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警策文》講記 第七講 凈戒法師
07-22
信息來源:原創投稿發布日期:2015-01-29《溈山警策文》講記——第7講凈戒法師講授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師利菩薩!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由達摩大師傳承過來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頓門法。此次學習禪宗,我們選擇了禪宗中五宗之一的溈仰宗——溈山靈佑大師的《溈山警策文》作為學習的內容。《溈山警策文》我們講完了題目,現在講正文。正文我們現在講「宣說八種教戒」,現在講第三「舍俗出家」。上面我們對文字,簡單地做了一下介紹,接下來我們再進一步地闡述和發揮。說:「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就是我們發起出離心之後出家,祖師大德說,這裡沒有做的就是一種虧欠,包括後面講到「不能安國治邦,家業頓捐繼嗣」這些都是虧欠。虧欠了你就必須要補上,補得上的,就相當於說,現前我沒有做的,後來我都一次性補上了,我就沒有虧欠了,對得起父母,對得起國君,對得起親戚朋友。如果你沒有做到的話,你就是個負債的人,這樣宣說的目的何在呢?激勵我們,你現在已經欠下了很多,父母沒有孝敬,六親拋棄了,國家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你沒有盡,你再沒有修行,那兩邊都落空了,兩腳都踩空了,所以這樣了講了之後,我們出家人,必須要好好修行。「父母不供甘旨」。就是世間說的反哺,父母對我們有恩德,我們長大後,有能力了要反哺父母,這就是所謂烏鴉有反哺一十八日的孝心,連烏鴉都懂得報答母親的恩德,何況人呢?「父母不供甘旨」,就是我們沒有反哺,出家了。想一想,父母把我們從小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天天給我們飯吃,給我們衣穿,給我們房子住,病了給我們葯吃,不容易啊!這帳算下來,是相當龐大的一個數目,相當龐大的!一般的兒女再孝敬,能不能如數地還回去呢?不一定!為什麼呢?父母養我們二十多年,而二十多年後,我們就忙著成家。成家之後你可能要十幾年打拚,才能自己顧得了自己的溫飽,這期間照顧丈夫,照顧妻子,生孩子,照顧孩子,應酬,基本上是沒有能力給父母還債、反哺、盡孝的。差不多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你的生活才會穩定下來。這二十年你沒辦法照顧父母,二十年後,你父母多大歲數了呢?他們沒有幾年的光陰供你盡孝了。八十年代就慢慢出現了倫理道德的喪失,思想教育的滑坡,開始出現了不孝的苗頭。有一些廣播或者電視上也倡導孝,批評一些不孝的事。說一個兒子,考上了大學,也給父母寄了一點錢,後來他就說我給你們已經很多了,你們就不要沒完沒了地老纏著我,因為過去農村子女多,肯定認為他有出息了,應該多幫助家裡,他就想和家裡劃清界限,老父親就給他算了一筆賬,說,我養你二十五年,供你上大學,住房費、衣服費還有其他的都不算了,就算吃的,一頓飯三塊錢,你說你吃了多少頓飯吧,這個大學生兒子一算,這個數目非常龐大的,八幾年就這個數目,這是非常龐大的,還不起啊!我們出家之後,上面缺了對父母的反哺。「六親固以棄離」,這是缺了敬睦,跟六親、親人相聚這叫其樂融融,享受天倫之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的時候,親人團聚,歡聚一堂,想到我們的時候,「遍插茱萸少一人」啊。在八月十五賞月的時候,我們那邊十五在月亮升起的時候,就在庭院中間擺一個大的方桌,上面放上我們自己做的月餅,我們家鄉的月餅真的像月亮一樣,而且很厚、很厚的,從十二、三就開始烙月餅,一天最多的時候,早起晚睡能烙三個,一般就是兩個,它必須小火,烙出來之後,手巧的在烙的時候就在上面畫一些花紋,烙出來再在上面抹上香油,看著亮黃亮黃的,真是看了就饞。這個大月餅,要獻給月亮,十五那天,要切開紅紅的大西瓜,還要擺上葡萄等各種水果。獻上好吃的,過去拜月亮,小時候我們都要拜的,這叫拜天地月亮!過去人的這種行為是讓我們感恩的,月亮照亮這個夜晚,你還不感恩嗎?過去小的時候這樣做過,你說獻月亮然後大家一塊吃的時候,就少你一個人!那多糾心吶,這就是「六親固以棄離」!