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蘭州聽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作報告

張元貴

我很幸運,在這2006年的飄紅漾綠、生機盎然的蘭州五月,在這次全國著名教育專家甘肅語文課改研討會上,我見到了我們仰慕已久的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中學語文教育界的泰斗,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他所倡導和踐行的「三主」「三式」導讀法無疑奠定了他在中學語文教學界實力派、技術派的地位,聽過他課的人無不為他導得巧、問得妙、挖得深、講得透而傾倒。他在5月3日的上午和下午分別為我們來參加本次會議的甘肅和青海兩省的教師代表講學和做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錢夢龍,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1953年起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工作,1980年被評為特級教師。曾任上海市嘉定區第二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嘉定區實驗中學校長、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學科審查委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特約編審。現任上海市桃李園實驗學校校長,兼任語文教育藝術研究會會長。1989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錢夢龍老師形成了自己系統的語文教育思想和獨特的語文教學藝術,其核心是他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所謂「三主」,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是語文導讀法的指導思想。學生為主體,就是確認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改變教學中機械灌輸和機械接受的狀況。教師為主導,就是明確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是「導」,引導、指導、輔導、因勢利導,「導而弗牽」。訓練為主線,「訓」,指教師的指導;「練」,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實踐。強調訓練為主線,就是強調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讀、寫、聽、說等實踐活動,來培養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語文素養,而不是專指做習題或「題海戰術」。所謂「四式」,是指體現「三主」指導思想的閱讀課的四種類型,包括自讀式、教讀式、作業式、復讀式等。自讀,就是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自讀式,就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式。教讀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進行閱讀的教學方式。練習式,是指學生在學習新課以後完成一定的口頭或書面作業的教學方式。復讀式,是指一種複習性的閱讀教學方式,把若干篇已教過的課文按一個中心組成「復讀單元」,通過復讀找到這些課文的內在聯繫,從而形成某些規律性的認識,溫故而知新。錢夢龍老師「三主」、「四式」的語文導讀法提出以後,曾引起教育理論界的爭鳴並得到普遍認同,在語文教育界產生了很大影響。錢夢龍老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十分精湛,許多教學範例如《愚公移山》《捕蛇者說》《驛路梨花》《中國石拱橋》《變色龍》等廣為流傳,受到普遍讚譽和推崇。錢夢龍老師的著作有《語文導讀法探索》《導讀的藝術》《和青年教師談語文教學》《錢夢龍與導讀的藝術》等,發表各種教育教學論文約一百萬字;其中《導讀的藝術》獲全國優秀教育圖書獎,論文《語文導讀法的理論設計及教學模式》獲全國教學改革金鑰匙獎。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錢夢龍先生所創立的「語文導讀法」,用中學語文教育界的新秀,華東師大二附中高級教師鄭桂華博士的話來說,就是「以其簡約的理論概括,嶄新的教學體系,鮮明的個性特點和顯著的實踐效果,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我雖然沒有鄭桂華博士的深刻,但我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直覺,也能體會到錢先生語文導讀法的一些特點。第一、創造性。五十年代,不管是中國傳統的「講讀法」,還是外國的一些教育理論,似乎都表現出「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共同特點,把學生看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實行「灌輸式」教學法。錢夢龍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並不斷的提高完善,終於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導讀」理論。第二、科學性。二十多年來,各種教學流派林林總總,許多教育理論曇花一現。為什末「導讀」之樹常青不衰?如果說現在倡導的「主體論」是對錢先生等人的教育理論的一種成功吸納,那末,為什末外國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也和錢先生的導讀理論殊途而同歸?這隻能有一個解釋:錢先生的理論最為貼近教育的本質。凡是嚴肅認真的教學實驗,或早或晚都得歸附到這個本質上來。那些華而不實的理論,或許「燦爛」一時,但早晚要被時間的風雨輕輕掃落。第三、實用性。近年來,我國語文教育改革異常活躍,先後湧現出許多語文教育專家,也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語文教育理論。這對語文教育實踐,確實起到了推動和指導的積極作用。但也確有一些教學理論,雲山霧罩,高深玄妙,嚴重的脫離了教學實際。也有一些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聽著好,看著棒,就是學不來。」而錢先生的導讀法,簡便,實用,可操作性強,深受一線語文教師的歡迎。錢先生的教育理論,影響到中國教育界的幾代人。許多教師,對錢先生懷著一種「高山仰止」的感情,盼望著能夠親耳聆聽錢先生的教誨。錢夢龍這次在會上為我們做了題為《我的求索之路——語文導讀法的前天、昨天、今天、明天》的精彩報告。

