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

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對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做了科學、精闢的闡述,進一步明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堅持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宗旨,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構建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教育體系。

江澤民同志《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進一步明確指出:「一定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願望、教師教書育人的心情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學習江總書記重要談話,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我們切實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

思想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經驗證明,解放思想,使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觀念,才能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近年來,在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特別是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之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通過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實施素質教育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確,推進素質教育的經驗層出不窮。宣傳與學習這些好的思想、好的觀念以及好的做法,對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推進素質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思想和陳舊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在繼承傳統教育思想豐富遺產的同時,必須揚棄那些帶有明顯封建時代痕迹的教育觀,必須注意到,科舉文化的流弊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對現代教育的科學認識。至今,教育教學工作中仍然存在著的某些認識誤區和行為偏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的問題上沒有突破性進展。為此,《決定》明確指出:「面對新的形勢,由於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方法相對滯後,影響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在這裡,談及教育的「不適應」,首要問題是教育思想觀念的不適應。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著力促進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迎接挑戰的主要對策。新形勢、新情況,帶來了新任務、新問題,呼喚著新思路、新對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導我國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教育改革的出路在於教育創新。只有切實更新教育觀念,才能使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讓對世紀的中國教育真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為此,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的問題,顯然已經成了教育領域中常講常新的重要話題,是我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必須始終抓好的一項任務。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產生;新的教育觀念,應當在教育教學試驗的探索之中,逐步升華與完善。期待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能真正體現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動上,孕育出更多更好的教育佳話,催生出更多更好的教育典範。

(一)

1、培養高素質人才,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做出積極的準備。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此,教育者應當時時關註:社會發展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教育如何促進人的發展;教育者應當常常深思: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什麼素質以應對未來。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對於各類人才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社會各用人部門的反映具有高度一致性:無論什麼崗位,無論職務高低,都需要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系統的專業知識、靈活的思維方式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合作精神及溝通能力,而後者顯然已成為公民從業上崗的普遍性要求。事實說明,「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等要求,已經成為青年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基礎條件。那種有知識、缺文明,有學問、缺教養,有理論、缺實踐的人,顯然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可與歡迎。

教育必須適應未來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具有可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健康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民族振興與騰飛的希望,是國家繁榮與富強的保證。必須指出的是,在人的基本素質中,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學校要教學生學知識、學科學,更要花大功夫教學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德育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工作,要高標準完成這項工作,必須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增強學校的全員德育意識,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是中小學生德育的重要載體,有助於增加學生的道德體驗,切實引導學生在活動和行動中,體驗道德是非,體驗高尚,體驗成功。教師要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世界,使他們具有迎接未來世界、克服現實困難、謀求生存發展的心理準備和真實本領。

新世紀對人的基本素質賦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內涵。21世紀的一代新人,應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質培養:

——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了解歷史,了解國情,擁護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高尚情操、民主與法制的自覺意識、良好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獲取、分析、組織和使用各種信息,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具有創新精神和探究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進而解決問題的本領,具有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善於向實踐學習,善於在社會實踐中增長自己的才幹,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養成自覺的勞動習慣。

--具有健康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對待生活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強,有迎接挑戰的勇氣,不怕困難和挫折,具有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能力。

——能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團結協作,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勇於承擔責任,具有關愛和尊重他人的意識和能力。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積極保護自然環境和美好事物,具有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具有在「地球村」中發展良好合作關係的意識,既能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又善於保持和發揚祖國和本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

我們給子孫留下什麼樣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子孫。實施素質教育一定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民主法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努力為人民服務,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合作精神和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方法;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育人為本,應當成為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教育是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學校教育活動直接關係到青少年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決定著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在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環境中,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應當堅持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以育人為本,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三個面向」為指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素質教育必須以育人為本。要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應當特彆強調: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學位。教師應當注意體會:只有培育學生的品德與修養,保護他們的自尊與自信,激發他們的夢想與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培養兼備高尚品德與聰明才幹、「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鮮明個性且善於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努力使每個學生成為志向高遠、人格健全、基礎紮實、特長明顯、勇於創新、善於實踐的有用之才。要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及時充實和調整德育內容,讓小學生在社會公德教育過程中形成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感,讓中學生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國情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的一切工作,最終都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應當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這種為學生終身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應當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始終。值得經常反思的問題是,我們學校的活動,我們教師的行為,是否做到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保護學生,是否遵循了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務。

教育不僅僅是捧上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捧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教育不僅僅是彙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據,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

3.自古行行出狀元,相信人人能成才。

江總書記指出,不是只有上了大學,才能成為人才。自古以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未來社會裡,我國既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也依然需要保留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社會信息激增,知識浩如煙海,而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卻極為有限,這就決定了現代部門的組織結構,往往需要各個不同領域的人才相互組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多樣化需求,要求我們確立科學的人才觀念。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從業者不能只有學歷文憑,更需要有善於發現、判斷、解決、策劃問題的做事能力。悟性與靈氣、覺察力與判斷力、創造激情與冒險精神,以及與團隊緊密協作的能力,不一定是持有較高學歷文憑的人所獨具的能力。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青年一代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只要他們有為祖國、為人民貢獻青春的志向,滿腔熱忱地投入到偉大祖國各項事業中去,認真學習、掌握實踐知識和技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就一定能成為有用之才。隨著社會用人制度的改革,任何社會成員,只要具備了兢兢業業的事業心、主人翁的責任感、團結合作的精神、終身學習的能力,通過勤奮努力的工作,就能在各自領域中做出成績,就能夠贏得社會的尊敬。

每個人都有要求進步的願望,每個人都有豐富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每個學生都有才,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成功,這是教育的本義和真諦。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宗旨是促進教育的廣泛普及,那種選拔少數學習尖子、淘汰大多數普通學生的教育模式,必須給予根本性的改造。

相信人人都有才,才會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潛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適合學生髮展的好方法、好途徑。年幼並非無知,教育並不是一切從零開始。只要有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潛能就會像空氣一樣,放在多大的空間里,它就有多大。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現、思考、研究、創造的機會,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教學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使他們能充分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4.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江總書記指出:「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的需要。我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習的條件不斷改善,學習的機會和場所隨處可見,學習者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獲得真才實學的途徑大為拓寬。伴隨知識經濟形態的出現,未來教育與就業的界限將日益淡化,在學校和工作場所之間的交替活動,將成為每個人在未來社會中的基本生存模式。更加靈活方便自主的終身教育,將把成才的道路鋪到每個人的腳下。

全球範圍內,終身學習的思想觀念,正在變為社會及個人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學習越來越成為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義務,是為了謀生。那種「一朝學成而受用終身」的觀點已經過時,人們再也不能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獲得一輩子享用的知識技能。教育不再是隨著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也井不僅僅偏愛那些十八歲前已經成績出眾的人。

重在培養學生成才的基本素質,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習慣,具有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能力,具有收集、交流、處理、使用信息的意識與技巧,為他們日後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寬厚紮實的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使學生能自學自勵,出了學校,擔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學自勵,一輩子做主動有為的人。」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社會比學校的變化速度不知要快多少倍。今天知道的東西,也許明天就會過時。因此,現有的考試成績無法決定學生未來發展狀況,掌握新概念、做出新選擇、研究新情況、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才會使學生受益終身。努力使學生學會不斷地提出和解決問題,學習化社會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應當以促進學習者的終身學習為己任,切實推進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組織與模式的整體改革。

5.學校應當成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

創造原本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特徵和手段。在知識經濟時代特徵逐漸凸顯的今天,創新正在成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哪一個時代對創新有著如此急切的呼喚,沒有哪一個時代對培養創新人才有著如此迫切的需要。

創新在於不斷超越自我,超越某個群體,乃至超越人類的現有認識水平。創新有層次之分,中小學教育主要是為學生成為創新人才打好基礎,做好準備。葉聖陶先生早就曾這樣說:「兒童遇到事物,發生了求知的動機,於是親自去觀察、去試驗,結果,他們對於這事物得到了一宗新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一個新趨向。這種活動創造的能力,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用得著,這才是做人的根本方法。學校教育能注重這一點,學生就能不斷創造,以謀求社會的進步。」

教育要使學生敢于思考,善於思考。教學應當注重學生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不能僅僅提供前人的思維結果。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鬆的思維氛圍,肯定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育應當使學生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是來自於全新的發現,來自於挑戰現狀,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現狀。「學」,貴在於「問」,「好課應當越講問題越多」。教師要引導學生敏銳地提出問題,系統地分析問題,靈活地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腳踏實地地探索與實驗,不能簡單地用創造技法的教育取代創新精神的養成。

