的混亂之中,17世紀西方人在給自己寫歷史時,只能把中世紀的開端定在公元600年起。(14)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紀苦撐的時間長,文明崛起的歷史短:公元八至九世紀開始形成,到十七至十八世紀才相對穩定下來,大體上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西方文明的形態。所以,西方文明的成熟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幾乎同步。沃勒斯坦說,我們是「處於資本主義混亂的告終時期」,其實西方基督教文明也是處於其衰落的後期。若不是在近代殖民擴張中搭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班快車,西方基督教文明根本不可能走向世界,更無力壓制東方和中國。所以西方文化衰落,根本上是無葯可醫的。救助美國金融危機,也只是打強心劑,作為其源頭的西方文明是沒辦法救助的,只能轉型。按照奧古斯丁的神學理論,(15)上帝原本完全有理由把人類都打入地獄,但是他沒有那樣做,而是慈悲為懷,有選擇地拯救了一部分人。換言之,上帝預先確定了天堂中居民的人數,天堂席位成為稀缺資源,只有上帝才能決定哪些人能得救,而其餘的人則進地獄。至於上帝為什麼不讓所有人都進天堂,據說那會導致所有人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而上帝根據什麼決定誰進天堂、誰下地獄,則是一個非常人所能了解的秘密。這樣一來,教廷就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也就導致宗教之間千百年無休止的宗教迫害、宗教戰爭和基督教內部不同派別的分裂。中世紀歐洲的思想禁錮和懲罰是極其殘酷的,革除教門要受到嚴懲,包括人身制裁,沒收財產,當眾受辱,名譽掃地;重者則動輒火刑,中世紀歐洲教會殺害了成千上萬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宗教裁判所只在西班牙一地就燒死過一萬人以上,判刑的達二十萬之多。中世紀以前,西方對思想家尤其仇恨:蘇格拉底被處死刑(死於毒藥),耶穌死於十字架,布魯諾死於火刑。而十字軍是「食人(肉)獸」,則是十字軍日誌中自己毫不掩飾地記載的。(16)而孔子為春秋時期爭鳴的百家之首,背景是列國爭雄。但是中國有思想自由,可以百家爭鳴,不迫害思想家,所以孔子活到七十三歲,臨終之日,晨起扶仗逍遙,詠歌自挽,繼而在睡夢中仙逝。中西文化聖人的不同死法,實際上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不同本質和精神。近代以來東西方關係的許多問題,「文明衝突」的根源,都與此有關。法國學者安田撲(Rene Etiemble,1909—)說,近代以來西方人對中國忘恩負義。(17)說西方崇尚實力(財富和權力),是西方學者的一種婉辭,其實是崇尚暴力。西方政治哲學之崇拜實力的文化根源也在這裡。基督教又限制了天堂席位,進而將人類分裂為能上天堂的和能下地獄的兩類,這分明是為了便於在思想和政治上操縱社會,是一私字作怪。基督教文化不知修己內省,一味外求,只知向外用力,其實也是一私字;一味向外用力,內心只有上帝,容不得別人,就必然心胸狹窄,極端排外;不能修己安人,人心放肆,漫無約束,得志便猖狂;只顧自己發財,不管他人死活,就只有致亂。所以一部歐洲史是無休止的戰亂(中國古代歷史是周期性戰亂)。中歐日爾曼諸小邦,西歐義大利諸小邦,直到19世紀末才歸於統一。所以,近代西方民族國家意識高漲,但天下襟懷不足,如果說也有天下襟懷,就是統治天下,稱霸天下,更成為世界亂源。說到底,還是一私。又標榜自己有群體意識,其實只有「己群」,沒有「他群」,是假公而真私(放大的私)。今天中國禮俗破壞,道德滑坡,信仰危機,許多人思想上失所依傍,不要說「大公無私」,就是「大公小私」都很難講了。這是一種社會失衡的暫時現象,歸根結蒂,公私之間也要有一個平衡。但西方人的私又有不同,其私字後面更有一可怕的思想,是不把對方當人看,不是人。中國人重道德,念情誼,有謙德,講和合,是以對方當人看;基督教觀念是不信我的教就是異教徒,異教徒就要從人間除去,這在《聖經》上都有明示。所以西方人在中國清代以前被稱為「生番」,是因為他們野蠻、殘忍,殺人如草芥,近代殺遍五大洲,而且殺得理直氣壯,如對美洲印地安人和虐待華工。這種私字當頭和排斥異己,是西方宗教不斷分裂(由基督教而天主教,而東正教,而新教和其它教派,等等)的文化根源,也是世界至今不安寧的一個文化根源。羅素有《愛國功過》一書,說英國人慣用仇嫉外國人的手段以獎勵國民的愛國心。最初仇嫉西班牙人,繼之仇嫉法國人,繼則仇嫉德國人。今後又不知仇嫉誰氏。(18)果然現在西方國家又合夥來來仇嫉中國人。安田撲批評西方對中國忘恩負義,這還是中國觀念,西方沒有義的觀念,恩的觀念也只限於感謝上帝。上帝無非是人格的神化,感謝上帝其實還是感謝自己。這方面以美國人為最。美國人就認為,他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不用感謝任何人,他們不欠任何人的,當然也包括印地安人和華人。再如強暴和欺詐,這種惡德自古就有,也不獨西方文化。但是象現在美國布希政府這樣,想打誰就打誰,想炸誰就炸誰,又高喊有美國「先發制人」戰略優先權,包括打核戰爭;金融欺詐搞到全世界規模,而且敗露之後毫無自責,公然綁架別國,要求各路「英雄救美」,甚至以戰爭相威脅。這些事情只有美國能幹出來。歐洲各國都遜色。西方現代科學如此發達,就沒有一門科學研究西方文化的這些問題。西方的現代實驗心理學,據說手段相當先進,似應研究研究自己的文化心理。亨廷頓承認,西方文化從西歐一隅的弱勢文化,幾百年中成為壓倒一切的全球強勢文化,歸根結蒂是由於使用了有組織的暴力,而不是由於思想文化先進。對此,近代中國士大夫早有認識,辜鴻銘先生更有深刻揭露。以後,且不論馬克思主義還是保守主義,即使如梁啟超等傳統文化營壘中分化出來的左翼自由主義者對西方文化也有批判能力,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倒是近二三十年以來,對西方文化的許多模糊和錯誤觀點泛濫起來。例如,有人認為,「西方人之所以不感謝中國,首先是出於價值觀的差異甚至對立,再加上制度的不同,與中國和其它國家有著不同的親疏關係。」「其次,西方長期延承傳統的守舊思維定勢,把中國看作一個『異數』,也是得中國好處而不感謝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19)這種觀點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水平和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水平,無論與「五四」時代,還是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都明顯地地退步了。其原因是「五四」時代的自由主義者,還有傳統文化功底;現在的自由主義者,就只有西方文化了,所以流於膚淺。其實,所謂近代西方的民主價值觀、制度等是18世紀以來才逐漸形成的,而西方崛起早期只有基督教的價值觀、重商主義(含有種族主義氣味的經濟民族主義)和宗教改革價值觀。所謂將中國看作「異數」,並不是什麼「守舊思維定勢」,根本就是基督教視中國為異教徒。異教徒在消滅之列,當然不存在什麼感恩。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享有「當代歌德」盛譽的著名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在題為「假如沒有馬克思」的一文中說:「 一部進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負義史。後生者只是一味地撈取和享用好處,至於曾為好處所付出的代價連想也沒去想。攙和在這種忘恩負義之中的還有愚矗、無知以及理論家、知識分子通常所具有的蔑視。」(20)這裡伯爾指責的當然是西方主流文化。近代西方的忘恩負義,主要有兩大事件:一是對中國忘恩負義;一是對馬克思忘恩負義。對於後者,伯爾接著說:「沒有工人運動,沒有社會主義者,沒有他們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爾·馬克思,當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還生活在半奴隸制的陰鬱的狀態之中;沒有鬥爭,沒有起義,沒有罷工,這需要發動,需要引導,資本家是連半步也不讓的。」(21)近代以來,忘恩負義愈來愈成為世界潮流,乃是西方文明主導的結果。基督教年年過感恩節,可是許多西方政治家做起事來,完全相反,可見其虛偽。基督教說人有「原罪」,是基於相信人性惡的觀念。因為人性惡,不好管理,所以需要用上帝來恐嚇人民,以便管理。基督教的來源,說穿了,就這麼回事。辜鴻銘先生譏諷西方古代由教會僧侶靠上帝的權威嚇人,近代靠軍隊警察以法律管人,離斯二者,雖兄弟比鄰,也不能安處,一語話道破西方文化和歷史的秘密。對此,西方學者自己也有深刻認識。德國學者米勒利爾(F Muller Lyer)說:「中國國家就靠千千萬萬知足安分的人民維持,而歐洲國家沒有不是靠武力維持的。」(22)陳獨秀說:「若西洋諸民族,好戰健斗,根諸天性,成為風俗。自古宗教之戰,政治之戰,商業之戰,歐羅巴之全部文明史,無一字非鮮血所書。」(23)所以,離開宗教而有道德;離開強制(西方中世紀為宗教強制,近代為國家強制)而有秩序,這在中國社會存在了幾千年,而西方人難以想像。今人認為中國法制落後,自愧不如西方,殊不知是由於中國歷史上道德、制度先進,貴德而賤刑,看不起也不那麼需要強制力對人的管製作用,故法律只起輔助作用,甚至是備而不用。史稱「獄訟清簡,刑措不用」,(24)而且主要是刑法。西方文明在道德上沒有優勢。西方文明本質上是技術文明,它是一種重物輕人、見物不見人的文明。它的基礎不是道德,而是功利。不僅如此,西方文明的技術本質和功利性與道德不相容,它不斷地吞噬道德,使物質日益排擠精神,使生活日益喪失人性,人和社會日益喪失感情機能,而為「理性」(慾望的別名)所取代。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社會日益流行同性婚姻,最後可能被完美無暇、可以亂真的機器人婚姻所取代;或者,西方人最後「打敗」了所有不同文明的人,最後自己死於機器人之手,都是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的內在邏輯的。俄羅斯哲學-神學家鮑里斯·彼得羅維奇·維舍斯拉夫采夫在《工業文化的危機》一書中說,通過技術發展解放人類已經變成了悲劇式的奴役,首先是精神上的奴役。他說:「沒有道德自製而對自然的技術控制是邪惡的主要根源。」(25)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以及東西方冷戰,科技革命帶來的變化,社會主義思潮和「福利國家」的影響,歐洲國家社會不斷發展和改革,使得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人的心理、價值觀、行為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也包括富人在內。例如,發達國家的遺產稅一般高達60%以上,已經實行幾十年了。新自由主義減稅政策,主要代表富人利益,但是富人並不都買帳。2007年就有160多位美國巨富上書布希總統反對取消遺產稅。至於慈善事業的發達,各種善舉,也是現在西方社會的常態。據說在西方社會上層社會已經在流行一種觀念:一個人身後如果名下還有巨額財產,則被視為不名譽。凡此種種,都是當代西方精神文化的進步。這些都是西方文化積極的方面。西方文化並不否認道德,只是因為政治為壟斷資本劫持,一做起事來,就忘了。如果西方文化中積極健康的因素得以發展,能夠吸取東方文化的營養,能夠推動政治變革,實現文化轉型,西方文化就有樂觀的前景。(一)宗教改革和西方文化近代以來西方科學昌明,現代科學更是高度發達。