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傅占魁先生傳統詩詞創作的藝術成就(下)

(接上篇)

守住傳統銳意創新 新舊對接激發性靈

——淺論傅占魁先生傳統詩詞創作的藝術成就

夢欣

三、新舊對接抒寫傳統詩詞的活力篇章

傅占魁先生因為寫過新詩,所以對新詩的理念、對新詩的表達方式、對新詩的寫作手法有過深層次的認識,這對於他如何吸收新詩的營養來滋潤傳統詩詞這課大樹有極為重要的幫助。新詩的優勢,是可以掙脫一切有礙於激發詩思的枷鎖,把全部的情感融入形象思維的構築之中。在推崇新詩的創作者看來,只要你釀出的是好酒,裝在哪裡都無所謂,大伙兒圍上來一喝而光,酒香已到了所有人的肚子里,誰會計較那盛酒的是泥碗還是瓷瓶?而在堅守傳統詩詞的創作者看來,好酒也得有合適的瓶子裝,儘管瓶子是舊的,有瓶子裝的酒會繼續醇化,喝起來更香。傅占魁先生就認為好酒在新的瓶子還沒造出來時,不妨先裝在舊的瓶子里。他說,「舊瓶裝新酒,沿用幾千年已有的舊形式,而內容是時代的、今天的、新的。這也是應該肯定的一條新路。如漢魏時,五言詩是當時的新詩,但曹操仍用《詩經》四言詩的形式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強音。」(注7)

有了這樣的認識,傅占魁先生便在自己的詩詞創作中嘗試了由新詩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導引的創作靈感通過傳統詩詞的固有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他的新舊對接。這種新舊對接的一個顯著成果,就是讓他創作了大量不同凡響的中長調詞。這其中最有名的是《沁園春·致東海》、《滿江紅·詠馬》、《念奴嬌·觀廬山秀峰瀑布》、《沁園春·雨日瞻仰白鹿洞書院》、《賀新郎·中秋對月》、《沁園春·長江》、《沁園春·登邙山遠眺黃河》、《沁園春·登赤壁山懷古》、《水調歌頭·詠時間》、《水調歌頭·翻越九宮山》、《金縷曲·對月》等。

可以說,《滿江紅·詠馬》是傅占魁先生傳統詩詞創作中的一個高峰。看一下海內外詩人及詩評家對這首詞作的評論,便可知筆者絕非虛言。先讀其詞:

《滿江紅·詠馬》

何處奔來,狂飆起,潮翻浪激。閶闔下,鬃揚赤焰,蹄生霹靂。嘯海嘶雲昂驥首,旋天挾地伸鵬翼。向蒼茫,萬里踏崎嶇,無羈櫪!

躍壕塹、馳峭壁、騰雨淖、追霜夕。思神行八駿,橫空無極。伯樂情逢知己淚,沙場血伴英雄滴。謁崑崙,莽莽騁高懷,披雲立!

丁芒說這詩從頭到尾寫馬,先寫馬之形,奔縱之姿;後寫馬之神,橫空之概;淚答知己,血滴沙場,如謁崑崙,披雲而立,一氣貫底,形神兼備,順流直抒,一瀉千里,真可謂氣貫神流了。何君則說這首《滿江紅·詠馬》詞氣象豪邁奔放,大筆振起,感慨激昂,似得李白、杜甫筆法,既是對興國人才的歌頌,又是對壓抑摧殘人才的悲憤。起句不凡,未見馬之形而馬之形神兼備。接著第二句狀馬之貌,『鬃揚赤焰,蹄生霹靂』八字下語鎮紙,盡得馬之神。以下開合變化,神行無方。先敘馬之氣勢,繼寫俊物志向,似用畫筆,神情皆可目見。至『沙場血伴英雄滴』後,益見高懷,將英雄為國的精神借寫馬道出,馬即民族魂之寫照,結句不落一般詠馬蹊徑,別出氣象,堪稱妙筆!

寥舉數言,已見譽聲之高。此詞乃作者於1990年馬年詠馬之感懷寓志之作。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此前作者剛剛在《長江文藝》詩歌專號上發表新詩《江心一片葉》,如果讀一讀這首新詩,你可發現這蘊含於新詩中的一股強烈的抑鬱情感正好借詠烈馬之賓士傾瀉而出,請讀這首《江心一片葉》:

江心一片葉/素魂坦蕩著一朵碧蓮/未曾枯黃的生命/飄泊在這波谷浪尖/是枝的疏遠/還是花的泣別/是棄自纖纖之手/還是受笞於風的長鞭...

