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娛樂至死讀後感

1媒介文化 娛樂至死

今天無聊時查成績,辛辛苦苦寫的媒介文化作業也才八十幾.... 不過也行了,只是自己淺顯的讀後感,還要加油。貼在這裡自勉。

算起來,做學生做到現在都十幾年了,卻始終對這些專業書懷著過分敬畏的心理。「敬畏」,因敬而畏。心目中,學術書刊常常是擺著高不可攀的架勢,讓自覺淺薄的我望而生畏。於是,我自然而然的停留在「畏」字踽踽不前。直到這個學期開始逼迫著自己讀起這類書籍,很慶幸,第一本遇到的就是這本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

最開始就迷惑於書封面上的那張圖片——一家四口圍坐在電視機面前,可每個人都獨獨缺了最重要的頭部。於是,原本該是其樂融融的畫面因為頭部的缺失有了意味深長甚至是涼颼颼的味道。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此圖片越來越心領神會,一點一點感受到其振聾發聵的內涵。 精鍊的前言里,波茲曼擺出奧威爾和赫胥黎對未來的兩種截然對立又各自精彩的預測,當頭一棒驚醒了我。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沒有想過「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這個現在看來果敢且似乎愈發情理之中的命題。其實,波茲曼的這整本書也就是在對後者關於未來那個「美麗新世界」預測不遺餘力地作著論證,警醒著大眾,那個美麗的新世界正在或者已經處心積慮地到來。 關於「隱喻」。第一章的題目就是「媒介即隱喻」。幾乎完全相同的句式,讓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麥克盧漢那句經典的「媒介即訊息」,這句起初看起來無厘頭似的陳述句,細細想來卻茅塞頓開。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在這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訊息本身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而傳播其的媒介則恰如其分地頂替了上去,完成了時代的使命。在這裡,波茲曼自己說,這裡的「隱喻」是對「訊息」的修正——「因為這個表達方式(麥克盧漢的表達)會讓人們把信息和隱喻混淆起來。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它們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 因為媒介-隱喻存在,便產生出共鳴,因為共鳴就是擴大的隱喻。電視在此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波茲曼寫道,「印刷機統治的社會裡話語清晰易懂,嚴肅而有理性,但是電視機統治之下,卻變得無能而荒唐。」可以看出作者為鉛字時代的漸漸逝去而扼腕嘆息,為這個各個角落無不充斥著娛樂的時代的到來惶恐而滿懷批判。 是啊,正是媒介的「隱」,讓它的介入往往是以「潤物細無聲」的姿勢,不為人所注意,就像我們會忽視掉鐘錶於時間對我們的奴役一樣,鐘錶對時間的控制是上帝都成了輸家。如此類比,可不就是今天的我們么?我們毫無意識毫無準備地坐在電視機面前,等著屏幕上的閃動的畫面,超級女聲,還是贏在中國?我們自以為是地以為遙控器握在自己手中,自己便牢牢地完成著對自己的掌控,殊不知,正如孫悟空在如來佛手心裡翻的那個諷刺的十萬八千里的筋斗,我們早已整個兒的被控於某種無形卻強大的力量之下。這就是媒介。在它供給的娛樂中,我們不能自拔卻渾然不知。 在後來的章節中,連讓我們覺得電視里最正經嚴肅的新聞都被波茲曼定義成反交流的,是由沒有邏輯、理性、秩序的話語構成。「所有的電視新聞節目的開始、結束或中間都要插入一段音樂。音樂和新聞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播放音樂?我想,這可能是和在戲劇和電影中使用音樂的道理是一樣的——製造一種情緒,為娛樂提供一個主體。如果沒有音樂——就像有時電視節目中會插播新聞字幕一樣——觀眾會猜想一定是什麼真正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例如死人之類的。但只要有音樂在,觀眾就知道沒什麼了不得。」於是,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那個所謂的了解到的信息,只能很遺憾的發現,所有信息都是破碎的,不連貫的。也許就是波茲曼所說的,這些信息統統都是娛樂。 按波茲曼的理論延續下去,現在的網路更是一個無底的娛樂深淵。因為赫胥黎所擔心的現象果真出現了——我們每天身處於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我們每天瀏覽無數或歡喜或悲傷或有趣或無聊的帖子,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演完一出又一出,某女很傻很天真…我們用「灌水」、「頂」、「挺」、「某某到此一游」等無意義的辭彙作著所謂的回應。我們似乎在坐觀一場又一場娛樂盛宴,殊不知,自己也在日常的生活中拚命演出,為旁人提供著娛樂的源泉。 世界彷彿陷入了娛樂的死循環里,垂死掙扎。 2一本好書給予我的警告

科學家擔心人類文明會在災難中終結。而喬治.奧威爾認為人類文明會在獨裁者壓迫下消逝。不過,還有赫胥黎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警告,尼爾.波茲曼在這本《娛樂至死》中近乎完美地闡述了這一觀點——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地東西!

