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成語典故
英語成語典故-(一)源自希臘羅馬神話傳說1.An Apple of Discord爭鬥之源;不和之因;禍根An Apple of Discord直譯為「糾紛的蘋果」,出自荷馬史詩Iliad中的希臘神話故事傳說希臘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愛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兒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舉行婚禮,大擺宴席。他們邀請了奧林匹斯上(Olympus)的諸神參加喜筵,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惟獨沒有邀請掌管爭執的女神厄里斯(Eris)。這位女神惱羞成怒,決定在這次喜筵上製造不和。於是,她不請自來,並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個金蘋果,上面鐫刻著「屬於最美者」幾個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蒂(Aphrodite),都自以為最美,應得金蘋果,獲得「最美者」稱號。她們爭執不下,鬧到眾神之父宙斯(Zeus)那裡,但宙斯礙於難言之隱,不願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們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評判。三位女神為了獲得金蘋果,都各自私許帕里斯以某種好處:赫拉許給他以廣袤國土和掌握富饒財寶的權利,雅典娜許以文武全才和勝利的榮譽,阿芙羅狄蒂則許他成為世界上最美艷女子的丈夫。年青的帕里斯在富貴、榮譽和美女之間選擇了後者,便把金蘋果判給愛與美之神。為此,赫拉和雅典娜懷恨帕里斯,連帶也憎恨整個特洛伊人。後來阿芙羅狄蒂為了履行諾言,幫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國王墨涅俄斯的王后---絕世美女海倫(Helen),從而引起了歷時10年的特洛伊戰爭。不和女神厄里斯丟下的那個蘋果,不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間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為了人間2個民族之間戰爭的起因。因此,在英語中產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 contention;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義這個成語最初為公元2世紀時的古羅馬歷史學家馬克·朱里·尤斯丁(Marcus Juninus Justinus)所使用,後來廣泛的流傳到歐洲許多語言中去,成為了一個國際性成語。2.The Heel of Achilles 亦作The Achilles" Heel唯一弱點;薄弱環節;要害 The Heel of Achilles直譯是「阿基里斯的腳踵」,是個在歐洲廣泛流行的國際性成語。它源自荷馬史詩Iliad中的希臘神話故事。 阿基里斯是希臘聯軍里最英勇善戰的驍將,也是荷馬史詩Iliad里的主要人物之一。傳說他是希臘密耳彌多涅斯人的國王珀琉斯和海神的女兒西蒂斯所生的兒子。阿基里斯瓜瓜墜地以後,母親想使兒子健壯永生,把他放在火里鍛煉,又捏著他的腳踵倒浸在冥河(Styx)聖水裡浸泡。因此阿基里斯渾身象鋼筋鐵骨,刀槍不入,只有腳踵部位被母親的手捏住,沒有沾到冥河聖水,成為他的唯一要害。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基里斯驍勇無敵,所向披靡,殺死了特洛伊主將,著名英雄赫克托耳(Hector),而特洛伊的任何武器都無法傷害他的身軀。後來,太陽神阿波羅(Apollo)把阿基里斯的弱點告訴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阿基里斯終於被帕里斯誘到城門口,用暗箭射中他的腳踵,負傷而死。 因此,the heel of Achilles,也稱the Achilles" heel,常用以表示a weak point in something that is otherwise without fault;the weakest spot等意思。3.Helen of Troy Helen of Troy 直譯"特洛伊的海倫",源自源自荷馬史詩Iliad中的希臘神話故事。 Helen是希臘的絕世佳人,美艷無比,嫁給希臘南部邦城斯巴達國王墨涅俄斯(Menelaus)為妻。後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臘,在斯巴達國王那裡做客,他在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蒂的幫助下,趁著墨涅俄斯外出之際,誘走海倫,還帶走了很多財寶 此事激起了希臘各部族的公憤,墨涅俄斯發誓說,寧死也要奪回海輪,報仇雪恨。為此,在希臘各城邦英雄的贊助下,調集十萬大軍和1180條戰船,組成了希臘聯軍,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門農(Agamemnon)為聯軍統帥,浩浩蕩蕩,跨海東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圖用武力奪回海輪。雙方大戰10年,死傷無數,許多英雄戰死在沙場。甚至連奧林匹斯山的眾神也分成2個陣營,有些支持希臘人,有些幫助特洛伊人,,彼此展開了一場持久的惡鬥。最後希臘聯軍採用足智多謀的奧德修斯(Odusseus)的「木馬計」,裡應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臘人進城後,大肆殺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殺死,特洛伊的婦女、兒童全部淪為奴隸。特洛伊城被掠奪一空,燒成了一片灰燼。戰爭結實後,希臘將士帶著大量戰利品回到希臘,墨涅俄斯搶回了美貌的海輪重返故土。這就是特洛伊戰爭的起因和結局。正是由於海輪,使特洛伊遭到毀滅的悲劇,真所謂「傾國傾城」,由此產生了Helen of Troy這個成語。 特洛伊戰爭的真實性,已為19世紀德國考古學家謝里曼在邁錫尼發掘和考證古代特洛伊古城廢墟所證實。至於特洛伊城被毀的真正原因,雖然眾說紛紜,但肯定決不是為了一個美女而爆發這場戰爭的,與其說是為了爭奪海輪而打了起來,毋寧說是為了爭奪該地區的商業霸權和搶劫財寶而引起戰爭的。所謂「特洛伊的海倫」,實質上是財富和商業霸權的化身。