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錢穆《朱子學提綱》(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論
~~每周二、四、六推送系列信息,歡迎關注~~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論
人心道心,與天理人慾,幾乎是異名而同指。上章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慾論,本章繼述朱子之道心人心論。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十六字見於偽《古文尚書·大禹謨》,亦見於荀子書中所稱引之道經。宋代理學家極重視此十六字,下及明代,則稱之為十六字傳心訣。此如天理人慾兩語,亦僅見於《小戴禮記》中之《樂記》篇。此篇或尚出偽古文尚書與《荀子》之後。今專為研討宋儒理學思想,當探問理學家如何解釋與運用此諸語,卻不必過重在此諸語上辯論其出處。
朱子論人心道心,暢發其義於《中庸章句·序》,其言曰:
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慾之私矣。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從事於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之為,自無過不及之差夾。
序中又涉及傳心傳道之語,謂所以傳聖人之道者,貴在傳聖人之心。此心雖有人心道心之別,卻同是一心,非有兩心。故曰雖上智不能無人心,雖下愚不能無道心。惟一則原於性命之正,一則生於形氣之私,此則猶是理氣分言之意。
朱子又言:
凡學須要先明得一個心,然後方可學。
人之所以為學者,以吾之心未若聖人之心故也。若吾之心即與天地聖人之心無異,則尚何學之為。
堯舜禹之相傳授,雖曰傳道,實亦只是傳心,主要乃在傳此心之道心。或人問所謂形氣,如口耳鼻目四肢之屬,皆是人人共有,豈得便謂之私?朱子說:
但此屬自家私有底,不比道,便公共。故上面有個私底根本。且如危,亦未便是不好,只是有個不好底根本。
人生界有許多私,許多危而不安,則都從私上來。此私字有一根本,即在各自底形氣上。
如饑飽寒暖之類,皆生於吾身血氣形體,而他人無與,所謂私也。亦未能便是不好,但不可一向徇之。
或人又問:不知是有形氣便有這個人心否?朱子說:
有恁地分別說底,有不恁地分別說底。如單說人心,則都是好。對道心說著,使是勞攘物事,會生病痛。
此正說人心道心只是一體兩分,又是兩體合一。若只說氣,則宇宙只是此一氣,此氣那有不好。但若分說理氣,則氣字地位自見差了些。若只說心,則此心乃天地自然所賦,那有不好。但若分說人心與道心,則人心地位也自見差些。
朱子又說:
饑寒痛癢,此人心也。惻隱羞惡是非辭讓,此道心也。雖上智亦同。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乃善。
又說:
其覺於理者,道心也。其覺於欲者,人心也。
或問前輩多云:道心是天性之心,人心是人慾之心,今如此交互取之,當否?天性之心與人慾之心是明分了兩心。今說此心覺於理覺於欲,則仍只是一心。或人疑朱子把人心道心分別得不嚴。朱子答之云:
既是人心如此不好,則須絕滅此身,而後道心始明。且舜何不先說道心,後說人心?
又曰:
人心是此身有知覺有嗜欲者,感於物而動,此豈能無。但為物誘而至於陷溺,則為害耳。故聖人以為此人心有知覺嗜欲,然無所主宰,則流而忘反,不可據以為安,故曰危。道心則是義理之心,可以為人心之主宰,而人心據以為準者,故當使人心每聽道心之區處方可。然此道心卻雜出於人心之間,微而難見,故必須精之一之,而後中可執。然此又非有兩心也,只是義理與人慾之辨爾。
又曰:
釋迦是空虛之魁,飢能不欲食乎?寒能不假衣乎?能令無生人之所欲者乎?雖欲滅之,終不可得而滅。
此處說生人之所欲不可滅。但當知,說生人之所欲,與說人慾又不同。故曰:
人心不全是人慾。若全是人慾,則豈止危而已哉。只飢食渴飲,目視平聽之類。
此謂飢食渴飲目視耳聽之類,皆是人心,但非即是人慾。若不見道理,因於形骸之隔而物我判為二,則易於自私,易於陷溺入人慾中。
朱子又曾說:
道心猶柁也。船無柁,縱之行,有時入于波濤,有時入於安流,不可一定。惟有一柁以運之,則雖入波濤無害。
此說似是淺譬而喻,使人言下明白得道心人心之區別。但朱子後來即不贊成自己這一說。因若如此說之,則道心為主宰,人心供運使,在一心中明明有了兩心對立。朱子論宇宙,理氣非對立。論理,善惡非對立。論氣,陰陽非對立。凡說成兩體對立者,皆非朱子說。故人心道心,非有兩心,只是在一心中有此區別。此一區別,貴能渾化,不貴使之形成敵對。故曰:
有道理底人心,便足道心。
又曰:
以道心為主,則人心亦化為道心。如鄉黨篇所記飲食衣服,本是人心之發,然在聖人分上,則渾是道心。
可見宇宙生人,並非與了人一道心,又與人一人心。聖人之心,則渾是一道心,更不見有人心。故能達到人與天合,心與理合之境界。今把此心分為道心人心二者說之,不過要人較易明白此心體,卻不是說真有了兩個心。朱子思想,盡多先後遞變處,在先如此說,在後或如彼說,大抵總是後勝於前,此乃朱子自己思想之轉進。然此亦成為研究朱子思想一難題。因朱子《文集》《語類》乃及其他著作分量太多,一一分別其年代先後,一一對勘其義理異同,事甚不易。此處只是姑舉一例。
凡失子辨人心道心,略具如上,可謂明白而允貼。取與其辨天理人慾者相闡,當益可得其旨意所在。
推薦閱讀:
※錢穆《談詩》:如何讀古詩。
※錢穆 關於學問方面之智慧與功力
※?【推薦】「近己則俗變相類」:錢穆與近世儒家傳統 | 任鋒
※一代碩儒錢穆
※錢穆先生為什麼要寫《國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