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時空 2009.12.01(大阪)

夏谷老師:

您好。

我是一個從中國福建來的老太太。現在跟兒子、兒媳婦,還有孫女住在一起。我經常來日本看孫女。因為她小時候是我看著長大的。後來她到了上學的年齡,就被她父母接回了日本。即使是那樣,我還是一年來奈良一次,看看孫女。

前年開始,我的身體變得很差,有兩年的時間沒過來。今年這又要過年了,兒子把我接過來了。看到孫女的時候,我可高興了。可是孫女看到我好像話變少了。以前她在中國的時候,中文說的可溜了,我以前來看她的時候,她也不象現在話這麼少。

有時候孫女放學回家了,看見我就是點一下頭,也不說話。我問她:「餓不餓?吃不吃點什麼?」她也不愛說話,只是搖頭或者點頭。直到她爸爸媽媽回來,她才能開口跟他們說話。可能是孫女覺得跟我不親了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她媽媽、姥姥都是日本人呢。

有一天,家裡來電話我也不敢接,萬一要是重要的電話,我聽不懂耽誤了事可怎麼辦。過了一會兒孫女回來了,電話又來了,孫女接起來後說的沒完沒了,還喜笑顏開的。我就猜呀,這是誰呢?難道是孫女早戀談戀愛了?還是家裡有什麼喜事了。

等他們兩口子回家後,我一問才知道,是孫女的姥姥來電話了。哎,我當

時就傷心了。這可是我看著長大的孫女呀,怎麼跟奶奶話少,跟姥姥話那麼多

呢?我呀,經常看這張報紙。因為是中文的,也喜歡夏谷老師您的分析。您說,

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孩子怎麼跟我就親近不起來呢?

親愛的讀者

讀過您的問題之後,首先留給我的一個印象是您的兒子對您很孝順。他在您體弱,獨行不便的情況下專程把您接到日本來過年,讓您又能見到一手帶大,日思夜想的孫女。

不知您的孫女今年多大了?在祖孫關係方面頗有研究的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卡哈納教授夫婦曾經訪問過八十五位有祖父母的孩子,他們發現,4歲至7歲的孩子多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喜好祖父母的溺愛,包括禮物和對他們的特殊待遇;8歲至10歲的孩子喜好祖父母與他們一起遊戲,或帶他們去外面玩耍;11、12歲的孩子又回復到渴望祖父母對他們的溺愛;而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由於他們自己在外面的活動較多會與祖父母之間產生一定的距離。但是有些青少年喜歡祖父母對他們在信心方面的支援,特別是當他們與父母之間有衝突時。

孫輩們與祖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常有助於孩子樹立對「老年」的正向觀念。當他們自己年老的時候,早期的經驗能支持他們較好地適應這種生理變化。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西斐德教授研究發現,大多數孩子對老年人和老年是有成見的,並且不喜歡自己變老。但是,有祖父母的孩子對老年人和老年的成見就比較少。由此可見,恰當的祖孫關係對人生命的預期成長有益。

人們常說「隔代親」。我曾聽過一位祖母形容她跟孫女在一起時的心情,她說:孩子小時候常年與我吃住一起,感覺特別好,看她睡我開心,看她玩我開心,看她哭我也開心,看她笑我更開心。這才真正感悟到人世間「隔代親」的真諦。

祖孫情深,可能是人世間最溫馨的親情畫面之一,而不無遺憾的是,不少去海外探親的老人面對的是無法盡情交流的孫兒孫女。因為這些孩子生活在國外,接受的是異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您的孫女由您從小帶大,您對她的感情之深是無以言喻的。可是小孩子的特點就是適應新環境特別快,包括外界環境和他們身邊的人物。他們忘記過去的經歷也快,一旦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里,很快就能把過去環境里的一些熟識的事物淡忘了。

許多由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到了學齡必須回到他們父母身邊的時候,都是非常不情願地離開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臨別時難捨難分,老人和孩子都傷心。他們在適應與父母的新生活的過程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孩子們都會思念過去朝夕相處過的老人。有時候,有些孩子甚至會在夢囈里說:「我想奶奶……」,這是發自孩子內心深處的對老人的眷戀。

小孩子一旦在情感上失去了一個依託之後,本能地就要尋找另一個依託。這是幼童尋求安全感的一種心理需求。您的孫女在離開了您之後,她跟姥姥的距離近了,這樣一來,她在情感依託上就容易變得跟姥姥親近。雖然您每年都來奈良看她,但怎麼也及不上她與姥姥同住在日本那樣見面方便,接觸頻繁。又因為您孫女的母親和姥姥都是日本人,她常年生活在日本,日語已經成了她的母語。您在中國,您孫女在日本,你們之間不只是在空間上有距離,久而久之還有了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儘管她小時候中文說的很流利,但是語言這東西平時不常用就會逐漸忘記的。現在,她要和您交談,就必須把想表達的意思先在腦子裡做從日文到中文的轉換,由於中文對她來說已經變成了外語,她就會感到費力和麻煩,一經有了這種感覺,她就懶的交談了。

您遇到的情況,在跨國際的家庭里是比較常見的。我女兒四歲之前一直由奶奶撫養,上小學時姥姥來跟我們一起生活。自從姥姥來到我們家之後,她很快就把以前對奶奶的那種依戀轉移到了姥姥身上。女兒8歲時來日本,因為捨不得離開姥姥,一路上哭著上的飛機。第二年姥姥來日本看我們,到了姥姥必須回國的前夕,她在學校里一想起姥姥快要走了就在同學面前掉眼淚。姥姥回國那天更是一路上哭著把姥姥送到機場。

可是後來呢,因為一些客觀上的原因女兒很少回國,奶奶和姥姥也難得來日本。起初她和老人之間還保持著通話和信件的往來,因著空間與時間的距離,語言交流上漸漸變得生疏了,不像以前那麼暢快了,她與老人之間的感情也自然而然地疏遠了。這是客觀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因果關係,在情感上這是一件十分遺憾而又無可奈何的事。不過,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對她的疼愛,她是不會忘記的,或許已經記不得具體的事由,但這種印象卻是根深蒂固的,她知道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愛她,寵她,對她百依百順。但願隨著孩子們在思想情感上的逐漸成熟,他們能重拾兒時與老人之間的那種的親密。

不知您兒子家裡平時是不是只用日文交流?為了孩子的將來,平時在他們父女之間應該持之以恆地保持中文交流,能讓孩子在一般會話和聽中文上沒有太大問題比較好。我認識一位出生在日本的中國女孩,今年十歲了,儘管她不太會說中文,但是她會聽中文。每次她奶奶來探親時,雖然她們在語言上並不暢通,但是因為她能聽的懂,所以並不影響她在父母和奶奶之間歡快地笑著。有時侯她還會教奶奶簡單的日語單詞,奶奶就用中文註上發音並記住,下次告訴孫女她記住的單詞時孫女顯得異常高興,這也是祖孫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有時候精神方面的溝通比單純物質上的關懷更能打動人。親愛的讀者,但願通過努力,您此次的奈良之行能和以往一樣,不虛此行。

推薦閱讀:

靶向葯輪換(三)T790M的時空異質性
關於馬克思主義社會時空觀研究綜述
時空風水---選 址(易象北斗)
走錯了時空的人:禰衡
科學實驗發現五維時空,或許是人死後的最終歸宿

TAG:大阪 | 時空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