從小我父親對我們管教比較嚴,我認為他沒有愛心,怕他!所以我出家之後認為,母親會很牽掛,父親可能不是太牽掛。父親先學佛,我後來才學佛、出家。有一年我回家,跟父親談佛法,他的見解總有問題,我就給他指正,有時候可能是言辭過於激烈,他接受不了。有一天,跟他聊天,我批駁他的觀點,他接受不了,他說:這麼多年供養你讀書,耗了很多的心血,把書讀出來對你寄予厚望,還希望你光宗耀祖呢,你出家了,讓我落空了。你出家之後,我盼星星,盼月亮,盼你回來,你知道嗎?父親說,那個時候他經常失眠,老早就起來,本來他就是個很勤快的人,起得很早,上廁所的時候就看著西邊,因為我住的寺廟道場是西邊,他說看到了有一顆星星,很亮的一顆星星!那一次我聽了他的話,被感動了,我還是很少有感動的,尤其出家以後,善知識的恩德會讓我感動,三寶的恩德和佛法會讓我感動,一般人是很難感動我的。他說:,他就把那顆星星當成了我。後來,他和我說著就哭了起來。我父親是個很堅強的人,他說:出家,你倒好了,所有的壓力都放到我的身上,其實我根本就是不願意讓你出家的,但是六親眷屬都認為我學佛了,我把你搞的出家了,我里外不是人。用我們當地的話就是,很粗的鋼條我就活生生地往下嚼,往下咽,意思是這個苦太難接受了,他這樣給我講,那一刻我才知道,哦!原來父親的父愛也是很深的、很切的。你看,我走了以後,他是那麼的痛苦。要說他還有仨兒子呢,我父母親還感覺挺驕傲的就是,他們娶的兒媳婦也是挺不錯的,他們的兒子還是挺聽話的,就少一個罷了,有的人家一個兒子也沒有,他們有三個,一大家族的人呢,就少我一個。但他還是很痛苦。這就是講「六親固以棄離」!有一年,正好春節我回去了,我的弟弟、弟媳婦、哥嫂都在銀川,一大家子人都回來了,我二哥、二嫂就在家裡,人都回來了,開始吃飯,吃完飯,別人都看電視去了,我媽就坐在那兒,我在這邊坐著,我媽就哭起來了。為什麼哭呢?後來她給別人講,別人又給我講了,說:「你看人家都雙雙對對的,就他孤孤單單的。」我都已經出現在他們眼前,他們都感覺接受不了,很悲傷,感覺我很可憐,何況我不在呢?一個又一個春節,我母親三年前才走的,那時我已經出家十五六年了,那十二三年的春節,她怎麼來面對的呢?很苦的!前一段時間,在我母親三周年的時候,我想起了母親的恩德,感覺母親很偉大!很執著這個孩子。我出家以後,她經常到我們村子村口,老站在那裡,我們那邊講是「瞭」,就是看的意思,看著看著然後失望地回來了。有時候,她就站在那裡痴痴獃獃地看,碰到熟人過來,問她在這兒幹什麼呢?她不好意思,就說我找東西呢,找什麼東西呢?找人吶!所以真正叫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就讓他們處在孤孤單單的、傷心、悲痛的一種情形之中,明白了這些,你們就明白父母,他們不容易的!一方面,他們很希望我們在他們跟前,但是我們在他們跟前時,他們又煩。真是很可憐的!上一句是要我們做為孝子,你看世間人家的孝子,過去的孝子是他不願意離開父母,我們現在出門是放不下孩子和老婆,過去是放不下父母的。所以現在人越來越不行了。現在人的精神越來越低級。為什麼呢?因為父母對我們是有恩德的,我們重視父母是說明我們孝敬,重視父母養育了我們,重視父母對我們有恩德,而我們重視妻子和兒女,那是一個貪慾的對境。你看過去一個孝子出門,先是到母親、父親那邊去告別,父母能放得下,妻子兒女就能放得下。現在就不是了,過去的孝子是一天三頓飯的伺候,而且一天要三次去省問、問候的,早晨起來、中午、晚上,至少晨昏,就說早晨和晚上去問候。早晨起來問:「昨天晚上睡得怎麼樣?被子有沒有蓋好?有沒有涼著啦?有沒有熱著啦?晚上蚊子叮了沒有?」如果做了惡夢,這兒子都著急得不得了,安慰、開導等等,然後端洗臉水、疊被子等等的都要做。晚上去,把床、鋪、被子等等都給搞好了,甚至晚上怕老人起來不方便,把尿壺、夜壺這些都要準備好,包括晚上怕口喝了,都要把水給準備好。稍微有個頭疼感冒,這個孩子是特別著急的,找醫生、買葯,帶去上醫院,然後洗衣服、照顧、幫助洗腳、按摩等等,過去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我上大學的時候,買了一本按摩的書,腳底按摩,我感覺那個挺好的,然後我回去就給我母親按摩一下,母親真叫受寵若驚啊!所以,你對她的一點好,當你走了以後,她是刻骨銘心的!還有我的一個嬸嬸也是我們村子裡的,她的孩子以前貪玩,搞女朋友,後來出車禍走了,但在他出車禍之前,這個孩子突然變得孝順了,整天就守在母親身邊,給母親梳頭、按摩,結果他走了以後,這個母親就受不了了,經常想起這一幕。吃飯,那是要親自端上的,我們小的時候也受過這種教育。