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學生
導言:什麼是學生管理的關鍵
每一個老師,無論是否做班主任,都會牽扯到學生管理問題,否則的話,你的教育、教學也無法展開。許多專家,包括一線的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或者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管理學生的理論和方法,很多時候,教師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沒有辦法來處理學生問題,而是挑選什麼樣的辦法來處理。千頭萬緒,如何梳理?或者說,必須要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學生管理的關鍵因素?
當然,對於學生管理而言,既考慮到內因,又考慮到外因,學校、家庭與社會結合起來處理問題會更有效,然而,這畢竟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事事都是重點也就沒有了重點,就好比當年「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時候,也不是齊頭並進,而是要尋找一個突破口,學生管理也一樣,也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
愛心價值幾何?
那麼,究竟什麼是學生管理的關鍵?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一個教師的成功或者失敗?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可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聽過很多優秀班主任做報告,常常講自己管理班級經驗的第一條就總結為「愛心」,除此之外,還有「耐心」、「細心」、「恆心」、「責任心」……等等。我有時候
在一些基層的班主任之外,甚至許多全國有影響的優秀教師,他們今天甚至已經成為教育專家,成為許多基層教師的「偶像」,他們也總是願意談教師的愛心問題。全國知名的優秀班主任任小艾一次在廣東做報告的時候,就提及教育行業之外的人,只是愛自己的孩子,這是誰都能做到的,但教師職業之所以偉大,就是當老師的不僅要愛自己的孩子,還要愛別人的孩子。因此,當老師的必然要有「愛心」。另外一位全國有影響的中學教師李鎮西,也以「愛心」而聞名,他的第一本書,就名為《愛心與教育》,這本曾再版印刷多次的書,記錄下了他教育實踐中的大量故事,感動了許多人。
雖然許多優秀教師的「愛心」案例很讓人感動,但我仍然要說,愛心並不能成為學生管理、教育影響的關鍵因素。理由很簡單:
其一,如果愛心能教育好一個孩子,那麼教師這個職業似乎都是多餘的了,教育工作由家長來做最好了。因為如果比「愛心」的話,老師對學生再愛,也不如父母對於子女的愛的程度更深,「誰的孩子誰不愛呀」,但很遺憾的是,許多父母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中的很多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
其二,如果愛心是教育關鍵的話,那麼可以說這種觀點是一種對於教師職業的簡化甚至侮辱,高爾基曾經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難道這麼多年師範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實踐,得出的教育秘訣就是「愛心」,教師的重點就是做「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這也太小瞧教育的複雜性了。
其三,把教育的關鍵歸結為愛心因素還給許多教師造成了心理壓力。因為在事實上,許多教師在實踐工作中都會或多或少遇到過困境,但是,如果總是強調教育中的「愛心」的話,那麼就會造成許多教師把工作的失敗歸結於自己「愛心」缺乏,前面談過,愛心本質上是一種教師道德層面的要求,不是從教育能力上來探究自己失敗的原因,而在自己的道德上尋找原因,這無疑是對教師心理層面更大的打擊。這種事情其實正在甚至已經發生了,比如我們前面案例中談到的「李鎮西愛心故事」,許多教師在看完此類故事,在敬佩
既然愛心不能成為教育影響的關鍵因素,那麼愛心究竟是什麼呢?
愛心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愛心是不
那麼愛心對於教師而言不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對於教師重要的因素不一定是決定教師教育成敗的關鍵。對於一個人而言,相對於愛心,吃飯更重要,一個人天天都需要吃飯,不吃飯可能就不能活下去,但是是否有誰在天天強調吃飯的重要性呢?同樣道理,愛心不是不重要,但今天的各種各樣的領導講話、教育培訓中談得過多了,宣傳得太多了,給人一種印象,好像現在
其實,根據我跟中小學教師接觸的經驗,我覺得絕大多數的老師是有愛心的,他們所遇到的教育困境,不是愛心缺乏,而是面對那些「難搞」的學生,沒有辦法。
魏書生的招數為什麼不靈了?
在愛心之外,許多班主任更感興趣的是具體的管理學生的辦法和技巧。在這方面,全國著名優秀班主任魏書生的影響比較大。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魏書生已經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台、港、澳地區作報告1300多場,出版《班主任工作漫談》等著作多本,可以說,他的很多教學與管理之道對很多教師而言已經耳熟能詳。魏書生之所以受人歡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交流班級管理的經驗時,更多地談及了各種各樣的「治理」學生的方法,這些方法充滿了智慧和創造性,深受中小學老師的歡迎,他因為出色的教育能力也被許多教育界的人士稱為「當代孔子」。
如果說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已經成為許多教師床頭的經典「紅寶書」,那麼,近年來崛起於網路的
許多中小學老師從魏書生、萬瑋等優秀班主任那裡學習到了很多管理的辦法,比如多讓學生做班級幹部,互相監督,犯了錯誤要寫錯誤說明書,等等。但有個問題令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面有一個人物叫段譽,他學了一種功夫叫「六脈神劍」,但是,這種功夫有的時候威力無邊,有的時候卻難以發力,也讓段譽莫名奇妙。難道對於教師們來說,這些優秀班主任的管理技巧也是段譽的「六脈神劍」嗎,它們有的時候管用,有的時候不管用?
班主任是天生的嗎?
一些老師認為,學生管理的關鍵不是愛心,不是技巧,是「人」。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班主任的料,而有些人,即使在努力,也難以達成滿意的教學管理效果,甚至有的教師覺得自己管理能力有限,出現「教育效能感的喪失」現象。很多老師也存在這樣的想法:讓我教書可以,問題講明白沒問題,但是管理學生方面不行,他們懼怕承擔班主任工作,而且也認為自己當不好班主任。
管理能力是天生的嗎?有些班主任管理不善是因為不具備管理的天分嗎?確實,從領導心理學上講,一些人格特點是有效管理所必須的,但是,也可以說,班級管理人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它絕對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學生管理的三要素
我們認為,學生管理、班級管理其實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想班級管理有效,至少要考慮三個因素。
第一、教師的自身定位。教師自身的定位所體現的是人的因素,其中的重點在於你的班級管理策略是否與你面對的學生相匹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只有與學生髮展相匹配的教師定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小學生有小學生的管理策略,中學生有中學生的管理策略,大學生有大學生的管理策略。如果教師的自身定位與學生髮展產生錯位,那麼管理就會出現問題。比如,面對小學生,老師自身定位是一個大學老師的形象,那你管理小學生就管理不好了,這也是大學教授不見得能教得了、管得了小學生的原因。因此,教師在管理學生之前,必須清楚:小學生需要怎樣的管理,中學生需要怎樣的管理,大學生需要怎樣的管理。教師自身定位、班主任形象塑造必須與學生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促進管理工作。
第二、相關的影響策略。教育從本質來講是一種「人際影響」,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彼此互動,然後學生就受到老師的影響,這種影響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比如教育培訓中,有的老師會以授課者為圓心,盡量坐得離授課者遠一些,離後門近一些,這也是一種社會影響。
人對人的影響有幾個規律:
一是認知的規律,也就是我們被影響而發生改變是由於觀念的變化。現在不管是我們的教育行政機構還是一些教育專家,都是想通過轉換教師的觀念來改進我們的教育工作,但我們知道這並不容易。
二是情緒的規律,因為情緒體驗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你因為高興、興奮,就做出了一些事端。比如說,
三是人情臉面,因為受到社會壓力而發生改變。比如有些老師參加研究生考試是因為周邊的年輕老師都考了,自己再不努力面子上過不去。
四是行為習慣,因為習慣的變化而產生改變。但行為習慣改變起來並不容易,比如,講座中有的人為什麼坐後面,他習慣性地坐後面,哪個老師來了他都坐後面,並不是因為我長得難看他就坐後面。
人的行為習慣是有規律的,人們之間彼此影響也是有心理規律的,
第三,管理的情境因素。同樣的策略方法,同樣的管理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其管理效果是不同的。那麼,如何根據班級的現狀、班級的發展來實施管理?你自己現在的班級處於什麼狀態,根據班級發展
換句話說,班級管理是人、策略、情境三個因素共同起作用,缺一不可,這三者的關係我們可以用下面的一個公式來說明:
管理效果=f(教師定位×影響策略×班級情境)
接下來,我們就圍繞這樣一個公式,談談如何從這三方面入手,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第一個內容是由誰來管——學生
一、誰來管:學生管理中的教師定位
在進行學生管理之前,首先牽扯到的一個問題是教師的自我定位。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在學生面前呈現自己,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怎樣的教師形象?
一些教師覺得回答這一問題並不難,既然現在很多時候我們談及民主的教育、尊重的教育,生本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大家也耳熟能詳,「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我們老師就怎樣來塑造自己唄。」那麼,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呢?
專欄:學生喜歡的十種老師
一是嚴而有度的老師。這種老師往往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又受到學生的尊敬和喜歡。這種教師認為,學生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難免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必須按照學生的言行規範來嚴格要求他們,又正因為這些缺點錯誤是難免的,所以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有度,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給與他們改正缺點錯誤的時間和機會,不能一味的批評和指責,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
二是像媽媽的老師。這種老師多為中年女教師,他們有撫養孩子的經歷和體驗,知道撫養一個孩子的甘難辛苦,所以對待學生表現出關愛和耐心,體現出一種母愛。學生願意將自己的心裡話和煩心事告訴媽媽老師,而且在媽媽老師那裡總是得到滿意的回答和耐心的指點,所以他們對媽媽老師感到特別的親切,也特別聽媽媽老師的話。
三是實
四是有寬
五是熱愛學生的帥哥老師。對長得很帥青年男教師,學生視為青春偶像,但有個前提就是跟他們合得來,是哥們,而且課講得特好,認為有本事,讓人崇拜。痛恨那些動不動叱責甚至體罰學生青年大個子老師,認為他們無能,只會用武力征服學生。
六是溫柔的美女老師。欣賞年輕女教師長得漂亮,衣著得體,溫柔又大方,感覺這種女教師聲音好聽,講課有表情,繪聲繪色,上課很輕鬆,是一種享受。特別喜歡上這種老師的課。對學生有耐心,知心姐姐。痛恨那種急躁而惡狠狠的青年女教師,背地喊她母老虎,惡雞婆。
七是風趣幽默的老師。這種教師講課往往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引入新課,深奧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在學生感到疲勞時就會來幾段風趣幽默逗學生快活,讓學生樂學。特別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而且效率高。討厭那些講課枯燥乏味而成天要學生死記硬背的老師。
八是充滿愛心的老師。有位老師特別關心貧困家庭學生和離異家庭缺乏家庭溫暖的學生。經常將沒有飯吃的學生帶到自己家吃飯,將自己孩子的衣服給沒有衣服穿的學生穿。老師的行動深深地感動和感染著學生,使學生對老師無限崇敬,自然得到學生的喜歡和愛戴。
九是以身作則,說到做到的老師。這種老師是學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學生一下子難以做到的,從不強求學生。教學生做人,自己首先做好人。總是實事求是,循序漸進。計劃性很強,階段性很強,大計劃往往由小計劃組成而逐步實現。教育的針對性很強,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從不好高騖遠或簡單粗暴。
十是真才實學的老師。這種老師並非有多高的學歷,而是勤奮學習,嚴謹治學。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備有一桶水。這水不僅是知識方面所要準備的,也是人格和魅力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是具體的反映教師的道德觀念、面貌和才智。這種老師德才兼備,才要求學生品學兼優,這樣的老師是學生的表率、榜樣和楷模。
雖然上面所列的十種老師並非來自科學的嚴謹調查,但還是反應了許多學生對於喜歡的教師形象描述。
面對這樣的結果,老師應該怎麼做,有人認為,既然學生喜歡,那我們努力去做就是了。其實並非如此簡單,這十種老師,風格各異,如果眉毛鬍子一把抓,學生喜歡的我們都去努力塑造,按照這十條標準來塑造自己,學生喜歡的標準都符合,那樣的話,你倒不見得像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而像一個人格解體的精神病患者了。
其實,要求老師十條標準都符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不僅十條不行,這十種老師的兩條錯誤結合可能就讓學生受不了。比如說十種老師中有一種是「像媽媽的老師」,一種是「熱愛學生的帥哥老師」,這兩種結合,就不見得招人喜歡了,你見過「像媽媽的帥哥」型老師嗎?這種老師會招人喜歡嗎?
再進一步,這十種老師教師也不必要全部做到,因為這十類老師特點是針對不同時期的學生而有不同的側重的。學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有的時期的學生只需要某種老師就夠了,不需要其他的。換言之,學生在不同的時期喜歡不同的老師應該是不同的,我們必須做出選擇。
做有影響力的教師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說起,每個人在生活中,隨時都受著他人的影響,不管此人是否在場,不管此人是真實的,還是想像中的,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也是對學生產生影響的過程。在心理學中,以這種人與人互動中相互影響為主要探討內容的分支學科稱為「社會心理學」。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對學生產生影響,而教師就需要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師影響力大呢?學生為什麼要受你的影響呢?