哈佛望遠鏡恨不能看穿宇宙,硬是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這是西方文明的一個極大的缺憾。西方人很聰明,更精明,難道真的迷信基督教?為什麼西方進入近代需要進行宗教改革,而基督教文化在精神文化層面既然有所缺失,西方人並非不了解這一點,為什麼只進行宗教改革,而不進行宗教革命,加以廢除豈不幹脆利落?對此,筆者專門讀了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結果一頭霧水。相反,書中充斥著對西方文化和資本主義的讚美。顯然自由主義理論迴避這些問題。回答這些問題只有請教馬克思的主義。恩格斯稱宗教改革是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三大決戰的第一次決戰。(26)宗教改革的政治意義是反封建,實質是在意識形態和制度上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掃清道路,其政治經濟學意義在於為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創造條件。基督教文化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嚴重危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追逐財富和權力的海外擴張、教育科學的發展、衝擊著神權統治,引發了基督教危機,這一切的背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一般地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於16世紀。但是實際上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作為文藝復興的動因,很早就「萌芽」了。文藝復興徹底動搖了上帝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於是有宗教改革來改革和「重組」西方文化。亨廷頓說西方文化「直到17世紀和18世紀才開始實現現代化」,就是在宗教改革的推動下按照資本主義的需要進行文化「重組」。宗教改革以後,自由、平等、所有權、人權等這些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新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統統整合進西方文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於勞動力轉化為商品的一段論述寫得非常精彩:「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裡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藉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後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發生關係,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他們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並發生關係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正因為人人只顧自己,誰也不管別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預定的和諧下,或者說,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27)這個「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就是「經濟人」即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家的「甜蜜的事業」,而這個事業是在基督的保護下:文化重組正是「在事物的預定的和諧下」完成了。西方文明的重組吸收了各種其它文明的成分,但是處理得很「和諧」,包括18世紀以來吸收的中華文明,處理得了無痕迹。但是對於後一點,西方著作絕不作這樣的概括和表述。資本主義引發基督教危機,但是西方終於不放棄基督教的道理也在這裡。尼采說,上帝死了。上帝如果真的死了,如歐洲蒼生何?人是一種需要精神支柱的動物,沒有了精神支柱,就失去靈魂。失魂就落魄,惶惶不可終日。上帝是西方文明的根,是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殿堂的基礎。基督教是西方人區別於東方人的文化標誌,也是其意識形態的「殼」和旗幟。基督教雖不理想,但是放棄了基督教,無異於釜底抽薪,等於西方人沒有文明史(將自己的文化形成推遲一千年),西方人的心靈也將無所安放,精神將無所寄託。沒有自己的文明史和意識形態基礎,豈不失去精神家園,成為孤魂野鬼和精神乞丐?又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凝聚民族國家,如何「拯救」(統治的別名)世界?上帝沒有了,等於將西方民族從精神文化上連根拔起,殿堂坍塌,失去精神家園,千百萬人頓時累累如喪家之犬。所以,取消基督教是萬萬使不得的。辜鴻銘認為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和三十年戰爭反映了歐洲人民除去教士階級的願望。可是西方沒有上帝,世道不平,教人心放在何處?何所寄託?還是不行。實際上,在16世紀宗教革命使得新興資產階級從思想上政治上掙脫了宗教壓迫以後,在整合重組近代西方文明過程中,他們不是沒有考慮過放棄基督教。但是經過權衡和鬥爭,這種意見終於被放棄了。一方面,他們必須養活一個龐大的神職人員這個「不生產階級」,(28)這是西方的政治和文化需要,也是他們生存和發展必須支付的成本;另一方面,教義必須改革,乃讓基督放棄反高利貸、反惟利是圖,轉而擁抱財富和女人,擁抱資本主義,說「基督動情了」。於是在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以後,宗教雖然保留下來,但是政教分離,各有分工,相互合作,資源財富共享,真正做到「上帝事上帝(委託教會)管,凱撒事凱撒(政府)管」,其實是暗通款曲,狼狽為奸。西方在整個18世紀這個啟蒙時代,是「理智時代」(The Age of Reason),也是現代西方文明的形成時期,乃費盡思量,非常「理智」地將上帝、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新近成長起來的文明(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由、民主、人權,等等)三者之間做了一個妥善的安排,把後者放進基督教這個「殼資源」加以包裝,使基督教更多地成為西方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習俗。而實際上宗教與政治勾結,瓜分財富和權力,外表道貌岸然,內里合作分贓。最近的例證,就是80年代波蘭「團結工會」事件前後美國里根總統與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簽署的密約:共同埋葬共產主義。經過宗教改革這次偉大的意識形態整合和再造,在西方,上帝、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和平共處,不但彼此相安無事,而且共同對外,以上帝的名義推進全球化。於是,啟蒙運動以後,伴隨著工業革命,近代西方基督教文明走向現代化了。宗教改革的文化實質是將精神與物質、上帝與人的地位和權力給以重新安排,上帝被「架空」或虛化,統治權讓給資本,精神、靈魂至上為物質財富至上所取代,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經濟人」(新興資產階級)的塵世「幸福」,即發財致富所得到的幸福。這種鼓勵新興資產階級利益最大化的新教義作為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洲確立。俄羅斯學者彼得羅夫指出:「在這其中猶太人創立的共濟會發揮了特殊作用,可以將共濟會定義為西方基督教新教上流社會與猶太教的秘密聯盟。這種聯合的基礎是金錢——猶太人作用的強大工具。特別是共濟會的政治目的在於保證猶太人平等,包括推翻君主政體,破壞天主教會的作用,使世界民主化。在世俗化民主政治條件下,平等的猶太人使自己的貨幣實力轉變成對所有其他人來說的不平等,這樣一來就可以逐漸將社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29)他認為,當代西方國家將民主作為控制世界的地緣政治武器,「打著『民主』的幌子,借基督教教徒(共濟會)之手在全世界秘密地推動這個進程。它極力使社會變得無意識,使其失去絕對的精神財富,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社會中金錢才會成為最高的價值,投資寡頭的『真理』才會成為唯一的『真理』。」(30)中國人不大了解基督教,不象俄羅斯人有東正教的視角。所以,這個觀點大可研究。在當代,推動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轉型國家的社會無意識(無國家意識、無民族意識、無善惡意識),無頭腦,無價值判斷,而以貨幣這一般等價物為最高價值標準,這已經是公然推動的進程了。而西方在這些國家裡也早已經培養出一批精英,在推波助瀾。這也是西方在推動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中的一種效果不俗的「軟實力」。文藝復興以後,西歐興起了重商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宗教改革(宗教是16世紀西歐民族主義的代名詞)和科學革命三種主要思潮。對文藝復興和早期重商主義曾作出巨大貢獻的是義大利人,對宗教改革做出突出貢獻的是德意志人,對科學革命做出奠基貢獻的是中國的四大發明(培根和李約瑟都有論述),在此基礎上集大成的是英國人。其中宗教改革運動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馬丁·路德(1483-1546)原是德意志的一個基層傳教士。中世紀基督教的腐敗墮落,已將其道德權威喪失殆盡。1517年他嚴厲抨擊教會久已進行的通過出售贖罪券以斂財的罪惡行徑,觸動了社會敏感的神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拉開了西方宗教改革的序幕。這使人聯想起2004年香港學者郎咸平發表題為《格林科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觸發了中國民間關於經濟改革持續兩年多的重大爭論,對這場爭論官方始終沒有正面表態,卻在無形中發生了深刻的社會政治影響。這也是網路時代的好處。郎咸平無意中當了一把21世紀中國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本質上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向羅馬教皇爭取民族獨立的反封建運動,也是社會不同利益集團為實現自身經濟利益和權力的一場政治鬥爭。中國第三次改革爭論其實也是社會不同利益集團為實現自身經濟利益和權力的一場具有政治性質的鬥爭。近代以來,西方人一面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一面保持基督教的信仰(不如說保持基督教的生活方式),兩者並行不悖,相得益彰。