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收藏的真實經歷--紫砂壺

首先對於收藏的初級印象來自少年時代,但80年代初改革剛剛開始不久的時候,我第一次在福州的友誼商店裡看到各種各樣的印章,玉石,古玩,等專供外籍人士或港澳台同胞用外匯購買的各類東西,其中就有紫砂壺參加工作以後,在一位潮州籍的老同事引領下,逐漸的開始對烏龍茶以及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工作之暇與3-5友人或獨自品茗是下班後最快樂的事情之一!泡潮州人喜歡的烏龍茶免不了要用白瓷蓋碗的,而初用蓋碗卻也免不了要燙手,而口蓋嚴密,有把有流的紫砂壺很快就成了我不可或缺的品茶工具之一!初買紫砂壺是在上海的一家紫砂壺專賣店裡,老闆是江蘇宜興人,第一次看壺,店長主要談紫砂泡茶如何好,紫砂收藏如何能升值,如此如醉的聽了大約30分鐘的關於紫砂壺升值概念的演講後,我決定買一把200元的極品大紅袍朱泥茶壺,作為我沖泡鐵觀音的利器,是年為公元2002年!   隨著飲茶品種的不斷豐富,宜興紫砂老闆 不斷灌輸給我 一把壺只能沖泡一種茶的故事,我陸續又購進了顏色與款式不同的大約50個茶壺,當然和一般的入門者一樣,從來沒有對這些壺的泥料是否安全是否有色素添加劑 產生過任何懷疑,當時對三菊氰氨等等添加物還基本沒有概念,   隨著一個一個茶壺開始泡茶,看著壺內茶垢的不斷堆積,紫砂壺表面的亮度不斷增加,那種對養壺的自信心和滿足感是日益增強!     2003年,突然有一個好友約我到常州,找了一個好像叫什麼紫砂網的紫砂壺老闆買壺,我帶了一把養了6個月大紅袍壺,想給對方看看,本來打算聽到的肯定是和在上海紫砂壺店老闆一樣的恭維和讚許,卻被告知:這把 所謂的大紅袍紫砂壺 一是模具壺,二為添加了玻璃水鐵紅粉的化工壺;   大吃一驚後,當天就請教了原礦和全手工的概念, 回到上海,我將自己所有的壺與這次新買的壺,做了一一比對,結果,從壺身筒的接縫痕迹,到嘴的製作,我原先的「藏品」全部是半手工,不僅身筒是模具的,連蓋子和流把都是模具的!     養了幾天,我拿新買的原礦壺與原有的壺做了比較,發現,原礦紫砂壺在壺身熱的情況下,淋上開水,其收水是緩慢成片,而我原來買的大紅袍壺表面雖亮,但像塗了一層蠟似的,一下就干根本,收不住水,很明顯 新買的壺更加自然更加耐看     究竟其原因是什麼呢?為了找原因,首先就是上網了,因為賣紫砂壺的可能說的不一定都是真話,這點是已經驗證了!花了2天時間,我翻閱無數文章帖子,有兩樣東西進入的視線    1、玻璃水=高嶺土常用的硅酸鈉    2、金屬氧化物    玻璃水是為了增加紫砂在高溫狀態的玻化程度,使得壺看起來更加水靈,色澤更加明亮    而金屬氧化物是為了給紫砂增加顏色,增加質感    通過網路上的了解,我居然發現所謂 紫砂中的官窯-原宜興紫砂一廠的廠貨:一廠老拼紫泥,也是至少添加了氧化錳   然而當時本人對這些金屬氧化添加物並沒有非常的排斥,因為還是比較相信郭家,相信這些應該都是陶瓷行業中符合質監局安全標準的做法 !   由於2003年當時的網路還不是很發達,總覺得網上的信息總是不可以輕信的!我又到福州路書城買了很多紫砂門類的書籍,然而書籍介紹內容往往是成品壺的圖片多,大多數的紫砂書籍更像廣告宣傳冊而不是專業著作!       和許多銷售型網站一樣,許多紫砂壺書籍都有數不清的工藝師,大師名字等著你去記    更多的文字在宣導如何選一把可以升值賺錢的紫砂壺,而不是教你選一把適合喝茶的紫砂壺    各論壇的高手,大師,一把接一把的某某名家、某某大師的「精品」    什麼老味,古拙,舒服,到位,對壺的判斷更加變的模稜兩可!