中國歷史上也有過「妲己亡商」,「西施沼吳」等傳說,以及唐明皇因寵楊貴妃而招致「安史之亂」,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等說法。漢語中有個「傾國傾城」的成語(語出《漢書·外戚傳》:『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這裡的「傾」字一語雙光,既可指美艷非凡,令人傾倒;也可紙傾覆邦國。其含義與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現代英語中,Helen of Troy這個成語,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義外,還可以用來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4.The Trojan Horse木馬計;暗藏的危險;姦細 The Trojan Horse直譯"特洛伊木馬",是個國際性成語,在世界各主要語言中都有。來自拉丁語equns Trojanus.這個成語甚至還進入到漢語辭彙中,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談到《水滸傳》中宋江三打祝家莊時,就用了「木馬計」這個典故。 這個成語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希臘人和特洛伊人交戰10年之久,勝負未決。最後,希臘著名的英雄奧德修斯(Odusseus)想出了一個木馬計,用木頭做了一匹巨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體希臘將士偽裝撤退,乘船隱藏在附近的海灣里,而奧德修斯率領20名勇士事先藏進媽肚。特洛伊人誤認為希臘人已經敗退,大開城門,看到城外的巨大木馬,以為這是希臘人敬神的禮物,就把它當作戰利品拖進城來,大擺宴席,歡慶勝利。到了半夜,特洛伊人好夢正在酣,毫無戒備的時候,藏在木馬里的希臘英雄們都爬了出來,打開城門,發出信號,與附近海灣里返回的希臘大軍裡應外合,一舉摧毀了特洛伊城。 因此,The Trojan Horse經過不斷引用而成為一個廣泛流傳的成語,常用來比喻the hidden danger;the covert wreckers(內奸);to engage in underhand activities等的意義。5.Greek Gift(s)陰謀害人的禮物;黃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s)直譯是「希臘人的禮物」,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以及古羅馬傑出詩人維吉爾(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詩《伊尼特》(Aeneis)中關於特洛伊城陷落經過的敘述。 據《奧德賽》卷8記述:許多特洛伊人對如何處置希臘人留下的大木馬展開了辯論,「他們有三種主張:有的主張用無情的銅矛刺透中空的木馬;有的主張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張讓它留在那裡作為京觀,來使天神喜悅」。結果是後一說佔優勢,把那匹木馬拖進城裡來,終於遭到了亡國之災。 維吉爾的史詩《伊尼特》,寫的是特洛伊被希臘攻陷後,王子伊尼斯從混亂中攜家屬出走,經由西西里、迦太基到達義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況。史詩第2卷便是伊尼斯關於特洛伊城陷落經過的敘述,其中情節除了模擬荷馬史詩的描述外,還做了更詳細的補充。當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馬拖進城的時候,祭司拉奧孔(Laocoon)勸說不要接受希臘人留下的東西。他說:「我怕希臘人,即使他們來送禮」這句話後來成了一句拉丁諺語:「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的達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臘各部族人)譯成英語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其簡化形式就是Greek Gifts.可惜特洛伊人不聽拉奧孔的警告,把木馬作為戰利品拖進城裡。木馬里藏著希臘的精銳部隊,給特洛伊人帶來了屠殺和滅亡。由此,Greek gift成為一個成語,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義,這個成語相當與英語的俚諺: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與漢語「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十分類似。6.A Penelope"s Web亦作The Web of Penelope故意拖延的策略;永遠做不完的工作 A Penelope"s Web或The Web of Penelope,直譯為「珀涅羅珀的織物」,典故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卷2。 這部史詩的主人公奧德修斯是希臘半島西南邊伊大卡島(Ithaca)的國王,他有個美麗而忠誠的旗子,名叫珀涅羅珀。奧德修斯隨希臘聯軍遠征特洛伊,十年苦戰結束後,希臘將士紛紛凱旋歸國。惟獨奧德修斯命運坎坷,歸途中又在海上漂泊了10年,歷盡無數艱險,並盛傳他已葬身魚腹,或者客死異域。正當他在外流浪的最後三年間,有一百多個來自各地的王孫公子,聚集在他家裡,向他的妻子求婚。堅貞不渝的珀涅羅珀為了擺脫求婚者的糾纏,想出個緩賓之策,她宣稱等她為公公織完一匹做壽衣的布料後,就改嫁給他們中的一個。於是,她白天織這匹布,夜晚又在火炬光下把它拆掉。就這樣織了又拆,拆了又織,沒完沒了,拖延時間,等待丈夫歸來。後來,奧德修斯終於迴轉家園,夫妻兒子合力把那些在他家裡宴飲作樂,胡作非為的求婚者一個個殺死,終於夫妻團圓了。 由於這個故事,英語中的Penelope一詞成了a chaste woman(貞婦)的同義詞,併產生了with a penelope faith(堅貞不渝)這個短語。而A Penelope"s Web這個成語比喻the tactics of delaying sth on purposel;the task that can never be finished的意思7.Swan Song最後傑作;絕筆 Swan Song字面譯做「天鵝之歌」,源於希臘成語Kykneion asma. 天鵝,我國古代叫鵠,是一種形狀似鵝而體形較大的稀有珍禽,棲息于海濱湖畔,能游善飛,全身白色。因此,英語成語black swan,用以比喻稀有罕見的人或物,類似漢語成語「鳳毛麟角」之意。 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Apollo)是太陽神、光明之神,由於他多才多藝,又是詩歌與音樂之神,後世奉他為文藝的保護神。