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紋章瓷、廣彩瓷、克拉克瓷?如想了解它們,本文不可不看
一、紋章瓷
紋章瓷是中國古代「外銷瓷」的一種,確切來說屬於「來樣加工」的「訂燒瓷」。它由景德鎮的工匠們按照歐洲訂購商提供的種類、造型、式樣、紋飾、工期等進行彩繪燒制,所以在紋章瓷上既有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特點,又能反映出當時西歐典雅的裝飾風格。因為這種紋章瓷上印有歐洲貴族家族的徽章,所以它又被稱為「徽章瓷」。
清乾隆廣彩描金紋盤(俄國葉卡捷琳娜大帝父母定製)
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歐洲的葡萄牙就向中國訂購紋章瓷。目前發現最早的紋章瓷標本是一件青花瓷壺,紋飾為葡萄牙國王馬努埃爾一世的紋章。
清雍正白釉連枝花卉廣彩盤(英國威利斯家族定製)
清代寂園叟在《陶雅》一書中有關於紋章瓷的記述,他提到一種清康熙青花大盤時說:「盤中畫皇冕徽章,旁有兩翼之獅狗,分攀於其上。載有拉丁古文,陽曆年月。」下圖是乾隆時粉彩徽章瓷盤,盤中飾皇冠徽章,兩邊還有獅狗擁護,攀於其上,栩栩如生,姿態矯健。
事實上,的確是到了明末,紋章瓷才真正漸趨興盛。17世紀後期,法國首相馬扎蘭遵國王路易十四之命,建立了「中國公司」。該公司在廣東定製了大批帶有法國甲胄、軍徽、紋章圖案的瓷器,此後,紋章瓷便在歐洲流行起來。英國倫敦甚至出現一種專門為人訂製有特殊紋飾瓷器的商人,稱為「瓷人」。
清康熙年間,外銷的紋章瓷達到了鼎盛。很多的王公貴族、富商巨賈、公司團體都紛紛托當時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到中國來訂購一些中華紋章瓷。康熙年間的紋章瓷主要是彩色的紋章瓷和青花紋章瓷兩種。
廣州是當時「紋章瓷」出口的大碼頭
隨著貿易正常化,歐洲各主要國家先後獲准在廣州城開辦自己的商站,廣州珠江沿岸誕生了很多那些專門承接歐洲訂貨業務的門店。在這裡洋商可以與廣東商人簽訂協議,按照洋商指定的種類、造型、式樣、工期進行詳細的約定。而後,廣東商人再將訂單發往千里之外的景德鎮進行燒制。
景德鎮與廣州城之間路途遙遠,一是交貨時間長,途中容易出現破損,二是紋樣風格走形的情況更是層出不窮。這不僅影響到了行商們的經濟利益,更毀損了廣東商人的信譽。於是廣東行商們憑藉著銷售渠道上的優勢很快介入了生產領域,他們僱傭工人、培訓畫工,將景德鎮燒制好的白瓷胎運至珠江口,在此他們承攬外洋業務,拿到訂單後就地進行彩繪和二次加工。這種生產模式不久便流行開來,一時間廣東珠江沿岸陶瓷工場鱗次櫛比。
1769年一位名為William Hickey的美國旅行者參觀了位於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場,他的遊記中描述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在一間長廳里,約二百人正在忙著描繪瓷器上的圖案,並潤飾各種裝飾,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而這種工廠當時在廣州還有一百多個。」
廣州的工人與景德鎮那些官窯中世代從事勞作的匠人不同,匠人們出自「匠籍」,他們的勞動完全是一種義務的服役形式。而珠江口內的這些繪圖工人則完全採用了僱傭形式,商人出錢工人出力,工人有了相對自由的選擇權和流動性,使得廣州擁有了最為充沛的人力資源。
充足的人力、便利的銷售渠道,加上行商們的雄厚財力與經營頭腦,「廣彩瓷」因物美價廉的特性在國際上大為熱銷。「紋章瓷」還清晰地反映了歐洲、南北美洲新的消費市場。現存的「紋章瓷」圖案數量驚人,僅英國的就有至少6000種,其所有者包括牧師、官員、貴族、商人、公司和社會團體。
因明清時期,中國廣州生產的紋章瓷是全部用來外銷的,這使我國儘管是紋章瓷的燒制國,但如今國內紋章瓷的遺存量卻非常之少。當下,歐洲、北美各大博物館和許多私人收藏家都珍藏有大量的中國紋章瓷。西方學者們還將這種獨特的瓷器遺珍與他們的檔案文獻相結合,深入挖掘出紋章瓷所蘊涵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形成了「紋章學」。
二、 廣彩瓷廣彩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是清代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釉上彩繪瓷器品種,它絢彩華麗,金碧輝煌。
絢彩華麗 金碧輝煌
