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暗星球」到「黑暗森林」,華為和小米終將在什麼地方不戰而遇?|獨家
引言:他們,一個來自「黑暗星球」,一個來自「黑暗森林」,在2016開年,都不約而同地亮出了各自的獨門秘笈——任正非在華為市場大會上發出大戰前動員令:「我們要力出一孔 、利出一孔,密集炮火攻擊前進,努力進入無人區!」黎萬強回歸小米後在微博上高調戒勉:「回歸初心,永遠別忘了為什麼出發!」他們無意相殘,但他們最終會在一個地方不戰而遇,雖然彼此看不到對方,或者佯裝視而不見。
在杭州舉辦的一次科幻筆會期間,夜深人靜,一群科幻作家坐在西湖邊,天馬行空地討論起「如何毀滅一座城市」。不知道話題是從哪裡引起的。在人們七嘴八舌的爭論中,劉慈欣喝下一杯酒,淡淡地說道:「把三維的西湖風景二維化,變成一幅水墨山水圖;然後再一維化,變成一根細細的杭州絲綢。」
這是2012年12月15日《中國青年報》載文中描述的一個情景。此時劉慈欣創作的《三體》小說已經出版近5年。他的這一番話可看做是《三體》小說的濃縮版。《三體》在2008年1月首次出版後,受到中國互聯網精英的極力推崇,至今仍被關注,網路上不斷有各種版本精彩演繹。相信(但願)電影版上映時會震撼到國人,畢竟能夠獲得科幻界的諾貝爾小說獎——「雨果獎」,被稱為第一次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創作提升到世界級水平,意味深長。
如果小米手機可以視作是雷軍創作的商界「三體」版,那麼來自「黑暗星球」(未知空間)的華為手機橫空出世呢?
一傳說中的「森林法則」與「降維打擊」1950年的某一天,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利克·費米和別人一起談論飛碟和外星人時,突然下意識地冒出一句:「他們在哪兒?」——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如果他們一定存在,我們為何至今不能確切地看到他們呢?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不管是嬌嫩的嬰兒還是步履蹣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還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三體》II的封底赫然印著這樣一段文字。
這便是劉慈欣——一個西北小城發電廠的高級工程師,孤獨地坐在黑暗的山坳里,望著浩繁星空的思索。他正在嘗試以文學創作的想像力,突破科學對自然界的認知邊界。這也是著名的「森林法則」被他在宇宙中的演繹,較之於地球森林法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是連科學天才霍金也一再提醒人們,不要主動去接觸外星人嗎?人類不是一直處於星球大戰的假設與恐慌中嗎?
劉慈欣給出的妙解,就是後來在互聯網精英中被神話了的「降維打擊」。外星人居住在高維空間,地球人生活在低維空間。但是處在高維空間的生物是無法生活在低維空間的。低維空間的取勝之道便是誘敵深入、降維。這也是生命底線越低、生存能力越強的原因。
聽起來有一種很「瘮得慌」的感覺?會聯想到金庸、古龍小說中的武林高人,取人性命手到擒來卻不見血光劍影的獨門絕技。不過那是冷兵器時代的想像力。現代戰爭的想像力曾經在海灣戰爭中嶄露崢嶸,專家分析說是多維封殺——多微空間:海、陸、空、天、電磁,對低維空間:海、陸、空,既不是冷戰,也不是熱戰,是一種全覆蓋式封殺,所謂的「無接觸戰爭」。而美國後來陷入膠著戰難以脫身,應該說恰好反證了現代戰爭的悖論。
海灣戰爭和所謂的「降維打擊」正好相反,道理卻是一樣的,就是「減維」。看來思維的線頭常常不是苦心孤詣解出來的,而是異想天開抽出來的。科技的邊界之外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所以西方人相信,未來並不是預測出來的,而是自我實現出來的。