江心一片葉/素魂坦蕩著一朵碧蓮/多少次淹沒/多少次站起/身底壓著波濤萬疊/欲到岸邊/難到岸邊/綠色的夢/總在浪里顛...

這詩中「一片葉」的意象,是歷經劫難而不屈不撓的民族的象徵,還是飽受坎坷而頑強拼搏的詩人的借喻?二者均說得通,但筆者認為主要是指詩人自己(這有詩人自己的話可證。詩人在其新詩《夢澤集》後記中這樣寫道:「凝視滴水,時仰星河,體認人生,猶如莽莽江心之一葉,浩浩煙空之一羽;許多五彩的希翼,達與不達,總是翔向誘人的彼岸)。你想,如此強烈而激憤地對這片不幸的葉子,發出無窮無盡的追問,倘非出自真情實感,較難想像。而身底壓著萬疊波濤的碧葉,多少次淹沒,又多少次站起,都因為心中有一個「綠色的夢」。這個夢,指的便是他心中的文學理想和追求。詩人在敢於袒露現實的不幸時,又在撲朔迷離之中懷著堅定的希望。這詩「哀而不傷」、悲憤振作的情感,其實正與作者的人生經歷有關。查過作者的大事記,知作者從86年暑假開始,便奔走於湘鄂贛三省多處地方,為文革中其父的冤死、為解放前夕其父在國軍中率部起義未得相關待遇而求助於有關部門和個人。顯然正是歷史的悲劇和時代的錯誤給「青春如海我如龍」的詩人一生蒙上抹不去的陰影。《江心一片葉》中的哀怨與激憤,乃歷史與現實、理想與遭遇、追求與挫折多種因素匯合所致。

不過,就在筆者這篇文字寫成之後,詩人在給筆者的一封信中強調自己在「詠馬」及「江心一片葉」中更側重的是敘寫祖國、民族的興衰存亡。詩人說,「詩詞境界是一個混融狀態,其意境的典型意義正在於個性和共性的統一。詠馬更多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英雄人才前赴後繼萬里踏崎嶇,無堅不摧的精神,崑崙指祖國。馬的意象中當然也包含了我父親出生入死,抗日救亡的英雄氣概!江心一葉,形象小,在社會的大江里,更多指個人,但寫時也自然有著整個民族的生存體驗在內,又超越個人命運,多少次淹沒多少次站起,這裡,我想到的是民族興衰存亡,尤其是近代史。正如你首先強調的堅守民族魂是我詩詞的強音,故我在詩中不戚戚於個人悲歡,並在詩中淡化,而更多表現一種位卑憂國系民之情!」

可見,正直、善良、寬容和奮發的性格使得詩人總是對民族、對國家、對人生、對自己的文學夢想充滿激情與希望,因此,哀而不傷、悲憤而振作的情感顯然不是一首《江心一片葉》的新詩所能承載得了的,詩人正在尋求一種可以酣暢淋漓而又富有韻味的宣洩方式,中長調詞《滿江紅·詠馬》就這樣應勢而生。傑出的作品問世,看似偶然,而偶然之中便深藏著必然。

《滿江紅·詠馬》發表後讓作者聲名鵲起,詩人一發不可收拾,更把新舊對接的創新,較多地運用到中長調詞的創作上,之後便陸續有《沁園春·雨日瞻仰白鹿洞書院》、《沁園春·登邙山遠眺黃河》、《沁園春·長江》、《永遇樂·致詩神》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相繼創作出來。

在這些大氣磅礴的詞作中,一個特出的特點是較多的運用了新詩的象徵手法。讓意象承載理想,讓意象深化主題,讓意象增添詩詞的魅力。

《沁園春·雨日瞻仰白鹿洞書院》是詩人91年應邀出席全國詩人現場出題創作大獎賽時即興所作,其時乃榮獲該項大賽的優秀獎。在這首中長調詞的創作中,他把深厚的傳統詩詞的功底與嫻熟的新詩創作手法融合一爐而成為得天獨厚的優勢,技驚四座,贏得一片喝彩聲。試讀其詞:

一洞天開,碧落群峰,玉散月台。仰虯松龍爪,摩空攫地;枕流澗帶,漱石纓崖。蕉卷清心,竹擎高節。桂影蓮姿遠俗埃。思賢處:問呦呦白鹿,何日歸來?