天鵝是阿波羅的神鳥,故常用來比喻文藝。傳說天鵝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頸長鳴,高歌一曲,其歌聲哀婉動聽,感人肺腑。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後的一次唱歌。因此,西方各國就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某詩人,作家,作曲家臨終前的一部傑作,或者是某個演員,歌唱家的最後一次表演。即a last or farewell appearance;the last work before death之意;偶爾也可指某中最後殘餘的東西。 Swan Song是個古老的成語,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寓言作家伊索(Aisopos)的寓言故事中,就有「天鵝臨死才唱歌」的說法。古羅馬政治家、作家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前43)在其《德斯肯倫別墅哲學談》等論文中,就使用了「天鵝之歌」來比喻臨死哀歌。在英國,喬叟,莎士比亞等偉大詩人、劇作家,都使用過這個成語典故。如:莎翁的著名悲劇《奧噻羅》(othello)中塑造的愛米莉霞的形象,她在生死關頭勇敢得站出來揭穿其丈夫的罪行。她臨死時把自己比做天鵝,一生只唱最後一次歌。8.Win/Gain Laurels獲得榮譽;贏得聲望 Look to One"s Laurels愛惜名聲;保持記錄 Rest on One"s Laurels坐享清福;光吃老本Laurel(月桂樹)是一種可供觀賞的常綠喬木,樹葉互生,披針形或者長橢圓形,光滑發亮;花帶黃色,傘形花序.laurels指用月桂樹葉編成的"桂冠".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用月桂樹的樹葉編成冠冕,獻給傑出的詩人或體育競技的優勝者,作為獎賞,以表尊崇.這種風尚漸漸傳遍整個歐洲,於是laurels代表victory,success和distincion. 歐洲人這種習俗源遠流長,可上朔到古希臘神話.相傳河神珀納斯(Peneus)的女兒達佛涅(Daphne)長的風姿卓約,艷麗非凡.太陽神阿波羅為她的美所傾倒,熱烈追求她,但達佛涅自有所愛,總是逃避權利很大的太陽神的追求.一天,他倆在河邊相遇,達佛涅一見阿波羅,拔腿就跑,阿波羅在後邊窮追不捨,達佛涅跑得疲乏不堪,情急之下只好請她父親把她變成一株月桂樹.阿波羅非常感傷,無限深情地表示:"願你的枝葉四季長青,裝飾我的頭,裝飾我的琴,讓你成為最高榮譽的象徵".他小心得將這株月桂樹移植到自己神廟旁邊,朝夕相處,並取其枝葉遍成花冠戴在頭上,以表示對達佛涅的傾慕和懷念. 因此,古希臘人把月桂樹看做是阿波羅的神木,稱為"阿波羅的月桂樹"(The Laurel of Apollo).起先,他們用月桂枝葉編成冠冕,授予在祭祀太陽神的節目賽跑中的優勝者.後來在奧林匹亞(Olympia)舉行的體育競技中,他們用桂冠贈給競技的優勝者.從此世代相傳,後世歐洲人以"桂冠"作為光榮的稱號. 由於阿波羅是主管光明.青春.音樂和詩歌之神,歐洲人又把源自"阿波羅的月桂樹"的桂冠,獻給最有才華的詩人,稱"桂冠詩人".第一位著名的"桂冠詩人"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先驅者.義大利詩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他的代表作<抒情詩集>,全部為14行詩體,系詩人獻給他心中的女神勞拉的情詩(彼特拉克喜歡了勞拉一輩子,但是勞拉從來都不知道),抒發他對戀人的愛情,描寫大自然的景色,渴望祖國的統一.這部被稱為西方"詩三百"的詩集,雖不能與我國古代<詩經>相提並論,但不失為世界文學的瑰寶.中古時代英國的大學,也曾授予過"桂冠詩人"的稱好,但是這只是一種榮譽稱號,而非目前含義的類似職務,學銜的專用名稱. 作為專名的"桂冠詩人"(The Poet Laureate,也稱The Laureate),系英國王室賜予御用詩人的專用稱號,從17世紀英皇詹姆士一世(James I,1566-1625)開始,延續到現在,已歷三個世紀了.凡獲得"桂冠詩人"稱號者,可領取宮廷津貼,每遇到王室喜慶或官方盛典時,都要寫作應景詩以點綴和宣揚喜慶事件,歌功頌德,粉飾昇平.17世紀,在英國被封為第一位"桂冠詩人"的是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他一生為貴族寫作,美化君主制度,不過他創造的"英語偶句詩體",成為英國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從1670到1972這三百年間,英國王室相繼封了17位"桂冠詩人"年限最長的是19實際的浪漫詩人阿弗里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他從1850年獲得這個稱號一直到逝世,長達42年,算是"終身桂冠詩人"了.英國最近的"桂冠詩人"是約翰·本傑明(John Benjamin).其實,所謂"桂冠詩人"大部分是徒具虛名的,在英國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者極少;就象中國封建時代的"欽點狀元",從公元960到1904(清關緒30年最後一屆科舉止)近1000年,歷代狀元341名,在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寥寥無幾.9.Under the Rose秘密地;私下得;暗中 Under the rose直譯"在玫瑰花底下",而實際上卻表示in secret; privately confidentially的意義,語言外殼與內涵,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它源自古羅馬的神話故事和歐洲的風尚. 羅馬神話中的小愛神丘比特(Cupid),也稱希臘神話里的厄洛斯(Eros),在文藝作品中以背上長著雙翼的小男孩的形象出現,常攜帶弓箭在天空中遨遊,誰中了他的金箭就會產生愛情.丘比特是戰神瑪斯(Mars)和愛與美之神維納斯(venus)所生的兒子.維納斯,也就是希臘神話里的阿芙羅狄蒂(Aphrodite),傳說她是從大海的泡沫里生出來,以美麗著稱,從宙斯到奧林匹帕斯的諸神都為起美貌姿容所傾倒.有關她的戀愛傳說很多,歐洲很多文藝作品常用維納斯做題材.小愛神丘比特為了維護其母的聲譽,給沉默之神哈伯克拉底(Harpocrates)送了一束玫瑰花,請他守口如瓶不要把維納斯的風流韻事傳播出去.哈伯克拉底受了玫瑰花就緘默不語了,成為名副其實的"沉默之神" 古羅馬人對維納斯非常尊崇,不僅奉為掌管人類的愛情.婚姻.生育的愛與美的神,而且尊為豐收女神.園藝女神.羅馬的統治者愷撒大帝甚至追搠維納斯是羅馬人的祖先.