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輝 | 風景已遠去,猶憶「二流堂」

風景已遠去,猶憶「二流堂」

文 | 李輝

自1982 年大學畢業來到北京之後,從丁聰開始,我陸續結識「二流堂」群體的不少人,如夏衍、唐瑜、葉淺予、馮亦代、鄭安娜、吳祖光、黃苗子、郁風、高汾、高集、呂恩等前輩。

1946年「二流堂」以及他們的朋友們。前排左起:盛家倫、高集、郁風、(不詳)、黃苗子;後排有浦熙修(左四)、張瑞芳(中)、丁聰(右四)、金山(右一)等。

1995年「二流堂」歡聚於夏衍家。前排左起吳祖光、郁風、高集、高汾、唐瑜、黃苗子。後排左起丁聰,夏衍的女兒與公子。李輝攝。

「二流堂」最初形成於抗戰期間的重慶。我在一篇文章中,曾這樣談及這一文人群體的特點:「這是戰爭期間特殊條件下文人之間一個特殊匯聚。即非自由組合的藝術團體,也非藝術趣味和追求相同的某一藝術流派,不過是艱難情形下的一種物以類聚而已。」

20 世紀50 年代之後,「二流堂」又在北京形成新的文化圈。在數十年的不同歷史時期,聶紺弩、王世襄、張光宇、張正宇、楊憲益、黃永玉、范用、黃宗英、黃宗江、姜德明、邵燕祥、杜高等,都曾與重慶時期「二流堂」友人經常聚會、唱和,堪為北京文人交往的一大景觀。

1984年的聶紺弩。李輝攝。

1996年,新舊「二流堂」朋友,在位於北京圖書館由志願軍戰俘張達開辦東坡酒樓聚會。左排前起:吳祖光、丁聰、楊憲益、黃苗子、郁風、沈峻、潘耀明、李輝;右排前起:范用、華君武、姜德明、華君武夫人、邵燕祥、吳祖光女兒吳霜、張達夫人、應紅、謝文秀、張達 。

2005年楊憲益與翻譯家、《一滴淚》作者巫寧坤。李輝攝。

這些年來,我寫過一些敘述「二流堂」人與事的文章,此次應柳鳴九先生熱情相邀加盟「本色文叢」,他囑我不妨圍繞這一內容編選。在此,感謝柳先生的厚愛,感謝海天出版社的支持。

一個好建議,我遂將相關文章略加整理,起名為《風景已遠去》。

全書分上、下兩輯。

上輯為長文《亦奇亦悲二流堂》,敘述「二流堂」的歷史淵源,乃至數十年間,這一群體中不同人物的命運起伏,與中國政治風雲形成的錯綜複雜的關聯,藉此能為讀者提供較為清晰的脈絡和輪廓。

下輯為我所寫的「二流堂」不同人物的文章。這些文章,寫於不同時期,或長,或短,基於史料,輔以印象,力求點點滴滴的細節,能使筆下人物在歷史場景中的悲歡離合,變得具體而生動,同時,能讓讀者感受到這些人物心底永遠流淌的文化情懷……

於志斌 :風景應猶在,人間二流堂

7月22日李輝在上海華東醫院看望走進九十二歲的黃宗英,送這本與她相關的《風景已遠去》。

1993年,在三味書屋李輝與應紅在馮亦代黃宗英婚禮上左一為袁鷹。

7月22日下午,李輝到醫院探視黃宗英先生,黃先生手持《風景已遠去》一書拍照,並手書「丁聰百年,我想你」等活動,令我很是感動。我們感謝黃先生為海天版當書模。當然,《風景已遠去》中不僅寫到了丁聰先生,還寫到了不少前輩文化人,他們中不少人都是黃先生的朋友。

《風景已遠去》的主要內容是關於二流堂的紀事。與1998年間李輝兄在海天出版的《依稀碧廬——亦奇亦悲「二流堂」》有不同的地方在於:《依稀碧廬——亦奇亦悲「二流堂」》收入的文章,不僅有李輝的《亦奇亦悲「二流堂」》,還有唐瑜等人文章,例如《「二流堂」紀事》(唐瑜)、《「二流堂」奇冤大案》(吳祖光);以及在政治運動中的揭批文章。而《風景已遠去》所有作品都是李輝撰著的,從中可以看出李輝對於二流堂人物的持續寫作,完成了二流堂群塑,以及對中國當代文化藝術領域的一個重大事件的呈現與追問。

