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七中《新課改實施中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研究》

結題報告長樂七中 教務處 教科室內容摘要:本課題是我們長樂七中2005年度申請實施的福建省級課題,經過差不多一年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我們課題組成員從多層面、多層次對課堂教學實施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進行深入的探討,初步了解了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的的涵義、基本要素、實踐意義及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初步建立了我校新課改實施中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從組織實施體系來看,從學校教務處→教科室→教研組→備課組→教師→學生;從確定課題研究領導班子到課題研究小組,由初二物理科在初二班級和高一語文數學英語在高一班級試點,再推廣到其他各個學科及全校各個班級。從教學組織體系來看,無論在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評價的目標和方法、教學空間的拓展等方面,都基本改變了以前「滿堂灌」教學形式,構建了有利於發展學生潛能和創造性學習的開放的教學體系。關鍵詞:師生互動 同伴合作一、「新課改實施中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研究」課題提出的背景新課改己在我市農村中學全面鋪開,然而教師在陳舊的教育觀念的基礎上, 「滿堂灌」 ﹑「填鴨式」教學還是普遍存在,呆板的課堂組織形式﹑單調的教學方法﹑固定的師生角色等,所有這些都造成直接的顯性惡果:課堂依然成為教師完成教案設計的獨角戲的地方;課堂上教師拚命的講﹑寫﹑問,學生被動的聽﹑記﹑答,學生依然在課堂上無精打采,做小動作﹑有的乘機睡覺等;隱性惡果是: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者」還是不知不覺地淪喪為課堂的「獨裁者」;學生還是成為課堂上的「配角」或「傀儡」,最後還是知識的「容器」和解題的「機器」,這種現象大大抑制學生潛能的發揮,造成學生成績分化﹑學生流失,不僅嚴重違背新課改的注重全體學生髮展的重要理論,也無法與當今世界教育發展趨不相吻合。同伴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早在20世紀 70年代初就興起於美國,並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並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國也出現了合作學習以及師生互動的研究與實驗,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由此可見國家決策部門對合作學習的重視。 (摘自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合作學習、終身學習,已經成為當今人發展的重要理念。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觀念,將深刻地影響、引導著教學實踐的改變。新課程特別地關注課程學習的內在化過程,並以此作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同時它也轉變了以獲取知識為目的的課程觀念,反而強調培養現代人的資格。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更新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的教學策略,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自覺地運用嶄新的、合理的教學觀、教學方式去面對課堂、面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雖然素質教育實施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從本質上講,我們目前的中學教育教學帶有濃厚的競爭色彩。老師、學生都視學校是一個競爭的場所,每個人都想勝過他人。這種教育是一種競爭教育,它把一個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在這樣一種學習氛圍中,學生們養成的是一種被扭曲了的競爭意識和與之相應的利己行為。他們大都缺乏合作意識,更少有利他行為,缺乏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基本技能。這種狀況與我們所處的需要合作意識與社會需要互動的時代甚不合拍。尤其是獨生子女占相當比例的今天,這種狀況就更加令人擔憂。而同伴合作學習將合作、競爭、互動和個人行為融為一體,並進行優化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學規律和時代的需求,是對傳統教學的單一競爭格局或情境的一大變革。我們長樂七中一直以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堅持「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理念,作為福建省教科研樣板校,我們在教科研工作上從不甘落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在思索如何解決「教師一相情願的教叫苦連天、學生漫無目的的聽昏昏欲睡」的不正常現象,極力想達到一個「其樂融融」「教學相長」的理想狀態,這些也為我們課題組開展課題研究「新課改實施中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研究」創造條件和思想準備。二、「新課改實施中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研究」課題的理論依據當今時代,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 ,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學活動的開展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是否是主動的、積極的、活潑的、互動合作的,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否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否有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建構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一) 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把學習看成是在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世界裡,通過自身的學習,提高效率。內化、重組、操作和交流主動進行建構的過程,這就表明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建構主義學習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思想,讓學生積极參与課堂教學,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構活動具有社會性,學生通過小組互助學習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識。同時,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真正是一個指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體現了現代教學論的觀點。