我的求索之路

——「語文導讀法」的前天、昨天、今天、明天

(曹斌鋒現場摘記)

自報家門:

一線教師、基層教書匠。

趣解名字:錢夢龍——做教育之夢,教育龍的傳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座高山:於漪、魏書生、錢夢龍。

「南錢北魏」都是初中畢業生,戲稱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

剛才,我講了一節「家常課」,家常課,平時就是這樣上的,就像家常菜,平時就吃那些。還有一種課叫展示課,是精心準備的精美大餐,套餐。我覺得家常課更能體現一般的教學規律,也更能體現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我今年七十六歲了,(聽眾掌聲)但我的心理年齡只有18到28歲,就是因為我一生和學生在一起,特別是我是一個語文老師。語文老師精神上最愉快,思想上最充實。有人說語文教學上有「南錢北魏」,我和魏書生老師是有區別的,魏書生是個「天才」,是教育上的一個天才,他的東西是一般人學不會的。我錢夢龍如果也要算是個「才」的話,充其量只能算個「地才」。因為,我和大家都一樣,教語文沒有什麼特別的,我只是踏踏實實、腳踏實地,認準一個目標用幾十年堅持下來。我和所有語文教師一樣,都要面對一個問題——考試。但我有一點和很多語文教師不同的是:我不願意屈從於考試的壓力,而違背自己的教學理想、理念和追求。從1949年開始教書,我幾十年來一直追求:在應該的體制下如何更好實理語文教學的理想,戴著鐐銬也要把舞跳好。我的辦法就是,你考你的,我教我的。不管你怎樣考,我始終對準「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對準提高學生的情感、智慧」的目標去教。結果,我的學生還是考得很好,也就是說,應試和提高學生能力並不是不可調和的。我是個初中畢業水平,按現在來說,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解放初期我剛參加教學工作時,我沒有進過師範學校,沒有學過心理學、教育學和什麼教育理論。參加工作沒幾年,由於我的成績很突出,被評為了建國以來首批全國優秀教師。

我教語文憑的是什麼呢?一是腳踏在地上,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感悟。學習必須靠自己,進步必須靠自身。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二是靠我對我自己在讀小學初中時,在我自己當學生時是怎樣學習語文的方法的反思。我雖然只讀過初中,我學生時代語文是學得很好的,我喜歡學語文,語文成績也很優秀,特別喜歡讀書,讀小說,讀名著。我上語文課的時候,別的同學都是在聽,在記老師講的內容。而我是頭一天就先把這一課讀過了,我對課文已經有一些理解了,在聽老師講的時候,就與老師的理解相比較,相對照,看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哪些與老師不同,有哪些沒有老師理解得深刻,為什麼老師會那樣理解。我教語文後,我就憑著回憶自己學生時代學語文的辦法,來設講我的每一堂語文課教學。我從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悟出了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方法。教學必須要靠自己去感悟,沒有感悟,光是學別人的是學不會的。有一個現象,為什麼全國這麼多語文知名教學專家,很少有是正規師範院校畢業的呢?我不是,魏書生老師也沒上過師範!