「碧廬」是由唐瑜出資建的一幢房子,由一句玩笑話定了名為「二流堂」,當時郭沫若欲為題匾。時在1943年的重慶。「二流堂」居住了很多的文化人。新中國初期,北京又有了「二流堂」的流風餘韻。在反右和「文革」時期,「二流堂」被作為右派小集團和反革命裴多菲俱樂部。曾在此出入的文化人士均遭迫害。「文革」後,這一影響很大的冤案得到平反。《風景已遠去》一書交代了「二流堂」形成的始末,所謂「二流堂」成員的有關文化活動,以及形成冤案的情況。

讓我們感到奇怪的是:「二流堂」形成在抗戰時期我國陪都重慶,出入其中的是大批進步文化人士,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至於在新中國初期的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大聲問道:「二流堂的人來了沒有?」那種自己人才有的親切呼喚,彷彿都能映在我們這些二流堂以外的人的腦海,揮之不去。所以,《風景已遠去》(包括《依稀碧廬——亦奇亦悲「二流堂」》等滄桑看雲書系)的重要意義,乃是以史為鑒,有益於我們認識當代歷史,拒絕遺忘,牢記國家與人民遭受的浩劫之教訓。

作為一樁十分荒唐的歷史事件,在書中我們一方面看到的是對於文化人的描寫和追述,他們的風格、性情、才華得到再現;一方面看到的是對於人性和人才的扼殺、荼毒。但是,透過這些表象,書中還告訴了我們:「二流堂」及其人眾,被江青等人用作了攻擊周總理的「贓彈」。

批判「二流堂」的「文革」小報。

被說成是「二流堂」的「總後台」夏衍文革批鬥時。

《風景已遠去》以可讀性、史料性兼具為其特色。其主幹的綜述文章是《亦奇亦悲「二流堂」》,還有幾篇文章,分別涉筆「二流堂」成員吳祖光、唐瑜、盛家倫、苗子和郁風、丁聰、戴浩,人物風采照得黑暗歷史閃出一片亮光。而聶紺弩、黃苗子、楊憲益唱和「二流堂」的詩作,沉吟把玩,意味綿長。

黃宗英題詞:丁聰百年,我想你。

九十九歲漫畫家方成為丁聰百歲誕辰題詞。

黃先生對二流堂中人丁聰的一聲呼喚,又令我想起上世紀末海天版「滄桑看雲」書系在前三種已經發稿後,李輝又交給我《亦奇亦悲「二流堂」》。我們為了與前三種書名風格差不多,用「碧廬風雨」作書名。李輝認為「依稀」比「風雨」好,因此把書名改定為《依稀碧廬——亦奇亦悲「二流堂」》。此書出版,丁聰等前輩都還健在。不久前問世的《風景已遠去》,是李輝二流堂著述在海天出版社的回歸。書名「風景已遠去」乃是書中一篇文章名;當下,書里書外的很多前輩已經遠行去了。

或曰:風景應猶在,人間二流堂。

李輝: 「二流堂」堂主不了情

左起:高集呂恩唐瑜丁聰高汾。李輝攝。

李輝與唐瑜在一起。

唐瑜先生愛聚會。九十三歲的老人,有時甚至和老伴搭乘公共汽車,跋涉二十多公里走進京城來參加聚會。他最年長。耳朵聽不見,聲音便格外洪亮。每次我們輪流用筆提問,然後,就聽他一聲聲高亢入雲的高談闊論。

看他老天真的樣子,我總是會想像一番六十幾年前他和「二流堂」友人的風采。

1943年抗戰期間的陪都重慶,有一批文藝家格外出名。他們嬉笑怒罵,無拘無束,在戰爭陰雲密布的城市裡如同一束快樂亮光。這批人被稱為「二流堂」,其中有唐瑜、丁聰、吳祖光、馮亦代、黃苗子、郁風、金山、盛家倫、、鳳子、葉淺予、張光宇、張正宇等。夏衍、潘漢年也是他們的常客。