完全統一體制、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命題、統一答案的教育模式,只能束縛校長、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認識到:創新是人的頭腦中最敏感的機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壓抑的機能。基礎教育階段,人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漸漸熄滅。教育既有可能為創新提供發展的契機,成為發展的動力,也有可能阻礙,甚至扼殺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摧殘天資優異而具創造力的年輕人,比鼓勵他們開花結果要容易得多。那種單向說教的灌輸教育,將使學生缺少實踐體驗的過程;整齊劃一的均衡教育,將會剝奪學生的思維、選擇和嘗試的權利,甚至會扼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營造民主和諧的學校環境,是鼓勵師生勇於創新的關鍵。

6.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

江總書記特彆強調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指導思想。我們的教育一直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也的確造就了一大批基礎紮實的人才,但學校不大關注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明顯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經批評過,「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正切中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實踐體驗的弊端。

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讓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得豐滿、深刻。

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和學識,但遠遠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那樣深刻,不如動手操作掌握得那樣牢固,不如動手操作更能將有關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和能力。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這裡所強調的,就是學以致用、勇於實踐的重要性。

作業不應當僅限於簡單的文字摘抄和解題訓練,新的作業方式可以賦予新的學習內容和實踐課題。一項研究任務、一次專題採訪、一個調查報告、一件用品製作、一次社會公益活動、一次彙報演出、一個主題繪畫、一套攝影作品等等,這些活動,都是鍛煉學生設計、分析、思考、行動諸方面能力的好機會。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地去完成適合自己水平和自己生活的作業,而這些貼近生活、重在實踐行動的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因此,必須讓學生及時發現社會需要與所學知識的直接聯繫,讓他們自然地感受到今天在學校學習就是為未來服務社會做準備。

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失敗都是收穫。尊重學生屬於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走過自己的生活世界,體驗生活、體驗社會,即使是失敗,也可能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無窮的財富。

7.面向全體的基本要求,是切實關懷每一個學生。

面向全體,實質是面向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們。面向全體,就是要求教師關懷每一個學生,使「好學生」、「中等學生」和所謂的「差生」、「後進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得到新的提高。承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是中國教育的優秀傳統。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向全體的要求才能落到實處。

每個少年兒童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和長處。學生的差異不僅指考試成績的優劣,還包括生理特點、心理特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沒有什麼統一的先決條件,能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好的學習成績本身也是相對的,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績好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可能就是很大的成功。應當說實際上並不存在所謂「差生」,存在的只是單一、呆板、一刀切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沒有不可教育的學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師。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徵及其發展潛質,這是教育智慧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一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需要制定豐富而靈活的教育計劃,以適合不同天資稟賦的學生。教師應當從學生自我意識、學習風格、智力或能力等個性因素的分析入手,採取多種策略指導教育學生。

是泥土,可以燒成磚瓦;是鐵礦,可以百鍊成鋼;是金子,就應當放出光彩。哈佛大學三百五十年校慶時,有人問學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麼,校長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養了六位總統,三十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最重要的是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讓每一顆金子都閃閃發光。

8.全面發展,就是讓每個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素質獲得和諧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使一個自然的人變為社會的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個體的腦力和體力充分自由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為人的全面發展準備了充分的條件。教育要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江總書記指出:「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一個關係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我國教育方針所指的全面發展,是使學生各方面素質都能獲得正常、健全、和諧的發展,學生的腦力與體力、做人與做事、繼承與創新、學習與實踐同樣不可偏廢。

人的身心是一個和諧發展的整體,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應該互相支持、協調發展。學校不能只重視智育而輕視德育,忽視美育和體育。智力因素是學生髮展的基礎,非智力因素是學生髮展的動力。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能忘記塑造人格,教師在關心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全面發展並不等於平均發展,更不等於學生學習成績門門優秀。在未來社會中,全面發展並且學有所長的複合型人才,其社會適應性和生存競爭能力更強,發展潛力和成功幾率也最大。學有所長,業有所專,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

人的智力結構,通常有很大差異。學生不可能什麼學科都學得很好,或長於文史,或長於數理,或長於製作,或長於藝術,這是正常的情況。人無全才,如果只限於、忙於「補短」,則必然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揚長」。「全面發展」、「平等對待」不等於「統一規格」、「平均發展」,求全責備有可能導致平庸。每個學生都有特殊的天賦和潛能,教育應當成為「揚長」的教育,不能只忙於「補短」而壓抑有特長的學生。

教師要從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特點和特殊教育需求出發實施教學,既鼓勵冒尖,也允許在某些方面暫時落後。人無全才,「合格加特長」就是有用之才;承認差異,揚長避短,人人都會展現出獨特的才畢。

9.教育的生機與活力,就在於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重要觀點。社會進步為每個人的充分發展提供機會與空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基礎與條件。促進兒童發展的教育,應當是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尋找適合教育的兒童。

傳統教育中「注入式」、「填鴨式」教學的弊端,就是教師簡單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那種「告訴」為主的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思維、選擇和嘗試的權利,只能扼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的發揮。在某些教師眼中,只有規規矩矩的學生才是好學生;那些愛問好動的孩子有時甚至會受到斥責。結果,本應生動活潑的教育變得死氣沉沉,原來充滿想像和創造熱望的兒童變得墨守成規、孤陋寡聞。

教師要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那種認為教師只能考慮教材、教案要求,講授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種認為學生們只是被動聽講,越安靜、越能跟著教師思維走就越好的觀念,不變不行。

個性與創造性密切相關,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難以培養創造型人才。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教師應當體會兒童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髮現自己、肯定自己。要讓更多的孩子有所選擇,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表現,讓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讓更多的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培養學生的愛好與特長,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方面,而不是個性發展的全部內容。有個性才能體現創造性,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就是要承認並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形成每個學生的獨創性。在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上,要把多樣性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一種財富來加以接受。教師應當學會: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

10.能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成長無法替代,發展必須主動。培養健全人格,保護學生個性的前提,是促進學生自身積極主動的發展。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內化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教育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學生應該是能發光的燈,而不是存儲燃料的瓶」。教師不應做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教學僅僅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複習和作業時間是不夠的,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獨立思維的過程。把已經還給學生的時間,再按教師的要求安排得滿滿當當,學生依然是「傀儡」。

「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髮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成長的主人、發展的主體。人的主體性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動中才能發展。主動參與,有助於學生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和相關的思想方法,獲得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的主動權,形成良好個性與健全人格,在參與性活動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邁進。

研究與實踐表明,責任心和自主選擇有著密切聯繫,「要我做」與「我要做」的主動程度,表現在學生身上大不一樣。學生自主選擇的願望是強烈的,學生主動發展的潛能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善於在多樣性教育中為學生創造選擇的條件,擴大選擇的範圍,發展選擇的能力。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主動選擇帶來主動的學習,提供學生選擇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證學生的自主選擇、全面發展,就要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內容。除了必修課程之外,還要有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和活動課。有條件的學校,應允許學生在選修課範圍內選擇課程,允許學生在必修課範圍內選擇進度。學校應當讓學生自主選擇,家長參與選擇,教師指導選擇,管理保障選擇……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

(二)

11.課程的價值在於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

人類積累的文化財富浩如煙海,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不過是滄海一粟。教材、教室、學校並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書。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正在成為教學改革實踐的新觀念。學校教育應當使學生廣泛了解有關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豐富知識,比較全面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

如果在一定年齡段里,應該讀的沒有讀,應該看的沒有看,應該做的沒有做,那將是學生終身的缺失、終身的遺憾。教育應「跳出學科看教學」,避免因為學科分類而割裂知識的廣泛聯繫,造成學生認識的僵化和局限,妨礙學生知識、能力、態度、情感的協調發展。課程結構、教材系統、教學內容的調整,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讓必修課、選修課和研究性課程的建設,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異的社會」,「面向瞬息萬變的世界」,「面向迅速發展的高新科技領域」。

21世紀,知識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知識推陳出新的周期不斷縮短。教學必須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開發人的學習活力與研究潛能。課程要體現信息社會知識發展的新特徵,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通訊技術。在傳統工業社會中,人們特別關注學會「是什麼」與「為什麼」的知識(事實知識和原理規律知識),而進入信息社會後,掌握「如何做」與「由誰做」的知識(技能性知識和人際知識),將具有同樣的意義與價值。

學生的發展是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課程開發到課程實施與評價的每一環節,都必須建立在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之上。課程必須適應學生的需要,而不是讓學生去被動適應預先規定的課程。我們的教育代替學生學習的東西太多,導致學生沒有了自己的感悟,也很難有震撼心靈而刻骨銘心的東西,於是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複習舊東西,而不是學習新知識。

