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專訪|「接著講」首期主講嘉賓 杜維明:「做」儒家哲學——人類意義的普遍價值

在文匯講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傳承系列五講(簡稱「接著講」)開講期間 ,正逢傳統文化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孔子誕辰2568周年,今天上午各界嘉賓相聚長泰縣文廟,共同紀念至聖先師,誦讀經典。在此,向所有尊師重教、弘揚傳統的崇尚儒學的學者,及朋友致敬。

9月22日下午,文匯講堂第113-1期暨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首期,復旦大學「儒學大講堂」首期成功舉辦。今分享主講嘉賓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杜維明長篇人物稿《杜維明:「做」儒家哲學——人類意義的普遍價值》。

杜維明的領帶上印著朱熹像在身後的哈佛辦公室里工作了近30年

杜維明:「做」儒家哲學——人類意義的普遍價值

文/文匯報記者李念

2010年,哈佛大學為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原燕京學社社長(1996-2008)杜維明召開了隆重的學術研討會,祝賀他七十大壽及榮休之喜。這一年的9月28日,孔子誕辰日,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掛牌,杜維明成為創建院長,開始了古稀之年的「創業維艱」。

今天是孔子2568年誕辰。各界嘉賓相聚長泰縣文廟,誦讀經典

在2012年龍年本命年之際,三聯書店出版了1960年代至1980年代末的《杜維明作品系列八卷本》,大量英文著作修訂後得以再版。在總序里,杜維明回憶1981年再次堅定走「筆耕凝道」的路,但不放棄文明對話的工作時的心情:「根本的理由是我主動自覺地選擇了一條自以為符合儒家身心性命之學的「做哲學」(doing philosophy)的道路。我堅信有歷史意義的思想必然能夠感動一群人融匯成一股具有群體性和批判性的自我意識。」

2012年,三聯書店出版了1960年代至1980年代末的《杜維明作品系列八卷本》

帶著這樣的志向,幾十年來,杜維明不僅在西方世界對話軸心文明大師,實現儒學的現代化轉化和內在超越,而且回到儒學發源的原點體知儒學的知行合一。他在開展了「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世界倫理」「印度啟示」等話域後,最終在新世紀提出「精神人文主義」這個主題,為全球困局提供理論和思想資源。他還不遺餘力地將世界哲學大會引進北京,划出了一條清晰而獨特的學習者的開放式閉環之路。

台灣開蒙:與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的師生情誼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里的這句話,就是少年杜維明的真實寫照。

十四五歲時,杜維明剛入台灣建國中學,正好有機會跟周文傑先生讀「四書」,當時周先生身邊僅有四五個學生,如私塾一般。杜維明回憶說:「最初讀『大學』,我並不懂,講到『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覺得有道理,然後說到『修身要誠意』,我覺得這是我要的。」從此以後,這種感覺化成意志,相伴至今。

杜維明先生與家人在台灣東海大學畢業典禮上與吳德耀校長合影

儘管找到了感覺,但在杜維明心裡,並沒有對儒學無條件地盲從。「去哈佛求學時,我抱著尋找真理的態度,比如說我對儒學很認同,但如果有別的思想能說服我,我會另做選擇。」

周文傑先生帶著弟子們去聽了東海大學中文系牟宗三教授的課,牟宗三是熊十力的弟子,徒如其師,想做一個「有創見的思想家」。牟宗三的質疑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杜維明,後來他放棄台大,進了東海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是徐復觀,「情感上,我和他最親近。」

聽了牟宗三一個假期的課後,還是高中生的杜維明在台北近郊的淡水河畔竹林里得以與仰慕已久的唐君毅先生喝茶,杜維明清晰地記得那一天是「1956年8月25日」。此後的學術交流延宕到美國的伊利諾伊州香檳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香港新亞書院、夏威夷大學……唐君毅先生當時的感嘆始終聲猶在耳:「中華文化花果飄零,我們需要靈根再植。但只要從心靈層面認可儒家、研究儒家,中華文化就不會死。」