偏偏100多年來中國一些人專與孔子和傳統文化過不去,自戕不息。西方人左手高舉十字架,右手高舉科學技術(包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卻告訴中國人一味改革傳統,放棄傳統。人家騙你,是怕你追上來。中國人要追上來,基督教義敵不過儒學(前者要人信上帝,儒學則要人自信),耶穌不如孔子的軟實力,這是明擺著的,稍做比較即可了解。近代以來西方人在中國普通人身上發現了許多優點,諸如仁義,與人為善、淳樸、厚道、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等等。一個民族的通情達理和善解人意,沒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秀文化熏陶是難以形成的,實際上是一種高度文明和人類理性在民族心靈性格上的結晶,是文明,而不是野蠻。所以,中國人的心靈和理性是一致的,西方人,由於基督教的原因,心靈和理性往往是衝突的。宗教能夠撫慰西方人的心靈,卻不能滿足其理性的需要。科學能滿足其理性的需要,卻與宗教相衝突。所以西方有蘇格拉底、布魯諾、哥白尼、迦利略的悲劇。辜鴻銘說:「在中國文明中,至少在最近的兩千五百年,沒有過這種衝突。這就是中國文明和歐洲文明的一個非常的根本不同之處。」(31)(二)西方文化剖視西方領先進入了工業社會,使西方文化得到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支撐,從19世紀的「機關槍文化」發展到當代「導彈文化」。所以西方的強大,不在文化本身,而在科技。有了尖端科技,就有軍事優勢,再來控制世界海權和貨幣,就是控制世界資源,就能形成全球心理預期,就有世界霸權。歷史證明,儒家文化也可以與現代科學技術相容,可以推動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社會財富涌流。如果儒家文化國家在科技和財富等方面也能迅速進步,或者還表現出其它優越性的時候,世界會怎麼樣呢?西方的霸權還能維持嗎?亨廷頓承認,全球西方化已經失敗,美國的霸權也在後退。現在美國一方面在戰略退卻,一方面在例如新能源等新方面下大力,力圖以科學技術上的突破帶動新一輪產業革命以挽救霸權,是治標不治本。現在,隨著金融海嘯而來的美國霸權加速衰落,全球的心理預期正在改變,隨著世界文明發展「長周期」的展開和西方繼續衰落,這種心理預期會加速發展。無論如何,西方包括美國的世界霸權衰落是無可挽回的了。特別是西方文化尤其不適合亞洲,無論美國如何處心積慮地包圍、打壓中國,都不能解決其自身的根本問題,都不能改變這一趨勢。西方文明之優劣西方文化的長處主要在成果文化和制度文化層面,其力量不在文化本身,而在科技。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指出,西方人原本是北方蠻族,後來接受了希伯來宗教精神熏陶,使其精神上通上帝;同時又接受希臘科學哲學精神熏陶,使其能以理性認識自然,產生科學,又運用於改造自然,以至改造社會,於是有近代崛起。(32)對於前者精神上「接通於上帝之無限的神聖」,中國人一般難以深刻理解其中的玄妙;對於後者,即希臘科學哲學精神推動近代科學技術進步,這正是傳統儒家思想所欠缺而為宋代新儒家所補充的。說到科學技術,今人往往有誤解,以為中國近代不如西方,古代也不如西方。中國科學技術進步到宋朝以後,長期停滯,為後人詬病。其實,在17世紀以前,西方技術在許多方面遠不如中國。培根說,火藥、印刷術、指南針三大發明催生了工業革命。而這些都來自中國。實際上,正如西方學者所說,在西方「直到十八世紀中葉,發明很為稀見。事實上,技術的情況在一七五0年以前,相當停滯,達數千年。到了現代,往往一兩年間所發明,要超過一七五0年所發明的。」(33)西方近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是人類長期知識積累由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實為中國千年技術進步之花,在歐洲開出了工業革命之果,卻回過頭來戕害中國這個工業革命思想和技術的母國。不僅戕害,還要妖魔化中國歷史和文明,打消你的民族自信,為的是中國永遠不要翻身,不要趕上來。英國學者卡特指出:「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四種偉大發明的傳入流播,對現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紙和印刷術,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並使推廣民眾教育成為可能。火藥的發明,削除了封建制度,創立了國民軍制。指南針的發明,打開了歐洲人的眼界,這四種以及其它的發明,中國人都居重要的地位。」(34)以造紙為例,中世紀歐洲人用羊皮造紙,一部《聖經》需要三百張羊皮。而且沒有印刷術,書籍全靠教士手工抄寫,成本極高,文化不易傳播和普及,倒是利於貴族和教會對文化的壟斷。正是中國先進而又成本低廉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到歐洲,在14世紀取代了羊皮紙成為通行的書寫材料,衝破了貴族和教士的文化壟斷,推動了那裡的文藝復興運動。所謂「這四種以及其它的發明,中國人都居重要的地位」,就是「專利發明人」的地位,只不過中國人不存私見,發明不了「專利法」這種「東東」。他還強調說,正是這些「新的發明,加上了死灰復燃的希臘羅馬文明,對於促使歐洲走向進步之路,起了很大的影響。如果單靠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是絕不可能促成這樣的進步的。消沉了千餘年的歐洲人,能夠急起直追掌握這些發明,並且利用它們作為建立新文明的基礎,這是他們的光榮。」(35)「這是他們的光榮」,雖然這種話聽起來彆扭,但是這位卡特先生能夠承認中國科技成就對近代歐洲文明的巨大貢獻,表現出西方人也有良知,已經難能可貴;而且,用別人發明的文明成果來崛起,來稱霸,也是一種智慧;但是抹去這一段歷史,得了便宜賣乖,就已經忘恩負義,很不地道了;再反過來戕害和反制恩主,就是虎狼之心了。筆者這裡也是實話實說,比矯情、偽善要好得多。這時候歐洲人真是時來運轉,恰逢歷史上影響東西方關係發生根本改變和導致西方興起的五件大事相繼發生:第一件事就是中國四大發明的西傳。第二件事是1453年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導致拜占庭帝國垮台,為西方去掉了扣在頭上幾百年的金鐘罩。第三件事是由此刺激了世界海上新航路的開通和商路轉移,而指南針的西傳恰好幫了歐洲海盜殖民者(西方著作叫「探險」)的大忙,他們得以到達美洲、繞過非洲到達亞洲,歐洲人由此開始成為近代最大的暴發戶。第四件事就是君士坦丁堡失陷,使得大批希臘文人逃亡至義大利,又有先進的造紙和印刷術,正好在文藝復興運動中大展拳腳。第五件大事就是這些因素促進了西歐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這一點也是受到中國的啟發(通過耶穌會士的東學西漸和《馬可·波羅遊記》)。對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西傳對近代歐洲發展的巨大影響,被馬克思譽為「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真正始祖」的弗朗西斯·培根說,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這三種發明將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都改變了。歷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36)以培根在西方科學史上的地位,這段震鑠古今的名言應算是一錘定音,鐵案難翻了。所以,對於中國人而言,培根比孟德斯鳩可愛得多。至於培根,他一定不會不了解這三種發明(其實是四種)來自中國,當然這方面也不必苛求了。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於是歐洲人得以一面建立民族國家,靠國家機器支持對外實施有組織的暴力,發動殖民戰爭,實行大規模海外殖民掠奪和發展資本主義發財致富;一面通過文藝復興推動發展教育事業和吸收全世界的先進文化來充實、整合、發展、提升自己的基督教文明。終於,西方得以在雄厚的資本積累和工場手工業時期社會分工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爆發了工業革命。需要指出,雖說是時來運轉,也是西方人能抓住歷史時機,乘勢而起。現在對於亞洲特別是對東亞和中國來說,也是時來運轉。能不能抓住歷史時機,有沒有必要的膽識、眼光、智慧和能力抓住歷史時機,將決定國家、民族的命運。18世紀,無論對西方還是對中國和世界,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近代西方得勢主要是靠暴力,而且先下手為強,又搭上工業革命這班車。近代科技在西方得到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西方文化是一種向外用力的文化有關。不斷向外用力,向自然界探究索取,無日無之,無盡無休。斯賓格勒說西方科技發端於宗教,其實中世紀基督教扼殺科學,近代以來西方將自然界與人分離,有利於科技發展;又得益於資本積累和市場機制,發生工業革命,經濟社會得以飛速發展。然而弊端也在這裡,一味向外用力,不斷向自然界探究索取的同時,也不斷向全球擴張:不斷索取,不斷侵略,不斷擴張,不斷折騰。在當代「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的背後,隱藏著「文明衝突」。西方由於文明的局限,科學技術為撒旦所利用,使其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又為人類社會帶來無盡無休的災難。現在奧巴馬政府仍然是在新能源等科技進步上用力,試圖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不在文明上用力,西方拯救不了自己,人類社會也只有繼續向下沉淪。(三)西方文明衰落的理論和實踐根源梁漱溟先生將早期人類文化分成三類:古希臘人、古中國人和古印度人。三種文化來源於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而這三種人生態度又來源於三種人生問題。這三種人生問題深淺不同,與三種文化各相對應,相應地產生文化的三個時期。這裡講中西比較,所以對印度從略。第一個問題是人對物的問題,對應的人生態度(古希臘人)就是向外用力,向外用力就是從身體出發,向外索取,以爭生存。這種文化叫「身文化」,屬於文化發展的第一期。第二個問題是人對人的問題,對應的人生態度(中國人)是向內用力,向內用力是從心(理性)出發,「修己安人」以求和諧。這種文化叫「心文化」,屬於文化發展的第二期,也是高一級文化。第一期文化中也有第二個問題,即人對人的問題,但是由於生產力低下,還顧不上。同樣,第二期也有第一期的問題,即人對物的問題,但是由於生產力提高,生存問題基本解決,人對物已經不是主要問題。原本人類文化是要逐步發展,漸次升級,展開第二個問題,進入第二期文化。梁漱溟說:「故第一期假如可稱身的文化,第二期正可稱為心的文化。第一期文化不過給人打下生活基礎,第二期才真是人的生活。」(37)這前後期的劃分,在於是否依靠武力解決問題。早期人類心智不發展,凡事靠武力,靠身體廝拼,靠戰爭解決。以後生產力高度發展,人的心智也隨之提高,可以主要不靠戰爭,或者再打仗人類就要毀滅,所以要靠人類理性解決。(38)按照梁氏的看法,古中國人在進入文化第一時期尚未解決人對物的問題時,就跳到解決第二個問題,所以中國文化叫作早熟,從中也可反映出中國文化重精神的高遠和可貴。同理可推,西方文化直到現在,科技高度發達,原子彈可以反覆毀滅地球幾十次,卻仍然窮兵黷武沒夠兒,搞太空武器競賽,仍然在第二個問題即人與人問題上不能「頓悟」,西方文化可謂晚熟。