教師要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服務,而不是讓學習者為自己完成上級規定的教學任務服務。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是正常的。教師備課的關鍵,在於儘可能充分地了解每個學生——他的認知基礎、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授課的過程,不僅要幫助學生儲備知識,更要指導學生掌握探求知識的方法,體驗發現、發明直至創造的感受。教學的根本意義,是調動學生探索研究未知領域的強烈願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以及預見未來事務的能力。

12.關注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適應信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

隨著21世紀的來臨,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適應數字化生存新環境,正在成為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成為每個社會成員能否進入信息時代的「通行證」。

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教育面臨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在迎接挑戰的各種對策中,最有效又最緊迫的對策是:與時共進地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品格、能力、思維與行為方式。

計算機發展到多媒體階段是一次質的飛躍。今天的計算機不僅用於處理數學、邏輯運算和有限度地處理文字,還增加了處理聲音、圖像、影視、三維動畫等功能,幾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交流、對話。於是,計算機在不斷擴展應用範圍的同時,從根本上引發了閱讀、寫作、計算方式的歷史性變革,而且使計算機變得更加簡單易學。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使學生從小養成一定的信息素養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歷史性意義。

國際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是人類智慧的聯網。計算機是思維的工具,是人腦的延伸,然而單個計算機的容量和功能是有限的,無法和蘊藏著巨大潛能的人腦相比,而國際互聯網通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智慧匯聚到覆蓋全球的巨型複雜網路系統之中,這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而且創造了一個外化的、每時每刻都在急劇發展的全人類的大腦,每個社會成員只要能同它「聯網」就能迅速擴充自身的知識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網路資源的人將變得越來越孤陋寡聞。

1995年,全世界電子百科全書的銷量已經超過用紙張印刷的百科全書。閱讀方式的變革,要求教育最終必須落實到學生的主動學習之上。獲取資料和信息的能力,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決定和衡量學生學習能力與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而給學生創造最有利的信息環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則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基本任務。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極好途徑,萬不能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熱情。

信息時代對傳統寫作方式的挑戰同樣是強烈而急劇。當成年人在興奮和痛苦的矛盾心態中被迫「換筆」的時候,新一代學童們對鍵盤和滑鼠「筆」的駕馭與偏愛,使成年人望塵莫及。了解這種全新的閱讀與寫作方式之後,就不難想像圖書館、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模式將要發生多麼巨大的變革了。與此同時,培養學生新的讀寫能力,迫切需要給教師和家長補課乃至「掃盲」,這已成為我國新世紀教育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使命。

當計算機應用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之後,數字與數值計算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聯繫與轉化,大大拓展了計算的概念,使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數字化」。在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繫越來越直接的條件下,數學教育與其他學科以及生活教育的結合勢在必行。我們已經擁有強化訓練計算能力的豐富經驗,我們更需要探索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學應用教育的有效方法。

信息資源已成為與物質資源同等重要的資源,讓信息增值的關鍵在於信息的共享性和開放性。在我國,用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強調的是,信息技術應用要與教育觀念的更新結合起來,應用信息技術帶動課程體系、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手段的全面改革,必須在開好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同時,努力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各科教育的整合,積極探索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13.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學法,這樣才能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

「讓學生學習什麼」和「讓學生怎樣學習」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提高個體、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學習與創新能力,已成為衡量整個民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學習是獲取人類知識、經驗、文化的手段,一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的終結須臾也離不開學習。如果在學生走出課堂、離開學校時,變得討厭教育、厭惡學習的話,就說明我們的教育失敗了。為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什麼樣的做法妨礙了學生熱愛學習,什麼樣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取得最佳學習效果,學校教學改革究竟應當改什麼。

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是「學習」內涵的三大要素,對文化的認同,對學習的熱愛,對研究的痴迷,是影響學習效果的基礎性條件。教師在給學生打好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應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要特別注意培育學生的價值觀、道德情操及科學文化素養。

構建學習化社會,要特別關注正規性與非正規性學習的統一。人世間有兩大部書,一本是有字書,另一本是無字書。有字書的學習可看成間接經驗的學習,無字書的學習可看成直接經驗的學習。在人們的生活中,無字書的學習與有字書的學習同等重要,要學會在使用中學,在生活中學,在交往中學,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教訓中學。

繼承是學習、創新也是學習。獲取已有的、現成的知識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獲取未知的、需要探索的知識經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當今時代的變化越來越迫切需要創造性學習。創造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吸收知識時,要像前人創造知識時那樣思考,力求在觀點、見解和方法上有新的發現和發明,同時提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

學習是需要人全身心參與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身體器官參與外,需要注意、觀察、記憶、想像、思維等多種智力因素積極地參與活動,還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習起支持和動力作用。因此,學習只有充分發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效應,才能提高學習的成效。

學習者是學習的主人,學習質量的高低、學習效果的好壞最終取決於學習者自身。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習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有見地地學習,並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我善學」,發展自我調控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擴展,教育活動中的高科技含量越來越多,人類學習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在信息化社會環境中,加強對學習規律的研究,可能會創造出嶄新的學習模式和高效的教學模式。「下個世紀,受教育者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而是一個知道如何檢索、評價和應用所需信息的人。」

信息素養這個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並逐漸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其中包括:(1)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2)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運用多媒體形式傳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6)學習、培養和提高信息時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可見,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學習的基礎。

14.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於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

要適應信息時代學生學習的特點,不僅需要改造我們的教法,也要求我們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的習慣、方法、態度和精神。教育不能僅僅關注對有限信息的記憶,促進發現、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具有特殊意義。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學生單純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求人類文化知識,積極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採取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並應用知識,以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強調開放性和探究性,它的課程內容不再是由專家預先規劃設定的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完成學習內容的選擇、組織與發展的過程。

通過活動課和學科教學,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機,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懂得學什麼、何時學、何處學、為什麼學和怎樣學的問題,已經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嶄新課題。人類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潛能,絕不是課堂上講解出來的。教師創設開放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圍繞某類主題調查搜索、加工、處理應用相關信息,回答或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教育和訓練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國一些地方的學校,正在積極開展各種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的新型課程實驗,這些多種多樣的小課題研究性學習,顯示了學校教學改革的生機與活力。事實證明,結合實踐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將大大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為發現和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隨著學習方式的改變,可以使學生有可能更多地關注社會、融入社會,深入認識學習的價值,發展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寬,相比之下,教師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反而可能會顯示出一定的差距。我們對學生探求的奇異現象可能所知太少,我們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請別傷害他們」。開展研究性、創造性學習,關鍵是保護和發展學生思考的能力,要使學生敢於除舊布新,敢於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的東西。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參與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索,同時提高自身的素質,實現自己的專業化成長。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重方法與過程、重交流與合作、重體驗與應用、重全員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絕不是否定理解、記憶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學科課程的學習為基礎,力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15.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

楊振寧博士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那麼,進入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經濟一體化與專業分工日趨精細的大趨勢之下,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

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要在學習中培養。營造師生共同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的環境氛圍,建立對話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正在成為教師從業的必備素質。

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該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的情境,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搭建舞台。課堂上,應該給學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活動中,應該為學生更多地創設相互協作、共同參與的環境;生活中,應該使學生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時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與欣賞。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一個人今天在校的學習方式,必然會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方式保持某種內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學習正是這種一致性的切入點之一。如何通過參與式的交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能夠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真正在學習的實踐中學會學習;如何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發揮同學間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完成合作意識的內化與協作能力的提高,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全新課題。

16.教師的才幹不僅表現於淵博的學識,而且要善於為學生營造寬鬆愉悅的成長環境。

有研究表明,80%的學習困難與過重壓力有關,解除這些壓力,明顯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創造潛能的開發。當我們處於輕鬆愉快的狀態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都更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聯想也會更加豐富。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揮。

毫無疑問,對一個教師來說,善於為學生營造寬鬆愉悅的成長環境,甚至比學識是否淵博更為重要。課堂效率的提高,直接決定著課業負擔的輕重,決定著學生課外活動時間和空間的拓展。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和諧了,學生自然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民主平等的課堂生活能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是減輕學生心靈重負的重要因素。當寬鬆愉悅的成長環境營造起來的時候,減輕學生負擔才會成為可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遵守學校管理準則和學生行為規範,也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內容。這種遵守應當建立在學生積极參与、自覺自愿的基礎之上。同時,應當把統一的規範減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則性的限度。這個原則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告誡:「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

教師必須了解自我教育的意義、規律及方法,讓學生成為能夠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只有將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時,教育才會有效。學校只有讓學生參與制定製度,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才能使他們產生責任心和使命感,並且提高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師的管理,應當善於將「要你怎樣」,轉變為「我要怎樣」,從而指導學生在「自己說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戰勝自己」的體驗中,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律走向自覺、自為,進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17.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屢遭失敗容易導致青少年學生的自我否定。實踐證明,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長中學生的實際。成功者的行為模式往往是創造機會,追求卓越,繼而走向更大的成功。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當學生取得成功後,因成功而產生的自信心,有利於形成追求新目標、新成績的新動力,隨著新成績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優化,從而形成發展進步的良性循環。