(二)以「合作教育」思想為指導,為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營造和諧有序的課堂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期是一個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初中教育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幫助少年起飛」,要給少年獨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導,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在情感體驗上也要滿足他們交往與歸屬的需要,因為學生在人際關係系統中的地位與其學習積極性存在著聯繫,這種需要和聯繫對個體具有重大的意義,會影響他積極的學習動機的形成。「合作教育」的核心正是要求在教學中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生生合作的人際關係,排除強制手段,使學生在和諧平等的氣氛中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並獲得發展。教師應在與學生的關係中成為他們學習生活的參與者,弄清他們的企求和願望,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法,使課程標準規定的要求成為他們自由選擇的對象。在參與學生學習過程中,要求教師不僅要因材施教,更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尊重與理解他們感受的基礎上加以指導,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健康發展。(三)以培養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能力為突破口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師生交往作用得以實現的認知活動,是學生有動機、有目標、有策略並形成一個在間接知識、智力能力和個性心理諸方面彼此聯繫和影響的心理結構。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掌握學習的策略,提高學力。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同學更好地合作,不斷地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四)群體動力理論人們結成的群體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不斷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過程中,群體之間的目標、規範等不僅影響群體成員的個性發展,而且影響群體發展的水平與群體績效。能否選擇適當的策略並正確應用,這是能否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達到指定目標的關鍵。初中時期學生已自發掌握許多策略,但他們不能有效地運用。教師如能予以清晰指導,學生就能利用這些策略來改進(五)「互動合作」的內涵1.「互動合作」的意義與目標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是現代課堂的教學四要素。它們之間形成了立體的信息交互傳遞與交流加工的特殊的網路。在此網路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互聯互動.互相促進.友好合作的關係。它們之間的合作以情感互動為前提,具有情緒.情境.與情感上的調控和交互影響的特徵。教學四要素之間的互動合作直接影響其它元素之間的互動合作頻率及效果,在學生的探究學習中更有利於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建構主義認為教學四元素最終必須以情境.協作.會話.意義等進行建構,才能使教與學達成和諧的發展,才能使學生的元認知監控得以形成和完善。而在這四大要素的學習環境中,協作是各要素之間的聯繫橋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把互動合作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新模式加以對待。互動合作就是要求教創造教與學的情境,設計結合教學要素之間的會話,在互動合作的橋樑作用下,讓學生主動在情境與會話中進行積極的知識和意義上的建構,互動合作是一種教與學的模式,更是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材.學生.媒體之間的互動與協作頻率,在各個學科的教與學中都很高,各種教學素材.實驗.社會與生活中的現象與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等都離不開互動與協作。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採用互動合作式的教學,藉以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建構互動合作式教學,有利於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媒體之間的信息交流,使信息的整合調控到最佳的效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各種素養和能力;互動合作式的課堂教學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能使他們有效利用現有學習條件.身邊種種現象.和現代先進媒體為學習服務,能培養學生的交際與交流能力,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與技巧;互動合作式教學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能使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信息情感的互動交流。互動合作教學的根本目標和宗旨,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交際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生動活潑,促進學生在良好的互動的友好氛圍中自覺進行認知和意義建構。2.「互動合作」教學的策略和原則:(1)策略:1).互動合作式教學的主要特徵:(1)適當的知識探索與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和軸線。教師.學生.媒體和教材四元素之間的互動,均要以此為最終的歸宿和出發點。互動與合作的前提就是要保證其目的是為了探究一些問題,並通過這種探究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2)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互動探究的台階,步步互動,層層推進,合作認識,共同發展,同步提高。教學中的互動目標的設計,要體現學生的認知及發展層遞關係,緊緊圍繞一個探究主題,創設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相符的問題情境,認知難度.合作技能,教師在教學中要時時調整互動的策略,並能授予學生一定的合作技巧;(3)互動合作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關注學生的探究認識過程的調控,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勇氣,並使之在互動合作過程中將認知的內容內化為學科素養,外化為能力和機智;(4)互動合作過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管理者,必須保證學生自主性的有效發揮。