從心理學上講,人們之所以受別人影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信任」。
人在生活中,每個人總會相信一些人,相信一些人所說的話。雖然我們都知道人的獨立思考很重要,但一個人如果凡事都仔細思考,別人的任何話都經過批判性思維過濾的話,那一個人會活得很累。比如我和你見面打聲招呼:「早上好。」你會不會仔細思考:「為什麼他要和我打招呼?」「為什麼他說『早上好』,而不說『晚上好』?」「為什麼他問『早上好』,而不問『吃了嗎』」……這樣的人,活得會很累,這樣的思維方式也「不經濟不實惠」。其實,人在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吝嗇者」,用句通俗的話講,人在本質上就是懶蛋,不願意動腦筋。但如果一點都不腦筋的話,別人的任何話都不做思考,那麼你在生活中上當受騙的機會也比較大。因此,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已經選擇了一種頗具「性價比」的認知習慣,有的時候會仔細思考,但另一些時候會自動地、有選擇地相信一些人的話。而對於教師而言,如果在學生對你所說的話信任度比較高,那麼教育、管理起來就更容易一些,這毋庸置疑。
人們之所以受別人影響的第二種原因,是「恐懼」。
因為恐懼,所以受別人影響,因為「恐懼」失去教職,所以在課堂上我們不敢亂說話;因為「恐懼」得到懲罰,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犯罪。由於對別人的「信任」而受到影響,是一種主動選擇,而由於對別人的「恐懼」而受到影響,是一種被動選擇,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時間長形成習慣,就是一種自動化的選擇。學生也一樣,他們之所以規範自己的行為,不任憑慾望驅使,很多時候,是源於對周邊他人的「恐懼」。具體到師生關係上,說「恐懼」這個詞不大讓人認可,我們改動一下,學生之所以受教師影響,其中的一種原因是因為「敬畏」。
教師讓學生「敬畏」和「信任」的因素綜合起來,就是教師的「威信」,一個有威信的老師,無疑是一個有影響力的老師。具體到教師的影響力,我們下面準備將三點:一是專業能力,讓人欽佩;二是人格魅力,讓人喜歡;三是威懾力,讓人害怕。專業能力與人格魅力解決的是如何讓學生「相信」的問題,威懾力解決的是如何讓學生「敬畏」的問題。
1. 專業能力,讓人欽佩
一般人會選擇什麼人來相信,首先是專家。同樣的話,是否是從專家的口中說出來,對聽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我講課過程中,對於聽我講課的許多中小學教師而言,在心理學方面我是專家,講一點心理學的知識大家就容易相信我所說的話,但是,如果講人生應當怎麼過,我就不是專家了,可能需要在人生際遇上更多經驗的人來講會更合適,比如我們找一位德高望重、白髮蒼蒼、年過古稀的資深優秀教師,讓他來談談人生問題,可能影響力會更大一些。再進一步,假設他今天就來到我們面前,顫顫巍巍站在講台上,你都擔心他隨時會跌倒的樣子,他哆哆嗦嗦說出一句話,「人生啊,就是一場夢」,你什麼感覺?是不是會有些老師激動得還要在本子上記下來:「某某老師:人生就是一場夢。」還有可能覺得老教師真是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人生真諦。同樣這句話,我們換一個人來說,會怎麼樣呢?比如,我們在附近幼兒園找一位小朋友,他來到講台,用稚嫩的語氣向大家宣稱:「經過我幾年人生經驗的總結,我覺得人生就是一場夢。」此時,你會怎麼想,會不會尊敬一下小朋友的發現,你不僅不會把他的語錄記下來,而且還會嘲笑他,「小屁孩,才過幾年啊就人生如夢,你做過幾場夢?」所以說,同樣話,講出來的人專業水平大小,會決定其言語的影響力大小。
再說一件事。每年中考或者高考之前,我常會到某些中學,直接面對中學生給他們講一講如何在備考中進行心態調整的問題。可以說,這樣的問題,他們的班主任,他們的心理老師,也常常會提到,那為什麼還要邀請我呢?可以說,我所講的內容也不會超過本校心理老師講的內容,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教育的現狀下,如果有一些學科的發現可以促進學生考試水平的發揮,早就會引入教育實踐中了,輪不到我才來提這些新的主張,但是,也可以肯定的說,我講的效果,很多時候會比學生的班主任以及他們的心理老師的效果好,原因就在於我在學生心目中的定位:一位高校來的心理專家。
心理學的發現也是如此:人們常常受那些被認為更有特權、更有經驗的人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程度往往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拒絕別人本來就難,拒絕權威的要求更不容易。
如同專欄中所談到的實驗,其實,人們對於專業權威的服從水平遠遠超過我們的日常想像。心理學類似的實驗很多,比如讓醫生開一個明顯錯誤的處方,但會得到護士毫無懷疑的執行,等等。然而,如果卸下這個專家身份,人們服從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比如在米爾格萊姆所設計的實驗中,如果把其中的主試換成一個研究生,而不是一位做心理實驗的教授時,抗拒命令的現象就會大大增加了。
許多人已經熟諳專家定位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所以在決定影響一個人之前會首先樹立自己的專家形象,然後再說話。作為教師,現在聽報告的機會很多,在每次報告開場之前,組織者都會對演講者進行介紹,有的演講者在主持人介紹完之後,還要不遺餘力地用數頁ppt來談自己的「所謂成就」,其實,有的報告內容也不過爾爾,有的自我介紹也和今天的演講主題無關,但是,這個介紹對很多組織者和演講者而言似乎不可缺少,因為他們的介紹,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塑造自己的專家形象,當一個人被聽眾確定為專家了,那麼他的影響力就會激增,他說的話會更起作用。
這一點早就被一些商業人士所知曉,所以很多商品的廣告推廣訴諸於專家,用專家來推銷藥品、用專家來推銷食品,等等。不過,有的時候,這些專家只是演員而已,但卻被不良商家標記為有名有姓的專業人士,進而欺騙消費者。互聯網上,曾有文章揭露齣電視廣告中出現的相貌一樣,但名字不一樣的所謂專家們,實質上是頂著專家的名號來欺騙消費者。
憑什麼喜歡你?
2.人格魅力:讓人喜歡
人們相信他人的第二種原因是其具有魅力,讓人喜歡。《學記》中有句話,叫「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其師,信其道」的原始出處。雖然在《學記》的原始意義中,「親其師」與「信其道」之間不見得就是因果關係,但對
當然,如果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比如說你是一位中小學的教師,在聽我講課的時候,如果覺得講的東西有道理,就會記下來,不管我長不長得難看,是不是招人喜歡,你很理性。不過,作為青少年學生卻不見得這樣,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學生時代,願意學習一門科目不一定是因為自己擅長,或者課程有意思,而是因為喜歡講課者,即因為欣賞一位老師而愛好一門學科。而自己原先的某些學科,即使擅長,但是由於討厭講課的老師,也會有所怠慢,最終置之不理。反過來,作為一名教師,也肯定希望做學生喜歡的人,其實不僅教師,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希望做他人喜歡的人。那麼,從心理學上講,具備什麼樣的魅力容易導致學生的喜歡呢?我們都會喜歡什麼樣的人呢?
第一,「美的就是好的」,我們喜歡外形有魅力的人。心理學 上有一個「美即佳」效應,即「美的就是好的」,我們經常會下意識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質加到外表漂亮的人頭上,如聰明、善良、誠實、機智等等(Eagly等,1991)。
比如,看到一個美女就會覺得她善良、溫柔、賢惠、可愛、可親可敬。但是哪些美女是不是都是善良溫柔啊?不一定。有的簡直是野蠻女友。但是我們看到美人,下意識就會覺得他有優秀品質。當然,「美即佳」的刻板印象是有文化差異的,在西方文化下,「美麗」的人常常被認為擁有個人力量的性質,比如個性豐滿等等;而在東方文化下,如中國,「美麗」的人常常被認為擁有正直和關心他人等優秀品質。
我有的時候開玩笑,說現在女研究生越來越漂亮,那是不是說明導師們好色啊?這不能這麼說,喜歡美麗的事物,其實是人的本性,是多少年來人類進化的結果。在座各位老師,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有沒有好色之心?你們也可以想想,在你們班上,班幹部的漂亮程度是不是大於班級平均水平?1992年,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發現,教師認為長得好看的小孩比不好看的小孩更聰明;而另外一項管理心理的研究也顯示,相貌漂亮的人比不漂亮的人在工資水平上平均要搞12%~14%,這其實也是現在有的女大學生畢業前要美美容,投資一下自己的原因所在。因此,可以說,「美的就是好的」這種心理上的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學生們也一樣,帥哥美女類的老師就是遭人喜歡。
外形美麗的老師就是容易影響學生。圖為朱莉婭·羅伯茨主演的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的電影廣告,她在影片中扮演一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然而,人的容貌畢竟受先天的因素影響比較大,很多老師,比如像我這樣的,長成這個樣子就容易產生心靈上的自卑,如果再知道了「美即佳」的心理效應,就更容易喪失教育信心,難道只有漂亮的人才能從事教育工作嗎?其實不然,「美即佳」效應雖然存在,但並非外形不漂亮的人就不能當教師,這種心理效應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教師應當適當注重自己的外在表現。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更喜歡平均水平的外在形象,因此,教師的衣著打扮也最好是大眾化,不能奇裝異服。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家可以不修邊幅,但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儀錶。
另外,不同的學生對教師的外在形象要求也是不相同的,說句玩笑話,在高校內,集中了一批長相「奇形怪狀」但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你別看我長得難看,在高校里比我還難看的多的是。一般而言,中小學教師的漂亮程度要好於高校教師,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後面會談到。
第二,「我們喜歡喜歡我們的人」,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際交流中適當的讚美會收到很好的影響效果。
可以說,誰欣賞我,誰對我好,我就喜歡他,這是很多人的心聲。學生喜歡那些認可和欣賞他的老師,老師也一樣,同樣喜歡那些誇獎他的學生。有一則笑話,說一個物理老師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要學生寫出誰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一個學生的答案是「愛因斯坦」,結果成績一出來,全班就他一個人不及格,原因就在於其他人都寫的是老師的名字。
一位教師也給我講了一則師生之間由讚美導致親近的真實案例:她是一個初中的老師,已經送走了很多屆學生。一次過教師節的時候,收到一則已經畢業的學生的祝福簡訊。和其他同學有所不同的是,這則簡訊不是網上摘抄或者轉發,而是學生自己寫的,並比較長。當然,教
其實,不僅老師和學生是這樣,只要是一個對生活美好希望和憧憬的人,誰人不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呢。比如,很多女性就怕別人誇她,特別是誇她漂亮,這樣一誇,她們就覺得對方很好,是可以親近的。一位男士跟我抱怨說:真受不了自己老婆,每次買完衣服都要穿給自己看,而且還要對其進行「逼問」,問她穿的漂亮不漂亮?坦白講,這麼多年了,誰願意看啊。我對他說,在這個時候,你不僅要看,而且還要很真誠地說:真的是非常漂亮,這套衣服,沒有比她穿著更合適的了。這個時候是不能說實話的,因為一方面,如果說實話,她也覺得穿著不漂亮了,那麼她會拿出你的銀行卡,再去買幾套,經濟損失更大;另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其實女士買回家衣服,給自己心愛的人穿,目的就是想獲得一個肯定的回答,可以說,這套衣服,首先她就是覺得漂亮,才會買回家的,否則的話為什麼要穿給你看,如果你這個時候說不漂亮,無疑是對她的判斷力和自信心的一種打擊,對於更多的女人而言,這種打擊比聽到虛假的恭維要難受得多。因此,不管怎樣,都要誇你面前的女士漂亮,這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心靈的安慰劑。
話說回來,我們講了兩種讓人喜歡的人,一種是「美人」,另外一種是「願意讚美別人的人」。擁有這兩種特質,容易讓我們喜歡,也容易讓我們因此而受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上當受騙也常常因為這兩種原因。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兩種特質對於兩性的影響力略有區別,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男人上當受騙,往往因為第一種因素,即因為對方太漂亮;而女人上當受騙,往往因為第二種因素,即因為對方的花言巧語,不吝惜讚美的語言。
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其實也一樣,我們相信,如果一個老師注重外在形象,又願意讚美認可自己的學生,那麼,沒有理由不得到學生的喜歡。(
第三,「我們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心理學研究表明,相似的人帶給我們一種自己是正確的感覺。人們趨向認為,那些和我們相類似的人將會喜歡我們,所以我們有可能會主動建立人際關係。對於重要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人,我們會做出一些負性的推論。
兩個人接觸,有沒有共同點對於其後來的交流質量有很大影響,其中的原理我們平時可能並不知曉,但我們日常生活中溝通交流中常常會不自覺地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設想,假設兩個人頭一次見面,他們也希望能今後進一步溝通,那麼他們在第一次的接觸中會怎樣通過談話促進彼此的好感呢?雖然可能聊的內容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肯定相同,他們肯定在尋找彼此的共同點。比如,比較常見的,中國人一見面就會互相討論一下彼此的地緣,詢問一下對方是哪裡人,如果兩個人碰巧能是老鄉,那麼交流起來兩個人會不由自主地親熱一些。
有一些善於交流、招人喜歡的人就特別善於尋找自己和別人的共同點,說誇張點,不管見到什麼人,他都能和別人「拉」成老鄉關係。比如,如果他是遼寧人,而你是黑龍江人,他就說咱們是「東北老鄉」;如果你不是黑龍江的,是河南人,他就會說咱們都是北方人,是「北方老鄉」;如果你不是河南人,你是湖南人,他會說自己也在湖南工作過多年,和你算「半個老鄉」;如果你是海南人,他會說自己的前任女朋友是海南人,和你也算「半個老鄉」……總之,不管哪裡人,他都會和你找到一些共同點的。當然,在人際接觸中,可以找的共同點有許多種,並非只有「找老鄉」一項,工作相關的,生活相關的,娛樂相關的,等等等等,只要你和別人找到了共同點,找到了相似之處,彼此有了共同的話題,你們就會覺得彼此好感頓增,越聊越覺得對方可親可敬,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為什麼人在接觸中交流雙方找到了共同點,或者說發現對方和自己的相似之處就會開心呢?表層原因是這樣一來雙方有了共同語言,可以更進一步交流;而其中的深層原因,心理學認為是因為每個人生來都是孤獨的,都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時候覺得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呢?一種情境就是當兩個人有共同點的時候,當一個人發現了另一個人與自己的相似之處,就覺得對方更可能認可自己,換言之,一個與自己有共同點的人,他存在的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和認可,他的存在就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自己的正確,而當一個受到認可和肯定的時候,開心則是必然的事情了。
反之,如果在交流中不找共同點,兩個人一見面拚命找不同點,那麼,人們就會覺得你不是反對我的觀點,而是覺得你不認可我這個人。
比如:我是遼寧人,你是黑龍江人,你說「咱們是東北老鄉」,而我卻說,「哪裡是什麼老鄉,中間還隔著吉林省呢,咱們不算老鄉」。
你說,「我最近看奧運會了,很熱鬧」,我卻說,「奧運會有什麼看的啊,那麼多國家爭那幾塊牌,有什麼意思啊,給我有什麼關係啊」。
你說,「那不看電視我們上網看看新聞,網上新聞很有意思。」我卻說,「網上新聞都是騙人的,我從來不上網」。
「那你平時幹什麼?」「你幹什麼我不幹什麼。」
……
如果這樣下去,溝通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與人溝通的前提是尋找彼此的共同點,那麼,你找不找得到與他人的共同點,你善不善於去找這些共同點?