沒有唐瑜的熱心慷慨,就沒有「二流堂」。難怪他被戲稱為「二流堂」堂主。

這是一個曠達、幽默、豪爽、熱心的人,即便到了晚年,歷經滄桑之後,他也仍然如故,完全一幅性情中人的洒脫。

唐瑜是緬甸華僑,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後,他結識了潘漢年、夏衍,並在潘漢年直接安排和領導下主編《電影新地》、《小小畫報》、《聯華畫報》等報刊。因此,每次聚會,談起三十年代上海電影界,他總是眉飛色舞,有一肚子逸事掌故。今年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卻不見有電視台和報刊找他,實在是個大遺漏。

唐瑜的胞兄是緬甸富商,對他常常予以慷慨資助。抗戰期間滇緬公路通車之後,唐瑜曾到仰光去,返回重慶時,胞兄送給他兩部大卡車和一部小轎車,一部卡車上裝有當時可以暢銷的物資,一部卡車上裝上食品,供重慶的朋友們享用。大家需要用錢時,唐瑜就拿出一部分物資去出售,最後把車都賣掉。

聽吳祖光講過一個故事:他和唐瑜一起走到重慶一個路口,遠遠開來一輛豪華轎車,唐瑜一見,便忽然停步不走。大雨初晴,積水很深,汽車飛馳而過,濺了他們一身污水,唐瑜的臉上也是泥點。他沒有反應,只是獃獃地注目轎車失去蹤影,然後說:「這車是我的。」

唐瑜幾乎成了重慶當時一批文人的「搖錢樹」。此時從香港、桂林流亡到重慶的文人,大多窮困潦倒,衣食住行是最大困難。唐瑜似乎一夜之間成了「建築師」,竭其所能,為熟悉的朋友提供住所。夏衍帶著妻子兒女一家四口來到重慶,唐瑜賣掉哥哥送給他的半隻金梳子,在中一路下坡蓋了兩間「捆綁房子」(戰時重慶窮人住的泥牆、竹架的一種特殊建築)。唐瑜和夏衍各住一間,沒有門牌,為了寄信方便,夏衍在屋前豎了一塊木板,上面寫了「依廬」這樣一個很好聽的名字。

來到重慶的朋友愈來愈多,唐瑜索性蓋起一幢兩層樓的大屋子。他在離「依廬」不遠的坡下租一塊地,自己繪圖設計,親自監工建造,蓋起了一間可以住十多人的屋子。用夏衍的話來說,唐瑜「呼朋引類」,讓當時沒有房子住的朋友都住了進去。

「二流堂」後來二十年里風雨飄搖,不少人經歷坎坷,但舊日情誼卻一直是唐瑜的精神支柱。「文革」結束之後,他的最大願望是為摯友潘漢年做事情:收集潘漢年手跡、編書撰文、呼籲建紀念館、塑銅像……他幾乎把這當作了生命的全部內容。每次見到他,或者他給我來信,沒有一次不是與潘漢年有關。

抗戰爆發,廣州《救亡日報》時期潘漢年(後排左一)與郁風等人在一起。前排左起:茅盾、夏衍、廖承志。

吳祖光日記手跡之一,日記中談到與潘漢年等人的聚餐。

可以理解他的情感。剛二十歲時唐瑜就在潘漢年領導下工作,六十年代初,一次在王府井大街他意外地見到了潘漢年。此時潘漢年尚在勞改農場,他悄悄將潘帶到家中。自1955年被捕以來,潘漢年才第一次有了與老友私下暢談的機會。

談了些什麼,唐瑜總是語焉不詳。曾勸他回憶得詳細一些,多一些歷史細節。他搖搖頭,神秘的樣子。

沒有說什麼?不便回憶?看看我,他還是搖搖頭。

每次聚會結束時,年過九旬的老人總愛問:「下次什麼時候吃飯?」

時隔四十年,2007年6月唐瑜和黃苗子一起看「文革」中批判「二流堂」的小報。李輝攝。

三家詩作者:邵燕祥、黃苗子、楊憲益。李輝攝。
推薦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 校園風景【49P】
.放手成風景【情感美文】
一片風景惹情思

TAG: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