中國文化成熟太早,是一種講理的文化,耽誤了技術進步和工業革命;西方文化又成熟太晚,是一種講力的文化,人類瀕臨毀滅了還處於「身文化」階段,按梁漱鳴的說法是還沒過上「人的生活」。從中也反映出西方基督教文化嗜欲的淺近,所以錢穆先生稱其為「淺化民族」。這是中國清代以前對西人常用的「生番」稱呼的一種學術表達。所以,西方文化的根本問題在於「物與心失衡」,用現代語說就是物質與精神的發展失衡。同樣面臨物質與精神發展不平衡,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態度,表現在民族性格上,是中國人性情平和,崇尚講理;西方人性好衝動,崇尚實力。古羅馬有角斗場,斗人(奴隸)取樂,實際是殺人取樂,西班牙至今有鬥牛取樂。中世紀和近代還流行決鬥,許多雞毛蒜皮的小事,來不來就要決鬥,白白毀掉了多少青年才俊,平添多少孤兒寡婦?決鬥在歐洲還成為謀殺手段,如普希金死於法國軍官丹特士。羅素是大哲學家,對中國觀察深刻,他說:「世有不屑於戰爭之民族乎?中國人是已。中國人天然態度,寬容友愛,以禮待人,亦望人以禮答之。道德上之品行,為中國人之所特長。(中略)如此品性之中,余以其『心平氣和』最為可貴。所謂心平氣和者,以公理非以武力解決是已。」(39)羅素此言,是有感而發,有感於西方人不能心平氣和,愛衝動,動輒以炮艦政策解決問題。愛衝動,是處在「身文化」的淺化階段的性格特徵。歷史上的「淺化之民」,一般性情暴戾,處於一種粗野的文化狀態和生活方式,行為放縱,為所欲為。而一旦暴富,正如錢穆先生所說:「一旦處繁雜之人事,當柔糜之奉養,轉使野性無所發舒,沖盪潰決,如得狂疾。」(40)正因為蠻性難消,才往往發狂疾。何種狂疾?錢穆先生概括為兩端:「最顯見者曰淫酗,曰殘忍。惟其淫酗,故政治常不上軌道;惟其殘忍,諸胡間往往反覆屠殺,迄於滅盡。」(41)這是錢穆先生對五胡十六國時期胡人文化特徵的概括,其實適用於一切「淺化之民」。亨廷頓說,西方贏得世界,從來不是靠思想、宗教的優越,而是靠有組織的暴力。這表明他承認西方文化在精神道德層面上不是一種高等文明。近代西方人的巨大進步,還在於政治上了軌道。雖然西方現代民主制度本質上虛偽,畢竟有了遊戲規則,也算是盜亦有道。這些都是近二百多年來的事情。沃勒斯坦說:「在整個歷史上,大多數文明,尤其是中國文明,一直在阻止資本主義的發展。」他認為,西方基督教文明是在自己「最為虛弱的時刻」對資本主義「屈服」了,導致「我們從此都在承受資本主義帶來的後果」,所以他的結論是:「創立資本主義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文化上的恥辱。」(42)西方基督教文明是不是在自己「最為虛弱的時刻」對資本主義「屈服」,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發不可收拾,對此筆者有不同看法。其實不是「屈服」,更多的是「相通」,這裡不能細論。但是說「資本主義是一種文化上的恥辱」,是「一劑危險的麻醉藥」,(43)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在道德上,都是深刻之論。首先,恃強凌弱是一種人類文化的恥辱,這種恥辱隨著資本來到人間得到迅速放大,演變為擴張主義和帝國主義。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種恥辱發展到了極點。擴張主義(Expansionism)是個洋詞,中國古代叫「強凌弱,眾暴寡」,它是人性中源於動物性的一面,因此也是人性中最醜惡的一面。這是東西方道德公認的價值判斷。正因為其醜惡,弱者對強者的反抗自古就是一種不言自明的美德,以弱勝強更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偉大的政治智慧和優秀傳統。西方文明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地球上財富充分涌流,也空前地增進了人類福利;同時它也利用暴力、資本、現代科技和市場的強勢力量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災難和分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一個兩極分化的充滿不平等的等級制體系。南北分裂是當代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但是北方至今仍然是壓在南方身上的大山。正如一位西方的經濟學家所指出的:「發達國家恰恰在窮國最有希望使自己擺脫貧困的那些行業里,如農業和服裝,設置了最高的貿易壁壘。」(44)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南北問題不僅沒有任何樂觀的跡象,相反美國依靠自身強大的優勢地位,又在推動「文明衝突」,不斷將自己的意志不斷地強加給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諸種危機日益深重的今天,目的是不言自明的。亨廷頓列舉的八種文明中,除了日本以外,都是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的世界霸權維持了兩個世紀,進入21世紀,人類文明已經被美國帶上懸崖,到了毀滅的邊緣。約瑟夫·康拉德(Gonrad Joseph)說:「對世界的征服,如果你仔細看一看,就不覺得是什麼光彩的事了。它首先意味著從那些與我們膚色不同,或鼻子稍扁的人手中奪取土地。只有觀念能作為託詞,一種居於其後的觀念;不是什麼感情上的表現,而是一種觀念;以及對這種觀念的無私的信念——你可以把它供奉起來,向它膜拜,為它犧牲……」(45)其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一切都商品化了,最終導致人類精神的貧困化和墮落,而且這種趨勢難以回頭。西方在創造了資本主義的過程中也創造了自己的高尚文化、高雅文化,但是「高尚文化至少已被被商品化了兩個世紀,而且在最後一個世紀的後半部分,高尚文化成為各種企業有利可圖的產業——從文化產品的製造者到藝術家產品的包裝,規模極為壯觀。」(46)事情發展到「在最後的20年中我們看到抗議文化也被商品化了。人們需要付費來肯定自己的身份,人們需要付費來觀看他人怎樣肯定自己的身份,而且有人把我們的身份賣給我們。這就是一種版權文化。現在是光碟音樂生產者設法銷售光碟,而網站運營商則在互聯網上讓消費者免費下載這些光碟,雙方在進行一場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實際上沒有人贊成文化產品的非商品化。」(47)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這種由資本積累推動的文化商品化過程似乎是一條歷史的單行線,至今沒有任何回頭的可能。而人類文明和地球已經陷入深刻的危機難以自拔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再次暴露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流文化的危機,誰都能夠看到現存「率獸而食人」的世界體系正在加速解體。但是未來將會是什麼世界?「率人而食人」嗎?所以,歷史是在前進,還是在倒退?其實是前進中的倒退。正是在這裡,世人重新發現了中華文化的意義。西方文明走向衰落,也走進死胡同,出不來,其思想理論根源,也是政治根源中最根本的一條在於顛倒了人與物的關係。這是因為西方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不是人本主義,資本主義必然顛倒人與物的關係。本來文藝復興舉的是人文主義、人本主義旗幟,其矛頭所向是宗教的「神本主義」。但是在戰勝了宗教統治以後,人本主義輸給了資本主義,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家成為資本的人格化,工人成為資本的奴隸,兩大階級都失去了人本地位,確立的是資本的統治。資本主義以「資」為本,以追求剩餘價值為目的,把人降低為物,等同為物,人為物所壓迫和排擠。幾百年來,歸根結蒂,西方還是以物為本,不是以人為本,人成為物的奴隸。20世紀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以後西方的改革,出現了大批中產階級,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但是問題的實質沒有改變。人被物異化,幾百年直到今天,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版160年了,異化越來越嚴重,不能自拔。美國雖然一度位居霸主,思想上也是物的奴隸。現在霸主是當不了了,但是還想維持霸權,還是物的奴隸。現代文明社會隨著物質進步,人類本身越來越物質化,功利化、庸俗化、精神矮化和異化。物質社會、福利社會本來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服務於人類的。但是,由於人為的原因,人類不僅越來越無力控制物質,反而為其所控制,所主宰,人類已經不是主人,人的精神早已淪為物質的奴隸。如陶淵明所說「心為形役」。人類似乎越來越象一種生物,來到世上「瀟洒走一回」,吃喝玩樂一遭幾十年,哪來哪去。人的價值究竟何在?就是個酒囊飯袋?賺錢機器?一個能夠吃喝拉撒睡的臭皮囊?就象在現代銀行里,沒有人,只有客戶,而且客戶都不是人,而是一系列帳戶號碼。在醫院裡,沒有病人,病人如同壞了的汽車需要修理,醫生就是修理工。病人進門也不「望聞問切」,先開一摞單子化驗、照相,然後對號入座,分門別類,分別修理五臟六脾,實在不行就開刀換零部件(換心,換腎等等),照此下去,將來醫生可以為機器人所代替。當代人類最大的問題和最大的危機,就在這裡。根源在於人類社會本身為國際壟斷資本所統治。本來,當代人類和地球危機的根源很清楚,源於西方,源於資本主義,這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很清楚。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傾斜,後來竟至蘇聯解體,世界體系傾覆。於是20世紀以來確立的人類的價值體系、是非標準隨之顛倒。勞動與資本的衝突,階級之間的衝突,在「強資本弱勞工」的格局愈演愈烈的條件下更重新演變成針對非西方世界和有色人種的「文明衝突」了。背後掩蓋的是東西方利益的衝突和「黃金十億」贏家通吃的野心。2008年奧運聖火傳遞過程中的鬧劇,美國金融海嘯的醜劇,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都暴露出西方某些人自詡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極其偽善,不能讓人信服,更不能帶領人類走出危機。現在連西方進步人士也承認,這「地球危機」的本質是西方文明危機。西方文化尤其在亞洲行不通西方文化的一個特點是特別喜歡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滿世界傳教,幾百年樂此不疲。17-18世紀耶穌會士在華傳教失敗,最早證明了西方價值觀在亞洲行不通。至於近代歐洲人在東南亞和印度得手,完全是通過武力和欺騙,傳教也是武裝傳教。從全球看,西方價值觀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歸根結底是貧困、分化、混亂、衰落,而不是復興,這一點已經由非洲、拉美國家幾百年的歷史所證明,近年來再次被西方大力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所證明。西方價值觀至今在亞洲行不通,在西亞、中東行不通,伊斯蘭國家更與西方國家勢不兩立,中亞國家也不接受西方那一套。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說:「民主、人權等等西方價值觀完全是西方的東西,在亞洲並不行得通。