杜維明與恩師唐君毅

此話已經過去61年,三位恩師業已作古。這些年來,杜維明席不暇暖,環球奔波六十載,不僅將這種認可和研究發揚光大到了文化中國,還擴大到了世界各大軸心文明的視域內。

西方對話:從哲學、宗教學中尋求認同

1988年,杜維明48歲,當選了美國人文和科學院院士,獲取這一殊榮的主要理由是他在西方世界對以儒學為主的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弘揚。1962年負笈西學,1968年獲取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哲學博士學位後,杜維明在普林斯頓執教4年(1967-1971),加州伯克利教學10年(1971-1980),哈佛大學耕耘30年(1981-2010)並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12載(1996-2008)。在兩希文明的傳統中,「儒家的話語」如何獲得新生命、新資源是杜維明思考的核心,他也不斷地與知識界、學術界、思想界以及更廣泛的社會領域進行著對話與交流。

哈佛表彰杜維明30年執教哈佛,傳播人文思想的突出貢獻

在伯克利期間,杜維明的學術重心是對儒學第三期的傳播。《青年王陽明:行動中的儒家思想》一書的雛形是他的博士論文。後來,杜維明發現,要深研王陽明,繞不過朱熹。「不掌握朱熹的問題意識,即無法精切地理解陽明的晚年定論。」因此,他開設了細讀朱熹、王陽明和劉宗周《人譜》的研討課。1981年,他寫就朱子的文字因為電腦故障不慎丟失,雖然以後再也沒有重寫,但他後來將朱熹頭像特製在領帶上佩戴,與朱子「同行同為」。由於獲得美國學術聯合委員會(ACLS)的長期資助,他在伯克利主持了系列的「儒學研討班」。在杜維明的回憶中,這樣的歲月充滿了溫馨,每周五報告45分鐘,評講15分鐘,還有在1729 Spruce Street杜宅的思想沙龍,和第二天教授俱樂部的「會讀」等等。1977年戴震逝世兩百年,他應美國人文聯合學會之邀主持了一場國際學術會議,凝聚了倪偉德、墨子刻、余佐翰、陳榮捷、徐復觀、岡田武彥、余英時、狄百瑞等中外儒學大家。除了學界外,在艾思本人文中心,與更廣泛的公共知識分子的交流,也深化了他對儒家現實性和公共性的體認,「加深了我展現儒家人文精神的信心」。還有長達十年的新加坡儒學運動的體認,呈現在《新加坡的挑戰》一書中,也探尋了儒學復興的全球意義。

杜維明相關著作:《青年王陽明:行動中的儒家思想》、《邁進自由之門的儒家》、《新加坡的挑戰》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伯克利期間,杜維明受宗教社會學大家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等人之託,組建了伯克利本科生的宗教學專業。在美國和西方社會,宗教學的影響遠遠大於哲學,在籌辦過程中,杜維明對如何讓儒家身心性命之學進入美國大學教育也有了深切的體會。亞里斯多德的倫理、保羅的愛、馬丁·路德的信,佛的慈悲,都是儒家對話可獲得的精神資源。」1981年回到哈佛後,他接任了宗教委員會主席一職,對宗教研究倍加重視。此後,持久的宗教對話一直跟隨著杜維明的弘道。

在有關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的儒家思想的梳理中,他和文化人類學巨擘吉爾茲、北美宗教學大家W·C·史密斯、宿儒史華慈、芬加勒特、楊聯陞切磋而頗有所得。與普特南,泰勒與桑德爾等學者的交流、會晤,亦讓他強化了與西方哲人探索新知的意願。