雷軍是互聯網領域「降維攻擊」的最先導入者。小米橫空出世,5年給世界一個奇蹟,雷軍說就是出於一次身置美國大賣場的靈感火花。傳統手機廠商渠道成本要30%,如果是一個新進入者得要40%,還不算售後服務成本、物流成本等,但是雷軍直接將中間渠道抽去後,所有成本撮在一起一下子降到了5%。
這是一個新進入市場者的想像力,他不是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去撕開一個口子,而是祭出了釜底抽薪、一劍封喉式的絕殺秘笈。這其實依然是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 波特之經典理論的另解。
二被用壞了的波特「五力競爭」戰略「五力分析模型」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用於行業分析和商業戰略研究,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了全球性的深遠影響。所謂「五力」就是決定行業競爭強度和市場吸引力的五種力量。分別是: 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當下的競爭能力。對應這五力角逐的競爭戰略有三大選擇,也就是著名的三大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這套理論早已被善於學習的中國企業,在30餘年的市場競爭實踐中耳熟能詳、發揮盡致。
現在我們知道,比如手機市場,甚至連倔強地與雷軍對賭的董明珠,最後也去生產了手機;而華為在早期反覆猶豫後終於痛下決心做自主品牌,屢敗屢戰矢志不移,這一個市場的吸引力已經不是「行業總體利潤水平」這麼簡單,而是基於未來的意義實在太重要了。不只是對於家電企業,那是信息時代網結天下的最終節點——無論這個節點將來還是不是以當下手機的樣子出現。為掌握未來的主動權,小米和華為都是志在必得、不留退路。
如果對應波特的三大戰略思想,小米無疑是總成本領先戰略,華為則是專一化(核心專業技術)戰略,差異化則自在其中。
波特的競爭戰略一開始就受到了質疑,尤其是在實戰中,被認為具有分析思考意義,但會形成企業發展障礙。因為「競爭」本身就是一個容易引起歧見的概念。而該模型的理論是建立在三個假定基礎之上的:
(1) 制定戰略者能夠了解整個行業的信息——顯然現實中是難於做到的;
(2)同行業企業之間只有競爭關係,沒有合作關係——現實中顯然不是這些;
(3)行業的規模是固定的,只有通過奪取對手的份額來佔有更大的資源和市場——現實中完全可以與對手共同做大行業蛋糕,或者創造新市場等。
所以,記住波特的競爭力模型的價值意義或許更為重要,即五種競爭力量在抗爭中所蘊含著三類成功的戰略思想: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實戰操作中則完全可以不受五力束縛,才能創新實踐德魯克所說的「營銷就是創造顧客」的要義。
但是中國企業可以說是付出慘痛的代價才幡然醒悟的。事實上傳統打法總是死灰復燃,價格混戰在互聯網領域重現。「降維打擊」也被作為一個有效手段,在日益被國外品牌蠶食的手機市場、電商新通道、新營銷模式佔位等爭奪戰中屢屢祭出,將成本打到底,也打掉了產品的利潤,致使企業失血過度、成長乏力。
三互聯網生態下競爭力量正在反轉事實上,2015年的手機終端,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說,華為也更像是突然冒出來的。一些顧客走進手機賣場,在導購員的心理暗示下,下意識地關注到華為智能手機時,竟然會問「華為是誰?」而當時華為已經是世界第一通訊設備供應商。第一印象很重要,以至於對第一次通過手機接觸到華為的消費者來說,華為就是做手機的。
雖然後來任正非披露,其實華為早在2003年就開始進入終端消費者領域。長達10餘年的時間,人們怎麼就渾然不覺呢?尤其是後來被證明是最最關鍵的2014年10月後的一年間——大眾消費者換機、中產消費升級潛在需求臨界點,小米的產品經理黎萬強在他的《參與感》專著火賣後竟然就離職「閉關」了。
