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人平等就會產生團結的凝聚力
2、人人平等就會產生團結的凝聚力
【原文】孝成王、臨
孫卿子曰:「凡在大王,將率末事也。臣請遂道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勢。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1禮、賤義者其國亂。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上足卬2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則強,下不可用則弱,是強弱之常也。隆禮效功,上也;重祿貴節,次也;上功賤節3,下也:是強弱之凡4也。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窳5楛6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
「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7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8,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焉渙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賃市佣而戰之幾矣。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軸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陿9阸10,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11之以阸,忸12之以慶賞,鰌13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斗無由也。阸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強長久,多地以正14。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15也。
「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數國者,皆干賞蹈利之兵也,佣徒鬻賣之道也,未有貴上、安制、綦節之理也。諸侯有能微妙之以節,則作而兼殆之耳!
「故,招近募選,隆勢詐,尚功利,是漸16之也;禮義教化,是齊之也。故,以詐遇詐,猶有巧拙焉;以詐遇齊,辟之猶以錐刀墮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試。故王者之兵不試,湯、武之誅桀、紂也,拱挹指麾,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誅桀、紂若誅獨夫。故《泰誓》曰『獨夫紂』,此之謂也。
「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治鄰敵。若夫招近募選,隆勢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代17翕18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19耳矣。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
「故,齊之田單,楚之庄蹻,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強弱,則未有以相20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21契22司23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齊桓、晉文、楚庄、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和齊之兵也,可謂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統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強弱之效也。」
【譯文】孝成王、臨武君說:「好,請問王者之用兵,設立什麼樣的道路和用什麼樣的行動才可以呢?」
