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七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七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
十八頁前一面上半最後一行:
【請問之菩薩名無盡意者。】
在此地是教給我們修學『無盡意』,『菩薩』名號裡面所表法的意思,這個地方有兩行文,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
【此菩薩以無量阿僧只劫為一日。】
我們昨天晚上讀到的,《彌陀疏鈔》第三卷最後的這一段,稱理的這段講「一心不亂」,也講到這個意思,與《華嚴》裡頭所講的「念劫圓融」,這才能夠入理。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以無量阿僧只劫為一日』。
【過如是無量阿僧只劫。得值一佛。】
遇到一尊佛。諸位要記住,這裡面的數字,它這是一番一番的校量,第一個是以「無量阿僧只劫為一日」,然後再以這個為單位,『過如是無量阿僧只劫』這才遇到一尊佛。像這種情形:
【乃至供養如是無量阿僧只佛。心無有盡。故得其名。】
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學佛要歷長劫,實際上就是叫我們要髮長遠心,長遠心是真心,長遠心是本來心。由此可知,我們的心要是不能支持長久,這是妄心,因為妄心是生滅法,所以不能夠長久。世間人常說,所謂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這就是什麼?心不能長久。在佛菩薩看來,凡夫這種現象是正常的,為什麼說正常的?因為是妄心它是生滅心;如果生滅心也能長久,就變成真心。所以在佛法的修學之中是最可貴、也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真心用事。佛菩薩給我們做模範,給我們做典型,也就是要我們向他學習,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髮長遠心,才能夠有成就,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這個長遠心我們又不能夠誤會,如果長遠心是長短之長,這不是真正長遠心。像《彌陀經》稱理講一心一樣,那個一要是落在數字裡頭一、二之一,那不是真正的一心。所以長遠,如果說長短之長,那又不是真正的長遠心。像這些意思,我們要往深處去體會,才能夠得到真實法。下面這兩行,就是教我們學無盡意的:
【慈悲之心。一時一念。人皆有之。】
這是講我們凡夫,『一時』的慈悲心、『一念』是短暫的慈悲心一切眾生都有,再惡的人也會有,也會有一念慈悲。諸位要曉得『慈悲之心』是真心,真心雖然墮在無明裡面,可是偶爾它也會現行。就好像雲霧遮住太陽一樣,遮住太陽有的時候在空隙裡頭,陽光會短暫的現一下、露一下。我們的真心有的時候,偶爾會露那麼一下,時間雖然不長,諸位要曉得,這很可貴,真心現前很可貴。如果你要是能夠把真心,常常有短暫的樣子顯露出來,常常有這種情形,這就是很好的現象。如果把露出來的時間要逐漸給它加長,在學佛的人身上,每天都有短暫真心的顯露,這個境界就是非常好的境界。一般凡夫一年、兩年、十年、八年,會露個一次、兩次;你是天天都能夠有短暫時期的顯露,這個功夫就相當之好。在我們修行來講,當生成就就很有把握,因為既然常常顯露了,就可以能夠把這個時間加長。
到見性的大菩薩,我們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講,至少有二十個小時顯露,不甚顯露的時候也不過三、四小時而已,這是講見性的菩薩。也許諸位要問,見性的菩薩這一天之中,為什麼還有三、四小時不甚顯露?因為見了性的菩薩,以初住菩薩來說,才破一品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了一品,還有四十品沒破。縱然到了初地菩薩,他還有十品無明沒破,所以這個時候,他的見性是若隱若現,現的時候多,隱的時候少,若隱若現的境界。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就是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我們可以說這二十四小時當中,他還有幾分鐘若隱若現,是這麼個情形。但是初住以前是無明蓋覆住,可以說是沒有辦法露出慈悲,這是確確實實。所以有人在一生當中,動個幾次慈悲心,這是可能的,一生當中有那麼個幾次。你說一年當中有那麼個幾次,這就是煩惱比較上輕,所以你的真心才會顯露出來。