回過頭來,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時候怎麼做的?我們在和學生接觸的時候,是否首先去尋找了自己和學生的共同點?很遺憾,一些教師不僅沒有主動去尋找自己和學生之間的共同點,而是拚命去亮出自己和學生的不同,以此來表達對學生的不滿。例如,有的老師常對學生講,「你們這一屆學生多麼差勁,與前幾界學生不可同日而語」,「現在的孩子讓人失望,我們當初當學生的時候……」,這些表達方式,只能給學生一個感覺,老師並不認可他們,和他們沒有共同點,自然,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魅力也不會高,影響力也會受挫。
其實,基本所有的優秀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口頭語,即「老師在你這樣的年紀,也……」,這樣說法有什麼好處,很簡單,表明和學生有共同點,暗示對學生現狀的理解和認可,而這,則是進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礎。例如,當一個女同學為了自己的戀愛問題而不知所措,頗感躊躇,找到老師後想說又不想說,欲言又止。這時候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一般會說,「老師在你這樣的年紀,也有過青春期的困惑,這是人之常情,當年我……」,這樣的表達,也容易引發學生對困惑的深入說明,以達
然而,也有老師會說,這樣一來,為了和學生找共同點,總去向學生敘述自己過去,會不會講自己的秘密太多,最後影響到教師的威信,學生不怕或者瞧不起自己了呢?這也有一定道理,其實,和學生找共同點並不是要求老師都成為個人隱私的「暴露狂」,有的時候可以調整一下表達方式即可。比如還是上面的情境,如果一個老師覺得為了爭取學生的認可首先暴露自己的隱私有些危險,完全可以這樣說,「老師在你這樣的年紀,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她也……」,然後把自己的經歷放到這個所謂的「好朋友」身上說出來,這樣,既維護了自己的隱私,同時也向學生傳達一種信息,「曾經有一個人,也和你有過相似的經歷,但她就是老師最好的朋友,你這樣的人老師理解,也一定可以
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和他們尋找這種共同點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如何利用心理技術去和學生尋找這種共同點,找到之後又如何達到我們的教育影響目的?
如何與學生找共同點?—《教師心理學7》在人際溝通中,尋找兩個人的共同點可以促進更深層次的交流;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若想真正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尋找共同點則是一種更顯重要的手段,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必須,這與學生時期獨特的心理發展特點有關。
人在青少年學生階段,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而自我中心的表現之一在心理學上稱為「個人不朽(personal fable) 」現象,具體來說,青少年學生常常會錯認自己經驗的獨特性,即認為自己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自己的經驗別人沒有經驗過,因此,誰都不理解他,跟人沒法溝通,沒有共同點,尤其是父母、老師。所以,青少年學生才會時常發出「沒有人理解我」之感慨,與父母的衝突理由也常常是「你不理解我,跟你說也沒有用」。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他們開始寫日記,寫日記的根源不在於完成作業,而是他覺得沒人理解他,他寫給自己看。通過日記,他們自己向自己傾訴心中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自我感覺是「少年維特之煩惱」,但其實更多的時候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一般而言,小學生可能是為了完
從「個人不朽」現象而言,打開青少年的心扉會更為不容易,而如果教師與其交流時適當地運用尋找共同點的辦法,不僅會讓他感覺到自我被認可的感覺,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個人不朽」的負作用,即讓他(她)認識到,他(她)的經歷並不特別,他(她)的苦惱老師理解,他(她)的問題完全可以
但是必須要說明,尋找共同點(或相似之處)只是教育的開始,它本身並不是目的,我們之所以和學生找共同點,其目的在於學生最後受到我們的教育影響,讓教師所說的話能進一步影響和改善學生的現狀。可以說,尋找共同點,是一個「跟」的過程,即有意識地「跟」上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而後面必須有一個「帶」的過程,即將學生從當前的不良狀態中「帶」出來,讓他(她)有更佳的行為和情感體驗。這其實也是心理諮詢中常用的「先跟後帶」技術,我們完全可以將其引入到影響學生的師生交流中去。
先跟後帶,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治療中用得較多的技巧,所謂「先跟」,就是建立親和感,去肯定和配合對方的信念、價值觀、規條,運用當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導當事人的一種方法。人際溝通效果中,文字佔7%,聲音佔38%,身體動作及表情佔55%,因此建立親和感的快速方式就是模仿別人的肢體語言及聲調(共佔93%)。曾有位心理輔導員面對一個大叫大吵的小孩,傾談多次也無效,最後輔導員學小孩大叫大鬧,小孩突然安靜了,慢慢將自己內心世界說出來,小孩覺得輔導員了解自己,進行了有效的溝通。
「先跟後帶」實質是「上推下切平行」的組合運用,是一個固定模式的應用,其程序為:「上推」——「平行」——「下切」,其要點是在「上推」時,重複對方的話、肯定對方的正面動機,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重視,在「帶」時候,要提出一些讓對方一定回答「是啊」「對啊」「是的」的問話,然後,通過下切的方法,將對方帶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見李中瑩:《NLP簡明快心理療法》,世界圖書出版社)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先跟後帶中的先「跟」,其實就是找交流對象共同點的過程,不過在這裡,「共同點」不僅僅局限於談話的內容,也包括對對方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認可和理解,而後帶的時候,則一定首先要讓其認可你的觀點,提出一個對方最可能回答為「是」的回答,慢慢地,讓其形成回答「是」的言語習慣,最後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對方就被「帶」到你所希望的地方。我們用幾個例子來說明「先跟後代」的運用:
案例一:
期中考試結束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學生的情緒波動很大,部分學生意志消沉,對學習喪失信息。甚至部分家長也覺得孩子不爭氣,沒有用功讀書,批評甚至打罵孩子。在我的班級有這樣的一位男同學。考試之前他做了充分的預習,平時上課也是認真的聽講,作業也是按時完成,但是考試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各方面的壓力使學生的情緒非常低落。利用晚自習值班的時間,我和這位學生進行了交談:
師:這次考試是不是讓你很失望?
生:是的。
師:心理很難受吧。甚至很委屈,對么?
生:老師,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努力,還是考成這樣。(眼淚在眼眶打轉)
師:(遞給學生面紙)你覺得考得最不好的科目是哪門?
生:數學,物理。(難過地低下頭)
師:(拍拍他的肩膀)努力了就好。
生:老師,我努力了還考成這樣,我實在太笨了。
師:怎麼可以這樣講?雖然你這兩門考得不理想,但是你的英語及格了,比班級平均分還高了好幾分,這是你的成功的地方。要總隊這次英語考試非常的難。你真的很不錯。
生:(抬頭,看著老師)。
師:我上高中的時候,理科也不好。尤其是數學,經常考不及格。相比之下,我的文科就好了很多,所以我就學了英語專業。你看,你雖然數理邏輯能力不怎麼樣,但是你的語言能力很不錯。同學們反映,你的歌唱得很不錯。是嗎?
生:還好。(害羞地低下頭)
師:馬上就要校慶了,你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校慶作自己的貢獻了。
生:我已經入選了校合唱隊了,我們班就我一個男生。
師:真棒!你看,你為我們班級爭得了榮譽,也為校慶作了自己的貢獻。有什麼理由可以說自己笨?
生:(笑笑,撓撓頭)
師: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我們只要抓住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相信自己就能成功。喬丹,姚明籃球打得好,但是他們的數學成績說不定還不如你呢。
生:(笑)
師:所以,在自己的薄弱環節,努力了就好。在自己的優勢領域,要努力擴大優勢,
為將來的發展打好基礎。你將來可以學文科,考聲樂,考新聞,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生:老師,我知道了。我會做得更好。
師:(拍拍肩膀)有問題及
生:謝謝。
上面的案例,在「跟」的部分,老師先暗示對學生現狀、情緒的理解,然後又談及自己的高中時代,順利顯示了親和力,促進了進一步溝通。然後,提出學生難以否認的自我優勢,最後順勢提出自己的希望,將學生從考試失利的陰影中「帶」了出來。
案例二:
我們都知道糾正網路成癮的專
周陽:主題就是上網成癮怎麼解決。
陶宏開:我沒有談這個問題,我沒有說你上網成癮,我並不了解你,我不想談這個問題。說老實話因為你不是上網成癮的問題。
周陽:那我是家庭問題,我就是家庭問題。
陶宏開:對呀,家庭問題。
周陽:隨便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去刷碗。
陶宏開:你主動去的?
周陽:是呀我主動去的。
陶宏開:那你還要孩子怎麼樣呢?
周陽:結果第一次沒刷成功,不小心碗刷打了,父母一下子嘮叨我兩三個小時。
陶宏開:嘮叨你兩三個小時呀。
周陽:從此之後我就想啊,我內心也起變化了,我想:行,我不幹了。今後不管幹什麼事情,我都不幹了。
陶宏開:所以你要懂得孩子的心態,就是說你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這是錯誤的。很多孩子就這樣被家長誤導了,沒有成功。所以為什麼現在我到處講課?就是希望首先我的主要對象是你們,因為孩子從生下來是無辜的,一張白紙,那你們做父母,你們認識到過沒有你們自己有錯誤?
周文凱:也感覺有。
陶宏開:什麼地方錯了?
周文凱:我感覺就是嬌慣太重了。
陶宏開:哦,嬌慣的。我覺得從小教育來講應該自然地去發展,一個孩子你讓他隨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發展,對吧?沒有必要你強迫他做一些事情,那是錯誤的,那是錯誤的。
……
在這一段中,雖然談話內容比較雜,但
……
陶宏開:你願意讓他們(父母)更快樂嗎?
周陽:讓他們更快樂?願意啊。
陶宏開:你知不知道你怎麼樣才能使父母更快樂一些呢?
周陽:要讓他們快樂就自己少打電腦,就是自己做得優秀一些。
陶宏開:說得非常好說老實話,這對自己有好處,懂不懂我的意思?另外你別搞錯了,我從來沒有說不打電腦。我是怎麼說的?
周陽:你說上網不要成癮。
陶宏開:那也不是我說的,我說電腦是用的而不是玩的。懂不懂我的意思?
周陽:懂。
陶宏開:我會把電話號碼給你,你還願意跟我溝通嗎?
周陽:願意。
陶宏開:那我真正希望你今後有一個新的起點走向更成功的人生,好不好?
周陽:謝謝。
陶宏開:今後有什麼事情跟我交流。
周陽:好。
陶宏開:來跟你爸爸媽媽也握握手,表示爸爸媽媽帶你過來……
周陽媽媽:太感謝你了
很明顯,在這裡,
(註:
可以說,
最後說一個我身邊的例子,這是一位小學女老師講的她自己的例子:
在她的班上,孩子們都喜歡一部動畫片:《奧特曼》,但是她覺得,裡面超人怪獸之類的,打打殺殺,並沒有什麼教育意義。題外話,孩子們喜歡奧特曼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奧特曼中的那些超人們,渾身充滿能量,滿足了一個弱小孩童的力量渴望。然而,對這位老師的任務就是雖然不能剝奪孩子們對動畫片的喜愛,但是她希望孩子們能看一些更有意義的內容。然而,她也知道,貿然制止孩子們看這部動畫片,不僅可能不被孩子們認可,而且還給孩子心靈造成傷害。於是,她轉換了一下交流策略,首先表示,老師和他們一樣,也喜歡奧特曼,也喜歡看動畫片,說到這裡,孩子們歡呼起來,畢竟,找到一位有著和他們一樣
在如何教育、管理學生的正規文獻中,許多專家,當然也包括一些有經驗的班主任,所談的多是如何去愛學生,如何親近學生;但是,在真正的教育實踐,以及教師們私下的聊天時,卻很多時候談及如何在學生面前樹立自己的威嚴,如何讓學生「怕」自己。這裡存在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似乎讓學生「親近自己」更適合公開談論,而讓學生「怕」自己卻是一個做得說不得的事。那麼,作為一名中小學教師,需要讓我們的學生「怕」我們嗎?