荀況說:「一切都在於大王,將帥是次要的。請允許我談談稱王天下的和諸侯的強弱存亡的效應,安定與危險的形勢。君主賢明的,他的國家就能得到治理;君主不賢明的,他的國家就混亂。豐厚社會行為規範和重視最佳行為方式的,他的國家就能得到治理;怠慢社會行為規範和輕視最佳行為方式的,他的國家就混亂。得到治理的就會強大,混亂的就會衰弱,這就是強弱的根本。上級足以依賴那麼下級就可以使用,上級不足以依賴那麼下級就不可以使用。下級可以使用那麼就能強大,下級不可以使用那麼就會衰弱,這就是強弱的常情。豐厚社會行為規範及仿效功績,是上策;注重利祿重視法度,是次等的策略;崇尚戰功輕視法度,是下等的策略,這就是強弱的綱要。喜好讀書人的就強大,不喜好讀書人的就會衰弱;愛護人民的就強大,不愛護人民的就會衰弱;發布政令能夠信守的就強大,發布政令不能夠信守的就會衰弱;人民平等的就強大,不平等的就會衰弱;獎賞很重的就強大,獎賞很輕的就會衰弱;典範榜樣有威嚴的就強大,典範榜樣被輕侮的就會衰弱;各種槍械兵器用具使用便利的就強大,各種槍械兵器用具使用不便利的就會衰弱,慎重地用兵的就強大,輕率地用兵的就會衰弱;權力出自一人的就強大,權力出自兩人的就會衰弱,這就是強大與衰弱的常情。
「齊國人崇尚攻擊的技術。其技術是,得到敵人的一個首級,那麼就賞賜贖金八兩,沒有根本的賞賜。這是針對微小的敵國和脆弱的敵人,那還可以偷著使用;針對大的敵國和堅強的敵人,那就會軍心渙散而離去,就象飛鳥一樣,不用多長時間就會失敗,這就是亡國之兵。沒有比這更衰弱的兵士了,這就是與去租賃市場上僱傭士兵來進行戰爭差不多。
「魏氏家族的武裝兵卒,是以度量的辦法來選取。穿上三件一套的護身甲,舉起有十二石重的強弓,背著裝有五十支箭的口袋,再把長戈放在上面,帶上頭盔寶劍,再帶上三天的口糧,一個白天就趕路百里,被選中的,就依照他的家產再獎賞一倍,使其田宅都得利。但這些武士過幾年就衰老了,而他們的田宅卻不能收回,另外選取武士又不能完全符合條件。所以,魏國的土地雖然遼闊,其稅收必然很少,這就是危害國家的軍隊。
「秦國人,他們養育人民的生路很狹隘,他們役使人民很嚴酷,他們用權勢逼迫,用狹隘的方法審度,用慶賞養成習慣,用刑罰蹴踏百姓,使全國人民
「所以,齊國的攻擊技術,不可以遇見魏氏的武裝兵卒;魏氏的武裝兵卒,不可以遇見秦國的精銳士兵;秦國的精銳士兵,不可以抵擋齊桓公、晉文公有節制的軍隊;齊桓公、晉文公有節制的軍隊,不可以勝過商湯王、周武王的仁義之師。如果有遇見的,就象以燒焦的東西投向石頭一樣。以上這幾個國家,都是使用追求賞賜和貪圖利益的兵卒,走的是僱傭人出賣力氣的道路,沒有尊重上級、安於治制、基於準則的道理。諸侯中有誰能夠以微妙的準則統治的,那就會兼并所有的國家。
「所以,招聘附近的人募集選拔,豐厚權勢和欺詐,崇尚功勞和利益,是淹沒自己的辦法;用社會行為規範和最佳行為方式進行教化,是平等的辦法。所以,以欺詐對付欺詐,還有巧妙和笨拙的區別,以欺詐對付平等的,就好象是用小刀去毀壞泰山一樣。不是天下最愚蠢的人是不敢這樣試探的,所以王者的軍隊不去做這樣的試探。商湯王、周武王之誅殺夏桀王和商紂王,從容自如地指揮,而那些強暴的國家沒有不來接受趨使的,誅殺夏桀王和商紂王就象誅殺孤獨的一個人。所以《書·泰誓》上說:『孤獨的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兵卒們有大的平等那就可以制服天下,有小的平等那就可以治理鄰近的敵國。至於招聘附近的人募集選拔,豐厚權勢和欺詐,崇尚功勞和利益的兵卒,那就是勝與不勝都是變化無常的,伸展與收攏都是不斷更迭的,生存與滅亡也是不斷更迭的,只是勝敗、高下互相更替罷了。這就稱之為是盜寇似的兵卒,君子是不走這種路的。
「所以,齊國的田單,楚國的庄蹻,秦國的商鞅,燕國的樂毅,都是世俗所稱的善於用兵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巧妙笨拙強大和衰弱,則都不能以輔佐君王。如果他們的道路是一樣的,也不能和諧平等。牽制楔入伺機欺詐,玩弄權術顛覆對方,都免不了是盜寇似的兵卒。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都是用和諧平等的兵卒,可以說是進入了一種境界,然而他們沒有從根本上統一;所以可以稱霸天下,而不可以稱王天下。這就是強大與衰弱的效應。」
【說明】本節是關於領導人與管理者怎樣對待戰爭問題的論述。所論述的根本重點有三個,即社會行為規範和最佳行為方式,以及人們的平等。這個意思是說,只有在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面前人人平等了,才是最佳行為方式。《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為政之道之所以要用政治理論,就是要用典範榜樣平等對人,人民因此會勉勵自己而沒有恥辱感。為政之道之所以要認識客觀規律,就是要用平等的社會行為規範對人,即使有了羞恥的行為自己也會度量、衡量的。孔子的這一句話,確實點明了「為政」的重要思想。只有用平等的社會行為規範對人,盡量消除官僚特權思想,才能真正地解放生產力,使社會得以進步與發展。一個國家、一個集體乃至到一個家庭,如果是人人平等,那麼就會產生團結的凝聚力;而如果不平等,那就會導致渙散。治理國家如此,治理人民如此,治理軍隊也是如此。寫到這裡有人會說,荀子此言差矣,荀子死後17年,秦始皇就統一了中國,這難道不是秦國的士兵英勇善戰嗎?這難道不是秦始皇的英明偉大嗎?不錯,秦始皇是統一了中國,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但這並不能說明就是秦始皇英明偉大,也不能說明是秦國士兵英勇善戰。