失敗與成功本身,都是孩子成長中必須面對的經歷,關鍵是學生能否從中獲取做人做事的教訓,從中感悟解決困難、戰勝自我的經驗,從中增強繼續努力爭取成功的信念。愛迪生髮明蓄電池的實驗,到一萬次還沒有成功,但他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不能運作的方式」。

成長需要激勵。面對失敗或成功的結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勵,學生最期待教師公正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教師用起表揚的武器,就能減少學生失敗後的灰心,增加學生成功後的信心。在前進道路上,無論失敗或成功,都可能成為沉重的負擔,也都可能成為新的動力,評價在這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好,再試一試」,懇切的激勵,能讓失敗孕育成功;「差遠啦,別驕傲」,一味地警誡和責難,會使成功的喜悅化為烏有,甚至失去再做新嘗試的勇氣。教師的責任是,儘可能多地運用表揚的武器,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樹立再創佳績的信念;無論何時,不能諷刺、挖苦學生,防止他們形成自卑人格,產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會的傾向。

光榮與夢想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教師、家長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並給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以往,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們的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成功機會實在是太少了。一些教師只把眼光牢牢地盯在分數上,成功變為少數學生的「專利」,大部分的學生則得不到老師的關注。許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點——「老師從來就沒有誇獎過我」,卻時時面對著老師有意無意的暗示——「你們不是好學生」。沒有賞識,沒有成功,也就沒有了自信,沒有了希望。感受強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絕望,很容易失去思維的靈性和行動的主動性。

每一個少年兒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著收穫肯定和讚譽。作為教師應珍惜少年兒童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創造機會,不斷地讓學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體驗。成功教育,收穫的必是教育的成功。

18.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

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懲罰是畫出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心懷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

長期以來,我們可能習慣給一些有學習困難和行為過失的學生戴上一些「壞」帽子:「笨蛋」、「調皮搗蛋」、「道德敗壞」等等,隨意地貼上「壞學生」的標籤,其結果往往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未成年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少年兒童向善向上的本質,需要加以保護。教師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誤就把他當作壞孩子。學生中的錯誤,大多是心理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孩子的行為動機往往是純真的,也許是好奇心、表現欲所導致的行為過失,不能輕易或者盲目地定性為道德品質問題。

孩子們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他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侯。

如果你討厭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讓我們時常想一想教育家們的諄諄告誡:「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鞭撻兒童,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一種方法,因為懲罰會使孩子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19.教育重在師生間相互信賴,信賴取決於師生平等的溝通。

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師愛的基礎條件是平等。在學生心目中,亦師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師」的最重要特徵。具有愛心和具有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愛前者。青少年學生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會使學生自覺地尊重教師的勞動,願意接近老師,希望與老師合作,向老師袒露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師對學生要傾注全部熱情,和學生平等相處,以誠相待,給學生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事實上,當學生對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教師的言語、行為、情趣、人品是影響學生髮展成就的關鍵因素。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都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信賴。而當教師對學生隨意品頭論足時,學生的內心正在對教師做出相應的評判;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人格,教師自己的人格必然會在學生的視線中失落。

能贏得學生愛戴信賴的老師,才是合格教師;能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老師,才是出色的教師。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這是教師從教的基本功。去當一天學生,體驗一下學習生活,再來反思:教與學是否和諧。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說教師要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去體驗他們的感覺,這樣,「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這時的教育才最能奏效。

「教學相長」的思想,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最寶貴的教育遺產之一。時代的發展正在為這一思想賦予新的內容。多媒體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廣泛,獲取知識的手段更便捷,在「視聽環境中長大」的學生,可能與教師站在同一起跑線,甚至比教師跑得更快。我們學的東西可能不如學生快,在某些方面知道的也許不如學生多,許多教師因此真誠地提出:「和孩子一同成長」、「恭恭敬敬地向學生學習」。

20.教師應當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和愛的藝術。

在基礎教育階段,兒童少年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需要和發展可能,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超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優秀和出色的教師——懂得珍愛生命,懂得兒童少年時期對於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

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教師是師生間的心靈溝通。對學生有無「愛的情感「,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育行為。只有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會產生愛的情感;只有把學生的成認真正和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緊密相連時,才會增強愛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學生成長的同時,體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時,才會真正感受到愛的情感。

著名特級教師斯霞老師,將七十多年教師生涯成功的真諦,歸結為「童心母愛」。熱愛學生,永遠應當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是應使學生在感受教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學校不能把學生當作監管對象,動輒撕碎學生尊嚴,刺傷學生心靈。「嚴師出高徒」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將這個概念推向極端,乃至於在這樣一個教育理念下,嚴而出格、嚴而失度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教師成了「警察」式的老師,有些校長還在為學校被稱為當地的「文明監獄」而自豪。「棍棒」只能造就奴隸,不能造就人才。在一個開放的信息社會裡,在這樣一個需要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時代里,「棍棒」威懾之下造就出來的人,已經很難適應社會,應對未來。

「我是為了學生好」,而這樣的「好心」卻常常辦出一些損害學生人格,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恨鐵不成鋼」,我們的學校,甚至家庭,竟會時常演繹出一些教育的悲劇。傳統教育思想中「不打不成材」等陳腐觀念,今天非改不可!

學生需要嚴師,更需要慈祥和寬容,教師應有「好心」,但更要有一個好結果。教師的言行,要考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水平,更要考慮學生們的想法和感受。教師對學生的愛要以對學生的尊重和信賴為前提,對學生的嚴應當是嚴中有愛,嚴中有章,嚴而有信,嚴而有度。「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同時也要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名言值得我們永遠記取。

21. 評價不是為了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

學生好比種子,需要教師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氣和陽光。青少年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一樣,需要經歷模糊到清晰、淺顯到深刻的較長過程。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使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比預見的更好。

考試應充分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力求讓學生找回失落的自信。而長期以來,教育評價一直被視為一種篩選、選拔的工具,只是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選出最好的,淘汰較差的。為了避免成為最差的,為了追求結果上的「高標準」,常常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違背教育規律,損害學生髮展的做法。傳統的考試,試圖通過擇優排序這種方式,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來刺激學生進取。其實,這種做法違背教育規律。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在考試中受到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就會心情開朗,充滿自信;受到批評、懲罰就會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棄,使學習更加困難。因此,學校內部的考試,應當強調發展起點評價的觀念,讓學生在考試中樹立起再前進一步的信心。

教育評價不僅僅是為了「甄別」和「選拔」,更重要的是為了「改進」和「提高」。成績主要說明學習起點的新狀況,而不是提供終結性的結論。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學校。不以一次考試的成敗評價學生,也不要以一堂課的優劣評價老師,更不要以一年度的升學率評價學校。衡量教育質量的高低絕不僅僅是升學率,而應以一種動態的、發展的、積極的眼光,重點衡量「發展率」,看學校是否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優化育人環境,看教師是否能以學生的發展來組織教學,看學生是否在原來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和提高。要使教育評價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幫助學校、教師與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一步步地做得更好。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評價的意義在於為實現「更好」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對的標誌,暫時的現象,而不斷地爭取「更好」,才是教育質量評價的永恆追求。

22.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腦科學及許多相關科學成果提供的證據表明,人的神經系統高度分化,人類的智能具有多元性。現代心理學有一種提法,至少有七種智能在個人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們是: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關係和自我認識能力。在現行的學校教育和教育評價中,往往只偏重於前兩三種智能,不利於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和培養人才。

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於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並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

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教育的內容、形式、要求都必須具有多樣性,教育評價主體、評價的指標也應當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正是一些地方、學校和教師在素質教育實踐中湧現的好思想。

掌握知識是評價的重要內容,但不是評價的重點.更不是評價的全部內容。素質教育要全面評價學生的認知、能力、態度和情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多元評價體系,評價項目多一點,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長的好學生。在改革考試的同時,還要探索實踐測評、成果展示、討論答辯等多樣的評價形式和手段。

良好的自我評價能力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使評價者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在自我反思性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更有益於發揚成績,矯正問題。對學生來說,自我評價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養成責任感的重要方法。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之間應當形成一種互動式的評價網路,形成各主體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幫改的群體關係,各方共同進步。此外,評價主體還應包括家長和社會部門,使評價系統更為開放,從而為學生的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三)