當然最終也就說了兩個字:收藏和升值     我發現紫砂在主流書籍和網站中都是收藏的東西,不是實用的,這個讓我購買紫砂壺標準發生的變化    這個標準現在看來是很幼稚,但我當時堅持要買能升值的紫砂壺而不再追求實用    標準改變其實是件很容易的事,比如本來房子是拿來住的,沒想到可以拿來炒,本來土地是全民所有的,沒想到可以拿來圈!   最近反三俗反的有點晚,不然當年我就不會認為紫砂壺 既可以白用若干年,然後還可以出手賺錢,當時對這樣的好事,我還是比較認真的     於是,如何用最低的價格拿到一把會升值的壺就成了我買紫砂壺的首先條件    當時這麼想的:    1、為了縮短流通鏈條,我應該到源頭宜興的工藝師家裡去拿貨,這樣應該能省掉中間利潤  2、製作者的職稱非常重要,成名大師的好像沒有多少升值想像空間了吧,應該把焦點盯在剛出名或還未出名的工藝師身上  3、製作者的職稱一定要國家認可的,不能是企業聘用職稱,另外壺必須是全手工,原礦的     通過到上海九星,天山茶城還有城隍廟等各地的壺店去看壺,了解什麼樣的作者有潛力,紫砂壺一般大致的價位,我都會默默記住,就等著到時候就直奔宜興拿到一手貨,紫砂「升值」就這麼簡單,嘿嘿!  第一次到丁山:   感覺做足了準備功課,打聽好了宜興紫砂的一手產地,宜興市丁山鎮,於是就有了第一次的丁山之行:   那時候正好滬寧高速公路在擴建,一路顛簸中,堵車堵的睡著了,大約5個小時,睜開眼睛,總於到了!下車的地方正好是個丁山的江南紫砂批發市場,立刻先逛了一圈,除了幾個店老闆大力推薦的,但自己看不懂真假的「文革名家壺」外,批發市場主要還是以批發一些旅遊市場用的商品壺為主,看來批發市場是沒有能否「升值」的好東東,還是先到 著名的紫砂博物館去;     懷著到產地朝聖,並淘寶發財的快樂心情,一行人 喜滋滋的走進了博物館,拿著相機將名家和非名家茶壺都拍了個夠,又在博物館周圍的紫砂工作室看了現場模具壺的製作,直到天色已晚,找個小飯店吃了特產太湖三白(白蝦,銀魚,白蟹)味道不錯,然後就開始逛丁山鎮的公園路和解放路,因為這兩條路上的壺店比較多!     底槽清,段泥,本山綠泥,朱泥,大紅袍、一廠老紫泥,幾乎是家家都有,大部分人是模具壺做的多,少部分人手工壺做的多,也有許多全國各地的遊客和我們一樣在逛,我們從店老闆口中又得到了幾類「重要信息」:  1、某某泥料要絕版了,現在一共就兩把甚至一把,收藏正其時也,下次來就沒了    2、某某人的作品要漲價了,現在還有存貨,可以收,下次來就不是這個價了    3、鄉下的紫砂壺便宜,但質量不好    最後一個信息對我們來說很奇怪,我們繞過了宜興市區,到了丁山鎮,這裡應該就是鄉下,而店主嘴裡「出產便宜壺」的鄉下是在哪裡呢?     第2天,我們到歷史上所謂紫砂官窯的紫砂一廠參觀,當時一廠已經被承包了,實際上裡面就是各個工藝師的工作室兼商店,價格一問,統統比上海的高許多,尤其是全手工的,上海的價格和紫砂一廠的比起來,那上海壺店的價格便宜的簡直就像白送的,而且基本都不太接受砍價,要壺還要預定,簡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我們帶著略為失望的心情一邊問路很快到了出產紫砂礦的黃龍山,但早已封閉,據說挖到地下水,因此出產優質紫砂礦的4號井就封掉了,根據當地路人的介紹,我們一行就來到了丁山鎮的郊區村落之一,尹家村     在尹家村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工場,其規模和總量遠遠大於前面一路看到的紫砂作坊;不僅有各個工藝師的工作室,還看到很多專門做紫砂缸和小擺件的人家     