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達76%
(2015-10-20 02:00:00)
10月17日是中國第二個「扶貧日」、世界第23個消除貧困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如何評價中國的減貧進程,又如何評價中國為實現2015年後發展議程的承諾?中國在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接下來的減貧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對此,記者專訪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文靄潔(Ms. Agi Veres)。
記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6億多人口的脫貧,並提出到2020年農村7000萬貧困人口脫貧、所有重點縣全部減貧摘帽的目標。那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如何評價中國的減貧進程呢?
文靄潔:中國在扶貧開發工作的進展對於全球減貧進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中國外交部與聯合國駐華系統聯合發布的《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年)》報告中指出,中國提前完成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1——消滅極端貧窮和飢餓,1990年到2011年,幫助4.39億人擺脫貧困。除此之外,中國還完成了多個千年發展目標,包括普及初等教育,飲用水安全衛生和降低兒童死亡率等方面。
雖然有包括孟加拉國、馬拉維和巴西在內的20個發展中國家也完成了千年發展目標1,但同中國相比,這些國家的總體規模要小得多。據估計,至今為止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率達到了76%。
這些成果歸功於中國政府的重視。比如,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政府開始推行全國減貧措施。1994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減貧計劃——《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出台,該計劃明確闡述了減貧目標、面向人群、具體措施和截止期限,幫助8000萬人口擺脫貧困。自2000年以來,又制定並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除此之外,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是一個非常特殊也極為關鍵的政府部門,負責組織實施並鞏固扶貧工作。這類政府機構在其他國家很罕見,這也反映出中國對扶貧工作的重視程度。扶貧款項連續增加、更優惠的政策在不斷地實施,這些都為實現中國國富民強創建了一個更加便利的環境。
在過去的30年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通過諸如與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合作等手段,採用全面的、創新的途徑,向中國提供援助,直指貧困問題的根源。比如,早在199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49個縣,17個省及自治區推行小額信貸。目前我們依舊在向貧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援助,並推行更創新的途徑,包括信用合作社、代理銀行和手機銀行等,其中有許多途徑是專門面向少數民族女性開設的。
中國不是個新帝國主義國家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10月16日刊登題為《中國是一個防禦性大國,而不是新帝國主義國家》一文。作者為格蘭特·道森。文章稱,歷史和政治有時會重演。從全球視野來看,似乎可以說人們進入了新的帝國主義時代,不過這次重要的大國是美國和中國。然而,儘管在表面上讓人回想起數世紀前的歐洲帝國主義時代,但中國的對外政策應該被視為防禦性的。美國已經將戰略重點轉向亞太地區以遏制中國,並同該地區的一些國家打造安全關係。兩國捲入了存在競爭的亞太自由貿易計劃以及開採非洲自然資源的計劃。開採非洲自然資源的計劃是所謂的新一輪「爭奪非洲」行動的一部分。
文章稱,與此同時,中國在獨自推動在中亞建設新的經濟走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最重要的倡議——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目的是將東亞與歐洲經濟體連接起來。
這跟以前的「帝國」模式有相似之處。英國曾經擁有一連串設防堅固的港口,以確保通往印度的路線安全暢通。中國則正在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吉布地等地建設港口等設施,以使海上絲綢之路變成現實。此外,中國到西班牙的貨運班列也於去年全線運行。最近有報道說,一家有中國背景的企業買下了西班牙的一個廢棄機場,並可能將其用作航運中心。
這裡提到的(歷史)重演對於國際關係學者和學生們來說是合情合理的。作為這個領域最偉大的理論家之一,肯尼思·華爾茲認為,國際體系有一些超越時間的一貫特徵,其中最重要的是無政府結構。在他看來,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導致各國相互競爭,這是衝突發生的原因之一。
文章稱,中國看起來可能正在塑造全球帝國主義競爭的新時代,但表象可能是具有欺騙性的。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唐世平認為,國際體系正在向在無政府狀態下戰爭不再是各國必須選擇的層次上進化。他認為,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國際體系從一開始就在進化。這種進化性的改變是內源性的,即是由國際體系的內部因素造成的。
文章稱,當前防禦性的國際體系正在進化為一種在制度上更加基於規則的體系。攻擊性的國家仍然存在。唐教授說,從成功征服的減少和小國的存在上,可以找到人們生活在一個防禦性體系內的證據,在帝國主義大國存在的好戰世界中,小國不可能生存下去。各國認識到成功征服是不可能的,這種嘗試將受到懲罰甚至是重罰。從這一國際政治進化的角度才能正確理解習近平的對外政策。
文章認為,中國仍然需要權力、尊重、領導地位和話語權,以使中國元素能夠進入國際規則。防禦並不意味著消極或軟弱。
文章稱,雖然如此,中國領導人知道中國必須艱苦奮鬥才能支撐未來的增長,而且中國不可能坐享一個好的國際體系。因此,儘管奉行積極的對外政策可能要付出一些代價,但中國仍強調雙贏、合作、和諧和「亞洲一家」。
文章稱,中國強調雙贏,是因為這是中國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出口國之一,並在去年成為資本凈流出國,它需要與世界其他國家密切合作來提升國內繁榮、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和平合作與雙贏是一致的,而且中國希望這也將成為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基礎。
我的更多文章:
推薦閱讀:
※中國古典傢具欣賞系列-椅子
※鄭永年:以開放促改革:中國的特區
※譚浩俊:正視貧富差距拉大對中國未來發展帶來的挑戰
※公然叫板中國!美日澳之後,他們也放話要組團鬧南海
※中國歷史上十大斷案高手之八: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