隨著印刷機時代地結束,電視時代地開始,我們走進娛樂時代。這一巨變改變了我們地思維方式,而且還迷失了一樣重要地東西——思考。

書中定義了新聞的奧義:「越短越好;避免複雜;無需精妙含義;以視覺刺激代替思想;準確文字已過時落伍。」當一個個畫面閃過時我們不會思考是必然的。因為簡短大量的畫面和信息是轉瞬即逝的,我們無法思考其中折射出的道理,久而久之我們只能回味那些精美的畫面。

從那以後我們從認真嚴謹地分析變成感覺。我們在選擇商品時可能不會再問材料,價格等多方面因素。而只是回想誰的廣告做得最好,名氣更大。我們看新聞時,報道一些全國性地大會,我們一定低著頭滿臉煩惱。但是娛樂新聞一播你可能馬上興奮起來,這是為什麼?因為娛樂新聞里絢爛的畫面可以刺激你的眼球,並且我們很久不會嚴肅謹慎地對待問題,我們就會被八卦新聞調起胃口。如果大會會堂裝飾時尚些,彩色射燈亂舞,用搖滾樂代替講話,觀眾一定胃口大開。

電視上一些兒童教育節目,常常使用各種逗人地方法教育。而教地都是膚淺地內容,而且沒有家長、老師監督,不理解無處可問。教育是可以使用手段達到目的,而這樣教育地目的就是娛樂本身。

一個沒有思考,沒有觀點,沒有認識,只有畫面,只有歡笑地生活是什麼?是娛樂!「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地東西!」這句話時時警告著我,我們地一切行為都已成為娛樂地附庸,我們終將在多姿多彩地畫面中消亡。但是,當我們在娛樂時代中漸漸沉淪時應該怎樣力挽狂瀾呢?答案是書,書是知識地寶庫,它是永恆的。我們可以在書中獲取精神食糧,重新拾起遺失已久的各類知識和處世態度。然而我們看到沒有畫面只有油墨印子的書,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所以這個方法是不可行的。

寫到這兒,我冥思苦想了許久,還是無法得出結論。我只好作者的解決方法:由於電腦介入學生開始產生某種媒介意識時,我們應把他們的這種「怎樣利用電視控制教育」的意識轉換成「怎樣用教育來控制電視」。但是,我們應該具有超前的意識。學校應幫助年輕人學習解讀文化象徵,要做到這點,學生應學會疏遠某些信息形式。學校應把這樣的任務納入課程之中,甚至成為教育中心。至此,我心生慰藉,因為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在思考。3電視:你在娛樂誰?—爾.波茲曼的這本書,英文名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文譯名為《娛樂至死》,我認為很符合作者的本意。娛樂本身不會讓我們有性命之憂,相反,我們熱愛娛樂,無所不在的感官刺激充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也許直到生命終結,我們都會沉浸在這种放縱、庸俗的文化中,而對它的危害毫不察覺。就像波茲曼所說:「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本書對後工業時代美國文化的批判無疑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印刷時代的衰落給予了無限同情,而對以電視為中心的「圖像革命」則抱以悲觀的態度。在波茲曼看來,電視是一種適合於表現具體片斷的媒介,它對現實世界的描述缺乏語境、支離破碎,與我們的生活缺少關聯,更談不上邏輯性和連貫性。我們談論得很多的「信息社會」、「信息爆炸」,其實很多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毫無聯繫毫無意義的信息,至多只能成為「生活中的談資」。更可怕的是,電視弱化了人們的思考能力,我們在觀看節目的時候只是被動的受眾,閱讀的理性被拋到了九霄雲外。電視節目是不能用來思考的,因為它需要的是表演藝術,而思考是個人的行為。電視的繁榮與書籍的沒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按照作者的預言,「電視不是禁止書籍,而是要取代書籍」。

以書中批判的眼光來審視當下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中美兩國的體制和文化存在差異,波茲曼擔心的是美國資訊泛濫可能造成的「偽語境」,而我們選擇的空間並沒有那麼大。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在經受奧威爾式的專制的禁錮。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沒有節制的娛樂化的潮流,已經在我們身邊蔓延開來。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那麼赫胥黎的預言就可能變成現實。