23.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未來文明的創造者。

今天,多少代人的種種社會夢想正在陸續變為現實。我們的學生趕上了一個社會越來越開放、文化越來越豐富、技術越來越先進、生活越來越便利的新時代,這是多麼讓前輩們既感到欣慰又產生羨慕的事情。人類有理由相信「未來更美好」,而美好的未來只能由一代新人去創造。對此,前輩們充滿了期待、期盼與期望。

在繼承人類精神文明遺產和物質文明財富的基礎上,時代給我們的青少年學生插上了超越前人、刷新記錄、衝擊人類文明高峰的堅實翅膀。隨著學習條件不斷改善和學習環境日益優越,憑藉中國人的智慧與勤奮,我們可以相信新一代青少年一定能夠不負眾望,成長為國家、民族、社會的棟樑。

然而,「獨生子女」們可以成為家庭的「小太陽」,也可能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如果因此而造成中華民族精神的失傳,失去勤勞勤奮、剛強堅毅、互謙互讓、團結合作、志存高遠、百折不撓等可貴品質,我們輸掉的將不僅僅是「夏令營中的較量」!代表民族未來的孩子們,我們需要學習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面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什麼樣的道德風範,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無庸諱言,未來社會充滿競爭,而競爭的內容絕不僅僅限於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無數事例證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品德高尚的情操、持之以恆的毅力、克服困難的勇氣、樂觀幽默的性格.是關心社會、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修養,是善於相處、善於合作、善於把握自己與他人情感的能力。與智力因素相比,對於這些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培養,後天的影響更大。這就需要青少年學生從自己生活與學習的習慣入手,從行為舉止的點點滴滴做起。

伴隨父母素質、教育普及程度、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一代比一代人更為聰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數量已經大大地超越了人類記憶的極限,知識更新又是如此之快,人們不得不終身學習。「畢業」已經不是結束學習的概念,「就業」往往正是新一輪學習的開始。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老師講課,更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挑選、挖掘社會生活需要的知識。這就說明,對於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主動性和自覺性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作為未來文明的創造者,青少年學生還應當努力養成理性思考的能力。只有今天敢於質疑,敢於批判,明天才能善於創新,善於超越;只有今天勤於動手,勤於實踐,明天才能大膽變革,開拓進取。

24.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它提供著給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養。家長給於子女的不僅是生命,家庭一天的氛圍,家庭成員的關係,家庭對社會各種事物的評價,家庭生活的習慣等等.每時每刻都在塑造著孩子們的心靈。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體制的急劇轉變,生活條件的有效改善,對外交往的逐步擴大,將一大堆新問題擺在每個家庭的面前,家長心態的自我調整,成為家庭教育的首要內容。在一個社會變遷異常迅速的年代,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具有挑戰性。現代的孩子是在父輩未曾經歷過的社會中生活,幾乎沒有哪個成年人曾經料想到世界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兩代人的差異在增大,兩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支持變得越來越重要。

孩子是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孩子要自己長大,並且將獨立投入社會去創造自己的事業,這是任何人無從替代的過程。童年生活不僅僅是未來生活的準備,它首先是具有獨立價值的生活。兒童有權利享受這種生活,成人應該尊重他們的生活。孩子只能是自己長大,孩子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大人都不一樣.將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代替他們下決心,逼迫他們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其後果、效果往往與願望相反。

孩子對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夠作他們的朋友。教育不是一味地講教訓、說道理、定規矩、設規範,更不是簡單地耳提面命。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不等於溺愛,而是對孩子的信任。細心發現孩子身上的積極因素,用經典的家庭教育語言及時鼓勵他,已經創造了無數家庭教育的奇蹟。每個父母應當儘快學會與你的孩子一起說:「太好了!」「你(我)真行!」「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

大人們的責任應當是關愛孩子,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引導孩子,而這種關愛、鼓勵、支持、引導都需要科學的方式和技巧。建設性的關愛,關鍵是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環境,以一種孩子能承認接受的方式支持他。指導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解釋規定而允許孩子有主見,欣賞孩子的獨立性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讚揚鼓勵孩子的能力而不養成孩子的依賴行為,這些教育才智值得父母認真體會和實踐。

在日益開放的成長環境里,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向的,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是多樣的。因此,在少年兒童身上,已經蘊涵著影響成人世界的潛能,成人單方面控制青少年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現代社會正朝著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邁進。信息化社會裡,成人與兒童共同學習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對信息價值的判斷,防止文化垃圾腐蝕少年兒童。同時,要注意讓孩子形成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心理狀態。孩子的發展,不在於現在學會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將來學習的潛力有多大。計算機的價值,在於充實、擴展童年生活,而不是限制、縮短童年生活或加速成人化。

全社會都要對我們的下一代負責,家庭負有更為直接的責任。為人父母,首先應當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觀念,從而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創造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育氛圍。家長應當為子女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並儘可能廣泛地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活動。家庭教育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學校應當重視家庭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

25.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也是教師成就自我的事業。教師應當努力成為教育目的的實現者,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教學方法的探索者,教育活動的創造者。應當強調教師職業的奉獻精神,但不能壓抑教師建功立業的工作熱情。只有鼓勵教師實現人生價值,創造人生輝煌,才能有效地帶動學生走向成功。 學校教育教學雖然具有重複的特點,容易偏向於形式化、公式化和呆板僵化,但是教育的生命力不是「複製」,而是創新。在社會要求教育實現革命性變革的時刻,改革的阻力最可能來自教育領域內部。在一些地方,陳腐教育思想觀念束縛下的教育行為仍然隨處可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應試教育教學經驗越豐富,改革傳統教育的意識越淡薄。教師的思想觀念不改變,素質教育就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教師從教之日,正是重新學習之時。新時代要求教師具備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還要有直面新情況、分析新問題、解決新矛盾的本領。一名好教師應當積極適應素質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轉換,不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還要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這是新時代為人師表的重要內容。21世紀的教師應當努力走在21世紀的學生前列,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實現對自我的超越。

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是參與教改實踐活動,在教育科研項目中去體驗研究性學習,在教學方法的研究過程中,養成探索的思想態勢和創新的精神境界。推進素質教育,首先需要教師有求新求變的精神,積极參与教育教學改革的試驗,主動開展教科研項目活動,在經驗反思的基礎上,體會素質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從而切實改進教育教學的行為模式,使課堂煥發出應有的生命活力。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這是國內外教育改革趨向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課堂教學的模式化,正在使大批教師成了教學的機械重複者,複雜的腦力勞動退化為簡單的體力勞動。創造性是對常規性的突破,教師的教學也應當不斷突破舊的教學範式,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教師都應該擁有選擇、探索、變革和創新的權利。不要讓教師對教學的獨特理解和獨特追求成為規範化的犧牲品。轉變教育觀念需要經歷內化的過程,應當鼓勵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追求,在經歷了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失敗和失誤之後,一堂有靈感、有創意的課自然會展示出來。

教育工作者應該記取: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對教師來說,修養是教育的載體,境界是教育的起點,人格是教育的風帆。

26.有了一位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

只有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校,才能孕育出一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學生。而這一切,最終取決於學校是否擁有一位好校長。

校長應當成為更新教育觀念的先行者。人類正在邁向知識經濟的新紀元,學習不僅是個人的生命源泉,團體性學習、組織化學習的思想,正在產生全球性影響。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專業性學習機構,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具有學習新思想、新概念、新學說、新知識的緊迫感.校長則更應帶領一班人努力成為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模範。教師的觀念,主要影響班級活動和學科教學。校長的教育思想觀念,則影響整個學校和所有教師與學生。校長走在前面,學校才能出現嶄新的素質教育風貌,開出現代教育之花。

校長應當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排頭兵。改革是學校活力和希望之所在,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要求校長具有開闊的視野、理性的思維、開拓的精神、求實求是的作風,並善於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貫徹於學校的全部活動之中。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推進素質教育必須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校長要引導教師強化問題意識、科研意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校長應當永遠是一位好老師。生活在教學的實踐中,才能汲取鮮活的教育思想。校長首先應成為一名好老師,這樣才能理解教師,了解實踐,才能做教師的教師,擁有學校建設的發言權和指揮權。學校推進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的關鍵是,將促進教師成才和促進學生成長的雙重任務統一起來。

校長應當永遠是好公僕。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教師是辦好學校的關鍵,在保證學校教育質量中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既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又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學校全部工作的中心都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人才。在學校管理中,學校領導一方面要實施領導和管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才能;另一方面還要尊重、信任、理解廣大教師和學生,把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出來,並善於接受來自教師、學生的建議和監督。教師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教師民主化教學意識的養成。教育活動要防止學生產生壓抑感,學校的教學改革和學校管理工作,也應盡量避免教師產生壓抑感和挫折感。在不以學生考試成績給學生排隊的同時,必須同時做到學校不以學生考試成績給教師排隊。