買了幾個看起來不錯的小擺件,店主人熱情的帶我們去了燒窯的窯口以及古龍窯的遺址,印象很深,另外令人欣喜的就是看到成堆成堆放在露天陳腐的紫砂礦    一塊一塊的碎石頭,有的很硬,有的已經酥了一捏就成粉了    哈哈終於見到各種各樣的,紫泥,紅泥,本綠,朱泥,段泥的原礦了    而且很明顯,這裡做壺的人要比丁山鎮上的客氣很多,既不跟你談茶道也不談文化    一直待到晚上,我們在鄉下學習各種泥料,做壺的程序,代工的規則  一般人「藏壺升值」的想法無外乎是建立在以下幾個條件上的:    1、紫砂原料不可再生,現在已經是資源枯竭了;但現實來看這一條根本不成立,每家藏泥的數量都以噸計,估計如果全手工做壺,做到第5代人也用不完,何況丁山的紫砂不是挖完了,而是政府限采了,據說央視曝光紫砂內幕後,現在已經又開始采了,而且目前最好的泥料比如公認的帶雞眼的底槽清當時也就是幾百上千一噸,目前最多也就一兩百元一斤吧,在壺價的構成中間屬於佔比極小的部分     紫砂泥料中稀奇古怪的名稱基本可以說都是人為杜撰的,比如民國綠泥,我曾經花了高價賣過,紫砂店主都說是民國發現,解放後就絕跡的稀世好料,真相如何呢?   我在宜興丁山鎮遍尋未果,跑到郊區的尹家、蜀山、趙莊、大港、蘭山等村莊,還是沒有找到民國綠的原礦;但找到許多煉製好的泥條和成品壺,說明這個泥料的供應是很充分的,但既然找不到原礦說明這個泥料並不單純,經過業內人士的指點,得出一個真相那就是:   所謂的民國綠泥,是本地紫砂段泥原礦(本綠為主)調了進口的氧化鈷,在民國作為新品推出的;解放前,估計看茶壺都只看顏色,沒有什麼人研究這作為青花瓷器顏料的氧化鈷(用在瓷器上可以,瓷器最表層有層釉保護),用在紫砂上對人體可能有危害!    後來一直到現在,紫砂許多大師,也都做過含氧化鈷的民國綠紫砂壺,這說明紫砂行業內,對健康和衛生觀念不夠重視,傳說中的民國綠=化料壺,而且氧化鈷作為水污染的重金屬氧化物之一上百度一搜就知道,這玩意最好別用來泡水,看到紫砂壺綠的一定要迴避,不是加氧化鈷就是加鉻,總歸不是什麼健康的東西;    所謂的民國綠泥,是本地紫砂段泥原礦(本綠為主)調了進口的氧化鈷,在民國作為新品推出的;解放前,估計看茶壺都只看顏色,沒有什麼人研究這作為青花瓷器顏料的氧化鈷(用在瓷器上可以,瓷器最表層有層釉保護),用在紫砂上對人體可能有危害!  明白了,我就覺得我買的一把民國綠泥的壺泡出的茶有味道。總算找到答案了。第2個一般人認為紫砂壺會升值的觀點:紫砂壺是全手工製作的,手工作難度大,產量低,而工藝師的一輩子的總體產量有限,有一個月做一把,一年做幾十把之說,去掉其學徒期和老年期,數量很少,因此有升值的希望;     但實際上是什麼情況呢,首先全手工做茶壺並不難,舉一個實例,有個叫吳志強的丁山人,我知道他的時候,他就是做小生意的也賣茶壺,5年前覺得做壺賺錢比賣壺快,於是就下功夫學習做壺,居然略有小成(他製作的壺從500一個開始,到現在可以賣到上萬元一個);這說明這個技術並不難   而產量呢,一個月能做多少個呢,少說說,也能做個30-50個,勤勞的工人一年全手工的茶壺可以做300個以上,如果藉助模具做模擬全手工壺,那麼可以流水線式的生產,一個月至少可以做500個,因此量其實是很大的,何況丁山有上萬人在做壺,有點名氣的至少有上千個,每年還不斷有新生加入,這麼一算簡直是海量!   