不過日本除外。未來,西方價值觀也不可能在亞洲發揮多大的作用。中國有4000年的文明史,儒教和道教的影響至今。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21世紀的世界將是多種價值觀並存的世界。「西方人要想與亞洲和伊斯蘭文化圈的人打交道,就必須了解自身價值觀的源泉。雖然西方的價值觀一直被認為來源於基督教,但是基督教教義中並沒有出現民主、法制國家、人權這些概念。這些概念統統來源於『啟蒙思想』,是近二三百年形成的思維定勢。」(61)西方價值觀在亞洲行不通,有兩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一是土耳其,二是菲律賓。這兩個國家都實行了全盤西化的改革,結果都變成了「文明撕裂」的國家。倒是實行「半盤」西化改革的日本取得了成功。日本是最精明的亞洲國家。說日本精明,是因為它善於學習;善於學習,突出地表現為善於選擇。用亨廷頓的話說:「總體說來,日本經濟並未按照西方經濟學發展。」(48)另一位分析家說:「日本的經濟發展沒有遵循西方的邏輯,原因很簡單,因為它不是西方自由市場經濟。日本人創造了一種經濟類型,它的運行方式超出了西方觀察家的預測能力。」(49)中國學美國太多,學日本太少,特別是為新自由主義所誤導,沒有學到日本道路的真諦。日本學西方,歷來有自己的一套。所以日本既是獨一無二的西方發達國家,又是獨一無二的東亞國家。日本贏得西方的尊敬是有道理的,亨廷頓把日本文化視為當代人類文明的一種獨立的類型。日本做了中國文化一二千年的學生(從秦始皇派徐福東渡起,是兩千年;從日本派譴隋使、譴唐使算是一千多年),近代改換門庭,轉學西方取得成功,並不表明西方價值觀適合亞洲,而是表明東西文化可以融合。這不僅是由於日本實行的是有選擇的「半盤」西化、保護傳統的改革,還由於日本島國文化與西方國家的海洋性格相通。而戰後日本以西方價值觀在亞洲四處碰壁,更是西方價值觀在亞洲行不通的一個鮮活的例子。戰後日本重新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亞洲各國可以開豐田汽車,看松下電視,聽先鋒音響,但就是不買日本成為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的帳。近代日本成為學習西方文化的優等生,靠的是中國文化的底子。沒有這個文化底子,日本近代難以崛起。這一點日本人心裡門兒清,反倒是一些中國人糊塗。所以近代以來日本學習西方,不忘自己的優秀傳統,不但不搞全盤西化,相反極為珍視和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一點最值得肯定,也最值得中國學習。近代日本的成就至少打破了西方文明優越的神話。這是日本對亞洲的主要貢獻。日本文化被亨廷頓視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模式,除了地緣政治上的考慮之外,也表明西方對日本文化的尊重。日本文化的最大缺憾是缺乏原創性。正因為缺少原創,從中國學得的皮毛也愛如至寶,決不丟棄,所以傳統習俗保存最多,源頭多來自中國。可是中國既然已經沒有了,人家有,就是人家的。就東方文明而言,日本沒有原創之功,卻有守成之德。中國倒是有原創之功,那是祖先的,沒有守成之德,那是子孫不肖。中國古人原創太多,後人反不珍惜,棄如敝屣。近現代中國人對日本人罵不絕口,罵得有理。但是罵不解決問題,罵之餘,需要自省,需要向對手學習。學什麼,潑水不棄兒,此是最重要的一點。同時,也要看到,在日本驚人的現代化成就後面掩藏著嚴重的問題。在他們努力保持民族遺產和增強國勢的時候,如同胡適先生曾經指出的,日本人既保留了他們本土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也維護了那些不值得稱道的東西。後者諸如婦女地位低下、神道等,而更重要的是「軍人在政府中具有令人驚異的超憲法權力的地位。」(50)此為亞洲各國最值得警惕之處。日本文化缺少原創,所以日本人特有危機感,也特別好學。自己沒有,再不好學,不善學,豈不完蛋?又說日本人有謙德,與中國人相近。其實這是現象。唐君毅先生說,與中國人相比,「日本人的謙德有異。日本人由於自己的國家沒有獨創的文化,所以才謙遜,中國卻有自己獨創之文化。中國人無論談什麼問題,都有先哲可追溯。如胡適之先生講中國科學方法仍追溯至孔子。由此可見,中國人還是中國人。」(51)所以,日本人表面上風光,內心深處其實有隱藏很深的自卑感,原因就在這裡。自己原來沒有,故善於學習,再有點虛榮,有時候就不免借用中國文化冒充自己的文化。例如佛學的禪宗,本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是中國的特產。日本學者(鈴木大作)把禪學譯為「zen」介紹到歐美,於是歐美只知日本有「zen 」,不知中國有「chan」。日本由於海島文化的局限,領土狹小,支離破碎,資源貧乏,內心常有一種悲觀無助的感情,不能有中國文化博大的胸襟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而需要藉助於「神道教」。這樣一來,也就不大可能學到中國儒學的真義。不是不了解中國儒學的核心價值觀,而是不能付諸實踐,修己安人,更沒有將儒學作為立身處世和政治外交的指南,於是中國文化成為日本文化「殼資源」——流於形式,作表面文章,不是象儒家那樣真正向內用力,而是一心向外用力。表現為日本人的禮節,煩瑣而多虛文。日本歷代天皇的名諱,都有一個儒學的「仁」字,而近代日本對其文化母國,極盡戕害之能事,何「仁」而有?日本人內心崇拜強者,藐視弱者,實際是迷信物質力量,鄙視道德和精神的意義,完全是西方價值觀。所以,近代日本崛起,得益於學習西方,學習西方成為優等生,固然靠的是中國文化的底子。而日本文化能夠與西方文化一拍即合,順利嫁接西方文化,而中國不能,需要經歷百年的折騰,這是由於日本文化在精神文化層面與西方文化暗合,精神上相通。所以,近代與西方文化相遇,很快即能適應,奉行帝國主義文化,追隨西方走上對外擴張道路。相形之下,中國船大難掉頭,學得慢,學得艱辛,並不奇怪。不是中國人笨,而是中國人不放棄自己的價值觀。也正因為如此,待到中國大船掉頭以後,在努力學習西方的同時,走上自己發展的正確道路以後,必有無窮的後勁。這是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發展,日本對華優勢日漸消失的根本原因所在。近些年來,眼看隨著中華復興起步,日本對華的優勢漸失,內心極為焦慮,心態日壞,進退失據。日本侵華,明知理虧,又要硬來,就不得不使出小人伎倆,編出一套強盜說辭。例如污衊中國古代是「騙來騙去」的下等民族;說近代中國連「What is China?」都沒個定義;(52)日本侵華是為了宣揚王道,是「進出」中國;說日本佔領台灣是救台灣人民於水火;說南京大屠殺根本沒那回事;說日本侵略朝鮮是韓人向化,慰安婦都是韓國婦女、中國婦女「自願」;說日本侵略東南亞是趕走白人帝國主義;說日本戰敗投降是終戰;諸如此類的瞎話,編排至今。日本文化狹隘、偏執的性格非常明顯,對歷史拒不反省是盡人皆知的突出表現。如此連東亞都走不出去,要想做世界政治大國,如何做得?近代以來,日本的對外擴張戰略給亞洲各國帶來巨禍,也使日本幾乎遭到滅頂之災。以後隨著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日本舊病複發起來,又要走軍事強國道路,近年來乃一再挑起東海油氣爭端。東海油氣爭端,端在中日兩國對海上分界線的主張不同。中國主張按照國際通行原則,以大陸架自然延伸劃分;日本則要求在中日兩國之間以「中間線」原則劃分,而且以素來爭議極大的釣魚島為日方領土的起點。僅此以釣魚島為「日本領土」起點這一條,日本的野心就已經暴露無遺,事情的是非曲直就可以瞭然。可是日本自恃財大氣粗,有人撐腰,自說自話,糾纏不休,竟然能夠咬人一口,入骨三分。在這個問題上,日本的要害有二:一是以釣魚島的爭議為既成事實,這是自說自話;二是只糾纏地理,不顧歷史。這兩點都是罔顧事實。其實歷史是一面照妖鏡,是非曲直,一照即知。古代中國稱日本為瀛洲。直到19世紀中葉,中日兩國也「八竿子打不著」,既不接海,更不可能接壤,中間隔一個島國琉球。琉球位於日本九州與中國台灣之間,由三十幾個小島組成,歷史上同中國是藩屬關係。最後一個琉球國王尚泰,於1866年接受清朝冊封。不久日本明治維新,乃揮戈西向,琉球成為第一獵物。滿清當時雖然衰落,中國淪為西方半殖民地,也還知道維護尊嚴,與日本發生爭端。但日本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於1872年天皇強行冊封尚泰為日本藩王。日本對琉球的吞併至今沒有得到國際承認。二戰結束後,美國幾次提出將琉球歸還中國,蔣介石誤國,沒有及時回應。結果新中國成立後,美國變卦,不僅不再要求日本吐出近代以來非法吞併的琉球和其它領土,反將釣魚島非法移交日本。對此新中國從未予以承認,而日本卻以此非法移交作為與中國爭議東海油氣的依據,試圖一石兩鳥:不僅要與中國平分東海,而且等於要中國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歷史證明,中國與日本,話是說一衣帶水,其實日本與東海沒有關係,談不上與中國劃界。其所以釀成今日的爭端,完全是近代以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戰敗不吐出非法所得,現在又得寸進尺的結果。日本今天的做法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和政治根源。現在雙方在東海問題上達成共識,是中國從大局出發,雙方擱置爭議的結果。但是日本文化、政治的這個病源不除,早晚還是禍根。2004年9月有一個日本右翼大佬,到北京、西安、重慶、上海轉了一圈,回去後在日本右翼的一個高層會議上宣布了他的結論:從中日現代化進程看,日本已經失敗了,原因是日本就是靠拚命學習取得了技術優勢,用技術優勢享了100年的福;這個技術優勢本質上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彌補的,現在中國開始學習了;過去日本取得技術優勢的一大原因就是中國拒絕學習,後來又亂學;中國即使還會有小錯誤,但是已經走上了正道,在技術層面上趕上日本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已經不是什麼可能性的問題;一旦中日技術水平拉近,中國的天然優勢、地緣政治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中國就是亞洲之王。這段話有自知之明,也有真知灼見,一是看到中國經過百年奮鬥,終於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日本對中國的優勢正在消減;二是看到中國潛在優勢(不僅是地緣政治優勢,而且是文化底蘊的優勢等)正在變成現實優勢,日本不能與中國抗衡。這話李光耀先生也說過。日本之優於中國,在於先起跑100年,主要是船小好掉頭。待到中國迎頭趕上,厚積薄發,潛在的文明優勢逐漸顯現,則日本優勢盡失,不在話下。最近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說:「在思考日本的未來時,我想可以與德國進行比較。兩國都在二戰後取得了不可想像的經濟成就。最大的不同就是德國植根於歐盟,而日本卻孤立於臨國。我看這是以政治家為首的日本領導人對建立與鄰邦友好關係問題上努力不足的原因。在戰後與臨國建立友好關係這一點上,德國比日本要幸福。「日本經濟現在較之中國表現出來的先進性在20年後恐怕將變得毫無意義。在很長時間以來,日本都認為本國的經濟是處於優勢地位的,但這種優勢正在慢慢消失。」(53)所以,從歷史發展的趨勢看,最佳的選擇是中日和解,這是遲早要做的事。日本文化無法與中國爭奪道德高地,這是日本文化的根本局限。亞洲的道德高地早被儒家道家佔領,後來的佛家也落戶中國,這個兩千多年歷史形成的「文化氣場」根深蒂固,更被近代日本的「害鄰政策」夯實,沒辦法爭奪。日本連亞洲都走不出去,要成為世界政治大國,只有靠美國,同時走軍事強國的老路。