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願意借錢給窮親戚,銀行也不願意借錢給農民
「你會借錢給窮親戚么?」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一部分人果斷說NO,一部分人略作沉默,還有人會換一種回答方式:「我救急不救窮」。
說NO的十有八九被傷過。保持沉默的其實心裡也在說NO,只是怕直接說出來影響自身慷慨大方的形象。而「救急不救窮」的說法,會得到普遍的認可。
再說的明白一些,出借或貸款,最起碼要看是否有償還能力。貸款通常會參考「身收工住」等材料。而我們民間的借款,同樣不是做慈善。拋開面子問題不說,至少也應該考量借款人的相關信息,以評估其還款能力和道德風險。
具體說來,我們如果借錢給別人,需要考慮對方的工作性質及收入穩定性,這關係到對方有無穩定現金流作為還款來源;我們還需要考慮借款資金的用途和借款人的經營狀況,以判斷我們救的是急還是窮;另外對方的誠信習慣或者說信譽口碑也很重要,這一點很多人深有體會。
如果這幾項因素都沒有問題,相信大家對於借款給這樣的親戚朋友也不會太抵觸,只不過很多向親朋借款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問題,以至於讓人擔心本金會否打水漂。農村金融市場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也是類似的,以至於很多銀行出於自身資金安全考慮,將廣大借款農民拒之門外。
農民償還能力的評估
對於農民的償還能力,我們不妨仍然從三個角度來評估。
工作性質及收入穩定性:
農民這一職業,說來也穩定,主要是種地、養殖。種地這份穩定的工作,不能保證穩定的收入;而養殖受市場波動和病害影響嚴重,更不能保證穩定的收入。此外,很多農村青年選擇外出務工,收入仍然不穩定,而且成為流動人口後,借款後的道德風險驟增。所以,農民與農民工,天然的就難以成為優質的借款人。
資金用途和經營習慣:
這裡我們不黑農民伯伯,但是農民的借款多數都是源自長期的收入低下和經營不善,這樣的借款貸款,多數難以增強其造血能力,更像是扶貧救濟款。
誠信習慣:
中國傳統農村,是一個小範圍熟人社會,熟人社會運行的基本是道德規範。這個道德規範自然包括欠債還錢這一基本條款,所以在農村熟人社會裡,誠信習慣基本是可以得到保證的,道德風險並不高。
然而近三十年來,城鄉壁壘鬆動,人口流動加劇,農村的熟人社會也就被逐漸打破了。
人們在城市裡需要靠法律規範來約束行為,而不再顧忌傳統鄉村道德模式。但當打工者由城市流動回農村後,既不受城市裡的法律規範約束,又拋棄了農村的道德規範,也就意味著失信成本很低,違約賴賬行為將大幅增加。於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信用環境出現了,這導致目前農村誠信習慣逐漸流失。
通過上述幾個關鍵指標的考量,我們發現,現在農村的信貸環境,真的不樂觀。儘管農村金融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目前統計出來的盤子至少3萬億。但真正調研後,很多機構都望而卻步,原因就是這樣的環境很難下手。目前,阿里京東兩巨頭已開始起步涉足農村金融,但主要精力還是在做數據、模型分析。
農村產業結構與城鎮化分析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向進軍農村市場,首先你得清楚目前農村的現狀。
農村的窮,在於產業結構落後:
根據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56157萬人,佔總人口的42.9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74471萬人,佔總人口的57.01%。
農業人口規模巨大,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農村生產力難以解放的根源。大量的勞動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農業難以實現集中化,規模化。大量的勞動人口被土地束縛難以得到解放。這也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農村金融市場難以打開的重要原因之一。
農業生產難以實現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到的主流,農業產業化嚴重滯後,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大規模金融需求被長期壓抑。
這就導致農村的金融需求小而分散且將面臨更嚴重的壞賬逾期率。僅靠農村金融政策的的利好,很難從根本上改善農村整個金融市場的格局。
城鎮化是關鍵一環:
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最大利好,就是解放大量的農業人口,把農業人口從農業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從事其它產業的生產活動。一方面,可以推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土地集中化管理,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只有當農業生產完成了集中化產業化升級之後,農村的金融需求才能得到很好的釋放,同時農業完成產業化升級也一定程度上能夠提供更多的優質債權項目,確保放貸機構的權益。另一方面,農村城鎮化過程中農業人口被釋放之後,同步也會延伸出更多的金融需求,例如,家電;餐飲;消費類的購房;生產類的開設小超市等等。
合理的金融需求得以放大,金融服務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相輔相成,才能夠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場。
另外兩個障礙
風控成本:
我們知道,銀行本不情願做農村市場,特別是農民個人的借貸業務,原因就是成本。銀行花費同樣的成本,對大企業可以放5個億,對鄉鎮企業可以放500萬,而對農戶只能放5萬,如此高成本的農村小散業務,任憑政策再怎麼傾斜,也難以吊起銀行的胃口。
農村信用貸款前面已經分析了,多數農民並非優質借款人。而農村抵押貸款同樣也有自己的難題。農村的房產,估值比城市房產低很多,而且一旦形成不良,其處置難度卻又非常大。農村的動產,價值更低,且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的登記機制。且上述抵押物的估值,難以給出統一的標準,更增加了評估成本和風險。這樣的現狀,從傳統信貸文化角度看,簡直沒有任何「抓手」,而且成本很高。
互聯網肯定是降低這一成本的利器,但互聯網在農村的應用同樣需要教育,而且與真正的借款人存在匹配的問題。
匹配:
舉個例子,農民貸款購買奶牛或架子牛育肥,這是一筆良性的貸款。但這樣的農民,能夠獨立搞定網銀插件和手機銀行的寥寥無幾,更不要說正確使用和信任互聯網工具了。反倒是一些農村青年有這個能力,但是這些年輕一代更多的會選擇外出打工,或留在農村從事低附加值的工作,甚至待業。試想這樣一幅畫面:一位鄉村沙馬特,利用APP申請了一筆小額信貸,你認為他會這筆錢給家裡買牛,還是拿到網吧去玩遊戲呢?問題就在這裡,真正有良性借款需求的農民,很少會使用互聯網工具,教育成本很高;而觸網一代卻蘊含了大量的劣質借款人。
互聯網金融 金融政策可堪大任否?