另外就拿名家大師的壺來說,他們年紀一般都不小了,平時應酬不比企業老總少,精力和時間都不允許他們自己動手做很多,因此代工生產的紫砂壺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壺型太多,每個工藝師都可能接到自己不太熟悉的壺型訂單,這生意又不可能不做,因此代工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用同樣的料,敲同樣的章,一樣的生產流程,只要在成型關鍵點上工藝師做好了把關,這代工壺只要本人認可,就是真貨!工手的出品在某種程度上優於原作者,理論上是很成立的(工手做的認真,做的熟練當然品質好)!   所以從成品壺的產量上看,紫砂壺和紫砂礦一樣絕對不算什麼稀缺資源!  第3個普遍誤導升值的觀點:  低職稱名氣小的例如助理工藝師上升成工藝師甚至大師,原先購買的幾百元或千把元的壺就會隨著一起升值了;   這點也是錯的,助工變大師,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前提是其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學徒時期的作品和成名家後的作品當然是有天淵之別,除非市場不理性,但市場永遠是理性的!紫砂作者做壺和書畫家寫書畫一樣,一般要經歷 從臨摹發展到創作最後才會自成一體,一旦形成風格就會表現出自己的東西,所謂 「似人者死,學人者生」;傳說當年褚遂良和柳公權都曾經奉旨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當時褚遂良已經60多歲,柳公權大約40多,雖然是臨寫,但出來的東西都多少帶有各自的風格了;因此紫砂的創作尤其接近書畫,在談得上創作之前是經歷過無數次的臨摹和練習才有足夠的基本功力;   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必然是要嘔心瀝血的構思和設計,有的書法偏重一氣呵成,有些寫意畫則要分批創作,比如第一次先大寫意的畫三幅,待墨乾的差不多,根據滿意程度,在三幅中挑一個刻畫細部,這時候其實已經是在進行2此創作了經歷過多次的修正和挑選,最滿意而保留的那幅作品就可以算是作者的心血作品了,非高價非至交不授,不到開內部的研討會或大型比賽是不拿出來示人的,常聽有人評價某某畫家在一般的拍賣行里的某某作品真偽或品味高低的時候,其實沒有意義,為什麼呢?書畫家平時應景隨筆之作並不能代表其水品,也就是說,非書畫家滿意的精品和垃圾作品有很大區別,寧可要一個名氣小的書畫家的心血之作,也不要大名家的垃圾產品;   套用在紫砂壺上,我認為,一個工藝師在其不同時期,不同的狀態下做出的作品,即使同一款型也會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即使無名小輩上升成為大師泰斗,其作品還有優劣之分,何況早期的臨摹作,把收藏的時間拉長了看,50年以後誰還記得住那麼些名字,手裡的壺不過就是一堆垃圾了!    在網上經常看到一些紫砂愛好者提出的各種版本的紫砂三戒,都不足取:  比如版本1 :一戒老壺,二戒仿壺,三戒炒壺      另一種版本2是: 1.戒好古2.戒好無名3.戒好名家        不知道哪位高手提出的,總之網上流傳甚廣,經常有人跟我提起    但我覺得都沒戒在要害上    拿戒好古來說,紫砂壺其中的很重要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復古,可以說絕大多數紫砂工作者一生的主要工作都是做仿古壺並以仿的到位為驕傲!