我們先舉一個
案例:我工作的第一年……
我工作的第一年,日子過得充實而快樂。事實上,我們受到了全班同學的歡迎。那時,我不知道怎麼做老師,不知道怎麼上課,我沒有老師的架子,和學生的關係很近。課堂上,我給他們講故事,用故事說明道理;課後我和他們平等地交流,他們也邀請我參與他們的活動;春天來了,我帶他們走出校園,到野外去踏青,去熟悉各種農作物和植物;雙休日,我領著他們去溜冰場溜冰,去娛樂公園遊玩。我們在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一起都很順利。
可是,問題在第二年伊始很快暴露出來。學生進入初一,逐漸表現出心理上的叛逆,沒有經驗的我處理不當,進退失據,很快便陷入巨大的迷惑和痛苦之中。而很多事情,一開始沒處理好,導致後來徹底弄僵。初二的時候年級重新分了班,我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糟,因為那些調皮的男生還在我的班裡,別的班級的調皮的學生又加入了進來。
那時的我雖很努力,可是對學生已沒有什麼正面的影響力。我說的話再正確,他們也不一定聽。即使他們知道我是為他們好,他們也不照著做。那時的我經常痛苦得無法入眠,我不斷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面對著一群處在他們一生中最叛逆時期的男孩,我體會到了黔驢技窮的感覺,也終於明白因為我一開始的「一著不慎」,而造成後面的「滿盤皆輸」。到了初二結束,因為我這個班級頻頻「出事」,學生成績差,紀律也差,我終於被學校撤去班主任的職務。
來源:萬瑋著:《班主任兵法》,p.1~2,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你看,在
教師為什麼需要學生怕一些呢?
從學生層面來說,中國人常說「人之初,性本善」,認為學生本質上都是善良的,但其實,人性就其本質而言,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如果教師對於學生的本能慾望不加克制的話,那麼,學生在顯現善良、可愛一面的同時,他們的自私、懶惰的本性也會自由發展,而有效節制他們慾望的一種方式,就是對教師的「敬畏」之心。
從教師層面來說,管理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一個領導者的影響力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由領導者人格、能力構成的非權力影響力,這是一種個人權力,是一個領導者「信」的根源;二是由領導者的合法權、強制權等權力所構成的權力,是一種職位影響,是一個領導者「威」的根源。教師,作為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者,自然也擁有這兩種權力,一方面,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專業能力對學生產生非權力性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師角色、獎懲權力也對學生產生著職位的影響。俗話說,「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不管會不會作廢,作為教師,完全可以通過這種職業權力來對學生產生影響,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從現實情況來說,雖然我們現在更多的時候喜歡談教師給予學生的「愛」,但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教師如果沒有威嚴,學生對老師沒有一點敬畏之心,那麼,其教育影響的效果也會是打折扣的,甚至會影響到教師自身在學校的生存,在專欄所談到的例子中,就是學生對教師不怕、甚至絲毫不在乎導致教師失去了班主任的職務。此外,作為中國教育的現實,常見的班級學生人數也有4、50人之多,那麼多的學生即使是喜歡自己的老師,肆無忌憚地表達這種喜歡都會對正常的教學秩序產生影響,如果一點都不「怕」老師,那學生最後肯定就「瘋上天去了」。
因此,教師在教育和影響學生的時候,適當樹立自己的作為一名管理者的「威嚴」,讓學生心存敬畏之心,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然而,雖然說教師在教育影響建立適當的「威嚴」,做到「不怒自威」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角色狀態,管理起班級效率也比較高,但作為教師必須清楚的是,教師不能始終依賴「威嚴」來管理學生。例如,當年在中國叱詫風雲的馬俊仁教練,他在帶長跑隊員的時候多採用的是通過懲戒,讓隊員「害怕」的手段,雖然在前期的教練管理工作中,運行良好,也帶出了幾位出名的世界長跑冠軍,但是,在後期,這種管理模式卻導致教練和隊員之間矛盾叢生,最後引致「馬家軍」的解散。此外,教師的「威懾力」和「親和力」所體現的是教師「威與信」的兩極,這兩點在現實的表現上是有些衝突的,教師如何做到既「威」且「信」,而不是時「威」時「信」,讓學生產生不可捉摸,變換莫測之感,這都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因此,作為一名學生的教育者的管理者,首先要清楚,教師的「威嚴」雖然是必須的,但何時樹立這種「威嚴」?以什麼樣的方式樹立這種「威嚴」?在什麼情境下表現這種「威嚴」?我們在後面相關章節中會陸續談到。
到這裡,我們已經談了作為一名教師應有的「魅力」、「能力」和「威懾力」,其實不僅僅是教師,從一個小小的班主任,到一個國家領導人,都需要這三種因素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在一些民主國家中,領導人常常需要通過人格魅力的展現來親近選民,如美國前總體小布希,到幼兒園給孩子講故事,當著農民的面生吃玉米,等等都是這類體現;而在一些集權國家中,領導人則常常通過展示威懾力來控制自己的百姓,當年的薩達姆就是以此來加強自己的統治,所以到最後能以近乎100%的選票去「當選」總統;還有一些領導人,會通過展示自己的領導國家能力來增強影響力,比如,通過朝鮮領袖金日成就建立了「主體思想」,使自己成為建設國家的理論權威,並據此展開對百姓的領導。 總之,不管是國家領導人還是普通教師,專業能力如何?人格魅力如何?威懾力如何?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管理的質量,所以,教師在工作中需要有意鍛煉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魅力和威懾力。然而,看到這裡,也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說,作為老師,不一定能力、魅力和威懾力都強,但必須要和你所教的學生特點相匹配,換言之,你的三種能力雖然不是項項都強,但恰好滿足了管理學生的需要,那就夠了。其實,就學生而言,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情境下的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受影響的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教師不一定做有超強影響力的人(當然如果真的是這樣的人更好),但要做學生的「重要他人」。
做學生的重要他人—《教師心理學(9)》所謂重要他人,從心理學上講,是指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過程中,起過巨大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回到教育領域,如果每一個教師都能成為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那麼他(她)的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一定更有成效。然而,很明顯,教師並不必然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一個人在成長變化的過程中,重要他人也並非一成不變,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想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就一定要了解學生心靈成長的規律。
1.人生髮展中的重要他人
學前階段之重要他人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生的不同階段,重要他人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對個體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無疑就是我們的父母。一般來說,在個體離開家庭,上幼兒園和小學之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無可替代。可以說,在這個時候,也是做人家父母最舒服的時候,自身權威意識膨脹,孩子的崇拜也無限。我們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
兩個小孩子見面,互相不服氣,然後相互比爸爸,都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天地下最偉大的父親。
一個說:「我爸爸最厲害,他是警察,有槍,可以打你爸爸!」
另一個當然也不甘示弱:「我爸爸更厲害,他是市場買菜的,我們家買菜不花錢!」
……
你可以看到,不管爸爸是什麼身份,什麼社會地位,總之,只要你是爸爸,就會受到孩子無原則的認可和崇拜。
【專欄:在你吃奶的時候就決定了】
溫州的一位女士懷疑自己事業有成的丈夫有外遇,便雇了調查公司對自己丈夫的行蹤展開調查,數次調查的結果表明,她的丈夫是清白的。據該婚姻調查公司說,在他們接手的250多起婚外戀調查業務中,其中有20%%的婦女調查丈夫婚外戀皆為無中生有的事情。一些社會學家也認為,這種不信任配偶的無端猜疑,正逐漸成為危害家庭和諧的一大因素。那麼,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婚姻中的不信任的呢,這些夫妻間的猜忌又源自何處?
一些心理學家努力向自然科學家學習,試圖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自己對人心的假設;另一些的心理學家則直接利用天才的頭腦,提出了對人心本質的充滿魅力的觀點。埃里克森屬於後一種人,他沿著弗洛伊德的腳步,對人一生的人格發展歷程進行了階段性的描述。人生的不同時段,會有著不同的任務,而這些任務的解決,則會對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說,「性格決定命運」。
夫妻間的猜忌和不信任推而廣之,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那麼,人的信任感的形成是在人生的那個階段呢?在埃里克森看來,人生髮展的第一個階段所要解決的任務,就是基本的信任感和不信任感,這個時間大致從出生到1歲之間。此時的我們,由於能力有限,主要的活動只有一項,吃奶,這也是我們當時快樂的源泉。而母親則是滿足我們需要的最重要的人物,我們的生存和幸福都依賴於她,我們與母親的交流,是我們最初的人生經驗。
然而,在吃奶這個問題上,我們可能會遇到不同的母親。根據埃里克森的觀點,如果我們遇到的是一位慈愛而敏感的母親,她能敏銳地感知到我們的需要,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能出現在我們身邊,通俗一點說,想吃奶的時候她就能過來滿足我們。那麼,我們就會形成對世界的一種滿足和信任,覺得自己不是無助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即使母親某一時候不在我的身邊,我也不用擔心,因為和她接觸的經驗告訴我,只要我需要她的時候,她是會按時出現的,我們不必焦慮和煩躁,安心睡我們的大覺就是了。一位慈愛而敏感的母親,餵養出來的是一個對他人具有充分信任感的人。
但是,如果我們遇到了一位粗心大意的母親,有的時候她高興了就讓我們喝點奶,有的時候不高興我們怎麼哭都沒有辦法,我們就是在這種飢一頓飽一頓的環境中成長。如果這樣,我們會覺得母親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這個世界也是不可信任的,母親離開的時候我只有大聲哭喊,因為我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才回到我們身邊。一位粗心大意的母親,餵養出來的是一個對世界充滿懷疑和不信任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你對他人,對你的老公不信任的現實,其實在你吃奶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母親對於我們每個人的意義,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如果你在生活中遍布著挫折和煩惱,對他人充滿了恐懼和懷疑,你可以回家問問你的母親,當時你吃奶的時候是個什麼樣子。
小學階段之重要他人
然而,好景不長,當孩子們飛速中成長為一名小學生的時候,父母的權威地位無疑被孩子的老師所替代。說起來,和大學、中學老師比較起來,不見得小學老師的水平是最高的,但論起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卻絕對非小學老師莫屬。所有的小學生都有一句口頭禪,「我老師說……」,這時候的家長往往有些酸溜溜的,為自己逝去的權威地位,有時候也不滿地來一句,「你老師就沒有錯的?」,孩子卻不依不饒,「我老師當然是對的了」。
有小學老師講過一個可樂但真實的故事,他上課的時候背過去寫板書,有學生做小動作,老師轉過身來的時候,根據經驗作出判斷,就是那幾個學生搞的鬼。於是就批評學生:你不要以為老師背過身去就看不見,老師背後長眼睛的。結果小朋友回家和媽媽說:媽媽你知不知道,我老師可厲害了,後面還長眼睛呢。這些事例說明,小學生對老師的話基本是沒有懷疑的,有時候相信已經到了迷信的程度。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所學校中對學生進行一般能力測驗之後,隨機選出一些學生,對老師撒謊說,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前途遠大。半年之後,當羅森塔爾重新回答學校的時候,卻發現他當初的謊言成為了現實,那些他隨機選出來的學生果然各方面茁壯成長,甚至智力水平都有所提高。羅森塔爾認為,正是他
羅森塔爾的實驗幾乎每個做教師的人都知道,但你是否知道,實驗中所用的學生是什麼樣的學生,老師是什麼樣的老師嗎?是的,是小學的老師和學生。個人認為,如果這個實驗放到大學、甚至中學,並不見得會得出如此結果。然而,這種神奇的效應出現在小學師生的身上,就不足為奇了。從對學生的影響力來說,小學老師無疑是最值得驕傲的,她的簡單一個任務,可以指揮到幾十個隨時聽命的家長;她的一個期待眼神,都會造就一個努力向上的兒童。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小學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影響大,責任也大。小學老
中學階段之重要他人
意思的是,當孩子們一到中學,老師的權威地位又受到了挑戰。心理學家將人生中的一個發展時期稱為「暴風驟雨」期,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青春期,這個時間,說起來,應該是在小學末端開始,終點應該是大學左右了。如果根據中國的學校現實,應該是中學階段的學生表現得最為明顯。
