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中國城鎮化現狀與模式

  以改革紅利釋放城鎮化潛力,把城鎮化最大潛力和改革最大紅利結合起來,形成疊加效應,中國經濟就有持續的發展動力。    清障城鎮化    以改革紅利釋放城鎮化潛力,把城鎮化最大潛力和改革最大紅利結合起來,形成疊加效應,中國經濟就有持續的發展動力    城鎮化是中國「最大的內需」,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源(6.88,0.23,3.46%)……2001年寫入國家五年計劃綱要的城鎮化戰略,從未被如此重視,並被置於如此高的地位。特別是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全國上下對於推進城鎮化的熱度前所未有地高漲。    什麼才是城鎮化之真義?真正的城鎮化應該解決什麼問題?    美國三一學院文貫中教授認為過去的城鎮化喪失了內生性,改革開放30年來,政府替代市場成為城鎮化的主角,它排斥了民眾基於自利、自願的參與,城鎮化走上「化地不化人」的歧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提醒,推進城鎮化的澎湃激情需建立在對城鎮化內涵的準確理解之上。中國城鎮化的核心應該是農業轉移人口進入並落戶於城市,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普照之光。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注意到中國的「人口紅利」期已經步入尾聲,人口結構變動帶來經濟供給面改善的特殊歷史時期已經結束,供給擴張將成為未來城鎮化的新瓶頸。同時,需求端也面臨改善結構的挑戰。    過去的城鎮化之路漸行漸窄,新一輪城鎮化當有新視野、新思路。「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要把這個潛力發揮出來,還要靠改革。」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日前指出。    有學者建議應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藩籬,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也有學者建議推動土地制度改革,恢復城鎮化的內生性,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擺脫「化地不化人」的窘境。    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正在積極籌備,城鎮化發展總體綱要也正在編製。在新一輪城鎮化即將開啟之際,反思過去,正視現狀,重尋城鎮化之真義,覓求可持續的城鎮化路徑,正當其時。    目前中國最大的內需就是發展相對滯後的城鎮化。要把這個潛能釋放出來,還需要深化改革    改革助推城鎮化    「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要把這個潛力發揮出來,還要靠改革。」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2012年12月一次調研工作座談會上如是說。    在過去四年多,這位曾經做過農民、當過村長的副總理,多次提及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堅定決心。    中國城鎮化滯後工業化已成不爭事實,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指標——城鎮化率(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剛剛超過50%,遠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水平,差距明顯。    而如果繼續按照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55%,到2020年將達到60%。每年將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在李克強副總理看來,這正是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所在。    十八大再次明確了城鎮化發展戰略,可以說中央領導層推進這一戰略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但是要實現上述目標實屬不易。首先,釐清過去城鎮化建設中的錯誤觀念、扭轉錯誤行為,並非一日之功;其次,諸多體制障礙和政策障礙,如戶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都在阻礙城鎮化的推進,而要實施徹底的改革,又牽一髮而動全身。    和以往城鎮化之路不同,新一屆領導集體正在探索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城鎮化之路。力挺這一戰略的李克強副總理強調,新型城鎮化不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由「鄉」到「城」的轉變。 改革:清除體制之障    「體制問題是城鎮化最大的障礙。」多年研究城鎮化的專家程必定的這句話頗具代表性。在中央力推城鎮化戰略之際,推動相應的體制改革迫在眉睫。    以呼籲多年的「鎮改市」為例,東部沿海地區有些鎮發展非常快,人口規模大,GDP、財政收入已經相當於北方地區的地級市,但是仍是鎮級管理,功能定位與其龐大的經濟總量和繁重的社會管理任務嚴重不匹配。    針對這些經濟發達鎮「身大衣小」「腳大鞋小」的問題,有人提出「鎮改市」的建議,認為有利於調動中小城市加快推動戶籍制度改革進程的積極性。但是在目前城市間行政管理體制下,一直未能突破政策禁區。    市級行政單位的設立標準高、程序嚴格,按照規定,由民政部報國務院審批。上世紀90年代曾出現一波設市熱潮,當時國家為了及時控制,不再批准設市,一位熟悉當時決策背景的專家介紹說,當時控制一下是對的,但是經過這些年發展,應該有所調整。    比起行政管理體制對城鎮化擴大的制約,戶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更為迫切,難度更大。呼聲最高的戶籍制度改革,因為城市戶口尤其是大城市戶口隱藏著巨大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福利,改革難度極大。    在51.27%的城鎮化率中,相對一部分城鎮居民實際上並未享受到公共服務。在阻礙勞動力流動的戶籍制度未有破局和公共服務投入未有大幅增加情況下,中國的城鎮化只會是統計數字上的繁榮,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城鎮化」。    土地出讓收入有「第二財政」之稱,與之相關的稅費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掌握著土地供應權的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收益,熱衷擴大城鎮規模,而忽視了吸收外來人口,因而出現了城鎮佔用土地的速度遠快於吸納人口速度的現象。    過去的城鎮化模式,更多體現的是「土地的城鎮化」,地方政府通過拆遷,趕農民上樓,人造城、人造鎮,但是最終由於沒有就業,無法凝聚人氣、發揮集聚效益,淪落為「鬼城」。    因而,不改變現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斷地方政府賣地生財動力機制,「人的城鎮化」永遠趕不上「土地的城鎮化」,也背離了城鎮化使農民真正實現職業和身份轉換這個核心。    正在徵求意見的城鎮化發展十年總體規劃中,為了杜絕這類現象,特別提出探索實行「人地掛鉤」政策,即城鄉之間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城定居的規模相掛鉤。這些均為治標之策,治本還需推進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改革,消除制約勞動力流動的阻礙因素,同時增加城市就業。    李克強此前稱,中國的經濟發展只能更多地依靠拉動內需,而目前最大的內需就是發展相對滯後的城鎮化。要把這個潛能釋放出來,還需要改革。    對於推進城鎮化的改革,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認為可以採取改革攻堅和阻力小的改革分頭推進,對於難度較大的改革如戶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可以考慮分期分批制定長期目標,穩步有序解決。
推薦閱讀:

造城不是城鎮化
多地村官借城鎮化斂財 專家稱會腐蝕執政根基
許子枋:城鎮化概念被誤讀了幾十年
「圈縣」:尋求新型城鎮化的破局之道
新型城鎮化與教育空間布局優化

TAG:中國 | 城鎮化 | 現狀 | 深度 | 模式 | 城鎮 | 中國城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