類似費米之問:「他們在哪兒?」小米也會痛心疾首地問:「華為在哪?」小米關注的是社群電商通道,海量的粉絲與發燒友會在那裡等著交集;而在余承東眼裡,70%的傳統渠道可以大有作為。——華為當然在,但是小米眼裡只有蘋果、三星,顯然忽略了本土競爭者的圖謀與抱負,輕看了對有限的手機市場需求空間的影響。
華為眼裡也是盯著蘋果、三星,卻以對標小米為台階,一躍上位。當他們最終在終端相遇(小米為衝量也強悍鋪貨傳統渠道),華為以自主高端晶元、品牌影響力與專業技術保障,毫不猶豫地裹走了部分低端消費者、獨佔了中產消費者。而這最終會影響到小米的發展速度與空間——這是一路快進的雷軍所不能接受的。
雷軍因「降維打擊」取勝,也最終受制於此。2012年就有人分析說: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家外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能夠成功,這叫「中國詛咒」。為什麼?互聯網的免費,包括有版權的音樂視頻都全部免費。經過降維攻擊,從三維變成二維,那些在美國市場這個高維世界裡生存的物種在這裡根本沒法生存。比如,人能靠泥土或者垃圾活下來嗎?但蚯蚓和蟑螂能。但是這種低維競爭也讓企業生存環境繼續惡化。
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或者黑暗森林那樣的環境,就存在著《三體》中所描述的猜疑鏈。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他必須小心……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但是在美國本土不存在這樣競爭,美國大量電商都是傳統企業出身,前25名里有23個是傳統零售商,他們有相對成熟穩定的規則。在美國電商有20%毛利,在中國就被打成了只有5%。這就是惡性競爭的結果。美國人發明了五力競爭模型,但卻是批判地接受與實踐。
現在我們看到華為率先突圍了!帶著征服國際市場的榮耀進入消費終端,它在攻城略地的同時是否能夠推動中國市場進步?目前看,高端手機Mate7的巨大成功、Mate8的初戰告捷,衝出了低價競爭的魔咒。那麼小米呢?在一路凱歌又經過挫折歷練後,是否能夠在互聯網下創新營銷中站穩腳跟,並引領新潮?
四華為奔向高端,小米如何找回「社區商務」的基因任正非在接受福布斯獨家專訪時,當被問到華為如何蠶食競爭對手,包括諾基亞、愛立信等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從不知名的中國小公司,成為歐洲市場數一數二的玩家?任正非首先糾正了對方的問題:「你講錯了,你應該講,我們怎麼與這些公司合作貢獻給這個世界的。」
他說「這個信息社會長大的速度,比我們能力長大的速度要快」,所以需要「共同合作發展,滿足社會需要」。這顯然是對競爭戰略的超越。「我們沒有狹隘到如何消滅別人。不斷燒錢的目的,是燒到對手燒不動了,就壟斷了。我們不謀求市場壟斷。我們並沒有蠶食它們,也從來不想蠶食他們,而是千方百計希望它們強大。它們強大,像諾基亞和阿朗的合併,我們都非常高興。」
任正非的抱負源於他對新消費市場的判斷,從網路時代到信息時代的爆髮式發展。而且他二十餘年堅持的管道主航道業務,可以給他自信:他參與了創造未來。由此衍生的智能製造、終端消費,也是基於平台連接的戰略新目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已經大踏步地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未來物聯網、智能製造、大數據等將對管道基礎設施帶來海量的需求。我們的責任就是提供聯接,具體就是聯接的設備。這個世界的市場非常巨大,我們還做不到在所有國家都成功。我們只能努力把我們能做的國家做好,這就不簡單了。」
小米還會和華為相遇嗎?如果相遇,會在哪裡?如果差異化圖存發展,屬於自己的創新空間又在哪裡?通達羅馬的大道是什麼?