由於上述神話傳說,古羅馬人把玫瑰花當作沉沒或嚴守秘密的象徵,並在日常生活中相尚成風.人們去串門做客,當看到主人家的桌子上方畫有玫瑰,客人就了解在這桌上所談的一切行為均不應外傳.於是在語言中產生了Sub rosa在玫瑰花底下這個拉丁成語. 據<牛津英語詞典>解釋,英語under the rose系源自德語unter der Rosen. 古代德國的宴會廳.會議室以及旅店的餐室,在天花板上常畫有或雕刻著玫瑰花,用來提醒在場者要守口如瓶,嚴守秘密,不要把玫瑰花底下的言行透露出去.這個流行於15至17世紀的德語成語反映了這種習俗. 羅馬帝國全盛時,其勢力幾乎席捲了整個歐洲,羅馬某些文化風尚也隨著他的軍事力量滲透到歐洲各國.因此,以玫瑰花象徵沉默的習俗,並不限於德國.. under the rose 是個狀語性成語,在句中修飾動詞,其含義因所修飾的動詞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如:born under the rose"私生的""非婚生的";do under the rose"暗中進行"10.The Augean Stable(s)骯髒的地方;藏垢納穢之所;積弊 The Augean Stable(s)直譯"奧吉亞斯的牛圈",源自古希臘神話中關於赫拉克勒斯的英雄傳說. 奧吉亞斯(Augeas)是古希臘西部厄利斯(Elis)的國王。他有一個極大的牛圈,裡面養了2000頭年(一說3000匹馬),30年來未清掃過,糞穢堆積如山,十分骯髒。因此,the Augean stable=very dirty place. 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亦稱海格立斯(Hercules),是宙斯同底比斯國王之女阿爾克墨涅所生的兒子,自幼在名師的傳授下,學會了各種武藝和技能,神勇無敵,成為遐邇聞名的大力士。他因受到心胸狹窄的天后赫拉的迫害,不得不替邁錫尼國王歐律斯透斯服役十幾年。赫拉克勒斯拒絕了「惡德」女神要他走享樂道路的誘惑,而聽從了「美德」女神的忠告,決心在逆境中不畏艱險,為民除害造福。他在十二年中完成了12項英勇業績,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天之內將奧吉亞斯的牛圈打掃乾淨。赫拉克勒斯先在牛圈的一端挖了深溝,引來附近的阿爾裴斯河和珀涅俄斯河的喝水灌入牛圈,而在另一端開一出口,使喝水流經牛圈,借用水利沖洗積糞。這樣,他在一夜之間將30年沒有打掃過的骯髒不堪的牛圈,打掃的乾乾淨淨。奧吉亞斯曾許諾事成之後把牛群的十分之一給赫拉克勒斯,作為勞動報酬,後來當他獲悉赫拉克勒斯是奉歐律斯透斯之命來完成這項任務的,竟自食其果,於是被赫拉克勒斯殺死 這個神話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苦幹加巧幹的精神,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在他們的著作中,多次引用夠這個典故。在馬列主義經典中,這個成語有時譯為「骯髒的馬廄」,有時譯為"奧吉亞斯的牛圈"。在這裡,stable除了泛指地點外,還可代表某些不良的制度,下流的習俗和惡劣的作風等等。由此,人們用the Augean stable這個成語來比喻非常的地方或長期形成的積弊。它常比to clean,to cleanse,to reform等動詞連用,表示to bring about a drastic reform in some public evil的意思11.A Procrustean Bed A Procrustean Bed直譯是「普洛克路斯貳斯的床」,源自古希臘神話的典故。 在雅典國家奠基者(Theseus)的傳說中,從墨加拉到雅典途中有個非常殘暴的強盜,叫達瑪斯貳斯,綽號普洛克路斯貳斯。希臘問Procrustes的意思是「拉長者」、「暴虐者」。據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Diodoros,約公元前80-前29年)所編《歷史叢書》記述:普洛克路斯貳斯開設黑店,攔截過路行人。他特意設置了2張鐵床,一長一短,強迫旅店躺在鐵床上,身矮者睡長床,強拉其軀體使與床齊;身高者睡短床,他用利斧把旅客伸出來的腿腳截短。由於他這種特殊的殘暴方式,人稱之為「鐵床匪」。後來,希臘著名英雄提修斯在前往雅典尋父途中,遇上了「鐵床匪」,擊敗了這個攔路大盜。提修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強令身體魁梧的普洛克路斯貳斯躺在短床上,一刀砍掉「鐵床匪」伸出床外的下半肢,除了這一禍害。 由此,在英語中遺留下來a Procrustean bed這個成語,亦做the Procrustes" bed或the bed of Procrustes,常用以表示an arrangement or plan that produces uniformity by violent and arbitrary measures之意。按其形象意義,這個成語與漢語成語「削足適履」、「截趾穿鞋」頗相同;也類似俗語「使穿小鞋」、「強求一律」的說法12.A Gordian Knot難解的結;難題;難點 A Gordian Knot直譯「戈耳迪之結」。 戈耳迪(Gordius)是小亞細亞佛律基亞(Phrygia)的國王,傳說他原先是個貧苦的農民。一天,他在耕地的時候,有隻神鷹從天而且降,落在他馬車的軛上,久不飛走。戈耳迪就趕著馬車進城去請求神示。其時,佛律基亞的老王突然去世,一國無主,上下動亂不安,於是人們請求神示由誰來做國王。神示說:「在通向宙斯神廟的大陸上,你們遇到的第一個乘馬車者就是新王。」恰好這時戈耳迪正乘著牛車前往宙斯的神廟,人們看見巍然屹立在車軛上的神鷹,認為這是掌握政權的象徵,就一致擁戴戈耳迪為國王。戈耳迪當了國王后,就把那輛象徵命運的馬車獻給宙斯,放置在嬸廟中。他用繩索打了個非常複雜的死結,把車軛牢牢得系在車轅上,誰也無法解開。 由此,人們常用a Gordian knot比喻a knot difficult or impossibe to unite;the difficult problem or task.13.Cut the Gordian Knot Cut the Gordian Knot直譯「斬斷戈耳迪之結」,源自上篇的同一典故。 佛律基亞(Phrygia)的國王戈耳迪,用亂結把軛系在他原來使用過的馬車的轅上,其結牢固難解,神諭凡能解開此結者,便是亞洲之君主。好幾個世紀過去了,沒有人能解開這個結。公元前3世紀時,古希臘羅馬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323),在成為希臘各城邦的霸主後,大舉遠征東方。公元前334年,他率領進入小亞細亞,經過佛律基亞時,看到這輛馬車。有人把往年的神諭告訴他,他也無法解開這個結。