不能這樣給端了一碗飯:「你吃去,我還忙著呢。」應該是這樣捧的,我們叫捧、捧端,包括來了外人那是要捧的,不可能是單邊端的,而且飯先大人吃、老人吃,孩子到一邊去,孩子是上不了桌、上不了炕的,現在的孩子沒大沒小、沒上沒下。像我哥,我感覺他還是很不錯的,他連初中都沒上,小學他其實學習成績很不錯,跟老師緣分不好,老師老是給他穿小鞋,後來他就堵氣沒有上初中,就開始參加勞動,然後做生意,賣冰棍、賣瓜子等等,但他確實心地很好,掙了錢就全部給父母,這叫人家,對父母供的甘旨,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所以這樣一對比的話,你看人家做了,我就沒做。你看我這出家,每次回去還得吃他們、喝他們、穿他們、用他們。我回去,因為他們都是居士,也懂一點佛法,師父回來了,主要的位置讓我坐,好吃的先給我吃,知道我要呆的時間不長,所以就是想著法地,變著花樣地給我吃,衣服都是母親給洗。想起來有很多很多虧欠他們的。經中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地,沒有父母,我們就沒有天了,我的世界天就塌了。有些人在愛情婚姻上受到一點打擊,說我的天堂現在變成了地獄,我的天垮了,父母死了才叫天垮了,知道吧?母親是地,父親是天,叫「乾父坤母」。這是孩子的天地。所以古人父母死了,那是悲痛得不得了的!在經中又講父母就是孩子的日月!有父母的人,他的人生是有方向的。父母又像孩子的房屋一樣,可以遮風避雨,你看沒有父母的人,就像在外面風雨中漂泊的人一樣,所以父母沒了,就像太陽落山了、月亮落山了一樣,孩子的世界一片黑暗。經中又講:母親胸脯的兩個乳房,就是孩子幸福安樂的源泉,孩子餓了就去吸,就去吃,這又是他的遊樂場,孩子就在母親的胸膛上、懷抱里、身上感受著她的溫暖!這樣一想起來,父母的恩德,再不好的父母,我們再孝的兒女都是沒辦法報答的。所以有些人說,我對父母很不錯了,我父母很差,不是這樣的!古人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天下沒有不好的父母。《詩經》中有這樣一首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哀哀」,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她那種對孩子的心,哀哀父,哀哀母啊!「生我劬勞」,生我是不容易的,養我是不容易的,育我是不容易的,拉扯我是不容易的,所以,現在有些兒女,沒辦法站在父母這一生所走過的歷程中,真正地理解他們,按佛法說,父母也是個凡夫人,心理承受了那麼多,有些他沒辦法說,所以都得忍受著,就感覺父母在兒女面前不盡情理,其實不是這樣的。「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想報他的恩德是沒辦法報的。在佛經中也講:若有供養父母得無量福。如果供養父母的話,會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在佛經中講福田。我們一個人能不能升天堂,能不能轉人,沒有遇到三寶的人,那你的福田是什麼呢?就是父母!所以,人如果不行孝的話,跟畜牲一樣,畜牲雖然也有父母,但是它不懂孝義,所以畜牲沒有培福的機會,沒有培福你就得不到快樂,明白嗎?而人之所以不同於旁生,他有父母,他也知道父母的恩德,所以要孝養父母。佛在經中說:供養父母就等同於供養佛,跟供養佛是一樣的。中國祖師大德也說,家裡堂上有兩尊活佛,就是父親和母親,只有孝子才能夠真正地出家和行道的。一個不孝的人,你即使出家了,也不會有什麼修為的。為什麼呢?一個不孝的人,你出家以後,能對師父孝嗎?能夠對如來孝嗎?不可能的。所以供養父母得無量的福德!佛言:「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若人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百年,便利背上,無有怨心,四事供養無乏,此子猶不足報父母之恩。」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父母對孩子做了很大的幫助,有很大的利益,給予的太多太多了,哺育、長養、拉扯他長大,讓他的身體成長起來,變成一個人。有些人說:我都是靠自己打拚出來的。你剛生下來你打拚什麼了?你就是拚命地在那喊、在那叫,然後母親給你奶吃而已,你打拚個什麼呢?你能掙來一分錢嗎?你能做一個饅頭嗎?打拚什麼呢?