杜維明與吉爾茲、W·C·史密斯、史華慈、芬加勒特、楊聯陞、普特南,泰勒、桑德爾等學者的交流

習儒一甲子,對杜維明影響最大的人是孟子。孟子曾說,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一樂。在哈佛燕京學社社長任上,杜維明享受了此樂。作為每年有大量科研經費可以調配的社長,他推動了大量國內高校的文史哲新銳與學術帶頭人前往哈佛訪學,有的學者甚至來訪多次。這一名單上總有一百多位人文學者和重視文化的社會科學家,他們在海外找到了更翔實的資料,開拓了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哈佛燕京學社也成了中美學術交流的主力平台。杜維明還資助了國內文獻資料的學術研究,龐朴的簡帛研究網站、《中國哲學史研究》《當代》《燕京學報》《中國學術》等學術雜誌都受惠於此。讀馮友蘭書、聽張岱年課、三次赴哈佛的清華國學院院長陳來這樣回憶道:「確立儒學的文化自覺,杜先生的確對我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回到北大:靈根再植,加大對話

北大對於杜維明來說,是記憶、是現實、更是未來。2010年,受兩任北大校長邀請,他開始坐鎮高等人文研究院。

1978年秋季,杜維明首次回大陸,隨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海洋學代表團到大陸進行一個月的學術交流。1983年,他第一次踏入北大,參加湯用彤先生冥誕百周年紀念學術會。1985年春,他以富布萊特訪問學者身份,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設了「儒家哲學」的大班課,並參加剛成立了中國文化書院的學術活動。在北大講儒學,1923年的梁漱溟是第一人,杜維明則是第二人。當時大陸的階級論觀點尚未褪去:孟子是唯心主義、朱熹是客觀唯心論、王陽明是主觀唯心論。但在哈佛,杜維明的「儒家哲學」課受歡迎程度是創記錄的,最多時有數百人云集課堂。「他們因為不了解就有好奇心,反而帶著『同情地理解』。」陳來在《杜維明與儒學第三期》一文中對當年的講課這樣評價:「當時已經開始文化熱了,龐朴和李澤厚在70年代末寫了批判孔子的文章,整個80年代,批判儒家的多起來了,杜先生把海外尤其是英語世界對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的關係包括儒家人文主義的幾個側面都帶進來了,使得當時的文化熱中的反傳統中,多了傳統的聲音。」陳來認為,這個聲音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了解的人越來越多,「當時講課帶來的儒學第三期,就是意味著儒學可以進行現代化轉化。」

星轉斗移,25年後,北大作為哲學的學術、教學重鎮發展更為繁榮,西哲、馬哲、中哲各路中堅力量雲集。

在2011年的採訪中,杜維明向記者暢談了自己的理想:一是繼續推進各個文明的深度對話,可以延請諸如伊斯蘭文明的研究學者駐校授課,惠及學人;二是培養一批有國際交流能力和影響力的中國學者;三是將北大提升為哲學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並不熟悉國內學術運作環境的杜維明在探索適應中逐步向著使命而去。

很快,局面打開了。

除了延請傅高義、福山、貝拉、阿瓦尼、浦安迪、孔漢思、斯維德勒、艾略特等為代表的海外高端學者來北大講學交流,並常年在燕園推動以《大學》為核心的經典會讀外,

在2016年的採訪中,杜維明向記者李念暢談了自己的理想

在有著「天地之中」之譽的河南登封,以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為主題的「嵩山論壇」在今年9月17日已經舉辦了第六屆,主題是「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而2014年第四屆的主題是「從軸心文明到對話文明」。記者參加的第四屆嵩山論壇上,研究東正教的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赫魯濟,研究基督教的美國坦普爾大學教授斯維德勒,研究道教的波斯頓大學科恩教授在有著千年歷史的嵩陽書院里共同對話。作為人文平台,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倡議通過對話解決爭端和衝突,為全球社會走向「對話文明」創造條件。而儒學則要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世界性問題。

和世界文明對話的同時,杜維明也倡導商業文明倫理。他擔任長江商學院人文委員會主席有年。北大世界倫理研究中心與長江商學院、德國基金會(KSG)共同舉辦的儒商論域今年也將舉辦第五屆。杜維明也將自己學習的維度擴展到了更具實踐性的商業領域。

