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關係,輸在沒有儀式感
伴讀書房
點 上 方藍 字可 關 注 我 們
插圖|unsplash
作者 | 林子樹
來源 | 伴讀書房(ID:duzhe365)
生活就擺在那裡,活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與矯情無關,與忙碌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而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尊重,對自己的重視。
——伴讀君
儀式感,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詞兒。有人說它矯情,有人說它麻煩,有人說它需要條件,從而總是讓人忽略,導致慢慢疏遠、甚至毀掉很多關係。
其實,在無趣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儀式感,去經營和維護各種關係,去度過那些或糟心或平淡的日子。
-01-
親子關係,需要儀式感
父母和孩子,是一種很自然的親密關係,很多人都以為在孩子這一層意義上是不需要儀式感。所以,他們會很實際地處理孩子每一次成長經歷: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
「年年都有過年過節的,不用搞那麼多花樣」
「上個學而已,衣服鞋子隨便穿吧」
某種意義上說,父母對孩子做不做這些,並不能說明他們對孩子不愛,但對孩子來講,卻是有不一樣的影響。
有心理專家認為:
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現在身為家長們應該都還記得,小時候,爸媽每一次給我們買新書包、新文具,新衣服,自己都喜歡帶上新的穿上新的,快樂地去上學。
而學校每個學期,都會很隆重發新書給學生。因為書包,鉛筆,課本都是新的,在寫作業本上寫字會格外認真、工整,生怕字寫不好,難看了,對不住這新東西。
如果沒有那簡單的儀式,或許我們每次開學都會覺得跟去年沒什麼兩樣,就沒那麼多欣喜和努力去學習吧?
孩子是一張白紙,每走一步,都會給他的人生著上不同的顏色。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可以是在特殊的日子:他的第一個100天,第一次生日,第一天學會走路,第一次換牙,第一天上學,第一次上台表演等,給他一個禮物獎勵,一個故事鼓勵,一次親身示範;也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每晚睡前的一句晚安等。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卻都能編織成孩子最美好的記憶,讓他能時刻感受到被愛包圍,被支持,被鼓勵,堆積一層層的幸福能力,去面對成長世界的一切困難與挑戰。
-02-
孝順之道,需要儀式感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父母,是節省的代表。當你給他們打電話時,講得時間長了點,他們會覺得浪費話費;當你說給他們買衣服時,他們會說衣服不破有穿就行;當你說要給他們買節日禮物時,他們會說我不喜歡湊這種熱鬧等。
但這一切,只是因為他們深知你賺錢的辛苦。再者,他們這一輩子的精力幾乎都是花在我們身上,生活好了,就覺得什麼都不缺了。
其實,這時候,最好的孝順父母,是創造一些儀式感。比如,認真的給他們過一次生日,給他們辦一個婚禮紀念日,帶他們出去旅行看看山山水水,記錄下他們最美的瞬間,這些都是比單單給金錢孝順來得有意義。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父母老了,不需要這些。或者就是以自己忙為借口。可你要知道,有些事必須做,有些人不能等,千萬別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不久前,柳岩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提到病情日益嚴重的父親,幾欲落淚。
即便她舞台上再光鮮亮麗,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為父母提供優渥的物質條件,他們依然能輕易填滿她心裡最柔軟的地方。而那句:「如果親人健在,有什麼都給他們吧」,戳中了無數人的心。
這世上就算交通再發達,也沒有通往天堂的路。為人子女,最大的驕傲,莫不過是親尚在,子能養。
-03-
夫妻關係,需要儀式感
世上幸福的婚姻千篇一律,不幸的婚姻卻各有原因。事實上,幸福的婚姻都充滿了儀式感。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面說: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
結了婚後,我們經常懶得表達自己的愛意,婚姻生活平淡如水沒有激情,兩個人從剛開始如膠似漆,到最後分床而睡。
戀愛時我們喜歡擁抱,接吻,喜歡把愛傳遞給對方,但是結婚後,這一切彷彿都變了,好好的一段感情,變成了搭夥過日子。
要知道婚姻不是一起過日子,而是兩個人的一生的糾纏。最怕,婚後的一地雞毛把愛情磨得一乾二淨,婚姻慢慢的走向了終點。但如果在婚姻里,我們多一些包容,多用點心營造些儀式感的情趣,是不是會一直幸福下去呢?