廣彩瓷器是清朝為適應外銷的需要而產生的。當時他們將景德鎮所燒的素瓷坯運到廣州後,再根據外商的需求,在素瓷坯上加以彩繪,經過700℃至750℃烘烤而成。廣彩始於清代康熙年間,盛於乾隆、嘉慶年間,流傳至今,成為享譽中外的瓷藝。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次年中國歷史上正式建立海關,此時外國來華貿易的商船隨之增多。西洋重華瓷,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時期,是廣彩的初創階段,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此時無論是師傅還是顏料都來自景德鎮,大多依照景德鎮彩瓷紋樣繪製,仍帶有較多的景德鎮彩瓷的痕迹,色彩對比度不像後來的那麼強烈。
17世紀至18世紀,廣彩逐步形成鮮明個性之時,同時也正值歐洲洛可可風尚和中國熱風靡之至。因而作為外銷瓷品種之一,廣彩瓷器的器形有部分模仿自西方的銀器;而紋飾亦大量地模仿西方的藝術形式,以濃烈的色彩和彎曲妙曼的線條,迎合當時西方人的審美情趣,不少作品體現出濃厚的洛可可藝術風格。19世紀以後,廣彩因市場的變化導致了風格的突變,構圖豐滿、色彩絢麗、金碧輝煌的風格成為廣彩的典型特色而流傳至今。
融合中西 適應市場
廣彩因它的外銷特徵而使它兼容了東西文化的內涵,成為了中西文化互動和交流的載體。在其3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既曾經輝煌,也充滿了曲折與艱辛。
18世紀至19世紀早期,廣彩瓷器多銷往歐洲,因而當時歐洲的洛可可風尚對廣彩瓷器的影響較為明顯。在繪畫技法上除了延續中國傳統畫法外,也引入西洋繪畫的透視技法,尤其是深受西方油畫和版畫的影響,用彩厚重。紋飾多用「S」形的線條裝飾,色彩明艷。歐洲定製的紋章瓷在此期最為大量。人物、花卉、庭院風景等紋飾既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中式人物中的「滿大人」紋飾較受歡迎,成套訂製的餐具、茶具、咖啡具也開始大量出現。
廣彩紋章瓷盤 清·雍正 廣東省博物館藏
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國皇后」號的首航成功後,廣彩的銷售市場逐步轉向以美國為主。與歐洲以社會上層為主要消費對象不同,廣彩瓷器在美國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當時美國廣為流行金色調的裝飾風尚,導致了廣彩瓷器以濃烈的大紅、大綠、大金為裝飾的風格轉變,尤其是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這種裝飾風格構圖豐滿、色彩絢麗、金碧耀眼,成為廣彩的典型特色而延續至今。程式化的風格演變,也是為了適應市場大批量生產的需求。此階段「滿大人」、西洋人物和西洋風景、西洋花卉等紋飾逐漸消失,以中式明裝人物、中國山水風景和花鳥圖案為主。
清末至民國初期,廣彩瓷器在延續傳統風格的同時,因嶺南畫派畫家們的介入而出現了另外一種風格——在瓷器彩繪畫中融入中國畫的技法,使廣彩畫面中出現了類似淺絳彩和新彩的特點,繪畫題材有的也暗寓政治。這種短暫的探索為廣彩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民國中期以後,因戰亂等原因,廣彩瓷器的生產大受衝擊,多移至港澳,此時廣彩瓷器的風格又恢復到以傳統風格為主。
廣彩花卉紋太平有象燭台 清`光緒 廣東省博物館藏
傳承創新 成為非遺
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從港、澳回穗的廣彩技術人員和內地的技術人員一起,共同創造了廣彩瓷器的新輝煌: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採取多元化及變革之路。在這個階段,廣彩的繪畫技法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更多地與景德鎮彩瓷和中國畫技法相融合;紋飾題材和用彩更加豐富多樣;除了繪製傳統器物外,還作了壁畫、雕塑等不同藝術形式的創新探索。總體紋飾布局大部分保留了繁密而不凌亂的傳統風格。
進入21世紀,廣彩瓷器逐步轉向工藝精品和藝術品的生產,產品類型更加多元化,藝術手法和技法也因廣泛吸收其他彩瓷和工藝品種的養分,而更加豐富多彩和富於表現力,使廣彩生產進入多元化發展的時期。2008年,廣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廣彩瓷器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廣彩瓷器是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的產物,是外銷瓷的特殊品種。它一方面以中國的元素去吸引西方人的趣味,另一方面也刻意的融入了西方元素去迎合西方人的趣味,因而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魅力。如今的廣彩瓷器在繼承傳統的路上也在不斷的開拓創新。
