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大饑荒:奸商囤糧居奇 災民飢餓難耐溺子服毒求速死

新朋友點上方藍字 你不知道的歷史 關注。這裡是古今交融的藝術殿堂,這裡是觸摸歷史的一扇窗口。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gcd戰勝了gmd,傳說中紅衛兵是如何武鬥的,古人不結紮,那如何避孕,皇帝三宮六院,一晚上要睡幾位美女呢?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光緒三十二年( 1906) 驟然而至的大洪水使得江皖地區迅速陷入糧食供應危機,米貴如珠,流亡滿邑。

自光緒三十二年四月起,持續的降雨便在江淮地區展開了強烈攻勢,使得洪澤湖、高郵湖以及運河等水位迅速攀升。據奏報,洪澤湖「積至一丈六尺一寸」,「至六月二十八日,高郵玉馬頭漲至一丈六尺九寸」,「上游沂、泗諸水,疊次長發,悉入江北運河,為數十年罕有之奇漲」。運河水位在光緒三十二年六七月間直線躥升,最高時竟達平時的兩倍以上。

連續幾個月的強降雨使得江淮大地湖泊滿溢,洪水橫流。江蘇、安徽兩省所遭遇的此次水災,「遍及八府一州,而江北徐海、淮安各屬,災情最重,難民尤多」。具體而言,蘇北「海州直隸州及其所屬之贛榆、沭陽; 淮安府屬之安東、清河、桃源、阜寧、山陽; 徐州府屬之銅山、蕭縣、宿遷、睢寧、邳州十三州縣,災情最重」。據安徽巡撫恩銘所奏,「皖北之鳳陽、穎州、泗州三府州屬,又加以山洪陡發,淮水灌注……被災情形尤重」。對於江皖地區的嚴重災情,社會媒體也紛紛予以報道。《大公報》稱: 「本年江蘇、安徽大水為災,據各官紳調查,難民通共不下千萬,其被災處所廣袤,約四千里,實為近數十年水災中之最巨者。「

突如其來的洪水給江皖地區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光緒三十二年為閏年,閏四月即常年的五月,是江淮流域農作物的收割期,此時爆發的水災致使「江北圩田盡淹,江南低區一概無收」。災民本指望秋後水退,趕種秋季作物,孰料「中秋前後雨勢傾盆,不減於夏河」,以致「水復相灌注,晚稼掃蕩一空」,其悲慘之狀難以盡述。據《江北饑饉調查報告》,水災發生後,徐州府的小麥、玉米、黃豆、山芋、蕎麥等農作物受到嚴重摧殘,宿遷、邳州、睢寧等地僅有三分收成。豆餅成了災民的主要食糧,並且不再向外輸出。海州府的小麥僅收兩成,大麥、豌豆只收四到五成,玉米、甘薯、蕎麥、蘿蔔等幾乎絕收。在淮安地區,受災較重的桃源、安東等地,收成僅有三四分,清河也僅有五分收成。

嚴重的水災使得江淮地區糧食產量銳減,米價逐日攀長。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四日,時任兩江總督周馥在電報中稱江蘇米價已經漲至「每石六七千文內外」。時至八月,米價更昂,「滬價每石九元外,蘇、常、揚、鎮亦須六七元」。據報道,光緒三十二年年底,江蘇地區「最劣之米,每斤五十文至六十文,麥則無從購買,且亦有漲至八十文者。豆餅則每斤四十八文,薯葉則十六文至三十三文」。此外,《江北饑饉調查報告書》中有一份光緒三十二年清河地區的物價統計。數據顯示,清河縣的各類糧食價格在五月之前都比較平穩,五月之後持續走高。及至十一月份,米、小麥、黃豆、玉米之類的價格幾近年初時的兩倍以上,有的甚至更高。

在米價普遍上漲的情況下,各地商人趁機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使得糧食供應更加緊張。有報道稱,清江一帶「各位行鋪,因存貨無多,來源不旺,僅售零升,凡有購買成鬥成石者,一概謝絕」。蘇州本是長江下游的米糧轉運樞紐,為謀取暴利,亦有不少奸商趁機囤積米糧,如「唯亭鎮沈某,所開米行,私行囤積至二萬四千石」。糧食供應不足再加上糧商的囤積居奇、惡意抬價,致使大量災民無力購糧,抑或無米可購。對於當時的狀況,監察御史吳鈁曾做過詳細描述,所謂:「大江南北水災奇重,饑民數百萬,無米可購……該省災黎有持錢入市購米不得,憤而市砒毒以歸,全家服斃者; 有不忍視其子女之宛轉餓斃,悉投水中,令其速死者; 又聞清江一處,災民計四十餘萬,每日餓斃二三百人; 沭陽一縣,災戶約三十餘萬,每日餓斃亦三數百人。」

嚴重的饑荒在江淮地區不斷蔓延、加深,災區饑民人數日益增多。就受災最為嚴重的江北地區而言,截至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總計徐州府屬之邳州、宿遷、睢寧、銅山、蕭縣五處,共饑民五十餘萬人;淮安府屬之清河、桃源、山陽、阜寧、安東五處,共饑民七十餘萬人; 海州及沭陽、贛榆三處,共饑民四十餘萬人。總共一百六十餘萬人,給照回籍就賑者尚不在數」。

數以萬計一貧如洗的災民在全國流浪,同時各種秘密結社活動也令晚清原本岌岌可危的局勢更加危險,無家可歸的流民願意為了一點口糧而加入造反,反抗朝廷。清廷多次下令兩江總督端方要不惜一切代價維穩。

在南京就湧入了五萬多災民,處境極其可憐。清政府已經無法應付救災局面,表示願意接受外國援助。同時,各地也發布臨時法令取消徵收田賦,以緩解災民壓力。


推薦閱讀:

「隱性飢餓」與慢性疾病
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
他們是高高在上的君王 卻最終因飢餓而死
蕭紅,那個飢餓的賤貨

TAG:飢餓 | 奸商 | 饑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