校務公開的管理體制改革經驗應當總結推廣。學校教改方案,應當首先交給教師、學生和家長充分討論,而不是首先報上級批准。為此,學校必須改變以往「家長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學的教育管理機制,建立健全以教師為主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使廣大教師有一種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對學校的領導幹部實行監督。同時,還可以建立民主協商對話制度、民主評議和競爭上崗制度、班主任聯席會、家長聯席會、學生代表會等,讓廣大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

在我國,素質教育實踐正在取得豐碩的經驗,我們有理由期待:一位好校長,能帶出一所好學校;一批好校長,會帶出一批好學校。

27.學校應當成為學生和教師最嚮往的地方。

一位教育家說得好,學校要讓年輕人的心激蕩,走進學校,應當讓人能夠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

好的學校是一座探索求知的學園。學校的魅力在於它有豐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圍就是一種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重要特徵。學校沒有文化,學校不引導學生和教師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為學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我們的學校應當成為學生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空間。

好的學校應當是生動活潑的樂園。學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圍和環境中才能迸發激情,形成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意願。要研究和追求深層意義上的生動活潑,即人的個性的健康發展,人的智慧能源的深層挖掘,情感能源的充分釋放,只有這樣,學校才有歌聲和笑聲,才會有成長的真正快樂。

好的學校要像家園那樣充滿親情。有教育家說,學校應當是家庭的延伸,這道出了人們對學校所期盼的那份溫馨和親情。學習、活動、人與人的交往、合作、融人親情,才有可能坦誠、深刻、有意義。在親情中,問題容易化解,教師和學生的精神世界能夠得以升華。

好的學校要像花園那樣美麗。學校不是花園,但它應當像花園那樣整潔,那樣有序,那樣美麗。學校應當合理開發和配置學校的辦學資源,積極創設必要的辦學條件,構建適合學生髮展的育人環境。

好的學校要像文化宮,時時吸引家長和學生。21世紀的學校,辦學格局必然更為開放和靈活,既能接納早期教育和成人教育,又是開展課前、課後、周末、假期文化活動的場所。學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辦學優勢、人才優勢、文化優勢和文明輻射優勢,向社區開放學校的運動場所、文化娛樂設施、圖書資料以及實驗室、電教室等。同時與企業、科研機構、文化團體等建立廣泛的聯繫,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良性互動合作關係,提高對社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促進社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為社區文化的中心。

28.讓中國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需要良好的政策空間。

應試教育的根本弊端,在於將教育拖進一潭死水,進而喪失生存與發展的機遇,更無法迎接新千年的挑戰。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要讓中國教育在體制、機制、政策、課程、教法諸方面都能夠「活」起來。讓21世紀的中國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這是一項何等艱巨而光榮的歷史性任務!

倡導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特徵。縮小校際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確保受教育機會的平等,解決人民群眾子女教育問題,都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實施平等教育的基礎上逐步擴大教育選擇,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努力方向。同時,應當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完善高考選拔政策,改進大學招生方式,讓更多有研究創新潛質的青年,走進高等學府,而不至於無端埋沒他們的才華。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把握宏觀教育政策性、方向性問題的同時,要注意切實轉變行政職能,簡政放權,使學校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變微觀管理為宏觀決策,變直接管理為間接指導,變事先審批為效益考評,變過程管理為目標監控,這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只有真正實現了簡政放權,學校才能真正成為獨立的辦學實體,從而增強校長和教師改革教學組織方式、開發校本課程、選取教材教法的責任心與主動性。

轉變管理職能的關鍵,是使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教育實踐結合起來。教育行政部門應當特別注意,要讓校長、教師從學校工作和個人教學實踐的實際問題出發,確定校長、教師的科研題目,而不要越俎代庖,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下達科研題目。在教育領域,誰來搞研究、究竟要研究什麼、如何進行研究、怎樣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校長、教師培訓進修的內容與方法,同樣要考慮實際工作的需要。積極運用案例式教學方式,是理論結合實際的好方法。讓校長、教師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寫成教育管理和教學改革的案例,拿出來組織討論,有助於加深對教育教學理論的正確理解,有助於形成對教育教學規律性問題的科學認識,有助於採用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指導教師的具體行為方式。我們無法想像,延用應試教育的灌輸、抄輸、背誦等辦法,能夠培養、培訓出掌握素質教育思想觀念與能力的優秀教師。

29.把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

基礎教育的發展要靠法律保證,教育的行為要靠法律規範,教育的合法權益要靠法律維護。

在世界範圍內,兒童在傳統上不曾被看做權利的主體,而今,他們已經從單純受法律保護的對象,躍升為受到法律充分尊重的權利主體。接受教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包括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接受優質教育等多方面內容。

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影響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教育也不例外。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就存在於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庭,就發生在學校與教師間、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家長間。法律離我們太近了,但我們往往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法律意識亟待提高。

現在的問題是,教師對教育法現缺乏必要的了解,即使自己的行為違反了法律、法規,也可能渾然不知;即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也不知道怎樣去維護。例如,懲罰學生被看做是對學生好,不送孩子上學被認為是個人私事等等,都說明我們對教育法律、法規的無知。

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陸續制定了多部對教育具有重大影響作用的教育法律,教育法制建設逐步完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為實現「依法治教」,全面落實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為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及自身素質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法治教,是指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他手段來管理教育。執法過程中,要注意法律的評價、引導、預測作用,保護、獎勵合法行為,避免簡單地將依法治教理解為「以法治教」,更不能理解為「以罰治教」。

要把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緊密結合起來。學校教育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學校管理的根本措施,提高以德治教的自覺性,堅持育人為本、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30.優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江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是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面廣泛的社會系統工程。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優秀人才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加強黨和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加快社會用人制度改革的步伐,體現科學性、民主性、規範性和先進性,公開、公平、公正,使每個公民在不同崗位上均享有平等競爭的機會,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質、重實際能力的良好風氣,建立科學的教育評估體系,才能為推行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展望21世紀.教育已經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領域。將教育置於一定社會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中,著眼於教育與社會的相互聯繫與作用,著眼於營造有利於促使人健康發展的社會教育氛圍,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發展改革的一種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形態,社區教育開始受到很多地方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動把優化校園周邊的育人環境,作為政府推進素質教育的實事來抓,注意動員學校與社區的全部教育資源,為學生的課外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建設學習化城市、學習化鄉鎮、學習化居委會、學習化樓組、學習化家庭的實踐,營造了素質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一些社區積極配合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並逐步形成了制度。為加強素質教育,加強德育工作,加強社會實踐,加強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環境,地方社區教育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高等學校應當自覺關注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進展與要求,積极參与、支持中小學校教師的進修與培訓,參與多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開發與應用。社會相關教育機構,大學、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應當積極主動地為學生組織團體性學習活動,提高學術活動質量,並延長開放時間,免費或降低收費價格。所有社會單位、組織機構,都是學生認識、了解社會的窗口,除少數特殊機關之外,應當普遍建立對中小學生的開放日。

作為社會教育資源的中心,學校在為社區整體發展、為社會全面進步服務的同時,必然贏得社區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們共同建設學校、社會、家庭多方參與的校外教育組織機構,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外文化科技、藝術體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努力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樂園。

資料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2001年5月)

六九等,選出最好的,淘汰較差的。為了避免成為最差的,為了追求結果上的「高標準」,常常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違背教育規律,損害學生髮展的做法。傳統的考試,試圖通過擇優排序這種方式,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來刺激學生進取。其實,這種做法違背教育規律。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在考試中受到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就會心情開朗,充滿自信;受到批評、懲罰就會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棄,使學習更加困難。因此,學校內部的考試,應當強調發展起點評價的觀念,讓學生在考試中樹立起再前進一步的信心。

教育評價不僅僅是為了「甄別」和「選拔」,更重要的是為了「改進」和「提高」。成績主要說明學習起點的新狀況,而不是提供終結性的結論。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學校。不以一次考試的成敗評價學生,也不要以一堂課的優劣評價老師,更不要以一年度的升學率評價學校。衡量教育質量的高低絕不僅僅是升學率,而應以一種動態的、發展的、積極的眼光,重點衡量「發展率」,看學校是否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優化育人環境,看教師是否能以學生的發展來組織教學,看學生是否在原來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和提高。要使教育評價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幫助學校、教師與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一步步地做得更好。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評價的意義在於為實現「更好」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對的標誌,暫時的現象,而不斷地爭取「更好」,才是教育質量評價的永恆追求。