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和協助者,師生之間是一種合作與互助的關係;(5)互動合作式教學要求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互動合作氛圍,不能搞分配製和強迫服從,學生之間的友好合作必須以自願為前提,自由組合,自主發展和自由交流;當然,在必要的時候我還要採取一定的集中,也須在民主前提下集中。2.基本原則;(1)問題中心原則,教師引導學生要以疑為軸,解為線,互動合作地去探究問題的實質和解決的方案,在問題的激發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地去研究問題的解決途徑,同時合作學習要獲得成功 ,決定於所涉及的問題,最好解決開放性問題。開放式且答案不唯 一的問題更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溝通與合 作交流,所以教師設計的關鍵要有適當的「空白」,留給學生以思考的餘地和創造空間。(2)開放性原則,把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置於一個寬廣寬鬆的社會生活背景中去,讓學生敞開思想,主動破立結合,進行互動交流,開放合作,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案。(3)實踐性原則。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活化,他們的情緒才能高昂亢奮,才能積極地從事探究與互動,使能不知疲倦地持續研究下去,才能有所收穫和提高,所以教師不能總是把學生禁固在課堂和教室中,要適當創設實踐性強的環節和情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和感受,如物理課堂,可以很好地用物理實驗的操作,物理現象的多樣性和趣味性,物理實驗的直觀性去刺激學生主動合作的探究意識。(4)模糊性原則,開放性和問題情境,要有模糊性,寬廣性和不完整性,只有這樣才能使不同層面的學生,根據自我情況選擇不同的合作對象,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層面上去互動促進,合作認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創設的互動與合作的問題.對象,要有分層的功能和層次分明的階梯,以促使學生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去與互補型的學生或教師,進行友好互動與合作。(5)體驗性原則。建構性教學要求學習者,先要有對知識,自下面上的切身體驗與感受,再與課本自上而下的知識的相融合,才能形成知識系統和能力系統,所以在互動合作教學中,一定要創造條件和學生在實踐中操作,探索和研究人,以使互動合作能更加深入特久地進行,使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得以有效建構,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使學生能體驗成功的喜悅與合作的快樂。三、「新課改實施中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研究」課題研究的實施(一)抓好「四落實」,保證課題研究順利進行1、 組織落實:自我校申報的《新課改實施中同伴合作和師生互動研究》項目,批准為福建省級課題後,首先成立了以校長陳碧雲先生為總負責人主持人、由教務主任(兼教科室主任)陳依秀先生安排策劃,由吳山老師(物理學科帶頭人)組織落實,由任教各學科申報子課題的老師為組員組成課題小組,具體規定了研究的重點和組內分工,做到組織健全,分工明確。姓名性別科目職稱(職務)課題中承擔任務陳碧雲女語文中學高級.校長主持人陳依秀男數學中學高級.教務主任安排策劃指導李明鑾男語文中學一級組織落實吳山男物理中學一級組織落實邱松波男物理大學本科物理課堂教學中同伴合作研究陳 渠男物理大學本科物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研究陳欽松男物理大學本科物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研究雪萍女物理大學本科物理課堂教學中同伴合作研究王文娟女語文大學本科語文課堂教學中同伴合作師生互動研究李海霞女語文大學本科語文課堂教學中同伴合作師生互動研究周海旭男數學大學本科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研究黃雪白女數學大學本科數學課堂教學中同伴合作研究陳增金女英語大學本科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研究吳秋玲女英語大學本科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研究2、 管理落實:為保證課題研究能在科學的有序的工作狀態下順利開展,我們制定了課題研究的研究步驟。要求課題組成員做到「三必須」:首先,課題組成員必須按照學校的規定,對組內成員每人每周要聽至少一節課,同時了解課題任務完成的狀況;其次必須加強理論學習,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必須準時參加周曆表安排的每一次的課題會議,並檢查總結彙報研究情況,及時交流。3、 學習落實: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高度重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力求以課題研究為契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為創建學習型學校做自身的努力。①認真學習了有關合作互動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科研論文和科研成果,鼓勵課題成員加強自我學習,掌握「合作互動「的內涵,明確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學校對課題研究也應採取特殊政策,允許教師自己購買有關的書籍,優先予以報銷。②組織教師進一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中與課題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③儘力邀請各類專家現場指導,拓寬了課題研究信息渠道。④鼓勵教師不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充實理論水平。鼓勵組內成員互相觀摩,在實踐中共同提高。4、 目標落實:在認真學習、領會各實驗階段計劃基礎上,我們確立了課題研究的目標,即通過同伴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互動培養強學生的交流能力,具有合作互動的情感、養成合作互動的品質。通過合作互動讓學生找到合作互動的途徑,掌握合作互動的方法。通過合作互動的研究讓教師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二)、明確要求,保證實驗內容的實施1、逐步提出要求,學會合作和互動任何學習方法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時間的培養,需要老師耐心地指導,也就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指導方法。剛開始進行課堂合作學習時,有的教師反映課堂秩序混亂,喧鬧聲很大,學生各行其是,沒有合作意識。合作學習方法雖然好,但真正實施起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師耐心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訓練。為解決此類問題,要求教師採用鼓勵的方法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學會合作。例如在高一年級李海霞老師結合班級特點,多次開出體現合作互動的研究課,在摸索和借鑒中逐漸總結出合作互動的一般套路,象王文娟老師在開始進行互動課堂教學時向學生提出:人人都要勇敢地發言,經過一個多星期的鼓勵,班級幾乎每個學生都參與了。