或早或晚,「忽如一夜春風來」,我們的孩子們突然間發育起來,女孩子真的是「十八變」一般,一下子就出落得婷婷玉立了;男孩子的發育有些怪,開始的時候象個豆芽菜,以後再慢慢充實。所以初中的孩子,女孩子更耐看一些,她們一下子就象大人了;而男孩子則好像長得很快,但不大規範,需要慢慢成熟。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子,他們的表現不再象小學時候那麼乖巧了,他們要努力證明自己,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
就象當初他們的父母曾經有過的失落一樣,在初中階段,該輪到做老師的失落了。初中生做起事來,大人不象大人,孩子不象孩子,但不管怎麼樣,他們有一個目標,就是總想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再也不是父母
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們,在放棄了自己的母親
有經驗的中學老師都知道,當批評一個學生的時候,最好不要在課堂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而應該在私下裡進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一個學生,搞不好會受到學生激烈的反應,他(她)會更不聽
一個中學教師和我講過這樣一個案例:當她初為人師的時候,由於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在課堂上曾當眾批評一個女同學。這個女同學平時看起來乖乖的,批評的時候語氣也不是特別嚴厲,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批評的時候這個女生反應非常劇烈,和她當場頂撞起來,令她非常難堪。最後事件的收場是她將這名女生叫到辦公室,推心置腹地和她聊起課堂的表現,並詢問女生,「你在課堂上為什麼不給老師點面子呢?」「老師,你也沒給我面子呀!」這名女生回答。說到後來學生
【專欄案例:課堂師生吵架 15歲少女自殺】
本報訊 (記者 程文)15歲,正值豆蔻年華,但她還是走了。前晚9時40分左右,深圳福田區益田村教苑中學初三(2)班女生小欣(化名)跳樓身亡。其母親說,當天上午小欣因上課看小說與老師發生過爭執,下午在家沒去上課,學校要她
小欣的表姐說,當晚小欣跟她說有事出去一下,一會兒就聽到她跳樓了。小欣家住深圳益田村益榮居某棟樓,一共有18層,她家在四樓。據14樓一住戶反映,當時他看到窗戶外有東西掉了下去。小欣父親說,他家所住的單元除了樓頂是開放之外,其他各層窗戶都是封閉的,可以推斷,小欣是從頂樓18樓跳下。
現場目擊者稱,令人驚異的是,從18樓跳下的小欣墜地後竟然能說話,叫了聲「身上很疼」。記者了解到,小欣墜地處是一塊茂密的草叢,因此有一些緩衝。
小欣被送到深圳市二醫院。當時主治醫生鄧醫生說,小欣受傷極其嚴重,昨日凌晨1時20分許,小欣被送往重症監護室。但奇蹟沒有再次出現,昨晚6時40分左右,搶救21小時後小欣永遠地走了。
家長說:小欣稱「老師侮辱了我」
前天晚上11時許,記者在深圳市二醫院搶救室大廳見到小欣的父母。小欣母親介紹,小欣是深圳福田區益田村教苑中學初三(2)班學生。前天上午9時許,小欣在語文課上看小說,因坐在第一排,被
「爭吵時,小欣把小說放在桌子上並推了下桌子,小說掉在地上。她起身要撿時,老師不讓撿,雙方發生爭執。老師撿起小說將其撕爛並甩在小欣臉上。」小欣母親說。
正巧當天上午小欣母親到學校交學費,在過道看到小欣和班主任在一起,學校告知小欣要
教苑中學位於益田村內,離小欣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因臨近中午,小欣母親將她帶回家,整個下午都待在家裡開導小欣。
「孩子除了比較內向、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外,還是很乖的。」小欣母親介紹,為怕小欣出事,還專門喊來小欣表姐到家陪伴。自己一直努力說服小欣給老師道歉,「我替她寫好的檢討書還在家裡桌子上。」
「晚上吃完飯,孩子還笑嘻嘻的,感覺狀態不錯,也和班主任通電話肯
小欣母親去公司之前,小欣稱在卧室休息一下,家裡有表姐和她做伴。「我在客廳看電視,大概9點半,小欣說自己有事出去一下,看到她沒事,我也沒在意,但沒過一會就聽樓下在喊有人跳樓。」小欣的表姐哭著說。
學校說:沒要求必須道歉後再上課
昨日下午,教苑中學在給記者提供的一份書面說明中,介紹了當天上午課堂上發生的情況:當時小欣上語文課時看《簡單死亡》(英國彼得·詹姆斯所著)被老師發現,要其認真聽講時,小欣
這時,小欣質問老師「難道你當老師的就可以不尊重學生嗎?」,聽到學生質問後,老師當即回答:「當你要求老師尊重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尊重了老師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你要求得到尊重的時候,老師的尊嚴也不是可以被你自由踐踏的!」聽到老師回答後,小欣再次將桌子推
下午2時許,小欣母親給班主任打電話請假。學校稱老師沒有要求學生必須道歉後再上課的行為。
「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和家長一樣,感到非常的痛心。」教苑中學嚴校長說。針對小欣家長對學校提出控訴的要求,校方表示會按照相關法律程序處理。
目前,該事件已上報深圳市教育局,警方也介入調查。
她的最後12小時
臨近中午,母親將小欣帶回家,整個下午都待在家裡勸她給老師道歉。
吃完晚飯,小欣和班主任通電話肯
晚上8點20分,看到孩子沒啥事了,母親前往公司。
晚上9點半左右,小欣跟表姐說有事出去一下,沒過一會就跳樓了。
課堂上看了課外中遭到老師的批評就可以自殺,悲劇事件的起因不是老師的批評,而是課堂上的當眾批評,因為中學生,太在乎自己在同齡人心目中的形象了。其實,作為中學老師而言,如果想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措施能真正收到實效,能真正在自己的學生心目中產生影響,那麼他(她)最需要做的,也不是很複雜,那就是:放下自己的身段,去做學生們的朋友。因為在這個時期,我們的學生是只認朋友,不認老師和父母的。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絕對是以能夠做他們的朋友為前提的。
大學階段之重要他人
如果生命歷程比較平穩,順利地升到了大學,這時候朋友對於個體而言還是很重要的,但這時朋友有了分化,朋友具有更強的選擇性,尤其是,當談了場戀愛的時候,戀人的影響就更大了。有的時候我開玩笑地談起,人生在哪個階段最容易「重色輕友」,答案很明顯,就是大學階段。
當大學生談起一場戀愛,給人的感覺有時候就像參加了邪教組織,或者「被傳銷」一樣,精神亢奮而又迷迷糊糊。為了親密的愛人,他們可以對周遭的一切視而不見,所以,在大學校園中,不論是在操場,還是在食堂,你都可以看到落在愛情之河中的莘莘學子忘情地偎依在一起,時不時也有些「少兒不宜」的舉措。很多大學歲數比較大的領導者們,覺得戀人的舉措實在不雅,於是在許多場合都布置了攝像頭或者標語,以提醒戀人們的言行。什麼「本處已按攝像頭,注意自己言行」啊,什麼「禁止在食堂相互喂飯」啊之類的,甚至有些學校還會在夜半時分出動「糾正風氣」小分隊,在校園的小樹林里用手電筒照來照去……但這些舉措,效果往往不見得明顯,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學生生正處在這個階段,愛情使他們忘記了一切清規戒律。
大學生求愛的場景為何可以如此瘋狂,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一愛就糊塗了,就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他的整個身心已經只屬於自己的意中人了。
其實不僅大學生談戀愛,現在的中學生也談,不過,中學生和大學生談戀愛的表現有所區別。大學生談戀愛的時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我的眼裡只有你」,不等到他(她)失戀,周邊的人可以就當沒有這個人了。而中學生談戀愛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具有炫耀功能,兩個人雖然也是有了心心相印的感覺,但有了戀愛對象之後,覺得自己在同學朋友面前更有面子,更讓同學瞧得起自己,這可能是更為深層的中學生談戀愛的目的。
由於我們講的內容多是針對中小學的,大學生的內容點到為止,不多談了。
決定你一生的4個人
父母、老師、朋友、戀人……在人生的歷程中,不同階段,對我們起重要影響的人物是有所變化的,適當的時候能否遇到適當的人,是我們的造化。有些人會陪伴我們一生,有些人只會陪伴我們一段路。
其實每個人在談及對自己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時,每個人都會心中有所震顫,甚至某種原因,一些人會不願意,或者是不敢提及自己的「重要他人」。因為,我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們,在心靈上是印刻著他人的深深痕迹的,有時候,這種烙印如此之深,會象我們的傷口一樣不敢觸及。
一個人生下來,從家庭走向社會,是一個不斷向外延展的過程,重要他人的變化在所難免。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在幼兒時期你遇到一位什麼樣的家長,在童年時期你遇到一位什麼樣的老師,在青少年時期你遇到一位什麼樣的朋友,在青年時期你遇到一位什麼樣的戀人,你的一生,會因為這樣的4個人而改變。
回過頭來,這裡談了人生髮展中重要他人的演變,但我在這裡不是講發展心理學,我更多想談的是根據人生髮展中「重要他人」的演變規律,我們當老師的能做什麼,如何依據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做好教師自己的定位。接下來,我會重點講一講中小學老師的自我定位問題。
如何與學生交朋友(上)—《教師心理學(11)》前面談到,人生重要他人發展的順序是:學前——父母;小學——教師;中學——朋友;大學——戀人。按照如此的規律,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如何定位自己呢?很簡單,既然他們最在意朋友的看法,那麼教師要想將思想工作落到實處,需要去做他們的「朋友」。
在小學教師的定位部分,我們曾談到「媽媽型老師」
對
可以說,做學生的朋友的觀點對教師而言並不陌生,當前流行的一些教育觀念層出不窮,不管是「生本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也好,尊重的教育也吧,都把師生關係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上,一些中小學教師也曾在班級放言,希望學生把自己當成他們的朋友,但是,學生有了心理話,還是不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然而,我們必須要清楚:作為一個人,他的父母是沒有選擇的,他的老師也是沒有選擇的,但是,朋友卻是可以選擇的。因此,做學生的朋友並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朋友不是說想交就能交的,當老師的還想和教育局局長交朋友呢,人家和不和你交呀;學校門口的乞丐還想和你交朋友呢,你又願意交不交呢?所以,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自我反省一下,我們的朋友都是什麼樣的人?換言之,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當然是「有用」的人了,這裡的「有用」,即包括物質層面的,比如可以困難時候借錢的朋友;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比如失戀時候可以傾訴的朋友。那麼,作為老師,要想與學生交朋友,就必須首先成為學生心目中「有用的」、值得交的人。
我們認為,一個學生樂於交朋友的老師往往具有如下特點:
「有能力,會絕招」
中學老師之所以願意和教育局長做朋友,原因在於教育局長的能力大,可以辦事。從學生的角度講,他們也不願意把一個知識貧乏、缺乏
學生們都會景仰這樣的老師:上課的時候雖然拿來了教材和講義,不過,在講課過程中就從來沒有打開過,但是這一點不影響講課,因為教師幾乎講所有的授課內容都背下來了,哪一頁哪個概念是重點,哪一頁哪道習題要多看,甚至作業是練習冊上的哪幾道題,……他(她)不用打開任何參考資料,所有的授課內容信手拈來,這些東西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教師的頭腦之中了。
可以說,作為一名教師,做到這一點並不是特別難,因為熟能生巧嘛,很多老師同一門學科已經講了多年,只要用心下點功夫,都會做到。但是,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會得到學生大大的敬佩,因為他們做不到。當然即使做到也不必要面對學生而驕傲,理由很簡單,教師能做到是多年只講這一門課,而學生做不到是因為他們一年要聽許多門課。所以,作為中學老師而言,也不一定能力有多麼多麼強,只要有些東西,你能做到而他(她)做不到就可以「俘獲」學生的心。
案例:任小艾「潛水鎮學生」
任小艾「潛水鎮學生」的故事,大概不少班主任都聽說過。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任小艾就沒有能「攀上高枝」。她所在的學校,在北京市朝陽區,在24所市重點中學排名中列倒數第三。學校的校名是119中學,有人開玩笑說:119中,火情不斷,老出事!學校教導處,有一張特別的辦公桌和椅子,那是給派出所的專職人員準備的。遠近聞名流傳著一句人盡皆知的順口溜:119中門朝北,不出流氓出土匪。
一群初中生哪把一個年紀輕輕的女班主任放在眼裡?任小艾剛走馬上任,就遭遇到了下馬威。
一天,
所以,當
「預備——撲通!」縱身一躍,
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幾撥學生都熬不住了,他們一個個抹著滿臉的水珠,大口大口貪婪地呼吸著空氣爬上欄杆扶手。
可水池裡毫無動靜。有學生在鼓掌。
依然沒有動靜。學生開始竊竊私語,急性子的忍不住探出身子向水池張望。
時間一分一秒繼續流逝,
這裡候,「嘩……」
從那以後,再沒有一個不佩服的了。
任小艾會游泳,有這項運動愛好,就可以讓學生受益。她所教過的學生,在初三和高三畢業時,每個人都考取了深水合格證,都會游泳了。學校搞運動會,她帶的班提前一兩個月就進行訓練。所以只要參加學校運動會都是拿團體總分前三名。
很明顯,一個人的潛水能力和一個人的教育能力其實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但是,任小艾的教育案例恰恰說明:如果教師有點「絕招」,展現出一兩件學生難以完成的事,即使是與教育無關的,但也便會得到學生的敬佩,繼而可以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
案例:從自傲到謙卑
初一年級有幾名很聰明的男生,最近
幾周之後,有一位數學老師突然開始在每個周三的下午出去參加培訓,這樣他那天下午的興趣選修課就沒法上了。在教導處,我隨口問道,哪個年級的選修課?他說,初一。我心中一動,忙問,蔡智在不在你班上?在啊。他說。太好了,我脫口而出,你去吧,你的課我來上。
蔡智便是這幾名學生中的一員,真是天賜良機啊,我心裡想,正好借這個機會會會這幾名學生。我拿到初一數學思維訓練選修課程的學生名單,不禁樂了。這個年級幾名最驕傲的學生都在這個班裡,不過想想也合乎情理,這些學生聰明,腦子轉得快,數學一定也是他們的強項。
我們學校的興趣選修課安排在每周三的下午,一周上一次,每次一個小時。想到要給這些「刺頭」學生上課,我不禁生出一種盼望來。
星期三下午來到了,我拿著講義走進教室,面對著有些詫異的學生,我說,
點完名,我開始上課。我說,聽說我們這個班的同學水平挺高,所以今後每次我們上新課之前都一起來做一道題。每道題的答案都是一個數字,我給大家十分鐘的時間,十分鐘之後每個同學都要把自己的答案報出來,我們來看看哪位同學能做出正確答案。說完,我在黑板上寫下了一道題目,有一個人要吃10塊巧克力,每天至少吃1塊,共有幾種不同的吃法?
學生們緊張地算開了,看著他們在紙上一一地列著不同的情況,我就不禁好笑。答案是2的9次方,也就是512種,如果一種一種地列出來,只怕做一天也不一定做對!