幾番夢醉蓬萊,漫贏得神同萬物諧。駕天涯大氣,風馳雷搏;鄱陽白雨,煙繞雲裁。寫意峰巔,潛情谷底。「五老」飄然掬寸懷。追先哲,覓源頭活水,化作潮堆……

白鹿洞書院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美譽。該書院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今屬江西九江市),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到了南宋時,一代大學問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星子縣),乃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於是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因為有這樣的殊榮,瞻仰白鹿洞書院就等於緬懷先哲而追溯文化源流、見賢思齊而激發傳承之志,這是這一首詩詞作品必須緊緊把握的主題。只見作者先狀其景再抒己情,奇峰俊洞、老松險崖、清泉素瀑、青蕉翠竹、桂影蓮姿盡入畫卷,思賢覓源、既沉醉於景更追思於天、讓心濤暢行於宏大的景幻之間。顯然是那出塵絕俗的清秀景象,觸發了當代學子「追先哲」、「覓源頭活水」、復興傳統文化的激情。該詞把見賢思齊的抽象理念通過錯落有致、動靜並存、氣魄宏大的具體景象和化實入虛、境界高遠的多組意象較好地表達出來,成為虛實相生、神采煥然的一首佳作。

下面再讀讀詩人前後寫過的三首中秋賞月中長調詞,進一步窺探詩人如何運用新舊對接的手法增強詞作的表現力。

《賀新郎·中秋對月》是作者於84年中秋所寫一首以賞月為題而獨抒懷抱的作品,其詞曰:

一曲知音喚,佇高樓,舒懷獨眺。渺茫星漢,幾縷雲絲飄又住,撩起輕柔紗幔。娥女現,明眸顧盼。萬里長天波浸透,洗炎涼,麗影生來燦。魂已醉,夢猶幻。

騰空我欲飛來見,嘆環球,無情引力,幾多羈絆!憑問地平遙目處,可有凌霄雲岸?風乍起,襟張如扇,直上廣寒宮外去,掬紅豆,一掩銀河滿。聯袂舞,倚天侃。

詠月詩詞,古今極多,常見者多以歡圓恨缺為抒情著眼點,此詞卻獨將視角置於嫦娥身上。而歷來語涉嫦娥者亦多為悲涼之筆,如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及「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白的「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寂與誰鄰」;蘇東坡的「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晏殊的「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邊貢的「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等等。大抵古代詩人都好借嫦娥酒杯澆自己塊壘,抒發孤苦情懷。此詞卻一掃悲涼孤寂的舊調和孤苦寥落的愁緒,乃以嫦娥作為美好的偶像和理想的化身,別出心裁,構思了詩人飛天赴約、與嫦娥聯袂共舞的新奇意境,這詞便具有不同於古人愁吟的時代特徵。

此詞妙處,盡在「風乍起」之後的想像情節。該想像情節的構思,就有新詩的思維特色。風乍起而助詩人「襟張如扇,直上廣寒宮外去」。去做什麼呢?要見嫦娥。見嫦娥怎麼跑「廣寒宮外去」?原來,詩人要將象徵無窮愛意的紅豆,投向宇宙,填滿銀河。顯然正是這廣播愛意的舉動讓嫦娥深受感動,於是便脫盡愁懷而與詩人聯袂共舞,倚天歡侃,希翼的是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詞作因了嫦娥新形象的誕生而充滿浪漫歡情的溫馨情調。詩人在這裡藉助新詩的活力思維以豐富的想像力構思出這個美妙動人的情節,將傳統的賞月詩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水龍吟·中秋對月》寫於1993年中秋夜,其詞一承此前樂觀而浪漫的情調,如此詠道:

盈眸向我飄來,推開樹岸無纏繞。如流似玉,若離若近,含羞欲笑。銀漢波平,星辰失色,天澄雲渺。更朦朧大地,溫馨撫,攜幽夢,歸青鳥。

漫道風神獨佔,惹幾多詩痴傾倒。青蓮邀飲,東坡把酒,鄙人吟嘯。世事難圓,情須瀟洒,當舒懷抱!念塵寰百載,幾番邂逅,愛心同皎。

首句似有承前詞之意,雖突兀然卻是展開下文一系列景象描寫的神來之筆。上闋通過美妙景象的描寫,讓一輪皓月的美形美貌美情美韻浮現在讀者眼前。下闋便轉而議論和抒情。但由於「青蓮邀飲,東坡把酒,鄙人吟嘯」的鋪陳人事和「世事難圓,情須瀟洒,當舒懷抱」的直接說理,使得此詞缺少富有活力的想像色彩而顯得呆板遜色,與《賀新郎·中秋對月》便有較大距離。