為了鼓舞士氣,亞歷山大拔出利劍一揮,斬斷了這個複雜的亂結,並說:「我就是這樣解開的」因此,to cut the Gordian knot 就是意味著to solve a complicated difficulty by quick and drastic action;to end a difficulty by using a vigorous or violent method;to solve a problem by force.按其形象意義,這個成語與漢語成語「快刀斬亂麻」,「大刀闊斧,果斷處置」十分相似。英語成語典故-(二)源自聖經文學的成語典故14.Bone of The Bone and Flesh of the FleshBone of The Bone and Flesh of the Flesh直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出自<聖經>中關於上帝造人的神話.據<舊約·創世紀>第2章敘述:太初之際,混沌未開,耶和華上帝開天闢地.第一天耶和華創造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創造了天空和風雲;第三天創造了高山峻岭.平原河流,以及富饒的土地和芳香的花果;第四天他又創造了太陽.月亮和星辰,確定年歲.季節.月份和日期;第五天他創造了各種形狀和大小的魚類和飛禽;第六天他才創造了各種陸上動物,然後他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一個男人,名叫亞當(Adam),這就是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後來,耶和華見押當獨居無伴侶幫助他,於是,趁亞當沉睡的時候,從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成了一個女人叫夏娃(Eve),領到他面前,亞當說:"This is bone of my bone and flesh of my flesh"(這是我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從此兩人結為夫妻Bone of The Bone and Flesh of the Flesh常用來比喻血緣上的親屬關係或思想上的團結一致,即as close as flesh and blood;to be inseperately linked to each other等的意思。15.Adam"s Apple喉結 亞當是聖經中人類的始祖,而蘋果的歷史比人類的歷史還悠久。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中,蘋果都是受人喜愛的一種果實。英語中有個諺語: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但據聖經故事上說,蘋果也給人類帶來了麻煩,男人的喉結就是因吃蘋果引起的。 《舊約.創世紀》第3章講到人類的起源,傳說上帝創造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在東方的伊甸(Eden)建立了一個園子給他們居住。伊甸園裡生長著悅人眼目的各種樹木,樹上長著各種各樣的果實。上帝吩咐亞當說:你可以隨意吃園中的各種果子,只是不能吃那棵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實,吃了必定要死。這種「禁果」就是apple。後來,亞當的配偶夏娃聽信蛇的誘惑,不顧神諭,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還把這果子給它丈夫吃。亞當因心懷恐懼,吃時倉促,有一片果肉哽在吼中,不上不下,留下個結塊,就叫「亞當的蘋果」兩人吃了這果子就心明眼亮,能知善惡美醜。但是由於他們違背了上帝的告戒而被逐出伊甸園。從此,亞當就永遠在脖子前端留下「喉結」,作為偷吃禁果的「罪證」。上帝還懲罰亞當,「必汗流滿面才能糊口」 不過也說一說是正當亞當吃的時候,上帝來了,所以亞當急忙吞下去,不料哽在喉嚨間了。 16.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s因小失大;見利棄義 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s直譯是:「為了一碗紅豆湯而出賣了長子繼承權」。 《舊約.創世紀》第25章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說:猶太族長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懷孕期間,感覺到2個胎兒在她腹內互相踢打,就去問耶和華,耶和華對她說:「兩國在你腹內,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小的。」 後來,利百加果然生下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叫以掃,弟弟叫雅各。兩兄弟長大後,以掃好動,常外出打獵;雅各則常在家裡幫助料理家務。有一天,以掃打獵回來,又飢又渴,看見弟弟雅各在熬豆湯,就對他說:「我餓極了,給我喝點紅豆湯吧!」雅各說:「你要喝湯,就把你的長子權賣給我。」以掃說:「你都要餓死了,要這長子權有什麼用呢?」於是,他便按雅各的要求,對天起誓,把長子權賣給雅各,換來餅和紅豆湯。以掃吃飽喝足後,起身走了。他哪裡想到,為了這碗紅豆湯,他的後裔便註定要服事雅各的後裔。 由此,人們用to 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短語,來比喻to exchange something of lasting value for something that is of value for a short time only;to suffer a big loss for a little gain.這個成語常縮略為for a mess of pottage的形式。有時也可用to sell one"s birthrights.17.The Apple of Ones" Eye The Apple of Ones" Eye的字面意思是「某人眼裡的蘋果」,在這裡,apple指的是the pupil(瞳孔,眼珠),大概因眼珠圓的象蘋果之故。瞳孔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失去瞳孔,光線就無法通過虹膜中心的圓孔進入眼內而變成了瞎子。所以,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象愛護眼珠一樣愛護某個最心愛的人或珍貴的東西,即表示a cherished person or object;sth extrmely precious to one; sb dearly loved等意 這個成語來字《舊約。申命記》(Deuteronomy)第32章「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裡的瞳人。」