我對語文教學的一些理解:1.語文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中小學為什麼要開設語文課?語文是一門課程的名稱,不能從字面的意思去分割其含義,不要從「語」和「文」兩個字的語素去爭論和理解。語文到底是什麼性質的學科?有的專家可以說出十幾個「性」來,新課標里也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我覺得對語文的性質的爭論是無謂的。我們語文教師可以不要去在意這些「性」,要排除「性」騷擾。語文課到底教什麼?語文課是對學生進行民族語的教育,民族的語言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載體和體現。民族語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靈魂。語文課是通過範文對學生進行民族語的教育的。範文是民族語的典範,通過文本,學生不僅學習語言,也受到語言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高貴情感的熏陶。2.語文課怎麼上?語文課要實實在在地教會學生讀書,不搞花架子。聽一些作秀課,有一種被愚弄的感覺。把學生當作道具,來展示自己。一些語文老師上課,錄音、投影、電腦都用上了,但教學工具是現代的,教學的理念去是十分陳舊迂腐的。語文課要少提問題,多提課題。舉例:有一個老師給學生上《紀念白求恩》一課,第一自然段就提出了好多個問題,如:白求恩是哪個國家的人?生答:加拿大人;白求恩多少歲了?生答:五十多歲了;白求恩到中國來幹什麼?生答: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這是一種什麼精神?生答: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等等。這就是傻瓜老師在教傻瓜學生的課堂。現在的各種教學理念,越來越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越來越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我認為,教師指導作用還是不能否定和取消的。舉例:有老師上朱自清《背影》一課,學生在讀書後,沒有什麼發現,只發現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這個時候,教師要不要引導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地理解?我認為還是應該的。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到底應該怎麼來定位?我覺得,平等的首席,這個提法很準確。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起著平等的首席的作用。這個「首席」應該怎樣來體現?一是教師要調控對話的方向;二是教師要營造對話的氛圍;三是教師要確保對話的效益。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是教學生怎樣讀書的。語文教學要像母親教嬰兒走路,先是全部扶著他,接著是放手讓他走兩步,然後放手五步,十步,最終到全部放手,讓他自由自在的走。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葉聖陶的語文教學思想的核心,就是「教是為了不教」。

一、我的「學歷」的啟示——濫觴期(「語文導讀法」的前天)

1.我的「留級」記錄

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從小學到初二,錢夢龍都是出名的「差生」。他回憶:「我小時候笨得出奇,現在想起來還會臉紅……記不清報告單上掛過多少『紅燈』,從小學到初中二年級,竟創下了累計留級四次的『輝煌記錄』!」

2.銘記終身的恩師

這個被老師們定論為「聰明面孔笨肚腸」的學生,在初二之後,學習成績卻奇蹟般地出現了轉機。一位叫武鍾英的國語老師用一本字典改變了錢夢龍的人生軌跡。一天放學以後,武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拿起一本《王雲五小字典》,對他說:「老師們都說你笨,如果你能學會查字典,就能證明你不笨。」武老師交給他一項任務:每教新課之前,把課文中生字的音義從字典里查出來,抄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學習。這一鼓勵一抄寫,他成績報告單上的評語在畢業時變成了「該生天資聰穎」」。

3.喜歡讀書、買書

4.自創學習「秘法」:提前在上課前學習,在課堂上把自己的難點和老師的講解比較、印證,重在思考。

5.啟示:成功人生的必要條件——自信、自主、自學、自立

二、無知無畏的選擇——「語文導讀法」的昨天

1.初為人師:無知故無畏

195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剛初中畢業的錢夢龍陰差陽錯地成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他一開始就不甘心當個混飯吃的教書匠。在他心底,有一桿標尺——當一個像武老師那樣的對學生傾注愛心的好老師。這一桿時時量出他差距的高高的標尺,成了當時對語文教學一竅不通、知識儲備也遠遠不夠的錢夢龍做一名好老師的原動力。他設計出了一種既適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又有個性的教法:鼓勵學生自己學。「當時我想得很簡單、從武老師教會我查字典開始,是自學幫我學好了國文,這也肯定能幫我的學生學好語文。」於是,「怎樣教會學生讀書」成了錢夢龍語文教學的一個執著的「努力方向」。一線語文老師普遍認同這樣的事實:語文難教。錢夢龍在從教幾十年後曾列舉了三條難教的理由:一是最容易受批評;二是考試特煩瑣,刁鑽古怪的題目,無所不包的「知識體系」,使師生都有防不勝防的恐懼感;三是教學目標最難把握。對此,他發出這樣的滄桑之嘆:教語文是「戴著鐐銬跳舞」。但他並沒有停留在悲嘆之中,而是積極尋求突破,喊出了「戴著鐐銬也要跳好舞」的響亮口號。這一舞,就是五十多年。