把好古戒了,紫砂創新又跟不上,那讓入門者就很茫然;  有人說好古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喜歡古董壺比如民國,明清的古壺,這也沒有錯,玩古董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延續的一個重要支柱,現在的壺流傳下去終究要變老壺,古壺,那天不玩老東西了,那麼也就是文化被淡忘被拋棄的時候了;又有人說玩老壺,古壺容易吃藥,那麼請問玩什麼古董不容易吃藥呢?本身搞古玩或收藏就是要有足夠的眼力,否則沒有仿品的古玩就是沒有人要的破爛;因此這個戒好古的說法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成立的!    從明朝到現代那朝不仿壺?!談戒仿壺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不值得多分析!    戒炒壺,咋一聽有點道理,但是不炒怎麼會有人知道呢?既然你都知道了,那一定是炒出來的,以現代社會的信息量來看,說不炒的都是虛偽或者暫時不具備炒作能力者,因此戒炒壺在實際上是無法做到的,「痛斥炒作」往往成為 名氣和心胸極小者攻擊成功或名氣大者的一個武器!我們初入門者不可被他們輕易利用  !      同時遵循戒好無名和戒好名家者,幾乎可以去參加「抬驢」比賽了;  這兩個條件同時存在,是很明顯的邏輯衝突,按這個說法玩紫砂的,估計很快就會迷失自我,覺得困惑---到底要怎麼玩?  我想該作者的初衷應該是號召不要買 大名家太貴的壺,也不要買民間藝人沒有升值潛力的壺,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但只要這個作者還念念不忘升值,那麼要麼他沒入門,要麼他已成精了(如趙本山一樣,先把你忽悠暈,然後再等你找他做心理輔導吧)!我自己也總結了下玩紫砂的三個原則:  1、不要碰沒見過原礦的泥料  2、不要向不懂泥料的人購買,哪怕是經常公開出來發言名氣很大的  3、不要想自己買進的壺倒一手出去會賺錢或升值     首先,資金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既然不以升值為標準,當然要用寬裕的資金去玩壺,那麼搞清楚紫砂的成本就非常重要了    首先是眾說紛紜的泥料,沒見過原礦的泥料一般都有很驚艷的名字和很漂亮的價格,正假不論,排除在外!      而常見的朱泥,紫泥,底槽清,紅泥,段泥,本綠,降坡,紅皮龍等都很便宜,100元一斤已經不錯了,達到300元一斤,這個價格好的估計練泥廠的老闆笑到不好意思了!因此玩壺的朋友,只要玩 朱泥,紫泥,底槽清,紅泥,段泥,本綠,降坡,紅皮龍這8-10種料子的壺就可以!    接下來就是看玩什麼壺了,模具的還是全手的,千萬不要認為模具是很便宜的一般都要一千元上下,好的一套模具打下來,甚至達到數萬元一套,模具的精華就在於那個用石膏做成的壺體,這個母壺體做好了,可以至少做上千個單模具出來;但我做壺,一般一套模具也就做個幾十把,最多幾百把,分攤到每把壺上,應該是50-500元之間,要看做那種壺型了,花貨,錦囊器的就比較貴,而且模具做的好的師傅不好找!  做好模具剩下的貨就是看製作者的水平了,我選的工人一般大約100元-150元之間,加上花幾十元或幾百元請工藝師刻畫,一個半手工的原礦模具壺成本應該在150-1500之間!  再低的我也沒做過,也許自己操作其中一個環節還能降低成本,尤其體現在自己做壺的工費和刻繪錢上    如果是全手工的壺,則全靠製作者了,每個製作者都會擅長几個款型,光貨,花貨,方器,錦囊全能的據說有,但我沒見過!包工不包料,我做的全手一般在700-2000之間,看東西的難度,尤其是會做的人多不多,如果會做的少,即使看起來難度不大,工價也是不菲的!    