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為村上春樹

他生就一張禁慾系的臉,再加上後天習得的禁慾系生活方式,很難讓人將他與頹廢、放蕩的小說家身份聯繫在一起,當然, 後者也不過是世人對於文藝工作者的臆測,而前者就是村上春樹,文藝青年們追捧的小說家。有人說,文藝青年是一個人在物慾橫流的世界無力搶奪豐富資源,龜縮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後為自己貼的一個標籤,這樣的標籤至少可以用來標榜自己內心豐富,精神獨立。禁慾系的村上和無欲系的文藝青年,在這裡找到了共同點,而這或許是僅有的共同點。不管是在村上之前的《當我談論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以及最新著作《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都展示了他意志堅韌,嚴格自律的成功人士的形象,儘管這形象一如既往地籠罩著人畜無害,與世無爭的村上氣質。村上的父母都是教師,母親和大多數日本婦女一樣,婚後辭職在家。而村上也是在20出頭就結婚過起了普通青年的生活,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企業,循規蹈矩地步入職場晉陞之路,而是四處舉債開了一家酒吧,只為延續自己高中起就與書籍、音樂(尤其是爵士樂)、電影為伴的生活。在強大的社會慣性體系下,能夠從容不迫地尊重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 顯示全文 他生就一張禁慾系的臉,再加上後天習得的禁慾系生活方式,很難讓人將他與頹廢、放蕩的小說家身份聯繫在一起,當然, 後者也不過是世人對於文藝工作者的臆測,而前者就是村上春樹,文藝青年們追捧的小說家。有人說,文藝青年是一個人在物慾橫流的世界無力搶奪豐富資源,龜縮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後為自己貼的一個標籤,這樣的標籤至少可以用來標榜自己內心豐富,精神獨立。禁慾系的村上和無欲系的文藝青年,在這裡找到了共同點,而這或許是僅有的共同點。不管是在村上之前的《當我談論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以及最新著作《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都展示了他意志堅韌,嚴格自律的成功人士的形象,儘管這形象一如既往地籠罩著人畜無害,與世無爭的村上氣質。村上的父母都是教師,母親和大多數日本婦女一樣,婚後辭職在家。而村上也是在20出頭就結婚過起了普通青年的生活,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企業,循規蹈矩地步入職場晉陞之路,而是四處舉債開了一家酒吧,只為延續自己高中起就與書籍、音樂(尤其是爵士樂)、電影為伴的生活。在強大的社會慣性體系下,能夠從容不迫地尊重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或許就是他成就自己的起點吧。學習成績僅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卻也足以考入早稻田大學;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小說就獲得了《群像》的最佳新人獎;對於村上來說,這些可以稱之為「入場券」的東西的獲得,既有天賦在內,也不乏運氣的成分。討論無法效仿或者複製的先天條件,既無意義,也無必要。不為升學考試讓自己成為考試系統的犧牲品,從一開始就分得清楚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是可以受益一生的學習,什麼是出了校門就會還給老師的知識。他從高中開始就堅持閱讀英文原版小說,一本接一本地讓故事餵養著自己;而音樂,也是在青少年時期就培養出不錯的品味;這些都是他在29歲得以讓「天啟」(不妨寫本小說試試)實現的基礎。僅有這樣清醒的認識還不足以讓他成為後來名冠世界的著名小說家,最重要的是他能夠不為環境所動(在青少年時期,或許還得感謝他父母的寬容),堅持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這是貫穿他一生的模式。成為職業小說家後的村上春樹,不去做文學獎的評委,也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即便非常重視自己的讀者,也從不舉辦簽售會這類活動,他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哪裡,也只願意將時間投入在那裡;此外,為了保證這目標的實現,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寫長篇小說時離開日本去國外,哪怕須得為此典當所有家產;比如從開始全職寫小說後的第五年至今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每日堅持長跑1小時,每年都參加馬拉松比賽,而長跑也無形中培養了寫作長篇小說所需要的氣質—— 耐心、低速緩慢地前行。除了天賦、運氣、選擇、堅持、長跑者的氣質之外,還有什麼是村上之所以成為村上的原因呢?私以為,是他不斷的向內探索。一開始寫小說,作為一個沒有戰爭經歷(1949年出生)的日本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獨生子 —— 生活幸福,平淡中庸,他無法像海明威那樣藉助於外在環境的刺激積累寫作素材,而僅憑藉內在的起念開始,想要在小說上獲得關注,就不得不更求諸結構上的原創,而非內容上的標新。因此他在寫第一本《且聽風吟》時,完全廢棄了第一稿,而第二稿第一章的寫作,則是先以英文完成,而後翻譯成日語。在英語上,表達方式的匱乏,使得他不得不放棄艱深複雜的辭彙和語法結構,轉而以節省的方式,組合常見辭彙完成表達, 這就導致故事能呈現出其本身的迷人之處,而轉譯回的日文作品也就呈現出作者獨創的風格。在得到職業小說家的「入場券」後,村上除了堅持原創的風格,對於他能夠持續精進自己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他對於寫作的認真。正如他所熱愛的雷蒙德·卡佛所言:如果講述的故事不是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最好的一個,那幹嗎還要寫什麼小說?——我們能夠帶進墳墓里去的,歸根結底,也只有已經盡心盡責的滿足感,以及拼盡全力的證據。村上的所有小說,無不是歷經多次的修改——這也是所有偉大的作家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完成初稿後,經過一周後進行結構上的修改,之後是細節的修改,再是風格的修改,然後聽取第三者(村上的太太)的意見修改,之後,再讓太太對修改後的部分進行重讀,如有必要再進一步修改。反反覆復之後,將正式的稿件交給責任編輯審核,與出版社之間仍需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校樣(參考最近熱門日劇《校對女孩河野悅子》)。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一如當下的中國,經濟泡沫愈演愈烈,人心浮動,只關注能夠帶來金錢的效率,村上的堅持才會顯得尤為可貴。不僅在作品成書之前竭盡全力,更重要的是尊重時間。為了讓作品能夠經歷時間的檢驗,就必須與時間成為朋友:起筆前的醞釀;落筆後的推敲 —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對於作家來說,長篇小說的寫作是以年為單位計時的,完成一部作品還好,但像村上這樣高產地完成13部長篇小說,如果沒有嚴格的自律和強健的體力,幾無可能。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這本書中,村上幾近赤城地坦白了自己的創作方法,以及與之匹配的生活方式,當然他也承認這些不見得對於那些立志成為小說家的人能夠起到指南和入門的作用。他自謙只不過是個具備幾分寫小說資質的「極其普通的人」,但對於自己能夠以職業小說家的身份堅持寫作38年(29開始-67歲)這一事實仍然相當震驚。因為閱讀過幾乎村上所有的作品,也保有著了解「下蛋的母雞」的惡趣味,閱讀了村上的這本「自傳性」隨筆,得到的最大收穫無非是:任何人,只要堅持自己的喜好,不消說38年,哪怕10年,即便無法像村上那樣享譽世界,相信也會小有所成,至少問心無愧,對得起那些過往的歲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喜好呢?自己真實的喜好是什麼?對於自己的喜好,能付出什麼?其實是每一個不願辜負自己的人,必須追問自己的問題。 ?本文版權歸 子非魚 所有, 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30 1
推薦閱讀:

村上春樹新書首印130萬冊,大家都在迷戀他的什麼?:好奇心小數據
期待《刺殺騎士團長》
粗讀《海邊的卡夫卡》
【專訪】作家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TAG:村上春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