2.在逆境中艱難行進

我在小學擔任義務教師僅一個學期,就得到了一位中學校長的賞識,1950年開始到中學兼課,1951年成為專職中學語文教師,直至1957年上半年止,26歲的我已是這所縣重點中學的高中語文教師、教研組長、優秀教師。當時縣教育局舉辦教師暑期培訓班,還聘我擔任語文班的主講教師,為比我年長得多的語文教師講課。人們覺得奇怪:一個僅有初中學歷的青年教師,怎麼可能勝任這樣的教學任務?對這個問題,我有時候自己都有點納悶:我究竟是憑什麼勝任高中和語文教師培訓班的課程的?細細想來,無非是憑著這樣兩條:一條是學生時代打下的紮實的國文基礎;另一條是教學中採取了「反求諸己」的策略。我在中學讀書時,國文成績突出,可以說完全得益於我的自學。我愛讀書,也愛寫文章;為了寫好文章,閱讀時又養成了琢磨文章的習慣,尤其在國文課上,老師每次開講新課之前,我總要先把課文好好琢磨一下,到聽課時就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師的講解互相印證、比較。這種學法,把單一的「聆聽」變成了全方位的「思考」,不但知識學得活,又鍛煉了思維能力。課外,我雜覽旁搜,讀了不少書,古典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詩詞、散文、小說、理論,都愛隨便翻翻;由於愛寫作,又獨自創辦了一份名為《爝火》的壁報,自己撰稿,自己編輯,定期刊出。不間斷的閱讀和寫作,使我的知識積累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明顯高出於我的同齡人,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我課內的國文學習。每次國文考試前我都從不複習,但都穩穩噹噹地名列榜首。可見,我雖然只是初中學歷,但我的語文「學力」事實上已遠遠高於初中。其次是在教學方法上比較善於體悟。《詩》云:「執柯伐柯,其則不遠」,早年學習國文的這些經驗在我當了教師後正好給了我教好語文的啟示。初為人師的我根本不懂什麼教學法,但我深信,自學既能幫助我學好國文,肯定也能幫助我的學生學好語文。因此,語文課上我盡量調動一切手段,或提些有啟發性的問題,或設置能引起學生思考的懸念和情境,想方設法激起學生讀書、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引導學生像我當年學習國文那樣學習語文;教學生讀課文時,則自己盡量少講,多留一點時間給學生自己讀書和思考。當時腦子裡還沒有「教學藝術」的概念,但這種從自己獨特的「學歷」(自學的經歷)中體悟出來的「教學法」,與當時語文教學中普遍採用的刻板的串講法確實不大一樣,學生學得比較主動,讀書、寫作的興趣也很高,因此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彌補了我學歷不合格的「先天不足」。1956年,我因教學成績比較突出,被評為優秀教師,並被指定在全縣優秀教師大會上宣讀了題為《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常規》的論文。這篇論文,標誌著我的語文教學改革意識的覺醒。我在1980年以後陸續提出的「自讀」、「教讀」等概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語文導讀法」,追根溯源,都可以從我的自學、體悟的歷程中找到依據。由此我想:一、一個人在中學(尤其是初中)階段打下厚實的語文基礎,知識面廣,能讀善寫,對他今後(乃至畢生)的發展,其作用比通常想像的要大得多;二、一個教師如果能從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悟出某些帶有規律性的認識,用以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他就很可能成為一個教育藝術家或教學的藝術家。