這是父母給你一個雄厚的基礎,給你一個健全的體魄,然後你再學知識,你再靠自己的努力才有所成就。所以離開父母,我們在這個人世間什麼都做不成,我們長大成人後,翅膀硬了,就飛得遠了,飛得高了,離開父母了。一個真正的孝子想報恩的話,右肩背著父親,左肩背著母親,經過了百年,屎尿都在身上,這個孝子沒有一點點的嫌棄和怨恨的心,而且在這中間四事供養,衣服、飲食、醫藥、卧具這四事,四種供養,不會讓他們餓著,不會讓他們渴著,不會讓他們冷著,不會讓他們病著,四事供養,還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知道吧?要想報深恩,就需要真正地去學法,真正地勸父母去修行,才能夠報答父母的深恩。世間所謂的孝,有很多種,有佛門中的孝,也有世間的孝。在儒家中講到的孝也有幾種:第一種是孝養父母,第二種就是立身行道。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中這樣說:「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第一種孝就說,作為子女,對於父母承侍他們、奉養他們,讓他們安然地生活著,這是一種孝。第二種孝,「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就是在世間,這個孩子,很有出息,很有學問,所謂正心誠意,搞自己的修養。在世間像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一樣,立身行道,行持仁義道德,幫助了很多人,最後這個人也成了真正的名人,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光宗耀祖,這是世間的大孝。現在的人發點財,掙兩個錢,回去買個轎車,然後把父母帶上兜一兜,這叫做光宗耀祖嗎?不是的,根本不是這樣的。佛門中的孝是什麼呢?「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凈土,大孝之大孝也」。勸他們信佛、勸他們皈依、勸他們受戒、勸他們念佛了生脫死、往生凈土。蓮池大師拿他自身的經歷來說,「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什麼意思呢?他老人家說:他出生聽聞到佛法的時候,父母已經去世了,「風木之悲」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當他懂得要勸父母念佛了脫生死的時候,父母已經走了,所以「痛極終天」,這叫報恨終天啊。一輩子的遺憾,雖然很追悔,想做,已經沒有機會了,老人家深有感觸,就苦口婆心地勸告在家、出家的人,趁父母在堂在世,想方設法地早早地勸他們,念佛,就是說在前面兩種孝的基礎之上,奉養,一定要奉養!奉養的基礎之上你勸他們念佛,如果父母去世了,三年給他們念佛迴向,如果不能的話,也是一周歲,或者七七四十九天都可以。所以說一個孝子想報答父母的深恩,必須要這樣做。你看佛門中多講孝呢?祖師大德這樣說:「欲報恩者,當勸父母於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長。」沒有信的,勸,想方設法地勸,讓他們生信;信了,讓他們的信心增長;沒有受戒的,讓他們受戒,沒有持戒的,讓他們持戒。如果父母有慳貪的,勸他們布施,為什麼呢?捨得、捨得,舍了之後才能得,我們這輩子為什麼有受用呢?就因為我們前世施捨過,見到貧窮的人、乞丐、可憐的人,以及在三寶門中去修布施,所以勸他們。有些兒女,雖然不缺錢,也可以拿錢,但是你要讓父母出錢,比如,放生的時候,你勸他們,現在出三塊錢、五塊錢,甚至十塊錢不難,就看你有沒有這份心。放生的時候你勸他們,或者你給他們講,我給你們放一百塊錢的生,讓他們慢慢習慣,習慣了你長期做,父母也就被感染了,就不讓你做了,他們自己做,有些父母可能就會這樣做下去,或者是你說:「也不讓你們多拿」,因為他們剛剛開始還沒有學佛,你跟他們說,這次我們要舉行大型放生,功德很大,你出一萬塊錢,他們再不做了,「你出十塊錢,行不行?」十塊錢,反正十塊錢也沒有什麼妨礙,是吧?讓父母拿十塊錢沒問題的,這是一份心啊!因為你讓他們拿,這是他們有真正的一個布施的心,想做好事的心,這份心難得啊!所以勸他們來做。或者說,你看玉樹地震了,汶川地震了,我們救濟救濟。你看寺院里要塑觀音菩薩像,你拿十塊錢,隨喜隨喜,做做功德。寺廟裡面要給出家人打齋,放齋飯,你能不能出一點錢,勸他們惠施。