在聖經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話。英文版《舊約。詩篇》(Psalm)第17章有這樣的句子:"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wings" 成語the apple of one"s eye是固定結構,不得寫成the apple of the eye of…的形式;在搭配上,它常與動詞be,keep,care for等連用。按其想像意義,它與漢語成語「掌上明珠」頗相似,但其比喻的對象較漢語「掌珠」更廣,因「掌珠」通常指心愛的女兒,而不能用與其他場合。18.The writing/Finger on the Wall不詳之兆;大禍臨頭 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牆上的文字(或手指)」,而實際含義是a sign or warning of impending disaster(迫在眉睫的凶兆);a sign that sth bad will happen; a feeling that ones number is up;等等。其語言外殼與內涵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呢?還是出自《聖經》 據《舊約。但以理書》(Daniel)第5章記述:有一次古巴比倫(Babylonian)的國王伯沙撒(Belshazar)正在宮殿里設宴縱飲時,突然,不知從哪裡出現了一個神秘的手指,當者國王的面,在王宮與燈台相對的粉牆上寫西了四個奇怪的單詞:MENE(彌尼)、MENE(彌尼)、TEKEL(提客勒)、UPHARSING(烏法珥新)。國王張皇失措,驚恐萬分,誰也不懂牆上所寫的字是什麼意思。後來叫來了被虜的猶太預言家但以理,才明白了這幾個字的意思就是大難臨頭。他說:「彌尼就是上帝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為完畢;提客勒就是你被稱在天平里顯出你的虧欠;烏法珥新就是你的國分裂,歸與瑪代人和波斯人。」果然,當夜伯沙撒被殺,又62歲的瑪代人大利烏取而代之。 依次,「牆上的文字(或手指)」就表示身死國亡的凶兆。英語中這個成語有幾種表達方式:the writing/handwriting on the wall或a finger on the wall,通常與be,like等系動詞連用;有時寫成see/read the writing on he wall的句型,表示提出警告,such as :Don"t you see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有時候也可省略on the wall,只說Don"t you see the writing?意思也是一樣的。19.The Salt of the Earth社會中堅;民族精華;優秀份子 The Salt of the Earth這個成語,字面意思「世上的鹽」 鹽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人體若缺鹽,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出現種種疾病。鹽還有殺菌、解毒、消炎、除污等多種功用,它既是「百葯之王」,又是工業之母,確是值得珍視的東西。在許多民族的習俗匯總,鹽被當作敬客的高貴禮品。 The Salt of the Earth一詞出自《聖經》,據《新約。馬太福音》(Matthew)第5長記載:耶穌對他的門徒說:"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r,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 " 在這裡,salt用於轉義,表示flavor;of the earth即of the world。這是耶穌登山垂訓論"福",所講福音結尾的話,他把門徒比做「世上的鹽」,這是極高的稱讚。這句話在後世不斷引用變成了一個典故性成語,轉義為the most valuable members of sociey;the finest type of humanity;a person or a group of people having the best character 之意20.Not an iota of沒有一點點,絲毫也不 iota是希臘字母表中第9個字母「I」的名稱。not an iota of 出自《新約。馬太福音》第5章:「律法的一點一畫都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因為iota是希臘字母表中最小的一個字母,它有時可以寫作一短橫置於其他字母之上;遺漏這一點點對發音並無什麼影響,只按規則不能減少而已。《福音書》所說的律法,系指「摩西律」,意即無論何人都不允許隨便廢去這戒律哪怕是最小的一條,甚至其中的一個字母,一個小小短橫也不得更動或遺漏。 由此,在語言中遺留下來這個成語,轉義表示not a bit of ;not one jot or little;not at all等意思。iota在這裡,相當於漢語「小不點兒」的意思。 21.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對牛彈琴;白費好意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的意思是「珍珠頭在豬玀前面」。swine是箇舊詞,書面詞,即今為pigs,不過swine單復同行,本句為複數。 這個成語源自《新約。馬太福音》第7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由於to cast pearls efore swine,比喻確切,在後世不斷引用中而成為一個國際性成語,常用來表示to offer sth valuable or beautiful to those who can"t appreciate it;to give what is precious to those who are unable to understand its value等意思,含有輕蔑嘲笑色彩。按其字面意義,這個成語與漢語成語「明珠按投」相似,但是寓意不同,基本上不對應;按一比喻意義,它相當於「對牛彈琴」,「向驢說經」「一番好意給狗吃」「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22.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批著羊皮的狼;貌善心惡的人 耶穌在加利利一帶傳道布教,收了很多信徒。有一天,他對門徒說:"Beware of false prophets,which come to you in sheep"s clothing,but inwardly they are ravening wolves"23.