22.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腦科學及許多相關科學成果提供的證據表明,人的神經系統高度分化,人類的智能具有多元性。現代心理學有一種提法,至少有七種智能在個人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們是: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關係和自我認識能力。在現行的學校教育和教育評價中,往往只偏重於前兩三種智能,不利於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和培養人才。

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於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並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

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教育的內容、形式、要求都必須具有多樣性,教育評價主體、評價的指標也應當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正是一些地方、學校和教師在素質教育實踐中湧現的好思想。

掌握知識是評價的重要內容,但不是評價的重點.更不是評價的全部內容。素質教育要全面評價學生的認知、能力、態度和情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多元評價體系,評價項目多一點,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長的好學生。在改革考試的同時,還要探索實踐測評、成果展示、討論答辯等多樣的評價形式和手段。

良好的自我評價能力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使評價者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在自我反思性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更有益於發揚成績,矯正問題。對學生來說,自我評價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養成責任感的重要方法。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之間應當形成一種互動式的評價網路,形成各主體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幫改的群體關係,各方共同進步。此外,評價主體還應包括家長和社會部門,使評價系統更為開放,從而為學生的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三)

23.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未來文明的創造者。

今天,多少代人的種種社會夢想正在陸續變為現實。我們的學生趕上了一個社會越來越開放、文化越來越豐富、技術越來越先進、生活越來越便利的新時代,這是多麼讓前輩們既感到欣慰又產生羨慕的事情。人類有理由相信「未來更美好」,而美好的未來只能由一代新人去創造。對此,前輩們充滿了期待、期盼與期望。

在繼承人類精神文明遺產和物質文明財富的基礎上,時代給我們的青少年學生插上了超越前人、刷新記錄、衝擊人類文明高峰的堅實翅膀。隨著學習條件不斷改善和學習環境日益優越,憑藉中國人的智慧與勤奮,我們可以相信新一代青少年一定能夠不負眾望,成長為國家、民族、社會的棟樑。

然而,「獨生子女」們可以成為家庭的「小太陽」,也可能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如果因此而造成中華民族精神的失傳,失去勤勞勤奮、剛強堅毅、互謙互讓、團結合作、志存高遠、百折不撓等可貴品質,我們輸掉的將不僅僅是「夏令營中的較量」!代表民族未來的孩子們,我們需要學習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面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什麼樣的道德風範,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無庸諱言,未來社會充滿競爭,而競爭的內容絕不僅僅限於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無數事例證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品德高尚的情操、持之以恆的毅力、克服困難的勇氣、樂觀幽默的性格.是關心社會、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修養,是善於相處、善於合作、善於把握自己與他人情感的能力。與智力因素相比,對於這些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培養,後天的影響更大。這就需要青少年學生從自己生活與學習的習慣入手,從行為舉止的點點滴滴做起。

伴隨父母素質、教育普及程度、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一代比一代人更為聰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數量已經大大地超越了人類記憶的極限,知識更新又是如此之快,人們不得不終身學習。「畢業」已經不是結束學習的概念,「就業」往往正是新一輪學習的開始。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老師講課,更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挑選、挖掘社會生活需要的知識。這就說明,對於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主動性和自覺性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作為未來文明的創造者,青少年學生還應當努力養成理性思考的能力。只有今天敢於質疑,敢於批判,明天才能善於創新,善於超越;只有今天勤於動手,勤於實踐,明天才能大膽變革,開拓進取。

24.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它提供著給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養。家長給於子女的不僅是生命,家庭一天的氛圍,家庭成員的關係,家庭對社會各種事物的評價,家庭生活的習慣等等.每時每刻都在塑造著孩子們的心靈。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體制的急劇轉變,生活條件的有效改善,對外交往的逐步擴大,將一大堆新問題擺在每個家庭的面前,家長心態的自我調整,成為家庭教育的首要內容。在一個社會變遷異常迅速的年代,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具有挑戰性。現代的孩子是在父輩未曾經歷過的社會中生活,幾乎沒有哪個成年人曾經料想到世界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兩代人的差異在增大,兩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支持變得越來越重要。

孩子是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孩子要自己長大,並且將獨立投入社會去創造自己的事業,這是任何人無從替代的過程。童年生活不僅僅是未來生活的準備,它首先是具有獨立價值的生活。兒童有權利享受這種生活,成人應該尊重他們的生活。孩子只能是自己長大,孩子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大人都不一樣.將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代替他們下決心,逼迫他們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其後果、效果往往與願望相反。

孩子對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夠作他們的朋友。教育不是一味地講教訓、說道理、定規矩、設規範,更不是簡單地耳提面命。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不等於溺愛,而是對孩子的信任。細心發現孩子身上的積極因素,用經典的家庭教育語言及時鼓勵他,已經創造了無數家庭教育的奇蹟。每個父母應當儘快學會與你的孩子一起說:「太好了!」「你(我)真行!」「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

大人們的責任應當是關愛孩子,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引導孩子,而這種關愛、鼓勵、支持、引導都需要科學的方式和技巧。建設性的關愛,關鍵是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環境,以一種孩子能承認接受的方式支持他。指導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解釋規定而允許孩子有主見,欣賞孩子的獨立性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讚揚鼓勵孩子的能力而不養成孩子的依賴行為,這些教育才智值得父母認真體會和實踐。

在日益開放的成長環境里,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向的,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是多樣的。因此,在少年兒童身上,已經蘊涵著影響成人世界的潛能,成人單方面控制青少年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現代社會正朝著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邁進。信息化社會裡,成人與兒童共同學習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對信息價值的判斷,防止文化垃圾腐蝕少年兒童。同時,要注意讓孩子形成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心理狀態。孩子的發展,不在於現在學會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將來學習的潛力有多大。計算機的價值,在於充實、擴展童年生活,而不是限制、縮短童年生活或加速成人化。

全社會都要對我們的下一代負責,家庭負有更為直接的責任。為人父母,首先應當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觀念,從而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創造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育氛圍。家長應當為子女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並儘可能廣泛地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活動。家庭教育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學校應當重視家庭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

25.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也是教師成就自我的事業。教師應當努力成為教育目的的實現者,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教學方法的探索者,教育活動的創造者。應當強調教師職業的奉獻精神,但不能壓抑教師建功立業的工作熱情。只有鼓勵教師實現人生價值,創造人生輝煌,才能有效地帶動學生走向成功。 學校教育教學雖然具有重複的特點,容易偏向於形式化、公式化和呆板僵化,但是教育的生命力不是「複製」,而是創新。在社會要求教育實現革命性變革的時刻,改革的阻力最可能來自教育領域內部。在一些地方,陳腐教育思想觀念束縛下的教育行為仍然隨處可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應試教育教學經驗越豐富,改革傳統教育的意識越淡薄。教師的思想觀念不改變,素質教育就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教師從教之日,正是重新學習之時。新時代要求教師具備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還要有直面新情況、分析新問題、解決新矛盾的本領。一名好教師應當積極適應素質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轉換,不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還要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這是新時代為人師表的重要內容。21世紀的教師應當努力走在21世紀的學生前列,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實現對自我的超越。

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是參與教改實踐活動,在教育科研項目中去體驗研究性學習,在教學方法的研究過程中,養成探索的思想態勢和創新的精神境界。推進素質教育,首先需要教師有求新求變的精神,積极參与教育教學改革的試驗,主動開展教科研項目活動,在經驗反思的基礎上,體會素質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從而切實改進教育教學的行為模式,使課堂煥發出應有的生命活力。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這是國內外教育改革趨向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課堂教學的模式化,正在使大批教師成了教學的機械重複者,複雜的腦力勞動退化為簡單的體力勞動。創造性是對常規性的突破,教師的教學也應當不斷突破舊的教學範式,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教師都應該擁有選擇、探索、變革和創新的權利。不要讓教師對教學的獨特理解和獨特追求成為規範化的犧牲品。轉變教育觀念需要經歷內化的過程,應當鼓勵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追求,在經歷了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失敗和失誤之後,一堂有靈感、有創意的課自然會展示出來。

教育工作者應該記取: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對教師來說,修養是教育的載體,境界是教育的起點,人格是教育的風帆。

26.有了一位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

只有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校,才能孕育出一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學生。而這一切,最終取決於學校是否擁有一位好校長。

校長應當成為更新教育觀念的先行者。人類正在邁向知識經濟的新紀元,學習不僅是個人的生命源泉,團體性學習、組織化學習的思想,正在產生全球性影響。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專業性學習機構,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具有學習新思想、新概念、新學說、新知識的緊迫感.校長則更應帶領一班人努力成為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模範。教師的觀念,主要影響班級活動和學科教學。校長的教育思想觀念,則影響整個學校和所有教師與學生。校長走在前面,學校才能出現嶄新的素質教育風貌,開出現代教育之花。