沒有智慧的,你勸他們修智慧,誦經、聽經、聞法,讓他們安住在佛法中修行,這才叫真實報答父母的恩德。其實這是在家居士做的。出家人出家之後,不要剛出家,就馬上跑到家裡,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先立身行道,先能夠穩得住,出家有修行了,然後回去,就像釋迦佛,像過去的高僧大德,很多年不回家,一但回家就把家裡人全部都度化了。所以南山祖師道宣律師這樣說:「真誠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舍五欲之深著。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則可紹隆三寶,度脫四生。利益甚深,功德無量。」就是說真正的出家人,怖畏四怨———生、老、病、死,這四怨的痛苦是非常之多的,要厭離三界的無常———欲界、色界、無色界,要放下對六親的情絲愛縷,要捨棄色、聲、香、味、觸、法的貪著、貪戀。能夠這樣做的才叫出家,出家之後紹隆佛寶、紹隆法寶、紹隆僧寶。「紹」,是繼承;「隆」,是發揚光大,叫紹隆三寶。度脫四生———胎、卵、濕、化四種眾生,這樣的利益才叫深,功德也是無量的。真正的出家人,一子出家,九族升天。不用念超度就升天了,真正的出家人是這樣的,就是你的功德,自然父母會得的。上面兩句我們放下了,看起來沒有做,我們必須得補上,怎麼補呢?一定要好好出家修行。祖師大德這麼說的:不是說,出家了,再不要孝敬父母了,再也不要理六親了,不是這樣的。我之所以出家,暫時沒做,我一直抱著一個虧欠,虧欠了,要補就一次性給他們補上,讓他們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目犍連尊者出家了,看起來他也沒有理父母、孝敬父母,他成道後,觀察母親去世了,之後再觀察,墮在餓鬼世界了。他就化了一缽飯去孝敬母親,結果這個母親一把奪過來,抓到就吃,還沒到口中就變成火炭了,這就是眾生的業報。他很痛苦,哭著、喊著找到釋迦牟尼佛,問怎麼救他的母親?釋迦牟尼佛就說了《佛說盂蘭盆經》,救倒懸。後來他用這個方法就把母親徹底地超度了。還有地藏菩薩的前世,婆羅門女、光目女孝敬父母,讓她的母親最後都成了解脫菩薩。所以這是真正地利益父母。還有黃檗禪師,他出家之後徹底放下,一心修道,最後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他也是主要忙在弘法利生上,他的母親,多年老寡母一直盼他,後來,有一天母子相遇了,他認出來母親,但他沒有認母親,雖然母親雙目失明,但是母親也覺察了,因為他身上有個標誌,母親就認出他了,就抓住他不放,他沒理母親,然後就上了船,母親上船衝過去,結果掉在河裡,淹死了。他內心也很痛苦,當即立了一個誓,說:「佛言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語!」結果,母親的靈魂立刻就被超度了。尤其在這個時代,佛法很衰,我們出家之後,就是剛才祖師說的,我們沒做,這種虧欠,就像蓮池大師所說的,對母親的這種報答,沒有盡孝,一直虧欠,但就是這種虧欠激勵著我們,激發著我們,一直好好地去修行。下面講到的,不能安國治邦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在家,我們即使是當一個農民、一個工人也還是給國家納稅的。如果有本事、有能力,過去是吏部、禮部、工部、刑部,按現在說就是公檢法,在這些部門,有本事就當總理,入議會當議員,參政議政,輔佐國家。但我們出家了,把這些都放下了。如果我們在家的話,或者子承父業,或把事業做大。而我們出家人把家業徹底放下了,這又是一個虧欠,這就是我們在迴向的時候:「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報國土恩,甚至報國主恩。去年我在講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的時候,講到了「四恩總報,三有齊資」。講到四恩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覺得,當國家領導人其實是不容易的,雖然是國家領導人,不論是美國、德國、法國、還是日本,也不論過去,還是現在,老百姓不一定都是肯定的,可能很多人也在罵,但要明白,治理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不容易!就像順治皇帝說的:「憂國憂民事轉煩。」。