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區別好壞,分清良莠 《新約。馬太福音》記述:「And before him shall be gathered all nations:and he shall separate them one from another,as a shepherd divideth his sheep from the goats」 由於《聖經》的影響,sheep和goat在英語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前者比喻好人,後者比喻壞人。英語中有關goat的成語,大多貶義。如:to play the goat=play the fool(瞎胡鬧);to get sb"s goat(觸動肝火);等等。《聖經》說牧羊人要分辨綿羊和山羊,「把綿羊安置右邊,山羊左邊」。據說野山羊常混進羊群里,引誘綿羊,故牧養人必須把它們區分開來,以免混淆。 由此,人們用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這個成語,來比喻to separate the good from the wicked; to divide good or useful people from bad or useless英語成語典故-(三)源自歐洲寓言名著24.a dog in the 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出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有一篇狗站馬槽的故事,說的是一頭狗躺在堆滿稻草的馬槽里,狗是不吃草的動物,而當馬或牛一走進稻草時,這頭狗卻朝著馬,牛狂哮,不準食草動物享用。因此,「狗站馬槽」就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而進入英語中,常用來比喻a person who prevents others from enjoying sth that is useless to himself; a churlish fellow who will neither use a thing himself nor let others use it,諷刺那些佔據說職位或某些物質卻不做事的人。a dog in the manger是個名詞性短語,常與系動詞連用,充當表語(主語補足語)25.bell the cat自告奮勇去冒險;老虎頭上拍蒼蠅 bell the cat系成語to hang the bell about the cat"s neck的簡略,願意是「給貓的脖子上掛鈴」。它來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中的《老鼠會議》(The Mice in Council) 這篇寓言講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對付兇狠的貓。白鬍須老鼠提出:「我有個方法,在貓的脖子上掛一個鈴。這樣,貓一走動鈴就響,我們就可以聞鈴聲而逃避了」,群鼠一致同意這個建議,歡呼:「That"s a capital idea.We will bell the cat!No more fear of the cat!」但是,誰去給貓掛鈴鐺呢?沒有一隻老鼠敢去,一個個都溜掉了。老鼠會議豪無結果,它們不安全的境況當然也無法改善。 寓言所寄託的意思很明白:遇到困難的問題時候,既需要有出謀獻策的人,更需要有挺身而出的實幹家。 bell the cat常用來比喻to do sth dangerous in order to save others;to step forwar bravely to face the danger;to take a risk for the good of others.26.cry wolf虛發警報;慌報險情;危言聳聽 cry wolf來自《伊索寓言》:《牧童和狼》 (The Shepherdboy and the wolf) 有個牧童在離村子不遠的山坡上放羊,有一次,他為了開心作樂,突然大喊:「Help!Help!The wolf!」全村的人都聞聲跑來援助他時,才知道這只是開玩笑。如此惡作劇搞了兩三次。後來,狼真的來了,那個牧童再呼號求救時,誰也不理會他了。於是,狼把他的羊吃了。 這篇寓言的意義很清楚:愛說謊話的人,即或在他說真話時,也沒人相信他。由此,人們用to cry wolf 來概括這篇寓言的基本情節及其教誡意義,用以比喻to give false alarms;to warn of danger where there is none之意。按其比喻意義,這個成語相當與漢語中出自《東周列國志》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博得寵妃褒泥一笑,竟然把軍國大事當兒戲,烽火報警戲諸侯,使各路諸侯倉促發兵,馳援京師,結果收到嘲笑。後來犬戎進犯,幽王再舉烽火調兵,誰也不來了,結果周幽王遭到殺身亡國之禍。這2個典故的情節雖不同,寓意卻完全不一致,都是表示「一朝說假話,一世無人信」27.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趁火打劫;陷於混亂 Fish in Troubled Waters直譯是:「渾水裡捕魚」,出自《伊索寓言·漁夫》 這篇寓言江的是:有個漁夫在河裡張網捕魚,他把魚網橫欄在河道里,然後拿了一條縛著石塊的繩子,不停的拍擊河水,使泥沙泛起,河水渾濁,魚兒在慌亂中紛紛自投羅網,漁夫用這個方法捕得了好多魚。但住在附近的人指責漁夫說:「我們飲水全靠這條河,你把水搞得這麼渾,叫我們到哪裡去找清水飲用呢?」漁夫回答說:「可是,我若不把水搞渾,那就非餓死不可了」 因此,人們常用to fish in trouble waters 比喻to try to win advantages for oneself from a disturbed state of affairs; to make use of sb"s misfortune to serve one"s own ends.並因此產生了諺語it』s good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好摸魚)。 在英語中,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也可寫成to fish in the muddy waters,而且water必須做waters。28.cat"s paw 被他人利用的人;受人愚弄者 cat"s paw 也坐cat"s-paw或catspaw,字面意思「貓爪子」,出典17世紀法國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與貓》。講的是狡猾的猴子哄騙頭腦簡單的貓兒,替它從爐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來。