首先我們來看現在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日新聞」。現在我們都特彆強調新聞的時效性,各家媒體都在搶突發新聞、現場新聞,但很少有人想過這些新聞到底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遠隔重洋的澳大利亞的洪水似乎並不能解除我們的旱情,而韓國和朝鮮的和談也對我們的統一大業沒有任何幫助。那到底是為什麼,我們每天準時地打開電視機,收看所謂的「今日新聞」呢?因為我們被不止一次的告知,這是一個信息社會,擁有海量信息是我們生存的前提。於是乎,我們不再關心信息的質量和用途,獲得更多的信息成為我們每天必需的功課。

電視媒體處理新聞的方式也值得我們思考。急速轉換的影像世界將我們帶入一個個新聞事件,甚至不給我們任何喘息的間隙。電視節目的運作機制不允許我們休息,因為休息就意味著我們有時間思考,而電視希望我們做的就是不停的接受,不假思索的接受。因此,人們不再關心事件的前因後果,對事件也缺乏持續的熱情。電視新聞切斷了事件之間的聯繫,社會生活被處理成破碎孤立的新聞消息。即使是突發事件,我們看到的也只是對暴力和血腥的展示,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都通通湮沒在視覺刺激之中。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現在充斥熒幕的各種選秀節目、新聞故事節目,就更能理解波茲曼的苦心。自從湖南衛視開辦「超級女生」欄目以來,選秀節目就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除了各地方衛視,連央視也不能免俗的舉辦了「夢想中國」大型選秀節目。而以《人間》、《真情》為代表的「講故事」的電視欄目,更是將新聞故事化、娛樂化推向了高潮。一時間,電視屏幕上到處都閃耀著娛樂的光芒,我們甚至可以打出「娛樂中國」口號,相信也不會有人反對。

各種選秀節目刺激著人們成名的慾望,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們夢想著通過娛樂的舞台讓自已成為耀眼的明星。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使得許多青少年放棄學業,甚至不顧父母的勸阻到處參加比賽,為的就是獲得一張踏進娛樂圈的門票。而電視台在策劃節目時,不顧一切的追求刺激、驚險、娛樂的內容,不惜暴露選手的隱私,教唆選手出演煽情的片斷,甚至連評委也不能免俗。而拿著手機瘋狂投票的觀眾,已經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場娛樂的盛宴中,無暇去顧及其背後的無序和混亂。全民娛樂的時代已經到來,每個人都在歡呼,並衷心地迎接這個「偉大」時代的來臨,而對苦口婆心的警告充耳不聞。

這是一個電視全面超越印刷術的時代,這個時代最缺乏的就是理性和思考。但願赫胥黎和波茲曼的警醒和預見,能為瘋狂的娛樂著的我們注入一劑清醒劑。

第一次聽說這一本書,是在水木清華的一篇帖子里。樓主問說:在這個迷茫的時代里,誰能告訴我怎麼才能把持住自己,不會迷失?

於是下面有人推薦了兩本,大約是相關於大眾心理學的——《娛樂至死》和《烏合之眾》。相比較而言,前者更通俗易懂一些,所以不消一天,我就把它看完了。而且也沒有聳人聽聞到耽誤我看娛樂性質的電影《算死草》、《OPEN SEASON》和《死亡筆記》。想想帖子里那麼深刻的問題,單憑這兩本書肯定是不足以回答出來的,呵呵。

這是一本批判電視這種媒介的書。簡介上說:《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引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滅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前者形成桎梏,阻礙人類思想的自由自在地發展;而後者讓人類沉淪,從此不思進取。

細想想,這並不是聳人聽聞。中國人目前就正在陷於一場全民娛樂活動的鬧劇中。也許同書中所寫的當年的美國一樣。從幾年前的《環珠格格》,到超女、快男、紅樓……紅遍大江南北,舉國歡慶。萬人空巷這個詞,終於從我們的小學課本里跳了出來,不再讓我感到這個詞費解了。

也許不單單是電視,中國人對於電腦網路的痴迷程度,應該是書中的美國人所沒有的。於是,才出現了一些特別的現象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這樣的網路名人;bbs原本是種娛樂方式,卻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先是PS,後來是幾年前的flash,再後來是饅頭,接下來不知道是什麼風靡的軟體;甚至現在某些媒體報紙上的新聞,都是從網路上照搬照抄出來;年輕一輩對於網路的親和力,一定是已經勝過對我們小時候最好的夥伴——電視了……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打開電視,你不必擔心沒有事情做,有24小時的新聞頻道,足不出戶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看完人類所拍攝的一共23萬餘部電影,按一部2個小時計算,一刻不停,不吃不眠,也要50年;更不用說那些製作精良的《國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樣的紀錄片——它們算是知識的濃縮精華——反正電視上只要播放這類片子,我是絕對一個鏡頭都不願意錯過;各式各樣的題材的電視節目,新聞、經濟、軍事、體育、刑事偵探、法律紀實、歌舞昇平、相聲小品、藝術寫真、電視劇、精美廣告、電視購物……應有盡有。