10分鐘到了,我開始按照花名冊的順序讓學生們報答案,很多人都是一個一個數的,數出來的答案都很離譜,大部分都只有幾十,個別超過一百。蔡智本來報了一個答案是兩百多,大概是後來覺得大多數人的答案都不過100,於是提出來改成97。我問他,你確定了吧?確定了,他點點頭。好啊,我也點點頭。後面有一名學生報出455的答案,惹來其他人的一陣鬨笑。我把每個人報的答案一一記下來,然後我說,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道題目的答案究竟是多少,看誰的數字最接近正確答案。我,有一個聲音說。我,另一個不知好歹的聲音響起來。我說,你們先不要爭,我來教大家方法,待會兒你們自己算一算就知道了。
我說,10塊巧克力太多,我們先從簡單的討論起。如果只有1塊巧克力,那麼有幾種吃法呢?1種,很多聲音回答道。很好,我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下1。如果有2塊巧克力呢?2種,幾秒鐘後答案趨於一致。非常好,我又在黑板上寫下了2。那麼,3塊巧克力呢?學生很快說出了4的答案。我又寫下了4。有同學小聲嘀咕道,2倍。有同學已經發現規律了,我肯定道。我們再看一下4塊巧克力的情況,看是不是符合這個規律。學生們花了半分鐘的時間確定了有8種吃法。好,1、2、4、8,我們大家看出規律了嗎?後面一個數字是前面一個數字的2倍,學生們此起彼伏地叫起來。那麼,按照這個規律,你們算一算10塊巧克力應該有多少種吃法,然後比較一下你們的答案。我看著他們,臉上似笑非笑。
最終答案是多少?我問道。512,學生們回答。我們的答案中最接近的是455,我嚴肅起來,我記得好像一開始還有人嘲笑這個答案,誰剛剛在笑話別人我都看得一清二楚,我很失望,我們這次沒有一個人做對答案,還有一些人的答案比較離譜。我說這話的時候,眼睛看著蔡智,蔡智不說話,可是臉孔有些紅。以後每天我們都會做一道這樣的題目,我說。
接下來的課,我用另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把剛才那道巧克力的題目又重新解答了一遍,聽懂之後,這些學生都像貓一樣「妙啊妙啊」地叫起來。
以後每次課,我都會編一道這樣的結果是一個數字的數學題,讓他們做,因為每次的題目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每次做出正確答案的人都很少。我絕不放過機會,每次都趁機對那幾個比較驕傲的人冷嘲熱諷一番。他們雖然沮喪,但是因為自己確實不爭氣,沒算出正確答案,也無話可說。當然了,每次我都會把這類題目的解法很透徹地講給他們聽,有時候還用幾種不同的方法,每一次上課,他們都會留下很深的印象,也都學到了很多解題的方法。
同時在每一次上課時,我都會點名,其實這近20名學生我眼睛一掃就知道都來了,但是我仍然每次都煞有其事地點名打勾。前後也不過多花一分多鐘,但是給學生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的。果然,在我上課的日子裡,沒有人遲到,更沒有人缺席。
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學生在我的面前就比較「謙卑」了,有時候在校園裡見到我,他們還會問我,老師這個星期三做什麼題?我搖搖頭,這個不能告訴你。他們便悻悻地走開。
當然,如果你的能力展現不僅讓學生感覺到敬佩,還能讓學生感覺受到尊重,就更好了。那麼,有沒有可以速成的「絕招」,既能讓學生敬佩,又能讓學生感到受尊重呢?有的,那就是當一個老師剛剛接觸一個班級時,迅速記住每位同學的名字。
案例:記住學生的名字
在每個班組上課,
一個教師有事業心、責任心和愛心,經常與學生交流、溝通、談心、幫助,是不可能記不住學生的名字,記住學生的名字是教師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素質,教師是與人交流的職業,你不與學生交流,你連學生的名字都記不住,或是你根本不想記,更甚之你從來就沒有問過關心過哪個學生叫什麼名字,怎麼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你所教的科目怎麼能得到學生的喜愛?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作為普通的一員,在眾多的人群當中,被領導或者長輩準確地叫出姓名,往往倍感親切與溫暖。作為學生,我想也會感同身受,
曾經有人問一位擅長銷售遊戲的人:「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什麼?」他的答案是「聽到自己的名字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通常能叫出對方的名字,會使對方感到親切、融洽;反之,對方會產生疏遠感、陌生感,進而增加雙方的隔閡。
吉姆·佛雷10歲那年,父親就意外喪生,留下他和母親及另外兩個弟弟。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很早就輟學,到磚廠打工賺錢貼補家用。他雖然學歷有限,卻憑著愛爾蘭人物有的熱情和坦率,處處愛人歡迎,進而轉入政壇。他連高中都沒讀過,但在他46歲那年就已有四所大學頒給他榮譽學位,並且高居民主黨要職,最後還擔任郵政首長之職。有一次有記者問起他成功的秘訣,他說:「辛勤工作,就這麼簡單。」記者有些疑惑,說:「你別開玩笑了!」他反問道:「那你認為我成功的原因是什麼?」記者說:「聽說你可以一字不差地叫出1萬個朋友的名字。」「不,你錯了!」他立即回答道,「我能叫得出名字的人,少說也有5萬人。」
法國皇帝,也是拿破崙的侄兒——拿破崙三世得意地說,即使他日理萬機,仍然能夠記得每一個他所認識的人。 他的技巧非常地簡單。如果他沒有清楚地聽到對方的名字,就說,「抱謙。我沒有聽清楚。」如果碰到一個不尋常的名字,他就說,「怎麼寫法?」
在談話的當中,他會把那個人名字重複說幾次,試著在心中把它跟那個人的特徵、表情和容貌聯想在一起。 如果對方是個重要的人物,拿破崙就要更進一步。一等到他旁邊沒有人,他就把那個人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仔細看看,聚精會神地深深記在他心裡,然後把那張紙撕掉。
這樣做,他對那個名字就不只是有眼睛的印象,還有耳朵的印象。
我不想成為他們那樣的偉人,我只想記住學生的名字,
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會有些自戀情結,對於現在這些正處在自我中心的中學生來說就更是如此,如果一個老師,在剛剛接觸學生不久,就能流利地叫出學生的名字,不僅讓學生驚訝於你的記憶力,(這一點足以讓他(她)佩服了),而且,還有一種被尊重被認可的感覺,另外,對於那些「調皮搗蛋分子」也起到一種「威懾」的作用,「老師這麼厲害,對我的名字如此熟悉,是不是對我的『案底』也了如指掌啊?」
當然,帶一個班級時間長了,班主任自然會記住自己學生的名字的,但是,那樣的話,就不會起到這些效果了,所以,我在這裡的建議是:在接觸一個班級的學生之前,要提前下點功夫,多研究研究學生的檔案,爭取在學生們彼此還沒有熟悉之前,先自然地喊出他們的名字,讓他們既「驚」且「喜」,這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容易讓你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從而成為他們的朋友。
專欄:6個記住別人名字的小技巧
當別人向你打招呼時,卻不能叫出他的名字,你是否會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呢?我真是羨慕那些有著超強記憶力的人,但是我現在有了這6個技巧,所以我也可以輕鬆地記住別人的名字了!
展示你對別人的興趣——我在與人見面時,總是集中於給別人塑造一個自我的好形象而忽略了聆聽對方的談話。說起來,還真是諷刺,這往往使對方對你印象下降。
重複一遍名字——你可以重複一遍他的名字來確認自己是否記憶和發音正確。如果他的名字比較難記的時候,你可以多重複幾遍。
多多使用名字——當你與對方交談時,盡量多使用對方的名字,不一會兒你就會記下來了。
將名字對上人——將你記憶的名字與對方的相貌相互對應,心裡重複這個聯繫並且記憶多次。
使用相聯繫的詞語——如果對方名字和你所知道的某些詞語或者與你的朋友的名字有著相似之處,那趕快將這個相似點記下來。
寫下來——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多翻幾次筆記本,久而久之就印入你的腦海了。
名字作為每個人特有的標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去嘗試記住別人的名字,不僅是對他們的尊重和表示你對他們的重視,同時也讓別人對你產生更好的印象。
真的要和學生交朋友嗎?-《教師心理學(13)》雖然談了中學教師和學生交朋友的重要性,也談了和中學生交朋友的一些要點,然而,一些教師仍然對於是否應該和學生交朋友存在顧慮。可以說,這種顧慮也不無道理,一些教師就是因為和自己的學生交友不當,引發了未曾想到的一些問題。
還記得我們說過的實
一位老師和我講過她剛從事中學教育的經歷,剛開始當班主任的時候,她有些看不慣那些老教師整天面對學生陰沉著臉的樣子,想採用一種民主的、朋友似的和學生交流的方式,當然,她最初的努力是收到成效的,許多學生都把她當成了知心朋友,有秘密也和她分享,有活動也常邀她參加,她也倍感欣喜。然而,不久後,她就感覺到了這種與學生親密無間關係所帶來的麻煩,因為學生把她當朋友嘛,所以很多學生在她面前也不把自己當外人,隨意出入她的辦公室,甚至她辦公桌上的雜誌、物品之類的也常常不翼而飛,過不多久可能又完璧歸趙,追究下來,都是那些自稱老師「朋友」的學生們乾的。而到後來,問題愈演愈烈,學生也不怕她了,她的一些建議學生也都不聽了,因為這些原因,班級在各方面的年級評比中,都名落孫山,搞得她十分落寞。
所以,這位老師和許多逐漸成熟起來的教師一樣,在學生面前逐漸收起了微笑的臉孔,時刻表現出苦大仇深的樣子,時不時找幾個「倒霉蛋」訓上一頓,以殺雞儆猴。他們也知道,這樣一來,自己和學生的心,也越來越遠了。然而,班級的管理畢竟逐漸正常了,自己在校園內生存下來也不成問題了,他們似乎也逐漸變得更有經驗,並逐步得出一個有些悲哀的共識:「所謂的和學生交朋友本身就是不實際的,老師就不能給學生好臉子,否則他們就上天了!」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中學教師,真的不能和學生教朋友嗎?
我們認為,教師要和學生交朋友本沒有錯。如果一位教師,僅僅想在學校中獲得生存,沒有什麼教育理想,可以不和學生交朋友,但要想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真的抓出實效,真正地影響到學生的心靈深處,還真的必須和學生交朋友。一些老師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根源不在於「給學生好臉色」了,或者和學生交朋友了,而是不知道如何怎樣和學生交朋友。換言之,我們的觀點是,與學生交朋友不是問題,這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然條件,問題是如何與學生交朋友。
我們成年人也需要朋友,但成人世界的經驗告訴我們,不善於適當地表達友誼同樣也會讓自己的心理很受傷。在面對我們的學生時,與他們結交為好朋友對教育影響有益無害,但交朋友不等於「濫交」,不等於不分時間場合你對友誼的渴望和追求,具體而言,和中學生交朋友,要有一個時機的把握,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在剛接觸學生的時候,便貿然地發展和學生的友誼是不恰當的。那麼,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能和學生交朋友呢,在後面「班級管理的情境策略」部分我們會涉及到。
學生為什麼會改變—《教師心理學(14)》毛主席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人們的行為背後,總會有一些理由,而這些理由歸納一下,往往屬於以下幾類:
一是認知觀念的原因。
比如說你今天來這裡認真地聽我講心理學,其原因可能在於你認為現在當老師學生難以管理,又聰明有調皮,還打打不得罵不得,所以應該學點心理學來對付一下那些令人頭疼的學生,所以便來了,來了便認真聽講。這也可以稱之為「腦的法則」,即頭腦中的認知觀念在指導著我們的行為。
二是社會互動的原因。
今天你來這裡聽我講心理學,並非是因為你對我所談的學生心理特點多感興趣,而是迫不得已,今天教師培訓,大家都到場了,你也不好意思不來。況且,很多時候,教師培訓還要點名、考勤,如果不出席的話,可能不會發某某證件等等;大家都來了,自己不來也不好,所以,在這裡,是因為別人的壓力導致你來到這裡學習心理學,這是屬於在別人的影響下產生的行為,這裡我們也可以用「臉的法則」來概括,換言之,是由於人際互動的規律導致了你行為的變化。
三是情緒情感的原因。
今天你來這裡認認真真聽我講心理學,沒有別的理由,是因為今天你的運氣比較好,來上課的路上就撿到了一個錢包,心情愉悅,看什麼都順眼,聽什麼課都覺得好聽,所以你在仔細地學著心理學,在這裡,你的行為形成主要受到了自身情緒情感的影響,這可以概括為「心的法則」。
四是行為習慣的原因。
為什麼你會認真聽我講心理學,其實認真聽課已經是你的習慣了,這些天來,一直參加培訓,你已經養成了下午要聽點課,學習點什麼的習慣,下午要是不上課還真是不習慣(當然要養成這種習慣還真不容易),所以你很自然地坐在教室中來聽我講課了。由於習慣而引發的行為這可以概括為「體的法則」。
總之,人的行為生成可以歸結為認知觀念的原因、社會互動的原因、情緒情感的原因與行為習慣的原因,簡化一下,是「腦的法則」、「臉的法則」、「心的法則」與「體的法則」。做為一名教師,要影響你的學生,必須要研究這些法則,充分利用這些法則,才能讓學生朝著你的教育目標演進。教育影響的過程,其實就是這些法則綜合運用的過程。
隨後我們要展開的,就是分享一下在心理學上,這些法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以及通過這些法則,如何演變成教師的主要工作策略。記得古龍有一本有名的小說,叫《七種武器》,我這裡也學學他的樣子,講講老師對付學生的「七種心理武器」。
如何對付「破罐子破摔」的學生?-《教師心理學15》我們首先從「腦的法則」說起,即談談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轉變學生的觀念。記住下面的心理法則:
心理法則:好人有好的行為,壞人有壞的做法,每個人都在尋求心理平衡。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要追求心理平衡。怎麼樣才能平衡呢,一個自以為是好人的人,他(她)做了好事心理就平衡,一個自認為是壞人的人,做了壞事也心理平衡。當一個人處於心理平衡狀態,在他的內心世界,覺得是舒服的,也不會試圖對自己做出改變。然而,當一個人處於心理不平衡狀態時,他就會覺察到不舒服,比如,當你們在聽我講課的時候,即使知道這個教室內有一些重要的電教設備看管並不嚴,但你可能沒有想到下課之後,趁著課室管理的鬆散偷點東西回家,因為我們
類比到學生身上,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一個錯誤,不同的學生修正起來難度是不一樣的。對
我們這裡所談及的心理平衡問題,可以用心理學上一個經典的理論加以解釋,那就是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認知失調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在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來的,他認為,人有一種保持認知一致性的趨向。在現實社會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處處可見,但外部的不一致並不一定導致內部的不一致,因為人可以把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達到心理或認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達到這一點,也就達不到認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會產生痛苦的體驗。
費斯汀格認為,假如兩個認知要素是相關的且是相互獨立的,我們可由一個要素導出另一個要素的反面,那麼,這兩個認知要素就是失調關係。例如一個學生有這樣兩種認知:「當學生不應該遲到」,「我遲到了」,這個人就會體驗到認知失調。因為由「當學生不應該遲到」可以推出「我不應該遲到」的結論,而自己當前的行為恰恰與這一結論相反。如果這種現象出現了,那麼學生在心理上就會產生痛苦的體驗。因此,對於學生犯錯誤,好學生之所以心理痛苦,恰恰是因為心中存在「好學生不犯錯」、「我犯了錯誤」兩種失調的認知;後進生之所以無所謂,是因為在其心目中,存在的是「後進生常犯錯」,「我犯了錯誤」兩種並不失調的認知。
根據認知失調論的觀點,當一個人處於認知平衡狀態時,他並不會產生痛苦的感覺,也不需要改變態度和行為。所以,如果一個學生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姿態,針扎不透,水潑不進,「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暴,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關漢卿語),那麼,確實也是讓老師頭疼。現在網路上流行的「人至賤則無敵」說的也是類似的意思,「我就這樣了,你能把我怎樣?」很多教師對這樣的學生簡直失去了耐心,有時候甚至在心底里罵上一句,「死豬不怕開水燙」,沒辦法。
對付這樣的學生,真的沒有辦法了嗎?當然不。
道理很簡單:既然死豬不怕開水燙,那麼,什麼豬怕燙呢?