美國掐著日本的命門,軍事上不可能發展核武器,軍事大國前景有限。靠美國這條路,靠得長久固然好,明顯已經靠不住,日本應當早為之計。這件大事,早做早主動;完做晚主動;不做不主動,就被動。被動以後,還是得做,但是籌碼盡失。長期困擾日本的一個地緣政治原因,在於日本領土狹小、破碎,孤懸海外,資源貧乏不說,說不定哪天就沉沒了,有一部日本電影叫《日本沉沒》,所以日本人心靈深處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政治焦慮。在日本右翼眼裡,怎麼想也只有奪取中國一條路,其實是思想僵化,不妨換一個思路。既然中日兩國血緣、文化、歷史上有這樣深的關係,有這樣深的交情,中國又是一個寬厚的民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日本痛改前非,兩國交好,中日都會有更美好的發展前景。日本「現代文化其實屬於中西之間的一個邊緣地帶。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其文化出了日本列島,在亞洲和以外的影響有限。戰後日本的政治捏在美國人手裡,經濟其實也是,一個廣場協議就把日本搞得半死。在21世紀的『文明衝突』中,日本文明被亨廷頓列於中華文明之後,這是何意?如果日本以為自己是世界經濟大國,在文明的衝突中可保無憂,可能就打錯了算盤。既然日本文明界於中西之間,畢竟離中國近得多些,根子也在中國。在當代文明衝突的格局中,中日文明有沒有唇亡齒寒的關係?中國衰落真的對日本有利?日本在西方人、美國人內心深處,究竟是同類還是異類?所以,處理21世紀日中關係,不光需要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還要有文明的思考,要有戰略眼光。關於文明的思考,比關於主義的思考來得深刻。」(54)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說:「日本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實現了現代化,現在仍具有活力,日本堪稱一種模式。世界從日本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過,日本處在變化最大地區的核心位置。亞洲在經歷很多世紀的繁榮後出現了衰退,現在又一次積蓄了巨大的能量並嶄露頭角。在國際社會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日本的作用極為重要。如果日本能與中國建立起面向未來的關係,那麼就可以解決兩國間很多的問題。希望日本能夠在地區發揮領導作用。」他還說,地區領導「應當有能力基於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建立新的關係。應當將傳統和現代、正統和獨創這些矛盾的事物統一起來。世界需要超越這兩種境地的能力。」(55)德維爾潘說,日本是一種模式,這樣說也可以。但是有學者根據亨廷頓將日本文明列為現存的八種文明之一,據此認為亨廷頓承認日本文明是一種「獨立的文明」,進而發表題為《日本為何成了獨立的文明》的文章。(56)為日本解釋。這是很可笑的,日本文明是一種類型,或稱一種模式,是一回事;是不是一種獨立的文明,是另一回事。所謂獨立的文明,基本含義是一種獨立發展的文明。所以現代西方學者的著作中,一般都承認西方文明不是獨立發展的文明,而是多種文明的聚合。更遑論日本文明?日本古代文明來自中國,近代來自西方,不是一種獨立發展的文明,這是眾所周知的,也不是什麼恥辱。日本文明的好處,在於善於學習,保留了傳統,嫁接了西方文明取得成功,進而在現代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模式。這與日本文明是一種獨立的文明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作者根據亨廷頓的一句話,差強人意,強加於亨氏,實際上是自說自話。這種話日本學者都不好意思出口,乃由一旅日學者代言,也是現今文壇流行的一種拍案驚奇。德維爾潘的這段話不長,卻包含著豐富的信息。筆者認為,至少可以作如下幾點解讀。第一,西方在金融海嘯引發深刻的文明危機和被迫承認世界進入文明轉型期的情況下,認為可以從古代向中國學習和近代向西方學習而取得成功的日本身上得到啟發,實際上是委婉地承認西方需要向東方文化學習。第二,稱讚日本是一種成功的至今仍有活力的模式,同時對日本寄予厚望。第三,這種厚望包含了西方人複雜的感情和內容。首先,這是因為世界重心在向東方移動,主要是向東亞移動,而東亞有若干國家,最主要的是在中國和日本之間,西方人認為日本處於核心地位。其次,中國經歷了很多世紀的繁榮,現在又一次積蓄了巨大的能量並嶄露頭角,這使得西方在同中國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特別需要借重日本,日本在東亞具有對西方特別重要的意義。再次,日本對西方的這種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一是如果日本能夠有效地牽制中國,以及日本如果能處理好同中國的關係,則西方在同中國打交道時會容易一些,也可以節約成本;二是如果日本不能有效地牽制中國,或者日本搞砸了同中國的關係,將可能拖累西方,至少會給西方在同中國打交道時帶來更多的困難。第四,希望日本能夠與中國建立起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較好的關係,日中關係的關鍵在日本,日本處理好日中關係,就能在亞洲發揮領導作用。第五,西方希望日本在亞洲發揮領導作用,日本應當有能力超越自己,建立新型的日中關係和地區關係。第六,全世界都需要這種超越「兩種境地」的能力。第七,總起來說,就是一句話:世界變了,西方需要處理好同中國的關係,希望日本做好「媒婆」。這是歐洲政治家在向日本喊話,希望日本能適應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實現文化和外交轉型。日本國內也有這種聲音,池田大作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有這種思想,這些都表明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成功的現代化道路已經面臨轉型。中日之間的關係,還沒有進入21世紀。世界文明轉型從根本上要求改變東亞各國之間的關係。在戰略上看不清形勢,認識不上去,行動跟不上,就要犯錯誤。近來朝鮮核爆導致東北亞局勢劍拔弩張,顯然有本地區以外的力量在製造危機,試圖引發東北亞地緣政治衝突。中日韓朝都是鄰國,擠在一起,利益攸關,不能做那種「聽別人(吆)喝,砸自己鍋」的事兒。讀懂西方文化,是為了在全球化中有所比較和選擇,不致迷失方向,也為了在「文明衝突」中穿上「盔甲」,自覺地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和弘揚,也為了增進中西方了解、合作和友誼,促進世界和諧。本章在精神層面分析西方文化,弊端說得較多,這在當前有其國內外的必要性和針對性。但是不等於在制度文化和成果文化層面都是如此,也不等於西方人都是魔鬼。文化是很複雜的事情,歐洲人也是優秀的民族,是文化上長進的民族,並沒有象古羅馬或近代西班牙貴族一樣貪圖物質享受,腐敗沉淪。近代義大利人最先暴富起來,在富豪巨室支持下搞起文藝復興。以後又流行興辦大學,在原始積累巨大財富的堆積之上,推動了教育科學發展,於是有工業革命,西方的發展如虎添翼。千百年的發展,財富的積累,精神的升華,西方許多人實際上超越了西方文化的局限,對精神價值的追求,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這與西方政治是兩回事。問題在於,當代西方政治被利益集團左右,試圖走古羅馬的道路。人類文明的出路只有中西文化交流、調和,這是勢在必行。對此,進入21世紀,隨著西方的衰落和多極化形成,愈來愈多的西方人已經取得共識。美國學者也呼籲跨文化和解而不是衝突。庫普乾說:「今日的主要大國應該尋求培養跨越政治和文化分裂線的共同目的感和共享身份感」,「美國需要開始在新興權力中心之間培養那樣的親密聯合體感、共同利益感和共同義務感。」(57)經過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國與西方文化有所融合,兩者已經建立起內在的聯繫。歐盟的成功得益於其戰略構思中將西方文化中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結合起來。西歐文化中也有理想主義(不是基督教的普世主義)的種子,否則不會產生空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這是當代老歐洲與美國的不同之處,也是歐洲的進步和光明所在。西方文化如能吸收東方文化,如同東方文化之吸收西方文化,人類就能實現文化創新和轉型。(四)看透美國有人說,美國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國家,也是中國人最恨的國家。這句話太誇張。其實,所謂一般人喜歡或羨慕美國,實際上是喜歡、羨慕美國富強和現代化生活方式,或受所謂「美國夢」的影響,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至於恨美國,這樣的人近年來開始多起來;無論愛還是恨,多數人並不真正了解美國文化。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都是基督教文化:同根同干,但是枝蔓不同,歷史不同,地緣政治背景和利益不同,宗教、思想、理論和主張也有不小的差別。從政治-文化角度看,戰後西歐國家滿目瘡痍,也有一個反思警醒的階段。美國則是後起的霸權,現在雖然霸權衰落,而且衰落起來也挺快的,但畢竟有一個過程。一般說來,近代基督教文化並不否認道德,所以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西歐就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又產生了大批優秀的思想家,特別是產生了一大批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優秀文學作品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到19世紀更產生了人類最先進的思想成果——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誕生標誌著西方文明走向衰落和分裂,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二戰以後道德地位在西歐有所上升,所以德國能夠對戰爭罪行進行懺悔。東正教一向賦予精神和道德以更高的地位,所以俄羅斯以「正教」自居,也能產生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深刻的思想家和列夫·托爾斯泰那樣偉大的道德思想家,更能產生列寧那樣偉大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美國文化中有歐洲傳統的影響,早期也有理想和很多好東西,例如也能產生馬克·吐溫這樣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但是美國政治為寡頭集團所控制,戰後20世紀美國的一切更走上了高度商品化道路,葬送了美國文化,也終將吞噬美國。古語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崩」不要緊,美國走了邪路,好東西被吞噬,惡勢力為所欲為,就成了現在萬人恨的美國。盎格魯-新教文化美國文化也叫盎格魯-新教文化。新教是歐洲宗教改革產生的基督教教派,基本思想與基督教一樣,也來源於猶太教。猶太教奉雅赫維為唯一真神,即上帝,基督教讀做耶和華,是同一個神。