有職稱的工藝師請到幫你做,價格也比落他自己款的便宜不了多少,因此一般有職稱的工藝師都很有錢,有文化,他們還到處找工手呢,除非他的生意差到極點,或者你出的工價好到極點,否則和工藝師    很難談的攏!    近年,紫砂處於賣方市場,工手最吃香,其次是工藝師,稍微像樣的,基本上就是你不要的,有的是人要,專業經營紫砂生意的比較弱勢,每次到丁山轉,都看到很多壺商是提現金買壺的,拿名家的壺,佔用資金太厲害,而拿到一些名氣不大,價格適中的壺回去,消費者也未必認可,畢竟看款,看職稱買壺的壺友是絕大多數,那壺商只有推波助瀾說完壺的優點剩下的只有「升值」「漲價」來吸引顧客了,比如我當年就買了一堆民國墨綠泥,文革老料壺,還有絕品大紅袍,故世的「未成名」工藝師壺,包括大師年輕作品(當然這大師不是壺老闆的親戚就是鄰居)當然最後看下來肯定是中高仿的;這些是最容易多花錢的,因為透明度低,可比性低,泡沫最大!因為市場決定價格,市場是不容易被歪曲!     畢竟對於專業賣紫砂壺的商人來說,推孤品,絕版,文革壺,老壺,這些品種能獲得較多的利潤支撐,紫砂壺不是日常的消耗品,玩家很容易飽和的,如果沒有較高的利潤如何維繫店鋪日常開支?這合理的利潤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了解到即使這兩年紫砂這麼火,從丁山到外地開店專業賣壺的,虧本的大有人在,近年來改行回家做壺的真不少!   如果你堅持買看見過原礦的茶壺,基本壺商的利潤空間就很小了,比如客人要定一把200-300的原礦半手工壺,我都不大高興接這個單子!因為賺不到什麼錢還擔著做壞的風險!            如果一定要說泡沫,勞動價格是最大的泡沫,因為無論是自己親手做壺,還是請高手代工的工藝師,只要有點名氣的,年收入一般都接近或超過百萬;這個收入可能比不少我們這些上網看帖發帖的人都高!    呵呵,花錢搞職稱,花錢出名,這回報率還是挺高的吧!    所以,看帖子的時候,一聽到某某名字,相片拍的好的,後面跟著掌聲一片,鼓掌歸鼓掌,是否真正是我喜歡的,是否是真正適合我口袋銀子消費的,這我還真的要掂量一下!    總結一下,玩壺需量入為出,而不是盲從「玩壺須有才(財)  舉報|回復樓主:七茶軒時間:2010-08-13 21:44:02  為什麼玩壺不需要有「才或財」;  先說個真實的故事,我一個老友,他主要玩紅木不太懂壺,偶爾買一兩把,於80年代在上海城隍廟花500港幣買了一個顧景舟款的壺,放在家裡,對老婆說5毛錢買的;有一天不在家,來了個老婆的日本親戚,送了很多糖果來,賓主相聚甚歡,欣賞到書房,看到紫砂壺,客人說真好看,作為回禮,他老婆說了句,隨便挑一把都是很便宜的,結果客人隨便拿了把恰好是顧景舟的;等他回家,問壺那裡去了,老婆把經過一說,他騙老婆在先,也不能發作,只好往肚子里咽下去!    這個故事是真的,說明了兩點:  1、完全不懂紫砂的,也會看好壞,這是第一點,玩壺入門後一定要無才,要不懂,不懂了以後,才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一拿一個準!  2、玩壺不要有財,再貴的當代壺,其實其升值也不會超過市場熱點,比如500港幣在80年代可以買浦東半間房了,現在那個大師的壺敢說能換浦東半間房嗎?當年如果他不是買500的大師壺,買了個自己喜歡的全手工壺,也就5塊到頂了,如果現在拿去賣,單看回報率肯定不會低於大師作品!