我們也沒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興,每一個人是有責任的,天下亡同樣也是這樣。我們沒有做,這是一個虧欠。「頓捐繼嗣」。我父母看到我哥哥、弟弟的孩子,親得、愛得不得了,這些孩子們也給老人孤獨的晚年帶來了一些快樂、開心。我也沒有給他們生下一兒半女,這對不起他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你真正出家了,好好地修行了,就都能夠辦到了。為什麼呢?我們雖然捨棄了生育繼嗣,但我們紹隆了三寶的種性,就是讓人發菩提心,這是紹了佛種;然後給人講經說法,培養法師,甚至培養居士,我給你們講了法,你們可以把這個法不知不覺地影響給別人,勸別人,這個法的種性也在延續,這叫傳燈續明;我給你們講了法之後,有些有善根的,就可以出家的,出家之後,僧寶就越來越發揚光大。這叫紹隆三寶。所以看起來出家了,忠孝是有缺的,沒有盡忠,沒有盡孝。但是立身行道,安身立命,出家、持戒、修行,來報親人的恩德,然後說法勸善,來幫助國主教化老百姓。尤其中國歷代皇帝對佛法特別提倡,為什麼呢?佛法能夠平定天下,凈化人心,改良社會風氣。這樣,父母的恩也報了,國主的恩也報了,家業雖然沒有生一兒一女,但是三寶的種性紹隆了。立身行道了,立身行道以顯於親,也是孝了。這不是世間一般的孝能比的。過去,宋文帝對何尚之說:「若率土皆淳釋化,則朕坐致太平矣。」「率土」就是全國,整個國土,整個國家的人民都崇尚於「釋化」,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法化,也就說都學佛法,都信佛教,這叫「若率土皆淳釋化」,純一的、清一色的信佛法,全民信佛,全國信佛。「則朕坐致太平」,那我坐到這裡天下就太平了。尚之對曰(何尚之說):「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此明旨所謂坐致太平者也。」他解釋了皇帝的意思,怎麼叫坐著那裡就天下太平了。也就說一百家的一個鄉,如果有十個人持五戒,這十個人的行為就會有取捨,他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就不會鬧事。如果千室之邑,千室是一個邑,就像是我們的鄉、村、縣、省等,千室的邑如果有百人修十善,不殺、不盜、不淫這是身三;口四,不妄、不粗語、不離間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百人修十善,這百個人就很和睦,然後又說,如果一個人能夠行一個善法,就除掉了一個惡,善是什麼?不殺就叫善,你行持善,就把殺的這個惡去掉了,去一個惡就少掉了一個刑,人犯罪是要受法律制裁,行使刑法的,去掉一個惡就少一條刑,一個刑息於一家,萬刑就息於一個國。也就說一個人不犯罪,他這個家裡就太平了,一個家什麼都好,吃、穿、事業都很好,如果這個家有一個孩子犯了罪,受了刑罰,這個家就很痛苦了。如果萬刑息於國,有一萬個人來斷惡行善的話,這個國家一萬個人不造惡業,再推廣的話,如果全民信佛,法律都可以廢除,不需要了,且人人自律。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管自己,這就是道明了,坐致太平的一個道理。中國古代皇帝,包括少數民族,來到中原坐天下,一個是信奉佛家,一個是提倡儒家,儒家提倡什麼?孝道!唐玄宗等歷代很多皇帝給《孝經》做注,推行《孝經》,有些皇帝還講《孝經》。我們前面講到的《遺教三經》,唐太宗李世民花錢,給各個部,按現在講就是給國家各個機關部門,事業單位下布命令,這個單位必須抄多少經,學習這部經典。人人都按照去做,按照儒家的說法,社會秩序,家庭秩序就會很好。按照佛家的說法,大家不爭、不搶、不鬥,天下就太平了。這就是真正的出家人盡忠盡孝,這就是過去為什麼國王要找和尚當國師的原因。找和尚當國師,能夠治理得了天下,你靠國家的法律,你靠懲罰,管得住人的口,管得住人的身體,管不住人的心。叫什麼呢?「動身發語獨為最」,第六意識心,如果你把他的心擺平了,他是服服帖帖的。心,很重要的!就講到這裡。(中國佛教禪宗網整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深信領受於心,一生稱名於行!| 慧本法師
※新春伊始發弘願 古佛聖誕度有情——傳喜法師於定光佛聖誕法會開示
※聖嚴法師《念佛禪七開示精華錄》
※優曇法師與《蓮宗寶鑒》
※淨空法師開示:如何把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