【若非如是無盡之意修之。曷能成就。】
這就是我剛才講的無盡意長遠心,永遠不變的心,修行要用這個心,待人接物都要用這個心。千萬不要說我念佛要用這個長遠心,我待人接物就用另外一個心,那就錯了。諸位要曉得,心無二用,別人對我們那是他的事情,他對我好、對我惡是他的事情,與我自己不相干。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要修無上道,我自己要修真心。總不能是因為別人以妄心對我、以噁心對我,我就不修真心,那豈不是大錯特錯了!那我們的心不是又被境界轉了嗎?被境界轉就做生死凡夫,就永遠六道輪迴無有出期。如果我們下定了決心,在這一生我們要成佛道,你就千萬記住,決定不隨境界轉。那就是說人家對我們好,我們真心對待他;別人對我壞,我還是真心對待他。我們平常講這十法界的因地心,這是最重要的,講十法界因地心。佛的心是什麼?是平等真慈,你看看慈悲不是假的,真慈悲心是從平等心裏面生的;不平等,縱然有慈不是真慈。我再告訴諸位,什麼叫真、什麼叫假?不變就是真,會變就是假的。今天很好慈悲,等明天又變了、惱了,可見得這個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裡面講真假的定義,就是永遠不變就是真的。在一切法裡面無為法是不變的,虛空,虛空是不變,從古至今虛空沒有改變,所以我們講虛空是真的。山河大地有改變,甚至日月星辰都有改變,那就不是真的!
你要問說太陽有什麼改變?你要不相信,你到氣象台去問問,查查它的檔案,三十年前,我們每天的溫度,氣溫跟現在就不一樣,那怎麼不改變?它改變!所以說星球有成住壞空它在那裡變,滄海桑田這都是我們能夠見得到的。億萬年之前,台灣跟大陸是連在一起的,當中沒有海峽,可見得地層是有變化的,這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遠不改變的心,這是真的。所以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是平等真慈。我們如果要想學佛,過去老師常常教給我們,我們人應當有大志向,取法乎上。最上乘的就是佛,菩薩比佛還要差一等,最上乘的是佛,佛用什麼心?佛用平等真慈的心,我們就學這個。所以修學入門之處,先學怨親平等,先修這個,這就是在最不平等的地方下手,修怨親平等,怨親能平等,那其餘的一切境界當然平等。一定要髮長遠心,時時要提起警覺,才有點退心,有點動念頭,有所改變了立刻要覺悟這錯誤,妄心又在作祟,我們又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所以無盡意就是代表恆久,恆長久遠代表的這個意思,代表的永遠不變,不改變。
底下一段文是敘述經裡面,無盡意對觀世音菩薩的供養,也就是特別讚歎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觀世音菩薩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多,介紹得很多。這位菩薩是倒駕慈航的菩薩,就是他過去已經成佛,成佛之後再退在菩薩的地位上來,為什麼?便利教化眾生。因為佛是一個老師的身分,老師必須要保持他的尊嚴,對於接引初學就不太方便。菩薩示現的是同學,同學跟同學之間,縱然有先後同學,好像在一個學校,有一年級的、有四年級的,在一年級跟四年級還是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接觸就方便得多,尤其是初學的這些同學們,在老學長面前不會有很大的拘束。不像在老師面前,老師面前有的時候有問題也不敢問,老師說了雖然有疑也不敢反駁。同學之間就無所謂,就可以隨便的問,聽了不服氣還可以抬杠子,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有許多的方便。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示現在等覺菩薩的位次上,這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實際上還不只如此,你們看看,這章這品經裡面所講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示現什麼身。換句話說,他把菩薩的身分也舍掉,你是凡夫,他就示現凡夫身,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你是初學,他也就示現初學身,這真是慈悲至極。我們起惑造業受這個六道生死輪迴,菩薩也是示現在六道裡面,時時刻刻都不離開我們。