猶太教認為,猶太人是雅赫維上帝的「特選子民」(簡稱「選民」),因此特別眷顧他們,將迦南(今巴勒斯坦南部)作為上帝的「應許之地」賜給他們。這是猶太人與上帝之間締結的契約。北美洲原是印地安人的家園,但是歐洲人要鵲巢鳩占,於是根據《聖經》編排出一套說辭,以取得所謂合法性。最早登上美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乃對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了移植,也是一種「宗教改革」,就是加以選擇和「移花接木」的處理,逐步形成了盎格魯-新教文化。盎格魯-新教的基本思想是這樣的:「在17世紀和18世紀,定居的美利堅人都以《聖經》為根據闡述他們在新大陸的使命,聲稱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出使至原野』,要在上帝『應許之地』建造『新以色列』或『新耶路撒冷』。他們說,美利堅是『新天地』,『正義之家』,是上帝賜予的土地。」據說,這是美利堅人與上帝之間的「約定」,其實是假託上帝的名義,自我授權,將侵略殖民合法化、神聖化,這樣殺起印第安人來就理直氣壯了。人人盡知的,永遠無法抹去的一個歷史事實是,美洲原是印地安人的領土和家園,從歐洲越洋跨海而來的最早的白人定居者,現代美國人的祖先,屠殺了7000萬到9000萬印地安人,(58)霸佔了北美洲,這段歷史,是永遠無法從美國人心頭抹去的一片陰霾。胡適先生的弟子、海外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說,直到19世紀,在美國的法律中,印地安人都不是人類,而華人被蔑稱為「支那曼」(Chinaman)。在「排華法案」的欺壓下,華人是排在印地安人和黑人之下的,是「非人類之中的非人類」。(59)亨廷頓至今在「文明的衝突「那本書中還在說:「當時這裡是一塊空白的寫字板。除了可以殺掉和向西驅趕的印第安部落以外,這裡還沒有社會」。好一個「空白的寫字版」!印地安人不是人,他們的部落也就「不是社會」,自然「這裡還沒有社會」,邏輯也挺簡單。大部分美國人對「9.11事件」感到困惑不解,而有色人種比較容易理解,道理就在這裡。美國政治和「世界內幕」了解一國的文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該國的政治和政治經濟學。美國政治到底是怎麼回事?美國金融海嘯發生後,美聯社的一篇文章說:「歷史和統計數字都已證實的第一個結論是:在美國,資本主義的推動力不是總統和政黨來決定的,而是控制了美聯儲、華爾街、軍工企業和矽谷的經濟金融精英決定的。」這些精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前台人物,而是後台老板。「第二個結論是:美國的對內對外政策不是總統或政黨領導的,而是控制了白宮和國會的經濟金融利益集團,他們通過遊說者和活動家對政黨、議員和官員施加影響,左右總統的決定。第三個被證實的結論是:當競選塵埃落定後,民主黨和共和黨會停止互相攻擊,在制定保護經濟集團利益的國家戰略政策方面互為補充。」(60)最近,由著名美國經濟學家和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撰寫的《霸權背後》、《金融海嘯》、《石油危機》《糧食危機》和旅美華人廖子光先生(Henry C·K·Liu)撰寫的《金融戰爭》的中譯本出版,引起強烈反響。這些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資料和深刻精湛的分析證明了上述結論,讓讀者大開眼界,了解到一個真實的美國和世界。筆者有幸在本書付梓之前讀到這些書,它們不僅證明了筆者的基本觀點,增強了國人對中華文明信心,而且無疑將深化我們對比較文化、世界經濟與政治,特別是對當代中國有關問題的思考。另據一位近年來以一本非小說暢銷書《彼得伯格俱樂部》風靡世界的俄裔傳奇作家丹尼爾·伊斯圖林披露,當代美國最有權勢和影響力的人物戴維·洛克菲勒曾在1973年說:「無論中國革命的代價有多大,顯然它在製造更有效、更專註的政府管理上,以及在培育旺盛鬥志和共同意志上取得了成功……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實驗,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和最成功的。」(61)這是當代西方國際壟斷資本頂級人物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軟實力的高度評價。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被稱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範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是宣言的核心,而在今天其真實含義已演變為:以白人為核心的發財致富的自由(絕不包括有色人種);北美13州與英國宗主國的平等,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的平等;至於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平等,只具有理論意義,而在實踐上,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世俗化民主的政治條件下,富人與窮人之間的表面上的政治平等必將隨著財富實力的差別轉化為極少數超級富豪組成的寡頭集團對其他人的優勢(統治)和不平等,並逐漸將全社會(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樣)置於前者的統治之下。這是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的一個符合政治經濟學規律的基本事實。恩道爾指出:「在邁向前所未有的權力高峰的過程中,摩根和洛克菲勒利益集團玩弄了種種欺詐、謊言、暴力和賄賂手段,而他們幹得最出色的,是操縱金融恐慌。他們通過精心操控金融市場和銀行信貸所造成的每一次金融恐慌,一步一步將越來越多的權力集中在極少數自己人的手中,這個過程就是一小撮巨富的精英家族的權力增長過程。這些家族構成了美國的富豪貴族集團,或更準確地說,是美國寡頭集團。」(62)他說:「他們以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為楷模來運用權力和財富,形成了一個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的模式。」(63)「美國在1861-1865年南北戰爭和1879年的《重新啟用硬幣法》之後的經濟繁榮歲月里,湧現了一批商業大亨,他們用詐騙、賄賂政府官員和國會、貪污以及諸如此類明目張胆的做法,積累了巨額財富。」(64)而「權力越是如此集中,就越是需要美式『民主』的外包裝。」「新興的美國富豪和寡頭披著美國式民主的外衣、編造了「強悍的個入主義」這樣的神話,用來為他們的巨額收益辯護,掩蓋財富真正的來源。到19 世紀8 0年代末期,摩根和洛克菲勒已經成為強大的金融托拉斯巨頭,強大到可以控制美國的產業政策和政府政策。在他們的世界裡已經根本沒有什麼『民主』這樣美好概念存在的餘地。權力就是他們交易的商品。這就是用鮮血和金錢創造出來的美國貴族,不論怎麼看他們都和英國、德國或法國有頭銜的貴族一模一樣,而這恰恰是《美國憲法》所禁止的。這是名副其實的寡頭集團和富豪統治一一最有錢的人為一己私利實行的統治。」「有大約60個家族組成了緊密勾結的富豪財富網路......(他們)通過王朝一般的聯姻和公司的交叉持股,在20世紀初,控制了新興的美國世紀的所有產業和銀行機構。」(65)「在19世紀末期,這個寡頭集團由摩根和洛克菲勒以及經過他們允許人圍的少數精英所領導。」(66)「美國寡頭集團,跟它的英國前輩亦步亦趨,把觸角伸進國家立法和行政機構,大力收編州長,議員、法官、報紙總編甚至總統,為他們的私利服務一一這些事實是對美國模式的尖刻嘲諷。由寡頭集團和旗下的媒體共同煽動和觸發的那些戰爭,完全服務於這些寡頭的利益,尤論有多少天真無辜的美國年輕人將要戰死,他們一點也不以為意。」(67)馬克思的《資本論》科學地揭示和闡述了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中相對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的基本原理。相對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和成熟時期,雖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對利潤的瘋狂追逐,但是畢竟經濟危機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地產生的;但是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無論是私人壟斷還是國家壟斷,其實後者不過是兩種壟斷的「混合生長」而實際上聽命於私人壟斷),經濟危機包括其特殊形式的金融危機愈來愈有人為製造的因素加入其中,成為一小撮寡頭集團掠奪大眾財富和世界各國財富的手段。恩道爾說;「惡名遠揚的1893年恐慌實際上是摩根利益集團操縱的,他們的同夥是奧古斯特·貝爾蒙特,他們的目的是把白銀逐出流通,並且將美國的黃金更牢固地掌握在私人銀行手中。在操縱若干起金融恐慌的過程中,他們甚至得到了鋼鐵和鐵路的控制權,深人到美國經濟的核心」,(68)接著寡頭集團開始俘獲美國政府。他揭露,摩根於1893年通過擠兌美國財政部,開始「接管」美國的黃金儲備。「根據摩根和貝爾蒙特的指示,倫敦各家銀行沆瀣一氣,紛紛拋出了它們手上的價值好幾百萬美元的美國財政部債券,要求用黃金支付。」(69)「這樣一來,美國財政部的黃金儲備迅速耗盡。到1893年4月,自從1879 年恢復用金屬硬幣支付以來,美國的黃金儲備第一次下降到1億美元以下。至此陷阱已經設置完畢。」之後,美國財政部被迫「從以摩根公司為首的銀行辛迪加手中以高利貸價格買來」黃金。(70)轉瞬之間,美英金融寡頭聯手製造了黃金危機,造成「1895年美國財政部的黃金儲備又一次被耗盡」。(71)經過對國庫的反覆洗劫,「克利夫蘭總統大叫:『銀行已經套住國家的喉嚨。』他小心翼翼地沒有告訴不知情的公民,這些銀行套住國家喉嚨的繩索就是他提供的。」(72)「在這個節骨眼上,摩根公司、代表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奧古斯特·貝爾蒙特公司、洛克菲勒國民城市銀行的詹姆斯·施佩耶爾為首的銀行家辛迪加(又)出場了。銀行家辛迪加(再次)慷慨而又主動地表示願意將他們私人的黃金出售給美國財政部,但他們可是要賺錢的。」(73)於是,「克利天蘭總統委派摩根在華爾街上建立一家私人辛迪加,為美國財政部籌措價值6500萬美元的黃金,其中的一半將來自歐洲,並用這些黃全發行公債,使國家金庫恢復到實有1億美元儲備的水平。財政部的公債以極低的優惠價格獨家出售給摩根-貝爾蒙特辛迪加。然後,摩根將公債再次以很高的溢價轉售給地區性小銀行和保險公司:它在這個交易的兩頭都賺了大錢,而代價卻是犧牲美國經濟的健康。」(74)這是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導演的「救市」行動,被稱為挽救了美國財政部。「到了1907年,摩根和洛克菲勒金融集團已經準備好向美國經濟發起下一輪金融進攻,這就是後來被稱為『1907年恐慌』的金融危機。這是金融政變之前發起的最後一次攻擊,1913年他們將要發動規模最大的(金融)政變——通過1913年《聯邦儲備法》。在該法案中,懵懵懂懂的美國國會將自己本應該控制的印刷貨幣的這項權力,拱手讓給了私人銀行家財團。」(75)至此,發行美元,這個美國經濟的龍頭,也是後來世界貨幣的龍頭,就落到了美國私人財團手中。