因此有500多餘的錢,可以買大師的作品如果只有5塊多餘的錢,也可以玩到自己喜歡的壺,這就是玩壺不需要有才或財最好的例子!1、不要碰沒見過原礦的泥料  2、不要向不懂泥料的人購買,哪怕是經常公開出來發言名氣很大的  3、不要想自己買進的壺倒一手出去會賺錢    如果你認同上述玩紫砂的三個原則,需認真遵守之後:    這樣你買壺的量就肯定會大大下降,先將你們家裡原先四處收藏來的絕版「玫瑰朱泥,民國綠,原礦紫茄泥,原礦黑星砂、原礦黃金段泥」等等泥料來歷不明的壺逐步清理乾淨    這道理猶如一個碗,其先盛的水渾濁不清,經過沉澱後,如果你不把垃圾清理乾淨,則依然很快又會變渾濁     唯一我認為有添加但沒有處理的壺 就是所謂的老拼紫,又叫一廠拼紫,這個估計當年主要是考慮到拼紫的燒成效果會較原礦紫泥更滋潤一些,顏色更深一些,對應的上人們對紫砂是紫色這一傳統印象;而已添加的是微量的氧化錳(非汞鉛鈷類重金屬),這些年出口日韓都出了那麼多,估計不會有什麼危害吧!同理實際上加氧化鐵的紅泥也不會有太多的衛生安全隱患,只是其顏色過於紅艷,失去了紫砂內斂的性格,這個大紅袍從此我就道一聲離別了!     那麼日常接觸紫砂,在沒有原礦和試片,樣壺標本情況下,是如何看是否原礦的呢!    眼睛看的話:1、銀沙閃點(細小的亮晶晶的雲母片顆粒)   2、細看砂顆粒之間顏色不均勻,有明顯的小黑點   3、用之前一般顏色都比較土,比較暗淡    手感:4、稍微用點力氣捏,鬆開感覺越不黏手(和摸玻璃黏手的感覺比較)越好    嗅覺:5、沒有香味和異味,沖泡熱水後沒有明顯的土腥味    基本也就這幾點,有些磨的特別細的料子,幾乎看不到砂的顆粒了,顏色很均勻的很可能是酸洗過的;  如果酸洗過顏色還很艷的,那麼就是加料無疑了,酸洗過顏色發淡的,依然是原礦但賣相就很差了!      呵呵,就這麼簡單的5點,到市場上去挑選紫砂壺,商品能全部合格的店鋪估計一個也沒有,作品能全部合格的工藝師包括大工藝師估計也很少!     因此如果按俺這個思路只玩原礦的話,市場上可選擇的東西就不多了;這和玩玉一樣道理,到處都有玉店,地攤到處是古玉,真的按照只挑天然皮色的新疆和田籽料標準來看話,可選性也就不大了,只玩籽料和堅持只玩原礦紫砂一樣,尤其難的是堅持!   堅持有的時候就可以說是偏執和頑固,比如有人會告訴你俄羅斯料現在很好啊,大師都用來雕刻還獲得了天工獎呢,還有人說青海料也很好啊,國家都大量採用來做奧運金牌了,這個時候如果誰還能堅持只玩和田料肯定結果是與眾不同的!玩紫砂原礦也是一樣,心裡想的,嘴上說的,手裡做的,三者要合一,認為對的,就要堅持,不要動搖,王守仁稱之為行知合一,這也是儒家文化中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   記得06年和幾個朋友到長樂弘的湖心亭中,一邊品茶一邊聽徐秀堂老師談壺,有人提起紫砂原礦枯竭的市場傳聞,慈眉善目的徐老,立刻大怒:「胡說,丁山腳下到處是紫砂,家家都藏泥,200年都用不完。。。。。。」徐據說和顧大師算是平輩,70多了,居然還有此性情一面,真是沒有想到,尤其聽他說起文革壺更是精闢;「台灣和一些宜興人大炒文革壺,文革才多少年,我們都是一直經歷過的,那是什麼年代,不好好做壺,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算什麼老料,老工,這樣的東西敢炒到幾千-幾萬??有個上海人,來找我看壺,花了多少多少錢,買了一箱子,拿出來,全部是,時大彬,陳鳴遠。。。。,沒有一個真的,我就直話直說,他聽了都不好意思了。。。。。問我的作品什麼價格,我就回答他:「是好朋友,1萬塊我就可以給,再好的送都可以,如果是自己覺得錢很多的,10萬我也不一定給。。。。」