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考驗中國民間社會

2013年4月20日8時2分,中國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又是一個黑色星期六。截止21日零時,雅安地震已經導致160人遇難,近7000人受傷。據民政部消息,陝西留壩縣另有1人遇難。雅安地震牽動上下人心,中國總理也在當天下午趕到現場。這一次地震也在考驗中國社會的韌性與包容,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中國進步了多少?

災難來臨,如何應對,受難民眾應該依靠誰?不少有救援經驗的人士紛紛支招,其中不乏有人表示「私家車不要出行」、「志願者不要添亂」、「相信政府是鐵律」等等。我無意質疑這些言論的真誠以及正確,但是事實的另一面是,更多時候災區救援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組織的得當,官方與民間的配合至關重要。曾經深入汶川地震的前記者左志堅的觀察是,「民間資源總歸是越多越好,最有效的救援恰恰是災民自救。」(具體可參見《關於地震和救災的常見誤區》)

首先,同情心是人之常情,除了官方救援人士、媒體之外,不少人希望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但是這一次的進步在於,無論官方媒體還是個人媒體,都是強調非專業人士進入地震災區的非必要性,理性的聲音成為主流。儘管如此,地震發生數小時之內,即看到很多專業的非政府組織的積极參与,無論是直接趕赴現場,還是提供間接支援。

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捐款是第一反應,而這一次的選擇也有巨大的差異。官方公益的代表——中國紅十字會截至周六19時,共收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個人善款835筆,共142843.12元;對比之下,民間公益組織壹基金則收到2240萬,其中不乏馬化騰、柳傳志、史玉柱、潘石屹等明星企業家慷慨解囊。其中差別,少不了郭美美事件的影響與李連杰的個人魅力,但透明無疑是壹基金能夠贏得不少人支持的主要原因。

如此看來,以壹基金等組織為代表的中國民間力量不可小覷,也值得更多的信任。這和筆者的經驗與觀察也很符合,近年來,我曾經和不止一位以中國NGO(非政府組織)作為研究對象的海外社會學博士討論,他們對於中國NGO的田野調查往往印證一個印象:08年汶川地震是中國NGO飛速發展的一個契機。

在正值經濟、社會多重轉型的當下中國,社會冷漠、缺乏愛心、道德淪喪的案例並不罕見,甚至微博等社交媒體在中國也成為「負能量」的爆發地。這是中國特例么?事實上,現代社會的發展必然有此階段,往往會陷入美國哲學家尼布爾所謂「道德的個人與不道德的社會」的緊張關係。尼布爾認為,人類容易陷入不可避免的分裂及衝突,甚至淪為「不道德的社會」。從個體來看,人皆有惻隱之心,隨著文明的發展,個人往往更具備道德,但是集體則不一定,群體的道德低於個人道德,尤其「特權集團的道德態度是以普遍的自欺和偽善為特點的」,甚至「僅靠道德勸誡,是不能剷除社會中產生於階級特權的諸多不公正現象的。」

尼布爾的批判,或許能夠引發不少國人共鳴,如果堅信個體的力量,那麼,一個好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讓個體道德及善意獲得儘可能實現的社會,這種依賴於個體資源以及有效組織的社會,便是公民社會的雛形。

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曾把「公民社會」這一概念,與「民主」、 「資本主義」、 「法治」一起,並列為構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關鍵要素。弗格森將公民社會簡化理解為是由志願性社團構建的社會,其主要特徵之一,就是不同的個體活躍於各類俱樂部以及志願性社團組織。

不要小看這一點,這曾令到訪美國的法國人托克維爾大為觸動,他認為美國自主治理的成功之一正在於其公民社會基礎,並在其名著《論美國的民主》中如是描述美國:「在那裡,社會是由自己管理,並為自己而管理。可以說是人民自己治理自己。」對比之下,他認為法國的情況並不樂觀,「在18世紀,法國中央集權尚未具有它後來才有的健全有力的政體;然而,由於中央政權已經摧毀了所有中間政權機構,因而在中央政權和個人之間,只存在廣闊空曠的空間,因此,在個人眼中,中央政權已成為社會機器的唯一動力,成為公共生活所必須的唯一代理人。」一旦個人與社會不再滿足於這樣的從屬地位,其結果也眾所周知,必然是暴烈而突然的革命。

由此可見,什麼都等政府、靠政府、指望政府的社會不僅是可悲的,更是脆弱的。一個有彈性的社會制度,必然具備各種民間組織,如此與官方之間的互動以及張力才可能構建真正的公民社會。

還是回到公益這個話題吧。中國民間公益一路艱辛,管制重重,不可否認有泥沙混雜之輩,但希望仍舊在此,其表現值得更多信任以及開放。以前文所談的壹基金為例,全國人士都捐贈給壹基金是好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簡單而言,壹基金一定不是最缺錢的公益機構,那麼多捐款匯聚一家,其實對其運營能力也是重負,效率也未必最高,據說早在2008年李連杰就曾說他最發愁的是錢太多了花不出去。這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壹基金只有一個是不夠的,還是太少太少。

災難來臨,作為公民,我們守望相助,但是普通人能做的確實不多。除了熱情和耐心,大家更應該有長線的眼光來思考,來日方長,你最終能為這個社會貢獻什麼?正如我的朋友李華芳在《關於地震救援,普通人能做什麼?》所言:「所以我們可以關心著、準備著、等待需要我們的時刻。」

在一次討論公益的活動上,王石曾經說了一番話,或許可以給大家啟發——對,就是那個2008年反對大額捐款而被千夫所指的企業家王石。他認為社會平衡的三種力量,首先是代表公權的政府,以力量大小來比較,是象腿;其次是能創造產品、創造就業的企業,是牛腿,最後則是公益組織,是雞腿。牛腿的力量無法比過象腿,但是王石認為在中國國情之下,牛腿要資助雞腿。

最後重申,無論是地震救災還是日常生活,筆者並非否認官方行動的意義,而是論證民間存在的必要。讓官方的歸官方,民間的歸民間,應把社會重新還給社會。

推薦閱讀:

民間每一寸日常都是活的 | 雪小禪最美微刊第二百一十九期
民間少了一個「唐火神」 唐步祺
民間小秘方 幫您攻克頑固腳
一則甘肅民間故事和《伊索寓言》之故事的異同
民間風水口訣, 誰背過誰走運

TAG:社會 | 中國 | 地震 | 國民 | 民間 | 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