3.改變人生軌跡的那一堂課(牛刀小試基本式)

我絕對意料不到,1979年下半年一次突然到來的機遇,一下子把我的名字和「特級教師」的榮譽稱號聯繫到了一起。記不得具體日期了,上海市教育局決定在我當時供職的嘉定二中召開上海郊區重點中學校長現場會,會議的一個內容大概是研究課堂教學問題,並要求所在學校提供上課的實例。當時全校教師都做好了開課的精心準備。我因負責學校的黑板報工作,校長要求在開會前必須更新全校黑板報的內容,忙得我連備課的時間也撈不到。我想:反正我平時就這麼上課,校長們來聽我的課,就請他們吃一頓隨意的「家常便飯」吧。有了這樣的精神準備,心裡也就坦然了。想不到開會那天來聽我課的校長還特別多,把個大教室擠得滿滿的。我執教文言文《愚公移山》。我教文言文,從來不用串講法,而是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師生對話,引導學生體會文言詞句的含義和表達作用。這樣教讀文言文,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後來我用同樣的方法在杭州教這篇課文,教學實錄在《語文戰線》雜誌發表後,當時上海市教研員徐振維老師這樣評價:「錢夢龍《愚公移山》的教學震動了大江南北。」福建省教科所程立夫告訴我,他們曾把《愚公移山》教學實錄作為學習資料印發給全省語文教師參考)。想不到這頓「家常便飯」引起了市教育局領導和校長們的濃厚興趣,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過後不久,市教育局主持的重點中學教導主任會議又在我校召開,又聽了我執教的文言文《觀巴黎油畫記》,又獲好評。這兩件事過去也就過去了,我根本沒放在心上。想不到1979年底,校長給了我一份「上海市特級教師申請表」讓我填,說是縣裡推薦我為上海市特級教師。老實說,表我是填了,但自知只是填填而已,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因為這是建國以來首次評特級教師,挑選特嚴,比例是三萬分之一(三萬名教師中評出一名),而我的條件又太差:學歷初中畢業;政治身份「摘帽右派」(當時「右派」還未改正);在市裡又毫無知名度。但更出乎意料的是,經過評審委員會的嚴格審查,一輪輪地淘汰,最後留下了36名幸運者,我居然也名列其中!有人說,錢夢龍的機遇好,如果沒有那兩次市級會議的聽課,他怎麼可能脫穎而出。此言有理。但我更信奉生物化學奠基人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我所展示的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堂課,上課前也沒有精心地備課,但為了上好這兩堂課,我卻準備了幾十年!事實上,從我走上講台、摸索適合我的教法的第一天起,我就已經在「時刻準備著」了。

4.1978年,教學研究起步

指導思想: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適合於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4頁)

三、研究模式的認定——「語文導讀法」的今天

從實踐中體悟───提出理論假設──在實踐中驗證──提煉出基本原理和規律──到操作中實踐(體悟─假設─驗證─提煉─實踐)周而復始,循環往複,體系逐步臻於完善體悟:

1.從個人自學的歷程中體悟(略)

2.從26年(1952-1978)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悟(略)

假設:

1.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是否可能在教學操作層面得到保證?

2.教學「基本式」可能有助於提供此項保證

「基本式」:

自讀式:培養自讀意識、自讀興趣、自讀能力、自讀習慣

教讀式:教給閱讀方法,指點閱讀門徑

作業式:整理、應用、遷移、拓展

驗證:

由當時任教的兩個條件相當的班級輪流擔任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不同教學模式的對比試驗,以觀察其不同效果

實驗班:運用基本式教學法,重在培養學生自讀能力和自讀興趣,教師主要發揮組織、指導、激勵、評價等作用

對照班:運用傳統的講讀法,以教師講授、學生聆聽為主,輔以必要的作業提煉(原理、原則):

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知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教師為主導:教師發揮組織、指導、傳授、啟發、評價等作用

