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會催生微博式生存:生活調到直播檔-網路社會 催生 微博 Web2.0-速途網

網路社會催生微博式生存:生活調到直播檔作者 王晶晶 發布 岑青峰 出處 中國青年報 分類 Web2.0 2010-10-26 7:44 評論 0 訪問次數 52 本文分數 4 輸入分數1- 加分理由(需要選擇):互聯網相關獨家新聞,消息及時準確;互聯網相關知識性強,有參考指導價值;互聯網行業熱點、重點話題,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其他 輸入分數1- 減分理由(需要選擇):反動言論、黃色不良信息;文章內容跟互聯網行業和應用無關;文章加外站鏈接或留有電話等廣告信息;惡意、無依據地攻擊其他企業或個人;文章言之無物,純粹軟文宣傳;  如果在中秋節前那個下著小雨的周末夜,你恰好被堵在北京的大馬路上,已經在車裡「吃了一個桃兒,兩小袋兒話梅,一袋乾脆面,半瓶兒脈動,看了3頁雜誌,感到有些尿急」,可前面的車仍沒有要動的跡象時,你能怎麼辦?  網友「DoubleR」就這樣被困在車裡40分鐘——以上細節均出自他的微博。在那個糟糕的夜晚,除了廣播里喋喋不休的路況信息和微博上的牢騷外,還有什麼能讓你產生「我們同在」的心理平衡感?  這是屬於微博的夜晚。「因國家工商總局門前路口大堵車,月壇北街,釣魚台這一塊車子寸步難行,許多人選擇步行。」「北京堵爆了,敢開車出門嗎?上演真實版《人在窘途》啊!杯具的是,油箱沒油了!救命!」「從海淀橋到魯谷,平常20分鐘的路走了1小時10分鐘。萬幸,出來了。」  這些微博的發送者,包括網友「鄧小楷」,演員徐崢,還有新浪微博運營總監曹增輝。在那個夜晚,無數個微博用戶像他們3人一樣,困守路上,只能靠140個字陪伴著自己。  只要你註冊了一個或者若干個微博賬戶,你就是一個微博用戶,你就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隨時隨地生產微內容,不管是一個字還是半句話,不管它有沒有信息含量,每一條微博都成為這個平台上的一個碎片。世界盃舉辦的那些夏夜,僅新浪微博,每秒鐘最多可以生產出3000條「觀賽碎片」。  微博又不僅僅是碎片。  曾經是「what are you doing」(你正在幹什麼),現在是 「discover what""s new in the world」(發掘這個世界的新鮮),微博鼻祖Twitter頁面的口號有過這樣的改變。微博生產「碎碎念」,生產新聞,也生產意見,你可以在這裡直播突發事件,也可以圍觀家長里短。微博上的生活可以極端頻道化——你關注了什麼人,就彷彿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資訊世界。  從QQ到MSN,從Facebook到開心網、人人網,從博客到微博,一個「錯綜複雜」的網路社交世界正在形成,也在分分秒秒改變著資訊產生和傳播的方式,也改變著我們。  這樣的情景,每一天都在發生:你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發現周邊的人,人人忙著「織圍脖」。  把一切調到直播檔  網友「fell」的網上友鄰最近發現,不管是打開開心網、新浪微博還是豆瓣網的頁面,滿篇全是他的「足跡」。在9月26日這一天,從早上10點到晚上8點,「fell」依次去了寧波銀行徐匯支行取錢、到理光相機上海送修點修相機、去香港廣場Apple Store零售店,去味香齋喝小牛湯,去許留山吃甜品,在采卉造型剪頭髮,在振江川菜館吃晚飯,通過手機和一個名為「街旁網」的移動社交服務平台發了8條微博、開心網記錄和豆瓣廣播。  有人說他是暴露狂:「別人follow著你,就可以畫出你的軌跡,跟蹤你。」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面『炫耀』的成分更大一些:我又在什麼地方吃喝樂。」「fell」這樣說。在這個「80後」研究生看來,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暴露狂。  只要你願意,微博就可以讓你的生活隨時調到直播檔。據日前發布的DCCI中國互聯網微博與社區調查研究報告顯示,64.9%的女性用戶、48.3%的男性用戶喜歡用微博記錄自己的心情。不論是「70後」,還是「80後」「90後」用戶,他們在微博上最關注的,都是「心情狀態」。  如果你在微博上有100個粉絲,那就意味著不管是開心、牢騷還是抱怨,你的情緒正在被100個人分享,甚至可以向全世界撒嬌。