寫於去年中秋節的《金縷曲·對月》,作者重新運用新舊對接的功力,詞作又再現佳境。請讀其詞:

魂醉天涯久,漸風涼、暮垂雲隱,海融天口。漾漾波橫千斛水,直浴雙眸溶否?猶眨眼、逗人神守!但見夜藍深邃里,莽星河,釀滿桂花酒,同醉了,相磁走。

千年一會幾知友?獨澄明,時經空緯,缺圓攜手。霧罩漫言容瘦了,玉質冰懷依舊。正夢繞,天清地秀。欲駕神舟朝夕見,再無須、日日長翹首!風追去,雲牽袖。

奇特而妙趣橫生的景象又在詩人那無窮無盡的想像中重現了:「但見夜藍深邃里,莽星河,釀滿桂花酒,同醉了,相磁走」。是月引人,還是人牽月,或是人被月引而後人又牽月,總之,都醉了,為美色,為真情,象磁石一般緊緊吸附在一起,一起移動,一起行走。儘管「相磁走」也是一種情感交流的境界,但畢竟月在九天,人在丘地,「翹首」難得靠近。於是,詩人又再度運用美妙的想像,藉助中國神舟飛船的登月之旅,想像自己就坐在飛船里,這樣就可以挨近月宮而無須再「日日長翹首」了。有趣的是作者用「風追去,雲牽袖」、以景結情的方式,給讀者留下尋味不盡的空間。這比《賀新郎·中秋對月》的「聯袂舞,倚天侃」,更具虛幻而遙逸的情調。

實際上,象徵與借喻,想像與虛擬,也並非只是新詩才有的創作手段。中國傳統詩詞的賦比興中就包含有這些藝術手法,只不過是因為許多意象被人一再用過,一味重複這些意象就給人以味同嚼蠟之感。而傅占魁先生因為有了創作新詩的體驗,便讓自己的想像力搭上了新詩的翅膀。諸如上舉詠月詞中的「風乍起,襟張如扇」、「同醉了,相磁走」、「風追去,雲牽袖」等,均見新詩思維的痕迹。正是吸收了新詩創作的非凡表現力,新舊對接的合理運用給傅占魁先生的傳統詩詞增添了時代的烙印和新鮮的活力。

高逸群先生在《我國傳統詩詞與現代新詩的成功對接----評傅占魁先生的傳統詩詞與新詩創作》一文中說,在傅占魁先生的詩詞中,可以看出,「他是上承《詩經》、《楚辭》等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中吸唐詩宋詞的藝術營養和表現手法,而自成一格的詩人。他…是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將我國傳統詩、詞和現代新詩作出了成功對接的詩人。」這個評價,筆者認為是恰如其分的,應該是對傅占魁先生在傳統詩詞創作方面的畢生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褒譽。

四、飄逸靈動拓寬傳統詩詞的語言風格

詩是一種語言藝術。中國傳統詩詞,是用漢字作載體的語言藝術。漢字,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具表現力、最富情感傳遞效力的文字。中國歷代的偉大詩人,是精確、純熟、靈活運用漢字的這種優點創造各種語言藝術風格的高手。因此,凡是在詩詞創作領域裡卓有成就的詩人,其詩詞作品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

就傳統詩詞的語言特色來說,大致說來,已被歷代的藝術家們發揮到了極致,其中,許多偉大詩人的語言風格在歷代詩評家和讀者的印象中均已形成共識,比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陳子昂的古樸雄渾,王維的幽靜諧和,孟浩然的閑靜淡遠,李白的豪邁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隱的幽婉典麗,李賀的奇詭璀燦,杜牧的俊爽明麗,王安石的遒勁峭拔,蘇軾的豪放曠達,等等。

一個優秀的詩人,總會在自己的語言藝術上深下功夫,能夠純熟準確地運用不同的特色語言來構架作品的結構體系和思想體系,達到結構、語言、思想的高度融匯,使之呈現獨特的藝術風格。傅占魁先生的詩詞作品,也不例外。