恩道爾的著作揭示了美英財團如何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30年代以來兩場世界經濟最大危機過程中所進行的種種幕後操縱,推波助瀾,相互勾結和相互爭奪,再次證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沒有過時,也深刻地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種種缺陷。西方建立的世界霸權已有兩百年之久,這期間西方財團,20世紀以來主要是美英為首的西方財團對西方各國乃至世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歷史終於將西方久已存在的「操縱世界政治的影子集團」浮出水面,有關的一切被稱為「世界內幕」。對此,兩本俄羅斯人的著作為我們開了眼界。其中一本是著名俄羅斯地緣政治學家、俄羅斯地緣政治問題科學院副院長瓦西里·列昂尼多維奇·彼得羅夫的專著《俄羅斯地緣政治——復興還是滅亡》(中譯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另一本是旅加俄羅斯人丹尼爾·伊斯圖林撰寫的《彼得伯格俱樂部》,中譯本由新星出版社2009年出版。俄羅斯人對近代歐洲宗教革命以來新興資產階級崛起的政治本質是這樣概括的:「在這當中發揮了特殊作用的應當屬於猶太人創立的共濟會,可以把它定義為西方『基督教-新教』上流社會與猶太教的秘密聯盟。這種聯合的基礎是金錢——猶太人作用的強大工具。特別是共濟會的政治目的在於保證猶太人平等,包括推翻君主政體,破壞天主教會的作用,使世界民主化。」而猶太人深諳一個民主政治的原理:新興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表面上人人平等,本質是有利於富人。俄羅斯人認為,從那時起形成的近代「世界的內幕」,成為「新時代的主要的發動機,它打著民主的幌子,借基督教徒(共濟會)之手在全世界秘密地推動這個進程。它極力使社會變得無意識,使其失去絕對的精神財富,因為只有在這樣的世界中金錢才能成為最高的價值,投資寡頭的真理才能成為唯一的『真理』。」(76)「世界的內幕」到底是怎樣的?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這首先是因為中國人相信人性善,結果近代遇到惡人,老是吃虧。改革開放以後,某些中國人忘記了豆是腥的,一相情願地「讓世界充滿愛」,片面地追求「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結果還是不免吃虧,吃大虧。其次,雖說是改革開放,書店圖書館充斥著英文這種「全球化」語言的著作,但是仍然是信息不對稱,只看到西方自由世界,看不到「黑幕」。俄羅斯民族性烈善飲。近年來俄羅斯飽受折騰之苦,如醉後之初醒,進行深刻的反思,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資料。瓦西里·列昂尼多維奇·彼得羅夫為哲學副博士,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和著名的蘇沃洛夫軍事學院,是俄羅斯著名軍事學家和地緣政治學家,其著作中所披露的資料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丹尼爾·伊斯圖林則持續跟蹤研究彼得伯格俱樂部長達15年,掌握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成為全球非小說類暢銷書作家。其書中所披露的資料與彼得羅夫著作完全吻合,而且更加系統、全面和詳細。為了嚴謹起見,這裡只引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的彼得羅夫的學術著作,加以轉述和引用,只作必要的評論。據披露,西方世界的政治是以極少數寡頭控制的,有著遍及社會各領域的,眾多分支機構的,多層次的,並以各種偽善的意識形態概念(包括自由、民主、人權等等)包裝為掩護的類似黑手黨式的組織。其主要的思想來源是建立在基督教教義基礎上的右翼世界主義,主張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融入一個由世界政府領導的統一的全球結構體之中,消除種族、宗教、民族、國家和文化界限,實際上是一個由美國領導的大西洋主義的全球化。俄國人稱之為一種「嵌合體」,按照東正教文化的解釋,它是一種獅身龍頭的怪獸,將兩種完全不可能相容的系統結合在一起,代表一種邪惡的力量。「所謂黑手黨式的嵌合體,可以概括地劃分為三個級別:全球的、區域的、地方的,或者也可以說是某個領域的。全球嵌合體是全球規模的地緣政治,表現形式是幕後的世界政府,諸如國際關係委員會(又譯外交關係委員會——引者)、彼爾德伯格俱樂部、三邊委員會式的世界主義組織,小圈子的『純血統』社會精英,世界銀行家、資本巨頭,某些國家的高層領導等等,以及所有無論如何都受他們控制的各民族、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世界。這個黑手黨有自己的國會,它可以控制聯合國,有海牙法庭式的司法機構,有俯首帖耳的世界大眾傳媒,有以北約為代表的軍隊,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之類的金融機構,還有可以凌駕於民族和國家之上的其它監督和權力機構。」(77)該學者認為,20世紀末俄羅斯也形成了這種「最歹毒最危險的嵌合形態」,成為其「地方性嵌合體」,「只要看一下把國家財產違法私有化的主人們,俄羅斯金融業、掌握石油、天然氣、能源和大眾傳媒的寡頭們,還有那些代表著俄羅斯『文化』的人們就足夠了」。作者認為,「認識黑手黨與國家政權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應當指出,這一機制是通用的。遺憾的是,無論是在全球,在地區(國家)、當地條件下,還是在可以觀察到的歷史時期中,這一機制運作得都非常成功。總之,今日俄羅斯的強勢等級和弱勢等級是由政權正式和非正式的組成部分之間的權力分配的相互關係決定的。簡易的示意圖是這樣的:國家的正式組成部分越是高於非正式組成部分,那麼國家就會越強大。俄羅斯是一個弱國,因為它是靠一種非正式的組織來實現現有權力的,這一組織正在改變和毀棄蘇俄傳承下來的國家傳統。」(78)這裡,作者的觀點顯然受到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遭遇的那場空前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的強烈影響。顯然,某些正在加速衰落的國際勢力妄圖在中國重演前蘇聯的故事。世界主義的思想很早就有,有世界主義才有冷戰構想。二次大戰以後,隨著美國成為西方世界霸主,美國也就控制了西方的思想和戰略,成為世界主義的司令部。20世紀先後存在的國際聯盟(1919-1949)、聯合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至少在相當程度上成為推行世界主義的工具,但並不是其自己的機構。20世紀中世界主義組織有自己的機構,多具有保密性,而且經常變換名字。西方輿論界只是在不久前才得知世界主義的三個主要組織機構。這些組織屬於非官方性質,卻有強大的政治背景和影響力。它們與官方組織的區別在於有很大的研究、設計功能,注重實效,擺脫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程序。第一個組織機構即「國際關係委員會」(英文縮寫為CFR)。它的創始人為美國最大的銀行家摩根。該組織從事全球範圍內的美國戰略研究,最終目標是實現全球一體化和建立世界政府(也稱全球化政府)。該組織成立於1921年,名為「世界卡爾涅加基金會」,參與其中的政治家不僅「德高望重」,且對世界未來均持世界主義觀點。該委員會的大部分成員也是蘇格蘭共濟會的高級代表,所以一般可以認為,他們的地緣政治方案具有某種神秘主義的內容。第二個組織機構叫彼爾德伯格俱樂部,1945年成立,以荷蘭某城市一家旅館命名。該組織聯絡分析家、政治家、金融家和知識分子。該機構由來自國際關係委員會的美國成員,被視為美國在國際上的分支機構。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世界主義組織機構叫「三邊委員會」,1973年由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建立,旨在大西洋主義和美國領導下,將在技術和市場等領域領先的三個地緣政治空間聯合起來。所謂「三邊」具體指:第一,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在內的美國空間;第二,歐洲空間;第三,由日本控制的太平洋空間。三邊委員會由國際關係委員會和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美國人領導,總部設在美國,另有兩個分部設在歐洲和日本。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和三邊委員會最重要的領導人是國際關係委員會的高級成員、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戴維·洛克菲勒。有資料顯示,他是世界政府首腦。此外,掌握世界主義方案的核心人物還有地緣政治家和大西洋主義戰略家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和亨利·基辛格。(79)所有世界主義方案的基本方針都是在西方的「人道主義」、「民主政治」等價值觀的庇護下,向世界一體化(全球化)過渡。上述組織機構就是要通過分析家、政治家、金融家、知識分子、媒體工作者等各方面精英的共同努力,為在全世界推廣這個世界政府的世界主義方案。為此必須「克服」所有試圖在全球化面前保持自己民族「特色」和國家獨立自主的力量,這顯然包括中國在內。所以,美國太需要在中國搞「顏色革命」了。近十來年,俄羅斯的硬實力有所恢復,軟實力也在恢復。官方雖然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俄羅斯共產黨還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仍是一派力量,在社會上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帶有東正教色彩的俄羅斯地緣政治學的興起,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理論工具。黑幕畢竟只是黑幕,不完全是政治現實,而且已經失敗。亨廷頓作為美國右翼有影響的思想家也不得不承認,西方的霸權已經終結,西化已經完全失敗,美國霸權不得不後撤。按照亨廷頓的理論,霸權的衰落突破一定的點之後,都有一個從加速度到崩潰的過程。事實上,無論由美國控制的全球空間,還是「由日本(代表美國)控制的太平洋空間」,都只是一種臆想。世界已經進入文明轉型時期,客觀上要求西方國家包括美國也相應地實現政治轉型和文明轉型。進入21世紀,世界在文明上向東看,在政治上向左轉。世界在呼喚孔夫子,在呼喚馬克思。美國文化不能產生為世界治本的馬克思,但是至少能產生為美國治標的羅斯福。奧巴馬只是比小布希多一點「巧實力」,本質上還是小布希,絕不是羅斯福。(完)關鍵字: 西方 美國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烏有之鄉 http://www.wyzxsx.co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美媒:梁彼得的審判和亞裔美國人的「特權」
※【互動】川普當選後:中國射衛星 美國掉飛機
※美國研究稱母體內多待一兩周嬰兒智力發育更好
※法媒:亞投行進展順利 美國亂了陣腳需調整|投行|美國
※美國搬家必須更新地址,否則後果很嚴重!改地址checklist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