再提出第二個要求:一個人說話時,其他同學認真聽,且不能弄出響聲。就這樣一點一滴地進行引導,逐步形成學生之間有序的、科學的、友愛的合作互動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各班學生的合作互動意識得到很好的加強2、學習內容豐富多樣合作互動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只作為「觀眾」、「聽眾」。為了充分運用這種優勢,在學習內容上應豐富多樣,不僅僅讓學生在學習有困難的時候才進行合作討論,像互相認讀生字,互相檢查書寫,交流學習方法,小組遊戲學習、學習評價等等都可以進行合作和交流。例如,王文娟老師在《荷花澱》這一課教學時,將水生嫂支持水生參加革命的一段設計為幽默小段,把水生嫂作為一個反面人物來刻劃,讓學生繪聲繪色地進行表演,與課本中正面刻畫的水生嫂進鮮明對比,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兩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同是加深對課本中水生嫂人物形象的敬意。另外,課堂教學中的同伴合作師生互動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以,我們課題組成員在實踐中也基本上達成共識:1、合作互動要盡量採取民主的形式,充分尊重學生,這是保證合作互動有效地進行。2、合作互動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指導,同時也要正確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合作學習,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課堂中的靜與動的關係,不可急於求成。3、合作互動時,老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合作互動的任務應該適當的難度,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小組活動的激情,以使每一節課同學們都是有目的地進行合作學習。4、合作或互動的時間要適中,這個時間應以學生的情緒變化而定,老師要做到仔細觀察,掌握課堂發展態勢,必要時對各個小組和學生的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三)合理分組,開展切實有效的合作互動的策略。1、建立小組是同伴合作的必要的組織形式,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展開實施的前提條件。小組生成方式有多種:如「自由組合式」,易相處的幾個同學依據自己共同的興趣而組合在起;「指定組合式」,就是教師依據自己的教學、管理目標,將某些特定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特定小組;「優化組合式」,就是通過前兩種方式相互融合,組成班級新結構。小組成員素質的分配,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如「優優」組合,即全部是優生組合在一起,這對「小教師」的指定、活動、培養有積極的作用;「中中」組合,即全部是中等生組合在一起;「特定」組合,就是組合在一起的全是學習或品德有待於進取的學生。這三種分配方式有利於教學內容的分層次,在上課時可以將優秀生以「小教師」的身份指派到其他各組合作、討論、指導。也可以採用「優中」、「中後」組合和「優中、優後」組合,這兩種組合方式,非常適合各組成員在優生的帶領下隨時合作討。同時老師也要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小組不是純粹的興趣小組或娛樂小組,而是一個協同共事的團隊,要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尤其是要關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同學,願意接近他們,爭取共同進步。2、每組安排小教師,小組長,確定職責,是保證合作互動實施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合作互動學習,小組成員要進行合理的分工,明確各自的職責,這樣既保證了小組活動的進展有序,又能使個人的努力真正與小組總體工作想協調。因為我們學校每個班的人數都是比較多,四人的一個小組,需要根據任務的不同,教學目標的各異,確定職責,分工合作。生成方式:小組長可以由老師指定,也可以由本組成員民主推選或者輪流「執政」;「小教師」亦可以由老師指定或學生民主推選,遵循「有能耐者上」的原則,如知識掌握的程度、表達能力等,所以在上課時教師有時可以臨時指定誰當「小教師」。小組中兩者存在模式:小組中只有一位組長,兼職「教學」和「行政」的功能;小組中只有「小教師」,不但履行「教學」功能,還要執行「行政」功能;小組中設小組長和「小教師」各一名,兩者各負其責;「小教師」全部集中在若干小組中去,其他各組各設一名組長,在上課時可以將 「小教師」指派到其他各組合作、討論、指導。3、理順環節,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實踐合作互動活動的內容與環節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花很多的時間,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出具體的教學計劃。我們課題組經過幾次實踐和研究,確定我們課題組還是按照最基本的合作互動的流程,就是:導學入境,確定目標→啟發引導→小組合作→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反饋提高→達標測試,完成學習任務。四、課題研究的效果分析從我們課題組開始實施合作互動研究一年多以來,老師們本著邊學習邊總結、邊改正、邊提高的方法,由初步的接觸課題研究,到深入地展開理論學習、教學實踐,我們課題組的每一位老師都感覺到自己在理論和業務上較之以前有了質的變化。根據已實施「同伴合作師生互動」教學的班級同學反映,課堂實施合作互動對於他們來說一是新穎,二是給了他們真正的自主。參與課題研究的任課教師也認為,課堂教學實施合作互動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合作和互動意識,起到其他教學方法並不擅長的教育作用。經過我們課題組全體老師一年的努力,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一)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互動意識和社會適應性,提高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發現,現在的很多初中學生自我意識強,缺乏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基本能力,這種狀況與當今時代的發展甚不合拍,如何才能改變這一情勢,我們的教師在思考,而新課程改革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契機。通過課題實踐我們可以看到,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進行必要的交流,必須互相幫助,妥善的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這種交往使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優點,從而產生心理相容,體驗到與他人建立起和諧關係的樂趣。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互動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二)滿足了每個學生的「表現欲」和「歸屬感」的情感需求合作小組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在共同活動中必須做到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其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對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體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要求。