訓練為主線:學生「讀」和教師「導」在教學過程中雙向互動

「三主」是一個過程: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是對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過程」的概括。三者的關係,可以這樣表述:

「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前提,著眼於學生的「會學」;

「教師為主導」是保證學生真正實現其主體地位的必要條件,著眼於教師的「善導」;學生的「會學」和教師的「善導」又必然匯合於一個綜合的、立體的、科學的訓練過程(善練)。「三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三個概念(或命題)靜態的「排列」。因此,三者的順序不能錯亂。

水到渠成的「語文導讀法」:

原理:「三主」(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模式:「三式」(自讀式、教讀式、復讀式)

「導讀」是針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傳統模式「講讀」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構想。

「講讀」是一個內涵模糊的概念。所謂「講」,究竟是誰講?講什麼?怎樣講?為什麼講? 所謂「讀」,又是誰讀?讀什麼?怎樣讀?為什麼讀?都沒有確切的界說。這樣一個對語文閱讀教學有著導向作用重要概念,內涵如此不明不白,實踐中自然難免出現偏差。很多語文課上的「講讀」,事實上成了老師的「讀讀講講」,已變為「滿堂灌」、「注入式」的代名詞。

「導讀」的內涵是清楚而確定的。「導」,指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引導、輔導、因勢利導;「讀」,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實踐。「導」和「讀」的結合,呈現出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幅「師生互動」的圖景,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滔滔講授,學生默默聆受」這種單向的「授—受」格局。

從「講讀」到「導讀」,既是教學模式的變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講讀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是學生命運的「主宰」,學生則完全處於「被支配」、「被灌輸」的地位。導讀模式不同於講讀模式的最根本之點,是學生角色的變化,即由「被支配」、「被灌輸」的對象,一變而為「主動的求知者」、「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的角色則相應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變為平等的指導者、幫助者、鼓勵者、合作者。這是教學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一次「陣地轉移」,也是傳統教學觀轉向現代教學觀的一次「觀念革命」。

四、「方格」之內貴在「圓融」——「語文導讀法」的明天

釋題:

「方格」:教育的應試體制對教學的限制、束縛。「圓融」:圓滿、融通(通達事理)。著眼於語文素養的提高,符合素質教育的規律。

「方格之內的圓融」:在應試體制下遊刃有餘地實施素質教育。一位大學教師的可貴的反思。

要在「方格」之內求「圓融」,必須正確解讀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幾個關鍵詞。

1.「語文素養」

儘管「語文素養」是新課標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核心概含,但至今尚無一個權威性的確切界定。

「語文素養」指學生在語文方面的修養,包括對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的積累、語感、思維,也包括一些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另外還有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巢宗祺先生的界定)

「語文素養」概念的泛化,必然使語文教學增加許多不應有的「額外負擔」。

「語文素養」就是「語文的素養」,給它界定時不能無視「語文的」這個限制語的存在。

「語文素養」大致的邊界:

①必要的語文知識

②較強的語文能力(包括敏銳的語感)

③對民族語的深厚感情和正確態度

④健康的文學欣賞趣味

⑤較寬的文化視野

在上述構成語文素養的諸多要素中,語文能力是核心。而在讀、寫、聽、說諸項語文能力中,閱讀能力又是語文能力的基礎。

弄清楚「語文素養」這個概念的涵義,落實到語文教學實踐上,就是要瞄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核心目標,以「閱讀教學」為「抓手」,實實在在地喚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

2.工具性、人文性

我國語文教育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為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還是人文性)問題爭論不休,爭論的目的,說白了只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是不是還要進行人文、思想教育?

這個問題,實質上仍是過去的「文道之爭」在新詞語包裝下的現代翻版。

從1959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對語文課的性質、目的、任務等根本問題開展了大討論。這場大討論的一個重要收穫,就是「工具論」的提出,並以國家文件的形式反映在1963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

我為什麼不大讚成這種曠日持久的「兩性之爭」,甚至不大讚成現在重提「工具性」?