菩薩與諸佛同一慈悲,前面講慈力,同一個慈力,對待一切眾生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無量劫到今天從來沒有變過心,再無量劫以後菩薩還是不變心,這就是無盡意。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自己不能夠體會,不能夠覺悟,這問題在此地。諸佛菩薩一天到晚圍繞在我們四周,你要說我們不見佛、不見菩薩是自己愚痴。這些問題結症之所在,可以說佛在大乘了義經典裡面,給我們說得十分的透徹。底下這幾行說明表法,無盡意是把自己脖子上所戴的寶珠、瓔珞,取下來供養觀音菩薩,這裡頭有表法的意思。
【智能破愚。如珠能除暗。觀世音不肯受者。】
這個寶珠是放光的,在暗室裡面它能夠照明,比喻智慧能破除愚痴。觀音菩薩表現得好像很謙虛、很客氣,不肯接受,這是什麼意思?這告訴我們:
【圓通界中無所受故。】
這個兩句話千萬不要大意的看過去,說得很明白!如果你要有『受』,『圓通』就證不到,「圓通」是什麼?凈土法門裡面的理一心不亂。圓是圓滿,唯有法性圓滿,唯有真心是圓滿的;通是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通。所以圓通就是理一心不亂,圓通就是明心見性,圓通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心裡頭有感受,有苦樂憂喜舍的受就不圓、不通。換句話說,你在境界里還有苦樂憂喜舍的感受,這個一心不亂不能證得,不要說理一心不亂你不能證得,事一心不亂你也不能證得。我們在大專講座給諸位講「佛學概要」,第四講裡面所說的觀受是苦,講的三苦八苦,裡面就是說的苦樂憂喜舍五種受。這個五種受是三界之內的凡夫才有,欲界的凡夫五種受統統都有;色界裡面雖然沒有苦受,但是他身有樂受,心有喜受,舍受當然是有的;無色界天前面四種沒有,苦樂憂喜都沒有,他有舍受,所以這個五種受是凡夫才有。阿羅漢以上的這五種受都沒有,心清凈;有這五種受,一個人就有喜怒哀樂,就有煩惱,煩惱它不會斷的。一切受都不受,都舍掉,這個時候叫什麼?正受;換句話說,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都不是正受。受就是享受,不是正受就是不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這五種受統統都離開,在佛法裡面叫三昧,叫正定、叫正覺,這都是正受。觀世音菩薩表示不肯接受就是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是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都盡了,心清凈本來無一物。
【無受亦不妨於受。故佛勸受之。】
這個『不妨於受』是什麼?示現的和光同塵。這就是確實他沒有受,不妨表演著有受,這樣與一切眾生才能夠打成一片,才能夠利益有情。所以說菩薩是無受、無不受,無受是他自己,無不受是待人接物,教化眾生。小乘人是無受,他心清凈不受;凡夫是有受,所謂說多愁善感,那種人他受的心特別的強。換句話說,他這個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轉,被外境感染,這是凡夫心。這裡就示現的無受是理體,接受這是方便,方便都是利生的!觀世音菩薩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這是方便,表演給我們凡夫看的。觀世音菩薩功德很大,你看無盡意菩薩都供養他,那我們當然更應當供養,是教我們修廣修供養。如果佛菩薩都不供養,叫我們供養,你看看佛菩薩奇怪,他就叫我們供養,他都不供養,他是什麼意思?我們心裡就懷疑。是不是用這套方法把我們的錢財都騙去?我們對他會懷疑。觀世音菩薩接受無盡意的供養之後,馬上就收藏起來,我們都認為觀世音菩薩發財,你看又有人供養他多少。觀世音菩薩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你一接受立刻馬上就轉布施,這是教給我們。所以說:
【受而隨奉二世尊者。以慈悲本依權實二智建立故。】
這兩位如來前面說,多寶如來代表的實智、根本智,釋迦如來代表的權智,慈悲是依二智而起的。沒有二智哪來的慈悲?所以轉供兩位世尊,這就是報本反始的意思。可見得這裡頭,無論是言說、無論是舉止,真是一舉一動、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都含著無盡意!末後結歸到自性:
【如是則無盡意也。觀世音也。在人為伯仲。在法為悲智。】
『伯仲』就是兄弟,師兄弟!