根據加拿大媒體分析機構SYSOMOS對Twitter的研究顯示,追隨者越多,所發tweet(微博)也越多,一旦追隨者人數達1000人,Twitter 用戶平均每天所發tweet的數量便達3至6條;如果追隨者人數超過1750人,平均每天發tweet數最多可達10條。  「究竟有誰會在乎我一天24小時都在做些什麼?」《紐約時報》的「從Facebook到Twitter:數字化親密的美麗新世界」一文,援引了一位專欄作家對Twitter等SNS媒體的質疑,「連我自己都不在乎。」  但在這篇文章中,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科學教授、現任Yahoo首席科學家的馬克·戴維斯指出,儘管也許並沒有一條最重要的消息,但「就像你跟別人坐在一起時你一眼望過去,對方朝你微微一笑;你坐在這兒讀報紙,做些瑣碎的事情,同時也讓別人知道,你覺察著他們的存在。」  這種「直播癖」,又被認為與「社交孤獨症」密切相關。學者李銀河被多次轉載的一條微博就這樣寫道:「我之所以至今仍停留在博客階段沒進入微博階段,是因為聽了一個朋友的話:寫博客是為了讓人知道你的思想;寫微博是為了讓人知道你的生活。我現在還沒進化到讓人了解我生活的階段,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生活的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孤獨得厲害,一種是自我膨脹厲害。我既不孤獨也不膨脹,所以不寫微博。」  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並不認同李銀河這一說法。「不能對微博和博客等內涵極其豐富並且還在演進過程中的媒介,做這樣的斷言。在古代,思想都是以箴言的形式出現。《論語》里的很多東西都很像微博,很短,但你不能說它沒有思想。在使用過程中,用戶從來都不會是媒體被動的接受者、被動的使用者。比較高的境界,不是媒介用你,而是你用媒介。你要駕馭媒介,而不是被媒介所左右。」  幾個月前的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最先向外界發出聲音的,除了新聞媒體,還有假期回到家鄉舟曲的大學生王凱。「水災、停電,幾乎整幢樓的人們都圍在這燭火旁。」「舅舅和舅媽一早就去挖舅媽的家人,現在還沒有回來。」「今天從舟曲三中牽出來10條搜救犬,還有10條牧羊犬,有的狗比藏獒還大。」……在那些悲傷的日子,王凱一共發了300餘條微博,直播舟曲災情和救災情況,被媒體稱為「一個人的泥石流報道」。  在微博里生活,還是在生活里微博  北京海淀區北四環的理想國際大廈地下一層,一家便利店不久前開通了微博。這座大廈里工作的白領們只要通過私信和「@」功能,就可以享受送餐服務。「三個雪菜包子,一杯豆漿,12層,5293。」「一個掉渣餅,19層,5363。」……儘管這家便利店的電話就寫在其微博頁面上,但這些顧客寧願多敲幾個字,也不願意在電話中多說幾句話。半個小時後,杜先生訂的掉渣燒餅還是沒送到,他又給便利店微博回復了一條:「快點啊,餓死了。」  24歲的韓旭在微博上與未來老闆的一個「搭訕」,讓他如願以償拿到這家公司的offer。面試前一天,這家公司的CEO在微博上發表了關於電子商務的討論,韓旭評論後「@」了他,沒過多久,就收到CEO的私信:「allen,能講講這幾家的區別么?」第二天,韓旭在面試中有意提了昨天微博上的討論,這位CEO才發現,眼前這個小夥子就是昨天在微博上和他討論的那個「allen」。韓旭知道這麼做會增加勝算,只是沒想到「能有這麼好的效果」。  Facebook網站CEO曾說,未來的一切都將是「社會化」的。但這種「社會化」的黏度和速度還是讓一些人感到措手不及。周一下午,編輯陳女士在報社拼完版後打開微博想換換腦子,突然發現,一位作者在3個小時前發來一封私信,告訴她上午傳來的稿子有重大改動。這封意外的「郵件」 讓她不可理喻:「他有我的MSN,也有我的手機號,不明白為什麼非要發私信給我?我不可能隨時掛在微博上面。」  包括Facebook、開心網、Twitter在內的社會化媒體,都想把現實中的社會關係映射到網路中。新浪微博運營總監曹增輝說:「希望微博這個平台和用戶的生活關聯度更高。除了交流之外,它還是一個生活服務信息的平台;它不僅僅是一個網上社會,也應該是一個人們各種線下行為在網上的真實呈現。」  但是,學者對此似乎更多的是警惕。「微博不能成為生活的全部,也不能成為媒介世界的全部,要保持多種媒介通道暢通,還要有現實的人際交往關係。」胡泳說。  