熟悉傅占魁先生詩詞作品的詩友,或許已經了解,在他的詩詞作品中,他所追求和營造的是一種清雅自然、形象靈動、氣象雄渾、外豪內婉、飄逸凝重、深沉精警的語言風格。這種語言風格,融合了屈、陶、李、杜、摩詰、香山、義山、東坡及樂府民歌的語言特色,並結合時代語言熔鑄而成,最終形成了他自己的語言磁場。

清雅自然的語言特色,在陶淵明、王維的詩作中最為突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信口而出,樸素自然。「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清幽恬淡,安靜和諧。在傅占魁先生詩詞作品中,也多有這種信口吟出、清新淡雅、自然樸實的詩句。比如,「陣陣晚風涼欲醉,輕輕落葉逐人歸」(《歸途》),寫回家路上的景緻和心情,輕鬆閑逸;「一江碧浪追相戀,兩岸青山送又迎」(《朝辭益陽》),寫文革前的生活畫面,心態清新;「波搖春色麗,裊裊白雲生」(《春牧即景》),清幽淡雅,即使放入王維詩集里也無不可;「獨倚暮雲深,窗含月半沉」(《無題》),觸目所見,信口吟出,自有幾分空寂幽靜的氣氛;「似有推門心鹿跳,抬頭每覺故人來」(《望》),描自然景易,吟心裡境難,此一「跳」一「覺」,直把心態捧出;「薄暮牽衣別,歸來鳥息吟」(《夕別歸途》),與「採菊」句可相類,均見樸實自然之韻。

形象靈動的語言特色,在李白、杜甫的詩作中最為突出。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孤帆遠影碧空盡」、「兩岸青山相對出」,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癲狂柳絮隨風舞」、「山虛風落石,樓靜月侵門」,都具形象靈動的特色。傅占魁詩詞作品中,也多見此類詩句,舉如,「雪浪推開風影白」(《雨前搶摘新棉》),用「雪浪」形容成片棉花在風中動蕩搖擺,並賦予「風」以「影白」的色彩,既形象又靈動。又如,「古藤牽出三春綠,峭壁蟠縈百代根」(《四登南崖》),「牽」出三春綠,古藤的堅韌倔強形象,既突出又鮮活。再如,「魂擎五嶽浮清氣,血涌山河化脊樑」(《壬申歲首書懷》),物景可見,有形可摹,心境無形,如何準確將其描述出來?辦法是將其形象化,以魂能「擎五嶽」而「浮清氣」,以血可「涌山河」而「化脊樑」,氣魄之大,骨氣之高,赫然可見,形象鮮明而突出。象這類詩句,在傅占魁詩詞作品中,俯拾皆是,正形成獨特的風格。

氣象雄渾的語言特色,在王之渙、王昌齡的詩作及辛棄疾的詞作中最為突出。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及辛棄疾的大量詞作都是這種特具氣象雄渾風格的著名詩篇。這種語言風格,最適於寫作邊塞以及古戰場之類的詩詞。但到傅占魁先生的筆下,氣象雄渾的語言特色在更多的題材中顯露出來,尤其是在其中長調詞作中,更有突出的表現。比如《湘月·題廬山石龍照》有「俯視眼底瀛寰,煙騰雲涌,萬里心潮溢」之句;《滿江紅·登荊州北門城樓》有「八百里、浩茫荊楚,綠偎雲抹」之句;《滿江紅·詠馬》有「向蒼茫,萬里踏崎嶇,無羈櫪!」之句;《念奴嬌·觀廬山秀峰瀑布》有「九霄衝出,望長龍,百丈玉鱗飛雪」之句;《沁園春·登邙山遠眺黃河》上半闋「躍馬邙山,倚閣浮天,萬里蒼黃。瞰河橫大野,金熔赤蟒;橋攜沃岸,影織危檣。沙積秦唐,濤吞腐濁,咆哮無羈馬脫韁。雲深處,覽百川靈氣,一灑滄滄」;《沁園春·長江》上半闋「夢醒崑崙,遠古流來,鯨躍亞東。系狂瀾萬里,天峰骨裂;夔門一線,地窟飆沖。三楚騰煙,五湖撒野,莽蕩隨心走玉龍。風鵬起,卷茫茫澤國,浪簸蒼穹」;等等。