【在法為悲智。】
『無盡意』是智,『觀世音』是大悲,所以學東西要沒有長遠心是沒有智慧,人能夠髮長遠心是大智慧。
【皆不外乎自心。學者當知其旨趣。】
這個經的宗旨在哪裡?歸趣在哪裡?『旨趣』的「趣」就是歸趣、去向,他叫我們到達什麼地方,修學的目的地。我們念無盡意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你就曉得應當如何去供養。培養自己的智慧、慈悲,在一切境緣裡面永遠不退心,這就是真正供養無盡意、觀世音。無盡意是自己的智慧,觀世音是自己的慈悲,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有沒有?我們有無盡意、有觀音。現在不能現前為什麼?我們那個根本二如來沒現前,權實二智沒現。所以我們今天修學,所有的重點都在修權實二智,權實二智先從實智為主,就是以根本智為主,因為沒有根本智,就沒有權智。我們今天是聽經、讀經,或者研究世間種種學問,有沒有必要?當然有必要,但是這不能做主。不能做主為什麼也可以修學?因為你修學這些,到你根本智現前之後,這些一下就變成了後得智,變成了真智慧,有幫助的。但是總要以根本智為主,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修定,因為根本智是無分別智,後得智、權智是分別。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真正修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修一心不亂,只要得一心那就成就。
再看底下這一品「陀羅尼品」:
【妙法即眾生微妙自心。】
這個『妙法』,就是說的整部的經,也就是說的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妙,「妙法」是自己妙心當中現出來的。所以是法法唯心,大經裡面所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無有一法不妙,可是這個心沒有名也沒有相,沒有蹤跡可尋。佛門裡面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沒有能力將它說明,我們的心思也緣慮不到,你怎麼去想、怎麼去研究都落空,都達不到。給諸位說,不但理體如是,事相也如是,理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任何一樁事也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要能夠悟到這個境界,你才曉得法妙!我們今天看一切法不妙,為什麼?因為我們見不到諸法實相;換句話說,沒有發覺到它的妙處。我們看一個字這個字沒什麼了不起,很平常;你要真入進去,這個字妙了,為什麼?無盡意它怎麼不妙!不妙怎麼能含無盡意!一個字講上三大阿僧只劫的意思,都講不完它怎麼不妙!字字如是。
不但字字如是,佛給我們講「破一微塵」,一微塵太小了,我們肉眼見不到,經上講微塵,阿羅漢的慧眼能看到,這很小的,彷佛我們現在所謂是原子、電子,我們肉眼不能看到的。佛講「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這個意思是說什麼?就是一微塵之妙,你要是說出來把它記錄下來,就像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經卷。說什麼?說一微塵之妙。諸位要是能夠在這上體會到個一分、兩分,你就曉得智者大師九旬談妙,小巫見大巫。當年智者大師講《法華經》,就是講一個經題《妙法蓮華經》,講了九十天。他的講記在,流傳到後來就是《法華玄義釋簽》,你們看我們圖書館有精裝本,這麼厚的本子三大本。那就是《法華經》的經題,沒有講到文,就是講個經題《妙法蓮華經》五個字,智者大師講九十天,人家的講記,一天講八小時講九十天,實實在在妙!可是如果要比起佛講的,「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那不是小巫見大巫嗎?這就是說明「文字不能詮,言論不能辯」,這是給諸位講的諸法實相,講的真相。所以世間法怎麼能夠與佛法相比?沒法子!佛法的修學確實要認真。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入疏卷第八
※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大正藏2872部)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 注音版 序品第一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