而作為嵩陽書院院長,純學術的研討會每年也在北大和嵩陽書院持續地舉辦,凝聚著更多的學界眾人參與到對話和交流中。在11月下旬,2017年度的中西馬對話即將展開。儒家在對話中將獲取更多的可借鑒資源。

雅典競爭:世界哲學大會落戶北京

如果說,在海外的對話中提升以儒學為主的中國哲學是由外而內的路徑,那麼,申請具有118年歷史的世界哲學大會落戶北京召開,則是一個由內而外的傳播。對於中國哲學,對於世界哲學,這都是雙贏的提升。而對於這項百年工程的推進,杜維明不遺餘力,奔走了十餘年。剛剛在2017年8月13日於北大召開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啟動儀式上,杜維明被聘為一年後召開的學術盛會的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外學者持久的掌聲感謝著這位奔波之人。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教授為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杜維明先生頒發聘書

中國近代全方位向西方學習,高校的學科設置也不例外。哲學作為來自日本人的譯名和西方人的學科設置,更有著濃郁的取經色彩。中國哲學在經過法國啟蒙思想家們短暫的肯定後,便受到黑格爾的蔑視,中斷了正常的海外傳播和評價。世界哲學大會始自1900年的巴黎,當時正是工業革命蓬勃向上之時,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如火如荼地影響著世紀之交的西方社會,而由巴黎舉辦的世界哲學大會也在西方世界內部提供著學術的交流。羅素就說過:「第一屆世界哲學大會改變了他的一生」。

1998年,在哈佛燕京學社社長任上的杜維明應邀參加了在波士頓舉辦的世界哲學大會,並用英文做了「儒家核心價值」的主題演講;2007年,杜維明邀請世界哲學大會的主辦方——國際哲學聯合會(FISP)董事局和韓國哲學大會地方委員會成員到哈佛燕京召開研討會,題目叫《21世紀哲學的再思考》,在學術研討之餘的行政會議上,杜維明表達了中國申辦的意願。按照FISP的規則,舉辦地在前一次大會上由102個會員組織投票表決決定。2008年,世界哲學大會首次走出歐美,移師到亞洲的韓國,被選為FISP執委的杜維明,將中文申請為大會官方語言。

2013年8月8日,雅典,由杜維明、王博、劉哲組成的北大團隊發現投票前幾天一直聲稱不參賽的巴西突然全體分發起參賽資料拉票並呈現出志在必得之勢。能否拿到舉辦權,就看第二天的15分鐘主題陳述了。北大團隊幾乎一夜未眠,有人修改文本,學生王建寶製作材料。第二天,杜維明鎮定自若地做了主題陳述。他強調了三點:1,中國需要哲學。150年的救亡圖存愛國心使得社會精英都忙於做拯救國家的政治家,而今社會回到了五位一體(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的人的全面發展,必然會涉及到人生價值的追問、世界觀的認同;2,西方哲學需要走出象牙塔。雖然當代有哈貝馬斯、德里達、福柯、羅爾斯等傑出大家,但比起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和自然科學上的人才輩出則顯得淡泊,哲學必須顯示出影響力和公共性,而中國能提供豐富的資源;3,哲學本身必須全球化。哲學的太陽從希臘升起,不能從希臘落下,要落到多個文明大國,包括中國、印度和非洲、拉美。

杜維明、王博、劉哲、王建寶組成的北大團隊

在論辯階段,杜維明站起來回答了25次辯難,包括「能否保證不出現霧霾」、「能否保持學術的獨立性」等。最後,中國以56比21穩獲哲學大會舉辦權。而在之後的FISP執委換屆選舉中, 31人當選,其中秘書長盧卡79票,杜維明65票,第三名是40票。

杜維明的陳述直扣關要,最後,形勢逆轉

在今年8月13日的倒計時啟動儀式上,FISP主席愛爾蘭皇家院士Moran(莫蘭)教授讚許道,由儒家學者杜維明提出的「學以成人」為主題的北京大會是一次「真正的嘗試」,走出了以希臘為核心的狹隘的西方哲學進路。而FISP秘書長、北京大會執委會主席Scarantino教授則感謝北京大會為世界哲學共同體克服文化偏見與思想僵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契機。「我們越來越意識到:離開中國在哲學、文化以及精神方面難以估量的文化和理論遺產,我們通常所謂的『哲學』就是極其有缺陷的。」