新課標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個「權威性總結」,基本上符合語文課程的實際(雖然還有人反對「兩性統一」的提法)。有趣的是,爭來爭去,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上:文道統一。當然,不同還是有的,那就是「道」的內容「現代化」了。

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是:語文課怎樣上才算體現了「兩性統一」?

「兩性統一」不是兩種屬性等量齊觀的相加。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人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必要屬性。

兩者互相依存,如同刀和刃的關係,相輔相成,不可剝離。但是,從現在不少談論語文教學的文章和某些展示課的傾向看,恐怕已不是人文精神失落的問題,而是「人文性」張揚有餘,「工具性」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是:語文課怎樣上才算體現了「兩性統一」?

舉例:我教《談骨氣》……

這個教例說明了語言學習從來就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操練,它和人文、思想教育的統一本來就是語言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語言是工具,但不同於一般的純物質工具,而是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的工具;它不僅是交際工具,而且是用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工具。

我想像中一堂比較完美地顯示「兩性統一」的語文課,應該是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不著痕迹的自然融合。

語文教學忽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就是忽視兩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融合,結果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兩敗俱傷。

3.師生對話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對話」本是後現代闡釋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新課標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把它移植到語文課程中來。

語文教學中傳統的師生互動形式是「談話」。「談話」與「對話」雖只一字之差,但兩者背後潛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對話的最大特點是:

①師生圍繞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而不是簡單的教師問、學生答;

②對話各方完全平等;

③教師可以預期對話的結果,但沒有預定答案。

談話:「提出問題」,對話:「提供話題」。

「話題」不同於「問題」的主要特點是:

①思維空間大,有時候整整一堂課只有一兩個話題;

②學生圍繞話題發表意見,不是回答問題,故「答案」意識淡化;

③教師和全班學生都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參與對話,同時雙方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對話中的差異,因此對話獲得認識往往是多元的。

對話過程中教師角色的定位。

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時期的到來意味著「敲響『教授時代』的喪鐘」。

後現代主義課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多爾把教師的作用界定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①營造對話氛圍——使對話在寬鬆、民主、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②組織對話過程——使對話在有序的狀態下進行;

③調控對話方向——使對話始終圍繞當前的話題進行;

④保證對話的省時和有效——使對話過程成為有效率的師生對話互動過程。

4、訓練(語文訓練)

對「訓練」的誤解;最大的問題是把訓練和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和學生個性發展對立起來。

什麼是訓練?從訓練的語素構成看,「訓」,指教師的指導;「練」,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實踐。

構成「訓練」的三個「要件」:1、教師的指導:2、學生的實踐;3、師生的合作互動關係。

長期以來語文教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呢?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訓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正是學生語文素養不高的癥結所在!

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角度看,也只有在一個綜合的、立體的、科學的訓練過程之中,才有可能實現「兩性」的真正統一。

語文課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潤物細無聲」,這一特點只有在綜合的、立體的、科學的訓練過程之中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語文訓練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不僅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還要提高語文訓練的質量和效率。我堅持認為:靈活、高效的語文教學,只能是靈活、高效的語文訓練的結果。

結束語:「方格」之內求「圓融」——戴著鐐銬跳舞(我的做法)……

在你成才的道路上,誰對你的影響最大? 表現在什麼地方?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兩位老師。