這只是歷史的必然,是形勢的造就,是秦始皇抓住了機遇而已。公元前789年,西夷犬戎攻周幽王,西周亡,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至此,整個中國開始了混亂不休的諸侯爭霸戰。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中間有568年,這五百餘年間,所有人民都沒有得到適當的安居樂業,都沒有得到適當的休養生息,你如果處在這種戰爭歲月里,會幸福嗎?不會。所以,所有的人都對戰爭厭倦了,而秦國的士兵則只有通過戰爭贏得名譽地位,贏得高官厚祿,所以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戰爭!再戰爭!就象近代的英國和西班牙人一樣,只有擴張、戰爭才是出路。所以秦始皇便統一了中國。但是,請注意,秦國只存在了15年,即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起兵於沛,公元前206年,秦亡。為什麼秦國不堪一擊?是因為秦始皇死了嗎?不是,是人心亂了,疲憊不堪的人民根本不歡迎秦國暴政,所以劉邦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廢除秦國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讓人民休養生息。所以,沒有人民的擁護,任何強大的國家都會崩潰的,這就是三千年來人類的經驗總結。
——————————————————
【注釋】1.簡:《書·仲虺之誥》:「簡賢附勢,實繁有徒。」《詩·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離婁下》:「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荀子·非十二子》:「其冠絻,其纓禁緩,其容簡連。」《韓非子·亡征》:「簡法禁而務謀慮,荒封內而恃交援者,可亡也。」這裡用為怠慢、倨傲之意。
2.卬:(yang仰)《書·大誥》:「越予沖人,不卬自恤。」《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詩·大雅·生民》:「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賈誼《過秦論》:「卬關而攻秦。」《說文》:「卬,望欲有所庶及也。從匕,從卩,會意。這裡用為仰仗,依賴之意。
3.節:《易·節·辭》:「節,亨;苦節,不可貞。」《書·召誥》:「節性惟日其邁。」《論語·學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管子·牧民》:「如月如日,唯君之節。」《禮記·曲禮上》:「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禮記·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墨子·辭過》:「風雨節而五穀孰,衣服節而肌膚和。」《荀子·非相》:「文久而息,節族久而絕。」《廣韻·屑韻》:「節,制也,止也。」這裡用為適度、節制、準則、法度之意。
4.凡:《荀子·禮論》:「喪禮之凡。」《說文·二部》:「凡,最括也。」揚雄《長楊賦》:「請略舉凡,而客自鑒其切焉。」這裡用為綱要,概括之意。
5.窳:(yu雨)《韓非子·難一》:「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新唐書》:「俗不偷薄,器不行窳。」元郝經《玄政議》:「天下一大器也,用之久,則必弊窳殘缺。」這裡用為敗壞,腐敗之意。
6.楛:謂器物粗劣不堅固。《荀子·王霸》:「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荀子·天論》:「楛耕傷稼。」這裡用為粗劣的,粗製濫造的之意。
7.錙:(zi自)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於一錙,四錙等於一兩。《禮記·儒行》:「雖分國如錙銖。」鄭玄註:「八兩曰錙。」《荀子·富國》:「割國之錙銖以賂之。」
8.毳:(cui脆)古通「脆」。《荀子·議兵》楊倞註:「毳,讀為脆。」《漢書·丙吉傳》:「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數奏甘毳食物。」顏師古註:「毳,讀與脆同。」這裡用為脆弱之意。
9.陿:(xia狹)同「狹」。《楚辭·怨思》:「阜隘狹而幽險兮。」《吳子·料敵》:「險道狹路,可擊。」《漢書·刑法志》:「其生民也陿阨。」這裡用為狹隘之意。
10.阸:(e餓)古同「隘」。《漢書·刑法志》:「其生民也陿阨。」這裡用為狹隘之意。