其實對比之下,小米的核心優勢也呼之欲出了。2015年的挫折恰恰證明了小米原來的正確——也是走得遠了,忘記了為什麼出發。有識之士建議,小米需要堅持「社區商務」的核心優勢,利用自己獨一無二的「用戶堡壘」,以開放的眼光整合資源。小米商業模式的戰略制高點就是「C2B社群電商」,兩個基點一個是大眾粉絲,一個是發燒友(意見領袖),而小米的生態群投資如電視、空氣凈化器、平衡車等電子消費產品,並非是平台下的連接,和蘋果的產品開發不同,不具有排他性,相反如果質量服務失控會反而會給小米品牌減分。
業內曾有預測分析說,如果小米失誤,一定是在組織管理上。現在看,小米在2015年的吃力實際上是戰略迷失,自然也就沒有了相應組織管理建設,這個結果是出乎意外的。傳統認識的誘惑拉力如此大,在業界對小米的社區商務紛紛給予關注、積極推廣時,小米自己卻為了銷量去拼傳統終端。自己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的基因遠遠高於對手,但是卻顧此失彼,使得這部分價值遠遠沒有放大,甚至早早地就輕易放棄了「米聊」戰略。尤其是黎萬強休養生息後,人們似乎只看到雷軍一個人在戰鬥。不但預期銷量未果(挑起輿論期望太高),而且核心優勢也受到影響,從而失去2015年寶貴的戰略機遇期。
包政教授在《營銷的本質》中的總序中指路說:「社區商務是未來之路」。波特已經在《競爭戰略》與《競爭優勢》中提到「一體化戰略」,即前向一體化和後向一體化。德魯克進一步提出企業必須集中資源在兩端紮根——技術端或市場端。對於中國市場,被企業廣為實踐的深度分銷(包政教授創建的營銷理論)已經不能滿足時代和市場的需求。企業需要繼續向前走,從需求鏈走進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而這才是德魯克所言「營銷就是創造消費者」的真諦。
中國營銷實踐的主線,經過了從「規模佔有」(如華為早期的種莊稼、撒種子,培育市場),到「深度分銷」(如TCL狙擊洋品牌、終結本土亂戰爭奪市場),再到現在小米闖出的「社區商務」之路。如果說前兩者都是包政教授直接深入企業實踐得到的概念提煉,後者則是他被互聯網大咖創新激發出來的思考,是他對經典經濟學、管理學、營銷理論融會貫通的研究後,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選擇、提煉,也是他一直堅持營銷策源地的思考所致——正如任正非所說的,時代大突破,需要理論支持。中國營銷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
「大踏步走向社區商務時代」(包政《營銷的本質》總序)。那些具有偉大抱負的市場弄潮者,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最終會在用戶那裡相遇——電商或賣場終端短暫相遇只是前奏。不同的是,這是一個看不見的戰場。
2016年1月10日美國拉斯維加斯世界消費電子展,三星電子移動事業部、全球市場執行副總裁李英熙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用「艱難」、「充滿挑戰」形容在2015年中國市場的遭遇。表示要通過合作、UGC拓展虛擬現實空間,首先要建立關於虛擬顯示內容的生態系統,介紹說三星正在搭建用戶生產內容(UGC)的平台,為未來培育虛擬現實打基礎。
毫無例外,他們都會去那裡。雖然彼此看不到對方。
當真理向人們開示時,總是展示出它的反面。只有少數人能夠發現多維空間的蟲洞,找到通向正面真理的捷徑。戰爭是一種不得已的溝通方式,尚武者最終會在「森林法則」中迷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家的哲學似乎在2000年前,就暗示了人類信息時代的「共享」之道,本來那就是真理在反面的伏筆。正所謂「成就他人,從而成就自己」。(包政語)
推薦閱讀:
※《三體·黑暗森林》中,羅輯領悟出宇宙文明公理的實質後,為什麼不將之公之於眾呢?
※如果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發現印第安人和其它人類存在生殖隔離,我們能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哪些推測?
※黑暗森林法則要如何解讀?
※《三體》中是否過分誇大了地球文明接觸外星文明的危險?
※破解費米悖論:最好最黑的解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