2017年8月13日,FISP主席愛爾蘭皇家院士Moran(莫蘭)在倒計時啟動儀式上致辭

杜維明對主題「學以成人」闡釋說,這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認知,也是行為。這也是他對世界哲學多年觀察後的結論:哲學不僅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義的學問,也是做人的學問。

這或許是一次回歸本源的世界哲學大會,公元前5至8世紀,軸心文明之一的中華儒家學說誕生於中原,而今,中國哲學將走向更廣闊的視域,儒家也將為其他文明提供更豐富的思想資源。

思想貢獻:儒家的精神性人文主義

對儒學精神價值的探索,是杜維明確立的為學方向。那麼,我們要以怎樣的表述和內涵來承載儒學所蘊含的人文特性?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人類面臨的共同困境與日俱增,作為人類方向指引的哲學該提供怎樣的可選答案呢?

2014年5月,「精神性人文主義」一詞出現在杜維明的演講中的頻率增加。2016年3月,在華東師大舉辦的「桑德爾與中國哲學」國際研討會間歇,杜維明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思考過程:「我一直在想儒家精神性人文主義的內涵和它對其他文明的解釋力,每次都有些推進,但與諸文明的關係始終沒有最終打通。這次基本理順了。」

在杜維明看來,人類發展至今,下一步該向哪個方向而去呢?包含著仁愛的文明能否延續,是人類自救的前提。「對人的思考將成為全球思想界的共業。」他的反思並非杞人憂天。在與全球各界人士的廣泛交流中,這類反思不斷得到呼應。2015年,聯合國提出了「2030聯合國千年目標」;同年9月,世界氣候大會達成了「巴黎協議」,而在7月,受法國總統奧朗德之邀,杜維明參加巴黎「氣候良知峰會」,與40餘位人類思想界代表一起出謀劃策。人類的處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它不是過去問題的延伸,因此要特別呼喚人的自覺,新的人文主義。」

杜維明認為,精神性人文主義區別於西方的凡俗人文主義,包含了自我、社群、自然、天道四個維度。「這是我在21世紀的學術奮鬥目標,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個話題,能否形成還要看實際情況。」

9月22日,杜維明做客第113-1期文匯講堂暨「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首期、復旦「儒學大講堂」首期,主講《世界倫理構建與儒家天下關懷》

2015年,成立於1937年、素有參議院之稱的國際哲學學院(IIP)將年會首次放在北京大學召開,主題是「人的維度」。面對高科技,「精神性人文主義」的演講再度引發與會30多名國際哲學學院院士的極大關注。那次年會後,杜維明也以高票當選了IIP副主席(其上為主席,共有兩名副主席)。

在2015年3月的採訪中,杜維明非常誠懇地說,自己對健康的管理不力,「我總覺得自己精力不夠,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理想和現實之間有差距。」1966年, 完成哈佛四年求學時,他描述自己立志於儒學這一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知識」時的豁然開朗:「這一靈感觸動了我身心靈神中的每一個部分,調動了我每一個細胞的能量。」1970年代,他撰文表達了身處異國對「如何」做儒者無例可尋的一種恐懼和敬畏:「無論如何,要花上三四十年功夫,才能把此刻的心境真正定位。」而如今,「做」儒學哲學內在的生命激揚終於「真正定位」了。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奔走踐履將繼續伴隨生命,不斷去求證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此長稿初稿於9月12日,定稿於9月20日,9月22日刊於113-1期文匯講堂小報)

推薦閱讀:

沙盤中一些事物的象徵意義(很全,分享給諮詢師和各位朋友們)
供香的意義與功德
大前灘的真正意義
生命的深層意義
150個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例釋

TAG:人類 | 哲學 | 意義 | 價值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