打開電腦,你也不必擔心沒有事情做,有各式各樣的門戶網站,一定還有那麼三兩個你混習慣了的論壇,還有你玩順手的遊戲,QQ、MSN、新聞、圖片、服飾搭配、網上購物、同學錄、三五個郵箱、三兩盤魔獸……看看有什麼news,一圈輪下來,刷新幾下,喝杯咖啡,一個上午,輕而易舉就過去了。下午看上三兩集拷貝進來的電視劇,槍版的新出大片(而這些大片讓你看完之後,也不覺得能咂摸出來什麼味道,只是受到些視覺衝擊,或者附合著笑兩聲罷了),一兩個小時網遊,喝杯綠茶,於是一個下午又過去了。晚上在博客上塗抹幾筆,呻吟幾聲,下幾盤鬥地主,於是一個晚上又過去了。

回頭審視一下這樣的生活狀態,非常害怕。

這是否就是《娛樂至死》這本書里所說的,我們被我們所熱愛的媒介,隔斷到一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只有眼前的熱鬧,這樣一種狀態中呢?

這樣的狀態中,你絕對不用擔心沒有事情做,相反,你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做,忙都忙不完。但是這些事情的意義很稀薄。——你不是被關在監獄裡無所事事,你是自由自在地在不停地做無謂的事情。

這也正是作者尼爾·波茲曼所擔心的問題。電視里播放的東西,總是向著觀眾希望看到的角度上去發展,為了收視率,那麼,討好觀眾,讓他們越來越娛樂,成為不能扭轉的趨勢。他的媒介生態學重點探討媒介的結構和影響,特彆強調傳播如何影響了更為重要的文化慣例。作為媒介生態學的重要理論構成,技術壟斷尤其關注媒介技術對當代文化的影響與控制。

對於這種狀態的趨利避害,尼爾·波茲曼指出,應當有人來研究在電視這種媒介下的,文化的結構。既然這種媒介形式已經不可能改變,世界也正在往越來越娛樂的方向上轉變。那麼唯一能做的,就是其內容。什麼樣的東西在電視上播放,人們應該放多大的注意力在這樣的內容上,人們應該從電視里獲得一些什麼樣的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化……這是媒介生態學應該解決的問題。

對於我們個人,也許還沒有這樣高度的、基於全人類歷史文化文明上的甄別篩選能力,所以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應對這無限的網路和電視資源中去。剔除掉無所謂的,只留下對自己最重要的。告訴自己:不能全為了娛樂,是的,雖然人生應該樂得逍遙,但是人生不應該日日埋頭在娛樂中苟且。

說到底,也許,還是夢想和現實的矛盾問題。

多一點勇氣直面這慘淡而真實的人生,我們便能多出一些勇氣來抵制網路和電視中的夢幻世界,因為不真實和過於美好,所以它們吸引我們。

書的後面幾個章節,還提到了一個試驗,號召人們一個月不看電視,以期發現電視的存在讓人們錯過了生活中的什麼更為重要更需要細膩體會的事件和情感。結論是:人們會明白,那些發生在地球另一端,某些角落裡的事情,其實與他們的生活沒有任何關聯,他們原本不應該在這樣的事情上花費他們本來那樣寶貴的時間。關上電視,他們發現除了少了一個搞笑的渠道,少了一點聚會時候可以共同談論的話題,什麼也沒少。家人相處的時間多了,看書的時間多了,出去鍛煉的時間多了……還可以不通過電視屏幕,就看到晚霞和繁星。

在網上也看到過這樣的文章,因為雷雨,不能上網,手機也關掉,於是整個人進入一種封閉的非常不確定的狀態,覺得不踏實。呵呵,也許這也就叫作地球村後遺症了。人們只有確保他們自己面對著電腦屏幕,面對著www(World Wide Web),他們才能踏實,彷彿他們是這個世界的一分子,世界上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不算可笑吧?畢竟現在太多的人們,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傾向了。包括我,和現在正看文章的你。

信息過剩的時代里,你怎樣保護自己的頭腦?這真的是值得每一個網民思考的問題。否則,沒有人為我們明天不再會思考的大腦負責。

也沒有人為我們今天流逝掉的時間,痛哭。

但願我不是在聳人聽聞。


推薦閱讀:

武則天傳記讀後感
《狼圖騰》讀後感
《麥琪的禮物》--讀後感
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共10篇)
【轉】窮爸爸富爸爸讀後感

TAG:娛樂 |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