新浪微博對公眾人物制定了認證制度,儘管這被一些網友認為重新構築了網路精英和草根之間的距離,但曹增輝的解釋是:「認證也是一種約束,讓你的發言更理性,你是有身份的,或者代表×××,而不是純粹的普通人,你要注意你的背後是一個機構,而不是一個個體。」  一個人的虛擬身份與真實身份之間的界線,到底在哪裡?路透社日前頒布《網路報道守則》,首次對記者使用社會化媒體制定了詳細規範。該《守則》指出,網路打破了記者作為自由人和作為專業人士之間的界限,記者應該明白,在社會化媒體上,職業行為和個人行為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記者留在Facebook的檔案資料、在Twitter上關注的群體以及個人博客上的內容,會留下許多線索。一個刻意找茬兒的批評者可以通過追蹤記者的鏈接、關注人群、好友圈以及博客內容,分析出記者的喜好、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是記者的政治傾向,並據此做出無窮無盡的聯繫和推斷。」《守則》這樣寫道。  每一個微博都是另一個微博的質檢員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MikeWise本打算做個試驗,看看一條假消息在網上的傳播能有多快。他在Twitter上發表了一條錯誤消息:美國橄欖球大聯盟匹茲堡鋼人隊四分衛羅斯里斯柏格將停賽5場(其實應該是6場)。  Mike在Twitter上有3000多個粉絲,這條錯誤信息很快被「轉推」起來。當天晚上,他因傳播假消息被報社停職一個月。這位至少有15年從業經歷的記者事後表示,自己犯了個「可怕的錯誤」。他在Twitter向所有被捲入這件事的人道歉,「但最後,它證明我猜想的是對的— 沒人核實事實或出處。」  在微博的世界裡,傳播消息變得格外容易,只需點一個「轉帖」或者「RT」的按鈕。據CNN最近一項調查顯示,社交網路已成為新聞分享最大的渠道。43%的新聞通過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MySpace分享。除此之外,快速傳播的還有報刊上閱讀不到的隱秘信息,以及各路未經驗證的傳聞。  路透社在《網路報道守則》中要求記者在轉帖時「一刻也不能喪失判斷力」,但這樣的要求,對普通網民來說,是否有些高呢?  中秋節前北京那場交通大堵塞中,一張名為「北京大堵車」的圖片曾在新浪微博被多次轉帖。一天後,台灣樂評人馬世芳發微博指出,這張照片是根據10年前攝於洛杉磯的照片PS而來的,並貼上原圖對比。這一來,網友才發現,的確,北京的路沒有雙向10車道,北京城裡也不會有山。「連海峽對岸的同胞都看出堵車圖片是P的,可還是有那麼多生活在北京的人被騙。這是為什麼呢?路兩旁的綠色,也沒讓你懷疑一下嗎?」一位網友這樣質疑。  「這不賴工具,還是人的問題。有的人用它泄憤,也會有假新聞。在微博里揭破假信息也很容易,經常有人轉發時就指出來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  張頤武本人很少在微博上轉帖,偶爾只轉發大媒體報道的、經過驗證的消息。「微博讓人更成熟地去觀察事物,對人性的複雜性容易多一種理解。它就像一個自由市場,需要你增加鑒別力。如果你不沉溺、能保持清醒,不傳播不靠譜兒的信息,就容易在微博上建立好聲譽。」  「網民應該鍛煉辨別互聯網上真假信息的能力,它事關每一個人。這是你在信息時代必要的信息素養。」胡泳說。「對互聯網上的很多東西要有懷疑主義精神,特別是那些看上去『很有料的』、感覺很容易傳播的東西,一定要在心裡多打幾個問號,一定要看看這個信息是不是有可靠的來源,是不是有多個來源,是不是由比較有公信力的來源提供。你首先對信息作這樣的分析,無論你是傳播也好,還是評論,腦子裡都要有這根弦,先要對這個信息作幾個方面的分析。因為,在今天,信息孤島狀態已被打破,大家都在一個共同體內生活。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辯識能力,就很容易成為受害者,很容易成為從眾行為中的『羊群』。」胡泳說。本文轉載自中國互聯網行業社交媒體-速途網:http://www.sootoo.com/content/63615.shtml
推薦閱讀:

經典閱讀《社會契約論》之社會狀態及社會公約(下)
曾經我為尊嚴輟學,如今尊嚴為我而生
遠方的家到底是什麼?
全世界都在聲討日本捕鯨 但為什麼日本就是無法放棄鯨肉?
男多女少的社會更傾向於傳統,男少女多的社會更傾向於開放

TAG:生活 | 社會 | 微博 | 生存 | 直播 | Web2.0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