三、克拉克瓷
1602年,葡萄牙克拉克港和The Santa Catharina號商船先後從中國販運大宗中國商品(主要是中國明朝萬曆時期的青花瓷器),均被剛剛成立不久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截獲。這些瓷器分別被運到荷蘭米德爾堡和阿姆斯特丹拍賣,即獲利甚巨,這一次「商貿事件」轟動了歐洲,也大大刺激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營中國商品,尤其是中國陶瓷的慾望。當時因不明這種瓷器的具體產地,這些來自中國萬曆時期燒制的外銷瓷器,是截獲葡萄牙克拉克港出發的商船得來的,在荷蘭首次亮相拍賣市場,歐洲人就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
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 16——17世紀
東印度公司定製紋章瓷盤局部圖
據國外有關檔案統計,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到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02—1695)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竟達2000萬件(包括明清時期的青花、五彩和廣彩瓷器),銷往歐洲的瓷器中有純中國風格的產品,也有為適應歐洲生活風俗和審美習慣而燒制的西方風格產品,還有中西風格融為一體的產品。
這種獨具特色風格的瓷器,就要提到明代隆慶開海禁。由於明初洪武初年,征服詔令「片板不得入海」,實行海禁政策,海外貿易受到嚴重限制。直到1667年明代隆慶元年,宣布對外開放,廢除海禁,允許海外貿易與通商,從明代萬曆開始,外銷瓷開始行銷海外,大受歐洲人的喜愛。
克拉克瓷,並非由荷蘭人首次帶入歐洲,早在16世紀,這類瓷器由葡萄牙商人帶到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當時,這兩個國家的君主都擁有這類瓷器,還在皇宮裡開闢有專門的展室。
自從克拉克瓷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重要商品,其價格在歐洲市場銷售有所下降,中產階級和一般市民階層都可以擁有這類來自遙遠的東方瓷器。儘管克拉克瓷不再是只有皇家享有的奢侈品,但歐洲人對它的鐘愛仍一直有增無減,這種專項貿易一直延續到了清代雍正、乾隆之際。據荷蘭人C.J.A.Jorg披露:乾隆三十九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運到英國的瓷器尚達到近40萬件,其中克拉克瓷應不再少數。
「開光」又稱開窗,在景德鎮的老藝人中又稱「開堂子」,這是陶瓷美術常用的裝飾方法之一。為了使器物上裝飾變化多樣,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某一形狀(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間然後在該空間里裝飾花紋,稱為「開光」。即在器物的顯著部位以線條勾勒出圓形、方形等形狀的框架,框內繪各種圖案,如山水、人物、花卉等,起到突出的主題紋飾的作用。
克拉克瓷的造型均為薄胎,盤有圓口和菱花口兩種,以圓口為常見。寬板沿,淺弧腹,平底,圈足。大小不等。紋飾分為三組,底心描繪有主體紋飾,有花卉、花籃、禽鳥、龍鳳、奇獸、山水、人物多種。主題紋飾除花卉、花籃時有異域風格外,其他圖繪均為中國傳統風格,主體紋飾外圍是連弧紋一周,通常出現六連弧、七連弧、八連弧不等,連弧內填繪榴實紋、萬字紋、忍冬紋等,此為第二組紋飾帶。第三組紋飾字連弧以外到盤口間,以開光形式為特色。根據盤的大小,有八開光都都二十開光不等。開光形式有扇形、菱花形、蓮瓣形、橢圓形等,常常有大開光、小開關光相間形式,開光之間的間隙填繪榴實紋,開光內繪有桃實、佛手、荔枝(諧音利子)及雜寶和四季花卉,分別寓意多壽、多福、多子。
青花花鳥紋開光瓷盤 清康熙
克拉克瓷的繪畫用筆荒率自然,逸筆草草,無拘無束,幾乎不見一絲拘促的怯筆,顯現出繪畫者的心態師傅從容閑適,不求工而自工布圖滿而不密,繁而不亂,雖然屬於滿密式布局,但圖像之間卻疏可走馬,有透氣感,視覺效果甚佳。
青花花鳥紋開光瓷盤局部 清初
青花徽章題字紋花卉紋克拉克碗 17世紀
克拉克瓷的青花發色濃重,略有發黑或發灰現象,十分純正濃艷瓷少見,有些青花發色藍中閃紫,採用了國產青花鈷料與進口的回青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的緣故。
青花松鶴延年圖開光瓷盤局部 明末清初
四、歐洲人是怎樣制出瓷器的?