非常感謝徐老的話,我至今還覺得深受啟發:   1、紫砂原礦是足夠一直玩下去的,2、名家好壺的價格其實真的彈性很大,3、明清也好,文革也好,料或工垃圾的永遠都是垃圾  茶道精神是:和、靜、怡、真 和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其中尤為不同的就是一個真字!    常有人談論紫砂壺,只提名字:我有一把**款的壺!邊上人立刻:「羨慕啊羨慕!」真的好嗎?  僅從功用來看,許多名壺是華而不實的,根本不好用    再從文化來看,許多名家其實對文化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沒有抓住精髓,比如提璧壺,那個原創的谷紋璧蓋子才是文化內涵的體現,最後偏偏變成了一個鈕蓋,這個壺就完全失去了原創的精神,等於剩下軀殼沒有肉體,做的再好,也就只是一個茶壺,上升不到藝術品應有的高度與另一名品鷓鴣提璧在精神上就不能相提並論了;      因此傳統書上寫的:「料形工款功」五點,對我這個初入門者來說可以簡而化為 泥料+做工兩點足矣!壺就有一個很好的肉身,如果能再加上一點文化則該壺就有了靈魂,升華成為一個可圈可點的文玩!    因此我們初學者在看料正,工好以外,還要看一把茶壺汲取了哪些文化於其中,同時作者通這個造型想傳遞什麼精神,這對入門者來說,才算是看懂一把茶壺;功夫在壺外,這樣的壺才有深度,才耐看,其價格才有資格脫離商品壺的區間  經常聽到既不懂喝茶也不懂中國歷史,卻每天專註於炒股票的工藝師跟我滔滔不絕的大談紫砂文化內涵 以及精氣神之類,我只有苦笑,他們也只能去仿一些名家名作,最多稍事改動,起兩個與眾不同的新名字吸引下眼球,僅此而已!舉報|回復樓主:七茶軒時間:2010-08-13 22:03:23  比如石瓢仿古,這壺真是做爛了,就沒有不做這兩個型的工藝師,改過來改過去,難道能超過楊彭年制 瞿應紹刻的石瓢嗎?不要看拍賣行或商店的價格,那都不一定是不是真的!如果同樣有的選擇,我作為入門者,肯定選擇楊彭年制 瞿應紹刻的石瓢,至於後仿的,哪怕是名家仿名家始終要差很多!    本身子冶石瓢的壺型是在曼聲石瓢的基礎上改進,但改出來的型居然同時吻合東西方的審美,這樣的變化堪稱革命!這和乾嘉道社會文化繁榮有相當大關係,同期的的瓷器傢具玉器等也是精品輩出,不同行業都在追求創新超越而不是複製山寨的氛圍有極大的關係!   現在的紫砂行業充斥著銅臭,不可全部歸咎於當年的港台商客炒作  同時也和仙朝每年執著的追求雞的屁有很大關係,  當三綠氰胺,麵粉增白劑,地溝油毒害幾乎整個城市社會的時候,紫砂壺用料應該回歸天然,綠色,環保,少用最好不用化學添加劑,  而雕塑類紫砂工藝品方面雖無法避免使用色素添加劑,但也應具體標明,而現在確實是比較混亂甚至對消費者來說有點不安全    另外一點就是真正的紫砂從業人員應該是人人有責要在紫砂藝術創新上增添新鮮血液  以延續紫砂的生命,而不是就每天拿幾個不同人做的同樣款型鬥來鬥去,哪有什麼意思?!  仿的好一點,難道能仿成大師?也許在紫砂職稱方面能吧,但絕對不是社會公認的大師,因此作為紫砂的消費者有責任鞭笞廣大的紫砂工作者,讓他們不能只對金錢貪婪而失去對創新的義務,同時要給予積極創新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推薦閱讀:

紫砂壺原礦泥料,哪一種紫砂泥料最好?
用紫砂壺喝完茶,別忘了這些!
故宮藏黑紫砂器賞析
紫砂茶語:你的紫砂,我的心
【紫砂泥料】從石頭到泥料,紫砂經歷了什麼

TAG:收藏 | 經歷 | 真實 | 紫砂壺 | 紫砂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