網上看過一個分享,有一對夫妻每天晚上兩人會相約一起跑步,周末會在家中,點一顆蠟燭,倒上一杯紅酒,在家來個約會。
如果男人回家晚了,女人也會在家中煲好湯,等著他回來喝。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儀式,實際上都是彼此用心打造的浪漫。
儀式感,是婚姻的保鮮劑。如果你的婚姻出現了問題,不妨讓這段婚姻多些儀式感。等努力去做了,你就會知道,婚姻不一定是愛情的墳墓,它還可以讓你談一輩子的戀愛。
-04-
社交關係,需要儀式感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蒂特馬斯說: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禮物饋贈旨在換取和平,表達情感,聯合群體,實現契約上的義務和權利。在表達人類感情時,我們往往用禮物來表明自己誠意,表明對友誼的重視程度。」
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社交時,需要一些儀式感,這樣能更加有效的維護社會關係,畢竟沒有人願意和相處不愉快的交往。
在人與人交往的儀式感中,不在於形式,不在於貴重,而是一種真誠的交換,有時候一份用心準備的小禮物都會完成這個儀式。
一談到聚會,宴會,很多人會表示反感,覺得吃吃喝喝很無聊,或者困惱不知道會上怎麼去與人交流。
可我這位朋友就很不一樣,她的宴會緣特別好。每次和朋友們聚會,她都會精緻打扮一番,然後會給他們每個人帶一個小禮物。她說,「精心打扮,是因為她很看重這次聚會;給每人都帶小禮物,是因為她尊重每一個人。這是我每次快樂參加宴會不可缺的儀式。」
看吧,每一個人的人緣好,不是沒理由的。
一般來說,參加宴會,提前通知代表著受邀方的重視,認真來參與代表著對邀請方的尊重。
這也是為什麼一般重要的宴會,都會選高端的場所,請有社會地位的人到來,聲樂並茂地隆重舉行。
沒有儀式感,社交就會顯得很乏味。不管多小的社交,只要帶著儀式感去做,那麼就會變得充滿歡樂,有情誼,讓人難忘。
-05-
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儀式感
一個人的為什麼也需要儀式感?
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哪怕只有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把日子過成詩。
很多人常常一邊抱怨生活沒意思,一邊又沒有做任何改變。
家人不理解不支持,情感出現問題,工作不順心,朋友寥寥無幾,每天下班回來只想躺著。日子過得渾渾噩噩:房間里四處都是隨意亂丟的衣物;吃飯都是外賣,有上頓沒下頓;所謂忙於工作,早就忘記了什麼生日、紀念日......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不是錢的堆砌,不需要鋪張浪費;儀式感是對生活的信心,樸實溫暖為佳。
不要把儀式感想像得那麼麻煩,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一頓營養美味的早餐、房間里幾束鮮花、參加聚會時化一個美妝、假日一個精心準備的旅行......這一件件小事,每一個細節處,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
如果能用心去製作,你會發現原來日子可以過得那麼有滋有味。
身邊有一位寶媽,一個人上班帶孩子,每天忙得像陀螺,但她每天都會在朋友圈裡發精緻的早餐,滿滿的儀式感,我曾問過她累嗎?
她說:「累啊,但生活是用來享受的,不是用來吐槽的。」你看,有儀式感的人, 總能讓糟糕的生活鮮活起來。
每個人都說珍惜當下的生活,活出屬於自己的風采,可是當你把日子過得平淡似水,那麼你還有什麼激情和期望走下去呢?
從現在開始,重視儀式感地為人處世吧,這樣你的生活,才會有更多的改變。
◎作者:林子樹,做過報社記者,媒體期刊寫手,公眾號:linzishu2018,日更達人,我有一支筆,帶你游紅塵。
推薦閱讀:
※中評論壇:2014兩岸關係展望
※解決南海爭議,需要新的中菲關係
※世界是自己的 與他人毫無關係
※點評:男女關係危機三道坎
※中德「特殊關係」能走多遠?