據說,首件歐洲瓷器是出自一位名叫波特格的德國人之手。波特格是位鍊金術士,自稱知道將鉛變成黃金的訣竅。
明萬曆青花克拉克瓷盤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那時候,瓷器在歐洲可稱得上是「白色黃金」,它精美絕倫,耐久性強,發源於中國。14世紀,旅行家馬克·波羅首次將瓷器從中國帶回歐洲。那是一個精緻小巧的茶壺,表面帶著灰綠兩色文理。除瓷器之外,他還帶回了綢緞、香料和散著麝香氣味的小香爐等。
直到16世紀,歐洲葡萄牙和荷蘭才開闢商道,正式與遠東通商,引得大批東方製品流入,市場一片繁榮景象。在這些製品中,瓷器獨由中國出產。當時,只要描述好樣式,下了訂單,就能期待中國優質的瓷器進入西方。
清代外銷通草畫再現當年十三行陶瓷商店品種琳琅滿目情形。當年十三行商店最集中的在「新中國街」(老外稱,即今日的同文街)和「舊中國街」(老外稱,即今日的靖遠街),另外還有一條叫「豬巷」(Hog Lane,也就是如今的「新豆欄街」)。
一碟清式瓷盤,中部繪製著耶穌受洗禮的場景,背景是鬱鬱蔥蔥的木蘭樹,邊緣上繪製著幾個跳舞的天使。一隻鑲著金邊的瓷壺,表面勾勒出喬治·華盛頓的面孔,栩栩如生,這把壺製造於18世紀到20世紀間。直到今天,西方人仍在驚嘆瓷器的精美和技藝的繁複。
燒制
倘若歐洲人能在本土製成瓷器,價格將更為便宜,購買也更為容易,同時也會減少裝運時的破損和差錯。但在長達500多年時間,歐洲人對瓷器的製造束手無策。
清代廣州外銷通草畫體現的廣州瓷器遠洋運輸前包裝場景。大型木桶內盛裝的是用稻草捆紮好的碟子,在裝箱的空間上多餘的空間用西米填補,西米本身也是貿易的大宗貨物。
馬克·波羅對製作工藝的顯然無法找到要領,「瓷器由沙土或黏土製成,土從地下挖出,堆成土丘,露天放置30到40天,接受風吹、雨淋及日光照射,由此,土得到提純,加工製成的瓷器也呈現更明亮的色澤。」
1550年,又有人認為,「瓷器由地下某種液體加工製成,這種液體為東方獨有」,1557年有人提出了更加似是而非的假設,「將蛋殼或魚鱗研磨至粉狀,與清水攪拌,放入模具中,埋入地底。一百年後,再將其取出,成形後的製品便是瓷器。」
明青花徽章和題字紋克拉克碗 大英博物館藏
這些說法均不準確。瓷器最核心的成分其實是高嶺土和瓷石。直到18世紀初,傳教士昂特雷科萊以信件方式描述了中國瓷器的製作工藝,中國的瓷器之謎才開始在歐洲揭開面紗。
埃德蒙在作品《白瓷之路》中,記述了瓷器出現和傳播的歷史。瓷器誕生於景德鎮,之後,德國鍊金術士波特格便宣布自己製成了瓷器,瓷器傳到了德國麥森,歐洲首家瓷器工廠得以建立。
約1775—1780年英國伍斯特瓷器廠五彩異獸和博古圖盤大英博物館藏
後來,英國信徒William Cookworthy也製成瓷器,隨後英國工藝公司Wedgwood誕生了。如今,Wedgwood已成為全球最具英國傳統的陶瓷藝術象徵,成為英國皇室的御用瓷器提供商。
瓷器製作過程中,耐心和技術兩者缺一不可。哪怕水多一點,就可能改變瓷器的質地。瓷器厚度也必須均勻,否則瓷器在冷卻環節時,會出現裂縫。「其他製品,或許薄厚不均沒大的影響,但瓷器卻不然。製作中任何差錯都會導致製作失敗」,埃德蒙寫道。