活豬。
那我們怎麼辦?
很簡單,救活了再燙。
當然,這裡我們用「活豬」、「死豬」來比喻學生並不恰當,但話粗理不粗,這個思路恰恰說出了對付「破罐子破摔」學生的關鍵所在,即:一些學生之所以犯錯之後還絲毫沒有悔改之心,恰恰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用一個較低的自尊心來達到與犯錯行為的協調,所以,他(她)才能拿出一副「我就這樣,你能怎樣」的態度而毫不愧疚。所謂「將死豬救活再燙」,轉換成一般表達就是先幫學生找到自尊心,然後再批評他。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呢?記住:
教師的第一種武器:讚美。
通過讚美,表達你對他的認可,幫他(她)找回本該就屬於他(她)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認知,自尊心提高後,再讓其分析自身問題,體驗心理失調,最後讓其感覺到做了蠢事,進而完成轉化。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記住的是,批評一個學生的前提是他(她)有自尊心。只有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面對自己錯誤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個對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對自己的錯誤才會感到認知失調;也只有認知失調,對錯誤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斷進步。
當一個屢屢犯錯的孩子,被老師叫住,「你,到我辦公室來一趟」。走在路上的時候,他(她)也清楚地意識到即將到來的是一場教師颳起的暴風驟雨,那麼,如
一個本來就犯了錯誤的學生,面對教師的時候竟然拿出無所謂的態度,沒有經驗的教師看到此情此景,往往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一通情緒高昂的訓斥,一頓臉紅耳赤的說教,聲音夠大,情緒夠烈,但有效果嗎?有的可能僅僅是發泄自己的怒火而已,得到的往往是學生走後的挫敗感。
有經驗的教師會怎麼做呢?他(她)知道,學生之所以做出無所謂的表情,其實並非真的無所謂,生活中的每個人,即使那些人人皆知的所謂「差生」,他們也對自己有良好的期待。這種無所謂的表情,只不過是面對可能的批評所做出的自我保護姿態,用低自尊來平衡自己的錯誤,避免認知失調的痛苦,進而躲避自我成長的修鍊。而人又只有在心靈痛苦的時候才會尋求改變,認知平衡不會產生變化的需要,那麼,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找回他的自尊心,培養他(她)的高自尊,然後再點出錯誤,引發失調和改變。所以,有經驗的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交流是往往從讚美和認可開始的:
首先,聊些家常以放鬆學生顧慮,順勢迷惑一下學生,讓其不了解此次談話的目的。典型的語句如「近期怎麼樣……」之類的。
其次,主談學生優點,幫其建立自尊心。比如談到「你學習雖然一般,但同學關係非常好,講義氣眾人皆知,老師我也對你充滿期待……」之類,邊談邊觀察,當看到學生放鬆警惕,面露輕鬆,自我感覺逐步升騰之際,自尊心回來了,談話的關鍵也到了。
最後,一劍封喉,點出其錯誤:「既然你這麼好,為什麼犯那麼愚蠢的錯誤?」
一個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對自己的錯誤必然心生痛苦,而這種痛苦才是改變的起始。
需要說明的是,學生所擁有的「有自尊心的學生應該積極進取」,「我犯了錯誤」兩種認知雖然會導致失調,進而引發心理痛苦的體驗,但最後的改變並不一定符合教師的期待。因為根據認知失調論的說法,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不僅僅一種,至少下面這些都是可能的選擇:
1.改變認知。如果兩個認知相互矛盾,我們可以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使他與另一個相一致。當學生在「有自尊」和「犯錯誤」兩種認知引發失調時,他(她)可以通過改變「犯錯誤」的認知來恢復平衡,比如,死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來平衡自己的高自尊。
2.增加新的認知。如果兩個不一致的認知導致了失調,那麼失調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協調認知來減少。如學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我犯了錯誤」之後,再增加一個「誰都會犯錯」來獲得新的平衡。
3.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因為一致和不一致的認知必須根據其重要性來加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認知的重要性來減少失調。如學生可以在認知上降低「犯錯誤」的權重來平衡高自尊,即形成「我是各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錯誤,但錯誤不大」進而達成心理平衡。
4.改變行為認知失調也可通過改變行為來減少,即學生的未來不再犯錯來平衡高自尊,這恰恰是我們的教育目的,但很明顯,行為比態度更難改變,作為教師,任重而道遠。
這四種減少認知失調的辦法也啟示我們,在面對「破罐子破摔」學生的時候,通過讚美培養自尊心,進而引發認知失調僅僅是工作的開始,我們在行為改變之外,還必須截斷他(她)不通過行為努力就恢復平衡的道路,比如,認真調查取證,讓其對錯誤無處抵賴;再比如,告訴他「誰都會犯錯誤,但不是誰總是犯錯誤」,再比如,提醒他所犯錯誤並不是小事,影響很大,等等。
如何應對「叛逆」的孩子?—《教師心理學16》在「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之外,「叛逆」類型的學生也常常讓教育工作者頭疼,具體來說,所謂「叛逆」的學生常常是這樣一群孩子:他們不聽話,教師說東,他偏偏向西,你說不準染髮,他專門在額頭染一撮,你說不準留長指甲,她偏偏留一隻,你說不準將mp3帶到教師,他(她)專門買一個更先進的mp4進教室……總之,他們處處跟成人對著干,還總願意給老師挑毛病,有的時候明顯強詞奪理,但就是不停人勸。這樣的孩子,如何應對呢?他們為什麼要跟大人對著干呢?他們難道不知道,教師、家長都是為他們好嗎?
其實,在成人應對這些難搞的叛逆少年之前,我們必須理解的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年輕人的叛逆有其令人欣喜之處,這亦可能是一個人成熟的必經之路。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長,最關鍵的是能夠獨立去認識和應對這個世界,這也是我們教育的重要任務。孩子發育到一定階段,受自然成長定律的安排,一定要學會獨立,也自然從身心深處產生出獨立的需要。那麼,什麼叫獨立,怎樣才能標誌自己獨立呢?很簡單的一個表現,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換言之,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獨立思考的人;所以,青少年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會表現出一些想法與成人不一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青少年心理表現中的「認知獨立性」。但是,有些少年學生,為了表明自己的這種「獨立性的需要」,偏偏的、故意的表現出和成人世界的不同,有的時候就成了「叛逆」了。
因此,從心理發展上說,叛逆心理其實源自青少年認知獨立性的發展。一個叛逆的少年,首先應該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只有認知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產生獨立性的需要,只有聰明的孩子,才能發現成人世界的不足,對成人世界產生批判,進而表現出叛逆。反之,一個一直沒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個始終聽話的孩子,可能是一個智商發展不高的孩子;也更可能在未來的獨立求生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她)可能成長為一個懦弱的男人,一個嫁不出去的女人。
專欄:為什麼她們喜歡李宇春
她們是誰?她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玉米。意思是超級女聲李宇春的fans。「玉米」由什麼人構成?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個人覺得她們中的大多數可能性是一群15~20左右的年輕女孩子構成。為什麼是她們,為什麼她們喜歡李宇春這樣一個歌手?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其一,李宇春代表著一種叛逆精神,這對於無數中學生左右的女孩子而言,無疑具有一種替代滿足的功能。不管真實的情況如何,對於一個忙忙碌碌、整天活在家長和教師的催促下的女學生而言,李宇春不是因為刻苦學習,不是因為考大學,找好工作獲得的成功,她僅僅因為愛好唱歌如此簡單的事而一夜成名,這樣的經歷讓多少青春期的女孩子心生羨慕。她那不必面對學習的瀟洒,那略帶叛逆、漫不經心笑容是如此迷人,這是每一個生長在校園壓力之下女孩子的心中夢想。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體驗是不開心的,而李宇春的出現,給她們一種替代性的滿足,即使不學習,唱歌也一樣獲得成功!