外豪內婉、飄逸凝重、深沉精警的語言特色,則可以說是各種藝術風格的綜合。外豪如蘇軾、辛棄疾,內婉如柳永、李清照,飄逸如李白,凝重如杜甫,深沉如屈原,精警如半山。這幾種語言特色在傅占魁先生的詩詞作品中,各有所見,各見其長。比如,絕句《春日晨讀》、律詩《雪夜書懷》《海鷗》、詞作《浪淘沙·宿九宮山與薛鎮華夜話》《水調歌頭·翻越九宮山》《沁園春·致東海》《滿江紅·登荊州北門城樓》《水龍吟·中秋對月》等,均為豪放之作;絕句《懷遠》、律詩《夕別歸途》、詞作《倦尋芳·踏雪尋梅》《臨江仙·獨步遇鳥》《鷓鴣天·讀友人詞》等,皆見婉約之情;絕句《歸途》《冬夜》《夜行》、律詩《春牧即景》、詞作《臨江仙·踏青》《鷓鴣天·游湖》等,多有飄逸清風;絕句《中夜街行》、律詩《夢汪誠》《無題·晨痴夕待思鴻雁》、詞作《永遇樂·致詩神》《憶秦娥·師魂》、古風《郴州永興行》等,則見凝重之韻;至若深沉精警之語言特色,可舉下列二首以資一說。

先看其一,作者寫於1973年的律詩《回鄉探親》:

一叩娘親淚不幹,春秋五載未能還!

慈萱夢系頭飛白,瘦骨霜凝劍削寒。

先父九泉懷屈恨,冰河六月鎖奔瀾。

提心直向蒼天問:何使忠良路不寬?

這首詩寫於文革後期、撥亂反正之前,那場浩劫給予文化人士及無辜平民所造成的傷害還沒有得到應有的澄清和糾正,而作者一家便是文革的直接受害者,其父因了一段解放前的「國軍」生涯而被不分青紅皂白的批鬥致死,全家也因之受累而罹難。當作者漂泊在外幾年後方得以回家看望蒼老的母親及凄涼的家境時,那種悲憤的心情便再也按奈不住了,「提心直向蒼天問」,語氣深沉而激憤,問什麽呢?問天道何在!問蒼天為何不睜眼!問好人為何要遭受不白之冤!「何使忠良路不寬?」這悲憤的「提心」一問,在當時可是要冒著「入獄」的風險的,所以這「提心」一問也就是「提著腦袋」和時局對著干,那問題嚴重著呢。估計作者當時這詩寫下後也沒敢拿出來,但字裡行間蘊藏著一股深深的憤慨,全詩特具深沉而激憤的語言風格。

再看其二,作者寫於1994年的詞作《滿江紅·吊屈原》:

長劍高冠,憔悴盡,飄然無泊。行吟處,眾芳幽濁,美人零落。鸞鳳離枝巢燕雀,腥風得意吹蓬閣。挽狂瀾,何處可陳辭?空寥廓!

叩帝女,閶闔寞;瑤台戀,宓妃惡。駕飛龍蜿蜿,電馳雲搏。正道直行情不渝,春華易逝誰能托?縱而今,萬古喚詩魂,亦求索。

吊屈原,悲憤之情易寫,警策之句不易得。此詞,借憑弔屈原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與胸懷,全詞在沉鬱頓挫的聲調中突出了精警、睿智、雄渾的語言風格。落筆先勾勒屈原的高大形象,繼而慨述其凄涼遭遇,再而讚頌其高風傲骨,最後抒發自己勇繼先賢之志。「長劍高冠」,見形象之高大;「飄然無泊」,知一生之坎坷;「憔悴盡」,以形態之疲憊喻其憂世之深;「行吟處」幾句,刻畫其博大胸懷,嘆息其空有「挽狂瀾」之抱負。在畫出屈原的形象、述說屈原的遭遇、讚頌屈原的精神之後,作者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正道直行情不渝,春華易逝誰能托?」情感真切而語句精警。結尾更是表達了詩人自己繼承屈原「求索」精神的志向。何君先生在點評此詩時有「詞風、詞骨,直可與宋代愛國詞人稼軒千載神交」(注8)之語,深沉精警,就是其詞風之一特色。