第一位老師是我的小學國語老師武鍾英先生。

我從小智力很差,學習又不用心,在讀小學五年級之前已累計創下了三次留級的「輝煌記錄」,獲得了「留級大王」的雅號。老師們對我已不抱任何希望,我也甘心以「差生」自居,完全喪失了上進心。但我在小學五年級留級以後,有幸轉到了武老師的班上。武老師憑著他的愛心和耐心,從教我查「四角號碼」小字典、當他國語課的小助手開始,一步一步地喚醒我的求知慾和自信心,使我不斷品嘗到學習的趣味和成功的快樂。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我終於擺脫了「差生」的自卑心理,到我小學畢業進入初中的時候,「留級大王」錢夢龍已經是一個對知識充滿著渴望的「少年讀書郎」了。如果說我這一生在某些方面還算比較成功的話,那麼鼓勵我在成功之路上跨出決定性的第一步的人,就是武鍾英老師,是他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進入中學以後,幸運的我又遇到了一位極好的國文老師,他就是庄乘黃先生。庄先生知識淵博,國學功底深厚,曾在上海擔任《申報》編輯,退休後被校長請來教我們國文。他是一位溫和慈祥的老人,只用他淵博的知識和娓娓動聽的講授征服每一個學生。他教國文特別講究吟誦,尤其教到精彩的古詩文,常常拉長了聲調,領我們在密詠恬吟中體會詩文的情感和韻味。他講文章,除了一般的通釋文義外,還喜歡用傳統的評點法,教我們在書上圈點批註;吟誦時,每當讀到加了密圈的佳句,總要情不自禁地提高了聲調,甚至拍案叫好,那種忘情的神態極富感染力。我愛上文科,並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教會學生讀文章」的訓練(文科是最便於自學的),主要是受了庄先生的熏陶和影響。

你遇到的最大挫折或困難是什麼? 你是怎樣戰勝它的?

最大的挫折來自1957年的那場政治劫難。不善於隱瞞自己觀點的我,在劫難逃是理所當然的。1958年初,我戴著一頂「右派」的帽子被發配農村監督勞動,不得不暫時告別我為之嘔心瀝血的語文教學,三年半以後才得以再上講台。那次挫折給我的最大教益,是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挫折固然不是好事,尤其是1957年那樣的挫折,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不幸;但就我個人而言,那次挫折的確磨礪了我的意志,堅定了我對教育事業「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和在逆境中格外渴求奮飛的願望。可以肯定地說,我正是從那次挫折以後才變得稍稍成熟一點的。當然,這樣的挫折希望以後不要再降臨到中國知識分子的頭上。

我遇到的最大困難:由於沒有接受過師範教育,擔任語文教師之初,根本不知教育學、教學法為何物,於是只能根據自己讀書自學的體驗,「設計」我的語文教學。出乎意料的是,恰恰是這種無依無傍,無法無天的「設計」,反倒使我教出了一點個人的特色。現在回想,連自己都不禁嘖嘖稱奇。

你取得優秀成果的主要經驗和體會

對自己摯愛的事業,要以戀人般的痴情,信徒般的虔誠,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撓的意志,一以貫之、無怨無悔地緊追不捨。我這個人,要學歷沒學歷,要資格沒資格,要智慧沒智慧,我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這份對事業的執著,這份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投入!

你的性格特點

寬容,平和,善良,坦率,樂觀。做事力爭上遊,不甘於平庸;對人胸無城府,寧可失之天真。人際間無聊的是非恩怨,從不縈懷,只想集中心思做一點自以為重要的事。對既往的喜怒哀樂,近乎健忘;但恰恰反倒有利於看清前面的目標。這種性格,也許正是我歷經磨難而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心態的根源所在吧?

你的業餘愛好

從小愛讀舊體詩詞、詩話詞話,偶爾手癢也寫它幾首,大多是遣懷寄興之作,無關宏旨。愛讀歷代名帖,有時也悟出一點帖意,以此為樂;絕少臨池,或應友人之囑不得不寫些條幅、對聯之類,居然也能賺得外行的幾聲喝彩。此外就愛翻翻書,看看電視,散散步,逛逛街,上上網;不搓麻將,不嗜煙酒,人稱「綠色男人」;但也不刻意鍛煉,一切任其自然而已

你的人生格言

自尊,不自大;

自主,不自是;

自信,不自負;

自謙,不自卑。

你要對教師說的話

教師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推薦閱讀:

外國優秀教師最有效的建議
特級教師於永正:5個秘訣,做有魅力的老師
教師自我心理保健和調適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師應具備的四個條件
幼兒園教師怎樣上好一節課

TAG:教師 | 蘭州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