貓兒應命去做,結果貓爪子被火燒傷了,而取出的栗子卻被猴子吃光了。 追根嗍源,遠在公元前3世紀的《伊索寓言》中就有這個故事,不過沒有題目。 cat"s paw常用來比喻a person used as a tool by another;one who is used merely for the convenience of a cleverer or stronger person之意。按其內涵,這個成語與漢語成語「為虎作倀」所比喻的意義相似,僅是動物的形象不同 cat"s paw除了單獨做複合名詞使用外,還構成to make a cat"s paw of sb(利用某人做為工具或爪牙)29.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替別人冒險 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來自法國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與貓》。 cat"s paw與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是同源成語,但兩個成語無論在結構上或意義上都不相同,前者比喻充當別人的工具或爪牙,後者常用來表示to do sth dangerous for others的意思。 這個成語也作to pull sb"s chestnuts,或者to put the chestnuts for sb.30. attic salt優雅的俏皮話;妙語 attic salt的字面意思是「阿提卡的鹽」。阿提卡洲(attica)是希臘東南部的一個州,其首府是雅典。阿提卡州是個半島,工商業發達,特別盛產海鹽,相傳,阿提卡州的鹽比希臘其他地方出產的鹽精細有味,深受歡迎。阿提卡人機智風趣,善於說俏皮話,以幽雅的詼諧著稱於世。 這個成語出自古羅馬著名的作家和演說家西塞羅 (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他的論文和演講詞,都是文體和標準拉丁語的典範,在其作品中論述了古希臘人精心研究的雄辯術理論,特別提到以口齒鋒利著稱的阿提卡人。公元前55年,西塞羅以文藝對話形式寫的主要著作《辯論》(De oratore),探討了演講藝術中的詼諧問題。他說,妙語應當含有「鹽味」,象「阿提卡的鹽」那樣有味。 在現在英語中,salt一詞含有「風趣」,「興味」等轉義。成語attic salt常用來表示poignant delicate wit;wit of a refined quality。因此也可寫attic wit.32.one"s pound of flesh殘酷榨取;割肉還債 相信大家都看過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這裡就不加以介紹。one"s pound of flesh比喻to insist cruelly on repayment of what was borrowed,常用在have,demand,exact,want,ask for 等之後。33.john bull(s)約翰牛;英國佬「約翰牛」是英國人的綽號,意義是english nation,the typical englishmen.這個雅號是英國人自己取的,出自16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兼宮廷御醫約翰·阿布斯諾特(John Arbuthnot,1667--1735)的政治諷刺作品。 阿布斯諾特在1712年寫了一本諷刺小說,名叫《約翰牛的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該書的主人公約翰牛就是英國的人格化、形象化。 作者筆下的約翰牛,是個英國「自由民」,為人粗暴冷酷,桀驁不遜,頗有些牛勁。他盛氣凌人、欺辱弱者,如果誰流露出對他稍微表示不滿的反抗情緒,他立即擺出一副格鬥的架勢。作者通過這個赳赳武夫的形象,暗喻當年英國的專橫跋扈,抨擊「民權黨」(英國自由黨的前身)的好戰策略。顯然,這個綽號最初含貶斥色彩。 這個形象的出現,絕非作者憑空捏造,而是與當時英國的社會經濟狀況緊密相連。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17世紀,英國毛紡工業迅速發展,資本的原始積累不斷擴大,資產階級政權對內實行「圈地運動「,對外實行殖民地的掠奪政策,以便積累大量的工業資本。「約翰牛」的形象正是這個時期英國的體現John Bull這個頗古的典故成語,19世紀的著名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就曾引用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約翰牛」的形象發生了耐人尋味的變化,由最初那個身強力壯、滿臉橫肉的中年船長想像,變成了一個年過半百、五短身材的矮胖子。於是漫畫上出現的」約翰牛「,是個頭戴寬邊禮帽,足蹬翻口皮鞋,身穿茄克衫的紳士摸樣。當年那種殺氣滕滕的氣概收斂不少,其原來的貶義似乎變成了褒義。」約翰牛「逐漸變成了一位飽經事故的實幹家形象,他的行為成了英國的人的標準行為。這樣一來,john bull這個成語就成了英國人或者英國的代名詞了;而與之相關的john bullism 就指」英國精神「」英國習氣「或」英國的典型性格「,john bullist則常指」英國迷「34.Grin like a cheshire cat咧嘴傻笑;露齒嬉笑Grin like a cheshire cat字面意思是「象柴郡貓那樣咧開嘴笑」,這個成語也可寫成 to wear/have a grin like a Cheshire cat,或to smile like a Cheshire cat。關於這個成語有2種說法Cheshire是英格蘭西部的一郡,當地出產一種頗有特色的乾酪,叫「柴郡乾酪」(Cheshire cheese),曾經一度作成象笑臉貓的形狀。另一種說法是:柴郡有位畫家,他給當地旅館繪畫的招牌上,都畫了一隻咧著嘴笑的獅子。 艾里克·帕特里奇先生(Mr. Eric Partridge)認為,這個成語大約從1770年開始就作為貶義詞使用。英國《朗曼英國成語詞典》等辭書,認為這個成語源自維多利亞女王時代(1835--1901),英國數學家和童話作家劉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1832--1898)在他所寫的童話《阿麗思漫遊奇境記》(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詳細的描述了
推薦閱讀:
※邯鄲:成語之都
※這些成語,粵語才有!不是廣東人真看不懂!
※(5)2016屆七年級成語大賽(七年級上下冊)
※看圖猜成語:不光需要超高的智商,還需要廣博的學問哦
※三國時期有哪些歷史典故成為了現在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