互聯網金融:
藉助互聯網的手段,資金能夠快速、高效地在全國範圍調配,農村金融的似乎看到了一線生機。傳統的農村金融服務主要依靠各地的農信社、郵儲等傳統的金融機構,但是這類型的機構本身在業務覆蓋面上還是不足的,難以真正滿足農村的金融需求。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開始有一批互聯網金融企業涉足農村市場,宜農貸、愛財狼、翼農貸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都是專註於農村金融的市場的。
但是,不管是傳統的金融機構還是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都將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農村金融市場本身是無法接受較高的資金成本的,未來平台在盈利能力方面會承受較大的壓力。
金融政策:
隨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據有關機構測算,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市場空間可達280億元,加上農村宅基地和農地使用權的確權,市場空間有望達到千億元。這也使得「兩權」抵押融資成為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一個突破口。
但是,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僅靠單一的金融政策是無法徹底解決的,還需要從各個方面提升農業的產業結構。只有實現農業產業化進程,才能夠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真正釋放。
金融政策創新思路分析
發展農業金融保險:
我國當前金融市場增在不斷完善,金融競爭也日益激烈,當代農民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
然而農村金融服務產品目前還相對單一。發展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產品,根據當代農民的需求,不斷創新,是農村金融政策下一步會重點考慮的方向。這其中,發展農業金融保險,為農民的農業進行保險,並實行保費補貼,從而有效地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
同時,險資的投資渠道再未來有政策配套的前提下,也必然會逐步滲透進農村市場,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環節。
農村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降低:
參照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一些做法,培育農村新型金融服務機構,鼓勵、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或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信託公司,將會是農村金融政策另外一個側重點。與此同時,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法律法規、地方性規章和制度,打破農村信用合作社壟斷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的局面,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的競爭力和活力。
此外,根據農村經濟的特點進行市場細分,針對鄉鎮企業、農村居民戶的不同需求,採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策略,不斷拓展金融服務業務的範圍。同時,對於農村大部分人不太熟悉的代理、租賃、理財、諮詢、擔保等業務,進行大力宣傳推廣,並配合相應的金融服務機構的設立,也是農村金融創新之路的一個方向。
諮詢范觀點
說到底,農村的直接問題在於窮,根本問題在於落後的產業結構。
政策,更多的還是要從扶貧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
金融機構和提供金融及信息服務的社會企業,都是要逐利的。任何金融政策,如果最終不能滿足企業這一訴求,也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
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風險對價。而金融又是一個風險後置的行業。目前的農村,信貸環境並不理想。想在農村金融市場有所作為的企業,要麼具備卓越的資金優勢,要麼具備縱深領域的行業資源優勢。至於那些不了解農村,盲目空降的企業,小心農村道路滑,信貸套路更複雜。
每周重新思考一個金融話題,本周話題:【農村金融】,掃碼加入群聊,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聊一聊「農村金融」那些事兒。如果滿群,您可以加我們的管理員微信(rhyiee),請備註本周話題【農村金融】,不備註者將不予通過,通過後不要著急,我們將統一拉群。
推薦閱讀:
※【一點資訊】這樣的「紅薯」是致癌的,千萬要少吃,趕快告訴給親戚朋友 (Yidianzixun.com...
※關於勸酒文化和一種我不喜歡的親戚
※明星複雜的親戚關係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那些婚姻帶來的親戚:小姨子小姑子、小叔子小舅子,都被玩壞了
※管好你的嘴,別做那個令人討厭的親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