清康熙 五彩瑞獸紋瓜楞執壺 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失敗的可能性很大,但這絲毫不能掩蓋成功後製品的價值。瓷器薄厚均勻,富有光澤,又強勁穩固,以湯勺敲擊,聲音清亮,充滿令人驚異的美感和力感。唐代有詩這樣描述瓷器:「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埃德蒙這樣描述瓷器製作:「用拇指和食指捏著核桃大小的土塊,直到它變得稀薄如紙,直到它表面有你的指紋顯現。繼續小心捏薄,那過程似乎永無止境。你感到它越來越薄,直到變得像一片金色葉子,彷彿輕得要飄在空中。你感到它潔凈無瑕,連你的手也乾淨清爽。那種感覺是純白色的」。埃德蒙的文字,讓人感到他對瓷器的迷戀。
為什麼有人會花半輩子時間研究瓷器工藝?為什麼國王那麼渴望、需要瓷器?畢竟這種層次的物質早就脫離了必需品的範疇。「國王們享受被人嫉妒、令人恐懼的感受,享受搜羅奇珍異寶的樂趣,並且貪婪地想要更多。」
奧古斯特二世
疑雲
其實,歐洲瓷器的創始者並非是德國鍊金術士波特格。事實上,最有可能解密瓷器的人是契恩豪斯,他是位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
當時薩克森王兼波蘭國王是奧古斯特二世,他指派波特格,輔助契恩豪斯完成瓷器製造的試驗。兩人一同工作了足足5年,研究始終由契恩豪斯主導。之後,兩人完成了首個瓷器的雛形,即一個「半透明、奶白色的」罐子,不久,契恩豪斯去世了。波特格在契恩豪斯的數據基礎上,最終完善了製造瓷器的工序。
約1730—1745年婦嬰圖盤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奧古斯特二世是位購物狂,尤其迷戀瓷器。他在一份信中寫道:「一個人喜歡瓷器和喜歡橙子沒什麼兩樣,一旦他迷戀某件東西,他就永不會滿足,想要得到更多。」1733年,奧古斯特二世逝世,留下了陷入財政緊缺的國家,9個孩子,還有35798件精美的瓷器。
直到18世紀中葉,英國人也開始生產瓷器。歐洲瓷器產業空前興盛,瓷器不再只是貴族的地位象徵,中產階級也能夠購買瓷器,或留著自己欣賞,或作為禮品贈送他人。
清·乾隆青花描金山水紋茶葉罐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瓷器還受到了領導人的鐘愛,勒·科布西耶在《當代裝飾藝術》中收錄了列寧用白色瓷杯喝咖啡的照片,那隻瓷杯有著圓頂蓋,杯口平滑潔白。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也帶來新澤西州特倫頓製作的兩隻瓷天鵝,送給了毛澤東。
埃德蒙認為瓷器「潔白、光滑、完美」,蘊含著權力、美麗、命運、愛情。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王妃建成了一座瓷質亭子,亭子內,他和王妃睡在一張中式的床上,上方天花板上繪製著中國的鳥兒,美輪美奐。瓷器彷彿有著讓人脫離現實的魔力。
明·嘉靖 外礬紅描金內青花紋碗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推薦閱讀:
※你應該了解的500個風水常識5
※一杯酸奶=兩罐可樂?不了解這 4 點,酸奶也會喝出健康問題
※學跳國際舞,必須了解的基本常識
※桃花星的認識與了解
※了解職場中常見的姿體語言
TAG: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