可以使學生在互動中產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從而對集體的形成和鞏固產生積極的影響。群體的歸屬感、認同感,能使學生心平氣和地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上他人。尤其是那些在群體中處於劣勢的學生來說,對於被接納和自尊心受維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效應。(三)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培養了新型的師生關係,體現教學的民主合作互動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相當廣泛的活動空間,使學習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之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這種人人參與的學習方式,避免了目前班級授課中集體教學不可避免的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得不到充分參與學習的機會,而不得不處旁觀、旁聽的局限。師生間的關係也不再是教師一味傳授,學生只管傾聽的傳統模式,而是師生間平等交流與互動的新模式。教師更多的是一個顧問和指導者,同時教師可能對某一專門知識不了解,須請教專家或可利用學生的專門知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活動與學生的活動及學生之間的活動有機地融為一體,提供了一種師生互動的新形式,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間能夠平等對話與交流,真正體現教學的民主。(四)課題研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素質,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業務水平對於我們課題組的教師來說,通過現實的課題研究,發現教育問題,制定對策,對研究的效果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處理,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生動的鮮活的學習過程,通過這一過程,我們教師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工作的效果便顯示出來了。另外將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研究上升到理論水平,就形成了科研論文。如王文娟的《讓課堂活起來》,周海旭的《新課程下的互助學習》李海霞的《淺談語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陳雪萍的《師生互動同伴合作教學實踐》黃雪白的《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陳渠的《淺談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吳秋玲的《英語課堂「交流—互動」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陳增金的《友好的合作 快樂的學習》等等。五、研究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研究的設想經過一年的課題研究和實踐,雖然在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上有了些許進步,教學效果也自認為比較明顯,但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對合作互動的理論覺得還不夠深入,局限於比較狹窄的範圍里,特別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還存在著不足和困惑。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個別教師對合作互動的簡單理解,重形式輕實質,導致課堂教學無法很好實現原有效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合作互動模式,核心問題應該是合作互動的實效性,而有的老師卻誤認為,只要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只要師生之間有了交流就行了。在課堂上也是簡單地讓同桌或前後桌的同學組成小組,然後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小組討論。在此期間,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的相互交流,也不監控學生在小組中的交往活動,反正只要有人代表小組給出正確的答案,整個小組就是順利過關了。長此以往,那些不愛學習的同學,在「合作互動」幌子掩護下逃避學習責任,而能夠完成任務的同學也會灰心,合作方式就會不了了之,互動成了相互之間的閑聊。(二)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合作互動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合作互動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我們有時也發現: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髮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彙報的現象多,同時也容易出現放任自流的現象。在聽課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一個學生髮言時,其他學生並沒有認真聽,有的是一味地舉手,不住地喊「老師,我、我」,有的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由於時間有限,本課題己面臨結題,再加上我們課題組的年輕教師真正做課堂教學的課題研究還是第一次,總覺得我們組的課題研究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價值,所以,針對在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還是要求教師在教案本的後面寫上教學反思,在每周常規的教研活動時提出來,然後以備課組為單元群策群力,共同研討,尋找理論上的支持或成功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或案例,再到課堂教學中實施,看效果再做進一步的研究。去年一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課題組可以說是「邊學邊教邊做」,對合作互動的理論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課後的反思有時也停留在表面。所以我們繼續進行課堂合作互動的研究就要切實解決此類問題,在理論的學習上要更加認真,還要多讀、多看、多記錄有關合作互動的理論,並能夠真正地用於課堂教學。收筆於:2006-10-8


推薦閱讀:

榮枯鑒 五代 長樂老
長樂路,再見……
鳳凰衛視劉長樂:傳統媒體仍需堅守內容為王-搜狐視頻
六度為相的「長樂老」馮道
長樂琴江古村:中國東南滿族第一村

TAG:合作 | 互動 | 師生互動 | 實施 | 長樂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