其二,李宇春所代表的一種中性形象,潛意識中滿足了女孩子們對異性的渴望。和別的超女不同,作為女性的李宇春,並不是以一個清純乖乖女的形象出現的,她是一個略帶男生氣質的女生。可以說,更多的時候,她是以一種模糊了性別界限的形象出現的明星。這種非男非女的中性的清純氣質,恰好可以滿足一下玉米們對於異性的朦朧情感。喜歡李宇春的女學生們,多處在情竇初開的年紀,在中國這種傳統社會的影響下,喜歡一個赤裸裸的肌肉男,比如施瓦辛格,那樣做的話似乎「性」的意味太濃,她們內心深處也不好意思,況且女性在這個時候,關於兩性關係,更多想到的是喜歡和愛,而不是肉體上的性。所以,流行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女生們的偶像,中性裝扮的明星們有時候更受歡迎,他(她)們象異性,但又沒有「性」。這樣一來,那些象女生的男生,或者象男生的女生就會更受到她們的歡迎了。比如,早些年前的林志穎,比如,現在的李宇春。
其三,「玉米」們喜歡李宇春,一個重要的原因恰恰是成人世界不大喜歡李宇春。對於李宇春,家長們、老師們也喜歡並不多,許多成年人也總是感嘆,為什麼孩子們會喜歡這樣一個「不男不女」的歌手。其實他們不明白,他們的這種態度,恰恰構成了年輕人喜歡李宇春的理由。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凡是都聽
每一代人,因為反抗主流的價值觀念而成長,人類社會,也因為年輕人的不滿意而在進步。其實,你看看如今的青少年,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環境,想叛逆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還記得電影《紅衣少女》嗎?改革開放之處,一件紅色的連衣裙,足以讓人側目了;但今天呢,即使你把頭髮染得五顏六色,大家也見怪不怪了。所以,今天的青少年,即使想獨立,想叛逆,想跟成人世界對著干,也需要更多的創造性的古怪想法才可能達到了。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理解青少年獨立成長的需要,但是,這種需要一極端,演變成「叛逆」,專門跟成人對著干,那麼就令人頭疼了,也有的青少年只為叛逆而叛逆,進而誤入人生的歧途,就需要我們適時地教育干預一下了。
那麼,如何去應對這些所謂的「叛逆」學生呢?我們還記得前面所談到的如何對付「破罐子破摔」的學生嗎?雖然兩類學生的表現有所差異,但對付的方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讚美和認可,表達出你對他(她)的理解。
叛逆學生什麼表現?不就是處處跟你對著幹嗎?什麼時候他(她)會滿足,不就是不聽你話,把你氣得一塌糊塗的時候嗎?那我們的策略很清楚:你跟我對著干,我不接你這一招。你故意出新搞怪,我偏偏不為所動,不因此生氣,相反,我理解你、認可你、尊重你的這些與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言行,因為我也曾經年輕過。
莎翁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幾乎人盡皆知: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心理學把這種愛情中的人兒「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現象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即,就是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對青少年而言,他們的許多叛逆表現,恰恰和「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相關。其實不僅青少年,不僅愛情這樣,人性本身就如此,越是禁忌的東西,我們便越發地想嘗試一下。比如,「雪夜閉門讀禁書」成為古代讀書人生活中的一件快事。現代人也這樣,互聯網這麼發達,成年人也許或多或少都讀過一些色情書籍,但哪一部影響最大?《少女之心》。為什麼,不僅因為當年手抄本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被禁止得太有名了。
對於那些叛逆的少年來說,他們之所以去做某些事,本來並不一定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有人禁止他們去做。如果一個叛逆的學生覺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沒有引起成人的更多關注和反對,人們表現出理解和認可,那麼做起來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叛逆的問題可能也因此而解決了。
許多人很喜歡看《家有兒女》這部電視系列劇,其中有一集的故事很有意思。某天王巨星要來本城市進行演出,這個明星是劉星和曉雪的偶像,這樣的人物到自己的城市來了,他們一定想要去現場為自己的偶像吶喊助威了。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爸爸夏東海終於答應了他們的要求,給他們買了明星演唱會的門票,不過,爸爸對姐弟兩人去演唱會不放心,便多搞了一張票,他要和孩子們一起去看看天王巨星。所以,三個人幸福地唱著、跳著出發了。
演唱會的具體情形未知,出發之後的下一個鏡頭是劉星和曉雪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而爸爸夏東海卻是興奮得手舞足蹈的樣子。為什麼去看自己的偶像,回到家卻是這個樣子呢?劉星忍不住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本來是去看自己的偶像,可一到現場,劉星和曉雪還沒有興奮起來呢,爸爸卻表現得比誰都高興,大喊大叫的樣子吸引了許多人,搞得兩個人很沒有面子,一點也沒有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的歡愉,所以便垂頭喪氣地回來了。
為什麼看到了自己的偶像卻不覺得興奮?這其中的心理原因在於,青少年之所以喜歡偶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偶像的離經叛道讓他們有替代滿足之感,有屬於自己的偶像也是個體獨立的一個體現。但是,在《家有兒女》這一劇集的情結中,劉星和曉雪所喜歡的偶像遭到了爸爸夏東海的認同,這樣一來,由崇拜偶像所帶來的個體獨立需求得不到體現了,而且爸爸的表現也讓孩子們懷疑自己:爸爸如此興奮,我們怎麼和爸爸喜歡一樣的偶像,我們的欣賞水準這麼土嗎?真沒意思。
關於「他們為什麼喜歡李宇春」的小文寫於兩年前,那個時候正是許多家長覺得李宇春「不男不女」的時候,也是孩子們為偶像瘋狂的時候。今天,更多的成年人認可了李宇春的努力和成長,而今天喜歡李宇春的那些孩子,也變得更為理性了,他們不再因為老師、家長們的反對而喜歡李宇春,他們僅僅是喜歡李宇春這樣一個人。
對付那些叛逆孩子的關鍵,他(她)跟你對著干,你不能跟他(她)對著干。
轉化學生從哪裡開始?—《教師心理學17》書刊雜誌、報紙電視或者真正的教育培訓中,我們常常看到或者聽到許多優秀教育工作者的感人教育事迹。在改變後進生的案例中,這些優秀教師的表現讓人神往,常常是一個頑固不化的學生,在優秀教師的一次促膝長談之後,或者在一次有些傳奇的教育事件發生之後,孩子就轉變了,就從此天天向上、茁壯成長了。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教師也受這樣的案例的影響,常常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案例中的教師一樣,「快刀斬亂麻」地工作,學生能在當頭棒喝中接受教育並轉變。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這樣的事情往往沒有發生,對更多的教師而言,日常教育中遇到的更多是改變學生的艱辛與教育無效後的挫敗。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優秀教師的教育案例呢?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清楚那些「神奇」的教育案例與真正的教育現實之間是有區別的。那些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描述這些教育案例時,為了節省時間,為了集中要點,為了更充分表達教育的科學和藝術……經過加工、整理、修飾,這些教育事件也逐步變得精彩甚至有些神奇起來。這樣一來,好像學生是一下子就被轉化了,其實現實並沒有這麼簡單的。
其次,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留意人人都有的,而中國人又常備的善於「偷懶」的觀念。說句玩笑話,在我們的古老文化中,似乎就存在一種懶惰的、希望不勞而獲的思想。比如,佛教東傳過程中,在達摩祖師那裡,「面壁十年圖破壁」,本來是一種苦修禪法;但到了中國一發展,便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頓悟禪法了。政治上常希望幾年之內超英趕美成為現實,而教育上,多快好省教育學生也成為
最後要討論的是,那麼多優秀教師談到的「失足少年」幡然悔悟的事都是編的嗎?當然不是。不可否認,有一些學生確實是在教師的激情感召下而重新調整了人生的航程,也有一些教師僅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一兩次談話就可以讓後進生醍醐灌頂,健康成長。然而,我們也需要清醒認識到,這些案例更多的只是一些個案而已,並不具備普遍性。對於大部分基層工作的教師而言,改變學生是一件艱苦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既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麼教育轉化就是慢慢發生的,用具流行的話語,「教育是慢的一束」,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學生逐漸變化的。那麼,這些變化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教師應當擁有的第二種「武器」:承諾。
從小要求到大轉變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研究:把青少年分成兩組,其中的一組人讓他們討論一個關於助人的倡議書,同意的在上面簽名;另一組則什麼都不做。過一段時間之後,跟他們講述一個志願服務的任務,希望他們能放棄一些休息時間,參加某種志願助人活動,結果,相對於另一組,那些討論了助人倡議,尤其是在倡議書上籤過名字的人,參與後來的志願活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強。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言而有信的(不論好人壞人),承諾的行為都有義務去履行。一項承諾,就是一個對自己的鄭重期望,一個自己未來行為的操作指南。當然,這項原理給我們的教育啟示是:如果要一個學生發生行為的轉變,應該是從承諾開始的。具體操作的行動策略應該是:「不承諾→小承諾→公開承諾→行為轉變」。從教師的角度說,要想學生大轉變,教師先提小要求。
大的轉變往往是從小要求開始的。
許多教師的成功案例也都說明了這一點:
全國知名班主
過了不久,老師檢查,果然學生把新生字都背下來了,老師也按照原先的約定表揚了他,學生當然也得意洋洋。老師趁熱打鐵,繼續提要求,「既然生字都背下來了,生詞也不多,順便也背一下吧?」學生於是開始記憶生詞,然後,老師步步緊逼,「既然生詞都背了,再造幾個句子吧?」過一段時間,「既然句子也造了,不如再寫篇作文!」……在教師的從小到大的不斷要求下,學生也就不斷地進步和成長了。
語文成績可以這樣進步,數學成績也一樣。我聽過另外一位知名教師講的例子,和魏書生的例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學生數學成績只得了18分,學生自己也不滿意,覺得很懊喪,甚至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數學老師找到他,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先安慰了他,然後提醒他在數學上的潛能,最後幫他分析試卷,並替他惋惜起來,「你看看你這次的數學卷,多可惜,本來判斷題有十分,亂猜按照概率都能得一半分,而你竟然都沒有做,太可惜了。」學生也認同了老師的分析,老師的要求便跟進了,「這樣吧,下次也不要求你多,只要你比這次多5分,判斷題都做一下,我就會給你一個特別的獎勵。」
學生一看老師這麼關心自己,又舉手之勞的事情,便答應下來。認真聽了幾堂課,其實現在的學生都聰明,只要一聽課,成長的就不止5分10分了,他也理所當然地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於是老辦法,老師的要求也便不斷加碼了,再加點,再加點……學生的成績遂得到了改善。
小要求促進大改變,不僅提高學科成績可以用此策略,思想教育也可以用此策略。下面的例子同樣是一位全國知名班主任的教育案例,許多年前我聽她這樣講過,不過現在她一般不在舉這個例子了,我一會再說為什麼。先說案例:
一位初中女教師,和班級的學生關係搞得不錯。學生們也把她當朋友看,有些什麼心事也願意跟這樣一位通情達理的女老師交流。一天,一個男生找到了她,談起了自己的心事。原來,男生喜歡上了本班級的一個女孩子,想向對方展開追求,但又怕遭到拒絕,就來老師這裡來徵求意見。換言之,這就是傳說中的早戀了。
遇到這種青春期的戀情怎麼辦,這也是許多教師比較頭疼的事。當然,案例發生的時間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在那個時期,其實包括現在,
女教師的辦法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所談到的「從小要求到大轉變」。她先是感謝學生對她的信任;然後表示,在這個年紀對異性有好感實屬正常;在打消了學生的顧慮之後,對話的重點來了:
師:你看上了這個女孩子,你覺得她哪點好呢?
生:哪點好?哪都好啊……(以下省略2000字)
師:哪你覺得她有什麼缺點沒有?(注意,有轉折,關鍵點來了)
生:缺點?沒覺得她有什麼缺點呀?(當然了,「情人眼裡出西施」嘛。)
師:你看看,不理性了不是。人哪能沒有缺點呢?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貿然表白肯定是不合適的。
生:哦。
師:我給你出個主意吧。你先別著急表白,我交給你一個任務,你先回家仔細思考一些,她究竟有什麼缺點,找到之後你再來和我談,然後我再幫你分析以後的對策。(「小要求」終於出現了!)
生:好吧,
幾天之後,學生找到老師,向她報告。
生:老師,我終於找到她一條缺點……
師:找得好,這樣你就會理性一些了,但人哪能只有一條缺點呀,肯定還有,你先別著急談戀愛,這樣還是不理性,回去再找找。(典型的逐步提高的要求)
幾天之後,學生找到老師,說他的新發現。然
當然,對於這個案例,教師的處理肯定是存在一定的爭議,這也是這位知名的班主任現在很少談及這個案例的原因。關於學生的「早戀問題」如何處理,現在的教育界也沒有大家都認可的通行做法,但案例中教師的做法至少不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原理原則。這樣的處理,雖然現在消除了早戀帶來的系列問題,但也可能對學生未來的婚戀生活造成負面影響。比如說,經過「愛情理性」的這麼一輔導,學生養成了對任何一個女性都要找一番缺點的習慣,以後人家一介紹女朋友,他別的不想,先看看對方到底有什麼毛病,這樣的戀情就很難真正的展開了,因為俗語說得好嘛,「愛情本來就是盲目的」。
然而,不論事情的對錯,從另一方面看,案例中的女教師對學生的預期轉化畢竟實現了,她的教育影響是到位的,她的實施策略,就是我們所談到的「武器」:承諾。
也許有人會說,這三個教育案例,確實是從小要求促進大轉變的,這裡面也沒有什麼「承諾」的問題呀。其實,這裡所說的承諾,不僅包括語言的、文字的,還包括心理上的,即在心理上,認同並答應要去做某事,也是一種承諾。小要求是外在因素,是教師發出的;而承諾則是內在變數,是學生反應的。正是教師的小要求,引發了學生心理的最初承諾,最後教師逐步提要求,學生漸次履行承諾,達到教育轉化、行為改善的目的。因此,如果內外因素都考慮到,可以拓展一下,將這種策略稱之為「要求-承諾」策略。
但是,大家清楚,並不是每個承諾,都能達到最終行為的改變。就像當年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的,「戒煙是件很容易的事,我已經戒了一千多次了」。戒煙的承諾很容易發出,但最終的戒煙並不容易。那麼,教師要提什麼樣的要求,讓學生形成什麼樣的承諾,才更利於對行為的促進呢?
教師的自我認識與調適自我不僅在社會生活中為個體所關注,而且也是心理學重要研究課題。在此主要涉及教師的自我認識與教師的自我職業觀念。
(一)自我認識
心理學研究發現,儘管許多人認為對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他們或是對自己估計過高,過於自信;或是對自己估計過低,過於自卑。這兩方面都會使人喪失適合自我發展和成功的機會。因此,要學會從多方面、多途徑了解自己,要學會從周圍的世界中提取有關自我的真實反饋,避免由於自己的主觀理解所帶來的誤差。
正確地對待自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有接納自己或自我接受問題。一個缺乏一定程度的自我接受的人,絕不可能有其真正的成功與幸福。人無完人,每個人難免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容顏、身材、才能及財產等。自我接受就是既承認自己的優點,又接納自己的缺點。許多人出現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其基本問題就出在對 「自我」的觀念上:一種是認為真實的我不完美,因此排斥它,憎惡它。他們想創造一個虛構的理想的自我來取而代之,結果反而使自己的心理受到傷害。另外一種是過分誇大自我形象,認為自己是最完美的,結果傲視一切、有恃無恐,這樣,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就會到處碰壁,因而造成更深的自我傷害。正確地處理好自我接受的主要方法是:一是,要有適當的抱負水平,儘可能使自己的能力與現實接近。二是,社會比較的標準要廣泛,避免用自己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否則自己就會陷入更深的痛苦中去。
(二)自我職業觀念
教師的自我職業觀念,指個人在教師這個職業中所體現出的態度。一個人的自我發展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體現出來的。教師的價值就是在教育教學中體現的。教師的心理健康只有在教師生活過程中,通過自己與他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維護與增進。具體應當做到:
1.樹立教師事業的信念
你是否喜歡教師職業,會一生樂此不倦、安貧樂道,且深信教育對社會是有貢獻的。如果個人能肯定回答這個問題,那麼由擔任這一職務而發生的許多生活上的困難問題,都會逐步地加以解決和適應。教師雖然工作繁重、生活清苦,但是,如果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願意教書育人、誨人不倦,有了這種心情與心境,那麼教師就已經具備有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2.投身教育教學改革
社會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改革,教育也如此。其實人天生就有一種探究反射心理,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就是新經驗的接受過程,但是這種變化也會帶來難題和威脅。人們常常保持現狀,因為人們情願遭熟悉之難,而不願受改變後的陌生之苦。應激研究泰斗塞利 (H. Selye,1980)曾說: 「很多人停滯在一個階段不進步,就是因為不願改變現狀」。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師不僅自己研究課程,改進教學,不斷進步,而且接受他人的新方法,不斷接受新事物。這樣才能永葆激情,才會因成功而快樂。
3.培植人的信與誠
對人要信任,處處以誠待人,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良好是成功的重要條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教師是一種幫助人的職業,要與各方面人打交道,其中主要有學生、同事、領導及家長。教師處理好這些人際關係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也有利於教書育人。其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尤為重要。教師所以稱為教師,就因為他有教育的對象——學生。師生關係既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也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師應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同時信任學生,接納學生,鼓勵學生,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損益類賬戶是貸記表示增加?
※管理中的八項注意
※2016年葯事管理與法規真題,輸入答案直接對分!
※我國城市雨洪管理近期應以防澇達標為重點
※如何在飯局上做到大方得體,遊刃有餘,其實是一門時間管理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