就語言風格來說,最能體現傅占魁先生自己個人特色乃至一眼就可辨認其作品來的是動詞的用法。他的詩,尤其是中長調詞,喜歡多用動詞、連用動詞、活用動詞,連動的結果是強化了動感,使作品更具靈逸之氣。比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詠馬》,在總共93個漢字中就用了「奔」、「起」、「翻」、「激」、「揚」、「生」、「嘯」、「嘶」、「昂」、「旋」、「挾」、「伸」、「踏」、「躍」、「馳」、「騰」、「追」、「思」、「行」、「逢」、「伴」、「謁」、「聘」、「披」、「立」等25個動詞,這種用法是前無古人的。多用動詞的效果是動感強烈,形象突出,即以「披雲立」這三個字為例,與「雲中立」、「雲頭立」、「雲前立」等相比,觀感和讀感就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正是充分挖掘了漢字的豐富的信息含量,一個字涵蓋了一個動態即完成某一動作的全過程,這是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所無法相比的。

中國的傳統詩詞,之所以有很強的生命力,與它所使用的漢語言文字這一優點有關。漢字,不但每個字的信息含量豐富,而且表意能力強,往往寥寥幾字,便具有極其豐富的「哲理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綜合效應。一首十幾二十幾個字的小詩,之所以能讓人傳誦千古,

回味終生,而且能夠老少咸宜,古今同賞,中外皆嘆,完全得益於漢字的蘊含能力和表現能力。漢文字的神奇魅力,是遠遠還未被我們所充分認識的。五四以後人們慣用西方人的表達方式寫成的新詩,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割斷了傳統,忽視了漢字本身的優點。這也是導致新詩最終走入末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人是語言藝術家。而語言是通過文字來表達的,所以,詩人的最大本領就在於對自己本國語言文字的熟練運用。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傅占魁先生充分挖掘漢語言文字的創作嘗試是極有價值的,這不單是豐富了自己詩詞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也給當今的傳統詩詞創作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和新的活力。相信會有更多的詩詞愛好者,或多或少會為傅占魁先生在語言藝術的全新探索上所吸引,並為其所取得的成就所鼓舞,因為他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證明:藝術天地有著無限的空間,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只要你有睿智的頭腦和敏銳的觸角,你一定可以開拓出自己的一方藝術小天地。

或許,傅占魁先生這種嘗試,將打開一個傳統詩詞創新發展的新空間,假如有更多的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喜愛中國傳統詩詞的詩人、詩詞習作者加入到這一嘗試的行列中來,中國傳統詩詞迎接再度繁榮的春天就不遠了。

(注1)傅占魁《試論詩歌的繼承與發展》

(注2)傅占魁《銜石集》後記

(注3)袁宏道《敘小修詩》

(注4)袁枚《答蕺園論詩書》

(注5)、(注7)傅占魁《立足民族融合發展---把握詩的宏觀歷程》

(注6)趙國泰《花光照眼擷傅園——雄楚詩話之<銜石集>點評》

(注8)轉引之傅占魁《銜石集》注評

(全文完)

參見:

【品讀】夢欣|我讀閏九重陽詩(五)

【品讀】夢欣|讀黃灝先生七律《送兒入川》

【品讀】夢欣|我讀閏九重陽詩(三)

【品讀】夢欣|讀陳衍亮先生七絕《無題》

【品讀】夢欣|我讀閏九重陽詩(一)

【品讀】夢欣評詩:鄧世廣《七律·自題小像》

【品讀】夢欣|我讀閏九重陽詩(二)

【歲月如歌】夢欣|詩人自古是花痴

【品讀】夢欣|讀林崇增先生七絕《訪文書院》

【品讀】夢欣|讀乙未迎春詩人大團拜賀歲詩詞

【品讀】夢欣|讀王連生先生七律《春日偶成》

【品讀】夢欣|我讀閏九重陽詩(四)

【品讀】夢欣|讀楊逸明先生七律《重訪老宅》

【品讀】夢欣|淺析當代悲憤詩人陳仁德之雜感詩

【品讀】夢欣|讀熊東遨先生七律《春日偶成》

【品讀】夢欣|讀楊啟宇先生七律《渝游感懷》

【品讀】夢欣|獨具詩心探式微

【品讀】夢欣|讀一簾幽夢《回鄉偶題》

【品讀】夢欣|讀蒼海一吟《黃昏作》


推薦閱讀:

傳統紀元八運20年分析--張延生
傳統相學:耳朵看相之《麻衣相法》
沉香:傳統文化的氣息
傳統實用腿技
難以傳承的習俗——清明改火

TAG:藝術 | 詩詞 | 創作 | 傳統 | 成就 | 詩詞創作 | 先生 | 藝術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