11.隱:《書·盤庚下》:「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尚皆隱哉。」孔穎達疏:「隱謂隱審也。」《管子·禁藏》:「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尹知章註:「隱,度也,度己有不及之事當效之也。」《爾雅·釋言》:「隱,占也。」《荀子·君道》:「然後隱其所憐所愛。」《韓非子·顯學》:「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何也?隱栝之道用也。」《廣雅·釋詁一》:「隱,度也。」這裡用為審度之意。
12.忸:通「狃」。《後漢書·獨行傳·戴就》:「薛安庸,忸行無義。」李賢註:「忸,伏也,猶言慣習。」這裡用為習慣之意。
13.鰌:(qiu秋)《莊子·秋水》:「然而指我則勝我,鰌我亦勝我。」《荀子·堯問》:「孫卿迫於亂世,鰌於嚴刑。」這裡用為蹴踏之意。
14.正:(zhēng蒸)通「征」。《書·禹貢》:「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周禮·地官·司門》:「正其貨賄。」鄭玄註:「正,讀為征。」《周禮·夏官·司勛》:「唯加田無國正。」《管子·海王》:「謹正鹽筴。」李哲明云:「正,稅也,正、征古字通用。」這裡用為徵稅之意。
15.數:(shù豎)《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老子·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荀子·榮辱》:「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荀子·解蔽》:「數為蔽:欲為蔽,惡為蔽。」《韓非子·飾邪》:「明於治之數,則國雖小,富。」《商君書》:「故為國之數,務在墾草。」這裡用為道數,方法之意。
16.漸:《詩·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幃裳。」《詩·小雅·漸漸之石》:「漸漸之石,維其高矣。」《荀子·議兵》:「是漸之也。」《荀子·大略》:「蘭茝稿本,漸於蜜醴。」《韓非子·難勢》:「人主顧漸其法令而尊學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學也。」《史記·三王世家》:「漸之滫中。」《廣雅》:「漸,漬也。」這裡用為淹沒、埋沒之意。
17.代:《周禮·挈壺氏》:「縣壺以代哭者。」《左傳·昭公十二年》:「與君代興。」《國語·晉語》:「使子父代處。」《荀子·正論》:「期臭味,曼而饋,代睪而食。」《漢書·食貨志》:「歲代處,故曰代田。」《說文》:「代,更也。凡以此易彼,以後續前,皆曰代。」這裡用為更迭,代替之意。
18.翕:(xī戲)《書·皋陶謨》:「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詩·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詩·小雅·大東》:「唯南有箕,載翕其舌。」《詩·周頌·般》:「嶞山喬嶽,允猶翕河。」《老子·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論語·八佾》:「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韓非子·喻老》:「將欲翕之,必固張之。」這裡用為閉合、收攏之意。
19.雌雄:《後漢書》:「豪傑競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其土宇,與隴蜀合從。」這裡用為比喻勝敗、高下互相更替之意。
20.相:《書·湯誓》:「伊尹相湯伐桀。」《詩·大雅·生民》:「有相之道。」《易·泰·象》:「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論語·衛靈公》:「然,固相師之道也。」《孟子·萬章上》:「舜相堯二十有八載。」《荀子·榮辱》:「仁義之統,以相群居,以相持養。」《廣韻·漾韻》:「相,扶也。」《集韻·漾韻》:「相,助也。」這裡用為輔佐、扶助之意。
21.掎:(ji己)《詩·小雅·小弁》:「伐木掎矣。」《左傳·襄公十四年》:「諸戎掎之。」《國語·魯語》:「掎止晏萊焉。」《荀子·富國》:「有掎掣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顛倒,以靡敝之。」《漢書·息夫躬傳》:「躬掎祿曰。」這裡用為拖住、牽制之意。
22.契:通「楔」。《齊民要術·種蔥》:「以批契系腰曳之。」這裡用為楔子之意。
23.司:通「伺」。《周禮·媒氏》:「司男女之無夫家者。」《墨子·號令》:「為人下者,常司上之,隨而行。」《荀子·王霸》:「日欲司間而相與投藉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其無欲見,人司之;其有欲見,人餌之。」《鹽鐵論·周秦》:「居家相察,出入相司。」這裡用為伺機之意。
推薦閱讀:
※胡錦濤吁梁振英團結香港各界
※La Marzocco團結一致的秘密
※全世界的娘炮團結起來,也抵不過一個男神 人人網-日誌
※【團結湖參考】檔案徹查底朝天,莫讓琵琶再遮面
※林鄭月娥勝選感言:選舉過後 團結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