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大商人 儒商鼻祖——子貢
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人
【人物簡介】端木賜(公元前520—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政治家,外交家,中華儒商之祖,官至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期衛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死後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經商經歷及成就】端木賜出生於富商貴族,在孔門三千弟子中,他還是「身通六藝」的七十二賢人之一。與眾多賢人相比,他之所以學而優則商,不僅因為他出生商業世家,對經商有先天優勢,或許還因為他受孔子學說的影響,要在書生明「義」和商人求「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間進行學以致用的實踐,他想通過經商來打開學行合一的溝通渠道。他性格活潑,交往甚廣,尤其是不安於現狀,即便跟老師孔子周遊列國,也沒有停下經商活動。有一年冬天,當他獲知吳國軍隊將遠征北方作戰時,便準備往吳國販運絲棉。他知道,此時的北方正值冰天雪地,禦寒絲棉是必備軍需,他料定吳王夫差肯定會強征絲棉保證將士順利遠行,如此一來,吳國絲棉必會緊缺,絲棉價自然走高。及時掌握行情,善於把握商機,便有賺大錢的機會。端木賜迅速組織人馬,劃成若干小組到魯國各地採購絲棉,然後安排快車運往吳國。果然不出所料,啼冷號寒的吳國百姓很快將絲棉搶購一空。端木賜大賺了一筆。從孔子門下完成學業以後,子貢先是回到衛國當了幾年官。不久,就辭官不做,重操舊業,成了一個影響更大的國際貿易商人。子貢所到之處,國君們也都與他行平等的禮節,說明子貢這一介儒商做到了何等顯貴的地步。頂著孔門高徒的招牌,他在商業競爭中的軟實力和無形資產,也是一般的土財主商人所沒有辦法比的。子貢所到之處,除了做買賣,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恩師,到處講孔子的道德風範是多麼高尚,孔子的學術思想是多麼博大精深。子貢的儒商美譽來自誠信。他雖做買賣,卻不忘儒家學說;他家財萬貫,卻富而不驕、富而有仁。《呂氏春秋》記述了子貢自己出巨資贖回一批魯國奴隸的善舉,可謂千古流芳。他積極牢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堅持以誠待人、誠信交易。《論語》多處記載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信」一切就蕩然無存,更遑論發財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貢立於不敗之地,達到「憶則屢中」、「義利雙贏」的最高經商境界。子貢將儒與商結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大事業:從國家的層面上來說,他幫助魯國解除困境,遊說齊、吳、越、晉四國,成功地進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子貢為了保護魯國的利益,站在國際關係的高度,充分顯示了他作為國際貿易商人的卓越才幹,把商業營銷技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成功挑起了好幾個國家的連環戰爭,改變了春秋後期的國際政治格局。《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貢益處,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可以這麼說,從他開創了中國的儒商這個特殊群體以來,幾千年來。還沒有人能夠在建功立業上,達到他這樣登峰造極的程度。當他富比陶朱公時,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史記·貨殖列傳》還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有錢就能使王侯敬畏三分啊。
【經商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內儒外商,為富當仁。以仁為本,以和為貴。與時逐而不責於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從善如流,嫉惡如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一、善於學習。在端木賜之前,商人早就存在若干年了,但如何經商,如何做個成功的商人,從來沒有賢人做個總結。端木賜拜孔子為師,為以後如何經商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孔子是儒家的鼻祖,精通「六術」,他對經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以求利」。他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端木賜遵循老師的教導,在儒士的明「義」和商人的求「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間打開了溝通的渠道。二、善於溝通。子貢擅長語言表達與溝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連孔子也稱「賜敏賢於我」,可見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強。如此善辯,做買賣、搞宣傳、打廣告、討價還價肯定沒問題了。跑業務全靠一張嘴,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好再加口才好,宣傳好,生意也才能做好。三、了解市場行情。端木賜跟著孔子周遊列國時,注意了解各國貨物的市場行情,為以後商業做大做強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四、重情重義,講究誠信。史書記載子貢在終身侍奉孔子的學友子路過世以後,便承擔起侍奉孔子的責任來。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貢有幸成為陪伴老師走完生命旅程的人。可見,他對孔子的真誠。特別令人感動的是,孔子過世三年之後,守靈的弟子們收拾行囊向子貢行揖禮道別,而子貢則回到靈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獨居守靈達三年,才依依不捨地離開。要知道孔子推崇的三代之禮,父母過世,守靈也不過三年,而子貢守孝六年,不可謂不重情重義也。他這種重情重義的精神也貫徹到經商之中,堅持「義以求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求價格公道,誠信為先,展示了儒商的大家風範。五、經營有道。子貢擅長預測市場,囤積居奇,堅持人棄我取,賤買貴賣,低入高出的經營策略,加之他能精確地料定市場行情,善於掌握各地的貨物差價,及時隨著市場供需情況轉手而謀取利潤,一致富累千金,這就是子貢的「經營訣竅」。六、儒商的精髓:信奉儒家,修升素養,事業有成,內儒外商。子貢儒商精神:以義取利,以利濟世,以和為貴,以儒興商。儒商人格:仁愛立人,見利思義,講信修睦,樂於施善。儒商生活:博學儒雅,亦文亦商,以商養儒,以儒促商。儒商之道:重守誠信,謀利有度,寬厚圓融,內聖外王。【後世評價】子貢所獨有的才能不但使他成為儒商鼻祖,更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通人」,從而達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最高境界。可以說子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官一體的儒商。《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遍看今日富豪,富而無驕尚且少有,富而好禮的更是鳳毛麟角,百個當中不知能否有一個。《史記.貨殖列傳》寫道:「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埶而益彰者乎?」孔子死後,子貢富可與諸侯分庭抗禮,勢力不可不謂強大,但他卻並未全部自私其財,而是因勢利導去宣揚孔子之名、孔子之道以及為此前赴後繼、連續不斷、不遺餘力,凡此種種才真正是後人大可貴、大可敬、大可贊、大可嘆、大可表、大可學的地方!
推薦閱讀:
※我的撲克收藏(702)------中國古代吉祥圖----福
※此人再活五年,菲律賓就是中國的一個省!
※王朝的歸宿——中國皇陵最後的輝煌
※中國對釣魚島的掌控超出你的想像,已進行過多次測繪
※中國詩詞里因一個字或一個詞而使整首詩都煥發神採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