校長應當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排頭兵。改革是學校活力和希望之所在,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要求校長具有開闊的視野、理性的思維、開拓的精神、求實求是的作風,並善於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貫徹於學校的全部活動之中。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推進素質教育必須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校長要引導教師強化問題意識、科研意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校長應當永遠是一位好老師。生活在教學的實踐中,才能汲取鮮活的教育思想。校長首先應成為一名好老師,這樣才能理解教師,了解實踐,才能做教師的教師,擁有學校建設的發言權和指揮權。學校推進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的關鍵是,將促進教師成才和促進學生成長的雙重任務統一起來。

校長應當永遠是好公僕。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教師是辦好學校的關鍵,在保證學校教育質量中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既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又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學校全部工作的中心都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人才。在學校管理中,學校領導一方面要實施領導和管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才能;另一方面還要尊重、信任、理解廣大教師和學生,把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出來,並善於接受來自教師、學生的建議和監督。教師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教師民主化教學意識的養成。教育活動要防止學生產生壓抑感,學校的教學改革和學校管理工作,也應盡量避免教師產生壓抑感和挫折感。在不以學生考試成績給學生排隊的同時,必須同時做到學校不以學生考試成績給教師排隊。

校務公開的管理體制改革經驗應當總結推廣。學校教改方案,應當首先交給教師、學生和家長充分討論,而不是首先報上級批准。為此,學校必須改變以往「家長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學的教育管理機制,建立健全以教師為主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使廣大教師有一種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對學校的領導幹部實行監督。同時,還可以建立民主協商對話制度、民主評議和競爭上崗制度、班主任聯席會、家長聯席會、學生代表會等,讓廣大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

在我國,素質教育實踐正在取得豐碩的經驗,我們有理由期待:一位好校長,能帶出一所好學校;一批好校長,會帶出一批好學校。

27.學校應當成為學生和教師最嚮往的地方。

一位教育家說得好,學校要讓年輕人的心激蕩,走進學校,應當讓人能夠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

好的學校是一座探索求知的學園。學校的魅力在於它有豐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圍就是一種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重要特徵。學校沒有文化,學校不引導學生和教師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為學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我們的學校應當成為學生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空間。

好的學校應當是生動活潑的樂園。學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圍和環境中才能迸發激情,形成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意願。要研究和追求深層意義上的生動活潑,即人的個性的健康發展,人的智慧能源的深層挖掘,情感能源的充分釋放,只有這樣,學校才有歌聲和笑聲,才會有成長的真正快樂。

好的學校要像家園那樣充滿親情。有教育家說,學校應當是家庭的延伸,這道出了人們對學校所期盼的那份溫馨和親情。學習、活動、人與人的交往、合作、融人親情,才有可能坦誠、深刻、有意義。在親情中,問題容易化解,教師和學生的精神世界能夠得以升華。

好的學校要像花園那樣美麗。學校不是花園,但它應當像花園那樣整潔,那樣有序,那樣美麗。學校應當合理開發和配置學校的辦學資源,積極創設必要的辦學條件,構建適合學生髮展的育人環境。

好的學校要像文化宮,時時吸引家長和學生。21世紀的學校,辦學格局必然更為開放和靈活,既能接納早期教育和成人教育,又是開展課前、課後、周末、假期文化活動的場所。學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辦學優勢、人才優勢、文化優勢和文明輻射優勢,向社區開放學校的運動場所、文化娛樂設施、圖書資料以及實驗室、電教室等。同時與企業、科研機構、文化團體等建立廣泛的聯繫,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良性互動合作關係,提高對社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促進社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為社區文化的中心。

28.讓中國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需要良好的政策空間。

應試教育的根本弊端,在於將教育拖進一潭死水,進而喪失生存與發展的機遇,更無法迎接新千年的挑戰。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要讓中國教育在體制、機制、政策、課程、教法諸方面都能夠「活」起來。讓21世紀的中國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這是一項何等艱巨而光榮的歷史性任務!

倡導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特徵。縮小校際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確保受教育機會的平等,解決人民群眾子女教育問題,都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實施平等教育的基礎上逐步擴大教育選擇,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努力方向。同時,應當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完善高考選拔政策,改進大學招生方式,讓更多有研究創新潛質的青年,走進高等學府,而不至於無端埋沒他們的才華。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把握宏觀教育政策性、方向性問題的同時,要注意切實轉變行政職能,簡政放權,使學校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變微觀管理為宏觀決策,變直接管理為間接指導,變事先審批為效益考評,變過程管理為目標監控,這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只有真正實現了簡政放權,學校才能真正成為獨立的辦學實體,從而增強校長和教師改革教學組織方式、開發校本課程、選取教材教法的責任心與主動性。

轉變管理職能的關鍵,是使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教育實踐結合起來。教育行政部門應當特別注意,要讓校長、教師從學校工作和個人教學實踐的實際問題出發,確定校長、教師的科研題目,而不要越俎代庖,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下達科研題目。在教育領域,誰來搞研究、究竟要研究什麼、如何進行研究、怎樣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校長、教師培訓進修的內容與方法,同樣要考慮實際工作的需要。積極運用案例式教學方式,是理論結合實際的好方法。讓校長、教師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寫成教育管理和教學改革的案例,拿出來組織討論,有助於加深對教育教學理論的正確理解,有助於形成對教育教學規律性問題的科學認識,有助於採用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指導教師的具體行為方式。我們無法想像,延用應試教育的灌輸、抄輸、背誦等辦法,能夠培養、培訓出掌握素質教育思想觀念與能力的優秀教師。

29.把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

基礎教育的發展要靠法律保證,教育的行為要靠法律規範,教育的合法權益要靠法律維護。

在世界範圍內,兒童在傳統上不曾被看做權利的主體,而今,他們已經從單純受法律保護的對象,躍升為受到法律充分尊重的權利主體。接受教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包括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接受優質教育等多方面內容。

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影響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教育也不例外。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就存在於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庭,就發生在學校與教師間、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家長間。法律離我們太近了,但我們往往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法律意識亟待提高。

現在的問題是,教師對教育法現缺乏必要的了解,即使自己的行為違反了法律、法規,也可能渾然不知;即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也不知道怎樣去維護。例如,懲罰學生被看做是對學生好,不送孩子上學被認為是個人私事等等,都說明我們對教育法律、法規的無知。

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陸續制定了多部對教育具有重大影響作用的教育法律,教育法制建設逐步完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為實現「依法治教」,全面落實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為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及自身素質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法治教,是指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他手段來管理教育。執法過程中,要注意法律的評價、引導、預測作用,保護、獎勵合法行為,避免簡單地將依法治教理解為「以法治教」,更不能理解為「以罰治教」。

要把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緊密結合起來。學校教育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學校管理的根本措施,提高以德治教的自覺性,堅持育人為本、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30.優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江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是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面廣泛的社會系統工程。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優秀人才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加強黨和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加快社會用人制度改革的步伐,體現科學性、民主性、規範性和先進性,公開、公平、公正,使每個公民在不同崗位上均享有平等競爭的機會,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質、重實際能力的良好風氣,建立科學的教育評估體系,才能為推行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展望21世紀.教育已經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領域。將教育置於一定社會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中,著眼於教育與社會的相互聯繫與作用,著眼於營造有利於促使人健康發展的社會教育氛圍,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發展改革的一種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形態,社區教育開始受到很多地方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動把優化校園周邊的育人環境,作為政府推進素質教育的實事來抓,注意動員學校與社區的全部教育資源,為學生的課外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建設學習化城市、學習化鄉鎮、學習化居委會、學習化樓組、學習化家庭的實踐,營造了素質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一些社區積極配合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並逐步形成了制度。為加強素質教育,加強德育工作,加強社會實踐,加強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環境,地方社區教育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高等學校應當自覺關注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進展與要求,積极參与、支持中小學校教師的進修與培訓,參與多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開發與應用。社會相關教育機構,大學、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應當積極主動地為學生組織團體性學習活動,提高學術活動質量,並延長開放時間,免費或降低收費價格。所有社會單位、組織機構,都是學生認識、了解社會的窗口,除少數特殊機關之外,應當普遍建立對中小學生的開放日。

作為社會教育資源的中心,學校在為社區整體發展、為社會全面進步服務的同時,必然贏得社區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們共同建設學校、社會、家庭多方參與的校外教育組織機構,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外文化科技、藝術體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努力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樂園。

推薦閱讀:

潮頭 | 你養狗的樣子,暴露了你的素質
[分享]區域經理職能、角色、素質談 - 營銷品牌 - 棲息穀·管理人論壇
素質心態
中層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你的性素質怎麼樣?

TAG:教育 | 學習 | 素質 | 觀念 | 素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